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黄继光牺牲的惊人真相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18:21 体裁作文
黄继光牺牲的惊人真相体裁作文

篇一:黄继光战友否认堵枪眼系造谣 我亲眼看见他堵上了枪眼子

黄继光战友否认堵枪眼系造谣:我亲眼看见他堵上了枪眼子

李继德戴上抗美援朝纪念勋章留照。

李继德珍藏的证件显示他当时的部队是45师135团。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否定“黄继光堵枪眼”英雄事迹的谣言甚嚣尘上。4月18日,记者在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采访到了黄继光的亲密战友李继德,这位身上留有6个弹孔的80岁志愿军老战士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 “亲眼见他堵住枪眼”

597.9——虽然已经80岁高龄,李继德仍然清楚地记得,战斗所在地的那个数字。他拿出家中的几个茶碗,哪里是阵地,哪里是营部,哪里是机炮连,都在茶几上重现了。“敌人炮火相当厉害,有毒气弹、烟幕弹,我们的枪大多是?单打一?。但战士们很勇敢,下了命令没有一个往后退的。”李继德说,敌人进攻一次,我军就反击一次,双方拉锯。“6连伤亡得差不多了,团长给营长下命令把4连顶上去。敌人又反击了,4连伤亡得又差不多了,团里又下命令,3营9连急

行军再去抢山头,夺下了阵地。敌人又上来了一个团,9连伤亡了一半,进入了防空洞。”李继德回忆起这些,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被照明弹照得宛如白昼的战地之夜。

此时,在距离阵地不到300米的营部工事里,作为营长警卫员的李继德和营参谋长通讯员的黄继光都在焦急地关注着胶着的战斗。敌人炮火凶猛,不给志愿军喘息机会,“听不出一个炮还是两个炮,占领了山头的敌人修筑了地堡,两挺机枪交替射击,压制了我军冲锋。”李继德说,“军长下了命令,所有干部下压一级,营长到连,连长到排。师长崔建功也急了,命令我们营不计一切代价,拿下并守住597.9阵地。”

反击在敌人地堡里的两挺机枪那里卡壳了。“我们的人上去一拨牺牲一拨,大家眼泪都急出来了。”李继德说,“这时候,我看见黄继光向首长请战?我去!?。” 李继德说,和黄继光组成爆破组的一个战士叫吴三羊,另一名战士的名字想不起来了(据历史资料,应为肖登良)。三人当时都是营部的通讯员。眼瞅着他们从前沿冲了没20米时,吴三羊就倒下了,黄继光和另一名战士也受伤倒地了。“受伤后,黄继光还在挣扎着匍匐前进。但这时,营部里的人已经开始在想别的办法了。”李继德说。

“就在这时,我看见已经爬到地堡下的黄继光,猛地弓着腰起了一下子,堵上了枪眼子。”身体还算硬朗的李继德模拟着黄继光的身姿,用痛苦的表情连说了七八个“哎呀”。忆起这一幕,老人表情丰富,但嘴上词穷,只有用一遍遍的“哎呀”表达其中的痛感。

敌人的机枪一下哑巴了,冲锋号吹响了。战士们冲出掩体,一分钟左右就将地堡拿下。李继德看到英雄已经被子弹打烂了,“后背血肉糊拉糊拉的,不成形了。”

在黄继光精神的鼓励下,部队当天夜里又夺取了阵地。

黄继光牺牲后两天,李继德也受重伤回国。在黑龙江省庆安县第二十五陆军医院接受救治。病情稳定后,他才给家里写了去战场后的第一封信。说到此,一直在旁听李继德叙说的老伴也流下了泪。

康复后,医院给出了“不适应部队工作”的意见。李继德没赶上评功会,身边的战友也大都阵亡,他就这样带着身上唯一的勋章——六个子弹窟窿,回到了老家。但在村里,这段往事却很少被提及。由于文革期间遭批斗,李继德不敢声张,害怕被扣上造谣的帽子。嫁到家里30多年的儿媳妇,到如今也还是第一次听。

值得注意的是,李继德提到的几个时间节点,恰好都比通常报道晚十天。家人认为,这可能和个人记忆及负伤昏迷有关。

睡通铺挨着黄继光

1935出生的李继德,是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只有16周岁的李继德也去报名了。由于年龄小,一开始部队没要他,他就跑到征兵办公室,坚持要入伍。带兵的干部一看李继德的那一股子劲,大加赞赏:“我就要这样的兵!”最后,李继德以1931年出生的报名年龄参军。于是,和媳妇拜完天地的当天,李继德就随着部队出发了。李继德至今仍记得当时军中传唱的歌儿,他站起来大声唱着:“反对武装日本!日本必须走向民主,亚洲必须走向和平。美帝国主义要武装日本,我们坚决不答应!”

渡过鸭绿江到达目的地后,李继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45师135团2营6连1班,班里有16个人。李继德至今还记得:“班长叫乔有仁,战士有高成岗、蔡登海……”其中,一个四川兵和李继德关系最好,他叫黄继光。那时候,士兵们在一个大通铺里休息,和李继德天天挨着的就是黄继光。

李继德说,在后方练兵时,这支部队经常要去修路。修路结束后的1952年6月,由于战士们表现出色,1班的战士都上调了。黄继光给营参谋长张广生当通讯员,李继德给营长秦长贵当警卫员。虽然不是一个班了,但李继德和黄继光还在营部一起生活、工作。不久后,部队就上了上甘岭。

“我答应给黄继光送信”

如今,人到暮年的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兑现与战友黄继光未完成的约定。 李继德说:“和黄继光在一个班当兵时,有一天我们一起出去,我对他说?你对我太好了?。黄继光就说,?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去信,如果你死了,我就去找你家?。”就这样,一个看似玩笑的约定就在残酷的战场上达成了。李继德老人至今还记得,黄继光的家乡是四川省中江县,但什么镇、什么村已经忘记了。 黄继光牺牲后,他给黄继光留下的地址去过几封信,但都如石沉大海。在这个黄河大堤边的小村里,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李继德逐渐断绝了与黄继光有关的任何消息,只是听说黄继光的母亲被接到了北京。当记者拿出手机,给他看黄继光母亲与毛主席的合影后,老人又激动起来。

李继德家的庭院外,树叶沙沙,在地上留下斑驳光影。这样恬淡宁静的情景,很难与63年前的那场战争联系起来。老人的听力丧失大半,但在他的心里,依然能听见隆隆炮声;在他的心里,依然有一团未熄灭的火。李继德说:“趁我还能动,我还是想跟部队联系上,跟黄继光的家属联系上。我答应黄继光送信的事,还是要办到。”

评论:虚妄的怀疑动摇不了真实的崇高

黄继光的事迹之所以被歌颂传唱,因为他极其勇敢,克服了人类求生的冲动、恐惧的本能。这种崇高,位于人类精神金字塔的尖顶上,大多数人无法效仿,但这并不能阻碍人们对这种精神的景仰,因为它代表了人类勇敢精神的终极方向。 但在网络上搜索“黄继光”,质疑的声音很大。很多文章用“惊人真相”等吸引眼球的字眼,像模像样地列出种种理由,怀疑这一事件的发生。这些没上过战场的人,仅凭一些军事、物理、历史知识,以所谓的“合理推断”,就推翻了整件事的真实性。这种纸上谈兵式的空谈,在网上笼络了不少人心,使英雄的形象遭到了玷污。

但是,在场的多名战地目击者所提供的交叉证明,已经完全可以勾勒出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证明其真实性。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也是这样一位事件亲历者。作为一名老农民,他看不到相关材料和文艺作品,也没有捏造事实的动机。他唯一能提供的,就是他具体的人名、地名以及带有细节的经历。这种带着感情与细节的陈述,要比冷冰冰的假想,更有说服力。

退一步说,即便大胆怀疑,也必须小心求证。但很多人的推导,只是基于理论和自己的经验,他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那场战争、那些人。那种冒死抢着上前线的精神,在习惯了和平时期生活的今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自己做不到,有些人就觉得别人也做不到,这就是一种“狗眼看人低”的表现。还有些人抖机灵,说什么“身体堵不住枪眼”,分析得头头是道。但这些分析,没有建立在任何实验上,在真相面前,苍白无力。

其实,美国军队中也出现过黄继光这样的人物。这些士兵用身体压住了手榴弹,挽救了战友。但这些事,并没有遭到美国人的怀疑,反而收到了来自官方和民间的褒扬。为什么像黄继光这样的英雄,却在几十年后,其事迹被大量怀疑的声音搞得陷入了尴尬?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很重要一点就是系统的官方话语体系被零散的网络声音所冲击,反应不够。面对类似的网络质疑,我们拿出事实史料、拿出见证者实录与之交锋的那股子“较真劲儿”还不够,用法律武器要“说个明白”、“要个说法”的“牛脾气”还不够,让无事生非者付出的代价还不够。 真实是崇高丰碑的基座。崇高之所以崇高,首先在于真实。虚妄的怀疑动摇不了真实,也就动摇不了崇高。用事实说话,这是捍卫崇高的最有力武器。

澎湃新闻

篇二:黄继光战友现身 黄继光堵枪眼属实 我亲眼目睹

黄继光战友现身:黄继光堵枪眼属实 我亲眼目睹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否定“黄继光堵枪眼”英雄事迹的谣言甚嚣尘上。4月18日,记者在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采访到了黄继光的亲密战友李继德,这位身上留有6个弹孔的80岁志愿军老战士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

“亲眼见他堵住枪眼”

597.9——虽然已经80岁高龄,李继德仍然清楚地记得,战斗所在地的那个数字。他拿出家中的几个茶碗,哪里是阵地,哪里是营部,哪里是机炮连,都在茶几上重现了。“敌人炮火相当厉害,有毒气弹、烟幕弹,我们的枪大多是‘单打一’。但战士们很勇敢,下了命令没有一个往后退的。”李继德说,敌人进攻一次,我军就反击一次,双方拉锯。“6连伤亡得差不多了,团长给营长下命令把4连顶上去。敌人又反击了,4连伤亡得又差不多了,团里又下命令,3营9连急行军再去抢山头,夺下了阵地。敌人又上来了一个团,9连伤亡了一半,进入了防空洞。”李继德回忆起这些,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被照明弹照得宛如白昼的战地之夜。

此时,在距离阵地不到300米的营部工事里,作为营长警卫员的李继德和营参谋长通讯员的黄继光都在

焦急地关注着胶着的战斗。敌人炮火凶猛,不给志愿军喘息机会,“听不出一个炮还是两个炮,占领了山头的敌人修筑了地堡,两挺机枪交替射击,压制了我军冲锋。”李继德说,“军长下了命令,所有干部下压一级,营长到连,连长到排。师长崔建功也急了,命令我们营不计一切代价,拿下并守住597.9阵地。” 反击在敌人地堡里的两挺机枪那里卡壳了。“我们的人上去一拨牺牲一拨,大家眼泪都急出来了。”李继德说,“这时候,我看见黄继光向首长请战‘我去!’。” 李继德说,和黄继光组成爆破组的一个战士叫吴三羊,另一名战士的名字想不起来了(据历史资料,应为肖登良)。三人当时都是营部的通讯员。眼瞅着他们从前沿冲了没20米时,吴三羊就倒下了,黄继光和另一名战士也受伤倒地了。“受伤后,黄继光还在挣扎着匍匐前进。但这时,营部里的人已经开始在想别的办法了。”李继德说。

“就在这时,我看见已经爬到地堡下的黄继光,猛地弓着腰起了一下子,堵上了枪眼子。”身体还算硬朗的李继德模拟着黄继光的身姿,用痛苦的表情连说了七八个“哎呀”。忆起这一幕,老人表情丰富,但嘴上词穷,只有用一遍遍的“哎呀”表达其中的痛感。 敌人的机枪一下哑巴了,冲锋号吹响了。战士们

冲出掩体,一分钟左右就将地堡拿下。李继德看到英雄已经被子弹打烂了,“后背血肉糊拉糊拉的,不成形了。”

在黄继光精神的鼓励下,部队当天夜里又夺取了阵地。

黄继光牺牲后两天,李继德也受重伤回国。在黑龙江省庆安县第二十五陆军医院接受救治。病情稳定后,他才给家里写了去战场后的第一封信。说到此,一直在旁听李继德叙说的老伴也流下了泪。

康复后,医院给出了“不适应部队工作”的意见。李继德没赶上评功会,身边的战友也大都阵亡,他就这样带着身上唯一的勋章——六个子弹窟窿,回到了老家。但在村里,这段往事却很少被提及。由于文革期间遭批斗,李继德不敢声张,害怕被扣上造谣的帽子。嫁到家里30多年的儿媳妇,到如今也还是第一次听。

值得注意的是,李继德提到的几个时间节点,恰好都比通常报道晚十天。家人认为,这可能和个人记忆及负伤昏迷有关。

睡通铺挨着黄继光

1935出生的李继德,是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只有16周岁的李继德也去报名

了。由于年龄小,一开始部队没要他,他就跑到征兵办公室,坚持要入伍。带兵的干部一看李继德的那一股子劲,大加赞赏:“我就要这样的兵!”最后,李继德以1931年出生的报名年龄参军。于是,和媳妇拜完天地的当天,李继德就随着部队出发了。李继德至今仍记得当时军中传唱的歌儿,他站起来大声唱着:“反对武装日本!日本必须走向民主,亚洲必须走向和平。美帝国主义要武装日本,我们坚决不答应!”

渡过鸭绿江到达目的地后,李继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45师135团2营6连1班,班里有16个人。李继德至今还记得:“班长叫乔有仁,战士有高成岗、蔡登海??”其中,一个四川兵和李继德关系最好,他叫黄继光。那时候,士兵们在一个大通铺里休息,和李继德天天挨着的就是黄继光。

李继德说,在后方练兵时,这支部队经常要去修路。修路结束后的1952年6月,由于战士们表现出色,1班的战士都上调了。黄继光给营参谋长张广生当通讯员,李继德给营长秦长贵当警卫员。虽然不是一个班了,但李继德和黄继光还在营部一起生活、工作。不久后,部队就上了上甘岭。

“我答应给黄继光送信”

如今,人到暮年的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兑现与

战友黄继光未完成的约定。

李继德说:“和黄继光在一个班当兵时,有一天我们一起出去,我对他说‘你对我太好了’。黄继光就说,‘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去信,如果你死了,我就去找你家’。”就这样,一个看似玩笑的约定就在残酷的战场上达成了。李继德老人至今还记得,黄继光的家乡是四川省中江县,但什么镇、什么村已经忘记了。 黄继光牺牲后,他给黄继光留下的地址去过几封信,但都如石沉大海。在这个黄河大堤边的小村里,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李继德逐渐断绝了与黄继光有关的任何消息,只是听说黄继光的母亲被接到了北京。当记者拿出手机,给他看黄继光母亲与毛主席的合影后,老人又激动起来。

李继德家的庭院外,树叶沙沙,在地上留下斑驳光影。这样恬淡宁静的情景,很难与63年前的那场战争联系起来。老人的听力丧失大半,但在他的心里,依然能听见隆隆炮声;在他的心里,依然有一团未熄灭的火。李继德说:“趁我还能动,我还是想跟部队联系上,跟黄继光的家属联系上。我答应黄继光送信的事,还是要办到。”

评论:虚妄的怀疑动摇不了真实的崇高

黄继光的事迹之所以被歌颂传唱,因为他极其勇

篇三:苏联也有一位牺牲的黄继光

苏联也有一位牺牲的黄继光

今年,普天同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想到1953年,中国时代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本书,是苏联翻译小说,叫《普通一兵——从流浪儿到英雄》,作者名叫茹尔巴(Павел Журба),这本书的印数高达250万册,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英雄马特洛索夫(Александр Матросов),在伟大卫国战争前线的英雄故事。马特洛索夫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消灭德军火力点,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军枪眼,献出了年轻生命。故事的主人公马特洛索夫,当时不仅在苏联是位家喻户晓的大英雄,连日本军人都敬佩他,把他誉为苏联的“神风敢死队”队员。中国志愿军战士黄继光,更是崇拜马特洛索夫,还模仿他,在上甘岭挺身堵住美军地堡的枪眼。此外,朝鲜和越南人民军中,还涌现出数位马特洛索夫式的烈士。这些堵抢眼的神奇事迹,流传至今,英雄气节,可歌可泣,当故事听可以,事实到底如何,其真实性颇受质疑,英雄鼻祖马特洛索夫老家俄罗斯,至今对此争论不休。

当年在苏联,是谁第一个将马特洛索夫捧为英雄的呢?那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联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1943年,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有一天,贝利亚悄悄塞给斯大林一份文件,要斯大林签署命令,授予苏联红军近卫第245步兵团战士马特洛索夫苏联英雄称号,他还如此这般地将这位年轻的小红军,奋不顾身堵抢眼的壮举,讲给斯大林听。他的故事,最终打动了最高统帅,斯大林签了字。

马特洛索夫不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战前,他是一个少年犯,一个从古拉格流放地走上前线的囚犯军人。战前,由于马特洛索夫其居无定所,没有职业,被萨拉托夫人民法庭判刑两年。1941年4月,马特洛索夫被送入苏联乌法少年劳动教养院,进行劳动改造。那里的少年犯,被强制劳动,每天在工厂里做家具、皮鞋以及印刷报纸和海报的工作,生活上自给自足。教养院院长奥勃廖夫(Николай Ополев)回忆说,马特洛索夫,蓝眼睛,小个子,他在教养院很有人缘,活泼好动,干活努力,他在家具厂做钳工,总是超额完成任务。1942年3月,马特洛索夫被提升为教养院院长助理。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他多次向教养院申请出征参战。

乌法少年劳动教养院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马特洛索夫的请战信,信中有一段写道:“我是去父母已经六年有余,但是祖国收养了我。现在当祖国身处危险的时候,我有义务,拿起枪保卫它。”

马特洛索夫,1942年结束了少年犯刑期,于当年9月23日参加了红军。

人们在马特洛索夫死后,才真正弄清他的身世。原来他是乌克兰人和鞑靼人的混血,祖籍在乌克兰的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父母去世后,他独身一人离家出走,所以,他青少年时期,一直被当作孤儿,或者流浪儿收养。马特洛索夫死后出名,苏联作家纳西罗夫(Рауф Насыров)对他的身世作过一番研究,原来马特洛索夫的真名,叫穆罕默德吉扬诺夫(Шакирьян Мухамедьянов),祖籍是苏联巴什基尔共和国,他在妈妈离家死后出走,自称是俄罗斯族,原因是,他怕社会瞧不起他,可见苏联当时种族歧视之严重,大俄罗斯主义猖獗。他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马特洛索夫(水兵之意),是因为,他爱穿海魂衫。

二战结束后很多年后,小说《普通一兵》的影响力在苏联持久不衰,人们对马特洛索夫的关注度很高。1967年,苏联开始美化英雄,为了证明马特洛索夫的故乡不是乌克兰,而是巴什基尔共和国是,就把马特洛索夫的舅舅请去作报告,他舅舅说,马特洛索夫小时候家里穷,妈妈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怕马特洛索夫饿死,就把送给一家苏联儿童福利院寄养。舅舅为了神话马特洛索夫,到处演讲,他否认外甥参军之前,曾在少年劳动教养院做工,他处说,马特洛索夫从来都是根红苗正的好小伙,所以他才会做出如此壮举——堵住德军枪眼。

逐渐,苏联人都相信,所谓马特洛索夫在少年教养院的事情是假的,人们宁愿相信英雄是纯粹的。苏联解体以后,俄国人还相信马特洛索夫是个英雄,不过他们已经不相信,他是因为堵住德军枪眼而牺牲的了。

马特洛索夫所堵的枪眼,里面德军操作的火器,至少有两挺当时最先进的轻机枪,火力极为强劲,其型号为MG 42,为1942年苏德战场上,德军投入使用的最先进武器,口径7.92毫米,子弹初速度为755秒\米,每分钟发射1200发子弹,有效射程3000米。

当时,德国的机关枪不停地狂吐火舌,况且实施射击的还不止一挺机枪,射击孔的长度为一米半,身材瘦小的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是怎么堵上这个大枪眼的呢?也许,堵抢眼的真实情况,只有马特洛索夫自己说得清楚,遗憾的是,死者不能讲话。

马特洛索夫有一个战友,名叫塔吉罗夫(Хамза Тагиров),战前,他们曾一起在苏联红坡军校上过课,学过射击和爆破等。他说,1943年2月27日,马特洛索夫第一次参加战斗,就牺牲了。那场战斗中,那是发生在苏联普斯科夫州,一个名为切尔努什卡的小村庄。红军的对手,是德军197步兵师一部,恰是那支部队,在莫斯科郊外的彼得里谢沃村,绞杀了苏联著名女游击队员卓雅。

战斗打响以后,塔吉罗夫趴在步兵散兵线上,他看见马特洛索夫跃起身,先向德军火力点投掷数枚手榴弹,接着,他就站起身来,迎着德军的机枪火力,向前冲了15米,扑伏在射击孔上。塔吉罗夫在讲述中强调,马特洛索夫堵住了射击孔,要不然后面冲上来的红军就得吃枪子。塔吉罗夫的记忆靠得住吗?在2月27日的那场战斗中,马特洛索夫到底是先中弹之后,倒在了德军的射击掩体上,还是奋不顾身,堵住了抢眼?抑或这完全是苏联宣传机构精心设计的一个故事?也许这些都已不再重要,在人们心目中,马特洛索夫,是永远的神风敢死队队员和英勇的苏联红军战士,这点很重要。

篇四:《黄继光》练习题

一、多音字组词

弹 倒 重 地 二、词语搭配

( )的阵地战 ( )地注视 ( )的任务 ( )的射击 ( )枪弹 ( )地向前爬 ( )的战斗 ( )的消息 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 天快亮了,规.

定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 ) A 法规,章程 B 计划,谋划 C 劝告 2、 黄继光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 A 突然而猛烈 B 凶狠残酷 C 显示出来 四、选词填空

战斗 战役 战争 战场 坚定 坚决 1、黄继光在上甘岭( )中光荣牺牲了。

2、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 )四天四夜了。 3、黄继光愤怒的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 )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4、黄继光请战的态度非常( )。

5、1952年10月,上甘岭( )打响了。 6、这是朝鲜( )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7、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 )的伟大胜利。 五、课内阅读

1、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1)从两次“站起来了”体会出黄继光的( )精神。 2、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1)用横线画出表示黄继光动作的词语。

(2)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黄继光的( )精神。 3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力气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1)画线的句子是一个( )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2)这段话中的数字和省略号体现了黄继光的( )。 六、连线

负荆请罪 勾践 精忠报国 廉颇 卧薪尝胆 岳飞

一、 多音字组词

弹 倒 重 地 二、 词语搭配

( )的阵地战 ( )地注视 ( )的任务 ( )的射击 ( )枪弹 ( )地向前爬 ( )的战斗 ( )的消息 三、 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 ) A 法规,章程 B 计划,谋划 C 劝告

2、 黄继光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 A 突然而猛烈 B 凶狠残酷 C 显示出来

四、 选词填空

战斗 战役 战争 战场 坚定 坚决 1、黄继光在上甘岭( )中光荣牺牲了。 2、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 )四天四夜了。 3、黄继光愤怒的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 )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4、黄继光请战的态度非常( )。

5、1952年10月,上甘岭( )打响了。 6、这是朝鲜( )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7、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 )的伟大胜利。 五、课内阅读

1、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1)从两次“站起来了”体会出黄继光的( )精神。

2、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1)用横线画出表示黄继光动作的词语。

(2)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黄继光的( )精神。 3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力气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1)画线的句子是一个( )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2)这段话中的数字和省略号体现了黄继光的( )。

六、连线

负荆请罪 勾践 精忠报国 廉颇 卧薪尝胆 岳飞

篇五:黄继光(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黄继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黄继光》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篇目。课文生动刻画了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战斗的胜利舍身堵枪眼、英勇献身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光辉形象。 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叙述的。先介绍了当时战场上的局势和黄继光所在部队的任务是在黎明之前夺取敌人的597.9高地。然后介绍了完成任务时部队遇到的困难——敌人的一个火力点阻挡了进攻的战士;黎明前如果攻不下高地,就会有更大的损失、然后,作者详细记录了黄继光从“请求任务”到“英勇负伤”直到最后舍身堵住敌人的枪眼、光荣献身的壮举。最后,写了黄继光的牺牲换来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自主学习不认识的字,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屡次”、“匍匐”、“冰雹”、“摧毁”、“胸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应用朗读体验的方法,在朗读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受黄继光舍身堵抢眼的英勇与顽强。

2、在朗读中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黄继光牺牲的惊人真相

学习黄继光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者的敬仰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是如何歌颂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品质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 1、读熟课文,通过查阅字典处理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通过网络或者书籍了解下列内容 :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黄继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课时任务: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在你的心目中你最敬佩哪位英雄人物?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吗?

(1、西楚霸王项羽。2。岳飞精忠报国。3、抗美援朝的英雄邱少云。4、抗联陆军总司令 杨靖宇。6、林则徐虎门销烟。)

师:是的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位英雄,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坐着不同的贡献,同的特征,品德高尚,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来巨大的贡献。黄继光就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来了解黄继光,谁能来介绍?

(课件出示)人物介绍:“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江中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黄继光参加了民兵,第二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

二、检查预习

1、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了关于抗美援朝和上甘岭战役的相关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今天我们走进这场战争,寻找英雄的身影。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学生熟悉的英雄人物,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搜集,一方面为学生了解人物特定的时代背景建立了平台,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课外积累的习惯】

2、指生轮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其他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3、师生合作评点读文情况,认读、理解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①指名读:

战役 屡次 匍匐 摧毁 愤怒 黎明 惊天动地

②理解词语

学生可以先自己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而后可以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疑、查字典解疑、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解疑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理解“战役”一词的意思时,教师可出示上图。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战争、战役、战斗”三词范围和包含关系的理解。

三、自读自悟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师生交流明确:

本文写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而壮烈牺 牲的事。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分别描述了黄继光接受命令,夺占高地——进攻受阻,主动请战——战友伤亡,负伤前进——舍生忘死,堵住枪眼——激励战友,夺取胜利。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训练学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二课时(总第 课时)

课时任务

1、学习黄继光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深读感悟

感悟题:默读课文,思考黄继光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出来的,划出这些词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1、生读文标注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读自悟文本,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预设1、 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坚定”一词体现了黄继光完成任务的决心,表现了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从他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看出他对敌人充满了愤恨。

课件出示: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哪位同学能勇敢地站起来,像黄继光那样坚定地向我 指导员 请战?师握生手 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标点符号的对比训练对了解人物形象作了铺垫。】

预设2、 十米??近了,更近了。

生可能说:体会到顽强与坚毅。抓“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用尽了全力”、

“爬”等词谈,说明黄继光是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前进的。

师引导:“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这里一共二十米的距离,为什么还要加省略号呢?

引导说出:黄继光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他的前进是多么不容易啊! 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顽强、艰难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切身体会人物顽强的意志和人物产生共鸣。】

预设3、

“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生可能说:体会到顽强、勇敢,抓“负伤”、“爬”、“站”、“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等词来谈。

师出示幻灯片:

①他们顶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②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

③“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联系三个表示“爬”的动词再次体会黄继光的顽强与坚毅。

师: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啊!多么令人感动啊!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这种感情。这三个感叹号表示什么意思?

①学生讨论。

②交流:

第一个的“啊!”是惊讶的意思,黄继光能站起来,出人意料。

第二个着重讲,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呀! 第三个突出他的光辉形象!

③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要求读出当时黄继光顽强战斗的精神,读出对黄继光的敬佩之情。

【设计意图:标点符号的认知,既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又为学生的朗读指导搭建了平台】

预设4、

“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精神。

抓“猛扑”、“用胸膛堵住枪口”来谈。

他为什这样做?这时他想到了什么?唯独没有想到什么?

生:黄继光想到的是指导员对他的信任、想到战友的安危、祖国人民的嘱托、朝鲜人民的解放、唯独没有想到自己已经身负重伤,自己生命的安危。

指导朗读:师范读。

师:在枪林弹雨中,黄继光拖着重伤的身体,两次顽强地站起,在没有任何武器的时候,他用自己宽阔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罪恶的枪眼!同学们,那不是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没有感觉的铁板呀!那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难道他不珍视生命吗?是什么力量让他置生命于不顾?是物质的奖励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

生:是精神。

师:对!是精神,为了自己的战友,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是责任感、爱国心、是对祖国炽热的爱,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 爱国主义精神。师板书 :爱国主义精神。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