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与有何区别?还有为什么不被列入25史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2:58:53

请问与有何区别?还有为什么不被列入25史中?
请问与有何区别?
还有为什么不被列入25史中?

请问与有何区别?还有为什么不被列入25史中?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区别在哪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新唐书》是为区别《旧唐书》而得名的.北宋人认为,《新唐书》要比《旧唐书》高明.他们严厉地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自以为《新唐书》无论从体例、剪裁、文采等各方面都很完善.《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颇为得意地说:“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大大胜过《旧唐书》的地方.
的确,《新唐书》从文采和编纂上比《旧唐书》强.因为:一、其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学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当时有“二宋”之称,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籍”;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为其特长.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参加编撰《新唐书》的其它作者,也都为北宋时期名家高手.宋仁宗嘉佑年间曾公亮《进新唐书表》中所列之范镇、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都是当时文坛知名人物.范镇曾为翰林学士,文笔流畅,有《东斋纪事》等百余卷流传于世.王畴文辞严丽,一向为世所称.宋敏求为北宋一代掌故大家,富于藏书,曾编《唐大诏令集》和《长安志》,对唐史十分熟悉.刘羲叟是著名天文学家,后来曾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新唐书》用这些人主笔,自然文采粲然,体例严谨.另一方面,宋、欧等人在修《新唐书》时,态度也很认真.欧阳修负责本纪、志、表部分,撰稿六、七年.宋祁的列传部分时间更长,前后长达十余年.他曾一度为毫州太守,“出入内外”把这部稿子随身携带.在任成都知府时,每天晚宴过后,开门垂帘燃烛,几乎都要著作到深夜.这种认真谨严的态度,使《新唐书》在不少方面的确胜过《旧唐书》.《旧唐书》因撰稿时间仓促,有些转抄自唐实录、国史的痕迹都没能抹掉,存在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宋祁等在新修时,把这些不伦不类的话都删削了.使《新唐书》在体例和笔法、风格上显得比《旧唐书》完整严谨得多.另外,《新唐书》在列传的标名上也作了归纳整理,如把少数民族仕唐将领合并到“诸夷蕃将传”中;把割据的藩镇也归到一起来写等等.这样,就使得眉目更为清楚.这些都是在文笔、编裁方面,新书胜过旧书之处.
二、在史料方面,因为北宋时期比较安宁,有许多在战乱时期不易收集到的史料,到北宋初年得到了征集和整理.据专家估计,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参考史料达三百种之多,《新唐书》的修撰与《通鉴》时间相近,司马光看到的,宋、欧等势必见到.如在《新唐书》增加的《李绩传》记载立武后之争时的态度,记房玄龄论守成之难易,都是《旧唐书》和其它书所不及的.其它如《新唐书》的《食货志》里增加了唐朝屯田、和籴、矿冶等资料;《地理志》记载各地河渠陂堰的灌溉情况和各州的土特产,也都是他书少见的珍贵史料.欧阳修还是当时有数的金石大家,他对古代金石学颇有研究,曾撰《集古录》,用金石刻的记载考证史实.最有名一例,即他用孔颖达碑文考证出这位唐初杰出经史学家表字冲远的事实.这些都使《新唐书》在某些史实考证方面略胜《旧唐书》一筹.
三、《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保存了我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新唐书》的宰相、方镇诸表,也给读者认识唐朝宰相族系(世家大族)的升降和藩镇势力的消长,提供了一条线索.著名史论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这是公允的评价.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为什么要叫清史稿,就是因为这本书还没完成,而北伐军已经来.满清遗老们才将他抛了出来.处于草稿阶段的东西,自然也就未被列入25史了.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本书原称唐书,后来为了区别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编撰的新唐书,故称旧唐书。
北宋人认为,《新唐书》要比《旧唐书》高明。他们严厉地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自以为《新唐书》无论从体例、剪裁、文采等各方面都很完善。
清史不完善,当时的人就知道,于是就写成“清史稿”,而不是“清史”。...

全部展开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本书原称唐书,后来为了区别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编撰的新唐书,故称旧唐书。
北宋人认为,《新唐书》要比《旧唐书》高明。他们严厉地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自以为《新唐书》无论从体例、剪裁、文采等各方面都很完善。
清史不完善,当时的人就知道,于是就写成“清史稿”,而不是“清史”。

收起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著,200卷。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

全部展开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著,200卷。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赵莹立即组成修纂班子,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但是,由于肃宗以后的国史尚未编出,宣宗以后的实录也未修成,所以《旧唐书》的作者在修《旧唐书》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
《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闻人诠等重新刊印后,才又广泛流传开来。《旧唐书》传布过程中的兴衰,既反映了它的缺点,也说明它有自己的长处,非《新唐书》所能取而代之。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著,225卷。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列传与本纪、志、表合在一起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齐划一。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首先,《新唐书》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收起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严厉地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甚至《杨朝晟传》、《王求礼传》和《丘神绩传》有并列两传的情况。基本上,《旧唐书》只是抄录现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国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无实录存下,则杂采各家传闻和《唐年补录》和《唐末三朝闻见录》诸书。因此《旧唐书》在保...

全部展开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严厉地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甚至《杨朝晟传》、《王求礼传》和《丘神绩传》有并列两传的情况。基本上,《旧唐书》只是抄录现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国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无实录存下,则杂采各家传闻和《唐年补录》和《唐末三朝闻见录》诸书。因此《旧唐书》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价值。因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简洁有力,颇受后世重视,如《郭子仪传》,“首尾整洁,无一酿词,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学也”[1]。《贾耽传》里收录的《陇右山南图》和《海内华夷图》等,是中国地理上极为珍贵的资料。《旧唐书》里更记录了大量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迹,以及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历史。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书》并不能取代《旧唐书》。
后人多批评欧阳修撰《新唐书》“着意文字而忽略考证”(近代学者王欣夫语),作者正统思想尤为强烈,对隋末窦建德等农民军十分反感,常用“猬毛而奋”、“磨牙摇毒”、“孽气腥焰”等恶毒之语呼之。故《新唐书》不可取代《旧唐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多用《旧唐书》,朱熹的《通鉴纲目》重“春秋书法”,多用《新唐书》。由于《新唐书》存在不少问题,在颁行不久,吴缜写了《新唐书纠谬》,共举出该书四百六十条错误。在找出《新唐书》差错的同时,亦认为撰修者是“不知刊修之要而各徇私好”。
史家黄永年指出:“他(宋祁)用这种文体把《旧唐书》里原有的诏令、奏议以及记叙文字乱改一气。例如柴绍传有‘隋将桑显和来战,绍引军缭其背’,这‘缭其背’是什么意思呢?查对《旧唐书》,原来写的是‘绍引军直掩其背’。因宋祁嫌它不够古,所以硬用这个‘缭’字来替换‘直掩’,‘缭’是绕的意思,用在这里确实很奇,同时又很涩,因为使人读到这里就得打住,无法念下去。再如《旧唐书》的玄宗废太子瑛传有‘李林甫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希惠妃之旨,托意于中贵人,扬寿王瑁之美,惠妃深德之’几句话。……宋祁却改成‘九龄罢,李林甫专国,数称寿王美以揠妃意,妃果德之’。这个‘揠’字本是拔的意思,宋祁用在这里当‘助长 ’‘迎合’来讲,确实够奇,不对照《旧唐书》谁又能看懂呢……”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到了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经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把各卷刊印出版,以《清史稿》的名称刊行,以示其为未定本。由于参加编修的史官多为清朝遗老,书中对清朝歌功颂德,贬低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后,把此书定为禁书,禁止刊印发售,此后学术界为此书解禁不断奔走。到目前为止,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不少学者将其列为“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之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