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鲁迅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13:40 小学作文
鲁迅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学作文

篇一: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篇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义桥中学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曹卫光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2、领会、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

3、体会童趣及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相关人和事的亲切怀念。

教学重点:

领会、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三味书屋部分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童年,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逐步成长 ,当一个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板书课题)

二、明确教学目标:

1、感知百草园的多彩生活。

2、领会、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

3、培养热爱生活、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领会、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语言赏析

三、学习导航:

1、积累·感知

(1)、给加框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qí__ jiàn__赏 蝉tuì__ kuī__甲

(2)、根据内容填空。

鲁迅:原名( ),是我国伟大的( )( )( ),他的小说集:《 》 《 》 《 》,散文集《 》原题《 》,散文诗集《 》。

2、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提示:“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第一部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课文第1段—9段)

第二部分: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第10—22段)

四、检查反馈:

五、精讲点拨:

1、速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百草园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乐园) 点出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2)、 “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

不矛盾,这是鲁迅先生谴词造句的独特风格,鲁迅先生写此文时已时近几十年,再回忆起童年往事,记忆必定是有模糊的,表达了作者对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肯定的心理,而确凿则表现作者因在百草园度过了一段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而感到幸福,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2、齐读第二段,思考: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

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由静到动。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视觉

声:长吟、弹琴 、低唱 听觉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视觉

味:又酸又甜。 味觉

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触觉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景物的种类: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从修辞手法上看:

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拟人:黄蜂伏在菜花上,“伏”字体现了黄蜂的肥胖。“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或:题目设计为: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

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让学生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

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5、 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6、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 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 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7、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听到神奇故事,而且又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的本领;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百草园部分,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总之,百草园就是“我”的儿童乐园。

七、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预习:三味书屋部分。

3、(读一读,写一写)字词三遍。

八、板书设计:

春夏秋冬俱全

百草园 乐园

形声色味具备

九、教学反思:

2011年2月18日

总第02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义桥中学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曹卫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了本文的第一部分:百草园,这是“我”儿时的乐园。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到了三味书屋。那么三味书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文的第二部分:三味书屋

二、明确目标:

1.了解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2.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3.理解成长的含义。

教学重点:

研读三味书屋中的学习生活。

教学难点:

文章主题的把握。

三、自学导航:

三味书屋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与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拘束,且令人深感烦躁。但也应该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严)

四、精讲点拨:

阅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

1、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2、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篇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____鲁迅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以上学期的课文《风筝》导入

大家知道,在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它的题目是—— 《 风筝 》 ,主要讲的是: 从北京人们冬天放风筝想到故乡放风筝,从而引起作者回忆起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并无从补过的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课文,大家打开课本第2页,

作者)。它的体裁跟《风筝》一样,选自—— 《朝花夕拾》 (划起注解①) 二、简介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6岁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16岁去学堂读书,后去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寻求救国真理,他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写了大量小说、杂文,深入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

三、听课文录音

四、题目理解

1.题目写了多少个地方? 2:百草园、三味书屋

2.

题目使用结构形式: 从??到??

3.题目的作用:①反映中心 ②线索 这个题目的作用是: 线索

4.怎样根据题目巧妙地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个别提问)

在文中找出连接这两个地点的段落。

五、划分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一) 第一部分(1—9):描述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二)

第二部分(10—24):描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第二课时

一(1—9):描述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一)朗读1、2自然段。

1.找出第1段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词语。2.

第1段是写作者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属于总写,再来看第2段分写的部分。

第2

3.这么多的景物,大家是否感觉很凌乱?

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么多的景物描写的?(个别提问)

4.分析第一个“不必说??”的内容。

(1)写了哪些景物?

(2)其各自的特点? (这些adj.放在n.前,既概括了景物的特点,又使得语言简洁、琅琅上口)

(3)这些景物的共通点:5.分析第二个“也不必说??”的内容。

(1)写了哪些景物?

(2)其各自的特点?

(36.分析“单是??就??”的内容。

(1

(2)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属于

这些景物是属于7.分析整个句式

(1)从详略角度看,前两个句式属 (2

(3)第1第2

(4)两个“不必说??”与“单是??就??”的写作顺序是:

(5)从人的感官角度来看

色:碧绿、紫红

视形:高大、肥胖、臃肿、缠络

人的感官角度听:声—— 长吟、低唱、弹琴

味:味——又酸又甜

触:光滑的

8.板画

9.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划出来并标注上。

排比、对比、比喻、拟人

10.总结写作借鉴

(1)善用“(adj.)n.”来高度概括事物的特点。

(2)使用巧妙的句式。

(3)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4)使用修辞手法,使之形象生动。

11.在泥墙根一带,“我”常做过许多趣事,请找出来。(提示:4件)

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12.为什么作者要详写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因为泥墙根这么小,都已经有无穷趣味,就更不必说整个百草园了。通过泥墙根一带的景物描写,更加突出了其“乐园”的特点。

第2段总结:

这段的景物描写是非常传神的,因为,我们要把这一段背诵下来。作者非常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并且也相当体现其季节性。

盛夏 ;蟋蟀—— 秋天 。

所以这段写的是

第三课时

一、昨天我们学习了春、夏、秋的百草园,还差哪个季节的啊? 冬

1.朗读一次第7、8段。

2.作者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真的如此吗? 非也,可以捕鸟。

3.在文中找出下列因素的有关语句。

时: 冬天

地: 百草园

条件: 积雪盖了一两天

工具: 短棒、竹筛、秕谷、长绳

捕鸟动作: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收获: 麻雀居多,也有“张飞鸟”

经验: 不能太性急,要等鸟走到筛中去

二、这一部分,有些内容是属于插叙的: 3—6段

1.作用: 补充说明

2.插叙了什么内容? 美女蛇的故事

3.这故事在现实社会中,是否真实存在? 否 。

那这样的一个故事带有怎样的色彩? 神秘

4.三、第二部分(9—24)

1.朗读一次第9段

2.所用修辞手法: 排比

3.这三个“也许是”表明作者对他的想法只是一种什么? 猜测

4.该过渡段,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无可奈何、依恋

四、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1. 寿镜吾先生的外貌: 11段“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2.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1段: 和蔼、方正、质朴、博学 ——恭敬 16段: 严厉

先生 ——好起来

13—15段:有点迂腐

17、19段:善良

3.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趣事

问“怪哉” (12—15)

对课 (16)

三味书屋 去园子里玩 (17—20)

读书 (21—23)

画绣像 (24)

篇四: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3

武威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武威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五: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以上学期的课文《风筝》导入

大家知道,在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它的题目是—— 《 风筝 》 ,主要讲的是: 从北京人们冬天放风筝想到故乡放风筝,从而引起作者回忆起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并无从补过的事情。

。它的体裁跟《风筝》一样,同

二、简介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6岁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16岁去学堂读书,后去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寻求救国真理,他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写了大量小说、杂文,深入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

三、听课文录音

四、题目理解

1.题目写了多少个地方? 2:百草园、三味书屋

2.题目使用结构形式: 从??到?? 3.题目的作用:①反映中心 ②线索 这个题目的作用是: 线索

4.怎样根据题目巧妙地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个别提问)

在文中找出连接这两个地点的段落。

五、划分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一) 第一部分(1—9):描述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二) 第二部分(10—24):描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第二课时

一(1—9):描述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一)朗读1、2自然段。

1.找出第1段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词语。

2.第1段是写作者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属于总写,再来看第2段分写的部分。

第2

3.这么多的景物,大家是否感觉很凌乱?

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么多的景物描写的?(个别提问)

4.分析第一个“不必说??”的内容。

(1)写了哪些景物?

(2)其各自的特点?

(这些adj.放在n.前,既概括了景物的特点,又使得语言简洁、琅琅上口)

(3)这些景物的共通点:

5.分析第二个“也不必说??”的内容。

(1)写了哪些景物?

(2)其各自的特点? (3

6.分析“单是??就??”的内容。

(1

(2)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属于

这些景物是属于

7.分析整个句式

(1)从详略角度看,前两个句式属 (2

(3)第1第2

(4)两个“不必说??”与“单是??就??”的写作顺序是:

(5)从人的感官角度来看

鲁迅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色:碧绿、紫红

视形:高大、肥胖、臃肿、缠络

人的感官角度听:声—— 长吟、低唱、弹琴

味:味——又酸又甜

触:光滑的

云霄里去) 伏在菜花上)

9.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划出来并标注上。

排比、对比、比喻、拟人

10.总结写作借鉴

11.在泥墙根一带,“我”常做过许多趣事,请找出来。(提示:4件)

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12.为什么作者要详写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因为泥墙根这么小,都已经有无穷趣味,就更不必说整个百草园了。通过泥墙根一带的景物描写,更加突出了其“乐园”的特点。

第2段总结:

这段的景物描写是非常传神的,因为,我们要把这一段背诵下来。作者非常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并且也相当体现其季节性。

盛夏 ;蟋蟀—— 秋天 。

所以这段写的是

第三课时

一、昨天我们学习了春、夏、秋的百草园,还差哪个季节的啊? 冬

1.朗读一次第7、8段。

2.作者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真的如此吗? 非也,可以捕鸟。

3.在文中找出下列因素的有关语句。

时: 冬天

地: 百草园

条件: 积雪盖了一两天

工具: 短棒、竹筛、秕谷、长绳

捕鸟动作: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收获: 麻雀居多,也有“张飞鸟”

经验: 不能太性急,要等鸟走到筛中去

二、这一部分,有些内容是属于插叙的: 3—6段

1.作用: 补充说明

2.插叙了什么内容? 美女蛇的故事

3.这故事在现实社会中,是否真实存在? 否 。

那这样的一个故事带有怎样的色彩? 神秘

4.

三、第二部分(9—24)

1.朗读一次第9段

2.所用修辞手法: 排比

3.这三个“也许是”表明作者对他的想法只是一种什么? 猜测

4.该过渡段,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无可奈何、依恋

四、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1. 寿镜吾先生的外貌: 11段“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2.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1段: 和蔼、方正、质朴、博学 ——恭敬

16段: 严厉 ——好起来 先生 13—15段:有点迂腐

17、19段:善良

3.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趣事 问“怪哉” (12—15)

对课 (16)

三味书屋 去园子里玩 (17—20)

读书 (21—23)

画绣像 (24)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