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题西林壁古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5:26:00 高中作文
题西林壁古诗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材料作文题西林壁

以苏轼诗《题西林壁》为材料的

新材料议论文写法及其写作提纲举例

一、问:以苏轼诗歌《题西林壁》为材料写议论文怎么写? 答: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依次进行:

1、 理解文题材料的含义,把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作为中心论点; 2、 根据中心论点寻找两三则论据素材,对素材作同中见异的比

较,从不同点中归纳出两三个分论点;

3、 把分论点按纵向(层进式)或横向(并列、对照 )结构顺

序排列,列好写作提纲。

4、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结构模式

布局全文。即在开篇提出问题的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或者论题;在分析问题的本论部分,根据提纲所列的两三个分论点顺序进行论证;在结论部分指出应该怎么办。

5、 在分析问题的本论部分,初学者可以按照“提出分论点—解

说分论点—举例分析或者引用名言分析—小结”的顺序写好每一段落。每一个分论点用一个自然段来论证,分论点也可以独立成段。等到熟悉了这一写法之后,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把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安放在任何你觉得适合的位子上。 总之:文无定法,但是初学有方。以上所说的写作步骤和方法是用来引导初学者入门的。这正如学书法必须先临摹字帖,而后融汇各

家自成一体;学国画山水必先学山水皴法,而后掌握规律自创皴法;学太极拳、操必须掌握基本套路而后自创式样。模仿、借鉴和根据一定模式套路操作是初学者入门的捷径。至于入门之后的融会贯通、创造性发挥,则需要学习者在不断的积累知识和领悟、掌握规律后进行的。

二、问:针对这一篇材料议论文,应该怎么编写提纲呢?

答:编写提纲是写作议论文中非常关键的一步。编写提纲包括了审题立意、结构布局、语言锤炼和逻辑思维等多种训练。可以说,选好论据材料,列好提纲,你就成功了一半。

针对这一篇材料作文,以下举几个提纲例子说明:

例一:

中心论点:办事切莫主观臆断,要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分论点一:当局者迷,当局者往往只从自我的角度看问题而失之偏颇。 分论点二:旁观者清,旁观者可以客观冷静地观察、权衡当局者的得失功过。

例二:

中心论点:只有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偏见,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获得事业成功。

分论点一:眼睛只盯着狭小范围,则容易产生主观偏见,无法顺应历史潮流,致使事业遭受失败。

分论点二:超越狭小范围看问题,才能够准确认识事物,顺应形势定

位自我,从而获得事业成功。

例三:

中心论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了解事物真相,做出正确选择。 分论点一:入乎其内,置身其中,才能知其内在本质特征。

分论点二:出乎其外,远而观之,才能知其全貌与所处客观环境。 例四:

中心论点:多作换位思考,才能了解自我,理解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

分论点一:当局者迷,只从自我角度看问题,则无法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处理问题。

分论点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则能够客观冷静地反观自己,解决问题。

例五:

中心论点: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分论点一:看问题要由表及里,先观其全貌,研究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而后深入其中,把握其内在本质。(举例分析论证)

分论点二:如果看问题只看其表象,或者只研究其局部现象,那么都无法完美地解决问题,获得事业的成功。(举例分析论证) 如果没有时间多写全篇文章,则建议大家多做根据材料提取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训练。

只要多练、多写、多修改、多领悟、多归纳掌握规律,任何人都会获得进步的。相信自己吧!

篇二:小学必会80首古诗苏轼题西林壁

小学必会80首古诗:苏轼?题西林壁

作者背景 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古诗今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古诗作文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

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篇三:题西林壁有感

《题西林壁》给我的感悟

六年(1)班 袁敬岚

生活是多面镜,每一个面里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题西林壁》让我如沐春雨,仿佛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话说宋朝年间,一日,大诗人苏轼来到庐山。但见庐山起伏连绵,横看是一片峻岭,侧面看则是高高的山峰。不同的角度望去,庐山呈现出各异的姿态。苏轼顿时诗兴大发,连忙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千古绝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一首诗不仅仅写到庐山的景色,还从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一个事物都有多面性,我们看待问题时,要注意从多个方面去思考。生活中何尝不是呢?

一位美术老师,有一天,他上课的时候,把一个杨桃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们观察,画出这个杨桃。班上同学画好以后,发现有一个同学画的是一个五角星。大家便纷纷嘲笑他:杨桃就是杨桃,怎么会变成五角星呢?老师却说:“你们都到他的座位上,看一看这个杨桃。”学生们照做了,他们惊奇地发现站在这个位置上看到的杨桃,的确像个五角星。

不可置否,杨桃有一个面和大多数学生想的一样,但当你从另一个面看,你会发现,这一个面与另一个面并不相同,但并不分谁对谁错。反观我们的生活,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一个色子除了可以丢出“一”,还可以丢出“二”、“三”、“四”、“五”、“六”;

同样对于小鸟的鸣唱,有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噪音。有的人觉得这只是普通的鸟鸣,没什么特别。有的人却从中听出了旋律,认为那是一种优美的音乐。

同样的一张纸,有的随手丢进垃圾桶里。有的人将纸折叠成一架纸飞机,还有的人拿起手中的笔,在纸上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

??

可是,无论你怎么看这同一个事物,尽管它会有其它形状,可它还是它自己本身,不会变成另一样事物。像庐山一样,不管是岭是峰,它仍是山,不会变成天空!

那么,在生活,如果我们和别人的意见不同,不要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要多接受别人的意见,他之所以与你的观点不同,是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这好比一个杨桃,你从前面看,他从侧面看罢了!看来看去,还是一个杨桃。

记得四年级时,有一次,班上进行辩论。说的是一个同学值日时偷懒,用几元钱“贿赂”另一个同学帮他扫地。结果那个同学帮他把任务完成了。偷懒的那个同学还得到老师的一朵小红花。偷懒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大家各抒己见,纵论纷纭。有的说,那个同学是对的,有的却不同意这个同学的做法。其实,事物都有两面性,利弊同行,掌握了这个道理,什么事都解决了。

啊,《题西林壁》,虽不过短短几行,却已使我受到了精神的熏陶,令我感悟良多,这首诗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将激励我,陪伴我踏上漫漫人生旅途??

简评:古诗《题西林壁》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多少人生哲理,为后世提供不少借鉴。小作者通过读这首古诗,抓住了“每一个事物都有多面性,我们看待问题时,要注意多个方面去思考”这一要点,展开论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指导老师:文坚)

篇四:高考作文古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王安石《等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王安石《等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篇五:5 古诗两首

5 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至24页。

教材分析:

本课古诗是《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学习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情分析:

这两首诗中的生字不多,因此学生诵读起来不算困难。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学习《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的观察、欣赏。学习《游山西村》要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学生比较困难,教师加以帮助。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小黑板。

学生:查阅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数:1

一、复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 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设计意图】回顾以往所学古诗,明确新学内容,并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明白诗题的意思。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

(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

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

(不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设计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3.交流说说有创意的想象意境。

4.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四、拓展阅读。

交流朗读课前搜集的作者的其他作品。

五、熟读背诵。

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的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堂测试题: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第二课时 课时数:2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尽快使

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始新的学习。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作者有一定了解,并通过听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诗句的节奏。

3.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4.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北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5.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的朗读后两个诗句。

(2)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三、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的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叫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读后可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的引用这些诗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