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什么是义、什么是忠、什么是孝、求大神帮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5:31:46
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什么是义、什么是忠、什么是孝、求大神帮助
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什么是义、什么是忠、什么是孝、求大神帮助
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什么是义、什么是忠、什么是孝、求大神帮助
孝:曾子曾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知劝阻,使他们行差就错,这是第一种不孝;家里贫穷,却不去做事来奉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第三种大家都知道,无后为大.离娄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与孟子谈论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觉得匡章,全国的人都说他不孝,而孟子却与他交游,就问孟子是为什么.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认为不孝的人有五种;一,懒惰不赡养父母;二,赌博喝酒,把钱都花光了,而不赡养父母;三,吝啬钱财,有了老婆把父母丢到一边;四,自己行事乖张,放纵欲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斗狠,使父母受到连累.而匡章只不过是因为父亲做错了事,他以善相责,而不被父亲接受罢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亲做出错事来而不管,这才是不孝呀.而孔子曾经说,对于供养父母,如果心无恭敬,那么与养猫狗又有什么区别呢.由此看来,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心宽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给父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大孝终身慕父母.忠:忠这个词最初是"委质为臣"式的.古代臣的意思是买来的奴隶或战俘.他们是完全丧失了自由的.质,是一种野鸡,古人认为这种动物是很有节气的.忠其实是分两种的,一种是绝对的忠,是对人的忠,一种是相对的忠,是对事的忠.绝对的忠是不管你上面的人做得是对不是不对,我一味的忠实于你.相对的忠,是对事的,你做得对,我全力拥护,你做的不对,那我也不会一味顺从.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两种并行其道.其中相对的忠不能不提的就是晏子.晏子辅佐的是齐庄公.齐庄公和崔武子的妻妇棠姜私通,被崔武子一刀杀了.当时晏子立在崔武子家的门外,别人问他:"你的君主死了,你也从死吗?"晏子回答:那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去死?"又问"那么你要逃走吗?"晏子回答:"那是我的错吗?我为什么要逃走?"又问:"既不死也不逃走,那么是要回家吗?晏子回答:"君主死了,又要回到哪里去呢?君主不是立于民之上只管享乐的人,而是主持整个社稷,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人;大臣也不是只管拿薪禄的人,而是协助君主治理整个国家的人.若是君主为社稷而死,那么便陪他一同去死,为人民而死,那么便陪他一起死.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私人的欲望而死的,那么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于是门启而入,趴在庄公的大腿上痛哭,有人劝说崔武子,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不能杀他,留着他可以得到民心." 这就是对事的忠,可惜到了后来,忠的含义被扭曲,这种对事的忠越来越少,最后几不可闻,倒是对人的忠,绝对的忠,经过统治者的大力推崇,而大行其道,直至于,"生我之门死我户",不一而足.个人认为,忠更体现在相对的忠,对事的忠,它处在一种更高的阶段.善:存善在心,但是存心善有时候做出来的事,却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有时反而是反效果.有一句俗语说:"无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个人并不能用简单的善与恶习来形容,因为人是立体的,不是片面的,其中包含很多东西,有些是相同的,有些是混杂的,有些甚至是对立的.这些方方面面决定了他做的事.所以有时候即使恶人也可能无心的做了一件善事,有时候存心善的人,阴错阳差,也会作出不好的事来.这是一个动机与效果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不管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一切应该以做出来的为准,因为心里的东西实在是无从考究.如果一个人做出有利于大家的事,那么起码在这件事上,我们要肯定,他是好的.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做好事,而不做一件错事,即使是无心,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所能做的只不过是时时修正自己罢了.义:义也可分为大义与小义,小义是更多是一种草莽之类的义,大家在一起快意恩仇,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为朋友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它有它的局限性,往往会被一时的是非困住自己的头脑,而至于头脑发热,不计后果.大义,则可理解为民族大义,例如大宅门中的三叔,这个人平时为人实在不怎么招人待见,但是在日本鬼子面前,他怎么样,宁死不做卖国贼,这就是大义.义是一个很有趣的字,有侠义,有道义,有忠义.对于,忠孝善义,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说法,百善孝为先,忠孝不能两全,这四种品质是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但是在某个时候,某种情况下,它们之间也是会起冲突的,在这个时候,我认为,一切应该站在大义的角度来衡量,来取舍.汗,说了这么多,也不知把自己的意思说明白了没有,以上就是个人心目中的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