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19:51 作文素材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作文素材

篇一:选修《“千古一帝 ”秦始皇》教学设计

选修《“千古一帝 ”秦始皇》教学设计

一、概述

1·本课内容为岳麓版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中国古代政治家》之第二课《千古一帝秦始皇》,一课时

2·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3· 在世界闻名发展史上,中华文明以源远流长、连绵不绝而著称。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创建、盛唐气象和“康乾盛世”是中华文明承继、繁盛的关键阶段。这三个鼎盛时期的形成与出现,尽管有着诸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历史人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秦始皇的勤政及暴行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秦统一的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客观评价秦始皇,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理解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才能对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史实,评价秦始皇历史功过 2、难点: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感悟“千古一帝“的风范。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校情:本校为农村(普通高中)高二文科班学生,

2、生情:高二(10)班为文科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但文科班学生思维较活跃, 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虽然学生在必修一历史课中已学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史实,但是对秦始皇人物缺乏整体的认识,需要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通过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图感能力。

2·自主探究学习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展示自我,服务课堂,体验成功。

3·讨论协作学习法,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协作中感悟历史,在感悟中完成学业。本课还采用讲授法、阅读理解学习法、

4·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文字、图片材料,直接感受情景教学的乐趣。 2·教师利用的资源:课件及教材、教参和网络资源及学生参与的探讨 3·学生利用的资源:教师提供的课件及教材等资源

七、教学过程

篇二:“千古一帝”秦始皇【人民版】[教案]

历史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 题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一课 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2.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

3.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秦始皇

学习导航: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分析背景,明确时代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地位和影响;

2.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分析其措施和作用,论证其是否解决了现实问题,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如何,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了历史发展;

3.从时代和阶级特点的角度论证其时代局限、阶级局限和阶级实质。

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

⒈时势造英雄——把历史人物置于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 ⒉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⒊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⒋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三个关键时期:

1.秦朝是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创建阶段: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帝国,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但他对思想文化所采取的“焚书坑儒”政策,祸及后世

2.盛唐气象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阶段:唐太宗以文韬武略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高峰——盛世伟业奠定了基础。

3.“康乾盛世”是古代中华文明最后的辉煌阶段 :康熙帝外抗沙俄,内平叛乱,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康乾盛世”的奠基人。

一、人物简介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正),因生于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故又称赵政(先秦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封建制,代以郡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

二、秦统一六国

1.原因

①客观上: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A政治:局部的统一为大统一奠定基础B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联系的加强,呼唤统一的出现C民族:民族融合的发展D民心:人们渴望统一)

②主观上:从力量对比上看,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秦: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并建立向东方扩张的阵地;六国:赂秦,被离间)

③个人因素: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善于发现人才,广泛招募各国精英;重用:李斯、尉缭、王剪父子等;采取收买,离间与军事进攻相结合及远交近攻的兼并策略)

2.过程: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兵攻占韩国,俘虏了韩王安。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大破赵军,占领了赵国国都邯郸,赵王也秦军俘虏。

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

公元前225年,秦军挖开黄河堤防,水灌魏国都城,魏王向秦国投降

公元前223年,秦军灭掉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军灭掉了东方六国中最后一国—齐国。

3.意义

①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有利于中央集权大帝国的建立

三、采取措施,巩固统一

1.政治上:确立起一套较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背景:统一后,秦国的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②内容:

皇帝制: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②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职能: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务 特点:三者分权独立,相互制约,最终集权于皇帝)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郡守、郡尉、监御史;县:县令、县丞、县尉,县下设有乡、亭、里等基层单位) ③作用:是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安定

A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其对皇帝负责 B官员职责分工,互相牵制,最终集权于皇帝 C加强对官员的控制

④评价:

A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模式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C但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高度的集权带来吏治腐败,皇帝决策失误;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人们思想,不利于科技进步的影响。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促进经济发展;重农抑商

3.交通上:陆路: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驰道;水路:疏通鸿沟、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4.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统一文字:措施:小篆(后来出现简易字体隶书)作用:便于政令畅通;促进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形 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走向低潮;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5.军事上: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抵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南征越族

四、秦皇暴政,二世而亡

1.暴政的表现:

①严刑峻法,兵役徭役繁重 ②赋税沉重 ③文化专制: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 ④大兴土木

2.秦的灭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五、评价秦皇: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1.功:①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开创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④重农抑制商政策,促使农业发展

2.过:暴政,激化阶级矛盾,造成秦朝的短暂而亡;同时文化专制政策摧残了文化,

总之,秦始皇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儿时历难,少年成帝王。励精图治,十年灭六国。政治改革,建立大秦国。焚书坑儒,苛政猛于虎。向东求仙,寿终却归西。

篇三:“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

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

课标要求: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通过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在评价人物时引导学生注意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理解秦始皇与其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收集有关秦王朝留下的历史遗迹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研究资料,并能透过秦始皇去感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作为古代中国一个极具特点和争议的人物,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既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一面,又有其偶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秦始皇崇信严刑酷法,以为这样能够使子孙万世相传,但在广大民众的反抗怒涛中,这也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从长远的历史发展看,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辩证地评价秦始皇。

授课时间:1课时

导入新课: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他有哪些可以泽被后世的业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呢?

教学主体:

一、并吞六国

1.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

(1)从客观方面看:①社会基础: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④群众基础:长期的战乱,人民深受其害,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主观方面看:①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后,秦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②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④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和突出的军事政治才能。

总之,秦国已经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知识拓展1:试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③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二、“百代尤行秦政法”

综合探究2:阅读教材,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1.政治方面:(1)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2)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知识拓展2:分封制和郡县制度的主要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不同点: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2.军事方面:(1)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2)南伐百越并征服之,设桂林、南海、象郡、闽中等四郡。疆域辽阔。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3)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陆上是驰道,水上修筑人工渠道以沟通自然江河(如灵渠)。

3.经济方面:(1)统一货币。秦半两钱成为全国通用货币。(2)统一度

量衡。发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并刻在标准器上,发放全国。

4.文化方面:(1)统一文字。小篆成为全国通用的文字。(2)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知识拓展3:如何认识和评价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1.建立的原因:①经济根源:春秋末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封建剥削方式。由于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②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③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键。④客观方面。秦朝统一六国,实现了“大一统”,为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4:评价秦朝建立起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和概括。

特别提示: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模式)是什么? 事实求是,一分为二。

对秦朝的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

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对秦朝的消极影响:严刑峻法,恶化了秦朝的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

三、秦始皇的暴政

探究活动2:概括秦始皇暴政主要表现。

1.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实施“焚书坑儒”。

2.修筑万里长城,造成民夫大量死亡。

3.大兴土木,滥用民办,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

难点突破:如何评价秦始皇?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

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

篇四:千古一帝 秦始皇 学案

“千古一帝”秦始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2)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 (3)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 (2)理解秦始皇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从秦始皇的严刑酷法认识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 1.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和意义。

2.秦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难点】 1.分析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和过程;

2.评价秦始皇。 【概念解读】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财政军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学习过程】

一、 知识链接,自主学习。

(一)联系必修一第2课,回答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2、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有什么影响?

(二)联系必修二第一单元思考: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根源

(三)联系必修三第7课,回答问题: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朝是如何强化其权力的?

(四)联系选修《商鞅变法》,回答问题:商鞅变法的内容(措施)?商鞅变法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阅读教材P16第一目归纳: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因素有哪些?为吞并六国秦国做了哪些准备?

(二)阅读教材P17——19页,分析概括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一: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昔者秦始皇帝功德瑕衅(过失),粲然(明白)在中夏(中国),其法式(法令、制度)诒(遗留)于后嗣(后代)。 ------章太炎《訄书·哀焚书》

材料四:“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贞观政要》卷八

材料六:“秦始皇不愧是中国社会史上完成了封建制的元勋,他把天下统一了。·········秦始皇是第一个把天下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郭沫若

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说出你的根据。 (注意论从史出)

【学法指导】

一、将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予以评价,根据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条件衡量是非功过。

二、将历史人物同他们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评价,看其活动代表所属阶级的何种倾向。

三、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还要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任何接触杰出人物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既要肯定功绩,又要指出错误,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

评价古代政治家常用到的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三、拓展延伸,知识构建。

四、巩固练习,总结反思。

选择题

1.与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主要特点是

A.皇位世代相传,巩固“家天下”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皇帝独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大权

2、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三公”,其中御使大夫的主要职责不包括

A.执掌群臣奏章 B.下达皇帝诏令 C.裁决中央和地方政事 D.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A.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辖

4、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政令传达的是①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④修筑驰道 A①②④ B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5、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6、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7、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8、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9、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11、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12、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主观题:

13、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

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14、2002年6月,湖南湘西里耶镇传出令中国考古界兴奋的消息:大批秦朝官方文书档案重见天日,至今已出土数量达36000件。这批文书属于地方县政府档案,从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之年直至他去世,一年不缺。这11年,正是中国古代史上分量很重的11年,而此前有关始皇帝王朝的原始文字,包括鼎铭石刻,尚不足千字。这一发现,不仅找到了秦代考古史上里程碑式的珍贵材料,同时它也将改写和填补正史中有关秦史的大片空白。

(1)请推测这批书写在竹木简上的秦代文书档案的主要文字字体,并简要说明理由。

(2)公元前3世纪末,如果从湘西里耶镇(今湖南与重庆交界处)走水路到桂林郡,要经过哪一段人工运河?

(3)文书档案中发现有大量的秦代官方邮书,有的邮书上还有“快行”的字样,表明秦朝政府那时已经有了一整套邮书的寄发.运行.签书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这样一套完备的邮政制度的必要性。

(4)柳宗元说:“??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3、【解析】回答第⑴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第⑵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第⑶题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

14.(1)文字字体:小篆或秦隶;理由: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灵渠(3)随着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快速、高效、安全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

(4)秦朝极力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但由于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将其推翻。

13、【解析】回答第⑴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第⑵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第⑶题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

14.(1)文字字体:小篆或秦隶;理由: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灵渠(3)随着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快速、高效、安全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

(4)秦朝极力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但由于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将其推翻。

13、【解析】回答第⑴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第⑵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第⑶题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

14.(1)文字字体:小篆或秦隶;理由: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灵渠(3)随着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快速、高效、安全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

(4)秦朝极力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但由于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将其推翻。

【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

14.(1)文字字体:小篆或秦隶;理由: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灵渠(3)随着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快速、高效、安全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

(4)秦朝极力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但由于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将其推翻。

【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

14.(1)文字字体:小篆或秦隶;理由: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灵渠(3)随着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快速、高效、安全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

(4)秦朝极力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但由于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将其推翻。

篇五:岳麓版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4节《“千古一帝”秦始皇》参考教案

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

★课程标准: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

2、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导入新课:

展示秦始皇图片及李白的诗: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采用谈话法自然引入课题《“千古一帝”秦始皇》。

● 讲授新课:

一、并吞六国

设问: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偏居关中的秦国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的重任? 引导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1、割据混战,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民

族融合,已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善于发现人才,广泛招募各国精英。

修郑国渠富关中、撤逐客令礼人才、勇于纠错灭楚国

秦统一的进程:公元前230年——前221年,嬴政运筹帷幄,挥师东进,相继兼并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识图,观察六国的位置,头脑中建立起空间概念。)

过渡: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如何管理?为此,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巩固统一

1、政治上:创立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建立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 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独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袭。

▲ 三公的职责:

▲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 历史作用:

秦代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一、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 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 称皇帝,皇权至高无上;设辅佐,政经军权独揽;

置郡县,废除分封制度;易风俗,树立贞节观念。

2、经济上:

(1)“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允许买卖和转让;鼓励耕织,奖励移民垦荒。

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小农经济和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

(2)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原因:秦统一前,各国货币、计量单位不一致,不便于商品交换和赋税征收。 作用: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

★土地私有,使黔首自实田;重视农工,鼓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标准化。

3、军事上:

(1)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作用:抵御了匈奴的袭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南征岭南,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作用: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至此,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初步奠定。

4、交通上:

(1)开凿“五尺道”,打通西南夷。

作用: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初步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疆域。

(2)修筑弛道、直道,建立水陆交通网络,统一车辆形制。

作用:有利于政令、调遣军队,促进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攻百越,开凿运河灵渠;

统一车制,驰道通行全国;水陆网络,利于传达政令。

5、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小篆——隶书)

作用: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文字,使用小篆隶书。

过渡: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其措施中的暴政却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三、功过评述

勤政

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

暴行

1、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大兴土木,征调太急,赋敛过重,刑罚严酷,耗资求寿,百姓负担沉重。 秦朝灭亡的原因:

1、秦始皇实行暴政,对于秦朝的迅速灭亡难辞其咎;

2、秦二世倒行逆施,导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3、秦末农民起义的打击是直接原因。

五、探究活动:

在一堂历史活动课上,某历史老师组织学生搞了一个“历史法庭”的答辩活动: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被告秦始皇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

原告:秦朝人民大众 被告:秦始皇

原告陈辞:你不体恤人民,是一个暴君。 被告辩护:朕德高三皇,功盖五帝。

当事人双方首先展开针锋相对的较量,皆能自圆其说,大法官难以定夺,现请各位律师为自己的当事人辩护,要求证据确凿。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