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1977观后感,毛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3 12:29:34 高中作文
高考1977观后感,毛概高中作文

篇一:毛概:红色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陕西科技大学2011-2012-1平时考核?课外实践论文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题目: 红色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院 系: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电 话:

电 邮:

教 师:

得 分:

2012年月日完成

1

红色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

【2011-2012-1学期本人平时论文题名:红色电影《女篮五号》观后感】 这是一个从悲惨时代里衍化出来的故事,十年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他鼓励青少年们读书,于1977年12月高考制度,摒弃了阶级观念,择优选拔人才,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日后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人才。 故事发生在东北某农场三分场内,有一群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在这个偏远的地方已经贡献了八年的青春儿,而上大学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希望。原来的推荐制度推翻了,改成了考试选拔,恢复高考后,人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是知青走了,谁来建设农场呢?为此,老迟用他的公章设置了障碍,限制推荐表,然而,选拔人才终究是社会的主流,在一系列的是曲折时间后,老迟终究是一个宽容的长者,他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并且在他们赶考场的好时候帮助他们。最后很多人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然而我想说的是男主角潘志友。他把自己喜欢的女孩送入考场,然而,最后,却遵守自己对老迟曾经的誓言,留了下来。由此可见,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来。

我无法统计在那时有多少人因为三十多年前的第一次高考改变了一生,但我明白必然有许许多多的人像潘志友那样有理想,有抱负对求着钱没得人格,为着自己许下的诺言可以放弃高考,放弃改变命运。这是一种可惜,一种没有办法的牺牲。 我们不需要责备他们犯傻,竟不知以毁约换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那种博爱的情怀并不是可以轻易被读懂的,那是他们贯穿一生的行动准则,他们默默无闻的坚持与恪守。他们坚守了自己的信仰,饯行了自己的 2

承诺。他们会为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在他们的心目中,有一座不会倒塌的信仰。不用强留他们,也不用劝他们离开,他们在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想留,他就会留下来,不想留,也怎么都留不住。

终究若我是潘志友,我必然会努力的改变命运。我想再事情也绊不住我的脚步,我可以将来为祖国在其他的地方做出一些贡献。也不会浪费每一个机会,我想着就是差别,不只是我与潘志友的差别,而是千千万万从农场走的人和留下的人的差别。

因为三十多年前的第一次高考改变了一生,在感谢邓小平同志作出这样正确的改革举措时,是不是也该谢谢那些坚定的留下的人们接着他们未完的工作,退出了独木桥似地竞争,在后方保证着粮食生产铁路运输等基本的供应呢?

作为这一代活在平和年代的我们,接受着高考的选拔进入了大学的门槛,没有太多的压力与负担,可是我们却不觉得高考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或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经历那些事吧。

终究也是因为我不能做到那样的无私,没有办法放弃机会,所以我不得不在心底深深敬佩那些无私舍己的人,我终究不是那个想留下来的人,或许尝试过很多回以后,我终究是失败的,我仍然会尽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甘于留下来,努力走出去。

我不清楚这是不是时代的差别,但我跟愿意把它归结为信念:想要走的人会努力走出去,想留的人终究会留下。

在更深的层次里,你是想要停留原地还是拼搏另一条路?自己的人生还是自己负责吧。

撇开政治,信念无价!

3

篇二: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观《高考1977》有感

高考,对于每一个参加过或是正准备参加的人都是一个敏感的词。我是一个已经考过来的人考,每当提起高考,高考的画面就会像一本画册一样,一张一张的浮现在脑海里。为了高考我们书桌旁边堆积起来一座小山,我们像驴子一样,背上扛个够的书籍与资料,我们横竖不说一句话,当背后闪过不断的鞭影,我们也只能埋下头继续的前行。每天我们也充实的除了吃饭和压缩的睡眠来迎接着考高,准备着考高,于是,高考在我们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留下了烙印··

有幸观看了一部与高考有关的电影《高考1977》,感受颇深,让我这个二十来岁的人去感受那么一个时代的高考。“69届,一片红”,在当年错误决策号召下,学生们离开课堂,远离家乡,下到农村,去革命,去“建设”,书库被加上了枷锁,思想被禁锢起来了,激情也被锁起来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向我们阐述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青春的含义。片中以邓小平的复出为起点,预示着中国将要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一群在黑龙江农场上工作的知青在得知了恢复高考这一制度之后,他们沉睡了11的心脏又开始跳动,他们热血沸腾,感觉到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契机,他们偷偷钻进贴了封条的图书室偷书;深夜不睡觉,靠着煤油灯的微弱光线复习数理化;爸爸为了女儿,不惜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黑龙江送去复习资料和“证明”;反抗农场革命委员会提出的“报名资格考试”甚至集体绝食;为了赶到县城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车站的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跑到火车站,一路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相互支持,为了赶上沉睡十一年的高考,只为了赶上这新时代的第一班火车!!

观看影片后也给我很深的反思,那过时候根基未稳,百待俱新,国家很平穷,国家领导人迫切希望国家稳定富裕起来,因此提倡的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超英赶美,要把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变成一个工业大国,才有了大跃进,知识青年下乡等,于此领导人也出现

了一些错误判断,导致文革十年,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十年。虽然这些确实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我个人拙见,甚至是偏见,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积极影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怒火,正是那时期对文化是想的禁锢和压迫,才有了影片中高考雨后春笋的蓬勃景象,才激发了人民对知识的怒火,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炙热与追求,正是由于那个时期,才有了恢复高考后,人们对于知识文化的狂热探索,压抑太久了,我们解脱了,我们思想可以自由飞翔了,我们十年间淤积了太多太多,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想要一吐为快了,所以许多人以笔杆为锄,以白纸为地上耕锄出了许多脍炙人口文学作品;因为有了那个时期,第二代领导人在总结了前面的不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在知识学文化,知识文化在于教育,教育乃强国之本,乃驭国之策,纵观当今中国教育日新月异,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也正是有了那个时期,才有了这部影片,才有了观看这部影片后的一些个人见解与反思。

历史的对错不是板上定钉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我这个出入毛椟之人能阐述得了的,我想我们更多的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问题,或许绝对能构成定律,但定律不能是绝对·· 用剧中我喜欢的一句话放在最后:“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的多,我觉得这话说到了根上,他把知识还给了人们,因为我们的民族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去完成被无知所耽误的时间,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定有很多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走来,走进考场,我们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醒了,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

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的多,我觉得这话说到了根上,他把知识还给了人们,因为我们的民族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去完成被无知所耽误的时间,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定有很多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走来,走进考场,我们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醒了,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

把知识还给整个民族!!知识乃人之应该有,人须臾不可以离开知识,若无知识,人和禽和兽还有什么两样呢,知识有两来源,一 亲身得知于实践 二 就是读书

篇三:《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上周毛概课上我们班集体观看了电影《高考1977》。看完整部影片,我感慨万千。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我参加过高考,但像影片中下乡青年那样的高考经历却从来没有感受过。影片中的主角们在那个时代的故事,他们的拼搏,他们的精神,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都深刻的震撼着我。

影片最震撼我的一点就是那些下乡青年们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当他们知道高考要恢复的时候,他们都清楚的知道唯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给予他们幸福,于是就像小孩儿渴望糖果那样,疯狂的找寻汲取着知识。他们为了学习,可以熬夜,可以去“偷书”,为了参加高考甚至可以绝食!反观现在的我们,虽然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还有优秀的教授讲师来给我们上课,图书馆里有着丰富的图书,我们甚至还有强大的网络资源,但我们却在做什么?上课时我们在玩手机,睡觉,发呆,平时在宿舍就玩游戏,看韩剧。对比他们我真是感到无比的羞愧。我也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穷孩子,也得靠知识来改变我自己的命运,但我却没有像影片中的主角们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知识的强烈的渴望,导致现在迷失在生活中。不过,我相信现在的迷失只是暂时的,只要我在今后,在今天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的现状和想达成的目标,并为之继续努力下去,相信终能收获成功,收获幸福。

总之,看了《高考1977》,我更清楚地意识到学习不是为了别人的赞许,不是为了名与利,而是为了我们的人生,一个充实的人生。所以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让那些投来期盼目光的人们不失望。我们已经有所意识到学习很重要。青春,我们还有时间,伴着朝阳到学校去读书,享受文学的乐趣,然而一旦韶华逝去,我们也许没有了少年时的狂热,到那时,我们也不能反悔,因为青春伴有知识,才更充实。

篇四:《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在高考这个战场上,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走上了心中理想的殿堂。不久前,我看了描述高考制度恢复时间的故事片《高考1977》,感触颇深,难以自已。

我从来都没想过,如今被社会广泛诟病,被誉为现代科举制度的高考在那个年代是如此的被那么多人看重、珍视,我也从来没想过,如今对于广大学子们唾手可得的高考机会在那个年代是竟然是那么难得。

影片《

高考1977观后感 毛概

高考1977》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去读书去!”当时我听了心潮澎湃。这句话里讲的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35年前,正是在他的指引下,无数上山下乡的知青走进高考考场,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然而,在这背后有一个沉重的话题。当现在的我们把高考仅视为一块跳板时,从未想过它在上一辈心中曾今是那么神圣。1977年12月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也是历史的转折,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电影呈现的1977年高考改革的日子里,那些普通人,为了改变命运所做出的挣扎!影片围绕着黑龙江农场插队的知青展开,他们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在那里的8年,他们看不到任何未来的方向,突然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大家开始自发复习应考,为了寻找复习资料,

强子黑夜去偷书,却不幸被巡查人员抓住,送进派出所。临走前,警察把他的书包还给了他,整整一包书都被没收了,却留下一套高考复习资料。

历尽磨难的他们犹如盲人重见了光明,每天发疯似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那个冬天,类似这样的学习和复习,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在读书无用论的年代里,仍然有很多人暗暗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但是他们要真正实现鲤鱼跳龙门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的管理者的思维的差异,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与命运的抗争,为了争取报名的权利,强子不惜绝食抗议,为了女儿高考的机会,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老陈被迫私刻公章伪造平反公函。

1977年的高考是癫狂的。人们笑是为了11年后重回大学校园,哭,是为了一个不小心错过了唯一的机会。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在影片中,老陈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参加高考并不重要,能否录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因为失去了对知识的崇敬,物质便会横行,这真是那一代人最惨痛的记忆。

1977,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5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

想的大学。但是,35年过去了,高考在这个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是所有知识青年的转折点。如今,我坐在这个课堂里,深刻的感受到,不是一次的成功和失败便会决定一生的命运,人生是由很多的成功和失败组成的,最最关键的是自己一生坚持不懈的奋斗。

无论怎样,我都会奋斗不止。

篇五:《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今天看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感受颇多。以前总是听老师说邓小平恢复高考是多么伟大的事情,但可能是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也就没有太大的共鸣,反而还觉得就是因为恢复了高考,才有了现在我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但是看过影片之后我觉得我的想法也改变了,邓小平真的是一代伟人,他的恢复高考,从更高层次上是把知识还给了中国,也才造就了我们现在的享受着各种高科技的美好生活。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为了考上大学而共同奋斗、相互激励的故事。当邓小平宣布恢复高考时,所有的人都为之激动,就连那些曾经地位极其低下,甚至一度被呼为“狗崽子”的知识青年,也预感到他们命运即将出现的变化。他们会偷偷钻进贴了封条的图书室偷书;深夜不睡觉,靠着煤油灯的微弱光线复习数理化;爸爸为了女儿,不惜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黑龙江送去复习资料和“证明”;反抗农场革命委员会提出的“报名资格考试”甚至集体绝食;为了赶到县城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车站的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跑到火车站,一路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相互支持,这一切都令我们感动。

1977年,经邓小平亲自修改的政审条件,几乎使所有人获得了平等的权利, 全国人民尤其是文革以来被严重耽误了前程的几代青年,得到了高度鼓舞,他们要找回他们失落在运动,失落在农场、田野工厂和军营的青春,踊跃到所在地区或单位报名,要求参加在这十年中早应参加的高考。那个年代的人对知识的渴望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那是在精神上一次纯粹的追寻,那是一种对命运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那是一种对未来不屈的坚持。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们追逐火车时表现的那种执着,他们对追求知识、追求光明的态度,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令人动容。

而反观现在的我们,客观物质条件比当年好了很多倍,大学也经过多次扩招,可以说,如今考大学的难度已经远不如30年前,竞争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们相比,我们似乎少了些什么——我们没有他们当年读书时的学习劲头。可能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识的精神,我认为永不过时,学会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永远都很重要。

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情说吧,早晨为了贪睡不肯早起,上课迟到还带着刚从食堂买来的早餐;上课睡觉;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课堂上尚且如此更别提课下,课下业余时间又有多少人将时间花费在学习上,又有多少人在图书馆孜孜不倦的钻研着知识,汲取着营养呢,空旷的图书馆,往往到了期末要考试时才会挤满人,反观宿舍,挤满人的宿舍又多了几分“温暖”,“魔兽、英雄联盟、QQ”,全是沉溺在虚拟世界的学生啊,这就是现在一些大学生真实的大学生活,真的不知道这是科技的进步还是科技的倒退,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反思。

生活就像这部电影中说的一样,机遇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的。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的状态,人们不应该对生活失去希望,在任何时候人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去追求卓越,不断去学习,不断地去求索!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