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谁说真话付出了代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3:17 体裁作文
谁说真话付出了代价体裁作文

篇一:说真话要付出的代价

说真话要付出的代价

昝爱宗

如果说,因言获罪还在世界上存在的话,那么,因言获罪就可以称之为人类上下五千年来最古老的罪名了。

说话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搭上性命,在中国历史上更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翻开历史纪年的史书,可见令人吃惊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于皇帝来说,说真话,说令他不高兴的话,就是一种冒犯,就是死罪。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杨广这个奢靡腐朽的暴君,生性如禽兽,当上皇帝后,更加自负,谁若敢上谏,轻则杖击,重则即令赐死,死者数目没有具体统计。杨广明知道自己拒谏是毫无道理的,但暴君就是不喜欢听不愿意听的。不但政客因言获罪被斩杀,就是文人也不例外,比如有人写的诗比他好,就可以获得杀头的罪名。在这种“白色恐怖”下,“臣下相顾,钳结自全。龙逢复生,安敢议奏。左右近臣,阿谀顺旨,迎合帝意,造作拒谏。”当然,这个

谁说真话付出了代价

十分聪明的皇帝也知道自己这样下去,“宝座”将被推翻,就表现出一点自知之明,摸着自己的脑袋说,这个“二斤半”的玩意儿,有多少人惦记着呀。最后,民贼独夫杨广得到报应,他的“二斤半”被部下活生生勒下。

比起杨广,唐代两皇帝李渊、李世民父子则是进步很多,他们被称为有史以来“纳谏”工作最出色的皇帝之一,纳谏美名并得以名扬青史。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动摇过,只是鉴于前面隋炀帝拒谏而亡,为了不想让历史重演和自己的江山永固,就认真以史为鉴,坚持把纳谏工作做好,事实上确实成就了大唐的统治事业。

史书上讲唐太宗也惧怕下属的批评。有一回,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漂亮的鹞子,于是带着玩弄。突然,魏征来了,太宗赶紧把鹞子放进怀里。魏征心知肚明,却假装不知道,上前和皇帝谈正经事。而且,还谈到古时一些因纵于逸乐的故事。他故意拖时间,太宗一向尊敬他,又不敢破坏纳谏的规矩,就只好耐心地等他讲完。魏征还没说完,可怜小鸟早已闷死了。还又一次,太宗罢朝之后,怒气冲冲地回宫,喊打喊杀,说非杀掉那个“倔老头”不可。可这时,正巧把深明大义的皇后惊动了,赶紧问发生了什么事,谁斗胆触怒了皇上。太宗说,还不是魏征那家伙,“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原来魏征当着百官面前和皇帝争议,不给皇帝面子,使得皇帝恼羞成怒,但又不敢公开发作。

面对皇帝,臣民勇于批评和指陈政策失误,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言论自由,说错一句话,或者多说一句话,皇帝就可以随时说“拉出去斩了”,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同样,作为统治者,能听听真话,也是需要肚量和勇气的。这个肚量和勇气,就是皇帝要有把自己的国家当作全民的国家的肚量和战胜自己的勇气。曹操早就说过,天地间,人为贵。首先,人应该是人,然后才是臣民。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敬和直言,平等对待。当然,这话也只能在李世民时代说说,如果赶上不幸的杨广时代或其他暴政时代,即使有十条命也早被斩尽杀绝了。

暴政时代是没有丝毫的言论自由可言的。暴政的主宰者是暴君,暴君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是以自己的利益而用暴政权力剥削臣民的统治者,不论他的政府权力是掌握在一个人、少数人还是所谓的多数人手里,暴政都是苛政的原型。即使暴君是一个杰出的统治者,如果他没有广开言路,而是封锁信息,奴役臣民,因言治罪,他照样获得暴君的称号。

比起敢于想皇帝进言的大臣来说,生活在暴政时代的文人,更是不幸中的不幸,因为文人除了

研究与思想之外,别的都不是什么长处了。研究与思想,都应该以言论、文字的形式来表达,但是这样的形式注定会留下确凿的罪证。白纸黑字,一个字就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据说,在相对比较开明的唐宋朝代,文人因言获罪,被贬者之多,胜过牛毛。许多文史留名的文人官员,为官时几乎都遭过贬谪,如王维失意唱阳关,韩愈被贬走秦岭,白居易被贬浔阳江头邂逅琵琶女,苏东坡被贬高唱大江东去等,还有一位曾经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同样受过贬谪,只是他所侍奉的皇帝比杨广开明一些,他得以保留性命而已。

历朝历代,文人或知识分子,说真话都是需要惊人的胆量和超凡的勇气的,甚至还要提前想到要付出的沉重代价。近一百年间,邵飘萍、林白水等新闻报人就是因言获罪,死于暴政的屠刀之下。大约四十年前,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毛泽东面对假如鲁迅还活着的话这一问题,这样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还披露说,毛说这话时,周谷成、罗稷南等人在场,当时罗稷南先生就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声。

都说舌头长在自己嘴里,说什么话,怎么说,是自己的自由。其实并非如此简单,有些话是别人让自己怎么说就怎么说,自己的喉舌其实是别人的喉舌。所谓舌头上的权利是天赋人权,实际上在统治者眼里是随时都可以被剥夺掉的所谓人权

篇二:皇帝的新装课后题答案

皇帝的新装课后题答案

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语句和概括内容要点,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的能力。第1小题可先勾画出在“新装”面前皇帝、大臣以及老百姓的语言和表现,然后再概括。第2小题意在让学生在第1小题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概括,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现实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第1题参考“问题研究②”;第2题,“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二 阅读下面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3.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想像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

设题意图: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里有关皇帝的语句中,比较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第1小题的句子,点出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糜,是故事的引子。第2小题从上下文中寻求答案。第3小题,皇帝的心理活动,依然是虚荣的继续。

1.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

2.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3.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按照课文中所表现的皇帝的性格特点,皇帝回到宫里,依然会厚待骗子。“具体行动”,可让学生去推求、想像。

三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2.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试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

设题意图:让学生将所学所知同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现实贯通,以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人格。

解题思路:第1题第一问重点说说自己选择做法的制约因素。第二问,可让大家先列举现实生活中明知是假,偏要说真的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第2题可提示学生从骗子的动机和客观效果上分析认识。

篇三:说真话并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

说真话并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

作者:朱学勤

来源:光明网

时间:2005-08-25

学教育应该是缓解社会不公、弥平社会断裂之“远水”,“远水”未必能救“近火”,但它本身不能成为“近火”,反过来炙烤社会不公,激化社会矛盾。

要驳倒杨振宁氏,应该先让一步,承认他的个别论据也并非妄说。如中国大学生在中学时代训练题目做得好,也做得多,知识基础比美国学生扎实。凡有国外校园经历者,大多不会反对这一点。

但这毕竟是现象。造成这一现象原因之一,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普遍接受的是应试训练。应考一流,创新则成反比,越往上暴露得越充分,以百弊易一利,这是落后,不是成功。杨氏罗列今日大学教育公认有三项目的——“教育学生,服务社会,尖端研究”,同样没有说错。他能说最后一项很落后,也承认了一点事实,承认一点是一点。不过这样一来,能够支持他“中国大学非常成功”这一论点,也只有前两项了,可惜这两项站不住。

且说第一项“教育学生”。杨氏回避了文科,举出的都是理工科实例,以此推论大学教育非常成功,可谓以偏概全;即以理工科论,一方面肯定基础教育,一方面则承认尖端研究落后,也暴露逻辑矛盾。如果基础教育没问题,怎么会出现尖端研究落后?杨氏以中国经济落后、起步较晚来解释这一矛盾,这是说不过去的。

即以杨氏自己的教育经历为例,西南联大毕业与赴美研究获奖,其间不过十年,饮水思源,他不会不承认前者与后者的联系,而西南联大教育之成功,首先与教育体制有关,并不是经济支撑。倘论经济条件,能够出现的是反证:今日大学所获经济条件——无论是国家投入还是家长所付高昂学费,与西南联大所处的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不啻霄壤;为什么那时能出现杨振宁、李政道、袁家骝,而今日却乏善可陈?

说到文科教育,则更为沉痛。杨氏不是珍惜中国传统人文教育吗?传统之沉沦,一蟹不如一蟹。以我文科任教二十年的感受,这里能说的只是一句:上世纪90年代不如80年代,本世纪不如上世纪(“文革”及此前极左时期除外),现今博士生只抵旧时大学生,大学生则不如高中生。至于包括理工科在内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人文,看看北大、清华校长前不久如何主持连、宋讲演,听听那些学生在校园网上贴出的现场感受,蒙羞足矣,毋庸多说。

再说另一项为社会服务。首先看学费:10年间学费猛涨20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不超过4倍;世界最高学费在日本,若以实际支付能力计算,中国学生承担的费用是日本的3倍;供养一个大学生,中国居民在城镇需4.2年纯收入,在农村需13.6年纯收入,西部地区则需35年的纯收入;25.5%的学生已表示“不愿再升入大学”,原因是“家庭负担不了上大学的费用”,在校贫寒子弟已有自喻“杨白劳”,学校为“黄世仁”。

其次看教育机会是否公正:沿海与内地录取名额严重失调。以今年为例,全国高考招生报名人数总计867万,录取率55%,北京、天津、海南等地预计录取率超过70%,而广西、贵州等地44%,远低于全国平均数。与此同时是重点大学地方化,清华在北京一市所投名额,年年超过苏、皖、川、鄂四省总和,20年不变;同样分数在北京能上清华,在内地省市则连普通高校都落榜。百姓无奈,遂有“高考移民”之“创新”,延至今年,终于爆出海南省当地家长与移民家长在大学门口对峙互罡的丑陋镜头,斯文扫地。即使沿海都市占尽录取名额便宜,考生较易入学,多半也是直奔白领、金领专业而去,以致人多壅塞,难以就业,造成另一头过剩。

为提升毕业生“签约率”(教育史上又一“创新”名词),各级校长新增公关性“社会服务”,焦头烂额,穷于对付;与此同时,社会所急需的各项实业岗位、技术职位,则普遍出现招生困难,几近断流。

大学教育应该是缓解社会不公、弥平社会断裂之“远水”,“远水”未必能救“近火”,但它本身不能成为“近火”,反过来炙烤社会不公,激化社会矛盾。 今日大学与社会如有“联系”,不是“成功”,更不是“非常成功”,而是怨声载道,危机重重。杨氏为之叫好,只能说他与这个社会的“联系”实在特殊,已不知社会基本感受。

与之对照的是钱学森。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去医院探望,钱氏病榻陈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也是一句话,是对中国大学成功与否的另一种判断,却是面对现实说出的真话。耄耋之年,直言可贵,即使过去说过一些过头话,人们都可原谅。

杨氏也是科学家,“文革”期间也说过一些不该说的话,人们也不是不能原谅。但在今天,信息基本畅通,说真话并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还是那样说话,则匪夷所思,令人失望。他本人是否总结教训,不重要,也不必苛求。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应从这一个案培养起自尊自信,以平常心平视各类海归名人。这也是教育,是自我教育,倘如此,则吾民幸甚,教育幸甚。

篇四:皇帝的新装课后题的答案

一 、阅读这篇童话,回答下列问题。

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语句和概括内容要点,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的能力。第1小题可先勾画出在“新装”面前皇帝、大臣以及老百姓的语言和表现,然后再概括。第2小题意在让学生在第1小题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概括,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现实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第1题参考“问题研究②”;第2题,“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二 阅读下面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3.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想像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

设题意图: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里有关皇帝的语句中,比较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第1小题的句子,点出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糜,是故事的引子。第2小题从上下文中寻求答案。第3小题,皇帝的心理活动,依然是虚荣的继续。

1.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

2.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3.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按照课文中所表现的皇帝的性格特点,皇帝回到宫里,依然会厚待骗子。“具体行动”,可让学生去推求、想像。

三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2.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试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 第1题第一问重点说说自己选择做法的制约因素。第二问,可让大家先列举现实生活中明知是假,偏要说真的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第2题可提示学生从骗子的动机和客观效果上分析认识。

篇五:课后练习整理

课后“研讨与练习”专题训练

各个题型考察要点及答题技巧

一、 信息筛选:重点考察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要素的能力,如事情发生的原因、时间、人物等。技巧:搜寻文中重点信息,学会归纳总结。

二、 概括课文内容:重点考察提炼信息、概述、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技巧:抓关键信息、言简意赅,??人,??时间在??地方,做了??事情

三、 语言赏析:考察品析课文语言,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回答。如按照“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分析语句内容”“有什么作用”三步走答题。

四、 文章结构:考察文章的标题、开头、中间部分、结尾部分在全文的作用。

五、 重点字词句:揣摩重点字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情感。

六、 开放题:仿写、小练笔。

一、信息筛选

1、 朗读《金色花》,想一想:诗中的孩子跟妈妈捉迷藏,表现了孩子对母亲怎

样的情感?他为什么会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

况。

3、 课文是怎样引出“绿色蝈蝈”这一说明对象的?这样开头好在哪里?

4、 默读《小圣施威降大圣》,然后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5、 快速阅读《皇帝的新装》,回答下列问题。

(1) 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2) 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

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6、 快速阅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二、概括课文内容(整体、局部)

1、 默读《我的老师》,画出文中所写的七件小事,然后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2、 通读《再塑生命的人》,感受作者的情怀,并简要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经历,讨论:为什么海伦称莎

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3、 《再塑生命的人》有不少描写“我”学有收获后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这些语句,体味

“我”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4、 默读《我的早年生活》,梳理文章的结构,感受“我”在叙事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态度,然后依据示例,

完成下面的表格。

5、 快速阅读《王几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王几何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在《春》的作者朱自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说一说课文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紫藤萝瀑布》写景状物,意在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说说作者从紫藤萝花瀑中感悟到了什么,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和联想。

9、《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的。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然后复述“我”从

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10、默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在这件事情中心理上的变化。

11、诗人为什么将这《化石吟》题为“化石吟”?化石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12、《绿色蝈蝈》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绿色蝈蝈这种昆虫?重点写了哪个方面?

三、课文语言赏析

1、《散步》文中多处运用对称式的句子,如例句所示。请再画出两处这样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下路有意思。

2、下面是《秋天的怀念》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3、在《我的早年生活》中,丘吉尔幽默的语言中充满了睿智,法人深思。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

(2) 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

(3)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

(4)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5)多年来,我一直认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

4、结合《春》的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

(4)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5、读《济南的冬天》,仿照示例,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写一点欣赏文字。

示例: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两个“卧”字,表达出舒服、安适之感;把济南的山景想象成“小水墨画”,突出了冬日雪景只有黑白两色而又清新淡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衷心的喜爱。

句子:

赏析:

6、揣摩下列《济南的冬天》的语句,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7, 诗人有时候会采用一些非常规的表达,造成陌生化的效果,使诗句简洁而蕴涵丰富。结合上下文,体

会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