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参观包公园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7:52 字数作文
参观包公园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包公园

大家好,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王平,很高兴和大家在这相遇。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合肥著名景点——包公园,现在就请大家一起随我去看看吧!

在参观包公园之前,我首先为各位简单的介绍一下包公。包公,名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府人,是真宗仁宗的两朝名臣。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合肥小包村,28岁时考取进士,但是包拯却一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他认为:一个人在世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敬孝,那出仕为官,又谈何对朝廷尽忠呢?于是包拯遵循着“父母在,子不远游”的古训,在家尽孝十年,直至38岁才出任天长知县,由于包拯为人以孝字当先,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所以包拯去世后,宋仁宗赐予他“孝肃”这个谥号,后人尊称其为包公——包青天。

现在我们便已经来到了包公文化园的第一站——包公祠了。大家眼前所见到的这座包公祠是合肥的另外一位名人李鸿章与1882年时出资重新修建的;所以在老合肥的口中又有着“包家祠堂,李家修”的说法。走进包公祠,我们看到包公坐像便端坐其中。大家再请这边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便是《包公家训》,包公正是用开除家籍这样严厉的方法来约束他的后人。在包公逝后,他的大儿子、二儿子、长孙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清官,世人皆尊称为“包公”。

参观了包公祠,再请大家随我前往包孝肃公墓园去看一看吧。进入墓园,我们穿过阙门、神门、我们便走在了神道上,在神道两侧分列了望柱、石羊、石虎、石人,神道的尽头就是包公神主所安放的享堂了。在享堂的正后方,有一座宋代方上式的墓冢,冢前有一碑,上刻“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包公的遗骨便安放于此。包公不仅在中国被世人敬仰,称为“为政者之师”;在东亚、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包公更被尊为神明;在韩国,有两位中国名人备受推崇:一是孔子,二便是包公。

最后请大家随我来到清风阁,这座仿宋式楼阁是合肥人民在1999年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时修建的,登上清风阁的顶层,合肥十景之一的“包河秀色”便尽收眼底了?? 今天的参观马上就要到了尾声,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谢谢大家这一路的配合和合作,使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旅途,希望大家能玩的开心,工作顺利,期待我们下一次的见面。

Hello, everyone, I am Anhui travel agency guide,Wang Ping, I am very pleased to meet everyone here. Today I want to take you to visit the famous attractions in Hefei - Pack Park, now please join with me to go and see!

Before visiting the park in the package, I simply introduce to you

something about BaoGong.He lived in Luzhou government. AD 999, Bao Zheng was born in the packet village of Hefei.He obtain Scholars at the age of 28 , but Bao Zheng was once given up the opportunity to be the officier. He once said: If you can not respect your parents who gave birth to you ,in his way,to be an officer,how can you talk about loyalty to it on the court? So Bao Zheng follows the principle that"parents well, the child does not travel to distant lands,"Be filial(孝顺) to parents ten years at home until the age of 38 ,when he became the officer as the everlasting (永恒)magistrat(长官).Bao Zheng is famous for filial piety as the head word, Crown clean, honest, fair; after the death , Renzong gave him "Xiao Su”, his descendants(后代) known as Judge Bao

Now we have come to the first station of Bao cultural park - a memorial temple. We see this the memorial temple in front of us ,which is another famous Hefei Li who founded to rebuilt in 1882; so it has a population saying in Hefei "package Jia Citang, Li Xiu" . Into the memorial temple, we first see the door in the main hall there is a letter "Tadakata to make, moral famous" eight characters, the eight characters is a true portrayal(写照)of Bao's life.We then please look here: "future generations officialdom(官场) who are guilty of handling stolen goods abuse may not be released into the clan,not being buried in a large grave after dead . Who is not follow my

principle is not my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this is the "Bao family motto, "Bao expel family membership with such a severe way to restrain his descendants. After his death, his eldest son, second son, grandson are very famous for clean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people are known as "Bao Gong."

After visiting the memorial temple, then please follow me to look at the park to the Xiao Su package . Into the cemetery(墓园), we pass

(神道)through gate in the door of God, we go on in Shinto, both sides

of the breakdown have the observation column(望柱), Shiyang, tigers, Shiren.In the end of the Shinto,we can enjoy Bao Church of the placement of ancestral . Enjoy being in the rear(正后方)hall, there is a Song dynasty style on the side of the mass graves, which is in front of a monument(碑墓), engraved(雕刻)on the "Song senator Fushi rescue package (包)Xiaosu Tomb of the public," Bao Gong remains will be placed here. Bao Gong was the world admired not only in China, where called "a government which the division(师)"; Bao was more revered(尊敬) as gods in East Asia, Southeast Asia, other countries; In Korea, there are two highly respected Chinese celebrities: First is Confucius(孔子), the second is BaoGong

Finally, please come with me to Qingfeng Ge, which is the Font-style pavilion(楼阁) in 1999 due to People's 1000

(纪念)(周年)commemoration of the birth anniversary of Lord Bao

built . In the top of Qingfeng Ge, one of the Ten Sceneries in Hefei , "including the River Xiuse" will do closed eyes.

Today's visit soon Come to end. It is pleased to serve for you.Thank you for collaboration(合作) and support along this way, so we spent a pleasant journey, I hope you have a good time. Bless you work well and look forward to our next meeting.

篇二:包公园导游词

包公园导游词

欢迎大家参观包公园,包公园是为纪念北宋名臣包拯而建。包拯,字希仁,人们尊称为“包公”,包拯公元999年出生于合肥市肥东包村。1062年去世于河南开封,享年63岁,包拯死后宋仁宗赐其谥号“孝肃”,“孝”指的是包公是个孝子,他29岁考取进士,由于父母年老体弱,曾一度放弃做官的机会,在家奉养双亲,“肃”概括了他一生严以律己,为官清正廉洁。所以,仁宗皇帝用“孝肃”二字评价了他的一生。

包公园占地30公顷,总体为开放式布局,它由包河、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和浮庄等景点组成。

包公祠是祭祀包公的专祠,全称“包孝肃公祠”,它坐落在包河的香花墩上,包公去世后的第四年,即公元1066年,家乡人民在老城区的华兴寺建筑了有包公祠,距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了,包公一生多处为官,如今在包公曾任职的许多地方都建有包公祠,如河南开封、广东、肇庆等地,但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当数合肥包公祠,合肥包公祠在历史上屡建屡毁,现存的祠堂建筑是1882年由李鸿章筹资2800两白银重建的,因此在合肥流传这么一句话:“包家祠堂李家修”。

各位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西厢房陈列堂,西厢房陈列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有关包公的戏剧以及包公政事的源流,宋代有三篇关于包公断案话本,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许多杂剧中,有很多关于包公的传说和故事,如《灰澜记》,说的是一对真假母亲为了财产去争夺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今天就比较好办了,可以利用亲子鉴定的方法,但是在当时没有这个技术,那包公是如何断案的呢?他用石灰画了一个圈作为围栏,让孩子站在圈中间,让两个母亲去拉扯这个孩子,声称谁将孩子拽出围栏,谁就是孩子的真正母亲。包公正是抓住了人的弱点,因为如果真的是亲生母亲的话是不会忍心去用力拉扯这个孩子的,这是一篇最早的一部关于包公故事的戏剧,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小说,这里介绍的清代小说叫万花楼演义里。将文曲星包拯和武曲星获青以及杨家将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解释了一个现象,包公的脸为什么是黑色的原因?非常有趣的是说原来包公的脸是雪白的,因为他是文曲星降生的,有一天,在天庭上和另外一位武曲星获青玩互换脑袋的游戏,两人将脑袋换来换去,恰好此时仁宗皇帝突然降生,玉皇大帝命文曲星火速下凡去辅佐仁宗皇帝,匆忙之间两人的脑袋却没有换过来,于是作为文曲星的包公却拥有一张黑脸,而另一位武曲星到是生的眉清目秀的,包公的形象就是从这些众多的杂剧、演义、小说中塑造出来的。

好,现在进入正殿,正中间这尊巨大的塑像就是包公了,高约八尺,通身着金色,高大威严,正气凛然,而神情比较严肃,人们常说,要想看到包公笑,比黄河水变清了还要

难,这足以说明,包拯是个不苟言笑之人,两侧分立是四大护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我们抬头看正中间的这块匾额“色正芒寒”四个大字,由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所题,他时任湖广总督,意思是说包公执法严明,让小人闻风丧胆,据说当年李鸿章也题了一块匾,不料中间的位置被哥哥捷足先登,于是就没有挂上去,他写了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左匾《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萧登生所题,这是对包公一生为官清廉品质的真实写照,右匾《庐阳正气》为光绪年间的才女左锡璇所题,意为合肥出了包公这样的一位清官而感到自豪,在别人面前树立了正气。下面我们到西侧去看一下,这三口铡刀分别为龙头铡,专斩犯罪的皇亲国戚,虎头铡专斩贪官污吏,最下方的狗头铡专斩恶霸劣绅,这三口铡刀足以体现包公的执法严明。

这块石碑就是李鸿章所写的《重修包孝肃公祠记》,李鸿章和包拯本是同乡,李母病故时,李鸿章居丧回到合肥,目睹自己年少读书时经常光顾的包公祠在太平军的炮火中变成废墟,感慨万千,因李鸿章对包拯尊崇有加,联想到自己多次出面,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将给后人留下卖国贼的骂名,竟也忍不住掉泪,于是,他独自捐出白银2800两,重新修建包公祠,并在这篇他亲自撰写的《包孝肃公祠记》中,借包公之名,向世人敞开了他苦涩的心扉,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整篇文章中,李鸿章在两次写到自己的名字时都缩小了字体,大概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谦虚和对包公的敬仰吧。接下来我们去参观殿堂内右壁上的石刻像,眼前的这方石刻包公像上刻着“宋包孝肃公遗像”,这幅画像最初是由包公的学生为其画的一幅全身画像,一直由包家后代珍藏,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清明时才展开供奉,1893年,一位叫徐琪的广东督学,在包家后代的家中看到了这幅画像,于是请工匠以包公画像的范本,按1:1的比例,请人临摹镌刻在包公祠的石碑上,从这幅画像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包公并不像戏曲舞台上表现的那么威猛,个头也不是很高,从这幅画像中大家可能发现一奇特之处,就是包公乌纱帽帽翅特别长关于这个帽翅,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包公因为身材不是很高,每次上朝的时候站在文武百官中很不起眼,仁宗皇帝很难看到他,总是让他往前站一站,但是包公不愿意争那个脸面,于是皇帝就想了个办法,加长包公的帽翅,比一般官吏两边各长33寸,同时又下了一道圣旨,凡碰到包公帽翅者,杀无赦,所以,包拯身旁的大臣都尽量站离他远点,这样在朝堂上,仁宗皇帝就很容易看到包公,由此看来,包公在仁宗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这边三块石碑我们依次来看一下,第一块石碑为包拯青年时所写的一首五言诗——包拯书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意思是要求自己清心执道,自练成金刚,不要后人耻笑。第二块石碑写的是包拯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岂不用赃吏疏》,包公认为国家的贪污事件众多,对于那些贪官污吏,皇帝应该严惩不怠。第三块是包拯的家训,包公要求后代子

孙为官必须清廉,有贪赃枉法者生前不得进包家门,死后也不可葬在包家的祖坟之中,他觉得写在纸上还不够,要求刻在石碑上,砌在堂屋东壁,让千秋万代人都知道来监督他后代子孙的行为。

在东厢房里,我们可以看到包公的四幅画像,这四幅画像虽然每一幅都不一样,但基本形象是一致的,是一个白脸、清瘦、柔弱的形象,与我们所想象的以及众多传说、故事、戏曲里的黑脸、方正、刚毅的形象,差异很大。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一下包公故事蜡像馆,蜡像馆是1999年初为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而建。里面共塑造了《怒弹国丈》、《铡美案》和《打龙袍》三组脍炙人口的故事,第一组是《怒弹国丈》的蜡像,身着红袍的是张尧佐,他的养女被仁宗皇帝册封为贵妃,所以张尧佐借助女儿,连连高升,此时包拯担任的是朝廷谏官,谏官有弹劾百官的义务,又有监督皇上的责任,于是他对当时身居四项要职,自称“国丈”的张尧佐进行了弹劾,他一连上奏五篇奏折,仁宗皇帝都不予理睬,最后包拯上殿和皇帝当面进谏,包拯义正词严,措辞尖锐,情绪激动时,唾沫星子都溅到皇帝的脸上,终于使皇帝罢免了张尧佐的两项要职,这组蜡像再现了包拯铁面无私、犯言直谏的高贵品质。

第二组是《铡美案》,陈世美原先家有妻室儿女,不料在考中状元之后,为了贪图荣华富贵,欺瞒皇上,冒娶公主,并追杀前来质问的秦香莲,秦香莲无奈,将陈世美告到了开封府,包公接到状纸之后决定予以严惩。此时仁宗皇帝却给他出了个难题,说处决驸马爷可以,但处决的这个地方,既不着天,也不能着地,既不能在屋内,也不能在屋外,想以此条件来阻挠包拯用刑,请大家想一下,那怎么来斩杀陈世美了。包公经过一番三思之后,觉得开封府的门槛刚好符合用刑,于是请人抬出御赐的龙头铡,将这位欺君罔上的陈世美给斩了,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千古美谈。

第三组是《打龙袍》,讲述的是狸猫换太子的宫廷奇案,当年宋真宗有两个妃子,为了争宠,刘妃阴险地用剥了皮的狸猫换出李妃的儿子,迫使李妃被打入冷宫,最后流落民间,20年后,李妃巧遇包公,当包公得知实情后,帮李妃找到了儿子,就是当朝的仁宗皇帝,但是仁宗看着又老又丑的李妃却拒不相认,包公非常生气。认为皇上身为人子,却没有尽到孝道,于是想惩罚皇帝,在古代,臣子怎么可能处罚天子呢?于是将仁宗皇帝的龙袍脱下,杖打三下,以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先前大家看到的,听到的多是包公的传闻轶事,那么包公真正的政绩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继续参观《抱枕历史文化长廊》。历史文化长廊建于2002年,它把雕塑、碑刻、书画、刺绣、彩绘、木雕等多种工艺集为一体,再现了包公真实的一生,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幅画像便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画像,采用的是杭州刺绣工艺,一针一线绣上去的。现在我们来到了包氏家族的世系图前,包氏家族的始祖是申包胥,申包胥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

士大夫,由于当年复楚有功,楚昭王便赐其名中的“包”字为他的姓,包拯是申包胥的第三十五代孙,包拯兄弟共三人,包拯、包绶、包援,可惜两个哥哥英年早逝,只留包拯一人传宗接代,包拯的子孙可以说是遍及大江南北,其中有个很有名的就是世界船王包玉刚,他是包拯的第三十九代孙。

这边是釉“瓯塑”工艺展示了史实的包公,包拯诞生于公元999年的庐州合肥,他少年时期在合肥的老城区兴化寺内私塾读书的,29岁考取了进士,但由于当时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跟着他背井离乡,于是包拯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毅然辞官不做,在家奉养双亲,长达7年之久,父母去世后在坟前搭了一个草棚守孝三年他放弃整整十年的做官机会,直到39岁才重登仕途,他首任是天长县知县,由于政绩突出口碑极佳,任期满后什任端州知府,即现在的广东,该地出产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价格十分昂贵,是朝廷贡品,包拯在任三年严格按进贡的定额征收,绝不多收一块,离任时百姓们特意精制了一方砚台送给包公,但他婉言谢绝了,老百姓只得悄悄塞进他的包裹中,当船行至江心时,包公发现了这枚砚台,毅然将其抛入江中,这种律己的精神至今令人敬佩。

1043年,包公升任监察御史,也就是担负起弹劾的重任,,他一生中曾对64名官员进行弹劾,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两弹宰相宋库,六弹国丈张尧佐,七弹封疆大使王逵,真正体现出老百姓传闻的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为官作风。

1053年包公的长子包繶,在家乡庐州去世,仁宗皇帝体恤他,便让他回到庐州任庐州知州,包公有个舅舅不明是非,仗势欺人,甚至胡作非为,被告到包公那,包公将舅舅传到公堂,公开审讯,依律惩罚,“杀一儆百”。

我们都知道包公是位了不起的谏官,但同时他也是位优秀的外交官,公元1045年,包公奉命出使辽国,当时宋辽两国关系不好,包公去了之后受到了种种挑衅,但包公却不卑不亢,以理服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针对出使中发现的问题,又提出整顿吏治、巩固边防的建议,增强了皇帝和文武百官居安思危的意识,重现了边防建设、抑制了辽国的侵略野心。

我们都知道,包公在开封府名声大震,其实,他任开封府的任职时间并不长,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是他为老百姓做的好事,却是非常多。他上任开封府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疏通惠民河,拆掉达官贵人沿河而建的违章建筑,使得惠民河成为了一条真正的汇集百姓幸福的河,其次就是撤除门牌司,人们常说:“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说的就是当时在开封有个规定,凡是要告状的人把状纸递给门牌司,门牌司就趁此向老百姓敲诈勒索,使得百姓没钱不敢申,有理没处申,包公来到开封府后,便命人撤除门牌司,直接在门前竖了大鼓,使得百姓可以直接击鼓鸣冤,再者就是整顿吏治,他把衙吏们依次传唤到公堂,对于没有犯错误的,可以当堂退下,对于敷衍了事,心术不端的便革除他们的职务,赶出

府门,使得衙门风气焕然一新。

包公体恤民情,可以从陈州放粮的故事中得以体现,陈州有一年下大雪,粮食减产,而贪官污吏却将每斗五十文的税银涨到一百四十文,使得百姓们苦不堪言,为此,包公为陈州减税之事上了一道奏章,要求为农民减轻负担,体现了他爱民如子的情怀。

这位张方平曾担任三司使,他利用手中的权势,假公济私,廉价套购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有钱人的住宅,包公认为身为朝廷重臣,失去廉耻,便弹劾张放平,仁宗免去了他三司使职务,让宋祁接替,宋祁博学多才,与哥哥宋庠同时考取进士,但他在任三司使之前在益州任知府时,蓄养许多姬妾,常常置酒高歌,寻欢作乐,包公便对他也进行弹劾。

公元1062年,包拯63岁时,一天在枢密院处理事务,突然发病,被抬到家中,仁宗皇帝得知后,当即派自己的御医前去诊治,但10天之后包公就去世了,消息传开,整个开封城都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仁宗皇帝也“辍朝一日”,亲自前去吊唁,包公去世后的第二年,他的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归葬故里。

前方的这座小巧六角攒尖亭就是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古井名叫廉泉井,据传廉泉井井水清冽,清官、善良之人喝了安然无事,而贪赃枉法之人喝了就会生病,因此取名廉泉井,此井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廉泉井的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摩擦而留下的。

环绕包公祠的是包河,包河原为护城河的一段,当年仁宗皇帝感念包拯为国操劳一生,居官清廉,所以在包拯晚年染病时要将半个庐州赐给他作为私产,但包拯坚持不受,只要了合肥城南一段护城河,其意在时时提醒自己的后世子孙,永远护城爱民,不得坑害百姓,包河广植莲藕,包河的藕与一般的藕不同,它不仅鲜嫩可口,而且每个藕都有七个孔,断而无丝,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铁面无私。连藕也无私,包河还养有一种鱼,鱼背特别黑,人称铁面鱼,他象征着包公铁面无私。

清风阁

清风阁是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取其两袖清风之意,整个景点不但是为了弘扬包公精神,同时也借此为切入点,来宣传安徽悠久的历史。

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明月亭,取名为明月,刚好与“清风阁”中的“清风”两字呼应,同时也寓意包公的清廉之风如明月一样普照人间,明月亭是座仿宋建筑,亭内有一块碑,上面是许有为先生所题写的清风阁碑记,讲述的是清风阁的诞生原因,通过明月亭后,看到的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宋式建筑——鱼沼飞梁,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水中有很多鱼,沼上有座桥,桥面呈十字形,给人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所以得名为鱼沼飞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原形。

篇三:包公园导游词

包公园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安徽旅行社导游王平,很高兴能够在这个阳关灿烂的日子里与大家相会与此,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安全大使李师傅,他将负责我们的行车安全。希望大家能够在此玩得开心,游的尽兴。

接下来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包公包拯:

包拯,字希仁,公元999年出生于合肥市肥东包村,1062年去世于河南开封,享年63岁。第二年八月,葬于合肥市大兴集。包拯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人称包公。

包公园占地面积30公顷,总体格局为开放式,现为国家级4A景区,同时也是合肥的爱国教育基地。包公园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及浮庄等几个景点组成。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游览第一个景点——包公祠。包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全称为“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拯死后赐给他的谥号。包拯一生严于律己,为官清廉,所以宋仁宗用孝肃二字评价包拯的一生,赐给他这个谥号。各位游客,大家可以看到包祠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古朴的感觉,而今天我们所看见的这个祠堂是建于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资所建,所以在合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包家祠堂李家修。

包公祠正殿为五开间,正中端坐着一座巨大的包公金色塑像,像高约八尺,塑像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大家在抬头看,上方正中悬挂的五方匾额上刻着“色正芒寒”四个大字。这是由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所题。包公塑像的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质地黑亮的石头,上面刻着“宋包孝肃公遗像”。石刻上的画像据说是包拯的真容。因为包拯身材矮小,上朝时常常被人遮住,宋仁宗让他站在前面,但是包拯不愿意出风头,因此,宋仁宗赐给包拯一顶特制的乌纱帽。帽翅要比别的官员长三寸,这样宋仁宗就能知道包拯有没有来上朝了,并下令:凡碰包拯帽翅者杀无赦。这个小故事从侧面可以体现出包拯在当时的地位有多高了。

各位游客,请注意这边。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口铡刀了。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据说当年包拯执法严明,就制作了这三口铡刀。龙头铡专铡皇亲贵族,这就是所谓的“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虎头铡专铡贪官污吏;狗头铡专铡劣绅恶霸。三口铡刀边上还竖有李鸿章亲笔撰写的《重修包孝肃公祠记》的碑文。

各位游客请跟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口井就是廉泉了。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被叫做廉泉吗?这是因为啊贪官污吏喝了这口井里的水会肚子疼,不肖子孙喝了则会头疼生病。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大家可以上前看一看。

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包公故事蜡像馆”了。馆内有《怒谈国丈》、《铡美案》、《打龙袍》几组蜡像组成的。其中《铡美案》说的是:据说陈世美家中原有妻室秦香莲,然而贪图富贵的陈世美在考取功名后欺瞒皇上冒娶公主。当秦香莲知道后携子前来找陈世美。而他却要杀妻灭子,之后,秦香莲就告到开封府,时任开封知府的包拯见过状纸非常生气,亲自审问陈世美,以欺君之罪和杀妻灭子之谋两项罪名处斩陈世美。不料,太后、公主却前往公堂百般刁难阻扰。当时太后给包拯出了个难题,斩陈世美可以,但是他的血不能溅到屋里屋外。而包拯非常聪明,自摘乌纱帽,把陈世美放在公堂门槛上处斩了。但是我在这里要给陈世美翻一下案。在历史上陈世美是一位清朝官员,所以包拯是没有办法穿越时空处斩陈世美的。好了,各位游客包公祠就游览到这里了,大家随我出包公祠游览下一个景点包公墓吧。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包公墓园区了。它占地面积3公顷。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首先咱们看到的是大型照壁,高4.2米,宽10.2米,起着掩藏和装饰性作用。照壁上刻有楷书大字“包孝肃公墓园”,照壁后面则是“子母双石阙”。我们看见的这个母阙高6.4米,子阙高4.5米。神道右边的碑上撰写着包公的生平事迹。内容与墓志铭的内容基本相近。现在我们走的就是神道了,大家请看右边的石座兽,民间有几句民谚是这样说的“摸摸座兽的头,健康到白头;摸摸座兽的尾,一生都不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前摸一摸。

大家可以看到,在神道两旁各有石羊、石虎、石人一对,名为“石像生”,组成了墓前石刻。穿过神道,正前方是包孝肃公享堂,这是包公墓园的重要建筑,专供祭祀活动之用,享堂中央神龛(kan)供奉包拯的神位。大家随我来,穿越了享堂咱们就来到了包拯的墓冢了。主墓呈方形,覆斗式,墓前有碑,碑文是“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其实包拯做过最高的官就是枢密副使了,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但是很可惜,包拯只做了一年零一个月就去世了。

各位,看完了包公墓咱们现在就要前往清风阁了。清风阁是为了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造的。占地面积约为2.2公顷。景区内有公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三个部门组成。主体建筑为清风阁。它坐西向南,高约42米。共九层,明五暗四,在顶层可俯视整个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秀丽景色,一览合肥城市风光。现在大家跟随我一起去浏览吧。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四楼,这里是“江南明月厅”,展出的内容是“三山披锦绣,二水尽风流”。“三山”即“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佛国仙城”的九华山以及“江南小武当”的齐云山。大家可以看看左右两边,两边就是横贯安徽境内的场景和淮河“二水”了。

好了,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此次的合肥包公文化园之旅就到此结束了。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参观大家对包公廉洁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最后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希望有机会能够再次相会。谢谢大家!

篇四:包公园

包公园(合肥)

包公园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包拯字希仁,人尊称为“包公”,于公元99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062年去世于河南开封,死后谥号为“孝肃”。整个包公园占地30.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5公顷,总体布局为开放式,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全园以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资料陈列、文物展示和戏剧表演向世人展现这位生于斯、长于斯、坐镇开封府的宋代重臣包拯的清正廉洁、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人格魅力。全园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忠、孝、清、廉”的一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包公园的吸引力,使人们在轻松赏玩中获得难以忘怀的精神收益。。

【包公祠】

包公祠位于香花墩,它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其初为城南梵刹,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为合肥三大名胜古迹之一。据《庐文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包孝肃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另据碑文记载:包河小洲上原为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字克明)见其风景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包公是个孝子,29岁考中进士后,因父母年老体弱,一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在家奉养父母,直到39岁才出任天长县知县。包公一生,严于律己,为官清下廉洁,所以,宋仁宗用“孝肃”二字评价包公的一生,赐给他这个谥号。后遭损毁,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白银重建的,解放后政府又多次修缮。

祠内由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祠东六角亭内有一“廉泉”古井,在李鸿章的侄孙、光绪

年间举人李国衡撰写的《香花墩井亭记》中记载:昔日有一太守游览至此,因天气炎热,喝此井水,即头痛不止。原来这个太守是一赃官,故人们称此井水为廉泉。当年明朝人重修包公祠时,给这口井修了一个亭子留存至今,廉泉的井沿上亦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磨擦留下的;祠西的“流芳亭”为包公幼年读书、玩耍处;“回澜轩”则以“瓯塑”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包公真实的一生。

历史上的包拯,脸并不黑,相反,他是一个相貌清秀、白面长须的书生。但中国的戏曲讲究脸谱,以便区分好人和坏人,区别人物的品质性格。比如,脸上画红颜色,表示这个人忠义勇敢,像三国戏里的关云长;脸上画白颜色,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像三国戏里的曹操;脸上画黑色,表示这个忠厚耿直。把包拯的脸塑画成黑色,就是为表示他的这种品质的。此外,还应了民间老百姓称包拯“日理阳间,夜理阴间”之说。

【浮庄/包公书院】

浮庄原为包公书院,坐落在包河东大岛上,重建于1983年,2000年8月,又做了修建。占地20余亩,南与包公墓、清风阁相邻,西与包公祠遥相呼应,是一组由茶楼、莲塘、亭榭、曲桥等景点组成的依水而建的古典园林,具有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艺术特色。因其远观如一片柳叶浮于水面之上,又因岛上建筑黛瓦粉墙,色彩素,黑白分明,浮庄四周绿水潆洄,宛如古代村庄,故名浮庄。浮庄正门门楼粉墙青瓦,中间镶一匾额,上有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浮庄”二字。

迎门是一座铜像,系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第28代嫡孙、世界船王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先生立像。这是省、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包兆龙先生,满足其“叶落归根”的遗愿而在这里建造的。岛内建筑博采苏、扬、徽派园林艺术的精华,依水就势而成,体现了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

包兆龙铜像左侧为孝肃园,园内陈列百十盆古桩盆景,造型古朴,神态各异。其中一盆“紫薇”,已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园内被称为“庐阳第一石”的巨石,高近6米,孔穴明晰,结构奇巧,玲珑剔透。

包兆龙铜像右侧为世纪九狮壁,壁前搭有一方舞台,专供艺人们每天夜晚在

此献艺演出,所以人们将这儿称为演出广场。

演出广场的东边,是一座融徽派与现代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寄畅楼”设有咖啡厅、情侣卡座等餐饮娱乐场所,可供游客休息、进餐。

位于河边的雕塑,叫做织女雕塑,它南边的那座颇为雅静的亭子,叫青松明月亭,当年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遥望人间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如果口渴了,不防去穿云茶艺馆小憩,边品评安徽各地名茶,边欣赏身着古朴典雅服装的艺人表演古典茶艺,体味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韵味。茶艺馆的背后为临濠水榭,榭内抱柱上这一联是:“一堤杨柳莺啼树,四面荷花蝶戏鱼”,描绘的正是临榭观赏的景色。

【脚印塘】

脚印塘长近20米,宽近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传说,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地游玩。那时岛北并没有“玉带桥”,有天,包拯在这里玩得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于是,他猛地向前一跳。因为包拯原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右脚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叫“脚印塘”。

【包公墓】

包公墓全称为“包孝肃公墓园”,园内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目前是国内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1062年包公去世于河南开封,次年,其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归葬故里。他一生为官多年,最高官至枢密副使,为北宋二品官,因此,墓园大小结构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个墓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由主墓区、碑廊、附葬区、地下墓室和管理区等组成。

[碑廊园] 碑廊园建在包拯墓冢的东头,中间用一道神墙将两个景点隔开。碑廊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呈长方形,环廊四周共有诗文石碑约210块。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撰写的《孝肃包公传》;前外交部长姬鹏飞撰写的“为政清廉,后世风范”;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撰写的“赤胆忠心匡社稷,铁面无私慰万民”;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撰写的“林环水绕古城秀,信是淮南第一州”;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题书的“公生明,廉生威”;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副主席刘艺及刘炳森等当代著名书法家撰写的纪念包公的碑文。此外,还有袁木、刘复之、叶如棠、江渭清、陈野苹、刘文清及启功、刘海粟、溥杰、唐云、王遐举、曹大铁、孙轶青、亚明、葛介屏、刘海烽、李百忍、方绍武等知名人士和省内外著名书法家所题写的碑联诗文。碑廊中间有一道屏风式的墙,墙西侧为碑联诗文,墙东侧则以木雕、砖雕、石雕、竹刻等著名雕刻形式而构成的54平方米的大型包公政绩图。这些艺术精湛的作品,提高了碑廊的精神文化品位,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徽派雕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墓园景点风格。包公政绩图有:“家训严明”、“奉使契丹”、“弹劾权贵”、“通惠民河”、“上言七事”、“陈州减粮”、“固边强兵”、“微服私访”、“开封出巡”、“审牛舌案”等十幅大型浮雕画,全面真实地反映包拯生平与政绩。

[附葬区] 由碑廊左门而出,前行五六十步,便到侧门。穿过侧门,来到附葬区。附葬区内有包拯与夫人董氏合葬墓;长子包意(潭州通判)与长媳崔氏合葬墓;次子包绶(潭州通判)与次媳文氏合葬;长孙包永年墓,以及包拯近裔无名氏合葬墓。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在包公大量的传说故事中,有一则名为《长嫂如母》的故事。这则故事流传很广,直到1973年,在发掘清理包拯及其亲属墓葬的过程中,发现包拯大儿媳崔氏的墓志铭同包拯的墓志铭规格一样大,而且哲宗皇帝还追封崔氏为节妇,并把崔氏的事迹与包拯的政绩同时记入宋史。这在我国的二十四史中仅此一例。在崔氏的墓志铭中有一段文字,大意是说:崔氏把小叔子包绶治作自己儿子来抚养;而在包绶的出土墓志铭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大意是说:他能有今天,寡嫂将他养育成人的。因此,包绶把寡嫂崔氏当嫂娘侍奉。这就是“长嫂如母”故事的真正由来,而包拯并非他嫂子养大的。现在包家成为望族,传人是包绶,其功劳应记在崔氏的身上。这次发现,从根本上否定了“长嫂如母”说的是包公,否定了关于包拯是他嫂子养大的说法。

那么, “长嫂如母”故事为什么会错传几百年呢? 这个问题只要仔细看一看包拯和他的子孙的墓碑就会明白。包拯的墓碑全称是“宋枢密副史包孝肃公拯之墓”;长子包意的墓碑全称是“宋奉议郎潭州通判包意 节妇永嘉郡君崔氏之墓”;次子包绶的墓碑全称是“宋朝奉郎潭州通判包公绶 蓬莱县君文氏之

墓”;长孙包永年的墓碑全称是“宋宣教郎知崇阳县事包公永年之墓”。包拯的子孙死后和包拯一样,都被人们尊称为“公”。不过,人们尊称包拯为“公”,是他生前的事,而他的子孙被人们尊称为“公”,却是死后的事。由于包拯知名度大,官也做得大,故而老包公、大包公、小包公的事情就串在一起了。民间百姓大多只知道历史上的包公,也就是包拯,而不知包拯的儿子包绶也称包公,再加上民间传说、文学、戏剧中的虚构夸张等因素,这样一来,以讹传讹便传了下来。不是重建包公墓园,包拯“长嫂如母”的说法不知还要流传到什么时候。

[包拯墓] 从附葬区折回,下石阶数十级,包拯墓室就在眼前。包拯墓室位于墓冢的正下方,全长34.6米,是根据原墓发掘资料营造而成的。墓室呈拱形,长长墓道的青石上,悬挂着宋代石刻拓片《二十四孝图》和《接迎图》。在盏盏螭首龙凤身踏云状的仿古灯的托柱,托柱上方是个似药头又非龙头之物。在古代,龙头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然而,艺术家们在雕刻这托柱上的龙头时,大胆地做了些艺术处理,将龙的鼻子雕成向上翻卷,眼睛掩藏在眉下,龙角弯曲得像两只绵羊角,其目的只有一个,有别于作为“真龙天子”化身的那条“龙”,避免了皇家的忌讳,又达到百姓对包拯的敬仰。其造型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由南折东,端放在墓室前的巨大卧石碑是包拯墓志铭,墓志铭盖上刻有“宋枢密副史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十六个篆字,系北宋瑞安县令文勋手笔。而墓志铭是由包拯生前同僚.密友吴奎撰写的,洋洋3000多字,记录了包公脚踏实地,无私无畏,为革除弊政;强国富民奋斗的一生。宋史上的包拯传和出土的这则墓志铭中的部分文字相同。两扇厚重的汉白玉墓门,俨然洞开,2.4米长的黑色金丝楠木棺具,安卧在刻有缠枝牡丹的青石棺椁上,棺内安放着极其珍贵的包拯遗骨。这副棺具木料的来历还有一段千古奇缘:包公原葬棺具即为金丝楠木,因年代久远已经腐朽,为了符合历史史实,园区工作人员依旧取材金丝楠木,但这种木料很难寻找,当时工作人员跑遍了很多山林,终于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一个高山村里找到了。当年高山村的山林被一位老人承包,巧合的是这位老人也姓包,名为包浩源,是包公第35代孙。老人听说是为包公找寻棺具用材,非常激动,亲自带着儿孙爬上山头砍伐22棵金丝楠木执意无偿捐赠给我们,做成了这副棺具。您可以说这是一种巧合,也可以说是一段千古奇缘,但这却表明了包公清廉的品质是实实在在的,

篇五:包公园导游词

第一讲 包拯生平简介

(选自合肥市旅游局编《合肥市旅游景点导游词》)

包拯是北宋人,字希仁,北宁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生于合肥肥东包村。其父包令仪,字肃之,进士及第,当过福建惠民县知县,任京都的七品虞部外郎,掌管国家的冶炼的生产。母亲张氏。包拯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及父母美德的影响,加上他聪明睿智,敦厚诚实,严守父教,刻苦攻读。乡试中,他名列前茅。但包拯不骄不懈,谦虚谨慎,尊重师长和学友,受到乡邻们的赞扬和好评。'

宋仁宗天圣五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朝廷开科,已29岁的包拯,进京赴试,高中士,初授大理评事,任建昌知县,建昌就是今天的江西永修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为侍奉父母,他辞官归里。数年后,双亲相继过世,包拯为他们送葬并结庐守孝三年。

景佑二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已39岁的包拯,方在乡邻的劝说下重登仕途,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池州.江宁等地的知县.知府;任过监察御史.贺契丹正旦史、河北都转运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最后官至枢密副使,成为宋仁宗最高行政领导核心之一。包拯在主持京师开封府政事之时,下令废除陈规陋制,允许百姓直接到公堂上诉伸冤。这个措施深受开封老百姓的拥护,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拯于嘉佑七年(1062)病逝于开封,享年63岁。第二年八月,葬于合肥城东郊公城里东村(今合肥市大兴集)。包拯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人称包公。

有关包公铁面无么,不畏权贵的故事、戏曲、小说,在民间流传很广,诸如《秦香莲》、《包公赔情》、《三勘蝴蝶梦》、《包公误》等等,里边所写的事情都不是历史上的真事,然而,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个忠臣,他反对脏官,但忠于皇帝;他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为老百姓做了不好事,所以历代的老百姓都非常喜爱他。客观地说,这些传说与舞台上的包公形象,写得太神了,其中虽有不少溢美夸大之辞,有些纯属虚构,但它无不倾注着百姓的理想和愿望,但诸如《判牛舌案》《陈州粜米》《出使契丹》《打赃官大开府门》《怒斥国丈》等故事,还是有史可据的。

第二讲 包公祠(解说词)

(选自合肥市旅游局编《合肥市旅游景点导游词》)

各位游客,包公文化旅游区已经到了,现在请大家跟随着我,游览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第一个景点:包公祠。

包公祠是祭祀北宋名臣包拯的专祠,它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包公是个孝子,29岁考中进士后,因父母年老体弱,一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在家奉养父母,直到39岁才出任天长县知县。包公一生,严于律己,为官清下廉洁,所以,宋仁宗用“孝肃”二字评价包公的一生,赐给他这个谥号。

包公祠背靠环城南路,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名闻名遐迩,与逍遥津、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名胜古迹。

包公祠位于香花墩,据《庐文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包孝肃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另据碑文记载:包河小洲上原为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字克明)见其风景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白银重建的。

现在,请大家转身向后看,正对包公祠大门前的那座白底黑框墙,叫做照壁。照壁前后正中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散发着一股清香。照壁与包公祠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一对“抱石鼓”。它与正殿两旁的两只石狮子,都是象征着威严和权力的建筑,在古代,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些建筑的,只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的王宫、官衙、府第门前才可以建有。

参观包公园作文

跨过山门,踏着翠色笼烟、波光浮碧的水面上的青石板小道,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石砌的小桥,桥头左右分立两只石狮,左边的那只是雌狮,正以左脚逗着幼狮玩耍。右边的那只是雄狮,右脚下踏着一只绣球自娱自乐。你们大概都已注意到,这两只石狮通体早已失去莫昔日的风采,它似乎是在向大家倾诉着它经受岁月风霜侵蚀,倾诉着它遭受的磨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它们被人打翻,丢进了河中。包公祠重修时它才被从河中捞出,立于此处。欢迎大家来到包公祠拜谒包拯。

越过绿树荫庇下的小石桥,迎面便是白墙青瓦构筑的三合古院,“包孝肃公祠”两扇黑漆山门上,是隶书“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东西两边侧门,分别题额“顽廉”、“懦立”。“顽廉懦立”是成语,意思为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志,形容仁德之人对社会巨大的感化力量。整个祠的外表看上去古朴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从山门而入,四方形天井正中前立台湾中香客赠送的铸鼎香炉一尊,后立新加坡香客赠送的铜制香炉一尊。两尊香炉内香火缭绕,不时有游客焚香谒拜。主建筑是包公祠的正殿,正殿又称享堂,五开间,正中端坐着一座巨大的包公金色塑像。塑像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正气凛然。这座塑像是后来重塑而成的。原来的塑像白面长须,手捧朝笏,威严之中又有慈祥之态,比较准确地再现包公的本来面貌,可惜毁于“文革”之初。包拯尘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 说起李瀚章所题写的这四个字,还有一段故事:

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毁于战火。光绪八年,也就是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二千八百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时住湖广总督,因母丧居家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这块碑文现在已移到享堂正殿左侧,过一会儿大家会看到。

左匾上“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右匾上“庐阳正气”四字,为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

此外,殿的上上下下,到处都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那两侧的堂柱上,书有合肥知县陈斌题写的一幅楹联:“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两边的堂柱上各有两副对联,东边为陈州百姓所写的“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西边的一副是清代嘉庆年间合肥知县左辅所撰:“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从得并姓名尊。”

1.三口铡刀

包拯塑像的左面陈列着三口铡刀。从铡刀上的纹饰大家应当认识它们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最前面的龙头铡,专侧皇亲国戚中的违法分子,这就是所谓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中间的虎头铡,专铡贪官污吏;最后面的“狗头铡”,专铡劣绅恶霸。这三口铡刀,是包公执法严明的象征。

说起这三口铡刀,还有一段来历。

包拯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碰上的第一个案子便是“百寿图”案。案件起因是右丞相庞吉每年分别在春、秋两季做一次寿,借此受文武百官的寿礼及市井商号的贿赂。这年秋季庞吉又要做寿,左丞相展文祥用上好宣纸亲笔题写了一首打油诗:“指日高升是何因。官极位显不为民,诈取双寿吸民膏,财欲熏心法外人”,起名为“百寿图”,亲自送到庞府,想借此嘲笑庞吉,为同僚们出口怨气。当这幅百寿图悬挂在寿堂中间时,庞吉才发现展文祥是在骂自己,恼怒万分,撕碎“百寿图”,当声将展文祥拿下。随即同几个奸臣同党密谋,以贪赃枉法的罪名,把展文祥打入牢房。展家不服,直接告到宋仁宗御前,于

是,宋仁宗将这件公案交给包拯审理,要包公判断出个是非来。

由于庞吉是右丞相,展文祥是左丞相,哪个官职都比自己大,包拯知道要处理这样的大案没有特权和重刑,是制服不了奸臣的士!弄不好,不仅会身败名裂,甚至边脑袋也会搬家。于是,他将自己的苦衷向八贤王倾诉。八贤王立即为包拯请得三道御札。大家别小看了八贤王交给包拯的这三道御札,正是这三道御札使包拯有了先斩后奏的大权!

包拯回到府里,心想:这三道御札明明是三道圣旨,八贤王为什么偏偏说是三道御札,这不是提醒自己在“御札”,二字上做文章么?包拯和他的谋士公孙策一商量,于是借“札”与“铡”同音,就把这三道御札打造成三道先斩后奏的御铡。由公孙策领命设计监造,然后抬上金銮殿,仁宗一看,龙头铡把双须扎,刀光阴森令人怕;虎头铡上头顶王,梨木台床黄铜镶;狗头铡上尖嘴巴,榆木台钉似马牙,高兴地说:“包爱卿,这三口御铡造得如此之好,我大宋朝指日便当中兴。朕再赏你三身御服,晓喻满朝文武,今后不论是谁,都得遵守国家法纪,若有犯者,定铡不饶!”

有了仁宗的这一番金口玉言,这三口铡刀就成了有权先斩后奏的御铡,它使包拯如虎添翼,威坐开封,不但断了庞、展两家的案子,而且以后一直用它铡贪官,斩国戚,除劣绅,为民申冤除害,留名青史。

2.包公像与廉泉

三口铡刀旁边,沿墙竖有李鸿章亲笔撰写的《重修包孝肃公祠记》碑文。这块石碑原竖立在享堂的后墙正中。为了游客参观游览方便,近年才移至此处。

包公塑像的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质地黑亮的石头,上面刻“宋包孝肃公遗像”。石刻上的包拯遗像,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包拯面如铁、气如虹、铁骨铮铮的包青天形象。这方石刻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一位叫徐琪的,请工匠以包拯在开封府任上的一方石刻画像为蓝本雕刻而成的。它与正殿正中的包拯金色塑像在制作和技法上有所不同,两者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包拯的多方面的人格魅力。

石刻上的画像据说是包拯的真容。画上的包拯头戴乌纱帽,身着紫罗袍,脚蹬粉底靴,白脸长须,书生气派。因身材较矮,显得帽翅格外长。过去,包家子孙在介绍画像的来历时,常常谈及一个传说。说包拯在开封府时,经常要深入现场办案,百姓为了争看他的风采,往往把他挤得寸步难行。后来,仁宗皇帝知道这事,就赐给他一顶特制的乌纱帽,帽翅比别的官吏要长三寸,并下令:凡碰到包拯帽翅者,杀无赦。但是,包拯爱民如子,不忍加害于民,所以每逢他步行办案之时,就由随从高声吆喝:圣上有令,碰到帽翅者杀。百姓听到后,便纷纷让出一条路来。

如今在一些纪念包拯的专祠、庙宇、殿堂里,以及戏曲、小说中,包拯的形象,为什么都是黑的呢?

对此,民间也有一传说:包拯父亲为官清正,直到40多岁,与他的母亲还没有生过一个儿子。这事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派文曲星下凡做他们的儿子。开始,文曲星不愿意,气得玉皇大帝直拍桌子。桌子一震动,上面的一方砚台里的黑墨,泼到文曲星的脸上,所以,后来当文曲星下凡投胎,成了包令仪儿子包拯时,脸也就变成黑的了。

其实,历史上的包拯,脸并不黑,相反,他是一个相貌清秀、白面长须的书生。但中国的戏曲讲究脸谱,以便区分好人和坏人,区别人物的品质性格。比如,脸上画红颜色,表示这个人忠义勇敢,像三国戏里的关云长;脸上画白颜色,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像三国戏里的曹操;脸上画黑色,表示这个忠厚耿直。大家都看过《秦香莲》这出戏,那里面的包拯,为人正直,铁面无私,不管皇姑、国太怎样威迫利诱讲情,他宁可不做官,也要铡陈士美。把包拯的脸塑画成黑色,就是为表示他的这种品质的。此外,还应了民间老百姓称包拯“日理阳间,夜理阴间”之说。

享堂的东壁立有一方石刻的《包拯家训》,上面刻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

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享堂的西壁还立有包拯的《乞不用赃吏疏》和他的诗作碑文。碑上的这首诗作,就是我刚刚在介绍《包拯家训》时讲过的,包拯在临终前,看着仍挂在他床前的那首“清心为治本”五言诗,从这首五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拯的高风亮节之处。

游完包公祠正殿,现在请随我继续参观东西两厢的陈列室。东厢房陈列有《包拯生平简介》、嘉庆8年版的《合肥县傅郭城图》(意含有外城的城图)、《香花墩图》、《宋史》和记载包拯事迹的地志书、《包公办案图》,以及包公当年在贵池手书“齐山”的摩崖石刻拓片等;西厢房陈列有包氏宗谱,从宗谱可以看出自包拯上溯35代,后续37代,共经历了2800多年。其中陈列的《故宫南薰殿藏包公画像》为复制品,而由包拯生前好友吴奎撰写的《包拯墓场铭》,因受战乱磨难,碑碎为一块,有三分之一的字迹模糊不清。还有出土的包氏族人文物木俑、青瓷香熏、影青瓷碗、砚台等。

出了祠堂,我们看到的这座门角撰尖亭叫“廉泉亭”。廉泉亭内有一口井,名叫“廉泉”,说起这口“廉泉”,了有一段故事。

一日早朝,仁宗还未上朝,包拯与朝中的庞太师在一起闲聊。庞太师别有用心地说:“包大人,做官不为己,不虑后,可羡可敬!”包拯是个实心人,见部,便答道:“在朝为官人对人要尽义务,何况对自己的后人呢。在政已准备好了,把家门前的那口井留给后人。” 谁知皇帝上朝时,庞太师出列奏道:“陛下,谁都说包拯为官清廉,我看不见得,他正值中年,就要留井给后人了。”仁宗问道:“包爱卿,可有此事?”包拯回答说:“确有此事。”包拯的刚落音,庞太师便落井下石地说道:“陛下,臣所奏无半点虚假吧!单凭这一点,包拯不仅不配坐镇开封府,还须严惩!”包拯和庞太师的一番话,反引起仁宗的深思,他知道包拯的为人,终于琢磨出包拯留井后人之意,问道:“庞太师,朕问你,是河水清,还是井水清?”庞太师随口答道:“这还用问,当然是井水清。”于是,仁宗对满朝文武大臣说:“包爱卿做得实在好啊,他留井给后人,是想留面镜子给后人,要他们不要坏了包家祖上为官清如水的规矩。”包拯一听十分欣慰,索性说出自己的良苦用心:“陛下圣明,微臣留下这口井的用意不仅如此。因为,这口井的水,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的。” 此后,这口井便称为廉井。明朝人在包河修建包公祠时,也给这井修了个亭子,作为一“景”留下,称为廉泉。

廉泉果真像包拯所说的那样吗?这一点不假。后来,有一个姓臧的人来到合肥任知府,他不相信廉泉里的井水有这么大能耐,又想显示一下自己为官清正,便从廉泉的井中打了水,喝了一口。说来还真应验,他立即头痛,越痛越厉害。不久,就悄悄地溜走了,不敢再在合肥为官。自此,很少有为官者再喝廉泉里的井水,原因是他们怕喝了之后,自己会出丑。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02年,李鸿章侄孙李国蘅撰写了一篇《香花墩井亭记》,曰:“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石汲饮,忽头痛,复堙如故。是说也,余窃疑??命从人开井汲泉,煮茗自饮,味寒而香烈,饮毕无异??目而笑谓诸曰:??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后来由东吴曹大铁书写,雕刻井亭内壁。有兴趣的游客可近前仔细赏玩。

再请看,廉泉的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磨擦而留下的。正对井口的亭子顶端天花板中央,雕有一块圆形彩绘本质浮雕龙像。亭顶端的那浮雕龙像,倒映井内,随着井水的晃动,好似龙影在舞,颇有游龙戏水之景趣,故人们又称廉泉为“六角龙井”。 享堂西边有一座临河而建的小亭,名叫“流芳亭”。小亭为歇山亭建筑,倒挂楣上,雕梁画栋,三面临空,相传是包公幼时读书之后,休息玩耍的地方。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种呈曲线向外略倾的座椅叫做“美人靠”。相传,过去深院闺房的小姐们也常在此休息,因为她们纤纤细腰,靠上去曲线分明,特别好看,因此得名。离“流芳亭”西边不远处,有两块直径1?56米的圆形石刻画像,左边的画像名曰“为民请命”,右边的画像名为“微服私访”。

第三讲 脚印塘与浮庄(解说词)

(选自合肥市旅游局编《合肥市旅游景点导游词》)

各位游客,眼前这片水面就是人们所说的“包河”。放眼望去,水面上,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白色的莲花朵朵竞放。沿河两岸,绿树掩映,风景美丽。其实这条包河原先只是合肥城南的一段护城河。

你们看对岸,掩映在树丛中的那条高出水面六七米的路面,曲曲弯弯向东西两个方向伸延。它就是合肥古城墙的城墙根基。

这段古城墙,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到了宋代,合肥的多任州守相继修葺,使它加长了数倍。明初,开国功臣虢国公俞通海在弘治年间,庐州知府马金修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使古城墙周长达26里,有7个城门,把合肥变成了城坚池深的“铁打的庐州”。清代又不断修葺,甚至征用皖属34州县的人力、物力,使城墙越建越壮观。可惜的是,这座古城墙于1951年起,因合肥城建而被全部拆毁,所幸及时栽树形成绿化带。城墙的拆毁,给合肥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有人可能要问,原来的这一段护城河为什么被称为“包河”呢?

据说这也有段故事,说是宋仁宗赵祯念包拯为国操劳一生,居官清廉,在包拯晚年卧病时要将半个庐州赐给他作为私产。包拯想自己为官二三十年,不占民财,两袖清风,如今已是暮年,怎能占半个庐州为己有呢?再说,假如接受御赐这半个庐州,说不定还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败坏包家门风的隐患。于是,包拯坚辞不受。但是毕竟对意难违,包拯经深思熟虑,便要了这一段护城河。

护城河保护着庐州安全,比不得田产,后代子孙既分不开,又卖不得,更富不了,包拯想拿它时时提醒自己的后代子孙永远护城爱民,不得坑害百姓。此后,正如包拯所愿,他的后代子孙多依河而住,便有了这“包河”的说法。

传说有年大旱,包河周边的树皮草根都被吃光了,饥饿的灾民自然很想吃这包河里的藕。当时包公还健在,亲笔写下“河藕能吃不能卖,愿者挖藕度荒”的告示叫家人贴到街上。百姓闻知后,纷纷下河挖藕充饥,度过了灾难,逃过了生死一劫。百姓们感谢包公的恩德,不愿意将它挖尽,特意留下许多藕根,以使它能蕃衍至今。

包河的藕与一般的藕不一样,它不仅鲜嫩可口,而且每个藕都有七个孔,断而无丝,人们说:这是因包公铁面无私,连藕也无丝。所以合肥有句歇后语叫“包河藕--无私(丝)”。包河不仅有藕,还有鱼,包河的鱼脊背特别黑,人们说它象征着包拯铁面无私,这也成了包河的特产。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地方叫“脚印塘”。脚印塘原指包河中小岛上的一个池塘,现在这岛也被称做脚印塘。它与包河呈丁字形,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

脚印塘长近20米,宽近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传说,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地游玩。那时岛北并没有“玉带桥”,有天,包拯在这里玩得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于是,他猛地向前一跳。因为包拯原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右脚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叫“脚印塘”。 这个传说,有点神话色彩,出于合肥的老百姓对包拯的敬仰。

好了,“脚印塘”的游览到此结束,下一个参观的景点是“浮庄”。

浮庄 原为包公书院,重建于1983年,2000年8月,又做了修建。占地20余亩,南与包公墓、清风阁相邻,西与包公祠遥相呼应,是一组由茶楼、莲塘、亭榭、曲桥等景点组成的依水而建的古典园林,具有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艺术特色。它黛瓦粉墙,色彩素,黑白分明,浮庄四周绿水潆洄,犹如浮在水面上的古代村庄。所以前国防部长张爱萍把它取名叫“浮庄”。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