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大理古城吃货之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23:24 作文素材
大理古城吃货之旅作文素材

篇一:玩转大理隐秘古镇全支招

古城几乎成为大理的标签,但是大理不只是有大理古城,还有许多知名的古城镇,如沙溪、喜洲、双廊渔村等等,它们成为大理古镇旅游必去景点之一。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据文献记载,4世纪白族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许多氏族部落,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古城几乎成为大理的标签,但是大理不只是有大理古城,还有许多知名的古城镇,如沙溪、喜洲、双廊渔村等等,它们成为大理古镇旅游必去景点之一。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古城中最主要的街道就是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出售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大理特产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种植山茶花、杜鹃花的习惯。这座小城,它虽不是最美的,但一定是最特别的。

喵途旅游网Tips:

交通:从下关乘4路、8路公交车,约40分钟即可到达古城,车费1.5元。另外,游客也可乘位于建设路和文化路上的小巴前往,约30分钟可到达古城。游客在大理古城内游览,主要靠步行。如果你是从丽江方向而来,汽车将从大理古城旁经过,你不妨在此下车,以免走回头路。

住宿:大理古城内有很多白族民居式的小旅店和客栈,价格不贵,建议游客不妨在此住上一晚。相对于大理古城来说,下关的住宿更加便宜,民居客栈标间一般是30到50一晚,配套齐全,干净舒适。下关离大理古城也不远,所以游玩古城可返回下关住宿。

饮食:大理最好的餐厅大部分都集中在古城中,不可错过的大理特色美食有乳扇(一种乳制品,烤或炸,涂上特制的玫瑰糖,味道太棒了!)、喜洲耙粑、大理雕梅、泡梨等果脯蜜饯、永平黄焖鸡、野生菌、炒白花

等野菜、大理要品尝大理美食可前往古城中的洋人街(护国路),具有白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特色的西餐咖啡厅、酒吧在这里随处可见,还聚集着许多外国旅游者。在洋人街上,许多餐馆兼售中西餐,游客可以品尝到云南风味的菜肴以及当地的白族菜。

主要景点:洋人街、人民路等。

当然,古城吸引人的不仅仅是食物,更在于这里的咖啡馆和餐厅都提供了宁静而轻松的气氛,在这里,人们可以听着音乐,喝着冰啤,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

喜洲古镇

喜洲是大理白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自唐代南诏以来,在大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存至今的喜洲古镇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历史文化名镇,在历史文化、古镇风貌、商业传统等方面内涵深厚,遗存丰富,是白族民居的经典。2001年,国务院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从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为主,兼有一向一坊、一向二坊、二向三坊、五福寿、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格局式样。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门窗为雕刻精细木刻花鸟。喜洲民居建筑群重点保护单位有杨品相宅、严家院、董家院、赵府建筑群等,既保持了白族民居传统,又结合西式建筑手法。

喵途旅游网Tips:

交通:

自驾:1、从下关城区出发走大理-丽江公路往丽江方向(向北)33公里,到喜洲路口右转进喜洲,第一个丁字路口左转直走200米即到严家民居大门。 2、从大理古城出发走大理-丽江公路往丽江方向(向北)15

公里,到喜洲路口右转进喜洲,第一个丁字路口左转直走200米即到严家民居大门。

客车:大理喜洲严家民居乘车路线:1、下关 汽车北站,乘下关-喜洲大巴;2、游客到达喜洲镇后,做私车时一定要要求到正宗的严家大院,严家第二十四代传人严学侯先生管理!以免上当受骗!

景点门票:

1、儿童身高1.3米以下免票;2、1.3米—1.5米之间购儿童票25元;70岁以上的老人持省级老年证购老人票35元;3、门票包含景区参观、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请游客不要被黑车司机带错地方,引起上当受骗!。

开放时间:8:00——18:00

推荐景点:比较著名的有杨品相宅、严家大院、侯家大院等,既保持了白族传统民居特点,又结合了中西建筑手法。

喜洲美食小吃

大理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是大理城乡的一种风味小吃,以喜洲白族传统粑粑最为有名。 小麦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发面相当讲究,要加适量上碱,揉透,再用精油分层,撒上葱花、花椒、食盐为咸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红糖包心为甜味。做成圆形小饼后,一次6个,咸甜各半,整齐地摆在一块圆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饼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层香油,然后放入油锅中烘烤。大约十分钟后,一锅黄灿灿、香喷喷、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锅了。 喜洲粑粑不仅色美味香,而且价廉实惠,向来一直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方便

篇二:大理攻略

老板倾情推荐

1. 大理之·南诏文化之旅

? 崇圣寺三塔

? 希夷之大理-类似于丽江的“印象丽江”

? 张家花园 南诏皇宫(建筑,舞蹈,服饰,茶文化),类似于苏州园林

? 双廊 白族文化发源地之一 南诏风情岛

? 喜洲 白族商贾发源地 大理四大家族民居及小吃

2. 大理之·风花雪月度假之旅

? 环洱海海骑行,沿途景色妙不可言(电瓶车,租奔驰smart双人敞篷车)

? 苍山索道

? 洱海游船

? 洱源地热温泉

? 银桥花海

3. 大理之·吃货之旅

3.1双廊-吉祥红 (传统白族特色菜)

双廊-建标烧烤(近本祖庙)

3.2大理古城-

? 人民路·再回首凉鸡米线(一定要点加热过的卤鸡皮)

? 人民路下半段·小段厨房(桑葚酸奶是必点)

? 护国路·壹路 湘菜-蒸菜(口味老少咸宜,菜品精致可口,干净,适合带小朋友去吃) ? 护国路叶榆路-围炉江湖火锅(重庆口味正宗霸道,火锅爱好者不可错过)

3.3张家花园北旁

1.小吃一条街(口味地道,价钱便宜人均20-35,必吃老照壁豌豆粉)

3.4张家花园南边

? 瑞丰园(本地人待客指定饭店,口味南北老少咸宜,主打白族特色菜,更接地气,价格人均50-80)

? 苍山桃溪谷-莫催茶室,苍山半山上的茶园,仙境即视感,苍洱风光尽收眼底(品茗,聊天,芝士蛋糕是必选,绝美拍摄之地)

3.5喜洲古镇 –四方街的邓川鲜奶冰棍,喜洲粑粑(玫瑰红糖馅,葱花火腿馅)

4. 写真拍摄

悦湾酒店可预约摄影师在酒店拍摄写真

篇三:吃货旅游路线图

《舌尖上的中国》吃货旅游路线图

一起吃起来

对于吃货们来说,当地美食一定是旅游攻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定会用大半的时间用来搜寻品尝当地的美食。张小姐自称是个正宗“吃货”:“最回味的还属厦门的小吃了。”至今,海蛎煎等美味仍让张小姐和朋友念念不忘。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更让“吃货”们找到了旅游的意义,不然似乎有悖于“吃货”的原则。网友@捣乱帝甚至根据纪录片的前五集,根据地理分类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吃货旅游路线图,瞬间成为新浪微博上的热门转帖,转发数达2万,暴露了不少“潜水”的“吃货”。

酥油煎松茸、螺狮粉、全鱼宴、油焖冬笋??《舌尖上的中国》用诱人的美食、朴实的故事,让一群吃货疯狂。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

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日本东京的市场中。

一千多块钱的松茸,您吃得起吗?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个辛勤的劳动者,而我们劳动的成果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日本东京的市场里呢?能用速读积累知识,用知识改变咱们吃货的命运吗?(我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点击鼠标)。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

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老黄的全名叫黄国盛,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黄,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

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丁村,这个中原最古老的村落,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附近曾经出土过中国最古老的石磨,证实了这一点。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在成为女人的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按照中

国人的风俗礼仪,过生日贺寿是一定要吃面条的,中国人称为长寿面。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面条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食。

兰州人都说:自己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家拉面馆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拉面,是兰州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主食王者。一碗面从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 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曹石,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组了一个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说唱乐队。身兼大学教师、乐队的主唱作词、多种角色的他,在这首最广为流传,描写三秦大地平民美食的说唱里,一连串列举了陕西几十种诱人的美食,在曹石的歌里,被冠以经典传统的是牛羊肉泡馍。泡馍是最土生土长的西安主食,吃泡馍最讲究的是掰馍,对西安人来说,这不但是个进食的过程,还是个享受的过程,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再配以熬煮了十几个小时的老汤,一碗看似豪爽简单的羊肉泡馍,其实内在精致复杂。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

地处太湖流域的嘉兴,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嘉兴以天下粮仓而著称。然而,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粽子这个古老的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命力。刘光荣,这个从四川来嘉兴打工的裹粽技师,从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4点,要完成超过3000只粽子。平均每分钟裹7个粽子, 每一个粽子,用的时间不到十秒钟,而份量的准确率是百分之百。在这样的车间里,每一个工作日,就会有大约100万只粽子被生产出来。

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 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

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2012年春节,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过年。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摄制组工作,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这样难得的日子里,儿女们能回到父亲身边。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

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惊人的三米,几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去远方的大湖钓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

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孟克和家人抓紧时间,赶在严冬之前进行最后的出场放牧。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砖茶、黄油、炒米,以及鲜奶是一锅奶茶的重要内容。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也的年代。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对于素食者来说,这相当完美。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她希望与这有关的一切,自己的女儿都能够学习和领悟到。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用稻米酿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最早的案例了。立冬的清晨,绍兴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这对酿酒师傅们来说,是个好征兆。酵母菌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

篇四:吃货旅游路线图

《舌尖上的中国》吃货旅游路线图

对于吃货们来说,当地美食一定是旅游攻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定会用大半的时间用来搜寻品尝当地的美食。张小姐自称是个正宗“吃货”:“最回味的还属厦门的小吃了。”至今,海蛎煎等美味仍让张小姐和朋友念念不忘。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更让“吃货”们找到了旅游的意义,不然似乎有悖于“吃货”的原则。网友@捣乱帝甚至根据纪录片的前五集,根据地理分类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吃货旅游路线图,瞬间成为新浪微博上的热门转帖,转发数达2万,暴露了不少“潜水”的“吃货”。

酥油煎松茸、螺狮粉、全鱼宴、油焖冬笋??《舌尖上的中国》用诱人的美食、朴实的故事,让一群吃货疯狂。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日本东京的市场中。

一千多块钱的松茸,您吃得起吗?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个辛勤的劳动者,而我们劳动的成果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日本东京的市场里呢?能用速读积累知识,用知识改变咱们吃货的命运吗?(我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点击鼠标)。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

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

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老黄的全名叫黄国盛,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黄,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

大理古城吃货之旅

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丁村,这个中原最古老的村落,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附近曾经出土过中国最古老的石磨,证实了这一点。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在成为女人的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按照中国人的风俗礼仪,过生日贺寿是一定要吃面条的,中国人称为长寿面。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面条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食。

兰州人都说:自己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家拉面馆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拉面,是兰州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主食王者。一碗面从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 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曹石,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组了一个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说唱乐队。身兼大学教师、乐队的主唱作词、多种角色的他,在这首最广为流传,描写三秦大地平民美食的说唱里,一连串列举了陕西几十种

诱人的美食,在曹石的歌里,被冠以经典传统的是牛羊肉泡馍。泡馍是最土生土长的西安主食,吃泡馍最讲究的是掰馍,对西安人来说,这不但是个进食的过程,还是个享受的过程,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再配以熬煮了十几个小时的老汤,一碗看似豪爽简单的羊肉泡馍,其实内在精致复杂。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

地处太湖流域的嘉兴,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嘉兴以天下粮仓而著称。然而,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粽子这个古老的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命力。刘光荣,这个从四川来嘉兴打工的裹粽技师,从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4点,要完成超过3000只粽子。平均每分钟裹7个粽子, 每一个粽子,用的时间不到十秒钟,而份量的准确率是百分之百。在这样的车间里,每一个工作日,就会有大约100万只粽子被生产出来。

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 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

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2012年春节,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过年。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摄制组工作,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这样难得的日子里,儿女们能回到父亲身边。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惊人的三米,几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去远方的大湖钓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

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孟克和家人抓紧时间,赶在严冬之前进行最后的出场放牧。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砖茶、黄油、炒米,以及鲜奶是一锅奶茶的重要内容。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也的年代。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对于素食者来说,这相当完美。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她希望与这有关的一切,自己的女儿都能够学习和领悟到。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用稻米酿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最早的案例了。立冬的清晨,绍兴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这对酿酒师傅们来说,是个好征兆。酵母菌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

绍兴,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如今,绍兴人家仍然乐于枕河而居,享受其中的一份闲适。酱园里,露天的空场排列着几百只硕大的酱缸。五十六岁的丁国云依然身手矫健。酱料粘稠、厚重,需要人力定时的上下翻动,酱缸内的发酵才会均匀。在这些酱缸里,微生物的世界,此消彼长,互相制约。“中国的酱”,在

篇五:吃货的非洲之旅

吃货的非洲之旅

编编推荐理由:其实作为一个吃货,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城市,最想要了解的就是他的饮食文化,毕竟历史物质精神这些都是可以慢慢学习慢慢适应慢慢融合,而吃的习惯,却不容易改变。所以,民以食为天,我们就来谈谈非洲的饮食文化。这篇文章精炼而又不失俏皮,很适合向大家科普哦⊙。 ⊙

一.吃饭的礼仪

首先来看看非洲人吃饭的礼仪 。在非洲很

多地方,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

筷子,而是用手抓饭。吃饭时,大家围坐一圈,

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

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

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此时,你会无所适

从,甚至抓得满手沾饭,而非洲人自己抓饭、

吃饭时个个动作干净利落。客人吃饭时应注

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

忌讳的。饭毕,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

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

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 在非洲的不

少地方,吃饭时有着严格的礼仪,甚至连牛羊鸡鸭的每个部位归谁吃都有规定。如在马里,鸡大腿当年长的男人吃,鸡胸脯肉归年长妇女吃;当家的人吃鸡脖、胃和肝;鸡的头、爪和翅膀由孩子们分食。又如在博茨瓦纳,在公众大型宴会上,宾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妇女吃杂碎,两者分开煮,分开食,不得混淆。随乡入俗,须了解为宜。我在学校的校际交流一栏中就看到暑期会有到博茨瓦纳的交流项目,不知道到时候吃饭的时候是不是也是用手抓呢?

二.水果

说到非洲美食,首先必须得提水果,非洲的水果,很美味,这可能是所有来非洲的外国人对于非洲美食最能统一的观点了。 非洲,由于基本没有自然灾害,雨水、阳光充足,所以非

洲的水果都很好吃,再加上非洲人对于水果的养

殖基本上缺少管理,基本都是半野果的感觉,而

且都是等到真正熟了以后才摘下来,所以非常好

吃,当然了,正因为是熟了才摘,所以买回来

后,一定要尽快吃,不然就很容易会烂掉。非

洲的水果,主要有香蕉、菠萝、西瓜、芒果、

橙这五大类,当然了,还有柚子、油梨果、杨

桃等等,香蕉也分一般的香蕉和巴蕉,后者

主要用于烧烤和加入到其他食物中用蒸的方

式做成另外的食物,油梨果主要是用来做油

梨虾等类似的头排菜。非洲的香蕉和柚子有

一种很小的,香蕉各大拇指般大,我们常称其为小米

蕉,皮很薄,肉很甜,柚子同样如此,皮薄肉甜;另外科特迪瓦

还有一种奶油菠萝,切出来是纯白色的,有股奶油味,很好吃,非洲的菠萝由于比较成熟,所以吃的时候不像国内吃法需要加一些盐水。此外,木瓜、柑、橙、芒果、菠萝、椰子、奶油果、红杮、西瓜、甘蔗、荔枝、大树菠萝等水果非常丰富。沙漠的绿洲出产椰枣,干燥地流行一种紫红色的果实,入口苦涩,嘴嚼一番甘凉解渴。地中海沿岸盛产无花果和橄榄,南非的开普敦有葡萄苹果和梨出售。

三.主食

木薯芭蕉很流行。非洲人生性乐观,

注重短暂效益,对于稻麦等精耕作业,

无能力、无耐性及无心意去办,所以他

们的粮食以经济作物为主。米饭与面包

并非绝迹,但局限于部份地区和大城市,

马达加斯加和马拉维便是产米的佼佼

者。木薯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能

抗旱虫害,在贫瘠的土地也可以生长。

然而,木薯含卡路里颇高,蛋白质却不

多,且含带毒性的氢氰酸的害处在阻碍

人体吸收碘质,导玫甲状腺肿胀。非洲是世界木

薯的主要生产地,产量占全球的一半,行走非洲,尤其是在偏僻落后的村落,鲜有人不接触木薯者。木薯的制法除了煮、烤、炸、熷、炆多种,还可以把它晒干,然后压成粉。非洲人不流行用磨,宁愿用桩捶打。压成的木薯粉,加水加热,可以煮成稀糊、粉团,然后加上汁液和佐料拌食。联合国有关部门曾教导土人以木薯粉烤制面包和饼干。

四.肉类

一般禽畜和鱼类不算缺乏,但肉类是否新鲜,要因地区和情况而家。病从口入,非洲冷藏设备不普及,购买肉类要小心谨慎。由于一些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猪肉显得矜贵,一般来说,牛肉和羊肉最受人欢迎。非洲的野味非常丰富,不但品种众多,有些更是闻所未闻。穿山甲、猴子、野猪、果子狸、山龟是等闲之物,大象、长颈鹿、斑马、河马、狮子、骆驼、鸵鸟等肉也有出售,部份是非法的,部份领有牌照专卖。不寻常的也有,例如蚂蚁、蜗牛、虫、鳄鱼、蟋蟀、蝉、虫蛋等。西非人流行食一种石状的矿物,入口成粉末,据说含有

丰富的矿物质。东北非的伊斯兰教徒,

选用一种仿似鸦片的麻醉叶-堆草,以

替代酒精。西北非的牧民,在沙漠的

丛林里选用带苦味的幼技,先行嘴嚼

解渴,之后作牙擦用来洁齿。

五.酒

一般来说,非洲人嗜酒,有钱时

买啤酒,无钱时光顾“土炮”,私人

酿酒之风有乡村甚流行。啤酒以外,

汽水也十分畅销。非洲的电力不足,

通常汽水啤酒以暖饮为多,而以冰化解的雪水则时有出售。在南非有一款名叫Amarelle的甜酒,它有着与百利甜酒近乎一样的口感与色泽,凡是百利甜酒可以做到的,它同样可以,而一百多元人民币一瓶的价格也必将使它成为未来甜酒市场中的抢手货。 在我所在的博茨瓦纳,一瓶750ML装的Amarelle酒仅需要60普拉。酒竹,竹亚科锐药属竹种,原产非洲东部,生长在中高山地区。该竹在竹秆的顶端砍伐后,从伤口处的伤流组织分泌出含酒精和多种微量元素的天然营养液。分泌时间持续28d,每株竹子可产酒30公斤。南非有300多年的酿酒历史,而且由于葡萄种植季节较早,新酒上架的时间要比欧洲早六个月。

六.茶

非洲是咖啡的重要产地,但黑人舍咖啡而饮茶,尤其是北非的阿拉伯人为然,招待客人例必要茶侍奉。他们喜欢在茶里放进三分之一的糖,差不多糖味掩盖了茶香,一些人在茶里更放进香叶芬芳。茹毛饮血在今时今日的非洲甚少出现,然而饮新鲜奶的情况仍然存在,最通常的是牛奶和羊奶,其次是骆驼奶。路过沙漠,遇到非洲的牧民,勿忘索取一口新鲜即榨的骆驼奶。大部份初生的黑人婴儿,较其它先进国家的孩子幸褔,因为他们有美味而富营养的人奶抚养。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