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阅读素材:严肃的悲观主义者——方方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5:18:07 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人物阅读素材:严肃的悲观主义者——方方作文
方方:严肃的悲观主义者
李少威
方方批评的对象,都是她很熟悉的人。以作家的敏感,方方觉察到了真正的现实与小说世界之间高度的融通。由此,她对未来的文坛多了一种担忧。
过去一年,方方收到了一些邮寄食品,附言上说,你好好吃,吃饱了好战斗。区别于网络上那些放两枪就跑的“键盘侠”,方方的“战斗”是严肃的。
但她越是严肃地“战斗”,就越是悲观地思考。
一个1982年就已经成名的作家,一个敏感的社会参与者和观察者,常理而言,对世事本应早已参透。不过,在这一年时间内,两次进入舆论风波,她却感觉自己“重新认识了社会”。
“对手”
方方现在面临着两个“对手”,一个是柳忠秧,一个是“T诗人”。
“对手”只是姑且称之。方方认为,从一开始到现在,对自己而言,两次事件都是职务行为,而不是私人恩怨。
“我对别人想尽办法往上爬的行为其实比较看得开,只是,你不要太过分,对规则要有起码的尊重。”方方说,“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有钱,有钱就更应该好好跟人公平竞争,而不能仗钱走捷径。”
在文坛里“往上爬”,最好的方式就是获奖,尤其是体制内最为认可的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
“因为政府认这个,所以这个奖捆绑着太多的体制红利,经济上,有时可能意味着给你一套房,社会地位上,待遇、级别、职称,都跟着来。得了奖什么都有,没得奖水平再高也没用。”
而柳忠秧与“T诗人”,都跟鲁奖有关。
方方通过公共渠道说话的时候,前者是在积极参评,红利在望,后者已是鲁奖得主,红利正在兑现。所以方方认为,两次事件,其实有着相同的内在逻辑。
“这些事情,我其实懒得管。”方方说,对柳忠秧“为参评鲁奖四处活动”提出公开批评之前,已经知道他通过了。“只是同事说他是全票通过,我一下子就感觉很生气。就你那些烂诗你还全票?所以就发了微博。”
“柳忠秧的事才出几天,我就收到了‘T诗人’的威胁短信。”方方说,发微博批评柳忠秧,虽然没错,但的确有点冒失,而为“T诗人”评职称的问题发长文质疑有关部门,则是完全理智的行为,尽管知道“肯定会惹麻烦”。
后来这一次,方方说话已经很谨慎了。自己在微博上贴出6000余字的长文,接受媒体采访也以邮件采访为主,就是为了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减少一些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这么做,一个重要目的是让是非更加明确。
是非
“既是是非,总有对错,总要有人承受因错误而带来的惩罚,不是他就是我。在这件事上,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不可能含混其词。”说起是非观,方方有些感慨。
在与“T诗人”的风波中,她跟同事们说,你们保持中立就可以了。“我举报的许多情况,其实圈子内的人都清清楚楚,他们在舆论上支持你没问题,因为跟他们没关系,但要他们出来给你作证还是有难度,毕竟大家都是一个单位的。”
官方态度也在变得越来越含糊,一开始看到材料,都觉得很气愤,表示一定追查,到后来拖拉迁延,寻辞推托,眼看着不了了之。
“我也不是不认识省长、省委书记,只是觉得黑白分明的事情,一切都应该走明规则。而且我也想看看,按照明规则能走到哪一步。目前看来,这条路走起来非常困难。最后还是采取了网络公开的办法,是因为实在走不下去了。”
她说,网络上人们表现出来的态度,说明是与非大家心里还是有本账。
她对麻烦早有思想准备,但有一个情况未曾预料——“公知”们的反应。
“一些著名公知说我这个作协主席为什么不辞职,说我是被体制‘豢养’,似乎自己在体制之外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身在体制内就毫无正义可言。”
在方方亲历的“麻烦”中,有的“公知”一边痛骂体制,一边却在向方方请教如何向体制靠拢。“我之前一直是他们很多观点的支持者,现在我想,我要重新认识这些人。”
“一桶乌龟”
方方在2007年9月22日当选为作协主席,最初上级在群众中海选摸底时,有好几个人选,方方是其中之一。“我过去一直属于‘上面’不喜欢的人。但听说在海选推荐时,票数都集中在我身上,我也大为意外。上级后来征求我的意见,当不当这个主席,我也十分犹豫。还跟家人以及同学们有过商量,我家里的都反对,但同学们都鼓动我出来做。另外也有作家跟我说,你不干,万一来个坏人,大家都不好过。我一想,也是呀,来个坏人,我也不好过呀。”
多年前,要当副主席时,方方选择了“不在职”。在职的话是公务员待遇,但要负责作协内部的行政管理。“我说我不要在职,也不要当公务员,你不管我、我不管你就行了。”
所以,这两次风波中,许多围观者不能理解的一个问题就有了答案:作协内部的事情,作为主席的方方有时居然不知道,提出的意见也不管用。
“我们单位是党组书记说了算,我连党员都不是。以前有些事情,党组会征求我的意见,如果我不同意,书记一般会搁置。或是大家开会沟通,看看能否一致。现在的书记,风格不一样,他根本不理会你的意见。”
方方说,对待职称、奖项和体制内的位置,自己一向持一种“从不主动追求,给我我也不抗拒”的态度。这跟圈子内大多数人形成了反差,但她似乎运气不错,上世纪90年代就当省作协副主席了,之后又被推上主席的位置。
“就像一桶乌龟,都在拼命往上爬,其中一只趴在那里懒得动,结果反而被注意到,就把这只拿出来。”方方说,“入作家协会、评职称、获各种奖项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我一向懒散,从来没有主动过,连填表都是送上门来的。当政协委员,当作协主席,也是这样,你根本没想要,都是人家来找你。”
“80年代,大家还是认水平的,哪怕你是干部子弟,水平太低也上不去。文学奖项上,很少人会去跑路子,政府对这些事情也不介入。现在获个鲁奖,‘红包’太大了,跑评委又太容易了。”
哲夫是赵树理文学奖评委组组长,他说,做评委确实会有很多人来找你,整个过程非常难。最后评出来,再公平,也总是有人不满意。“尤其是诗歌界,互相不服气,互相看不起,但事实上彼此彼此,全是烂诗。”哲夫说,“回头看看,鲁奖上出的事情,也都集中在诗歌方面。要想没矛盾,最好不评奖。”
方方早已承认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对社会的看法肯定是消极的。社会坏,不是说社会上的人都坏,而是指导人们怎样在这个社会里活动的规则出了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对社会、文化,甚至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不负责任,只对领导负责任。领导说一句话,所有的规则都立即失去作用,这就会放纵人性中的恶。贪心的人,历朝历代都不缺,规则存在的意义就是控制这种贪心实现的节奏,可惜现在人们已经没多少讲规则的意识。”
对她而言,今年的再一次“发难”,除了她所称的“迫不得已”,也包含对未来的一种担忧。“我们这一代,都到了退休的年龄,如果湖北文坛的领军人物是这样的人,那湖北文学还有希望吗?年轻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就会把坏的方式当成规则本身。”
这就是方方严肃的地方。
哲夫和方方80年代就认识,他说,方方一直严肃地面对社会,严肃地选择朋友。“有时一起吃饭,开玩笑过了头,她会很严肃地指出‘这样不对’。在一切都被娱乐化,任何价值都被随意调侃的时代,这种严肃已经很稀缺。”
底层与宿命
一个奖,可能改变一个写作者的命运,而改变命运,对谁而言都是重要的。
“作协的书记,走马灯地换。所以我们经常笑那些拍马屁的人,刚刚把关系搞好,又换一个新的,前面的马屁全都白拍了,又得从头来过。虽然很可恶,其实也很可怜。有的人到处跑奖,有时我也会想,这么想要,给他算了嘛。”
尤其是,当了解一个人出身贫苦底层,方方会对其“劣迹”也显示出更大限度的容忍。“我经历过,所以我很理解穷人想要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
因为成长于高知家庭,60年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方方都生活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但也曾经历过底层生活。1974年高中毕业之后,父亲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塌,19岁的她就进入了江岸区丹水池一家仓库做装卸工。
“搬钢材,卸货,装车,或者转堆,每天很辛苦。你一说你是搬运工,别人的眼神里马上就会流露出同情,这一段经历后来很有用。年轻时,不怕吃苦,但时间一长也受不了。我那时就说,如果到30岁还是这样,我就自杀。”
1978年方方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从搬运工队伍中一跃而出。这一跃,就是在自我改变命运。
她在作协不坐班,也不管事,但会做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学项目,比如对农民作家的培训,做公共空间的诗歌,或者请著名的作家到高校来驻校讲学。“在写作班上,很多农民连生活都顾不上,甚至把牛卖掉也要写作,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我们在精神上的追求,跟富人应该是平等的,写作是为了让自己‘有尊严’。这些话都很让我感动。我们就培训他们,让他们用3年时间来写自己的生活。”
她说自己尊重努力改变命运的行为,但同时认为这些行为应该建立在一种公平的竞争规则之上。“太过了,就不行。”她说,太过分了,就是自己要说话的原因。
为此,一向怕麻烦的她,惹来了一场麻烦的官司。
也许今天人们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那个方方。方方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有一种狠劲,在一种气的支撑下,顽强地与命运对抗。这些人往往在外加的围困之下,越是活出一种强悍。
【方方简介】
方方,本名汪芳,1955年生于南京,两岁时随父亲迁至武汉,在武汉成长扎根。1982年发表小说处女座《大篷车上》,1987年发表知名小说《风景》,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1990年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2007年当选为主席,任职至今。2014年5月发微博指诗人柳忠秧“为鲁迅文学奖四处活动”,引起文坛轩然大波;2015年4月在微博发出6000余字的长文《我的质疑书》,被舆论认为是她再次向文坛腐败发难。
篇一: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梭罗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梭罗
与瓦尔登湖
闹中取静读《瓦尔登湖》别是一种滋味。细碎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洒进来,给人一个迷离的感觉,袅袅的神思于是慢慢飘到了瓦尔登湖。正如本书尊敬的译者、已故诗人徐迟先生所言,这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阅读之前请把您的心安静下来。”实话说,读这本静静的书,我是费了很大的劲才慢慢滤去了心中的浮躁。
瓦尔登湖因梭罗而闻名。梭罗因瓦尔登湖而传世。但瓦尔登湖不是一个虚构的地方,它坐落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自从它被世人知晓,许多年来便常有世界各国的读者前去造访。如果说这个世界确曾有过“世外桃源”,那一定是19世纪的瓦尔登湖。那是150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日子,梭罗带着一柄斧子独自到了瓦尔登湖边的山林。经过一番挥汗如雨的紧张劳作,在7月4日美国独立节那天,他如愿地住进了自己亲手盖起的木屋。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在这里耕种,散步,观察,倾听,梦想,沉思,并用独具风格的文笔记录下了他所经历和体验的一切。然而,瓦尔登湖又不是“世外桃源”,梭罗也不是一个幽居山林的隐士。因为有了梭罗,瓦尔登湖才与现代文明有了深刻的血脉交融。
梭罗是个执著的自然主义者。这并非就艺术创作的美学意义而言,而是指他崇尚自然,欣赏野性,厌弃虚假文明,追求返璞归真的生存方式。他自称:“我之爱野性,不下于我之爱善良。”环绕瓦尔登湖的大自然是他与众多野生动物共同的乡根乡土。他饶有兴味地写到了他的那些千奇百怪的邻居们:飞来飞去的猫头鹰发出沙哑而发抖的声音,狐狸无声而快速地爬过积雪,成群的山雀在他的木屋前唧唧喳喳,野兔在草木间悄然出没,浣熊林中发出了嘤嘤之声,赤松鼠在屋脊上来回奔蹿,鹧鸪在寒风中觅食,水獭隐蔽在暗处,猎狗群吠声不绝。而秋天里,游在湖中央的野鸭则狡猾地与猎人保持着距离,野鼠跳上他的身体爬来爬去品尝他喂的干酪??梭罗与禽兽为邻和睦相处,动物也把他当作这山林王国里的一员。久而久之,他的那种野外觅食的原始本能被悄然唤醒,有一两次他发现自己在林中奔跑,像一条半饥饿的猎犬,以奇怪的恣肆的心情,想觅取一些可以吞食的兽肉,“倒不是我那时肚子饿了,而只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是野性。”
难道梭罗真的从没有感到寂寞与孤独么?他自认为是的,“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而他“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梭罗说,“一个在思想着在工作着的人总是单独的,让他爱在哪就在哪吧,寂寞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的里数来计算。”而且梭罗已经发现,“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加接近”。于是他以一颗骄傲的心,愿意独享这所谓的寂寞。“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他们永远提供这么多的健康,这么多的快乐。”
读梭罗不一定要回到瓦尔登湖。那只是一个绿色之梦。梭罗说过:“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她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取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他不希望自己被模仿,其实要模仿梭罗又谈何容易。这种貌似原始的生存方式形式,体现的却是他对更为文明的一种人文境界的追求。透过他那咄咄逼人且学识渊博的雄辩,可以感受到梭罗的哲学指向和人格魅力。他对那些带着自己全部家产的大包裹、追逐物质享受的移民充满了一个智者的同情,他不会那样做,“也不花什么钱买窗帘,因为除了太阳月亮,没有别的偷窥的
人需要关在外面。”现代人太注重物质生活的舒适感,却忽略了更根本的精神家园的问题。比如穿衣,“一般人心里,为了穿衣忧思真多,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也要清洁,而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有无健全的良心,从不在乎。”甚至,“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他的思想在寂寞中升腾,发散,他自说自语的关于历史、自然、植物、农耕、哲学、文学等方方面面的见解,奏出的高妙之音堪称世纪的绝响。
作为梭罗一个独立精神的物质载体,一种人文自然的诗性象征,瓦尔登湖还在现代读者的心中汩汩流淌,原因在于如同许多划时代的作家一样,梭罗是“向着人类的智力和心曲致辞的,向着任何年代中能够懂得他们的一切人说话的”。如此,他的瓦尔登湖又怎能不拥有永恒的知音?
梭罗的阅读和梭罗的生活
假如不是长途旅行归来后的不适应感觉在作祟,假如不是伤风感冒带来的慵懒,我恐怕不会在这样一个阳光充足的初冬的上午赖在床上阅读李文俊先生编的北美散文集《与荒诞结婚》(2000年1月百花文艺版“世界经典散文新编”的一种)。我是在太阳底下阅读徐迟译梭罗(1817-1862,美国随笔作家)的那篇《阅读》时接到约稿的电话的,其时心里面正酝酿着写点什么。关于梭罗以前读过点什么,也写过点什么,但是他的谈阅读的文字,却是
“至多是星象学地、而不是天文学地被阅览”。阅读是一种崇高智力的锻炼;大部分人是浅尝辄止或干脆一无所知。“我们必须踮起脚尖,把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给阅读才对。”
梭罗对大学教育冷嘲热讽,认为大学里的人“对于最好的书,甚至英国文学里一些很好的书”,也所知甚少,甚至全然不知。大家读报纸,读《灰姑娘》之类的“小读物”。“于是我们的读物,我们的谈话和我们的思想,水平都很低,只配得上小人国和侏儒。”
据同时代人如爱默生的记述,梭罗相貌奇古,有着农民渔夫般的体魄,不喜交游,对工业文明及其制度采取非暴力抵制的态度,曾因不交税而入狱。此人有大量观察自然的日记传世。
梭罗1845年3月在瓦尔登湖畔建隐居住的小木屋的遗址还在。我曾于三个秋天大地落满红叶时来到这里凭吊。当年他向写《小妇人》的阿尔柯特借了把斧子自砍建材而成此屋,一共花了$28.12,比哈佛学生宿舍年租还低。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大米对梭罗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他热爱东方圣人们的著作。
梭罗早就想过森林里的生活了。为了省钱,他在小木屋里生活了一年,把省下的钱买了希腊文书籍,付了去德国学习的费用。梭罗曾在友人的这间小木屋住过六个星期,所以他自己建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真不明白周围的人为何觉得他此举怪异。有些人的话像是梭罗故意在寻找冻馁。爱默生在瓦尔登湖的两边都买了地,打算修消夏别墅的,他的别墅没建起来,倒是梭罗的心愿实现了。在这里陪他的有小鸟、红色的松鼠和知了,地窑里还有鼷鼠。野兔子有时也造访他。晚上他坐在门前,想象自己是古希腊人的后裔。他是尤利西斯式的游荡者,湖畔就是他的伊萨卡。
梭罗在湖畔小屋每周平均生活费用是二十七美分,这些钱用于他自己不能供给的生活必需品。每年工作几天就有得剩余了。为什么人们都要那么辛苦地生活,然后津津乐道自己所得呢?假如人人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哪里又会有焦虑呢?世上最有智慧的人实际上过的是比穷人还简朴的生活,古代东西方哲人的教诲都白费了?空间、空气、时间、几件工具、一个笔记本、一枝笔、一册荷马史诗,更有何求?太阳升起时在湖里洗个澡,然后像斯巴达人那样打扫庭院,然后再进行一番“心知浴”,读一读《吉檀加利》,这样瓦尔登湖的水和古印度恒河水就融合在脑子里了。整个白天属于自己,可以做任何野游。有时在夏日的清晨,他在松树间阳光下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感觉自己像玉米—样在生长。梭罗看见的世界不是现实,而是它的潜能,这一点他堪称瑜珈师。他的现实是婆罗门的现实,他也蛮可以写《奥义书》。一时的利益何劳操心?放自己一个假去发现上帝。日落时分他跳上小舟划到湖心,在那里吹笛子。月亮钻到湖底,与森林的倒影相依伴。康科德的夜像天方夜谭一样奇异,在这夜里寻找天籁真是别有洞天。
诗人和批评家们总是抱怨美国本土没有古迹让人联想到往昔,梭罗却发现了印一页地翻过,很少有人品位出它的真谛。所以我们该坐在我们自己的瓦尔登湖边,过我们自己的生活。用我们的心想一想,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生活,而不是如牛马一样,或是为了那数十张钞票而出卖了我们自己的梦想。别人的铜钱中,生了、死了的,不该是我们,全美国的猴子里,为什么要包括我们呢?我们真正该做的是顺从我们的心,做我们爱做的事情。有多少花因为没了我们的欣赏而暗自神伤;有多少书因为我们的忙碌而尘土封面;有多少我们该做的事情在做无望的等待。而那些属于角质层的东西,绊住了我们,缚住了我们的身心,使我们成了缀网上的劳蛛。
夜里的时光在静静地流淌着,坐下来,翻开梭罗吧,翻开那本智慧的书,也翻开你的心。如果说你幸福了,是因为你的生命里有了梭罗!
像梭罗那样生活,像海德格尔那样思想
在我们的时代,最缺少的就是简单的生活和复杂的思考这种精神品质。梭罗与海德格尔所成就和开启的精神之路,却是欧美大陆哲人给我们的启示。日益物质化的生活已经消解了我们民族生命的品质,那些远古的圣贤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对自然和世俗生活的态度已经远离了我们现代生活的需求。在一个转换的时代——思想的持守和精神的贫乏,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生命中最缺少的就是如此通达世界原初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受。我们与这两种东西方文化思想资源的远离,显现出如此的陌生与疏远??对于失去了传统,又难以寻找本原生活力量的民族,需要的就是重新寻找精神文化品质的渊源。
追求简单生活的品质——是自然诗意的复活与体验,回到自然本身中去,回到事实本身中去??这是发现生活真理之路的途径。简单意味着对复杂物质生活的否定,却不意味着对复杂精神品质享有的否定。相反,而是让开始应该简单化的物质生活欲望变得纯朴,而不刻意追求物质化的复杂。顺其自然的心境,追随自然诗意化的栖居生存所进行的物质生活,它注定是以精神品质的提升为目的,却不以纯粹追求物质化的占有为目的,这才是生命的要义。这不是完全放弃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而是选择了根据可能而进行的生活的意愿,就是最少、最小的消耗生态资源,让精神自由达到最丰富和完美的享有,在贫乏的物质之上,同样可以享有精神意义的深刻,人是创造文化精神复杂意义,又是简单物质生活欲望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梭罗就是这样一个启示我们现代精神生活,既简单化生活,又持有精神丰富文化创造性,去享有生活乐趣的人。他在自己生活的19世纪初期和中叶,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证明了,150年前,人类在欧洲大陆新物质生活面前基本的生活态度,奉行简单和根据可能生活的原则,他为我们记录了他那个时代关于简单物质生活的思考,呈现了他在瓦尔登湖实践的精神世界的纯净心灵与思想过程,以及他追求的思想境界。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物质财富极丰富的人们,起到了一种思想的启示和简单化物质生存的校仿的榜样,他的短暂生命,在他45年的生活岁月中,回
答了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问题,人是可以简单化生活在复杂的精神文化创造之中的??
而海德格尔的思想,却是一个非常反西方传统文化哲思的开启,他的思想透露出来的对世界关切深度,是当今世界没有人可以超越的,也是无法比拟的。他的运思远阔而深邃,思的深透而诗意化,是没有人可以通达的境界。他对世界的追问充满了玄思和妙解,这主要体现在他对现象世界的把握和原发境域的体验,开启了一种反传统的哲学思路,破解了从柏拉图以来关于存在的遗忘和遮蔽,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迷雾。他用清澈的思路进行诗意的发问——问其世界所是,又如何所是?开启了追问世界的新思路。在思想的源头上,人们发现了世界原初的境域,发现了它是如此的被彻底遗忘的。我们一直走在追问那个存在之背后的世界,实际上它并不存在,存在的是我们思之开启澄明原初境域,思之所思的获得,不过是事物自然显现和开启,而先于我们的世界正包含了我们思之边缘域的新发现和起源??
如此的思之路,让海德格尔的思想不断地对世界操劳和烦畏,又是他产生了对技术的追问。什么是技术的本质?这不过是一种理性对存在的奴役,对自然的控制。由此,也遮蔽了自然环境生态原初的境域和生机。技术给这个世界可能带来的危害就是毁灭,人们应该回归到自然环境的生态化生活中去。从艺术中寻找真理的澄明,在林中空地上,看到世界最初的开启程。而目前社会科技所创造的一切,都仿佛背离了这个原初境域选择的方向,而我们人类不过是在其中再一次迷失了自己。他又再一次回到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一思考,成为人们理解自然和聆听自然的通达之路。我们体验到,一切出场和在场的隐含——在这些超越我们生命的领域中,海德格尔的思代表着人类关于思的未来??
当这两个思想者的文本进入我的阅读视线,我们与他们各自所代表的视域产生的融合。他们注定就成为我生命的榜样和楷模,我追逐他们的足迹而去,是由于在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枯竭,生态脆弱的世界上,总要选择一种更加生态意义的生活,迫使我寻找新的生命和精神——梭罗的简单生活,海德格尔的诗意之思。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和谐生命选择的方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日益成为生活在如此的困境中的人类,应该遵循的生活道路,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精神生活的未来。也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精神文化品质的一个开端,两者合为一的追寻,构成了当代世界的潮流,我意愿意为这样的生活去做出自己的实践性回答。
.
篇二:201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用课本人物素材写作文
但是,要充分利用课本人物素材,写出“大千中脱颖而出,寻常中卓尔不群”的中考满分作文来,除了熟悉这些人物素材资源外,还要配合精妙的构思技巧。
一、演绎古今对话
考生对自己要演绎的某个素材,可以多角度的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并通过虚拟场景、书信交流、对话访谈等形式,突破时空限制,与故去的人物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话,自如地表情达意。在内容主旨上,可以不再现大家都熟悉或课本里出现的实境,但要将意蕴蕴含在文章言辞的深处或所写的形象里,让读者“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透过字面的意义感受丰富的内涵或哲理,窥见文章的灵魂。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因为闪现创造的火花,尽显飘逸洒脱,而迅速跃入评卷老师的眼帘。
但是,演绎对话务必注意一点,那就是——想像必须合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天空”,所演绎的内容一定要符合那个时代真实的生活背景,所想像的人、物、事应该在情理之中,能够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借鉴实例:
我带着疑问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朦胧间我感觉仿佛有人在轻轻地敲着我。我揉了揉迷糊
“这不是孔乙己吗?”我不禁叫了出来,的眼睛,一位穿着长衫的人站在我的面前。他点了点头。
我好奇地追问道:“你不是已经……”孔乙己叹了口气,略带忧伤地说:“我是死了,被那些冷漠麻木的人害死了。这也怪我自身的迂腐,不过幸好周公收留了我,不至于让我像孤魂野鬼一样。”孔乙己叙述完了自己的遭遇后,便问起我。我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说:“其实我在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孔乙己好奇地问。“……
我的一片天空。”我脱口报出。
(江苏省扬州市一考生《时代赋予我的天空》)
二、翻案文史人物
对于一些在课本中涉及的文史人物,考生可以大胆标新立异,转换角度,活用素材,在充分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通过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站在相反的立场上向传统观念发起质疑,并做到“鞭辟入里,入木三分”,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省的观点,达到对课本素材的创新使用的目的。这样的文章,将会显得新颖独特,让人信服,令人叹赏。
但是,考生一定要注意,所谓的“翻案”并不是简单的翻案,历史是严肃的,客观的,探求历史真理需要严密的考证,不能随意翻案、瞎编恶搞,哗众取宠,肆意歪曲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妄想剑走偏锋,把历史黑白颠倒,以博取一时的“眼球分数”,那只能就是死路一条。
借鉴实例:
西门君:
你好!我是潘金莲!
收到这封信,你一定感到很意外吧?的确,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一个月之前,连我自己都会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今天,我给你写信这件事情却真切实在地发生了。要问为什么吗?我只能对你说:是你,为我即将死去的情思能够高飞,铺设了足够长的助跑线。所以,我情不自禁要对你这样。
……
潘氏金莲
即笔
(陕西省一考生《你为我情思的高飞铺设了助跑线—潘金莲给西门庆的一封信》)
三、组合名人作证
我们经常和课本相伴,出现在课文里的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文人墨客有很多。在考场作文中,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者表达某一个观点时,我们不妨独具匠心,从不同角度把一些与自己要表达的立意有共同点的名人归纳组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引用化用名人掌故、典故、诗词、名言警句,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名人效应或人文精神。这样不但对文章形式的一种创新,也更能展示这些人物的魅力,使文章尽显古朴之味、典雅之气。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种形式中,考生需要首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主旨,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或论证,自然而巧妙地将人物与材料连接在一起,做到自然明快,水乳交融。如果在这一点上处理不好,就及有可能被阅卷老师猜测为“套用”之作,得不偿失。
借鉴实例:
闲暇之时,总喜欢捧着一本诗集,细细地吟诵每一篇小诗,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安静闲适的天地。
与李白对饮
……
与龚自珍共舞
……
与普希金同行
……
(湖北省荆州市一考生《让生命的火光照亮生活》)
四、代拟古人自述
作文素材其实无处不在,只是如何发现的问题,即便是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课本素材,只要精心采撷,照样能够出彩。对自己熟知的素材,考生可以独辟蹊径地站在古人的视角来陈述故事的背景、过程或结果,
我——陆游,一位爱国的诗人,热衷于诗歌,一生勤奋创作。可人的一生不会风平浪静,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可大家不能灰心,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了,这就是我的名句。对于此诗的由来,请听我娓娓道来。
……
听了我的故事,大家必然有所启悟。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广东省江门市一考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新编人物故事
考生巧妙地从课本材料中灵活摘取作文所需要的素材,通过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记叙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把关注到的生活,利用古典名著、民间故事等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对他们的某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对比,大胆想像,重新演绎故事,实现对课本人物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表达出我们对人物的独到的个性化的认识,从而使文章立意更为深远,行文更吸引人。这类出新出奇的文章往往能赢得阅卷老师慷慨的高分。
考生应该注意,在选材新鲜的问题上要与搜奇罗怪区别开来。稀奇古怪、耸人听闻的东西未必具有代表性,未必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许多古里古怪的东西往往是经过加工的,真实可靠方面就有问题。特别是随着“恶
搞”经典作品、经典人物,难免人们产生抵触心理负面效应,这类题材运用不当,甚至可能引起阅卷教师的反感。
借鉴实例:
时间:2012年元月10日
地点:《敢讲敢说》演播室
主持人:崔人进
主题:猪八戒能否得2011年度感动心灵奖
嘉宾:感动奖评委会成员、八戒亲友团、各界代表等
……
八戒下来,用嘴拱土。人们四散逃离,老板被磕一跤,由于水泥块多,嘴很快流血了。孩子拱出来了,但人已晕过去。
……
孙悟空对准镜头:“呆子,我支持你做好事。”
(安徽省一考生《八戒得奖》)
总之,森林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海上没有两朵毫厘不差的浪花,人海中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考场作文要想出奇制胜,首先在立意上体现新颖,在结构上实现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更不是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祝愿同学们能借助熟识的课本人物素材写出新鲜的考场满分作文来!
【满分范例】
我从王皇相争那里学到的
始皇雄心,灭六国,一统天下。惊恐不定,苛捐杂税徭役繁重,长城之下,白骨累累,姜女思夫,气撼城!
烈日炎炎,一伙壮汉在佣耕,他把锄头丢下,径步走向了田埂,望着远方的长城,回头看见同伴落汗,悲痛不已:暴秦,暴秦!
他去服役,漫漫役途,何时才是尽头,手握大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还能够辉煌几时?吾必反。
大雨滂沱,役路泥泞,皮鞭抽身,人头落地。他愤怒回视这一切,召令徒属:“公等遇雨,道不通,失期当斩,等死,死国可乎?”斩尉祭旗,大泽乡便是你人生的起点。
有了思想,便成就了语言,有了语言,造就了你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泱泱大国,以仁为本,始皇暴政,不得人心。东南西北,揭竿而起,秦覆。秦之覆,覆于暴,始皇,你可曾知晓,是你的粗暴的劣性,让你的命运,你的江山,你的一切都灰飞烟灭,你知道吗?
好一个陈胜,乘胜追击,收兵攻县,打下了自己的地界。但你却忘了你的话:“苟富贵,勿相忘。”身为王,你却不知义,无数同伙找你处事,你却仍把他们视为“燕雀”,你的一言一行,都显示出了你的傲慢,你忘却了从前,你变得目中无人,你变得自以为是。从此,你不求上进,沉迷于酒色之中。
为王者,不当如此,当年的盟誓,你忘得一干二净。同甘共苦的兄弟,便成了你入土为安的“凶手”。不是兄弟之过,而是你和嬴政一样,不懂得性格,决定着你的命运。
诸侯争霸,王侯争权,风云突变之中,谁最稳,谁得民心。贤帝治国,先修其身,因为他们明白:“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我从中所学到的。
名师解读
《陈涉世家》是每个初中学生和老师熟悉的课文,该考生将教材入文,又有变通,以清醒的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对陈胜这个历史人物边叙述,边做客观的评论。同时又独辟蹊径,将建立丰功伟绩的秦始皇与反抗暴秦统治的陈胜放在一起对照来写,揭示了醉心浮华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发展规律。在材料的运用上,可以看到小作者运用课本素材的灵活性:不是大篇幅引用,而是择其精要语句,文白结合,使文章语言更为精悍。
在困难面前挺胸
蔚蓝的海上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要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下面涌着白色的浪,上面洒下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题记
蛾在沉默了一冬之后,终于把生命的壮美展现在人们面前,在生命初期便锻造了坚韧的性格。依迷花在沉默了五年之后,终于将竭尽生命毕生心血的花儿托出,令世人赞叹、惊奇。多少奇妙的故事啊,自然间的生物面对困难,挺起胸,高唱生命的赞歌,我们人类更是在困难面前铸就了不朽的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壮士行,易水寒,铁骨铮铮,正气浩然,喋血秦王阁。”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当头的国难,民族的使命都压在你的身上,你却没有退缩,背后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你无悔地倒在秦国的殿堂。你的故事却被世人传唱,荆轲,一位在国难中挺胸的人,放弃生命,实现永恒的价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曾多次携长剑,走田夷,为王进谏,却一次次被人排挤,眼看小人当道、报国无路,你毅然挺胸,以自己的正义之躯作最后的赌注,汨罗江畔的那一杯沙土,两行忧郁的足迹,见证着仰天长啸的你,“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你已随着时间流逝,而你为正义挺胸的精神永远驻足在人们的心间,那片片青青的竹叶寄托着对你的敬仰,屈原,一位在正气面前挺胸而立的人,几次忆及,洒下多少热泪。
时间就是如此的无情,匆匆摧毁了一切又构建了一切,我们只能在时间的记忆中,守望过去产,回顾沧桑,为壮士之举感动,在生活面前挺胸是多么的可贵,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古人的壮举激励着前人,鼓舞着后人,它告诉人们生活的困难是上帝的败笔,不但要将它修正,而且要上帝加倍赔偿!
那些熟悉抑或陌生的面孔,穿越记忆的长廊,也许长夜漫漫侵蚀了灵魂,黑暗沧桑了容颜,永不可来的是这在人们心中的那一盏心灯,点燃一盏心灯在困难中崛起,在生活中挺胸!
蓝天因为有了白云而变得多彩,蓝白相间多么美丽!生活因为挺胸而变得多姿,像春天穿越寒冬一般,生活多么快乐!
名师解读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而有文采,并能选用荆轲和屈原两个历史名人故事来佐证作者的观点,一个面对民族大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一个为了国家的中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挺直胸膛迎战厄难,足见作者丰厚的文学底蕴,前后写景互相照应并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告别不是悲伤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
当挥手告别,我们看见他们眼中坚定的信念;当转身离去,我们看见他们高大的背影。他们化离愁为和平;他们化离愁为奋起;他们化离愁为忠心。他们独步汗青文化时代!文成入蕃
她回头,看见秀美的大唐江山在苍茫的古道上渐去渐远,她分明听见家乡那声声燕子的呢喃,那声声亲切的呼喊。但拭干眼泪,她告别繁华,告别亲情,去塞外播种和平的种子。她的韶华在这满目的黄沙中消逝了,她的美貌在这千古的冰凉里黯然失色。回眸,是告别时的坚毅,是那凤冠霞帔后的祝福。漫天的飞沙似在哭泣,枝头的苍鹰似在落泪,谁看不到文成公主那欣慰的面颊?
告别不是悲伤,是和平的彩桥。
勾践离国
战后失败的哭声仿佛还萦绕在耳际。他一身奴役装,站在城门下。身边是他心爱的城池,如今早已断臂残损。透透层层送别的人影,他没有看到悲伤,那双双噙满泪水的眼里是期盼,是支持。是的,他就此告别,坚毅地走向吴王的马棚。他可以受尽凌辱,但不会忘记卧薪尝胆。告别总延续着归来,归来是挥军而下的神勇,是青史留名的豪情。
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
屈原投江
独乘小船,渐渐远离了国都。楚怀王冷峻的目光还在脑中回荡。江水,冰凉地让人心寒,他早已无所留恋。站在江边,他看见了百姓们竭力挽留的神情,亦看见孩童高举《离骚》译读。足矣,,受辱不如归去。这是生命最后的告别,他在笑,笑庸君,笑佞臣,笑自己的忠心终将名留青史。一跃,他被江水吞没。那是凄凉的告别,还是“路漫漫其修远矣”的延续?告别不是悲伤,是感人的忠心。
鸟儿告别母亲,是去拥抱天空;落叶告别树枝,是去孕育希望;小帆告别海洋,是去接受挑战。
告别不是悲伤。
【满分范例】
下页篇三:历史人物类作文素材
历史人物类作文素材
历史人物类作文素材
●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因不与贵族合作死于屠刀之下,耿直不屈的脖颈中喷涌的鲜血化作了一条华贵美丽的“豹尾”,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空中留下了震天动地的绝响。(江苏考生《暗夜的绝响》)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近体诗的先驱者——以其杰出的贡献掀开了中国古代诗歌崭新的一页,引发了盛大辉煌的盛唐气象。(江苏考生《人生三部曲》)
●斯宾诺莎在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爱情,被孤独、寂寞笼罩的情况下,潜心研究哲学,探索真理,创作了神学著作《宗教论》。他让后人感叹道:“最孤独最寂寞的是过程,最厚重最丰富的也是过程。”(江苏考生《人生三部曲》)
●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王,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自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诗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刘备疲惫的马蹄。(浙江考生《山水文人看华夏》)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开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在人生路上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湖南考生《轻松起跑》)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乎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不愿做供奉于高高庙堂之上的乌龟;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孤独地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湖北考生《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越王勾践承受了亡国之痛,扛住了数十载非人的屈辱。他坚守复国信念,是因为他在圈外遥望到了生命之光,他看到了胜利复仇的希望,最终他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历史奇迹。(湖北考生《近观与遥望》)
●大艺术家罗丹在工作时差点把他的客人茨威格锁在工作室里。正是这种“入”,才有了王羲之写完的18缸墨水;正是这种“入”,才有玄奘取经跋涉几万里的路程;正是这种“入”,才有陈景润演算的几十麻袋的稿纸。(湖北考生《人生的“出”与“入”》)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
●林肯当上总统后,他的朋友推荐一人为内阁成员。看过此人后,林肯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朋友询问个中原因,林肯说:“他的脸不适合。”朋友哑然失笑,说:“他不能为自己的长相负责啊。”林肯严肃地说:“一个人若过了三十还不能为他的脸负责,那他就成不了大器。”(江西考生《脸中窥世界》)
●苏武忠贞爱国,拒绝折节叛国,甘愿与羊为伍。地窖冰冷,他咽白雪啮毡毛;北海荒远,他“掘野鼠藏草实而食之”。他用赤胆忠心奏响了千古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四川考生《永远的苏武》)
●西汉前朝帝王休养生息,以安其民,成就“文景之治”;唐太宗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使社会安定,成就“贞观之治”;唐玄宗初年继往开来,安置百姓,重用贤臣,安稳统治天下,成就“开元盛世”;康乾励精图治,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社会安定和谐而成就“康乾胜景”。(北京考生《说“安”》)
●成吉思汗,那个弯弓射雕的猛士,那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在他身后,有多少无辜的灵魂。希特勒,历史上最厉害的演说家,几小时把整个欧洲吹嘘得沸腾起来。弹指一挥,血肉横飞。身后,是数万人堆起的尸骨;脚下,流淌着殷红的血流;身前,是继续行走的大军。(陕西考生《铭记血腥中的古训:和平》)
篇四:2015年高考人物阅读素材——李健
2015年高考人物阅读素材——李健
2015年高考人物阅读素材: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东西活着
李健1998年大学毕业,几年后,大学同班的一些同学已经有房有车,但李健还是一无所有,有时候他也会在内心做一番比较,可一想到自己还有两张专辑,有很多首歌,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如影随形。那时候他兜里连一万块钱都没有,没有人会想到这些歌以后会给他带来如此大的名气。
音乐成为一部分人的信仰
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王菲翻唱李健的《传奇》,这件事可以看作李健歌唱事业的分水岭。
那时候,李健已经出了四张唱片,他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了。《传奇》的走红让很多人认识了李健,很多把他当作新人的人突然发现,他已经出道9年,有好几张原创唱片,算是个老歌手了。李健觉得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契机,就像每一个歌手都需要一首歌。“每一个人生命中都会有类似《传奇》这样一首歌,有类似王菲这样一个人,也算是伯乐。”李健说。
《传奇》其实是一首2002年的作品,那一年夏天,李健离开了水木年华,冬天,他写了《传奇》。“在没有信仰的年代里面,音乐变成了一部分人的信仰,至少对于我来讲是这样的。因为你在音乐中能找到真善美,能找到解脱和释然,能发现一些并不确定的隐约的希望。”李健说。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音乐说得更书面一点,似乎成为一些人的救赎,“我认识一些原创歌手,他们生活中可能会很物质,很市侩,但创作的时候他们又会变得很纯粹。我想这就是音乐本身的力量,它取代了宗教,或者说,它本身也是一种宗教”。
对李健来说,音乐是他的庇护所,从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是这样。“当你面对这个行业,有时候会找不到希望,在成功之前,我觉得梦想遥不可及,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当我创作一首乐曲,沉浸在音乐的美好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其实还会战胜很多困难挫折。”
庆幸自己30多岁才成名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李健却很庆幸自己没有在20多岁的时候一夜走红,拥有财富。“我现在已经可以驾驭了,它(名气和财富)只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只会让我创造出更好的音乐。”他觉得好的艺术家不应该被金钱所腐蚀,“被金钱腐蚀是属于符合人性的,但有智慧的人会战胜自我,自行调整自己。最大的例子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写的小说,我小时候看过电视剧,讲的是一个音乐家的成长过程。年轻的时候人都会做很多荒唐的事情,尤其是面对财富的时候,但是能及时修正自己,这样就好。”
如今,音乐变成李健和外界沟通的一个手段,或者说代表了他的社会身份。他变成了一个歌手,不再是清华毕业生。在微博上,李健看到一些人发表对于他的音乐的感想,有时候会觉得受宠若惊。他觉得自己的音乐没有人们说的那么好,但恰恰是这些作品在那些特定的时间安慰了他们,给了他们力量,这又让李健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有一次去理发,理发师是个佛教徒,他跟李健说做音乐是做一种善事,因为会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
从容不迫地活着
当年参加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考试时,李健希望能加20分,那他考清华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刚开始来到“水木年华”的时候,李健的梦想是以音乐为生。后来他又觉得自己必须离开这个组合,既然不知道市场到底需要什么,他的梦想就是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如今李健的梦想是可以更从容不迫地做音乐,他还有一个大一点的梦想,让幕后的人可以靠音乐生活,从容地生存。李健认识的一些幕后的作词、作曲家,为了生存,被迫走向幕前,很腼腆的人都去参加选秀,很尴尬。李健觉得这事儿太荒诞了。
对李健来说,音乐不是最重要的,健康地活着最重要。活着,不痛不痒,舒服地活着。“就像余华说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东西活着。”李健突然说了这么一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