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林彪指挥的战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1:12 小学作文
林彪指挥的战役小学作文

篇一:鲜为人知:林彪的十大经典战役

鲜为人知:林彪的十大经典战役

林彪简历

林彪原名林育容,1907年12月5日生于湖北黄冈回龙山区林家大湾。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改名林彪,入黄埔军校,在校转为共产党员。

1926年11月从第四期毕业后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见习排长、排长,曾随部参加北伐战争中讨伐孙传劳和进军河南的战斗。随部队参加了南昌和湘南的暴动。

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在工农革命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营长、团长。 1929年初,随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任第一纵队司令员。 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

1932年3月任第一军团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率部作为红军主力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

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

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与聂荣臻指挥平型关战斗,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

1938年3月2日行军路过山西隰县千客庄,被阎锡山的晋绥军哨兵误伤,返回延安。同年冬赴苏联就医。

1942年1月回国。

1945年 6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抗日战争后,由延安赴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

1946年1月,部队改称东北民主联军。2月,指挥所部在辽宁彰武和法库之间的秀

水河子歼灭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师一部。这是民主联军在东北反击国民革命军的第一个歼灭战。

1946年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

1946年7月主持召开东北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由陈云起草的《东北的形势与任务》(简称“七七决议”),强调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指挥在北满的民主联军发动三下江南(指第二松花江以南)战役,和南满的民主联军组织的四保临江(在吉林南部)战役南北呼应,使国民革命军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陷入被动。

1947年后,与罗荣桓等指挥夏、秋、冬攻势,大量歼灭敌人,迫使国民革命军陷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互不相连的大城市中。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中共中央军委的指导下,与罗荣桓等指挥辽沈战役,攻占全东北。

1948年11月,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

林彪指挥的战役

荣臻等指挥平津战役,攻克天津,和平接管北平。

1949年春,指挥所部进军中南。

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12月改称中南局)书记、华中军区(12月改称中南军区)司令员。

至1950年4月,指挥所部在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的配合和华南游击队的策应下,先后发动宜沙、湘赣、衡宝、广东、 广西、海南岛等战役,攻占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

1951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5年4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元帅军衔。

1958年5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

1959年9月任国防部长,随即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军委常务工作。

1971年9月13日,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乘飞机飞往苏联方向,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

林彪一生的十大经典之战

第一战 龙冈伏击战

【第一次反“围剿”战役小档案】

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0年11月5日至1931年1月3日,历时60天

战役地点:江西省永丰县东固镇、龙冈镇,宁都县东韶镇

战役手段: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

经典战斗:龙冈伏击战

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l军团第4军军长

林彪年龄:23岁

雅号别称:与彭德怀、黄公略、伍中豪并称为毛泽东麾下“四骁将”

所辖部队:红4军为中央红军主力中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

战役特点:我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

歼敌情况:红一方面军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1万余件。林彪所部第10师俘获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

我军主要将领:彭德怀、林彪、黄公略、伍中豪、罗荣桓、陈毅、粟裕、

敌军主要将领:鲁涤平、朱绍良、蒋光鼐、张辉瓒、谭道源、公秉藩、蔡廷锴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红4军担任主攻

战役战斗经典指数:★★★★★

第二战 黄陂草台岗伏击战

【第四次反“围剿”战役小档案】

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3年2月9日至3月21日,历时41天 战役地点:江西省宜黄县黄陂镇、草台岗镇

战役手段: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

经典战斗:黄陂伏击战、草台岗伏击战

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

林彪年龄:25岁

雅号别称:被誉为“常胜将军”,蒋介石称其是“战争的魔鬼”

飞烟轻似梦的签名档

所辖部队:红1军团为中央红军主力中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

战役特点:我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

歼敌情况:红一方面军共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近3个师,俘虏官兵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及大量枪械、子弹、电台等军用物资。俘获敌主力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击伤王牌第11师师长肖乾

我军主要将领: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滕代远、肖劲光、方志敏、罗炳辉、寻淮

洲、罗荣桓、粟裕、罗瑞卿、张宗逊、李聚奎

敌军主要将领:陈诚、蔡廷锴、余汉谋、罗卓英、吴奇伟、赵观涛、李明、陈时骥、肖乾、莫与硕、黄维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首创了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一次伏击战,林彪为战场总指挥

战役战斗经典指数:★★★★★

第三战 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

【中央红军长征小档案】

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4年10月10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371天

战役地点:转战闽、赣、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战役手段:运动战、伏击战、阻击战、攻坚战

经典战斗:夺占泸定桥,强攻腊子口

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

林彪年龄:28岁

雅号别称:毛泽东称其为“娃娃军团长”

所辖部队:红1军团为中央红军主力中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

战役特点:我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

歼敌情况:红2师第4团夺占泸定桥,歼灭川军第14军第38团主力;红2师第4团强攻腊子口,歼灭国民党新编14师第6团一部

篇二:对林彪元帅以及辽沈战役的分析

转贴一个台湾人对林彪元帅以及辽沈战役的分析

辽沈之战是国共之争的分水岭,可以说是整个解放战争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这一战后,*可以自信地说,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将大为缩短。

我想对此战谈谈一些个人看法。当然都是纸上谈兵,贻笑大方。

先看看*方面,毛的战略是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将蒋精锐部队消灭在关外(但从战后看,将蒋精锐部队消灭在关外,实现的难度很大,比如廖军团撤到营口,这样虽然可以解放东北,但消灭蒋精锐部队于关外就无法完成。一旦东北精锐蒋军入关,虽说林部也会入关,但淮海战役恐怕就打不起来了。以后虽然战局有利*,但解放全国的时间可能就不会那么快了)。但毛的战略风险极大,如果战局按照蒋的设想进行东北决战,鹿死谁手真的很难说(当然从战后看,即使是决战,蒋军的失败可能也很高。31小时打下锦州,这样林有充分的时间回旋。当然这个不好假设,如果廖军团全力援锦,可能会对锦州以及侯军团甚至林军的士气都有影响,最重要的是对林的兵力部署有影响。攻锦和阻援是否会那么顺利就难说了。何况那么快打下锦州是战前谁也没想到的,之前打孤城长春都非常吃力,更何况锦州。一旦攻锦时间过长,除了自身的人员消耗外,阻援是否阻得住,另外数十万大军的补给也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林倾向的战略是先打长春,吸引沈阳守军来援,围点打援。沈阳守军不援,则打下长春。且打长春的补给线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就算一时打不下,风险也不大。当然这个战略的缺点是蒋军撤出东北比较方便。毛的战略虽然也有撤出东北的可能,但一般将领不会未打即撤。当然,没有那么后来的一些部署,蒋军(不是全部,但精锐的廖军团倒是极有可能)撤退也不是不可能。而按照林的设计,打长春的话,蒋不可能主张援长春,沈阳主力撤出东北是很有可能的。林在试打长春后,发现长春不好打,于是开始练兵做长期打算。兵练好后,林却改变了战略设想,准备围长春而攻锦州。至于林为什么会改变主意,我想毛的压力是一方面(但绝对不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可能是对实力有了更多的自信。我不认为以林的眼光会看不出毛的战略的好处(其实攻锦也是林一开始就想到的,当时林向中央提交了三个方案,攻锦和打长春都有),但毛的战略风险极大,林通过练兵准备,认为自己的实力足够执行这个战略了,他才决定攻锦。而不是象有的人说的胆小怕事(插一句,如果林不准备打,那么毛即使强命林打,林也极可能将撤退放在首位。不可能打成后来那样。另外,林的胆量并不小,胆小的人不会提出让彭接替毛指挥,胆小的人也不会有平型关。林只是极其谨慎,不打无把握之仗。 个人认为,一个有才能并且谨慎的将军是士兵之福)。所以后来在得知蒋军在葫芦岛增兵后,林担心锦州未攻下便受到沈阳、锦西、葫芦岛三方援敌夹击,所以林当时才会说“一桌菜来了两个客人”。因为此战风险实在太大,他要考虑的因数太多,任何的失误甚至都有可能遭至整个东北的失败。(插一句,有的人至今在为林打锦州的犹豫说事,我个人认为是不合适的。百万大军的统帅不是象我们后世这些纸上谈兵的人说的那么简单的,如果找个对毛唯命是从的人来指挥,我个人认为后果很难想象。毛当时指示攻锦,林提出打长春。结果大家看到了,打长春打的怎么样?如果当时没有打长春而是直接打锦州,至少我是不乐观的)。

再看国民党方面的反映。在得知林攻锦后,蒋想决战,林部补给线漫长,锦州有10万大军固守,攻锦必然需要付出极大代价。沈阳方面的30万大军,包括极精锐的廖兵团和侯兵团夹击,一战可定东北。即使战果没那么辉煌,至少也可以重创林部,延缓林部入关;卫则固守原来战略,以守待变。当初卫入主东北,奉行战略即是重兵固守重要据点,拖住林彪,等待时机(包括国际方面的形势)。虽说卫入主东北是众说客之力,但我想卫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很自信的,相信守东北(准确的说是沈阳)没有问题,只要固守沈阳,必然可以拖住林彪,这对于全国战场的支援极大。蒋先前提出将精锐撤到关内,卫不同意。卫除了不愿担负丢失东北的责任以及担心撤退的风险外,拖住林部,不让林入关是让蒋极为动心的原因。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得知林攻锦后,卫可能认为林攻锦是个幌子,目的在于吸引其沈阳主力援锦,林最擅长围点打援,出援必遭伏击。一旦沈阳主力溃败,则守东北无望。所以卫不主张援锦与林决战,即使林破锦州,30万大军固守沈阳,林想独占东北也不是那么容易。何况在侯军团的支援下,林彪未必打得下锦州。如果蒋不同意固守,则将主力撤到营口,虽然等于将东北拱手相让,但总好过将精锐损失在东北。;

廖希望沈阳主力撤到营口,撤出东北。当然,廖主要是从军事上考虑,希望保住东北的精锐部队。关于廖的战时决策会在后面讨论,但廖绝对不是一般人想的那么无能。相反,廖的能力很强。廖选择了当时最稳妥的做法,可惜选错了对手。

在战争初期,就初时的形势判断,卫的主张倒非常稳妥,出击极有可能遭到林的伏击。撤退则在战争未打之前就认输,将东北拱手相让。可惜蒋是领袖,没办法,只好组织廖兵团出击。但从战后林的兵力部署来看,林的重心的确是锦州,而不是象卫想的那样围点打援。当然,一旦廖兵团全力出击,我想林很可能会改变战略,先解决精锐的廖兵团,这样比较符合林的个性和战法。如果继续攻锦,一但长时间无法克锦,阻援又不力,则后果不堪设想,对士气(尤其是新补充的新兵),装备(此时的装备就国内而言都是顶尖),以及对全国战争的影响太大,风险太高。不过如果先解决廖军团,则锦州和侯兵团压力必然大减,战事会如何发展也很难说了。

上面说的都是战争未打响的时候,下面我再谈谈我对战争中的决策的一些看法。

国民党方面,侯军团全力攻击塔山,锦州则固守待援,廖军团却北上占领彰武而不是西进援锦。后人在评价此役时,多指责廖的无能。其实如果换个角度,站在廖的立场看,廖的决定是符合战场形势的。我推测,廖的想法是在尚未清楚林的真实意图前,不能冒进。因为围锦打援是林的拿手好戏,贸然出击极有可能中林圈套。卫就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打赌说廖军团出辽西必定全军覆没。廖北上不是消极避战,而是待机而动。占领彰武,切断林的补给线(这里我看过一个材料,

廖的这招起了一定的作用。符合一个优秀的军事专家的做法。当然作者为了突出后勤人员的作用,可能说得有点夸大),然后静看林打锦州的情况,一旦林久攻不克,或付出极大代价克锦,就立即挥师和侯军团夹击林,重演四平之战。万一林克锦,则率部退向沈阳或营

口。廖对自己率部撤退的能力极有自信,在缅甸就曾大放光彩。可以说这个决策就战时来看,无疑是非常稳妥的,可以说是相当完备。再观之后来的违令撤退(虽然没有成功),这些都反映了廖的军事才能是相当优秀的。也不能指责廖撤退的时机太晚,难道要廖在锦州固守,侯军团全力援锦时就撤退吗?廖的战场感觉极好。本来按照毛的设想是克锦之后,接着向南打锦西、葫芦岛之敌,没想到林竟然改变了战略方向,攻锦之后,竟然直接围歼廖。廖不知道毛的战略,也不知道林的想法,但他决定违令撤退,不能不说其有相当的才华。可惜他遇到的是林。当然,从战后看,换个头脑单纯点的能够坚决执行任务的人去指挥也许效果更好。

31小时攻克锦州,这无疑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克锦之后,蒋认为林部消耗极大,于是命令廖军团和葫芦岛各军南北夹击,收复锦州(蒋任命杜聿明指挥葫芦岛、锦西部队向锦州攻击。杜赴东北,结果其徐州攻略被刘等改得面目全非,等他从东北回来,中原战场也已经岌岌可危了,东北一仗可谓损失惨重)。卫依然主张固守沈阳,我个人认为,此时固守是不明智的。因为此时战局已明,林克锦,长春投降,沈阳完全成了孤城,克沈阳是早晚的事。与其如此,不如放弃沈阳,将精锐撤到关内。

*方面,克锦之后,毛意属锦西、葫芦岛。林认为攻锦西,须准备在海岸边与敌12个师作战,地区狭窄,自己大兵团用不上,蒋军则可以扼原有强固工事抵抗,战斗不能很快解决。而廖兵团又意图不明,不论廖是继续攻锦还是撤退到营口,都可能使形势发生变化,于是林决定围歼廖军团。从战后看,这是辽沈战役的关键所在,如果按照原计划攻锦,葫,则廖撤出东北希望极大(廖已经整备违令撤退了),则毛将敌精锐消灭在关外的战略无法实现。且消灭廖军团后,沈阳几乎不战而下。否则,按照卫的策略,重兵固守沈阳,攻克沈阳必然代价极大,且时间会拖长,将极大的影响全国的战略。10月15日破锦,只休整了5天就开始了围歼廖的战役。廖有10万精兵,尤其是新一,新六是精锐中的精锐。只用了这么短的时间来准备,实在是太可怕了。当然,林对大规模围歼战极有心得,即使是之前不擅长的攻坚战如今也今非昔比(攻锦,塔山阻击),可见部队的战力有了如何的提高,所以今天看来比较行险的战略在林看来可能倒是极有把握的。另外林在指挥围歼廖军团时所采用的战术值得后世研究,可能有人认为完全是廖军团自己的溃败。我个人认为,可能不是那样。廖经历过缅甸之战,率部撤退极有心得。廖的新一,新六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都经历过缅甸之战,败未必乱,且廖当时是主动撤退而非战败。另外,围歼廖军团后,有部分国军将领不服,说林打仗偷偷摸摸的,有本事双方摆开架势好好打一场。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林指挥的精妙,而非廖军团自己的溃败。

综合辽沈战役,林部以伤亡6.7万人的代价歼国军47.2万,解放全东北,战果可谓极其辉煌。其中2天全歼廖军团,用兵堪称经典。

我之所以写这个,一方面不太喜欢有的人关于战争的评价,很多人习惯把战争看得过于简单。战争是非常危险的,不要轻言战。当然如果有人理解成怕,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另一方面则是想对林在战争中的贡献做个说明,因为有人提到辽沈,就是毛的伟大战略以及

林的胆小犹豫,或称林兵力占优势,赢了不出奇。事实是什么?攻锦的时机,攻锦的战术,攻廖的决定,攻廖的时机,攻廖的战术,以及打沈阳的时机,战术安排。任何一点的失误都不会打成后来那个样子。何况林以极其小的代价获得如此大的成果,实在了不起。我大学以前,在近代的将领中,比较推崇隆梅尔。后来有机会看了林的一些书,才发现原来中国也有如此了不起的将领。

篇三:谈林彪的作战指挥艺术一

谈林彪的作战指挥艺术一,林彪的“超前意识”。

1948年10月23日,林彪致电各纵及东北局、军委:“各级干部,每次攻击之前均须走在部队的前面,迅速侦察地形。指挥员勇敢积极的标志,是肯自动走在部队的前面,亲自侦察地形和布置攻击准备,但不是指随便暴露目标,或在部队冲锋时也跑在前面,这仅是个人勇敢,对战斗指挥无大益处。”林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要求下级做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了。

林彪这种“肯自动走在部队的前面”的举动有记录的就有多次:长征途中打青石嘴敌人骑兵前,林彪行军在所有部队包括前卫团之前,紧跟在军团侦察队后,身为军团长却走在师长、团长、营长、连长之前面,结果把敌人的骑兵消灭在浑然不知中(见中将刘忠回忆);在陕北东征前,当时上有毛泽东,彭德怀,下有参谋长左权、红一师长陈庚、红二师长陈光,还有平级的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等,可是只有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亲自先到黄河边侦察,为东渡黄河选择渡河点,此时中央甚至还没有决定东征(见中将曾思玉回忆)。在平行关大战前,林彪虽然后于部队出发,但却急速追赶部队,结果在先头部队到达平行关前已经化装侦察了地形。在这些重要的关头,林彪都表现出了这样的超前意识。

这种举动在高级指挥员中不说元帅,就是大将中也并不多见,这是林彪常打胜仗的重要原因之一。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条,它可使“遭遇战”的结果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初期,同样是遭遇战,115师是袭击敌人,129师(771团)却是被敌人袭击。林彪当115师师长时,115师总是主动去打击敌人,林彪负伤离开后,115师就被动挨打(陆房战斗)的重要原因。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前,如果彭德怀也有林彪那样的超前意识,能在部队出国前去实地勘测地形(不是仅去与金日成会谈),为美军选择一个好的坟场,精心组织战役,那么第一次战役就很可能由“遭遇战”变成“伏击战”,“击溃战”变成“歼灭战”,整个朝鲜战争的结果都可能改写。

因此,如果林彪到朝鲜,决不会轻易的把开始敌我双方的“遭遇战”打成击溃战,而是努力把它打成歼灭战。林彪1934年在黄陂,1937年在平行关和广阳都把“遭遇战”都打成了歼灭战!

林彪是个经常创造奇迹的人,在别人看来应该是无准备的遭遇战, 到了林彪那里往往成了精心组织的歼灭战,差别在于指挥员的超前意识,在于战前的思考和准备。在朝鲜战争1-3次战役,特别是第一次战役,美军根本不知道我军已经参战,骄傲自大,盲目冒进,疏于戒备,与抗战初期的日军非常相似,遭到打击后是惊慌失措,一泻不止,比日军表现差远了。可惜彭德怀没有很好的认真筹划,利用这个时机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打成了击溃战。几个回合下来反被敌人摸索出我军的规律和弱点,在第4、5次战役中,敌人是有组织的撤退,这时的仗就不好打了。如果彭德怀也能象林彪在抗战初期打日军那样,初战时就进行认真细致的组织和筹划,完全可以在敌人还没有了解我军特点的情况下彻底打败敌人。

UploadFace/9083_2006621111834914382006-6-14 15:21:00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一个人的精彩

查看魔法头像

头衔:精英战士

等级:超级版主

威望:50

文章:3728

积分:2447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4日第 2 楼

--------------------------------------------------------------------------------

二、运动战的水平

共产党的将领都比较擅长打运动战,粟裕是他们当中打运动战比较出色的战将,他的主要特点是在战场上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粟裕这一套玩的的很好,但与林彪比较就会发现,粟裕打的运动战,如苏中“七战七捷”、孟凉崮战役,莱芜战役,直到淮海战役中打黄伯涛兵团,黄维兵团,杜律明兵团,粟浴的运动战最后几乎都打成了“阵地战”,粟裕是通过“运动”进行兵力转移和集中以取得战场局部的兵力优势,然后在绝对优势的兵力下用“阵地战”消灭敌人,用准确的军事术语说是一种“运动阵地战”,很少有真正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例。

林彪则不仅有粟裕那样的“运动阵地战”,更有彻底的“运动战”。即不仅在“运动”中完成兵力转移和集中,最后还把敌人消灭在运动中。

林彪在抗大当校长时就说过“要勇于穷追。因为把敌人打垮以后,追击是解决战斗,扩大战果,彻底歼灭敌人最关键的一着”。林彪有意识的把追击战看作是“彻底歼灭敌人最关键的一着”,就是要努力把敌人消灭在运动之中。

林彪的“三猛战术”中的“猛追”和“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其实质都是强调要抓住机会把敌人消灭在运动之中。粟裕之所以把运动战都打成“阵地战”,主要是他还缺乏消灭敌人于运动中的指挥意识。

要获得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机,

指挥员就必须有意识的去发现甚至是创造。林彪创造这种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机的方法就是强调运动的“突然性”或“速度”。林彪特别重视速度,善于利用速度。林彪一身多次出现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去打击敌人的战例:在红军时期打宜黄,开始强攻硬打打不下来,伤亡不小。后林彪设计有意放一条路给敌人逃跑,结果一半的敌人跑出城被林彪指挥的部队追垮后一网打尽,原本是一场“阵地战”却被林彪打成了“运动战”;长征中的遵义大捷,吴奇伟的2个师也基本是被林彪的一军团用“突然性”打乱了阵脚又被“快速”的追击追跨后被消灭在运动中的。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打沈阳,都是林彪有意识的用“速度”去追求“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典型战例,在湘南起义的“二打耒阳”中击溃敌人一个团,在大渡河指挥部队昼夜兼程都是用速度去打击敌人。

林彪一身多次出现用速度打击敌人的战例,而粟裕等将领一次也没有,这绝不是偶然的,

说明对“运动战”、对“兵贵神速”林彪比其他人的理解要深刻和到位的多!林彪不仅要用“速度”追上敌人,还要用“速度”去消灭敌人。因为“速度”可以使敌人来不及组织降低敌人的作战效率;“速度”可以使敌人来不及构筑工事,以便消灭敌人于运动之中,减少作战时我方的伤亡;“速度”可以造成敌人的错误判断;“速度”可以使敌人惊慌失措兵败如山倒。“速度”在林彪这里就是战斗力!这就是对“兵贵神速”不同层次的理解,这就是指挥艺术上的不同境界!

如果粟裕到朝鲜,由于我军在朝鲜的兵力远超过敌人,我军在各个方向都有优势兵力,几乎无需再通过转移兵力来取得局部战场的兵力优势,这使粟裕在“战场上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特长无从发挥。

因为我军在朝鲜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而是在兵力远远超过敌人的情况下如何迅速消灭敌人。

因此,粟裕如果在朝鲜,他也将和彭德怀一样(可能比彭德怀做的好)能够包围敌人,但他那种“运动阵地战”却很难迅速消灭敌人,就象在淮海战役上打黄百涛兵团、黄维兵团和杜律明兵团一样。在国内,不论打多长时间和付出多少牺牲,靠着老百姓的小车维持物资供应,靠俘虏补充自己伤亡,最后总可以消灭敌人,但如果是在朝鲜,面对有火力和空中优势的美军,粟裕的“运动阵地战”在不能迅速消灭敌人的情况下,就很可能被敌人逃脱,甚至反被敌人打败。

但是,任何军队包括美军只要遭到象廖兵团那样的迅速分割和猛烈打击都一样会彻底完蛋。因此,从指挥艺术和特点来说,只有林彪到朝鲜,我军才有可能彻底打败美军,其他将领到朝鲜在军事上最多只能打成现在的平局。当与强大的敌人交锋时,就可以看出,林彪在战役指挥上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将领,是一个质的飞跃。

在朝鲜战争1-3次战役,美军一旦被抓住包围后,林彪也会象打廖兵团一样立即进行分割围歼,打乱敌人的建制和指挥,不会给美军组织防御的时间和机会,林彪可利用近战、夜战和短兵相接的肉搏使敌人的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无从发挥,就象他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在平行关和广阳打日军一样,敌人的优势火力很难发挥出威力,再多的飞机也无法支援地面作战。在敌人被打败后,林彪也会象打辽沈战役中打锦州,打廖兵团,打沈阳,打营口一样,一气呵成连续作战,一口气把美国人赶下大海。

篇四:林彪十大战役

主题:大喜大悲:林彪一生十大经典战役回眸

在开国十大元帅中,只有林彪是唯一一个身首异处,最终没能走进八宝山的人,也是唯一一个从大荣走向大耻的人、唯一一个从正面走向反面的人。

有人这样说,林彪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是一个谜。他是一个偏爱在事物的两极走钢丝的“天才”,他的一生可谓大雄大奸、大智大愚、大隐大显、大喜大悲、 大红大紫而又大丑大恶。在建国前进行的22年革命战争中,林彪率部所向披蘼,百战常胜,建立的功勋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而在建国后的“文革”十年浩劫中, 林彪对一个个令人发指的冤假错案,一幕幕令人不可理喻的可悲丑剧,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曾被定为党的接班人,并正式载入党章;偏偏又是他,阴险策划了 反革命的“571工程纪要”,妄图谋害毛泽东,最终阴谋败露,仓皇出逃,落了个折戟沉沙,自我爆炸的可耻下场。

当然,如果从军事的角度来讲,林彪是一个能打仗的军事统帅,这也是毋庸置疑的。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实行军衔制以后,分两次共评出了36位军事家,林彪位列其中之一。

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进行了22年的革命战争,涌现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优秀将领,林彪也是其中的一位。本书记述的就是林彪在中国22年的现代革命战争史中,指挥所属部队进行的十大经典之战。

第一战、龙冈伏击战

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0年11月5日至1931年1月3日, 历时60天

战役地点:江西省永丰县东固镇、龙冈镇,宁都县东韶镇

战役手段: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

经典战斗:龙冈伏击战

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l军团第4军军长

林彪年龄:23岁

雅号别称:与彭德怀、黄公略、伍中豪并称为毛泽东麾下“四骁将”

所辖部队:红4军为中央红军主力中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

战役特点:我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

歼敌情况:红一方面军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1万余件。林彪所部第10师俘获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

我军主要将领:彭德怀、林彪、黄公略、伍中豪、罗荣桓、陈毅、粟裕、

敌军主要将领:鲁涤平、朱绍良、蒋光鼐、张辉瓒、谭道源、公秉藩、蔡廷锴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红4军担任主攻。 第二战、黄陂草台岗伏击战

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3年2月9日至3月21日,历时41天

战役地点:江西省宜黄县黄陂镇、草台岗镇

战役手段: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

经典战斗:黄陂伏击战、草台岗伏击战

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

林彪年龄:25岁

雅号别称:被誉为“常胜将军”,蒋介石称其是“战争的魔鬼”

所辖部队:红1军团为中央红军主力中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

战役特点:我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

歼敌情况:红一方面军共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近3个师,俘虏官兵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及大量枪械、子弹、电台等军用物资。俘获敌主力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击伤王牌第11师师长肖乾

我军主要将领: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滕代远、肖劲光、方志敏、罗炳辉、寻淮洲、罗荣桓、粟裕、罗瑞卿、张宗逊、李聚奎

敌军主要将领:陈诚、蔡廷锴、余汉谋、罗卓英、吴奇伟、赵观涛、李明、陈时骥、肖乾、莫与硕、黄维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首创了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一次伏击战,林彪为战场总指挥。

第三战、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

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4年10月10日至1935年10月19日, 历时371天

战役地点:转战闽、赣、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战役手段:运动战、伏击战、阻击战、攻坚战

经典战斗:夺占泸定桥,强攻腊子口

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

林彪年龄:28岁

雅号别称:毛泽东称其为“娃娃军团长”

所辖部队:红1军团为中央红军主力中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

战役特点:我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

歼敌情况:红2师第4团夺占泸定桥,歼灭川军第14军第38团主力;红2师第4团强攻腊子口,歼灭国民党新编14师第6团一部

我军主要将领:林彪、聂荣臻、左权、陈光、刘亚楼、肖华、王开湘、杨成武 敌军主要将领:薛岳、刘湘、刘文辉、杨森、刘元璋、李韫珩、袁镛、鲁大昌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飞夺泸定桥和激战腊子口两场战斗,是林彪在万里长征中指挥的许多战役战斗中最为经典之战。飞夺泸定桥一战,红4团一昼夜高速行军 240里,仅以22人便

夺取了泸定桥,越过天险大渡河,堪称奇迹。激战腊子口一仗,红4团强攻“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一样的天险,惊心动魄,奇险无 比,为红军陕甘支队北上打开通路。 第四战、平型关伏击战

战斗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9月25日,历时1天

战斗地点: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

战斗手段:山地关隘伏击战

林彪职务: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师长

林彪年龄:30岁

所辖部队:八路军第115师是我军抗战主力中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

雅号别称:“抗日英豪”、“民族英雄”、“无敌元帅”、“常胜将军”

战斗特点:我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

我军主要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陈士榘、肖华、杨得志、李天佑、杨成武、杨勇、张绍东、

敌军主要将领:板垣征四郎、三浦敏事、粟饭原秀、滨田、新庄、桥本、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零的突破”,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第五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

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108天 战役地点:吉林省北部和南部地区

战役手段:运动战、伏击战、阻击战、围歼战、攻坚战

经典战斗:张麻子沟伏击战、焦家岭围歼战、清沟子伏击战、城子街攻坚战、靠山屯围歼战、红石砬子伏击战

林彪职务: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

林彪年龄:39岁

雅号别称:解放战争初期在东北一退再退,得了个“撤退将军”的名声

所辖部队:东北民主联军为我军主力中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

战役特点:我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伏击战已退居次席,作战样式多元化

歼敌情况: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收复城镇11座

我军主要将领:林彪、刘亚楼、谭政、肖劲光、肖华、李天佑、万毅、刘震、洪学智、赖传珠、韩先楚、梁兴初、梁必业、杨国夫、吴克华、彭嘉庆、胡奇才、罗舜初、莫文骅、程世才、李作鹏、陈光、钟伟

敌军主要将领:杜聿明、廖耀湘、孙立人、郑洞国、陈明仁、侯镜如、石觉、李涛、潘裕昆、刘玉章、向凤武、曾泽生、陈林达、梁恺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采取“南拉北打,北打南拉”的战术,彻底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国民党军队的机动力量在民主联军的不断打击下遭到严重削弱,转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守。东北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六战、辽沈大战

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

战役地点:吉林省、辽宁省

战役手段:运动战、阻击战、围歼战、攻坚战

经典战斗:义县攻坚战、塔山阻击战、锦州攻坚战、黑山阻击战、长春围困战、辽西围歼战、沈阳攻坚战

林彪职务: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林彪年龄:41岁

雅号别称:“101”

所辖部队:东北野战军为我军主力中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

篇五:林彪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指挥艺术

林彪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指挥艺术

一。林彪在战略方面的贡献

1、东北初期,中央和东北局都认为国内和平是可能的,命令林彪集中主力与敌人决战,而林彪认为与蒋介石的和平是假的,建议作长期打算,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林彪1946年1月5日9时一封电报:中央并东北局:“国内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则我们在东北部队目前应集中力量作最后一战,如不可靠则仍分散建立根据地,准备应付敌明年之进攻。盼复” 显然,林彪对和平,对“最后一战”,是怀疑的和有保留的。1月6日,中央在复电中说:“国内和平有希望,保卫热河的战斗是带着决定性的。目前阶段中并可能是最后一战。”1月26日,中央在《对东北和战方针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我们完全不应该怀疑东北问题有和平解决与国民党实行和平合作的可能。” 林彪不但仍然怀疑,而且致电中央,据理力争,说明战争的危险性。“如我在这方面停战,而让敌自由攻击东北,则对我党的后果是很不利的,华北之暂安局面也决不会长久的。因此我们对现在所谓和平的实际收获,须清醒考虑之。” “和平在蒋介石的脑筋里根本就没有这两个字, 他只是在进行欺骗时才偶尔使用它.”“全国的和平是否有可能我们不了解情况,不好说,但在东北肯定没有和平!”当时在“东总”工作过的老人,都说林彪从未讲过“最后一战”(但在四平保卫战期间,为了宣传和鼓舞士气的需要,林也配合毛泽东说过“化四平为马德里”.但林彪从未讲过“最后一战”)。秀水河子战斗前,林彪给1师和7旅营以上干部做一次报告,讲东北形势,讲建立根据地.林彪说:“没有自卫战争的胜利,就不会有真正的和平。对这一点不保持警惕,就会陷入被动。”实践证明,在东北初期,林彪对“战与和”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

2、在1946年8月份的东北局会议上,林彪对于东北局势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战略意见。即:“东北战局的发展大体上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敌人进攻,我们运动防御并主动撤出一些地区;第二阶段:敌人占领了城市,进攻迟缓下来,我们则在运动中伺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并开始局部反攻;第三阶段:我们发动全面反攻,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把剩余敌人孤立在几个点和线上,最后加以消灭。在第一、二阶段,林彪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敌人过早的决战,不与敌人计较一日之长短,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坚持集中兵力消灭分散和运动中的敌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东北形势变被动为主动,并率先夺取胜利,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共产党军队进入东北的军队少于国民党派到东北的军队。但是,林彪在战略决战前却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压倒优势,到了战略决战时,敌人就是换了神仙来指挥,也无法挽回败局,用象棋的术语来说,是“中盘获胜”!

“过强无损,过残则可致命”(美国军事家兰沙),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擅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打胜仗的将军不打无把握之仗,充分了解敌情,有了进攻敌人的机会才会出战。林彪依靠的是正确的战略,使自己处于胜利的战略地位,是大智慧。充分表现了林彪作为一个成熟军事家的的战略眼光。在淮海战场,我军在战略决战前还处于劣势,虽然最后在决战中获得了胜利,依靠的却是我地下共产党在关键时刻的战场起义(打黄百韬时张克侠起义,打黄维时廖云周起义)和在国民党最高层的情报,以及蒋介石、黄百韬、黄维、杜聿明屡犯低级错误。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是这个结果,不足为训。作为棋手,一个是依靠大智慧在“中盘”稳获胜利,另几个是在“尾盘”时才侥幸取得胜利,哪一个更高明,只有呆子才分辨不出!

3、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林彪不失时机的提出南北满联军合二为一,以便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实践证明是有战略眼光的!

4、1948年初,林彪拒绝了毛泽东要他在春天南下作战的意见,避免了对我不利的过早的战略决战。在1948年7月,林彪主动提出了在秋天“以最大主力南下作战”,此次南下最后演变成了辽沈战役并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这是林彪战略的胜利!与粟裕力谏毛泽东“华野一兵团暂缓渡江”性质上相当。毛泽东要林彪春天南下是错误的,这一点毛泽东在后来也认识到“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同意了林彪的意见,说明毛泽东比现在一些人懂打仗!英国军事家利德尔。哈特说:“军事知识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要有能力区别哪些是能够办到的和哪些是不能办到的。”

5、辽沈战役后期,林彪建议中央暂不攻打太原,“围而不打”以拖住傅作义也是有战略眼光的!

6、平津战役中,林彪把毛泽东的“先打两头后打中间”战略,改为“放弃两头直取中间”,实践证明其是正确的。毛泽东开始提出的平津战役的总战略是“先打两头后打中间”,即:北打新保安、绥远、大同,南打塘沽、大沽、芦台,然后再对北平、天津包围歼灭。对这一战略当时上下均认为很高明。但林彪却对这一战略做了根本性的重大调整。即:“放弃两头打中间”。南面放弃打塘沽、大沽,集中兵力包打天津,北面放弃打绥远、大同,调“两杨兵团”参与集中兵力围打北平。林彪担心按毛泽东的打法,在我先打两头时,北平、天津的敌人重点兵团会乘我中间兵力相对薄弱,“以孤注一掷之决心强行突围,以图侥幸之成功。”那样的话,平津战役打成怎样的结果就很难说了。毛泽东立即同意按林彪的要求改变战略部署,集中所有的兵力将北平、天津之敌50余万人团团围住,一着“臭棋”在落子之前终于变成了一着妙棋,而且一步就“将死”了傅作义,弄的傅作义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了,只好举起了白旗,共产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平津战役的彻底胜利。

打仗就是要抓重要矛盾,只要歼灭了敌人的主要力量就抓住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切忌面面具到因小失大。实践证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因为抓住歼灭了敌人

的主要力量而迅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些暂时逃跑的少量敌人最后大部主动投降了,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暂时逃跑而影响战争的进程!说明林彪“抓大放小”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

瑞士军事家约米尼说过:“一位主将能够迅速而连续地运动他的主力,而又能保持着正确的方向,那么他对于获取胜利和确保而后更大的成果,就可以具有很大的把握了。”林彪就是这样的“主将”。

二。林彪在战术方面的贡献

“一点两面”和“三三制”

林彪的战术是逐步提出来的。 1946年 2月,林彪曾对随行人员说:“我们的部队很勇敢,就是散不开,集团冲锋,伤亡太大。”罗荣桓也在一份克报中曾经指出,部队多采用正面进攻而不善于侧面迂回,队形过于密集,不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和采用灵活队形。为此林彪提出“一点两面”和“三三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罗荣桓支持按照这些战术组织练兵。所谓“一点两面”是指集中兵力于主要攻击方向突击敌人,同时以部分兵力从另一面或多面钳制并协同歼灭敌人。

所谓“三三制”是指在步兵班内划分三个小组,每组三人左右,在班长指挥下,以疏散机动、小群的战斗队形进行战斗。“一点两面”的作战原则。这是在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的过程中,林彪总结了“沙岭战斗”、“秀水河子战斗”正反两个战例的经验教训之后首先提出的。

“ 四组一队”

“ 四组一队”、“三三制”、“四快一慢”、“三猛战术”等等,这些产生于黑土地而又用之于黑土地的军事作训练弱变强,由“土八路”转变为正规兵团,越打越精,越战越强。为了解决攻坚突破以后进行巷战的形问题,林彪还提出了“四组一队”。“四组”是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是突击队。为实现大兵团、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指挥机关的建设和改进,东北野战军分别召开了参谋工作会议、政治工作会议、后勤工作会议,提高领率机关的科学工作效率。从春末到复名东北野战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练兵运动。针对下一步攻势作战的目标,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提出“练好兵,打长春”的口号。长春,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战略据点之一,敌人在此设置重兵,以牵制东北野战军的作战力量。因此,东北野战军决心拔掉这颗钉子。这是一次空前规模的攻坚战战前练兵。阵地和工事,都是按长春布防情况设置的,部队按“四组一队”编配。白天,练射击、刺杀、投弹、冲锋、翻院墙、爬城;晚上,练夜行军和村落、街道攻防战斗。村头地尾,到处都挖掩体、交通壕,人人练捆炸药包、安雷管,接导火索。坡土地庙、烂房子、破与坎都成了“地堡”,爆炸的响声此起彼伏。怎样穿墙打洞、土墙怎么炸、石墙怎样掏,反复研究、演练。一些刚刚从地方部队升级上来的部队,得从头练起;一些打过硬仗却战绩不佳的部队,则重新补课,加紧练习。林彪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罗荣桓说:加强训练就是战斗力!因而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

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

“四快一慢”

1947年夏季攻势中,攻打四平受挫以后,部队有一些干部有害怕打大的攻坚作战的情绪。林彪本人对此也有一些发怵。为了解决攻坚问题,林彪又提出“四快一慢”。所谓“四快”指的是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敌人溃退后追击时要快。“一慢”是指确定总攻的时间要慢。“四快一慢”是攻四平的教训的总结。攻四平时,由于事先侦察不仔细,以为守军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