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没有民族认同感、归属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9:13:15

为什么人们没有民族认同感、归属感
为什么人们没有民族认同感、归属感

为什么人们没有民族认同感、归属感
民族认同感是个人承认和接受民族文化后所产生的归属感.按着学者的研究,民族认同感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包括许多成分的复杂心理结构系统,具体可分为认知成分系统(指对有关民族文化的知识的了解和熟悉)和情感成分系统(指对民族文化的主观突显性、依赖程度、归属感、自尊心和自豪感等)”①就我国来说,民族认同感就是承认中华民族这一个统一体.我国虽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在这中华民族共性的基础上,还允许着其他56个少数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存在.所以,民族认同感实质上就是一种“族群归属”,即承认56个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个体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分享一种对中华民族历史、情感的生活方式的认同.
  因此,要考察苗族学前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就是要考察他们对苗族和中华民族的认知状况和情感状况.为此,笔者开展个案研究.所谓个案研究就是抽取一个个体、单位来研究,“对这样一个小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用于其他单位.但是,这样的结论却可以用作假设,也可以作为在其它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②笔者通过走访四川省宜兴市兴文县苗族乡一所幼儿园中的学前儿童,通过对其的观察来比较他们在今天不同文化环境里对中华民族和苗族文化的认同感.
  兴文县属四川南部山区,全县有苗族乡5个,苗族4.8万人,为川南最大苗族聚居县.为了解幼儿的教育状况,笔者在2010年9月到10月期间走访了兴文县苗族乡一幼儿园,每周观察一到二次,每次40分钟.该幼儿园是全乡最大的幼儿园,有精美的塑胶跑道和游戏设施,为县政府投资.该幼儿园有教师14名,苗族6名,其他八名教师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大专4人,中师10人.
  幼儿教师对民族认同感的理解
  3~6岁的幼儿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理解水平相对较低,缺少书面的阅读能力,主要依靠父母与教师的教育.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施教对幼儿民族认同感形成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了解教师对民族认同感的理解,笔者通过访谈来了解教师们对民族认同感的理解.
  笔者随机访问该园的几位教师:“你们平时对孩子进行民族认同感的教育吗?”教师反映表情比较迷惑.
  笔者随即改变提问方式:“你们平时对孩子进行热爱祖国和热爱苗族的教育吗?”“嗯,我们平日都对孩子们进行爱国教育,比如通过唱儿歌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热爱祖国.”一个教师回答.“爱国我们都会教育孩子们,平时也告诉孩子们苗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平时苗族的盛大节日和苗族歌舞,我们都组织孩子们去观看,也会告诉孩子们苗族服饰.”另一个教师回答.
  笔者访问了几个教师,得到类似的答案,由此可以看出:该幼儿园教师和领导们虽然对民族共同感的概念比较模糊,但都比较重视对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苗族文化方面的教育,教师们虽然没有刻意去做,但是鼓励孩子们接触苗族的歌舞和节日,也是潜移默化进行苗族文化教育.
  幼儿园里苗族学前儿童的民族认同感
  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笔者设置了一组简单的问题考察其对中华文明和苗文化的了解情况和认同感.笔者选择了节日、衣服、儿歌这些孩子们能够理解同时也能代表文化特征的问题;同时,由于动画片和童话都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们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与理解,且也表达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思想和民族特征,因此,笔者也选择了与幼儿接触比较密切的动画片、卡通与童话来做问题.通过对部分年龄约五到六岁的幼儿园大班孩子作为调查对象,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得到的具体情况如下:
  对于“你喜欢过自己节日吗?”这一问题,孩子的答案以春节、儿童节、圣诞节为多.对于苗族的节日,孩子们了解花山节、喜欢上刀山绝技,县里每年有庆祝活动,爸爸妈妈都带他们去看,很热闹.
  “你喜欢什么玩具?”孩子们喜欢变形金刚、坦克和芭比娃娃,玩具都是父母买的,没有自制的.
  “你喜欢穿什么衣服?”部分孩子提到芭拉芭拉、小猪斑纳;对于苗族服装,孩子们都点头说知道,并且能比划出.
  “你喜欢苗族的歌舞吗?”孩子们回答父母老师曾领着去看过,很好玩、很热闹.
  “你唱过什么儿歌?”孩子们哼起了许多流传的儿歌,比如《小燕子穿花衣》、《拔萝卜》等等,没有孩子会唱苗歌.
  “你喜欢什么童话?”孩子们提到《宝葫芦的秘密》、《白雪公主》、《大林和小林》等等.对于苗族的神话故事不知道.
  “你平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国产和国外的,比如《喜洋洋与灰太狼》、《聪明的一休》、《奥特曼》、《海绵宝宝》之类的.动画片的内容都不涉及苗族文化.
  以上七个问题简单而浅显,但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对中华文化认同感比较明确,对苗族民族文化认同感比较淡薄.
  山村里苗族学前儿童的民族认同感
  为进一步了解苗族学前儿童民族认同感的情况,笔者走访了山里的苗族村.村子交通闭塞,大多数是崎岖的山路,村里的人们穿着苗族服饰.交流中,部分青年人和中年人会说普通话,但交流仍然比较困难.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大多只会说当地的苗语,笔者请了一个会苗语的教师作翻译.在翻译的帮助下,笔者就用先前调查问卷再次与村里的孩子面谈,孩子年纪大约在五六岁之间.
  第一个问题,孩子的回答除了春节之外,还有苗族的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苗族的花山节、上刀山绝技等,没有提及例如圣诞节之类的外国节日;第二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丰富多彩:弹弓、小木人、沙包、毽子等,未提及商店里卖的玩具;第三个问题,孩子们大多数指着身上的苗族服装;第四个问题,孩子们点头表示喜欢,个别孩子当场跳了起来;第五个问题,孩子们哼起了父母教给他们苗族歌曲;第六个问题,孩子们能够讲起父母告诉他们的苗族神话故事;第七个问题,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孩子们回答不上来.
  通过调查发现,山村苗族学前儿童对苗族民族认同感比较强,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相对较弱.
  多元化背景下加强苗族学前儿童民族认同感之举措
  经过调查可以发现,接受幼儿园教育的苗族学前儿童对中华民族有一定的民族认同感,对苗族的民族认同感较弱;而同龄山村里的苗族幼儿,对苗族的民族认同感较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外来民族认同感则比较弱.究其原因,幼儿园的孩子居住在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的乡镇.虽然有不少是苗族,但很多已被汉化,接受现代人的生活而失去了原来苗族的风俗.但是住在大山里面的苗族儿童,在学龄前没有接触汉族的教育和社会文化,因此较少会说普通话.他们接受的是苗族自古流传的家庭教育,这种家庭教育保存了苗族的文化,因此他们对苗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这对于苗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大山里的苗族孩子缺乏与外界交流,会影响孩子将来对中华文明主流文化的了解,影响他们顺利踏入社会.而乡镇已汉化的苗族孩子,忘记了祖先的苗文化,缺少将苗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将苗族文化发扬的能力.
  为此,对于偏僻山村的苗族学前儿童来说,乡政府应该发起一些活动,让苗族的村民和孩子多与外界相互交流.在幼儿阶段,家长教育对孩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帮助苗族家长们认识到,要让孩子主动适应外界文化,学习普通话.著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就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本国语言的热爱,要他对自己国家热爱就是不可思议的.让苗族大山里的孩子们去领略汉字的魅力,“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③孩子们在领略普通话的语言美的同时,也要保存本民族的苗话,同时有意识地对幼儿们进行文化熏陶教育.
  对于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来说,一方面应该帮助苗族儿童适应社会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帮助正逐渐汉化的苗族孩子保留独特的民族文化.教师要利用节日等机会给孩子介绍苗族的习俗与传统,给孩子提供机会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平时多给孩子讲述苗族民间故事,在艺术教育中教孩子表演苗族歌舞等.
  此外,孩子们都喜欢动画片,可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作为媒介,渗入更多爱国主义和民族的教育.国内动漫市场要加快发展,制作出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又体现民族内涵的动漫作品,增加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热爱.在动漫以及童话文学作品上,要渗透民风和民族特点,让孩子们领会到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儿童逐渐形成民族认同感.这既有利于增进苗族儿童对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增强苗族儿童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也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