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必然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3 04:12:16
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必然性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作为一种运动,它顺应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第一,作为一种理论,它是科学的,经受住了社会历史发展实践的检验.马克思所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和探索基础之上的,是来自实践并通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因此,使得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理论,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该理论所预示的美好社会,不再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不是所谓永恒真理与正义的要求,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实现这种美好社会,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行社会革命,以无产阶级专政取代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新的社会制度.150多年来,尽管资本主义经过自身的调整和发展,出现了许多人们始料不及的变化,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暂时复辟,但是,这并没有、也不可能逆转马克思所揭示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尽管共产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某些具体结论因时代、国度等具体条件不同而有所不适应,但是它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经久而不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不断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帝国主义的时候,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结合新时代的国际态势,结合俄国的国情和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在国际资本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上突破并在一国率先取得胜利的问题;探索了如何在国际资本主义包围下和在国内小生产的汪洋大海中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从而在共产主义理论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后来,又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切表明,共产主义理论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进而不断焕发青春活力.第二,作为一种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150多年前,当《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候,世界上只有一个拥有400多盟员的“共产主义者同盟”,而今,在全世界的100多个国家里还有多个无产阶级政党在活动,有些无产阶级政党正执掌国家政权,领导着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的正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道路,这一切都表明,共产主义是一股活跃在世界各国政治舞台上的巨大力量,是指引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埋葬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领导力量,也正是由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出现,才使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要革命,就要有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革命党,通过它把无产者组织起来,保证共产主义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共产党的出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1847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马、恩为其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成为世界各国共产党的纲领的典范. 1864年9月,马、恩创建了国际工人组织——第一国际,领导和支持欧洲各国工人的革命斗争,这期间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同时,还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进一步加强了同各国工人运动的联系,为以后各自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创造了条件. 1869年8月,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为各国无产阶级斗争树立了榜样,一系列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逐步建立,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表明各国工人运动摆脱了过去那种密谋的、狭隘的宗派性组织,形成了有领导、有组织纪律的群众性政党,并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纲领和斗争策略,成为本国工人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各国党和工人阶级之间要求加强国际团结、共同反对资产阶级的愿望越来越强烈,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应运而生.1903年,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一个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诞生了,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使国际无产阶级有了团结的中心,有了领导革命战斗的司令部,这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真正成为世界各大洲的具有世界规模的运动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共产党人又始终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前列,领导着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抗击法西斯,拯救人类文明,还支持民族独立、推动世界非殖民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正义与和平.表明用共产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人们是人类文明的捍卫者,是人类进步事业的中坚力量.第三,作为一种制度,它展示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1957年11月6日,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上的讲话》中,从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在世界历史上创造的人间奇迹,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他说:“世界各国人民从苏联人民所获得的成就中,一天比一天明显地看到自己的将来.苏联的道路,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来,是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世界各国的广大人民热烈地庆祝十月革命的四十周年,因为这四十年的历史使他们确信,无产阶级必然能够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能够战胜资本主义,被压迫民族必然能够战胜帝国主义.当然,在人民前面还有困难和曲折.但是,列宁在三十六年前说得好,‘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14页)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的挫折,一些人据此断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已不战自败,兴于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制度将随着20世纪的结束而告终.然而,历史事实却再一次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终结,反而开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生存和发展,并顶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带来的巨大压力,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拥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内在合理性,它作为资本主义的代替者,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无法摆脱垂死灭亡的命运.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贯穿着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科技迅速兴起,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等,给当代资本主义强国带来了繁荣和强大.其结果是,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在现阶段是稳定了,实力也增强了,但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和逐步衰退的历史命运.因为资本主义面临着两大基本矛盾无法解决:第一个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它是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致命问题.第二个矛盾即资本家为追求利润发展生产的无限性与国内和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发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最终要走向灭亡.成为人类维护生存发展条件的需要和要求,是历史的必然.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虽然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不可解决的矛盾,最后只能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解决这个矛盾,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呈现出缓和与激烈相互交替的态势,而不可能出现越来越尖锐的现象,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就表现出这样一种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就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长期性.这个过程究竟有多长,还要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是否已发挥出来,只要它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资本主义还会存在和发展,而不会灭亡.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曾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形成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这是就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的,当然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人类摆脱困境的惟一出路.总之,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一个运动,更是一种制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它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最理想、最美好、最科学的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它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能否高举共产主义旗帜,是区分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团结凝聚全党的力量源泉.能否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将决定着共产党的努力方向和兴衰成败,作为执政的共产党,如果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那么,必定会走上亡党亡国的歧途.(二)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如何?这是世界上许多人,尤其是中国许多人所关注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事实表明,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条曲线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是一条曲线,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第一,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才得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存在着妥协.尽管如此,这次革命从1640年发动到1688年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为止,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斗争.与英国革命不同,法国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革命,但是,被推翻的反动阶级并不死心,拼命抵抗,因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时间更长,从1789年发动革命到1875年革命胜利,经历了86年,其间交织着进步与反动、共和与帝制、革命的恐怖与反革命的恐怖、内战与外战.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只不过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彻底消灭一切剥削的深刻革命,出现曲折反复,更是在所难免.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是合乎规律的历史现象,没有曲折反倒是不合乎规律的.第二,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这样,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处在经济实力占优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形成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对抗的局面.社会主义国家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国际环境中,不可不警惕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渗透和颠覆.如果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放松对帝国主义的警惕,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威胁.对此,列宁早就提醒人们,不能忘记我们是被极端仇恨的阶级和政府包围着,只要世界帝国主义存在.经常威胁我们的危险就不会消除.列宁还认为,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斗争的结局,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不是为苏维埃共和国唱挽歌,就是为世界资本主义唱挽歌.在这个结局没有到来之时.一系列尖锐的冲突不可避免,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可能出现曲折.第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指南,但是能否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在探索中出现曲折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未被完全认识的必然王国,认识它的发展规律是一个过程.它在各个国家的实现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各国的社会主义的模式不可能是一样的,各国人民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阶段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既然是探索,就会有成功又有失误,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又要付出必要的代价,而这些往往是相互交织的.即使是改革,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这中间出现曲折,也是符合认识规律的.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于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第二次战争以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与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要学习、借鉴和吸收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又要警惕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就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不可避免会出现曲折性.然而,社会主义发展出现的曲折决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曲折是实现历史总趋势的具体道路,它可以影响(延缓)历史总趋势的实现,但决不可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论发生什么样的曲折,也不论发生了多少曲折,曲折总是暂时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最终总要冲破种种曲折而得以实现.这正如黄河九曲十八弯滚滚东去这个总趋势总是改变不了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不管遇到多少曲折;总是要前进的,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历史性的大倒退,已成为历史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生命力,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结局.它从反面说明,被扭曲的社会主义』总是要被历史所淘汰的,惟有科学的社会主义才能一往无前.地球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数量多少,虽然部分地反映了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程度,但并本能成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改变与否的依据.在历史上,必然性的东西最终总是要出现,并扎根于人类的历史上的,这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而是时间的问题.毛泽东曾深刻地阐明了革命人民的斗争逻辑,他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改变这一思想基础之上的.当革命斗争受到挫折时,他又谆谆教导人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名言决不是套话,而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合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事业,不管碰到什么艰难险阻,最终总是要胜利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难免会有曲折,但这里曲折并不能阻挡社会主义前进的车轮.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曲折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一时的倒退现象,也决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的历史总趋势.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一方面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曲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避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但是,承认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决不是说可以对曲折顺其自然,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曲折,一方面创造条件使曲折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要从曲折中总结教训,开辟认识真理的新道路.(三)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与改革在东欧剧变发生之时,美国有些预言家认为:多米诺骨牌现象必然发生,东欧倒苏联便倒,苏联倒中国也倒.但历史似乎完全出乎这些预言家的意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的旗帜仍然高高飘扬,这并非偶然.与苏联从60年代开始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苏联剧变发生时,中国经济连续十年高速增长,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和社会欣欣向荣,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其发展速度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可以这样说,中国所创造的奇迹主要源于两个字——改革.社会主义诞生以后,怎样加快社会主义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向世人提出的重大课题,多少人都在探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都没有破题.邓小平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整个过程,也目睹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他看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也看清了社会主义的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困惑之时,他回答了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他最经典的观点是:中国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在这里,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不改革,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改革是体制的根本转换,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动力.第一,破除旧体制,进行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是激发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在我国建国初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加快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仅仅是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起的积极作用.随着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复杂化,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原来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主要是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权力过分集中,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政治方面,党政不分,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够,官僚主义严重存在等.经济政治体制的这些弊端,妨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因此,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变革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经济活动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着中国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只有通过改革,生产力大大发展了,社会主义才能获得对资本主义的优势.中国改革的成功不仅推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历程,而且也影响着世界,它向全世界表明,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改革,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主义的经济才能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第二,改革从根本上解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这是社会主义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世界的一切.如果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受到压抑或禁铜,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阻碍.旧的体制和原来超越社会主义阶段的政策,与其说它们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如说它们首先压抑了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在那种体制和政策之下,在客观上并不需要人们特别是基层单位和群众发挥多少聪明才智,在企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能否销得出去,企业的工人及其领导人完全不必费心.由于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千多干少,干好干坏,干和不干,在利益分配上没有多少差别,人们不可能有持久的积极性.在农村也是如此,今年这块地种什么,种多少,收获后能否卖得出去,都用不着农民操心.在农闲之时,利用自己的手艺、特长去搞点副业,则往往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属于“割掉”之列.这样,就把人的手脚都捆死了,人们的创造力也被限制住了,当然.更不可能产生新的求知欲望,采用新技术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产力怎么可能有大的发展呢?所以,改革,从更深层次来说,变革旧体制,解放生产力,首先是解放人,即解放人的思想和创造力.对于这一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特别关注.他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百万个生产队都开动脑筋,能够增加多少财富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也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后来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以后,说“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当然其他各条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1~92页)可以说,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深刻的变化,就是劳动者摆脱了思想上和体制上的禁铜,使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较好地解放出来,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正在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一点就是,人才问题现在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焦点,由此又牵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和人才真正受到了尊重,求知欲望空前提高,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可以预料,在中国,人的创新力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社会主义一定会更加充满活力.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在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形成了一种历史性的潮流,在这个潮流中,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改革观,一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观,即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另一种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立场,他们所谓的“改革”,实质是“改向”,就是“资本主义化”.对于后一种改革观,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这种改革现只能将社会主义中国引向歧途.苏联从改革走到改向,就足以说明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必定是一场灾难.苏共全盘否定现实的社会主义,指责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各个领域的垄断:共产党的领导造成了政治垄断,公有制造成了经济垄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造成了精神垄断,并由此导致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异化.基于这种认识,戈尔巴乔夫在《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变革》一文中露骨地提出:“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真理报》)1989年11月 26日)怎样履行呢?就是在经济上取消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在思想上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这个错误路线指引下,苏联一步步地滑向了剧变的深渊.整个党失去了一切执政依据,整个社会失去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敌对势力则乘机制造政治混乱,图谋夺取政权,而党在这样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却步步退让,束手待毙,改革使政权易手,社会易制.苏联剧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如果因为社会主义具体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陷而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那就把改革变成了改向,其结果必然是背离社会主义.总之,一定要明确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要讲两句话,不要讲一句话.我国20多年来的巨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严峻历史时刻,伟大的中国以自己创造的辉煌向全世界宣告:社会主义不可战胜,社会主义前途光明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