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好一篇好的抒情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01:26:44

怎么写好一篇好的抒情文章
怎么写好一篇好的抒情文章

怎么写好一篇好的抒情文章
针对散文文体的宽泛性,一直存在一种对“散文”作出某种文体“规范”的努力.但无论是创作界,还是批评界,都难以对散文的“质的特征”作出能为许多人认同的描述.比较有影响的提法,有“艺术散文”的概念,说“艺术散文”是“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的‘独白’写法,真实、自由的‘个性’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裸露心灵、表现生命体验的艺术性散体篇章”(注:刘锡庆《艺术散文》,《新中国文学史略》第六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刘锡庆在《当代艺术散文精选》(刘锡庆、蔡渝嘉编,北京十月出版社1989年版)的《序》中提出了相似的看法,并归纳为四点:“其一是篇篇有‘我’,个性鲜明”,“其二是外物‘内化’,因小见大”,“其三是真实、自然,笔墨自由”,“其四是纸短韵长,富于趣味”.).另外又有“美文”的重申,称“美的文章”是要“还原到散文的原本面目”(注:《美文》发刊词,《美文》1992年第1期.).类似的看法都主要将散文的“质的规定性”设置在“自我”的表现和“抒情性”上.这与80年代文学创作“主体性”的强调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是强调散文的文学“自觉”意识,更为重要的是突出文学的“向内转”,侧重表现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因此,一种可以称为“抒情散文”的形态得到了较多的发展.
周涛、贾平凹、刘烨园、周佩红等是在“抒情散文”创作中取得较为突出成绩的作家.周涛(注:周涛,1946年出生于山西潞城.1955年因父亲调动工作而进入新疆.1965年入新疆大学中文系学习.后在军队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神山》、《野马群》,散文集《稀世之鸟》、《秋风旧雨集》、《游牧长城》、《高榻》等.)早期主要从事诗歌写作,曾是“新边塞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80年代中期转入散文写作.作品以描述西部边陲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语句密集(但也有些芜杂),情感充沛.往往借对博大而广漠的边疆自然山水的描述,赞美勇猛、强健、充满阳刚之气的野性生命力.他的长篇散文《游牧长城》、《蠕动的屋脊》、《伊犁秋天札记》等,由一些松散的短章构成,但统一在奇诡的想像和流泻的情感之中,往往融议论、抒情和叙事于一体,思路开阔,笔触自由.
一些女作家的散文也常常表现了“抒情性”的特征.她们善于从细微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诗意,并在对自我情绪的敏感表达中,营造一种细腻而多情的情调.女作家群中较为突出的有王英琦、唐敏、叶梦、苏叶、斯妤、黄茵等.王英琦(注:王英琦,1954年生,安徽寿县人.14岁下乡劳动.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后在安徽、河南从事专业写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热土》、《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我遗失了什么》、《美丽地生活着》,以及小说集《爱之厦》等.)散文创作的不同阶段,都以自己对生活体验的感受为创作的基本素材.她的成名作是《有一个小镇》,写一个民风淳朴小镇上人与事的记忆,抒发对“文革”那个特殊年代的人间温情的感慨.唐敏(注:唐敏,1954年生于上海,祖籍山东.“文革”期间到福建山区插队.后曾在福建省图书馆、福州文联、厦门市文联工作.主要有散文集《怀念黄昏》、《心中的大自然》、《纯净的落叶》、《女孩子的花》.)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女孩子的花》,写即将成为母亲的女人用水仙花来占卜孩子的性别,害怕自己的孩子将因为是女性而受到更多的伤害,温婉而细腻地传达出对生为女性的复杂感受.在90年代的“散文热”中,许多女作家的散文都被结集出版.在市场消费的影响下,女作家散文创作在情感表达、题材选择以及作品风格上都有被简化和同一化的倾向.也出现了由出版商和杂志共同操作而推出的“小女人散文”.
小说家和诗人在80年代以来,有许多人也写散文.他们有些人将这看作是一种“业余”写作,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注:例如余秋雨研究戏剧和电影,他多次提出散文并不是自己的“专业”,并说:“在今天,‘专业散文家’的称号,听起来总有点滑稽,一个人,干着别的事,有感而发,写两篇散文,这才自然“(《关于散文、读书和艺术修养——答〈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等》).萧乾说:“不论是小说家、诗人,戏剧家,还是写通讯特写的记者而言,散文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张炜说:“一个人只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写散文就成了他的基本能力”(两文均载《美文》杂志的“90年代散文写作随访”,1998年第9期).),但散文也可以承载他们在诗、小说中受到限制的体验表达.小说家张洁在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小说的同时,她的散文《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透过一个名叫“大雁”的小姑娘的眼光,回忆童年往事,充满了对失落了的“爱”和“纯洁”的温情而感伤的怀念之情.贾平凹在散文领域也很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等,书写儿童眼睛中的美丽而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孙犁在评论《一棵桃树》时说:“此调不弹久矣,过去许多名家这样弹奏过.它是心之声,也是意之向往”(注:孙犁《谈一篇散文》,《孙犁文集》第4卷.),点明这种风格与“五四”早期朱自清、冰心等抒情散文的关联.80年代中期,在命名为《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作品中,转向写风土人情,展示商州、静虚村等陕南乡村的风景、文化和生活情态.其后,又潜心建构一种类似30年代林语堂、梁实秋等的“闲适”风格,描述当代世俗生活中的世态人情.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倾向于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一种“虚”“静”的境界和简洁古朴的文风互为表里.在小说家之中,写出一些较为优秀的散文的,还有汪曾祺的《蒲桥集》,张承志《绿风土》、《荒芜英雄路》,史铁生《我与地坛》,韩少功《夜行者梦语》,张炜《融入野地》,王安忆《漂泊的语言》等.王安忆认为散文是小说家“放下虚构的武器”之后的“创作者对自身的记实”(注:王安忆《心灵的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1页.),张炜也认为散文“可以直抒胸臆”(注:张炜,“90年代散文写作随访”,《美文》1998年第9期.),大体都是将散文看成是比小说创作更接近于作家本人情感的一种创作方式.因此,小说家写作的散文,都有较强的抒情性,并在文字表述上较为着意.
80年代后期以来,诗人写散文随笔,也不少见.较有影响的,有于坚《棕皮手记》,西川《让蒙面人说话》,翟永明《纸上建筑》,王小妮《手执一枝黄花》,以及王家新,臧棣、海男、陈东东等的作品.这些诗人的散文和随笔,往往在文字上讲究意象表达的精确性、思维的绵密性,并擅长于记述和讨论深刻的精神问题和内心体验.

生情后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