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因势利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7:04 作文素材
因势利导作文素材

篇一: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让思维之花自由美丽竞放

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二中 张建莉 13191184580

案例背景: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要备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但是有时候课堂往往难以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课堂不能按计划进行,这时候作为教师该如何掌控课堂?按自己的教学思路生拉硬拽把学生强行并入自己的轨道?还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让课堂得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做到后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尊重,也体现了教师较高的课堂技能和教学素养。

案例描述:

一次推选优质课的公开赛讲课堂上就出现了我难以预料的局面。那节课,我上的是《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按照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掌握与老师沟通的基本准则这个知识点上,我采用的是听故事,续编故事结尾,呈现故事的真实结局,通过这几个环节,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最后归纳出与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准则 :1.学会换位思考 ,学会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2.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

3.原谅老师的错误 。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字写的很潦草,我的新班主任王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讲写好字的重要性,希望我把字练好,我听了不以为然,没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过了几天王老师又给了我一本字帖,让我一天练习写一页,周末交给他看。我还是把这件事抛在九霄云外。直到那天上课王老师发作业的时候,王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撕了我的作业本,并狠狠地扔给我说:“你的字写的和狗爬一样,你要能练好字,猪也能当书法家。”我当时感觉脸上火辣辣地灼烧,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对于故事中老师的做法有的学生能理解,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对待,有的学生可能不接受,采取消极的方式对待。按照预设,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应该出现这两种代表性的声音,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去认识消极对待与老师的矛盾后果是什么,和老师交往中出现矛盾的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自然而然就进入“与老师沟通的基本准则”这个环节的学习。

那节课上四名同学这样设计了故事结局:

生1:从此我恨死了这个老师,以后在他的课堂上我就睡觉,故意说话,顶撞老师,最后混到初中毕业,高中也没考上。

生2:我带着对老师的一种报复心理去刻苦练字,等我练好字后,我拉着一头猪走到老师面前,问老师:它是书法家吗?

生3:觉得被老师伤了自尊了,上学没什么意思,就辍学回家了。 生4:我要求老师给我道歉,这样是对我的不尊重。

学生们发言到此,我突然瞬间脑子一片空白,课堂失控了,没有一位同学能够设计出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以后要刻苦练字。课堂没有按照我的预设发展下去,台下还有那么多听课的领导和同仁,继续叫别的同学发言,这个环节就显得冗长拖沓,时间也不允许了。现在摆在我面前必须立刻做出抉择的是:用自己的语言过渡一下,硬牵强附会地把学生的思维拉到我设定的圈子里?还是循着学生

的思维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在错误中去思考去探究,通过内省最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选择前者可以保证我在一节课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这好像不符合我一贯的教学风格,在我的课堂上我主张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是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课堂是什么?就是出错的地方。因为不懂,才需要去探索,需要去求知。”

看着学生清澈如水的目光专注地凝望着我,我头脑清醒了,课堂是学生的,主角是学生,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在思想上去统治学生。 “刚才几位同学设想了故事不同的结局,既然是故事,我们就可以主宰它的结局,按照我们的理解去安排。老师想问问郭渤,这样设计故事结尾基于什么考虑的?可以坦诚的和老师交流吗?”

生:“作为老师怎么可以那样辱骂学生?他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他。所以我就不学他的功课。”

“很真实的想法,同学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喜欢一个老师就拼命学这门功课,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学他教的那门功课。(有些同学们点头承认)这样做的后果呢?

生:“偏科,影响中考总成绩。”

师:“这对大家将来升入高中,对大家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带着情绪学习,最终谁是受害者?”

生:“学生”“我们自己”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老师伤了他的自尊。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学习的自尊的相关内容。自尊的含义首先是?”

生:“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师:“故事中的学生是真正的自尊吗?”

生:“不是。他自己首先不尊重自己。”

生:“他字写得不好还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是不知耻的行为。”

生:“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爱护自己的荣誉。”

师:“大家说的真好,想想老师这样对这位同学为了什么?我们又该怎样对待?”

生:“让学生把字写得更好,卷面更加整洁。”

生:“让学生更优秀。”

生:“老师的批评也是一种爱,是对我们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

生:“老师批评我们的时候首先应该想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学生在和我的对话中,思维变得逐渐开阔起来,慢慢从自己狭隘的感受中走出来。

师:“王老师完全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自己再三劝说无用下对那个学生置之不理,任由其发展下去,那样就不会引起学生对他的怨恨了。如果老师那样做,又会是什么结果?”

生:“他可能因为字写得不好,中考因为卷面分而扣了很多,不能进入重点高中。”

生:“他将来毕业后,到了工作单位,因为字写得不好而受到讥笑。” 师:“那么假如你是那个学生,你愿意一时受辱,然后奋发图强,还是一世受辱,活在讥笑和嘲讽中?”

生:“如果是我,我不会因为老师这句耻笑而不好好学习,但是我会在心里和这个老师保持距离,不再亲近他。”

师:“大家听过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吧,有种爱你们现在不懂,不理解,也许多年后你才会后悔年少的轻狂。好,现在老师有必要把这个故事的真实结局讲给大家。”

故事的真实结局是:我从此痛下决心好好练字,上高中后我参加了省里组织的青少年书法大赛,获得了金奖,我把荣誉证书寄给了王老师,我想着王老师看到时尴尬的神情有种说不出的痛快。后来我的原班主任给我写来一封信,母校为你的成绩而骄傲,其实你获奖的消息我们早知道了,王老师告诉我们的,他一直关注着你,当年他用各种方法教育你,你都不听,知道你自尊心强,不肯服输的性子后才用激将法去激励你,你错怪王老师了。读完信,我才明白我一直在恨一个最关心我的人,想到自己对王老师的做法,我流下悔恨的泪水。后来我报考了师范大学,也许这是我对王老师最好的报答。

师:“现在大家是否明白王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你还能恨起来吗?” 生:“不恨了,其实换做我是老师,也会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严师出高徒么,就像张老师你一样对我们又严厉又慈祥。”

生:“老师也不是圣人,老师也会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原谅老师,不能斤斤计较。”

师:“和老师产生矛盾后,要主动沟通,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结合刚才的故事以及你在故事中受到启发谈谈与老师沟通应注意什么?"

生:“从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去理解老师的做法。”

生:“正确接受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老师批评也是为我们好。”

生:“原谅老师的错误,老师做错了,诚恳地礼貌地指出来。”

案例反思与分析: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因势利导)

通过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对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无需我再做更多的解释,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体验,感悟和思考,明白了在与老师交往中应把握的几个准则,虽然那节课因为和学生对话较长,拖堂了几分钟,不管在评委心中这节课成功还是失败,我始终坚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注意聆听学生,允许学生的思维之花自由开放。但是在教学中也一定得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学生,去唤醒、弘扬和不断提升学生的“向善性”。因此,对学生的思维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思考在探索在辨别是非美丑的过程中,走出误区,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自我教育,这样学到的知识才属于自己。

篇二:第四课时 洞悉心理特征 学习因势利导

1、单选

1以下哪项不是孩子升入初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 )。

A.学习环境的改变

B.评价标准的不同

C.学习课程的改变

D.父母态度的改变

E.心理及生理的变化

标准答案:D

2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家长要注意的问题中不包括( )。A.重点关注孩子的成绩走向

B.培养良好的习惯

C.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D.关注孩子的交友状况

标准答案:A

3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否认他的梦想、不要随意惩罚和(

A.不要经常过问

B.不要以身作则

C.不要一成不变

D.不要放低姿态

标准答案:C

2、判断 。 )

1对于青春期情感问题,家校应当正视孩子的心理,努力配合,讲究方法,掌握好教育的尺度,方能妥善处理。

标准答案:

2孩子处于青春期,虽与小学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不必改变以往的家庭教育方式。

标准答案:

3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包括:作息习惯及学习习惯。

标准答案:

篇三:因势利导

一、 “因势利导”培养孩子“完美”性格

父母教育孩子就像是根雕一件作品,根雕之前要分析根的质地,审视根的形状,艺术构思之后开始创作;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在教育孩子之前要了解孩子的性格,每种性格的孩子教育方式也不一样。从十月怀胎起,我们就在塑造孩子的性格,孩子出生之后,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对孩子加以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在变化,“十全十美”的性格根本就不存在,试图按照我们的希望来改造孩子是培养孩子的大忌。如何对孩子性格“因势利导”,把孩子的缺点变成优点是我们家长应该考虑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或建议:

1、我们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以理服人,莫让孩子感觉你在以大欺小;

2、我们对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时,可以以征求的语气说出来;

3、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给予鼓励,而不是嘲讽;

4、要及早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是该学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不该学的;

5、多给孩子读一些伟人传记、历史典故以及寓言,给孩子树立榜样,很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7、与孩子协商按制定合理的管理奖励办法,以激发孩子的动力。

二、 让孩子快乐的心得体会

快乐的心态是孩子积极向上的根本,我个人认为快乐的心态比广博的知识更重要。快乐的人们通常表现为:乐观的世界观,亲密的家庭关系,善解人意,众多好友,坚信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等等,如何引导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我从日常生活中总结了如下几点:

1、 饲养小动物

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给孩子饲养一些小动物,例如兔子、金鱼、小猫或小狗,孩子从饲养的小动物身上可以学到忠诚、共鸣、依恋等情感。当孩子感到担忧或害怕时,小动物的陪伴会让他们更觉安心。

2、 创造温馨的生活环境

温馨就是舒适,适当的乱一

些,不要太井井有条,这样可以

给孩子提供一个随意玩耍的空

间,不至于干净过头给孩子带来

束缚。

3、 良好的饭桌文化

吃饭是一种享受和休息,老少围餐是一种幸福,饭桌就成了我们家庭沟通育交流的一个平台,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哪怕有天大的事情。

4、 适当的体育运动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

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体力充沛会带给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

让孩子快乐。另外,运动组织过程中,可以邀请同学或朋友

的孩子一起参加,即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孩子们的沟通,一

举两得。

5、 建立或维系家庭传统活动

家教或门风的传递不需要教父式的传教,通过我们平时

的活动是可以让孩子接受的,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祖辈上留

下的好的习惯还是应该继承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只要是有条件就要带着孩子和我们的父母一起度过,父辈的生日宴会一定要比给自己孩子过隆重一些,尊重传统、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实现美德的过程也是一种乐趣。无论是每天共进晚餐,还是每年一起庆祝生日或节日,都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教给孩子“长久”的含义。把我们内心深处仅存的这些美德感染给孩子,让他们继续传承下去。

6、 爱歌唱的小鸟更快乐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歌

唱可以缓解人们紧张、焦躁的心

情。与孩子沟通不仅仅是发现问

题时的促膝长谈,随时随地都可

以。当我听到孩子在哼唱一首歌

曲(哪怕是跑调的歌),我也会

和她一起哼唱,可能有时比她的

声调还要高,偶尔还会全家人一

起唱,或是组织拉歌比赛,每当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爱的儿童歌曲,她都会很快乐,孩子对快乐的需求很简单,满足需求也是很简单的。

7、 不要把“负面评论”说给孩子听

我们大人时常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例如,父母评论自己

的另一半很无能,或者那个同学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坏习惯,或是评论美术课老师水平

不高等等,父母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些评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但事实上,它们会让孩子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们本质上都是好人。

8、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不懂得

兴趣、爱好将来会给他们带来什

么,只知道当下他们所做的、所

学的是不是能够让他们快乐。并

且我们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之处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

兴趣、爱好应该是孩子的,不要

把我们认为的兴趣、爱好强加给他们,而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我和我的女儿每年春天都会在小区里观察蚂蚁,夏天到南湖捉泥鳅,秋天到苗圃里追蚂蚱,冬天在楼下堆雪人,这些都不是竞技,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更能让孩子学会投入的快乐。

9、 让孩子尽情享受大自然

生活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

成人们常常忘了亲近大自然。对

孩子来说,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的

力量,无论是雨雪、白云,还是

花开、叶落,都可以从中发掘到

很多快乐。在户外活动的过程

中,孩子的感官能力、观察能力、

反应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南湖是我们一家三口常去的地方,春天去聆听小草发芽的声音,夏天在树荫下享受习习的暖风,秋天来追逐空中跳舞的落叶,冬天去欣赏留在雪地上无邪的脚印,写到这里突然感觉“孩子的弱小衬托出父母的伟大”。

三、 育儿感言

孩子教育是一件艰苦而快乐的事情,或者说是

“痛并快乐着”,在怀孕之前就开始阅读关于育儿教

育的书,满以为可以找到足够的理论依据用于以后孩

子的教育,实际却没有那么理想,不用多说,大家应

该有同样的体会。

孩子教育是父母的事情,是家庭的事情,是学校

的事情,同时也是社会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把孩子固

定在一个环境或是一种氛围当中,他们要接触形形色

色的人,要接触多彩的社会,要学会在变化的环境中

生存,而我们这些成年人所经历的、所接触的也是有

限的,在管教的方法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因为孩

子的性格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同,父母亲的个

性不同,因材施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个人觉得适时

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鼓励他们往积极的、正面的方向走,我们的孩子会健康成长的。

偲涵妈妈

篇四:因势利导 转变差生

因势利导 转变差生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的永恒话题。然而,如何使这项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则有巧妙不同。我的体会是转化后进生,要因势利导。

一、捕捉闪光点

能不能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这是班主任能否积极主动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做后进生转化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要细心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以此为起点,不断激励。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如我班三年级学生陶建平,成绩较差,但他很喜欢乱发言,我就抓住这一点,上课经常提问他,回答错了,也从不批评他,帮他及时纠正,要他说完整话,并教育他写作文就是很多句完整话连起来的。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他的

二、适时教育

教育好后进生有一个契机问题,这就是要抓住其心理发生矛盾的转折点以适时教育。在后进生烦恼时,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慰籍,班主任要用师爱和集体的温暖,去帮助他;在后进生困难时,班主任应及时鼓励并给以具体援助;在后进生痛苦时,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看到光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后进生激动时,班主任要抓住这种情感波动,把他从行为过错中转化过来。

完善认知结构,开发非智力因素一般由于认知存在偏差,总以为不是块读书的料,因此教育中要循序渐进,完善强化认知结构,同时积极开发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上的后进生在智力上与优生并无显著差异,在营养健康方面不会对他们学习活动产生多大的负作用。他们的"差"主要表现在非智力方面。由此,我在学习中,多方面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独立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抓反复,反复抓

后进生转化要"温水泡茶慢慢浓"。尽管后进生转化中有进步,但由于其思想品德素质、学业基础的提高还要有一个过程,有时在转化中因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波动而出现反复时,也不应心灰意冷,要及时找出"复病"原因。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转化工作才有成效。

篇五:促进课堂生成 因势利导提高教学有效性

促进课堂生成 因势利导提高教学有效性

邱祥成

(南京市浦口区桥林中学 南京 211800)

摘要:生成性是我们新课程课堂的基本特性、基本的价值追求,它要从原来的“特例”,走向现在的常态.生成性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创造性,从而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本文主要结合新课程要求和笔者教学经验阐述如何促进课堂生成,构建真正意义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契机;错误;思考空间;有效追问

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

【1】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

经验,从捕捉有价值“错误”、抓住意外的“契机”、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及有效追问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促进课堂生成,因势利导提高教学有效性。

1 捕捉有价值的“错误”以促进课堂生成

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

【2】和保护。只有出了错,课堂才能生成.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有魅力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错误”。

案例1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中,有这么一道题: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k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教师出示这道题后,好多同学都流露出欲欲跃试的表情,最后老师请了生解题的过程:

∴b?4ac?0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 ∴2k21到黑板演示??2?4??1?2k????1??0

4k?4?8k?0

?4k??4

∴k?1

教师待生1演示完后,并没有立刻评价生1的答案,而是转向全班同学说:同意生1的答案的同学请举手,结果有一些同学举起手来.教师没有责怪学生做得不对,相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纠错机会,这时下面已经有学生叫起来说黑板的答案不对,教师因势请生2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1?2k??0,生2:由题意可知,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要求二次项系数不等于零,

即k?11,所以正确的答案是k?1且k? 22

这时有好些学生都给生2投以赞许的目光,教师也适时给以肯定,但就在这时候生3

把手举得极高,说生2的还是不对,这时很多学生都流露出极其疑惑的表情,教师又趁机请生3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3:我觉得二次根号被开方数要大于等于零,一次项系数2k中的k要满足k?0,所以正确的答案是:0?k?1且k?1 2

这时教室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教师也立刻给肯定,表扬了生3考虑问题考虑得很全面。经过这“一波三折”,全班学生都认识到出错的原因,成功纠错.

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学生出现的错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因此教师要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学生错误中的生成资源,并且充分地利用这种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通过对错误地修正、探究,使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使课堂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2 抓住意外的“契机”以促进课堂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的个体,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差异,课堂才是充满变化的,有着各种“意外”的出现,有时这些“意外”可以激发学生热情和挑战的情绪,只要抓住这个意外的“契机”,促进课堂新的生成,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案例2 在学习梯形的性质的时候,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道题: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 AC⊥BD,若AD=32cm,BC=52cm,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AD BC

教师设计这道题的本意是让学生熟悉梯形的面积公式:S梯形=1?上底+下底??高,2

出示这道题五分钟后,教师对全班同学说:“这道题做完的同学请举手”,令教师吃惊的是,居然没有人举手.这时教师心里充满疑惑,但是他并没有立刻责怪学生,而是看了一下自己出示的题目,发现原来是自己出示这道题的时候漏掉了“AB?CD?34”这个条件.此刻教师心里暗喜,但并没有给学生补上这一条件,而是故意说:“其实这道题我也还没解出来”,这时班上已经有学生叫起来了:“老师都不会做”。然后教师说:“你们要不要试下”,学生大声说“要”,教师知道这时已经激起他们的挑战心理,有些学生肯定在想“老师不会做的题目,我如果能做出来,多牛啊”.全班都很认真在思考,寻找解题的方法,大概又过了十分钟,有个学生举手说他解出来了,这时全班一阵雀跃。教师趁机说:“那么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讲解他的解题思路”.以下是这位学生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证△ABD≌△DCA 得∠1=∠2;

第二步:证△AOB≌△DOC得OA=OD OB=OC

第三步:在Rt△AOD和Rt△BOC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A=OD=3 OB=OC=5,因而AC=BD=8 1111S梯形第四步: =S?ACD?S?ABC?AC?OD?AC?OB?AC?OD?OB??AC?BD2222

待这位学生讲解完后,全班学生都惊呼:太厉害了!此时班里响起更热烈的掌声,教师

觉得这个意外的效果收到了(此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写一遍解题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总结:

师:这个同学有没有使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啊?

生:没有

师:那他是用了什么样方法来求梯形的面积?

生:把梯形ABCD分成两个三角形△ACD和△ABC来求

师:那从这道题看来,我们在求梯形的面积可以有哪些方法?

生: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或是把梯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师:由此看来,求图形面积时,如果不能直接用公式求的话,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求解?

生:可以把图形进行合理的分割 师:我给大家做这道题时,不小心写少了AB?CD?

生:啊?太简单了,只要把高求出来,就可以直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师:我今天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

可见,教师抓住有价值的“意外”,适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教师放下“面子”,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挑战心理,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挖掘自己的潜能,终于挑战成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因此由学生发挥主体的能力,促成了新的生成点,造就精彩的课堂. 3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促进课堂生成

在传统教学中,经常出现满堂灌的情况,教师经常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基本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往往教师把问题抛出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求学生回答,更有甚者就是自问自答。这样子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顺利完成他自己的预设,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不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实际上只有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给以学生思考的空间,才会有因学生认知水平而产生有价值的生成,这样的课堂才更加有效。

案例3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用“边角边”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当这里的角不是两边的夹角,而是其中一边的对角时,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

(学生开始在练习本上画图、尝试、并和同桌交流.很快大家纷纷表示这种方法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突然,生1大声道:“是全等的!”

师:请你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用直角三角板来画的(如图1),先画出∠C=∠F,然后截取AC=DF,AB=DE,这样画了几次都是全等的.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也用直角三角板来画一画,看看是否全等.

(学生纷纷用直角三角板画三角形进行验证,结果所画的两个三角形确实是全等的,从而与前面得出的结论产生了矛盾,学生开始思考、讨论.)

生2:我觉得这样画不是很好,画出来的都是直角三角形,这只能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

是成立的.

师:不错!这样画出的三角形确实都是直角三角形,这至少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那么对于任意三角形,能不能用“边边角”来判定全等?

(学生又开始讨论探究,结论是“边边角”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如图2,∠B=∠E,AB=CD,AC=DE).)

师:如果不指明是哪类三角形,“边边角”能判定全等吗?

生:不能!

在此案例中,教师原本只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边边角”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但是学生的一次特殊操作(利用直角三角板来画)得到了全等三角形,改变了教师的预设,教师抓住这个宝贵的生成,及时调整预设,自然地让学生探索“边边角”在什么情况下是成立的,在什么情况是不成立的,使学生的探索有了深度,从而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此案例也发现只要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就可以让你的预设得到很好的生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能力,让你的课堂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整个课堂充斥着学生思维的光芒。

4 有效追问促进课堂生成

【3】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

活动是师生生命活动的展现。教师在有效追问的观念指导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保持敏感,及时进行有效的“追问”。

案例4 在复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出示题目:

如图1,直角梯形ABCD,AD∥BC,∠A=∠B=90°,∠DEC=90°,试说明AD、AE、BE、BC之间的关系.

因为对图形很熟悉,学生很快就说出这四条线段的关系:由△ADE∽△BEC得ADAE? BEBC

追问1:如果把这个图中的三个90度改成60度(如图2),这四条线段有什么关系? (学生试着用解原题时找相等角的方法,证得△ADE∽△BEC,从而得到四条线段成比例的关系:ADAE?) BEBC

追问2:如果再把60度改成110度(如图3),是否有相同的结论呢?

(学生经过片刻思考,马上得到肯定的回答:四条线段有相同的关系)

C

D

EBA

图3

追问3:现在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经过思考,最后得到当∠DEC=∠A=∠B时,都能证得△ADE∽△BEC,从而得到ADAE?) BEBC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变式追问使学生掌握了方法,熟悉了图形特征,拓宽了思考问题的方向.正因为教师的有效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不断促进课堂新的生成,体现了课堂中师生有生命力的互动,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要凸显教学的生成性,因而教师应在关注学情的前提下精心预设,在互动对话中善于去捕捉、发现和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涌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然后要把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成为教学的闪光点,并把它转化为学生智慧发展的“火种”.努力追求富有活力的课堂生成,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5页

[2]陈新芸:《实施有效追问,构建生命课堂》《初中数学教与学》2010年第9期,第23页

[3]朱生权:《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索》《初中数学教与学》2010年第12期,第12-13页

作者简介:

邱祥成(1973——),男,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