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影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5:09:46 小学作文
篇一:《哈利波特》影评
我爱看电影,不爱看书,从《魔法石》到《死亡圣器》,或盗版碟,或大银幕,迄今为止推出的七部《哈利·波特》,我一部没拉。但是书都没有仔细看,仅仅浏览而已,不过我喜欢听故事,在和罗琳的书迷朋友聊天时常常请他们给我讲书里的故事,所以一来二去,书没看,故事脉络却是一清二楚。当然我算不得铁杆哈迷,所以看看热闹也就罢了,不过这次屁颠屁颠的看完《死亡圣器》后,突然生出一些感慨。
而从电影方面来说,我觉得《阿兹卡班的囚徒》在悬念设置上最为出色。该集电影实际上抖了两个大包袱:“小天狼星”布莱克的善恶立场和赫敏的时空回转器,除此之外,还有卢平教授的狼人身份(顺带讽刺了一把快乐男生罗哈特教授)、“虫尾巴”的老鼠变身以及哈利·波特见到守护神(他本以为见到了父亲)等小包袱。当然,“包袱”跟“悬念”在我看来也是两个概念,凡是读者/观众想知道但还没有知道的内容,就可以归结为悬念;而“包袱”(不是喜剧意义上的)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悬念解开方式,一旦大家看到后面恍然大悟:原来坏蛋是/不是他/她啊!这“包袱”就算抖得漂亮。照这个标准,《阿兹卡班的囚徒》在分悬念设置上应该是目前7部《哈利·波特》电影中最出色的。
《火焰杯》是个转折点,在这一集电影里“你知道他是谁”第一次出现了若隐若现的形体(说句题外话,我认为挑选拉尔夫·法因斯出演此角是个极为英明的决策,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英式贵族孤绝气质与角色配合得严丝合缝),然后总悬念便逐渐喧宾夺主了。 从《凤凰社》开始,《哈利·波特》系列影片逐渐有些乏味。跟前面四部比起来,整部影片流于特技展示,虽然截至目前为之这是“你知道他是谁”出场最多的戏分,不过热身赛总归没有总决赛打得好看,而且好段子都得留到最后才使不是?所以观众们只看到整容不成功的“你知道他是谁”跟道骨仙风的邓布利多拿着魔杖飙激光,基本上不碍哈利·波特什么事——反正我们的小正太是人魔共知的“The Chosen One”,死不了,那就绝对死不了。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影评)不过比之《凤凰社》,《混血王子》强是强了一点,但换汤不换药,扣子下好了全是为了后续影片服务:邓布利多喝了点脏水,斯内普就用个阿瓦达索命咒取了校长性命,剧情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要是不了解后面的无间道安排,将《混血王子》纯粹看作一部独立的影片——说实话,我觉得掏钱去电影院根本不值得。
我以为,在主流电影中系列叙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架空时空的人物叙事,用巴赫金的理论读解,影片中的时空都是一个“飞地”,外界白驹过隙、沧海桑田,我们的主人公却是容颜不老、潇洒依旧。典型代表就是《007》系列,眨眼都快半个世纪了,你看
詹姆斯·邦德还是青春永驻、头型镗亮,因为每集《007》之间不发生承接关系,007说是一个人,还不如说是一个logo,凡是符合其特征的男人都可以成为主角——然后随着社会时尚的律动继续律动罢了。另一类则是《哈利·波特》这样的,每一部剧情之间都有明显的连接,完全是一个完整的大故事。像《星际迷航》《星球大战》《终结者》等都是这一类,不过拍多了什么前后传、分支剧集,有时也有点前言不搭后语。相对而言,《哈利·波特》则是最为严谨的,不仅故事起承转合如齿轮咬合般丝丝入扣,甚至连演员都没换——除了不幸离世的理察·哈里斯,从《魔法石》到《死圣》都是同样的演员班底。如此大的投资,如此长的周期,同一个故事,同一帮主要演员(我们清晰的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老去),在当代电影史上,《哈利·波特》显然是独一无二的。
我想忠于原著的再拍一版电视剧集也是蛮好的,毕竟电影里删的东西太多。当然,华纳也几乎做到极致了,为了把《死圣》交待清楚,生生的分成了两集,除了商业考虑外,估计也确实是为了防止剧情的仓促——须知《混血王子》时长已达153分钟,再拍下去真成了肥皂剧哒!不过制片人大可放心,不管怎么拍,《哈利·波特》永远不缺观众。不缺观众,当然主要是不缺青少年观众。当然原因有很多,别的我就不说了,在这就提一点:浓厚的邪典风骨。
Alan Havis用“禁忌和僭越”来对邪典电影进行盖棺定论(参阅Cult Films: Taboo and Transgressi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7),这话一针见血。其实《哈利·波特》正是这么做的。你说他恐怖吧,有那么一点;你说他凶杀吧,当然也不少;你说他暴力吧,还是不少。但是你又不能说这不是一部儿童片——当然也有人这么说,只不过声音未成主流。《哈利·波特》自从“你知道他是谁”逐渐现身后,就愈发阴暗恐怖,随便举一例:《混血王子》里邓布利多带着哈利去取魂器,结果水塘里全是小怪物爬出,一时间爷俩困在孤岛上,那一幕甚至让我有了看山姆·雷米作品的恍惚。
哈利是个英雄么?他是,又不是。托尔金说:“小人物创造历史,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哈利·波特倒正好应了这句话。
篇二:哈利波特影评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当魔法终成史诗
不是为了看特效,看剧情,看表演,
只为了"哈利波特"的记忆。
只为了最后的火车站送别
————题记 2011年8月4号,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终于顺利在中国放映。而距离魔法石上映,已经过了将近10年。一直从第一部追到最后一部的我,在跟哈利波特一样的年纪开始关注魔法世界,跟着剧中的主角们一起成长,一起经历着人生,一起感悟着。在终于踏上社会的这一年,见证了哈利战胜伏地魔,魔法世界光明的到来!
十年,我们从小学升入大学,我们从懵懂无知变为宠辱不惊,我们在肉体上早已成熟。但是在心灵上,很多很多人,宁愿把自己的灵魂如魂器般寄存在九又四分之三车站,或是魔法世界的角角落落,妄图让自己的童年多延续几年;而当魔法世界大门开始关闭的时候,藏匿已久的灵魂再也无容身之地,于是乎,我们的童年真真切切的结束了。我是那么喜欢哈利,一个在昏暗的火车站遇到的黑发小男孩,对无辜的女人露出微笑。当年虔诚地每天看着脏脏的小窗子,等待干净宝蓝缎子样的夜空飞来一只送信的猫头鹰。也和更多人一样掏心掏肺地欣赏西弗勒斯。斯内普和莉莉最后的童年恋情如此动人心弦,看11岁的她和西弗乖乖坐在火车上,并如此厌恶波特时,真感到时空在脑内咯咯地逆时针转动,莉莉被分到格兰芬多的桌子上,离他越来越远;他爱了莉莉一辈子,直到她死,又直到他死。
斯内普这个人物一直到第七部(上)都是反面角色,他阴郁,冷漠,刻薄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让人恨得牙痒痒。特别是在第六部混血王子中杀了邓布利多校长之后,几乎都快让观众绝望了。他的举动给整个魔法学校蒙上了一层阴霾。谁都不曾想到这个十恶不赦的“叛徒”恰
恰是邓布利多下的最险的一步棋。
导演用了非常浪漫的表现手法来叙述斯内普从小到大,爱上哈利的母亲莉莉,成为食死徒的来龙去脉。简单的几个镜头就让观众了解到,原来斯内普进霍格沃兹之前,就与莉莉相遇,一见钟情,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虽然不在一个学院,但他从没停止过对莉莉的关注。之后,哈利的爸爸嘲笑斯内普,夺走了莉莉,并且诞下哈利。那个时候,他听预言家预言,能够拯救魔法世界的是莉莉诞下的儿子,就去报告邓布利多,想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不料,还是被伏地魔抢先袭击了。当他抱起莉莉的尸体痛哭时,不禁感叹这个冷面男子还有如此深情的一面。
在他知道哈利要进学校的时候,邓布利多对他说了一句:“He has Lili’s eyes。”斯内普的眼神马上就变了,誓死要保护哈利。邓布利多就告诉他“想要保护哈利,你就要骗过全世界的人,当坏人。”之后,他就一直扮演着刁难哈利的角色。
画面再次回到邓布利多的办公室,当他质问邓布利多,明知道哈利波特一定要死,才能完全消灭伏地魔,那哈利岂不是就像一只待宰的猪?!“难道你在为他难过?难道你还爱着莉莉?”“Forever.”说罢,他立即变出了一只守护神兽,去救被百只摄魂怪围困的哈利。在火焰杯的时候,也是他暗中帮助哈利拿到腮腺草,帮助他完成三项赛任务。
原来一直默默在暗中帮助哈利的人是他。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去爱哈利的母亲,莉莉。剧中我记得他一共说过三个“forever.”每一次说的时候眼神都如此坚定,每一次都让他的决定无怨无悔,每一次眼神中都透露出对莉莉的思念。
最后一段,斯内普在给邓布利多疗伤的时候,接到邓布利多的命令,一定要在伏地魔面前亲手杀死自己,以取得他完全的信任。不料
最终,虽然取得信任,但仍旧被伏地魔所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让哈利收集自己的眼泪,了解他的用心良苦。
是这样,有个评论家说《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常常公然玩弄读者的智商,并公然地以此为乐,我把这看成一个姿态轻松的小玩笑。作者之所以吸引了全球读者,不仅是因为她创造了一个逻辑相对严密而完整恢弘富丽的魔法世界,虽然这个世界深具绚烂玄妙的强烈魅力;也不仅是因为她的想象力丰富自如近乎予取予求,虽然她所想所写超出人所有的预期并每一部都毫无力有不逮之意;更因为她文学水平的深厚,于是这个魔法世界有了轨道,和正常的生活一同光速般地运行——写魔幻小说的多,但是他们的想象力都是有一发没一发,“摇身一变”这种大路货又没头没脑的句子看得人想吐。完全没有罗琳塑造的真实的人物形象,爱的沉沉执守,感情与恶势力复杂的交织。她并无有心地对友情、爱情、承诺进行“真诚的礼赞”,但是人人读了这套作品,都会对哈利的选择、哈利的生活直到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感到思之弥多。
小说系列的人设想得极其考究,人物众多而且设置地煞费苦心。四个学院勾心斗角此消彼长;圣芒戈魔法伤病医院、阿兹卡班巫师监狱、行政机关魔法部、聚居巫师的霍格莫德村和进入巫师世界的入口对角巷,完全构成所需要的魔法设施;哈利最好朋友罗恩家的七个孩子,淘气过头的双胞胎、漂亮的小女儿、豆芽菜般拘泥古板的珀西、古惑仔般的比尔、满手茧子的查理和闷骚有趣的罗恩,每一个都写得出满满一本故事;霍格沃茨的教师每个出场算起来不多,但每个都鲜明无比:邓布利多教授穿透一切的智慧和威严,麦格教授严肃的正直感,弗立维的平易近人,庞弗雷夫人琐细又唠叨的小性子,读者们看了如临其人;受到诅咒的霍格沃茨的黑魔法防御术教师每年都必须换
人,为后来的每一部都埋下统领一切的悬念……一个个人物都如此骨肉丰满,即便是相似的人也可写出性格些微的不同,而且描述丝毫没有盲点,一个人物的年龄感、外貌衣饰、言谈行为、性格特点,都无孔不入,寥寥几笔也要力图表现好一个神形毕现的龙套。例如第六部里,在记忆里看到的魔法部官员奥格登,一两页而已,就写得读者随着哈利一同“肃然起敬”。场景的交代也非常仔细,有色彩有形状,有空间感和时间感,读了如入其境。对话也写得机锋迭起,没有一句拖沓滞重或平铺直叙,每一场对话层层升高,并且多处令人捧腹。《哈利波特》系列虽然是所谓“魔幻文学”,却秉承着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格。这是英国文学的良好传统,笔法优雅完满又精致细腻到了极,交代详细到了一针一线一砖一瓦,而且笔端所触几乎无不透彻而精美。很久很久以前,罗琳的前辈,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就已经在这么写故事。如今的罗琳,仍旧没有扔掉英国文学的好传统,仍旧熟悉地持着这充满力量的叙事。
不仅人物的设置,小说情节线索也有特点。大背景是哈利波特VS伏地魔,而其中贯穿的故事,错综得巧妙,一个小小的伏笔可以埋藏好几年而后圆其说,仿佛在写之前她早已胸有成竹,她的世界里,她知道会发生什么以及发生过了什么。第四部的里德尔府谜案到第六部才真相大白;从第五部起多处提到的高高瘦瘦、看起来很眼熟的“猪头酒吧侍者”直到第七部最后才严丝合缝成邓布利多的弟弟阿不福思……类似这样的情节还有很多,小说的吸引力有一部分是奇妙的悬念所组成的。每部作品都有不同的大小高潮,没有一章是顺风顺水。阅读这样精心的作品会得到多少神奇的乐趣啊。
看哈利系列电影完全是为了小说留下的令人激动的袅袅余音;电影和所有改编电影一样,永远无法超越纸上的行句,但却为死忠的
读者提供娱乐和置喙余地。哈利系列电影的评分除了最后一部,也都不算太高。我每一部都看了三遍以上,三个小主角的长相和演技都刚到及格线,但是他们就是面目真实的哈利、赫敏和罗恩;成年人的演员阵容举了全英国之力,无上豪华,他们的表演倒是值得好好一看。尽管飘渺轻灵的特里劳妮教授变成艾玛·汤普森的滑稽大娘,尽管乌姆里奇教授穿着好看合身的开襟毛衣,尽管伏地魔拥有过于齐整的雪白脸庞,尽管卢平和斯内普秉着稍嫌富态的身躯,尽管金妮身后拖着不怎么飘逸的红发,尽管芙蓉果真不如唐克斯漂亮,尽管疯姑娘卢娜的五官比拉文克劳第一美人秋·张还要精致……但是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真的每一部都贡献了真金白银。这已经没有令人挑剔的意义了。 最后,真的结束了,当霍格伍兹的战斗结束,一切就已终结;书中电影上的那个19年后对我们来说不过是陌生的彼岸,告诉我们这么多年他们一切安好。我们不关心哈利和金妮是否周末会看英国达人,罗恩是否会在迪安的浸淫下会去温布利看欧冠决赛,丽塔?斯基特是不是也为世界新闻报撰稿,霍格伍兹是不是放弃猫头鹰通过facebook、twitter招新,这些我们从不关心,因为这就可能是我们未来的生活,我们要的只是对过去的回忆,对魔法世界的向往。其实在11岁那年没有猫头鹰送来通知书已经注定了我们只能为麻瓜的命运,但还是要感谢哈利波特,他给了我们足足10年的时间麻痹自己,沉浸在魔法世界中。不论如何电影真的结束了,不用再抱怨情节和导演一切真的结束。当我们日后回忆时,或许会连带着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小时候吃过的东西,看过的节目,但谁都知道HP不一样。
梦中哭一场吧,为曾经陪伴我们成长乃至老去的魔法世界幸福流泪。哈利完结了,而我们也正在老去。
篇三:哈利波特影评
1、影片开头是斯内普深邃的望着远方,想着接下来他要被蟒蛇咬死,很悲凉。
我读过哈利波特7这本书,今天在看看这部电影,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画面非常细腻,故事也十分紧凑。而对于3D视觉的震撼,只在短短的几个场景中才能体会得到,无论如何,这部史诗般的电影给予的享受是无与伦比的!
2、当哈利他们3人骑着龙逃出金库,飞翔在蓝天的时候,那个场景很美、这也许就是战争前的宁静;当哈利他们重返霍格沃兹与学生老师们重逢时,我感觉希望来了,战争也来了;当学生、石墩守卫、老师们同食死族、巨人、蜘蛛、伏地魔奋勇战斗时,当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时,我感觉这十年的魔法生涯即将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当斯内普的眼泪被放进冥想盆,当他的那心酸的回忆展现在哈利的面前,同时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都被感动了,这是斯内普执着的爱、就像我们对哈利波特的爱一样;
3、当哈利波特清楚自己必须死时,当他抱着伏地魔跳下高楼时,当他和伏地魔在空中相互挣扎、抵抗时,我看见了这个大男孩的努力,他从小男孩到如今满是胡子的大男人,他努力了十年,我们也在背后支持了他十年;当伏地魔被哈利击中,当伏地魔的身体似纸片一样的四处飘散,化作黑烟,我明白我们这十年的等待、努力、共同经历终于换来了这场胜利;当哈利把接骨魔杖扔向悬崖,当哈利、赫敏、罗恩三人一起眺望远方时,那时候的感受,是一起经历十年最终换来成果的感受。
4、影片的结尾,是美好的结局,是新一代年轻的魔法师,哈利的孩子、赫敏的孩子……这些年终的魔法师载着父母们的期望驶向远方。 最终,影片定格在了那个熟悉的9又4分之3站台,我看到这里,看到哈利波特的最后一幕,感慨良多,我清楚的明白,我们这10年的等待是有价值的!
影片中有太多的“当……时”让我感慨,这是因为我们大家同哈利度过了整整十年,与其说我们见证了哈利的蜕变,不如说哈利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5、哈利波特,陪伴了我们走过许多岁月,让我们领略到了另一个魔法世界的神奇,让我的生活多了一个值得等待的等待,哈利波特,不管你是否已画下了句号,我们永远都是你忠实的支持者,哈利波特,我们爱你,作为麻瓜的我们,依然爱着你这个魔法世界的哈利波特。
你永远在我们心中,不容忘却 。
朋友,你说,哈利波特还会继续吗
篇四:哈利波特影评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
那天看到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演奏哈利波特电影主题曲的视频,三角铁的声音响起,那神秘的有些诡异的音乐,让我觉得几秒之后就会通往那摆放着无数水晶球的神秘事务司,一扇古老又沉重的门的背后就是密室,过往的情节历历在目,心情竟然特别的沉重,不会再有什么更新,能做的只有一遍一遍的翻看,看到有趣的笑出声,比如弗雷德和乔治毕业的时候飞走的一段,看到难过的流下泪,比如小天狼星毫无征兆的就倒向帷幔彼岸。会有一天,到了这个地步,知道下面的这一页情节发生到哪里,会不自觉的调整下坐姿,等待情节到来。
我们曾经都做过各种网上的分院帽测试,希望在答了一堆有关情节了解程度的题之后,被分进格兰芬多,带着孩子对正义的普遍认知,我觉得那个时候没有人希望自己进入斯莱特林,我深知自己是个麻瓜,从来没期待过混血这回事。其实我们会做各种测试,测试哪根魔杖适合自己,自己比较像剧中的谁,我们曾经用笔在心烦的时候对着谁随便来上一句:除你武器!大家会写各种同人,在一部读完期待下部的时间里,我们都用来猜测了。
今天,和十年前带我入门的人一起去看了哈7,那天发短信说,小姐,廊坊在上演哈7,你有什么想法没?由于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有着极端的挑剔,我们从来都对这部文学作品的电影版很不屑,导演在电影中有任何的不忠于原着,在我们看来都是对作品的侮辱,但是就是这样,我们还是进了电影院,有些时刻,得完结的隆重些。
我不想评论特技演技,特技已经作为电影流水线上必不可少的因素不会给我带来任何惊喜,演技?再好或者再烂的演技,都会因为他们在这部电影中出演而被忽略。这绝对不是个影评,对于这部电影,我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对过去,那些有哈利波特小说陪伴的日子,金灿灿的发着光。
我没有想到当初这本书会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要怎么定位这本书呢?儿童读物?显然不行,科幻小说?也很离谱。我们常常用来形容好书的都是“古典文学名着”,这个系列,除了还没有时间积淀,一定会在历史上写下一笔------在我们心里创造的神话,和销量票房这种功利的东西无关。
哈利波特绝对提高了我的阅读速度,也让我真的知道了读书有废寝忘食这个状态,也许是从哈5开始,世上出现了一种名为哈利波特综合症的情况,旨在描述因为看这个而患上颈椎病的情形,当时觉得很欢乐很幸福,我甚至觉得要是我也得上这个综合症是荣耀的。
但是整个故事除了发生在魔法界还有什么新意么?我爸在看我曾经忘吃忘喝的捧本书从天亮到天黑,这样问过我。对啊,如果总结中心思想,这无非就是个少年,从一出生就赋
予使命,貌似全世界都喜欢他帮助他,然后经历千难万险战胜了邪恶力量的故事。但是如果真的那么简单,就好了。故事不是个童话,罗琳的书绝对不是只写给小孩子的,因为在我高兴了两本书之后,小天狼星竟然死了。仔细想想,到底有几个一直活在七本书里?竟然连邓布利多都不是,更别提每年一个的黑魔法防御术老师了。所以斯内普去担任的时候,虽然讨厌了他很久,但是特别怕他也因为这个职位的诅咒而在剧集里消失。故事的好,某种程度好在了它的不完美,所以到了最后我们知道年轻的邓布利多也有贪念也会犯错,冷漠而又死板、隐藏着对莉莉的爱的斯内普竟然付出了这么多,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故事讲述了很多人对待心魔成功或者失败的经历。这本书把友情描述的如此细腻,那些该有的信任和怀疑,那些必须经历的幸福和苦难,那些你我曾经都会感受过的心情,细致呈现,在故事设定的环境中,淋漓尽致的彰显。
我会想起曾经,为了这本书,在十年里都做过些什么,我攒下所有的零花钱,坐着火车跑去西单图书大厦买了全套的英文版,高二升高三的夏天,只有二十天的假期,我却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天天熬到早晨4点,为了那个现在还在的qq群----霍格沃茨翻译学院,仿佛和人文社比进度,手里拿着全球首发的哈6,领任务,翻译魂器那章,却连题目都不知道怎么翻译。谢谢六琴前几天翻到原稿,看着曾经的错误,感慨万千。等到中文真的翻译出来,我会记得和同桌中午不会家,在学校随便买点吃的,抓紧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在教室看哈6,曾经的那个时点,我在做这些,什么时候想起了,都会很幸福。
等到最后的最后,等到哈利在19年后在9又3/4站台对着自己的儿子说完那段“阿不思.西弗勒斯,我们用了霍格沃茨的两任校长的名字给你起了名字。他们中的一个就是一个斯莱特林,而他大概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勇敢的人。”来劝儿子不用担心被分到斯莱特林的时候,带着对斯内普极其崇高的敬意,我高兴的哭了。
赫敏已经剪短发,她用这种方式宣告了她和这个让她荣耀全球的角色正式分离,我想她也是很怀念的吧,她也会时常回头望望吧,我们比她,能做的也不过就是这些,加菲说,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一做再做,我赞同。
他们三个曾经那么小,现在随着这电影的即将结束,大幕落下时,这一代人心中的成人礼即将完成。
我得承认,我说的是书,而不是电影,或者说,我说的也不是书,是我希望久久的坐在电影院里不想走的心情。
篇五: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影评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影评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之前,对这部哈利波特第三部曲还是充满期待的: hogwarts魔法学校的传统本身,已经成为传奇的引人入胜的背景; harry potter 和他的两个伙伴 ron 和hermione之间的友谊和互动更是一道纯真的,充满情趣的风景; harry的初恋-华裔女孩cho chang的出现想必也让许多中国观众充满了期望; 而风度翩翩的英国著名男星ralph fiennes出演伏地魔一角, 更是让我这有了必看的理由。 <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与前两部曲相比, 基调更为阴森和险恶. 三个欧洲最大的魔法学校 :hogwarts,durmstrang和beauxbatons 要进行一场校际较量, 奖品是无尚的荣誉Triwizard奖杯, 三个学校的代表由火焰杯选出. 虽然条件之一是候选人必须年满17岁, 14岁的Harry 还是别有用心地被火焰杯给挑选出来.这甚至使得ron 对他产生了小小的误会.
三场冒着生命危险的比赛被极力渲染, 四个小巫师从天上比赛到海里, 特技制做的场景壮观华丽,美仑美奂, 倒也回肠荡气.但一切都是明媚的表象. 应Dumbledore校长之邀,来到魔法学校的新老师, 狂眼(mad-eye) Moody才是掌握一切秘密的关键.在他不动声色的策划下, HAPPY POTTER 被迫用自己的鲜血,几乎赔上自己的性命,帮助完成了Lord Voldemort复生的仪式. Lord Voldemort is back!在前两部曲中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伏地魔终于在13年的消亡后重新粉墨登场.不出意外,我们将在以后一系列Harry Potter片里看到这个家伙以一个黑暗大帝的姿态呼风唤雨.
导演试图在片子里加上青春期爱情的元素. Harry Potter 爱上了美丽(这点不太确定)的Cho Chang,并试图邀请她成为舞伴, 遗憾地是,大名鼎鼎的小巫师在情场上出师不利;Hermoine 对Ron 也有了懵懂的感情, 可傻小子Ron暂时还不能体会. 一切都在潜生暗长,慢慢成型.受到中国观众期盼的华裔女孩Katie Leung在有限的戏份里 完成了一个不太合格的花瓶角色.
第三部曲似乎讲了很多东西,增加了很多新元素.细细分析,却只是一个过渡曲,一切的一切都引出一个主题: 伏地魔的归来. 所以本片如果改名叫做< <哈利波特之伏地魔归来>>似乎更为恰当. 从演员的表演来看:三个小演员们的表演一如既往,没有让人惊喜也没有让人失望. 大明星扮演的伏地魔由于戏分不足,也只是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强势的魔鬼形象,唯一的惊喜可能是 mad-eye Moody, 在这个人身上,充满许多悬念和不确定性,而爱尔兰演员Brendan Gleeson 也精彩地演绎出了这种引人入胜的悬疑.
精彩的特技场面太抢戏.就象一道绚烂的烟火,看时觉其华丽,完毕后却留不下什么痕迹. 缺乏内涵,是症结所在。但考虑到Harry Potter主要的观众是儿童,我们仍然给予这系列影片以敬意,在电影史上,会有它的位置.。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