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中国载人航天视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14:44 作文素材
中国载人航天视频作文素材

篇一:中国载人航天成就简介

中国载人航成就简介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神舟一号”:实现天地往返重大突破

1999年11月20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中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中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是

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载人航天安全性提高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与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相比,“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在运载火箭、飞船和发射测控系统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神舟四号”:突破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中国载人航天视频

“神舟四号”飞船是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神舟四号”飞船是第四艘无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飞行中,飞船相继完

成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任务。

“神舟五号”:中国首位航天员进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飞船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天宫一号”: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下午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神舟十号飞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

“神舟八号”: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八号飞船,是一艘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

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神舟九号”: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刘洋、景海鹏、刘旺。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独立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于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安全返回。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篇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大事记

“神舟五号”:中国首位航天员进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飞船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 与 “天宫一号”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1日,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升空后2天,“神舟八号” 飞船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11月16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许返回地面。 “神舟九号”: 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神舟九号”飞船执行此次任务的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首次出现女航天员,打破中国从未有女航天员进入太空的纪录。此外,这也是载人飞船第一次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到“天宫一号”。

虽然去年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没有载人,但却是按照载人飞船设计的,与“神舟九号”飞船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此次“神舟九号”由航天员来控制。据专家介绍,中国此次载人交会对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航天员手控对接技术。

据工程师介绍,“神舟九号”飞船在轨时间为13天左右,是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在轨时间最长的一次,3名航天员所带的生活用品和物资比以往更加丰富。就发射而言,神九与神八的基本状态十分类似。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形成组合体后,航天员将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工作和生活。完成第二次组合体飞行后,航天员手动控制神舟九号飞船撤离,飞船返回着陆场,目标飞行器转至自主飞行轨道。

篇三:中国有几次载人航天试验

中国有几次载人航天试验?现在共有4次。

1、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2、2005年10月12日9时整,搭乘两名航天员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由“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3、2008年9月24日下午,神舟七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组成飞行乘组,将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4、2012年6月13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 出舱活动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2012年6月16日,我国第四艘载人飞船于18点37分24秒神舟九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洋、刘旺顺利升空,展开对接天宫一号的工作。

篇四: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及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孜孜追梦二十年 载人航天硕果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述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犹如沧海一粟。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年中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让这一瞬格外璀璨夺目。

高科技领域抢占先机

追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重新回到任务的起点,就不得不提到“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一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手上。邓小平看到4位科学家的建议,马上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正是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863”计划。中央同时决定拨出100亿元专款,其中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开始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上午,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此次会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党中央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次举世瞩目的战略部署。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几代航天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指明方向的“863计划”,还是真正起步的“921工程”,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轰动,很多人震惊甚至费解。

早在“863计划”上马之初,就曾有一位欧洲科学家向邓小平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钱搞航天?

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回答得干脆利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作出的战略部署。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

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试想,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而在高科技领域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不发展以航天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就会失掉发展先机,也很难再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当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在向中央提交的建议中主要提出了几个观点,其中就包括通过研究提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培养新一代高技术人才。

经过20年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老一辈科学家的真知灼见得到了验证: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带来了航天技术的重大飞跃,而且沉淀了一批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高技术人才。

航天科技进步世人瞩目

从“921”立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就以火箭般的速度一飞冲天。

神舟一号飞船可以说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试验。它是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改装,“变身”成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并于1999年11月20日清晨6点30分发射升空的。在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凌晨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108圈,在太空飞行近7天。

神舟二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利用飞船有效载荷开展的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也使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飞行108圈后,神舟三号成功返回,完成了预定的全部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发射。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中旬,首次载人任务的成功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当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并在太空中举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全世界都震惊了。中国航天人只用五艘飞船就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航天时代。

2005年10月12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人们纷纷猜测神舟六号飞船还能不能如约发射时,费俊龙和聂海胜踏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踏上了遨游太空之旅。

5天5夜,这一飞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出色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然而,中国航天人并不满足于圆一个千年飞天梦,自然也不会在工程一期目标上止步。2008

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奉命出征。27日,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完成首次“太空相拥”,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时隔不到一年,神舟九号搭载三名航天员太空赴约,旨在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

人才队伍建设给力发展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刚刚转入实施阶段时,王永志、戚发轫等老一辈载人航天专家都已经60岁了。加之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人才“断档”,可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从“零”起步的。也正因此,在工程实施伊始,老专家们就提出,一定要确保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并在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下着力培养人才。而今,中国航天早已进入了一个瓜熟蒂落的人才收获期。

神舟七号飞船总体设计和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33岁,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神舟八号飞船、神舟九号飞船研制团队和执行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飞控试验队的平均年龄也不过30多岁??这样一批年轻而富有创新热情的航天队伍让外国同行艳羡不已,不仅在于其年龄上和结构上的优势,更在于其经验积累和能力水平上的优势。

在神舟八号发射前一周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发射试验队仅用了3天3夜就将问题彻底解决,没有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按时、成功完成。

这支年轻的航天队伍不仅具备了一流的学习能力,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逐渐历练、积累了一流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工程难题的能力。连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都曾由衷地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不仅是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还在于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了20年培养造就并继续培养着一支新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年轻又富有朝气,一直身处型号工作一线,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并逐渐开始在重要岗位上挑起了大梁。对中国航天来说,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有理由坚信,到2020年,这些年轻的航天科学家们,将在太空中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01、神舟一号飞船 7755KG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改装)

1999.11.20 06:30:03发射 1999.11.21 03:41返回 在太空飞行21小时,环绕地球14圈

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02、神舟二号飞船 7800KG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01.10 01:00:03发射 2001.01.16返回 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108圈

因降落伞故障成功返回而着陆失败

03、神舟三号飞船 7800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03.25 22:15:03发射 2002.04.01返回 在太空飞行7天,环绕地球108圈

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 模拟载人

04、神舟四号飞船 7794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12.30 00:40:03发射 2003.01.05返回 在太空飞行6天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模拟载人,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5、神舟五号飞船 7800KG 首次载人航天 杨利伟

2003.10.15 09:00:03发射 2003.10.16 06:28返回 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环绕地球14圈

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06、神舟六号飞船 7800KG 第二次载人航天 费俊龙 聂海胜

2005.10.12 09:00:03发射 2005.10.17 04:32返回 在太空飞行5天5夜 即115小时32分,环绕地球77圈

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07、神舟七号飞船 7790KG 第三次载人航天 翟志刚(出舱)、刘伯明、景海鹏

2008.09.25 21:10:04发射 2008.09.28 17:37返回 在太空飞行2天20小时27分 环绕地球45圈

27日16:43,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08、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8506KG 设计寿命2年

2011.09.29 21:16:03发射

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

09、神舟八号飞船 8082KG 无人飞船 首次交会对接

2011.11.01 5:58:10发射 2011.11.17 19:32分返回 在太空飞行17天

分别于11.03 01:36和11.14 20:00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突破并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运行与分离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10、神舟九号飞船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景海鹏(中国第一位二次飞天的航天员)、刘旺、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2012.06.16 18:37:24发射 在太空飞行13天

创下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访问在轨飞行器,我国女航天员第一次太空飞行,第一次进行10多天的载人在轨飞行。

实施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全面突破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实现女航天员空间飞行;实现空间人员和物品转移,全面验证组合体工作模式;进一步考核改进后的神舟飞船和长二F火箭的功能和性能;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和医学试验。

篇五: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

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

周年、澳门回归;2000年迎接新千年、悉尼奥运会;2001年纪念建党80周年、北京申奥成功、APEC上海会议、中国足球出线、中国入世;2002年党的十六大、釜山亚运会;2003年伊拉克战争、攀登珠峰、抗击非典、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2004年邓小平百年诞辰、雅典奥运会、新中国成立55周年、澳门回归5周年、2005年科学发展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西藏与新疆自治区大庆、 “神六”飞行、“十运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2008年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神七出舱、改革开放三十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等。在这些重大报道活动中,中央电视台均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组织制作播出了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电视节目,在广大电视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充分发挥了国家电视台主力军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拥有近40万小时的节目资源。年播出总量为230248小时,平均每天631小时(包括北美长城平台节目,付费频道和高清节目频道);自制节目比例达73.9%。

自1999年以来,面对国内电视市场的竞争,面对境外电视媒体不断的渗透,中央电视台坚持推进以“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宣传改革,顺利完成了专业化的频道布局。2005年,中央电视台继“专业化”后开始实施“品牌化”战略,大大推动了节目生产和频道自身建设,并初显成效。

经营效益

中央电视台的资金大部分源于广告收入,按照国家财政部给予的包干优惠政策,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努力创新,节目质量不断提高,收视份额基本保持在全国收视市场的30%左右。同时充分重视收视市场和广告市场的调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实施“抓大不放小”的方针,广告营销服务专业规范,市场反馈良好,企业广告投放踊跃。中央电视台广告收入基本上也保持在全国电视广告收入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央电视台广告创收的持续、大幅度增长,从另一个侧面充分证明了近些年来坚持宣传改革、栏目和节目创新的成效。

12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11月对来年第一套节目黄金段位广告招标。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企业界对来年经济发展预期的展示,因而被经济分析人士评价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风向标”。2005年11月18日成功进行了2006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广告招标,招标总额达58.6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从1999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收入年年递增,每年跃上一个新台阶。 1999年为51.2649亿,2000年为57.4241亿,2001年为60.9977亿,2002年为70.4179亿。2003年开始采用国际通行的统计方法,纳入企业收入,

CCTV-14(少儿频道)

CCTV-15(音乐频道)

CCTV-NEWS(英语新闻频道)

CCTV-Espanol(西班牙语国际频道)

CCTV-Francais(法语国际频道)

CCTV-???????(阿拉伯语国际频道)

CCTV-Русский(俄语国际频道)

CCTV-22(高清综合频道)

中国网络电视台

中国网络电视台(英文简称CNTV),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公共服务平台。将充分发挥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双平台的优势,对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活动和事件以网络视听的形式进行快速、真实的报道和传播;同时着力为全球用户提供包括视频直播、点播、上传、搜索、分享等在内的、方便快捷的“全功能”服务,成为深受用户喜爱的公共信息娱乐网络视频平台。

中国网络电视台[1](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TV)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网络电视台将充分发挥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双平台的优势,建设成为我国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网络视频互动传播平台,对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活动和事件以网络视听的形式进行快速、真实的报道和传播;同时着力为全球用户提供包括视频直播、点播、上传、搜索、分享等在内的,方便快捷的"全功能"服务,成为深受用户喜爱的公共信息娱乐网络视频平台。

中国网络电视台以"参与式电视体验"为产品理念,在对传统电视节目资源再生产、再加工以及碎片化处理的同时,着力打造网络原创品牌节目,鼓励网友原创和分享。注重用户体验,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让网友在轻松体验高品质视听服务的同时,更多的参与到网络互动中来。中国网络电视台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首期上线的内容包括首页、客户端、新闻台、体育台、综艺台、爱西柚(播客台)及爱布谷(搜视台)。从2010

年开始,中国网络电视台还将陆续上线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财经、探索、健康、气象、家居、旅游、教育、民族、音乐等系列内容服务。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为用户贴身定制多样性,全方位的网络视听互动服务!

新闻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王中教授引入传播学概念,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另外甘惜分教授把新闻定义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新闻的形式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尽管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主要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简明性”。

新闻总的特点

立场:观点鲜明

内容:真实具体

反应:迅速及时

语言:简洁准确

新闻的四个特点:真实 新鲜 简明 精深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是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的、最为核心的规律。

新闻的历史

从原始到现代人,经历了数百万年,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新闻运载工具)日趋丰富、复杂,但是新闻的真实性、迅速性特点没有改变,改变的仅是人们对新闻真实、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