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0:06:49
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
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
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在大连北良港,码头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吨玉米装船,沿渤海、东海一路南下.这个总投资60亿元的东北粮食物流“龙头”,如今与200个港口库、中转库、收纳库连接,成为“北粮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相隔千里之外的浙江舟山老塘山深水港,从北方过来的运粮船不绝于途,源源不断地填补着浙江省每年100亿公斤的粮食缺口.浙江省粮食局有关人士说,目前浙江是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省份,约有一半的粮食依靠省外调入,预计到2015年,全省70%的粮食将由舟山粮油物流基地承载或中转.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我国传统的三大粮食主产区,一是长江流域,二是黄淮海平原,三是东北地区.历史上,中国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格局.
在中国古代,江浙、两广、两湖一带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在全国举足轻重.据记载,明朝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近10年来,这一态势发生了大逆转.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说,我国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步转移,“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日趋明显.目前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主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供应地,其中东北的粮食外调量占到全国的60%左右.
谈及“北粮南运”的成因,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有五大因素.其一,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等因素.其二,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其三,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东北优质大米(粳稻)需求增加.其四,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其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汇集了大量农民工,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
著名农业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万宝瑞评价说,目前我国出现“北粮南运”是地区资源优势发挥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的结果.
粮食物流滞后制约“北粮南运”
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孙立诚说,从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较为稳定,当前的粮食形势处于产销“紧平衡”的状态.由于粮食产销区位分布明显,目前全国粮食每年总流量高达1.7亿吨,其中跨省粮食流量约为7000万吨.
粮食专家分析认为,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北粮南运”为代表的粮食跨省调运数量日趋庞大,而制约“北粮南运”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现有粮食物流体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大连保税区宏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给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北粮南运”主要靠铁路和海运.他通常在内蒙古通辽当地收购玉米,经过减斤、过磅、装编织袋后运到火车站,成本每吨约40元;火车运到大连港,每吨运费50多元;从火车站搬运到港口码头粮库每吨需15元;玉米装船费用每吨60多元;如果运到福建,海运费每吨在60元至80元.加上港口仓储费、沿路玉米千分之二的损耗等各环节的费用,一吨玉米从东北经过大连口岸运至福建,运输成本至少在250元,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0%.
记者在北方产销区走访发现,目前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至少存在三大障碍:一是主产区粮库的建设水平普遍滞后,许多粮食存储在由苇席、竹片等器材制成的简易露天粮囤里.二是散粮配套差,部分资源被闲置.三是铁路运力紧张,水路潜力开发不足.刘金成说,长途运输时如果赶上车皮紧张,企业就需要付出高额的“请车费”,一节车厢要5000元左右,等于一吨粮食增加80元成本.
吉林省粮食研究所副所长刘笑然等专家表示,粮食物流紧密连接着“北粮南运”的产区和销区,应重点立足于现有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提高粮食流通能力.当务之急还要开发水运潜能,调整政策使之较铁路运输费用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引导粮食运输企业通过“铁海联运”方式,打通东北地区-辽宁港口-东南沿海省市的“北粮南运”快速通道.
防止粮食“能源化”一哄而起影响“北粮南运”
几年前,有关部门还在为陈化玉米的出路发愁;如今,当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供求变化为玉米找到了能源化出路——加工成燃料乙醇“养车”时,却又开始为各地盲目上项目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而担忧.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白美津近期在一次东北粮食物流会上说,近两年来,以投资燃料乙醇项目为主,上马玉米加工厂的热潮席卷东北主产区.作为玉米大省的吉林,近来新建扩建大加工厂10多个,其加工能力将达1200万吨至1500万吨,而吉林全省的玉米总产大约是1800万吨.据吉林省粮食部门估计,过两三年将无玉米可调出.
山东省阜丰公司是全国影响较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其负责人坦言,目前玉米价格上涨较快,在东北组织玉米货源越来越困难.
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预测:在从2007年开始的两个年度内,我国将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实际上,由于能源化加工的推动,2006年以来,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并首次出现价格“倒挂”:玉米价格高于小麦,改写了各类粮食品种的比价关系,对最近一轮粮油涨价产生了影响.为此,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2006年底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并对各地玉米加工企业进行清理.
这是对粮食“养车热”的一次“刹车”.
记者调查发现,东北产粮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紧张,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对此十分焦急.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对调动东北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发展改革委工业司有关人士强调指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和水资源减少趋势的不可逆转,决定着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一哄而起、盲目建设,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玉米加工产业健康发展,还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必须加以调控.
“北粮南运”何去何从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粮食流通格局的背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取向.“北粮南运”把粮食供应压力从南方甩到北方,这需要一系列平衡的区域制度安排,如加大对北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同时提高对种粮农民补贴水平.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粮食产业逐渐融入全球化经济.一些专家提出,由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北粮南运”成本居高不下,我国粮食流通可考虑“北出(口)南进(口)”的策略,即北方玉米就近出口,南方适当进口廉价玉米.
万宝瑞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分析认为,全球玉米贸易量为900亿公斤左右,其中美国占50%.目前美国用玉米转化燃料乙醇已超过出口量,未来几年美国玉米出口量将大幅减少.正如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布朗教授所讲:“全球8亿部汽车发动机正与世界近20亿贫困人口争粮食.”随着国际粮源减少和生物质能源的迅速发展,我国依靠进口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南进”的策略将会落空.
万宝瑞说,与玉米一样,东北粳稻南运也难以替代.目前国际市场大米的贸易量每年在275亿公斤左右,只相当于我国大米产量的15%左右.在大米的国际贸易量中,粳稻所占比例不到10%.这几年东北每年调出的水稻在150亿公斤以上,南方要通过国际市场替代东北调入的稻米,不仅总量难以满足,而且品种结构也难以保障.
基于此,万宝瑞认为,从国家整体利益和“三农”利益考虑,从国际粮食贸易发展趋势考虑,实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始终要立足国内资源,国际市场只能作为我国年际间和品种间粮食贸易的调剂.
有关专家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流通将出现一些新变化,但总体上“北粮南运”格局将会延续.不过,北方粮食主产区流出的原粮将有所减少,取而代之是成品粮和粮食深加工产品的增加.适度支持这一变化趋势,将有利于调动北方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