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指什么?现代人如何能落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7:56:01
孔子的“仁”指什么?现代人如何能落实?
孔子的“仁”指什么?现代人如何能落实?
孔子的“仁”指什么?现代人如何能落实?
问: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在自身要做一个仁人君子,在国家应当实行仁政德治.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我们现代人如何能落实? 答:仁就是爱人.中国这个“仁”是会意的字,你看人旁边是个二,就是说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我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别人也不能接受;我自己喜欢的,别人也喜欢.你起心动念都能为别人想到,这叫仁人君子.那你想想这个东西要不要?还是自私自利的好,不要去想别人,只要是自利,决定不想别人.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冲突就发生,为什么?自利一定就损害别人,损人利己.人人都有个损人利己的念头,这个世界还会太平吗?必然是竞争、斗争、战争,一个大动乱、大混乱的局面,不就是这样的吗?所以仁治、仁学,它确实能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圣人的教诲,第一个教我们自己学谦卑,谦卑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谦卑之后你才能够尊重别人,你会敬爱别人,会关怀别人,会照顾别人,会帮助别人.你这样对别人,别人也这样对你,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你说这个生活不快乐吗?为什么要搞斗争?做人如是,譬如经商做买卖,货真价实,不是为自己利益摆在第一,是我从事这个行业为了便利顾客为第一个目的.中国商业道德所谓薄利多销,在我这个行业去服务社会,每个行业都是服务社会,这个社会多么祥和.各个行业互相照顾,互助合作,这有什么不好!国家跟国家也是如此,不能只想到我自己国家的利益,我要多多想到别的国家的利益,那别人国家也会想到我国家的利益,天下太平了.所以,教育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古大德真的都是有德行、有学问,心量都大,包容天下,真正把爱自己的心推出来爱一切众生.《弟子规》是从小就要教,“凡是人,皆须爱”,没有分别,没有厚薄,平等的爱心,这叫仁人;用它来治国,这叫仁治、德治.怎么能落实?靠教育.《三字经》上讲得非常好,“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学佛的同学都能够肯定人性本善.佛在《华严》里面教导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跟中国古老的祖宗讲人性本善一个意思.所以说“性相近,习相远”,我们的本性是一样的,本善、本觉,佛是讲本觉,本善、本觉是一样的.可是如果不教,不教他就学坏了,他肯定会受外面环境影响.所以习相远,习惯,习惯从小养成,“苟不教,性乃迁”,教育的思想从这儿发生的,要教.所以一生下来让他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正规的伦理道德,小孩生下来的时候就让他接触这个.凡是一切不善的,不要让他看见,不要让他听到,不要让他接触到.这样好好照顾他三年,他的本善、本觉的基础就打下来,这圣贤的基础,然后再交给老师去教. 所以要晓得,中国的教育在全世界它很特别,它跟一般的教育真的不一样.中国教育真的称得上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从前学校教育是私塾,老师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再加上因果.小孩在三岁以前还不懂得什么因果,只是在伦理、道德上扎根,进学堂之后,老师就是伦理道德要延续,再加上因果. 小学教育大概教到十二、三岁,圣贤的根扎下去,那个时候学校没有中学,再进学叫太学,在过去大概是十二、三岁进太学.太学里面专攻一门,“教之道,贵以专”,教、学都贵以专,专很有道理,在佛法讲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守规矩,就是持戒,你一门深入就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之后,你没有学的东西都能触类旁通,一经通一切经通,原理原则没有两样.这个原理原则,在佛法里面讲心现识变,哪有不贯通的道理!所以,教育重要.他在太学里面一门深入,专攻一门,将来一生他是专家学者.像郑康成一生专攻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专攻礼.在历史上一直到今天,我们要想研究礼、要想学礼,你就不能不读他的著作.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在今天我们要想真成就,还是老办法,老办法多少人、几千年的成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如果不相信,另外找个新的道路,那是很危险的.古老的道路,正是亿万人所走的,走了五千年,这个道路绝对没有危险,安全;新开辟的道路不知道有没有危险,不晓得.老的道路太平、稳当,佛法亦如是.(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八十 2007/9/23) 其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