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叶剑英在延安,转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10:06 体裁作文
叶剑英在延安,转载体裁作文

篇一:共产党在延安的十三年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同志们上午好!

今天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这90年中,我们党经历从创立到成长到执政到发展壮大的历程,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传奇般的辉煌业绩,其历史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其经验也逐渐被世界各国所借鉴。那么,在这90年充满艰辛探索、努力奋争、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时期被誉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扭转乾坤的“黄金时期”,那就是延安时期的13年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33年。可见,延安岁月对共产党的成长和中国的发展是起决定性的。那么,党中央在延安时期走过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我们党是如何成长的?这段历史对我党以后的成长壮大起了什么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交流的。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从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到达吴起镇,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在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一共是14个年头,12年5个月零4天。

在这段时间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这一时期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讲道:“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

延安十三年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地位特殊,无可替代。主要概括为三句话:延安十三年,是我们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十三年;是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丰富发展的十三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扬光大的十三年。

一、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

(一)落脚陕北(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到达吴起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

1.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经过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中国革命处于被“左”倾教条主义者断送的危急关头。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新的中央的领导和指挥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等,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随后,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坚持继续北上的战略方针,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进行了斗争。于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中共中央从国民党报纸上获悉西北

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的喜讯,毛泽东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提出,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领导的红军。9月27日,中共中央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在这里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把党中央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会后,党中央率中央红军越过六盘山,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今吴起县城),在这里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由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创建的陕甘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新的出发点。

2.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党中央到达陕北前后,中国正处于政治大变动的前夜。一方面,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日本侵略者利用国民党统治者的不抵抗政策,制造华北事变,控制了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另一方面,在日本帝国主义已经显示出“他们要占领全中国”的形势下,国内各阶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一切阶级和政治派别都不能不回答“怎么办”的问题。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发表在法国出版的《救国报》上,传到国内后,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935年12月北平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开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侵略全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极大的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今子长县城),在这里党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

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等问题,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召开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它在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和组织问题之后,开始有系统地解决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问题。这次会议在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关头,不失时机地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克服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使党牢牢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瓦窑堡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善于总结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

就在中共努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积极抗日的同时,蒋介石却依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拒绝抗日,调集大量兵力继续围剿共产党。国民党的举动激起了爱国人士的反对。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就已经认识到了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将是接下来压倒一切的任务。日本的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近代以来他就从未间断对中国的侵略。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占领辽东半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军占领济南和胶济铁路,1915年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袁世凯接受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25年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1928年制造了“济南惨案”,并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了张作霖,企图夺取东北、1931年在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1932年进犯上海、1935年华北告急,整个中国笼罩在日军的侵略压制下,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已是全国人

民的共同呼声。这期间,从清政府到北洋军阀到国民党,都进行过抵抗,但都不得力,都未遏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铁蹄,所以毛泽东等人看到这一使命必然历史地落在共产党的身上,便开始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此时,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对日本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蒋介石仍未放弃“剿共”,1936年12月12日,被蒋介石逼迫去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并向全国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应张学良的邀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叶剑英、博古赴西安谈判,希望和平解决,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了一致抗日的主张,国共两党的关系开始缓和。古语都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这么做也是必须的。

(蒋介石的双手沾满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鲜血,中国共产党要求将他“交付国人裁判”实属情理之中。但中共中央经过对国内外局势的深入分析后认为,西安事变只有和平解决,才能避免一触即发的内战,形成全国团结抗日的局面。因而,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郑重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有关问题并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终于换来蒋介石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项承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4.中共中央进驻延安

西安事变发生几天后,驻延安的东北军向西安一带集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中共中央机关随即于1937年1月13日由保安迁到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照耀

篇二:延安整风:哪些人整了哪些人?

延安整风: 哪些人整了哪些人?

“延安整风”尤其是后期的“抢救运动”,为以后的党内斗争和政治运动埋下了伏笔,开启了先例。对此,中共官方的材料或是不提,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延安整风”运动与先前的中央苏区“肃AB团”、洪湖和湘西苏区的“肃反”、鄂豫皖和川陕苏区的“肃反”一样,都免不了严重的扩大化。中共建国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也无一能免扩大化,成为各方参与者打击对手、整肃异己、公报私仇的机会。 那么“延安整风”运动是哪些人整了哪些人呢? 我们来看看以下这个名单:

中央总学习委员会主任毛泽东,副主任刘少奇、康生,秘书胡乔木。中央总学习委员会下面有五个分区学习委员会,其负责人分别是:康生、李富春;陈云、王稼祥;任弼时、高岗;周扬;彭真。中央总学习委员会领导运动,具有未加明确界定的广泛权力,在事实上取代了政治局和书记处。这点很类似以后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央文革小组。

此外还有“中央反内奸斗争委员会”,主任刘少奇,副主任康生、彭真、高岗。所起的作用类似于以后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央专案组。

从这里我们已经大致可以看出哪些人是“整人”的人了。

老毛无疑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发起人、组织者和最大受益人,但是,老毛一般不具体参与整人,只是在幕后作些安排,甚至还时不时地讲一些“一个不杀、大部不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弄通思想,团结同志”之类的话,做一些救人于危难的事,例如对柯庆施和陶铸。所以,被整的人往往将怨恨转到他人。这点也很类似文革,被整的人往往记恨于林彪、江青,或是红卫兵、造反派等等。

整人最多、最狠的都说是康生。凡知情者提起康生,是无人不恨,而且恨得咬牙切齿。但是,由于老毛的庇护,康生直到死后才遭到清算。因为康生已被中共否定,所以如今痛斥康生的材料不少,此处亦不多说。

接着要说的恐怕就是刘少奇和彭真了。刘少奇因为最为积极地参与整风,最为积极地吹捧老毛,从政治局候补委员跳到党的第二把手。是不是有点类似文革中的林彪?

彭真的秘书曾回忆说:高级干部都集中在中央党校学习,彭真又是中央党校副校长,因此,有他一定的责任。“七大”时选他的票不是很多,但还是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他说就是因为延安整风时,他得罪了一些人。他闲时和我们聊天中多次提到他在延安整风中的错误,“延安整风嘛!我得罪了一些人,后来我与他们见面就道歉。不只道歉一次,是反复道歉!”

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彭真在整风前不是中央委员,因为在整风中受到老毛赏识,直接升到政治局委员。

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彭真所谓的“道歉”和老毛的“行脱帽礼”一样,从来不是“认错”,只是承认“整过火了”、“整重了”。从来不承认“整错了”,尽管事实上是整了根本不该整的人。

说起被整的人,首先当然是国际派的王明、博古、张闻天、王家祥、邓发、凯丰这些人。 此外,有名的案例是柯庆施和陶铸。柯庆施当时人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因为曾经在北方局的工作中与刘少奇有矛盾,因而被打成反革命分子遭到捆绑、斗争。妻子被逼得自杀,自己也险遭不幸。这时候,老毛出来充好人,予以解救;以后成为老毛的心腹,成为反刘少奇的一员干将。要不是死于文革前,文革中定有作为。

陶铸和其妻曾志都在整风受到无情打击。陶铸也是有赖于老毛亲自予以解脱,而与刘少奇结下冤仇。当时古大存负责党校一部的整风,将一大批干部打成“叛徒”、“特务”、“特嫌”,引起许多人的不满。曾志当时是党校学员,被认为有历史问题,在无法查清落实的情况下,古大存就将曾志长期“挂起来”不给做结论。陶铸、曾志都非常有意见。后来在五十年代,古大存在陶铸手下任广东省副省长时,受到陶铸的打击,被定为“地方主义分子”。其实,这种私心不少办案的人都有:整人的时候雷厉风行,澄清事实、平反甄别的时候往往推三阻四、一拖再拖。

周恩来、彭德怀、陈毅都在整风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整肃。周恩来因在中央苏区追随博古等人夺了老毛的军权,被任是王明路线的执行者,反复检讨。彭德怀则因发动“百团大战”引起老毛的不满,被围攻、批斗,被“骂了四十天的娘”,而罗瑞卿是积极的批斗者。陈毅也是被整的,以至于多年以后,陈毅还说:“在延安,刘少奇、邓小平、彭真、还有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这些人,还不是拥护毛泽东思想最起劲!现在怎么样?当年赫鲁晓夫吹捧斯大林,后来怎么样?刘邓那些人没有反过毛主席,那时他们根本没有见过毛主席!反毛主席、挨整的是我们这些人。总理不是挨整吗?历史不是证明了到底谁是反对毛主席吗!?以后还要看,还会证明。延安整风就是错误的!”

叶剑英本人虽然没有直接被整,但是他当时的妻子被整得自杀,虽然获救但精神失常。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到解释:为什么在文革初期老毛要整刘少奇对抗的时候,开始得到这些人的支持。

“延安整风”的斗争不仅仅局限于上层,同样也波及中下层。在基层更为残酷,由于整的人太多根本无法一一列举。就像川陕苏区的肃反“杀有文化的,杀带眼镜的,杀别钢笔的”

那样,“延安整风”在基层重点整“来自白区的”、“青年学生出身”。著名的有“张克勤冤案”,因为是康生一手制造,所以不仅得到平反,而且成为康生的罪行之一。而另一个更为严重的“王实味冤案”,则因为制造者是王震,迟迟得不到平反。即使平反以后,也是一再掩盖,不能正确报道真相。

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老毛说的什么“一个不杀,大部不抓”。被处决的绝对不止王实味一个人。

王实味(1906年3月12日~1947年7月1日),河南省潢川人,原名诗微,笔名实味、叔翰。1923年考取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预科,年底发表书信体小说《休息》。1937年10月只身抵达延安,专门从事翻译马恩列斯原著的工作。1942年3月因连续推出《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两篇文章而遭到毛泽东的点名批评。1942年被开除党籍,1943年被逮捕关押。1943年4月1日被康生下令逮捕,1946年重新审查结论是“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1947年3月延安保卫战开始,王实味被转移押往兴县城郊晋绥公安总局的一个看守所。不久此地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看守所需要转移,行前请示对于王实味的处置办法,359旅王震旅长亲自批复将王实味就地秘密处死。晋绥公安总局审讯科于7月1日夜将王实味提出,砍杀后置于一眼枯井掩埋。时年41岁。

篇三: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真实生活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真实生活(图)

在这种普通的窑洞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和大家一样,每天3钱盐、5钱油,吃的是小米,穿的是粗布衣服。

图为延安杨家岭毛泽东旧居

在延安,有一样东西给人的震撼最大——它随处可见,不事张扬,从不炫耀,与黄土浑然一体;它背靠高山,脚踩大地,坚固牢靠,岿然不动。它就是延安的窑洞。

延安的窑洞分土窑洞、砖窑洞和石窑洞。土窑洞,是黄土高原上最古老、最简陋、最常见的居所。挖土成洞,凿洞成窑,居留在这沟壑纵横的高原上的人

叶剑英在延安 转载

们,就这样生生不息地生活着。窑洞里的陈设,有木桌、木椅、土炕和农家的一些物什。挖窑洞时,先修“窑面”,即在山坡上挖一竖截面,然后向纵深挖掘。门窗用木框,窗户上糊纸或镶玻璃。赴凤凰山,到王家坪,进杨家岭,再赴枣园,以及鲁艺旧址的山沟里,看到最多也最醒目的建筑,就是土窑洞了。

1935年10月,经过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延安,在这样的窑洞里,一住就是13年。这些默立在山体上的普通窑洞,因为与中国共产党水乳不分的交融,产生了一种神奇的魅力,使中国革命史从此高擎一盏永不熄灭的灯。这盏灯,在这些土窑洞里点燃,穿透了中国黎明前的沉沉暗夜,催生出不朽的毛泽东思想,酝酿出伟大的延安精神,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这种普通的窑洞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和大家一样,每天3钱盐、5钱油,吃的是小米,穿的是粗布衣服。许多同志多次提议给他增加伙食费,都被他坚决谢绝了。1939年3月15日,毛主席在延安凤凰山的窑洞里,用小米饭和蘑菇、竹笋等菜肴招待印度援华医疗队。毛主席满怀信心地说:“吃小米拿步枪,我们坚信能够抗击军事强大的日本。”历史证明了毛主席的话。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访问毛泽东之后,曾在访问记中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如今,“土里土气”的窑洞成了延安的一大旅游景观,也成了中国革命的见证和教材。走进凤凰山麓,陈列在毛泽东旧居的那个木炭火盆会告诉你,为了将《论持久战》早日写出来,毛泽东通宵达旦,废寝忘食。陕北的冬夜,寒冷难耐,毛泽东一边挥毫疾书,一边把脚踏在火盆边取暖,鞋被烤着了也不知道。第二版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共收入了毛泽东

的159篇文章,而在延安时期写成的就占到112篇。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哪一处,没有留下毛泽东饱蘸浓墨的激情?哪一处,没有闪射出毛泽东深邃思想的光芒?掂一掂这些著作的分量吧,你就会深深地感觉到延安窑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别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旧时颜。”今天再吟诵叶剑英元帅的诗,更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走进延安城,绿树成荫,清水绕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柏油马路宽阔平坦,车流如梭,人流如织,俨然一个繁华都市。石油和煤炭工业的催生,绿色主导产业的开发,更使延安踏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那些默立在半山腰的窑洞啊,在见证了圣地延安的红色革命之后,又一次踏着时代的节拍,感受到了圣地延安绿色革命的浪潮。

网)

(摘自红潮

篇四:十大元帅们的夫人们:叶剑英比非正式夫人大60岁

十大元帅们的夫人们:叶剑英比非正式

夫人大60岁

作者不详

1、朱德

初婚的妻子叫萧菊芳,昆明师范学院学生。1912年结的婚,1917年生了孩子后,得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不幸去世。

第二次结婚对象陈玉珍,参加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6年的革命活动。南昌起义后,朱德终于得悉妻儿殉难。

1928年朱德和伍若兰在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部举行了婚礼,1929年底三次反围剿时,伍若兰牺牲。1929年43岁的朱德在井冈山与17岁的女战士康克清结为伉俪。这一对白头到老。

2、彭德怀

婚姻生活比较不幸,初恋情人表妹周瑞莲是被地主家逼迫不成,跳崖而死的。1922年彭德怀勉强同意与一位货郎的女儿刘细妹结合了。 彭德怀娶了刘细妹后便给刘起名“坤

模”(女中楷模也),又令其放足。不料后来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攻打长沙,从此与之失去联系,也与老家断绝了音讯。于是,刘坤模在彭德怀音信全无、生死不明的情况下,在武汉又与他人成婚。后来北上延安寻夫,也没有破镜重圆。多少年后,彭德怀谈起这段往事还叹息道:“这不能怪我,也不能怪她。”

后来在延安彭德怀看上了北师大的女学生、著名浦氏家族中的小妹浦安修(浦氏三姐妹———洁修、熙修、安修),1938年10月结婚。婚后没有孩子,文革中浦安修与彭脱离关系。

3、林彪

早年在家乡有一个订了亲的未婚妻汪氏,这个姑娘等了林彪一辈子,有缘无份。1937年初,林彪与陕北姑娘张梅在延安结婚。后在苏联养伤时生女林晓琳。1942年初林彪回国,

与张梅的婚姻也因缺乏感情而告结束。不久,林彪与祖籍福建来延安的叶群结婚,先后生女林立衡、儿林立果。

4、刘伯承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便作主在家乡为他选定了一门亲事。由于军务繁忙,夫妻很少在一起。1924年,刘伯承在重庆养伤期间,结识了吴玉章、杨闇公等革命家,并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此,长期南北征战,与家中失去了联系。

1936年他才又与红军战士汪荣华喜接良缘、并陪伴终生。

5、贺龙

在家乡时有个比他大七岁的童养媳月姑,第二年秋,徐月姑生了个女儿叫贺金莲。几年后徐月姑病故于南昌暴动。这是贺龙的第一次婚姻。

1935年,和萧克娶了一对出生名门的姊妹花,贺龙的妻子是姐姐蹇先任,萧克的妻子是妹妹蹇先佛。

蹇先任出身门,结婚后与贺龙感情甚笃,跟随贺龙参加革命,出生**。生有一女贺捷生。

1942年,贺龙与薛明结婚。婚后,两人相敬如宾,一起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岁月。

6、陈毅

第一个妻子肖菊英是位才貌出众的学生,1930年十月结婚,1931年,由于肃反扩大化,波及到当时的陈毅。一天,陈毅接到了通知.,要他到吉安开会,他预计此行凶多吉少。陈毅原本能如期归来,未料途中遭到白匪袭击,马被打死,只好与警卫员绕道步行返回兴国城。等到陈毅回来时,肖菊英因误认为陈毅已死而跳井自尽了!当时才二十岁出头。

1932年,在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和省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蔡畅这对“月老”的关心下,陈毅与赖月明结为夫妻,1934年11月,红军反围剿当中失散,据宋生发打探到的消息,赖月明回家乡后继续坚持斗争,不幸被捕,国民党一个姓方的乡丁看中她,硬要娶她。赖月明宁死不从,跳崖自尽了。

1940年2月陈毅与张茜在水西村江南指挥部结为伉俪。白头到老。

7、罗荣桓

青年时代离开家乡投身革命时,为了不连累妻孥,曾写过一纸离婚书,劝前妻颜月娥改嫁。但颜氏依旧生活在罗家。不肯再婚,靠一手好针线活,含辛茹苦,将女儿罗玉英抚育成人1937年春,红军女战士林月琴在延安与罗荣恒相识、相爱、结为伉俪。

8、徐向前

徐向前和程训宣是1929年底结婚的,1932年反四次“围剿”时,当时搞肃反,程训宣被抓走后,保卫局用了种种刑法,严刑拷打,逼她承认自己是反革命,并要她揭发“同伙”。她始终不承认是反革命,最后被杀害了。程训宣的死,对徐向前打击很大。此后十多年,他一直不愿再娶,一直到1945年,他遇见了他在武汉军校任教时女生队的学员黄杰。1946年“五四”青年节结婚。两人都不是初婚。

9、聂荣臻

家乡有没有老婆不知道,1928年4月,聂荣臻与党的机要交通员张瑞华在香港结婚,如果元配没有,他就只有一个老婆了。

10、叶剑英

一生中有九位女人,最多。

第一位:叶帅的第一次婚姻是包办的,无子女。

第二位:1924年初,和医务工作者冯华在广州结婚。留下了 一子一女:是叶选平、叶楚梅

第三位:1927年,和教导团女战士曾宪植结婚。不到十八岁就嫁给了叶帅,曾宪值人长的非常漂亮,称的上是美若天仙,她给叶帅生了个儿子叶选宁,后因工作关系而长期分居,这样日子久了叶帅还是和她离了。

第四位:1937年和危拱之结婚,无子女。

第五位:1940年,和南方局机要工作人员吴博结婚。吴博生下了个女儿,后来当了导演名叫叶向真,拍过著名的电影“原野”。

第六位:1948年底,和华北“军大”学员李刚结婚,这次的夫人给她生下了一子一女:

叶选廉、叶文珊,后因感情不合与1955年离异。

从此没再正式结过婚,在此后的日子里,叶帅身边长期的还有过三个女人,主要是照顾叶帅的生活而没有正式身份。第七位:不详。第八位:不详。

第九位:叶帅的最后一个非正式夫人是原解放军301医院一个副院长的女儿,是名护士。这位夫人在叶帅九十高龄去世时才年仅30岁。

篇五:关于革命根据地延安

《关于革命根据地延安》的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缅怀延安

作者:经管113班程菲菲

时间:2012年08月24日

地点:陕西延安

前言:“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小时候第一次读到著名作家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这句诗时,就被他热爱延安的精神所感染,并因而对延安无限神往。多少年来,总渴望有一次零距离触摸革命圣地的机会,去感悟“延安精神”博大精深的神奇魅力。

一;缅怀延安

机会终于来了!2011年08月08-12日,我随旅游团到西安、延安进行“缅怀之旅、感悟之行”。我终于得以瞻仰矗立于延岭山顶的宝塔,抚摸了杨家岭七大会议上桌椅,丈量了王家坪、枣园的距离。亲眼目睹了革命领袖们曾经使用过的简陋用具之后,我终于明白,当年延安枣园的点点灯光,为何最终能照亮神洲大地;终于感悟了共产党人能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最后革命胜利的精神源泉。

早晨六点多钟,我们驱车往延安方向疾驶。天高、云淡、风清、路平。从西安到延安共400多公里,2006年西延高速公路峻工通车,不仅加速了革命老区发展步伐,也缩短了全国广大延安迷的“心灵”路程。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果树林,出了西安是石榴,从铜川到延安是苹果,<莲~山课件 >接近延安则是漫山遍野的枣树林。粉红的石榴、鲜红的苹果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也向我们展示了老区的经济特色产业。

一路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的效果日益凸显。虽然触目仍是一片黄色,但远山点点浅绿却在慢慢向周围蔓延——那是退耕还林而种的树木正在茁壮成长。想毕,不远将来,贫瘠的三秦大地也将会展现出郁郁葱葱的景象。

二;如今的延安

汽车经过三个多小时行驶,进入了延安境内。据导游介绍,现在延安市市辖1区12县,总人口210万人,总面积36712平方公里。现在延安经济支柱是旅游业、烟草业、石油化工业,人均收入已达1700多元,财政收入已达29多亿元。 进入延安境内,首先是黄陵,其次是洛川、富县、甘泉县。中午,当宝塔山上的宝塔映入我们眼帘时,我知道自己终于来到了那神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街道宽阔整洁、楼房鳞次栉比、火车站宽敞透明、城中人群熙熙攘攘……一切都充满着现代繁华都市的气息,这就是那曾经的革命圣地延安吗?是的,这就是延安,那耸立在延岭山上的宝塔不就是延安标志吗?虽然历经沧桑,但那穿城而过的延河水还在缓缓流淌,延河桥的风姿依然一如当年。清凉山上的道观、半山腰的新华社旧址、山脚下的广场都向我们表明,这是那座曾经的革命圣地。 三;我们瞻仰第一站是王家坪革命旧址。

王家坪位于延安西北约4公里处,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旧址现为南北两院,南院是政治部,北院是司令部。

一进王家坪大门便到南院,首先看到的是军委礼堂。这是一座土木石结构的平瓦房,整个礼堂可容纳二百多人开会,现在还保留着当年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大会时的场景;绕过军委礼堂,向东是毛主席同志会客室旧址。

北院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军委会议室,墙壁上挂有当年拍摄的很多照片。朱德同志经常在此召开重要会议,后院有一排访空窑洞,再后还有总政治部组织

部办公室、毛主席居室,毛主席、朱德、王稼祥、彭德怀、叶剑英,林彪当年也住在这里。

在此期间,毛主席发表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重要文章。朱德为七大起草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撰写了《中国共产党与军事战争》、《克服困难,向前迈进》等文章,并于1947年4月5日在《解放日报》发表了著名散文《母亲的回忆》。1947年3月初,蒋介石调集了34个旅23万军队,向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出动了大批飞机轰炸延安。毛主席镇定自若地坐在窑洞工作,警卫人员请他到防空洞去,他说:“不要紧,窑洞这么厚”,这时,警卫员石国瑞拣了一块弹片给毛主席看,他接过弹片在手里掂了掂,说:“噢,这个很好啊!可以打两把菜刀用”。1947年3月18日,延安城里已能清楚地听到枪炮声,彭德怀几次催毛主席动身,他说:“吃吧!吃罢饭再走!敌人要来就请他来吧!我们把窑洞打扫干净,桌椅放端正,茶壶茶杯摆整齐,告诉胡宗南,延安是我们的,我们还要回来的。”一直到下午6时多,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同志才离开延安,踏上转战陕北之路。1948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光复延安。国民党军队仅仅占领延安1年1月零3天。又过了一年,即1949年,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

在此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胜利结束,军委和总部在此举行了庆祝抗战胜利大会。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在毛主席旧居门前的石桌向父亲汇报了学习情况。毛主席听后说:“你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上一个大学——劳动大学,在那里你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次谈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当年6月26日,国民党中央航空第八大队三十五中队机长刘善本上尉,不愿为蒋介石打内战,驾驶B24式五三O号飞机起义,从重

庆飞抵延安,延安总部在这里举行欢迎晚会,并称赞刘善本驾机起义的壮举。1947年3月,彭德怀主动请缨,要求暂时指挥在陕北的两万军队,保卫党中央,毛主席非常赞同。3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组成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习仲勋任副政委。彭德怀带领西北野战军抓住战机,以少胜多,一连打胜了著名的青化砭战役、蟠龙战役、羊马河战役、沙家河战役等,经过七战七捷,共歼敌三万余,粉碎了蒋介石对陕对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各战场的军事行动。党中央、毛主席对彭德怀的指挥才能和取得的辉煌战绩给予很高的评价。毛主席重新写下了他初到陕北时对彭德怀同志的赞扬诗:“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四;我们参观第二站是位于延安城西北约2.5公里处的杨家岭。

汽车一侧就是有名的延河,过延河大桥不远便是杨家岭。一路上,延河水、宝塔山、窑洞、杨家岭等“延安符号”一一映入我的眼帘,看着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景物,我内心有一种庄严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红旗飘扬、军歌嘹亮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很小的时候,“杨家岭的灯火”就深深印在了我脑海里。我知道,正是在杨家岭那狭小的窑洞里的油灯下,毛主席写出了《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今,当我跨越历史,踏上这块黄土地时,是多么想亲眼看一看当年老人家住过的窑洞、看一看杨家岭的灯火啊!

1937年1月,历经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到达延安,中共中央及主要领导居住在这里。在此期间,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坚持抗战,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组织全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第七次全国党代会;举行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杨家岭见证了中国革命从最艰难走向胜利、中国共

产党从最困苦走向强大的伟大历史,从此,这条陕北高原上普通的大山沟便充满了传奇色彩。

跨进杨家岭沟口中央机关大门,首先看到的是绿树环抱下的中央大礼堂。礼堂上空,红旗在蓝天下猎猎飘扬。礼堂当年由杨作才设计,中央机关同志自己动手建成,它高大雄伟,可算是杨家岭最辉煌的建筑了。时至今日,礼堂依然保持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旧貌,主席台正中悬挂着毛主席和朱德的大幅画像及六面党旗。

走进能容纳千人的会场,抚摩着会场一排排简陋的座椅,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革命前辈们正在商讨中国革命的重大决策,仿佛听到听到了领袖们抑扬顿挫的讲话声音。走出大礼堂,我们过桥来到对面山坡上,这里散布着一些小小的院落,小院里是几孔朴实的窑洞——这是当年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住处兼办公的地方。毛主席居住的3孔窑洞里,陈设着木桌椅、帆布躺椅、木柜等家具,看上去十分简陋,置身于这朴实的窑洞和小小的院落,望着这简陋的生活和办公用品,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年领袖们生活是何等艰苦。然而,毛主席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整顿党的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著作,就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诞生的。此时此刻,杨家岭的灯火再一次在我眼前点亮——正是这长明不熄的灯火,为无数革命指明了方向,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漫漫征程。

毛主席旧居门前有一方小石桌,标牌注明是当年毛主席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会见处。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毛主席谈笑风生,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毛主席幽默风趣的语言在陆定一准确流利的翻译下,不断引起美国记者的笑声。后来,期特朗在她的记录里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在毛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