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9:44 高中作文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高中作文

篇一:二泉映月与阿炳

二泉映月与阿炳

近现代二胡,离了“二泉映月”,基本玩不转。另一首“江河水”,小泽征尔听后流泪。但让老百姓比较,“二泉”的忧郁哀惋、沧桑凄美,百转千回那种侠骨柔肠,任你江河之水天上来,终究不及。

解放后,阿炳之名与“二泉映月”开始全国传散。文革结束更百花齐放,阿炳与其琴曲,大受追捧,还拍成故事片,甚至有改为芭蕾舞的。音乐会与比赛不论,谁说会拉把二胡,定有一曲“二泉映月”。

一般宣传:阿炳苦出身,当过道士,自学苦练多种乐器,尤其擅长二胡。其品行高洁,志向远大,还与美丽姑娘有过纯美爱情。但万恶旧社会,容不得草根天材,日本鬼子,甚至用硝镪水弄瞎其眼!如此盲人阿炳,悲愤交加,苦寒度日,手不离二胡,自编自创,“二泉映月”出水芙蓉般,在血与泪的悲惨世界中,绽放出奇葩。琴声悠悠,控诉黑恶,想念光明。终于,新社会抢救了阿炳创作,其却因病早逝。

上世纪未,已有回忆纠正阿炳“高大全”造型,说他沾染恶癖吸烟片。生活中也没漂亮恋人。后半辈子,无锡老百姓,熟悉阿炳沿街琴声与乞讨。搀扶盲人蹒跚而行的,是他娶来的寡妇董催弟。

人生悲欢离合,甜酸苦辣,社会决定一部分,其他自己也难掌控,天意或叫天命,都是生活常态。人性还非常复杂,上至皇帝下至乳童,都有善恶交缠的本能。谁也难以一刀切,就说小葱拌豆腐般亮眼分明。

我非二胡迷,对阿炳也没专研。最近看本内部杂志,有作家陆文夫的叙述,还是令我大吃一惊。

阿炳一表人才好嗓子,器乐可称圣手,当地成名早,还做了崇安寺雷尊殿掌门人。但旧社会染缸,阿炳吸毒嫖娼,嗜赌成性,盲疾是花柳病引起的,与鬼子或恶霸无关。本来道家尊殿,香火不断,至少维持小康,最后一并赌光。“二泉映月”,更非百分百原创,而是内含妓院淫曲“知心客”的原始素材。

陆文夫当时年轻记者,闻听《二泉映月》赶去无锡采访。可惜,阿炳半月前亡故。接待他的董催弟说:阿炳给天津客人(应该是音乐家)录了好几首曲子,一个铜钱也没拿到。后来想弹三弦,蒙皮被老鼠咬破,家中断粮,烟瘾发作,借催弟出门乞讨,抽出道袍腰带,上吊死了!阿炳有他的理由,或叫厌世,或叫对这个人世,已没有眷恋。

陆文夫请催弟,前街吃了碗双浇面,包几只小笼,说给阿炳当供品。再塞催弟八万元(老币,之后的八元),这也是陆记者半个月的津贴。开春再探,催弟早辞世,她与阿炳患难夫妻,前后过世仅差二十余天。

我记忆中,赶去录音的专家,还借了当时稀罕的钢丝录音机,弟子也跟去。他们刨到二胡金矿,却没给盲人家一个铜板!比嫖客如何,比唱“知心客”妓女如何?无锡百姓,春夏秋冬,长年累月,聆听漫街而来的琴曲,爷爷奶奶大叔大娘,或许还有学童,会端些残粥剩饭,摸索几个铜板,让阿炳夫妇在这世上留口气。他们是

最忠实的听众,比什么狗屁音乐家,高贵一万倍!民间回忆“二泉映月”,阿炳每拉一回都有变化,还用一种特别的老弦,仿佛锉刀,深深浅浅,在挫痛你的内心。这样的评论,当代任何大师评论家,说不出来,也没资格说出来!

我不在乎阿炳是否自暴自弃,天材磨难痴心不改,“知心客”又如何?就能编成天挽银河般的“二泉映月”!这就是艺术的丰美与人生的饱满。苦命催弟,陪伴阿炳走完人生,上苍遣下好姻缘,恍若阿炳那把二胡,张着永难割舍的老弦!

今天的戏说、胡编、穿越、闹腾,所谓创作,充满了无聊喧哗与白痴呻吟。更有甚者,为证明所谓正义理想,凡人凡事,任意造假,用作坑蒙拐骗的道具。口中还念念有词,什么经典、传承、灵魂、精神。其实,真还比不上旧社会底层愚民。就算是妓女,吟唱“知心客”曾历真痴情。犹如阿炳,没有苦痛,何来坚韧?没有磨砺,何来创新?没有生死血火的淬炼,何有天材激迸的豪情?

所以我悲观无奈:或许阿炳与他的《二泉映月》,只能是万难逾越的巅峰。

篇二: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音 乐 鉴 赏 论 文

题 目: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系 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专 业:通信工程2班

姓 名:??

指导老师:??

摘要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字:二泉映月 阿炳 赏析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一、《二泉映月》乐曲及名字的来源 ................................................................................. 1

二、作者阿炳坎坷的一生 ................................................................................................. 2

三、《二泉映月》旋律分析 ............................................................................................... 3

四、《二泉映月》对后世的影响 ........................................................................................ 4

五、《二泉映月》流传于世的分析 ..................................................................................... 4

六、总结.......................................................................................................................... 5

参考文献.......................................................................................................................... 6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选修课我选择了音乐鉴赏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们的双手,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洗涤。音乐是无界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一个人不论国界,不论种族,不论年龄,而且不管他知道多少乐理知识,只要他能听到声音,都可以都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乐曲给人们带来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变化,感受音乐无穷的魅力。我喜欢听音乐——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的音乐,能够使人和乐曲倾诉者一起分担那份来自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哀伤。

尽管音乐是不分国界,不分贵贱的,但我想一定的乐理知识对上音乐类选修课还是必要的,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是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外乐器,欣赏了许多中外名曲,也许是文化差异,艺术品位不同,还是对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比较情有独钟,尤其是有节课讲到二胡,其中《二泉映月》、《赛马》、《光明行》等,让人听后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而且在这些曲子中也许是对阿炳坎坷的一生与《二泉映月》悲凉的曲调的共鸣,我对其倍感兴趣。

其实早在接触二胡的时候就听说过《二泉映月》,觉得这么有名的一首曲子肯定非常好听,只是听这个名字觉得肯定是一首意境深远,宛转悠扬的歌曲。后来家里有了条件,就从网上下载下来听了一下,当时的开头就让我心里一怔,心想它所表达的绝非轻松欢快,而是悲怆叹息之类的情感,这与题目的意境似乎是矛盾的。所以也就迷惑了,为什么会如此呢?

一、《二泉映月》乐曲及名字的来源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阿炳)创作并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 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在音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

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二、作者阿炳坎坷的一生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25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催弟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

篇三:二泉映月鉴赏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原名华彦钧)的作品。阿炳一生极为悲惨,4岁丧母,自幼随父当道士并学习音乐,后双目失明,流落街头,历尽坎坷。他一生创作和演奏过许多作品,可惜仅留下六首。除《二泉映月》,还有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般》,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叙术、倾和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后央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后来在乐曲高潮处,二胡的强有

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二泉映月》演奏谱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

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

华彦钧小名阿炳,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江苏无锡人。二十多岁时,他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

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

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

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

《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作品奖。

弹琵琶。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他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

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刚才人们所听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由于他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而他因此也成为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国民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

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

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人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阿二泉映月景色,无锡二泉池设有漪澜堂,二泉亭等建筑。农历每月望日前后,月恋水,水怀月,同辉水韵。佳景天成。 熟悉的乐曲,仿佛把人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人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二泉映月》作为阿炳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据说在录制它的时候,工作人员曾询问阿炳乐曲的名字。阿炳说,既然广东有《三潭映月》,那么这首曲子就叫作《二泉映月》吧。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人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人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人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可以说,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

篇四:浅析二胡曲《二泉映月》及其独特的演奏技法111

龙岩学院 艺术系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浅析二胡曲《二泉映月》及其独特

的演奏技法

专 业

姓 名 曾祥彬 学号 2008101131

指导教师 王聪生 职 称 副教授

二零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浅析二胡曲《二泉映月》及其独特的演奏技法

曾祥彬

【摘要】: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一首耳熟能详、影响极广的音乐作品。它是产生于我国著名民间艺术家阿炳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的。《二泉映月》产生、发展、演变至今已成为二胡曲的典范之作。本文试图分析《二泉映月》创作特征与艺术特色,介绍本人在演奏二胡《二泉映月》的一些技法要点,浅论了作品所应该演奏出的具有阿炳精神的音乐风格,阐明了此首作品能撼动着千百万人心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独特 激昂 演奏 技巧

一. 阿炳与《二泉映月》

中国音乐史上有一位重要的民间音乐家 — 华彦钧 小名阿炳(1893—1950)。阿炳身世遭遇是十分不幸的。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时当过吹鼓手,中年时害眼疾无钱医治而终身失明,至此流落街头,靠着卖艺糊口。他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在饥寒交迫中度日,面对恶势力的欺凌和威胁,他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在音乐艺术上,他总是广取博采,勤学不辍,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土壤,从而使自己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创作上也有所建树。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使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这些,也许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是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派出音乐史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同志去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并由有关部门出版、广播。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据说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奥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

二. 《二泉映月》曲式结构与调式

二泉映月采用的是变奏体的曲式,由引子和六个段落构成,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五次变化和发展,符合我国民间音乐最常见的曲式结构引子由二胡连弓奏出的六个音符构成,蕴育了意味深长的句意,一声深深地叹息后引出下文,准备开始讲述一个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故事。如谱例所示:

全曲由三个乐句构成主题材料。 a句与引子的连接,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经常采用的“鱼咬尾”手法,即a句的开始音是引子的结束音。a句的旋律走向平稳,线条波动范围较小,涉及的音域较窄,结束在宫音上,给人一种稳定感。b句与a句连接,但b句的开始音比a句的结束音移高一个八度出现,旋律浮动范围控制在宫、商、角、羽四个音,乐句结束在微音。音区翻高、力度增加以及节奏的紧凑和不稳定的结束音,使b句较a句显得更有激情,预示着更强烈的感情浪花的进发。阿炳此时内心不只是沉思和郁闷,压抑已久的感情升华至痛恨万恶的社会现实。c句开始音加入三度倚音,相同的手法渗透着不同,稳定中渗透

着变化,旋律保持在高音区进行,并且运用了新的节奏型。综合运用分弓、连弓、跳弓等演奏手法,使乐句有跳有连。不同的演奏技法,产生出类似人声的效果,润饰旋律,美化音色,加强乐曲的表现深度和力度。乐句间变化多端,感情的细腻,形成乐曲独特的风格。二胡具备的哀婉音色,表现出了阿炳苍凉、悲愤的心境,使乐曲意境幽深,处处发人深省,时时刻刻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音乐魅力。阿炳的创作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十分用心,每次变奏主要通过乐句的扩充或缩减、变化音区等的手法发展旋律,如A3结构整体缩减,a3较a旋律发展起伏更加拉开,b,较b变化较小,借拉长的高音来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沉重的疑问。c5的变化极小,c6删去了c的最后一小节,并结束在宫音上。

全曲共由六段组成,其结构是: 引子A A1A2A3A4A5coda( 一曲子的五次变奏),这在中国民间音乐中非常普遍。它是一首含有a、b (b?)两个中心主题的二重变奏曲,主题共有11小节,开始引子1小节,第一、三乐句分别为4小节,第二乐句仅有2小节,这两个主题都采用了毫不相同的运用方式,a在五次变奏中一直作大幅度的,长短相间、高低对比、都有序的变化, 而b却一直保持着基本的稳定状态。此乐曲是中华民族五声调式典型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 “徵风格”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 本人演奏《二泉映月》的几点探索

阿炳的二胡曲是集我国民间音乐之精华,融汇贯通后自然流露的绝唱。我在演奏时,特别感觉到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阿炳所用定弦G、D的胡琴在过去民间称为托音胡琴,这种胡琴本不作演奏主调而用,也没有(或很少)换把,只是在一个把位内上下八度翻用。但经阿炳之手,却奏出如此优美、深沉的旋律,而且用到极高把位,至今仍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绝响。为了乐曲的传播与研究,才将录音记录成乐谱,而阿炳二胡曲的精髓可以说是不能在乐谱上明确地表达出来的。我们要演奏好这些乐曲,首先必须做到将音符完全“溶解”于音乐之中。阿炳二胡曲旋律虽很优美,但它更注重刚毅和深沉,这是由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

于阿炳饱受艰苦磨难所决定的。《二泉映月》体现了阿炳刚毅的性格和悲愤、抗争、挣扎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们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再现阿炳的形象与性格,不能将曲调奏得过于华丽、轻盈。全曲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

在演奏这段开头时需要深沉、自然,气息要下行,要对阿炳对旧社会无奈的心情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还需要有深厚的功底,才能把开头刚毅与深沉的情境表现出来。我在演奏开头的这段时,对自己运弓时的力度控制比较讲究,要求气沉丹田、弓压恰当、弓速均匀,学会用气息喷发音头,随即放松,使琴弦充分振动。音量偏小,但不失力度使曲子失去一些原曲的风韵,但听来有耳目一新之感。在按指方面,主要是掌握一指的技法,不同的演奏家对《二泉映月》都有不一样的理解,有人说每一个演奏家演奏的《二泉映月》风格都是不同的,可见此曲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上的空间和方法还是非常多的。

接下来的四个小节:

演奏这段时可以较为平稳,带有阿炳在漫步主题的意境和沉重的情绪,忧伤的感觉来演奏,要与阿炳踌躇街头,边走边奏的步伐相吻合。

较为平静的“漫步主题”后接着是“抗争主题”的第一次呈示:

第一次的“抗争主题”要演奏得激昂,有份量。但不用过于强烈,因为下面几次出现的“抗争主题”更激昂。在这特别要注意直线滑音与定把演奏技法的运用。经过一段高把位富有激情的演奏后,在徵音上终止。

紧接的四小节音高突然下跌八度,然后进入两小节的过门乐句,使高昂的情绪暂时平静下来,在这里要演奏得平稳、松弛。这是抗争主题的第二次呈示,较第一次更为激昂,在高把位上持续的时间更长,羽音上的颤弓音形成了乐曲的第一次小高潮。在颤弓的演奏上要特别注意力度的掌握,除了均匀外还要让颤弓有一定的起伏,然后一次次地同音渐强,最后归结到一个强推弓上,生动地表现了阿炳在苦难中奋力挣扎的情形。这一段与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一样,终止在徵音上。这种合头合尾的形式,也是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形式之一,用在《二泉映月》中,显得非常自然贴切,没有套用的感觉。

接下的过门乐句我在演奏时常常带着阿炳长途跋涉,途中休息的情景来演绎。两小节小“5,1”过门以后有四小节的大过门,要演奏得宽阔一些,以表现阿炳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

接下三十三小节亦可删去或因个人需要与理解增加或者不奏,这三十三小节可以理解为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

篇五:陆咸:《二泉映月》和阿炳其人

陆咸:《二泉映月》和阿炳其人

1950年夏季,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中国音乐学院的杨荫浏和曹和安两位研究民族音乐的专家,就抓紧时间来到无锡,录下了民间艺人阿炳的民族音乐作品: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其它五首乐曲: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舟》。这些作品立即受到音乐界的广泛传播和高度评价。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说,阿炳的作品“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音乐作品”。“尤其是《二泉映月》,它是震撼人心的作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送了《二泉映月》和阿炳的其它作品,并且制成唱片,广为发行。1959年我建国十周年庆典时,《二泉映月》灌制的唱片成为赠送给参加庆典的国际友人的礼品。由此,阿炳的作品进入了国际社会,同样得到高度评价。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评选中,《二泉映月》名列首位,1993年,《二泉映月》和《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荣誉奖。《二泉映月》不仅成为学习二胡演奏必奏的作品,而且已改编为多种乐器演奏的乐曲,尤其是改编为交响乐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交响乐团,如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交响乐团、法国里昂交响乐团等,都演出过《二泉映月》改編的交响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录制开始,《二泉映月》在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就成为世界名曲,扩大了中国音乐在世界的影响,证明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阿炳也成为和贝多芬齐名的伟大的世界级的音乐家。

《二泉映月》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要从中国当时的整个形势来认识。这首乐曲以高超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命运悲愤和深思,是中国人民长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呻吟和呼喊,也是对人类共同的不幸命运的控诉和抗争;既是中国人民的情感的宣泄,更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的共鸣,因而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广泛的国际性。一部好的的乐曲必然是和全人类的感情相通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著名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聆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并且真的从椅子上要跪下去。他还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件事充分说明了《二泉映月》强有力的人民性和世界性。

《二泉映月》这样杰出的音乐作品的作者,也必然是有丰富而崇高的思想情感的。于是,人们对作曲者阿炳的生平有了兴趣,开始了探寻阿炳其人的事迹。然而,由于阿炳只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街头卖艺人,并没有什么历史资料可以查寻,再加上世俗观念的阻碍,使人们不能理解阿炳这样一个沉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的辛酸和苦难,也就不能理解阿炳思想情感的不平凡。

阿炳是江苏无锡人,他的本名是华彦钧。他在中年以后,因双目失明而被称“瞎子阿炳”。他出生于1893年8月17日(癸巳年农历初八),在他生活的半个世纪,是中国人民经受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最严重的时期,长时期的封建压迫已经深入到社会报方方面面,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又使国家民族处于灭亡的边缘,双重压迫使中国人民在生死线上挣扎。阿炳在《二泉映月》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忧愤、悲世的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精神上的压抑、苦闷、和挣扎;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心底的奋起反抗以自求解放的深层次的情感。

阿炳从他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背负了封建主义的礼教对他的摧残。他的父

亲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吴氏是一个姓秦的秀才家的寡妇。她和华清和的爱情是不被当时充满封建礼教的社会所承认的。她母亲和她父亲相爱,在生育他以后被迫返回秦家,一年以后就去世。父亲只能把他寄养在东亭镇亲戚家,而不能承认自己的父亲身分。阿炳从出生那一天起,既没能得到母爱,也没有得到父爱的关怀,背着“私生子”这样一个名号。在当时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下的社会气氛中,“私生子”是受人蔑视的“另类”。阿炳八岁时,他的父亲把他领回身边,仍不敢承认是他的儿子,对外只能宣布是他领回的“徒弟”,阿炳也只能称其父为“师傅”。——在这种受人蔑视的环境中长大的阿炳,在他幼稚小在他心灵中留下深深的伤痕。

虽然如此,阿炳总算得到了父亲的关怀和教育,学了《三字经》、《百家姓》等中国传统的识字教育,又学习了道教音乐的基本技能,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一个精通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能手。对中国乐器件件皆能。在华和清的严格的教育下,阿炳显出了他的音乐才能,能熟练地弹秦琵琶、二胡等乐器,演奏多种道教曲牌和民间小调,表现了他极高的音乐天赋。他十七、八岁时参加了道教音乐吹奏,表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不仅技术娴熟,而且神彩飞扬,被称为“小天使”而名扬无锡。

道教是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在东汉时,道教的创始者借鉴了刚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模式,把中国原有的长生、成仙的思想,和古代的巫术、方术等组合而成。在音乐方面,道教引进了梵音,即印度的佛教音乐,又大量吸收了中国本土的民间音乐。尤其是道教传布到江南地区后,大量吸收了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昆曲曲牌,常锡滩簧、苏州评弹、江南丝竹、民间小调、吴地山歌、苏南吹打等,加以融会贯通。道教音乐是为“耳听仙乐,眼观上界”的道教宗旨服务的,但也保存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阿炳的音乐素养的基础是在道教音乐的环境中打下的。

但他的学习并不限于道教音乐,凡是有民族音乐演奏,他总要去聆听和学习,抗战以前,著名雷琴艺人王殿玉曾到无锡演出,他总要在戏院大门口聆听。后来,著名的苏州评弹艺人张步蟾在无锡演出时,要先弹一曲琵琶,阿炳也总要在书场入口处聆听。他还三次登门,向无锡滩簧艺人袁仁仪学习演奏《梅花三弄》。他和无锡的民乐爱好者祝世匡和俞志成、黎松寿等探讨民乐的演奏技巧,并合作演出。特别是他和无锡世家大族出身的杨荫浏切磋二胡和琵琶的演奏技艺,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结成“知音”的佳话。

1911年10月, 发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社会上出现强烈的重视科学反对迷信的新思潮,当时的道教斋事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带有迷信色彩,因而受到很大的冲击,各地的道教活动都受到影响。无锡洞虚宫三清殿就在这时被拆除,改建成无锡县图书馆,玉皇殿也拆除改作它用。1914年,阿炳父亲病逝,阿炳和他的堂兄共同经营雷尊殿。但由于斋事减少,阿炳在中年以后又因眼疾而双目失明,无法主持斋事,生计发生困难,他开始走上街头卖艺以维持生计。

当阿炳本人的生活主要是靠街头卖艺时,他穷困潦倒,但他的音乐活动却出现了新的局面:脱离宗教气氛,快速接近人民群众,反映普通市民的思想感情。这就使他的音乐思想出现了升华,达到了新的境界。我们知道,阿炳的音乐基础是在道教音乐的氛围中形成的。当他脱离了宗教活动,走上了街头,也就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人民群众,感受人民的感情,从中吸取营养。无锡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著名的米市,人口流动量大。从无锡工运桥、光复门、盛巷、新生路、到观前街、崇安市,以及北塘沿河一带,是无锡热闹之地,也是阿炳街头说唱常

去的地方。四面八方的劳动者聚会在这里,传布新闻、发表感慨,表达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情感。人们在这里欣赏阿炳的说唱和音乐演奏,他也听人们诉说种种见闻。附近的居民也就熟悉了这位盲人民间音乐家,看到他背着二胡走来,就欢快地招呼他,要他表演一段。他尤其喜欢为孩子们演奏,喜欢用二胡演奏动物的呜叫声来吸引孩子来听他拉琴。他喜欢这种充滿儿童天真气息的欢乐场面。

从阿炳在街头说唱开始到无锡解放,约有三十年左右。在这并不短暂的时期中,统治者不断变化,继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之后、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达八年之久。虽然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但腐朽的社会制度依旧,人民生活的困苦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原以为祖国复兴有望,不料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以致经济凋疲,民生更加困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阿炳的生活困难艰苦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并不是只关心个人生活,更多的是关心社会动态和国家大事,爱憎分明地为人民呐喊。他因双目失明,不能看报,就注意倾听从商店广播中传来的新闻,还请人读报给他听。他用自己熟悉和爱好的无锡滩簧调和各种民间小调,编成小调进行演唱,表达对时事的评论。他的爱憎分明而又活泼生动的说唱,在无锡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人在许多年后仍能记忆他说唱的内容:民国初年,他曾歌颂蔡松坡起义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抗战初期他歌颂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抗击日寇侵略,台儿庄战役胜利后他精神振奋,立即编出唱词歌颂抗日英雄。日本侵占江南地区后,他抨击汉奸卖国求荣,歌颂游击队枪杀汉奸的正义行为。他还揭露地方恶势力的罪行,如:抨击某地主“三扁担打死童养媳“的罪行,控诉奸商不顾人民死活抬高米价的行为等。所有这些,都说明阿炳的思想感情是紧贴人民群众的。正如吕骥先生所说:“(阿炳的《二泉映月》)既含有他多年来在街头卖艺的各种感受的融汇,也必然要反映他几十年来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他还指出:《二泉映月》及阿炳其它的许多作品,所以如此动人,“是因为它是来自人民的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的作品富有创造性,他的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虽和《二泉映月》意境不同,有的欢乐,有的深沉,有的慷慨激昂,各有特色,也都是他的“依心曲”, 反映了他不同时期了的心境与感受,说明他的精神生活极其丰富。

阿炳的音乐作品富有创造性。他学习勤奋,却不墨守成规。他在早年演奏《梅花三弄》时,就增加了不少花腔的变化。他在演奏一些民间乐曲时,也总要增加自己编的一些内容,表达自己的理解。他没有学习过西方的作曲理论,也没有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他主要是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的自己的艺术见解,却相当深刻和有创造性。例如:他说自己的音乐创作是“依心曲”,指的就是由内心感情直接激发出音乐的旋律,而不通过文字语言的转达,类乎西方音乐中的 “无标题音乐”,避免了命题作文所可能产生的公式主义,阿炳的《二泉映月》常常是在夜深人静时边走边拉,抒发内心的痛苦、不平和抗争,又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即时增添。人们对阿炳的回忆中,他拉《二泉映月》这一乐曲时,主要不是以此卖钱,常常是一个人边走边拉。也就是说,这是一首阿炳的自我咏叹的心曲。《二泉映月》原来没有标题,是后来由杨荫浏先生在为此曲录音时,和阿炳商量后加上去的。这一命名过程和贝多芬的《月光曲》惊人的相似。此曲是贝多芬在1800到1801年所作,原来也没有标题,是在他去世后不久,音乐家路德维希·瑞乐期塔布在此曲出版时才冠名为《月光曲》。

阿炳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不仅表现为他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和对旧中国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体会,更表现在他善于用中国民间的音乐语言进

行新的创造,使人民的痛苦和愿望表现得如些动人。据杨荫浏先生回忆:阿炳最看重的,是人们能欣赏他的“功夫”和“神韵”,也就是说:他最在乎的是欣赏他的演奏乐器的技巧(功夫),和这种技巧所表达的他内心思想情感所激发出的灵感(神韵)。为了能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他的神韵,他经常对乐器进行改革,表现了他的创新魄力。如他为了使《听松》能表现出流利雄健的气魄,在他使用的二胡的弦加粗了一级。可以说,在阿炳以他的演奏换取他的生计时,始终保持着他对音乐的神圣感,也表现了他对自己灵魂的圣洁,有充分的自信。

阿炳一生坎坷,沉沦到社会的最底层,但始终保持了一颗善良纯真的心,能体会和同情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他没有机会受到新文化的薰陶,也就难免会沾染上一些旧社会的坏习惯,主要是宿娼和吸食鸦片。然而,在对阿炳的研究中,有些人却不适当地夸大这一部分。甚至认为由于阿炳有这些恶习,才导致他生活陷于穷困潦倒,这种说法实际是把腐朽的社会制度的责任转嫁到一个受害人的身上。其实,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他当然能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底层人民生活中发现人民的痛苦和蕴藏在他们心中的善良的灵魂,如我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在话剧《日出》的第三幕中所描写的老妓女翠喜,虽然身被践踏而心底善良,超过了剧本中那些上层社会中任何一个角色。对人类命运有浪漫情怀的阿炳,在他不能找到解脱痛苦的情况下,用鸦片来麻醉自己也是可能的。阿炳在鸦片烟馆中,结识了烟馆帮佣董摧弟,和她结为夫妻,二人相依为命二十多年,董摧弟毎天搀扶着他上街卖艺,构成了他悲苦生活中的感人至深的一抹亮点。

1949年,人民政权的建立,迎来了中国的新时代。中国音乐学院贯彻党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政策,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专程来无锡拜访阿炳,为他的作品录音。阿炳重新置办了二胡、琵琶等乐器,前所未有地在大会堂进行了演奏。中央音乐学院还向他发出了请他去学院教授中国乐器演奏的邀请信。他终于获得了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应有的尊严。但是,他被旧社会摧残得太厉害,已经染病沉疴,终于一病不起,于1950年12月4日逝世,终年58岁。

阿炳的《二泉映月》己经感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在音乐上,他也走出了一条民族音乐的创新的道路,和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并列为我国近代的两位伟大的民族音乐作曲家。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