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雨天的记忆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8:41 体裁作文
雨天的记忆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血火记忆读后感

读《血火记忆》有感

宝华中心小学五(2) 石冉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名叫《血火记忆》,里面详细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遭遇。

书中第一章的内容总称《浴血守城》,里面有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是《悲壮的南京保卫战》,讲了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攻向南京。11月24日,中国政府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投入10余万兵力守卫南京。12月1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了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10余万装备精良的日军兵分多路攻击南京。南京守军在装备差、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第二个是《朱赤血洒雨花台》,讲了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表现得十分英勇,虽然南京在一星期内就失陷了,中国军队损失巨大,但许多将士在历史上留下了英勇悲壮的一页。如少将旅长朱赤率部在南京保卫战中坚守雨花台阵地,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第三个是《萧山令牺牲长江边》,讲了在日军兵临城下,南京战斗吃紧之际,萧山令临危受命,任南京宪兵司令部代理司令,兼任警备司令部防空司令和南京警察厅长,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在掩护军民渡江撤退时,他亲率部队阻击日军,激战时身中数弹,以身殉国,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日本兵装备精良,而我们中国兵装备却很差,条件很艰苦,我们中国人还失去了两大将军,输给了日本人,害得中国南京人民死伤无数!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做一名女警察,精忠报国,为中国打抱不平!

篇二:《血火记忆》读后感

不该忘却的历史

——读《血火记忆》有感 今天,我双眼噙着泪水,读完了《血火记忆》这本书。心情压抑,久久不能平静。77年前的那段历史,挥之不去,浮现眼前??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攻向南京。11曰24日,中国政府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投入10万余兵力守卫南京。12月1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了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10 余万装备精良的日军兵分多路攻击南京。

从此,南京这座曾经和平繁华、名闻遐迩的六朝古都,在日军的血腥杀戮下,变成了惨不忍睹、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长达6周的大规模屠杀。在大屠杀中,日军肆意杀害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无辜平民达30多万人。其中有这样两个杀人恶魔,一个叫向井敏明,一个叫野田毅。他们居然在中国进行杀人比赛,看谁最先杀到100人,谁先杀到100人,谁为胜。结果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前者杀了106人,后者杀了105人,但是谁最先杀到100人呢?不得而知,他们只好再次约定进行杀人比赛!看谁

最先杀到150人!

多么的惨无人道!多么的令人发指!为了赤裸裸的侵略,日本国全然不顾什么国际法;为了转嫁日本遭受的经济危机,日本人苦心编织了一个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这哪里是他们所宣称的那样冠冕堂皇?中山码头、煤炭港、江东门、燕子矶、草鞋峡、宝塔桥、鱼雷营??每一处地方都在诉说着屠杀的故事;这哪里像他们所标榜的那样“帮助中国”?6周的屠杀、2万起以上的强奸、30多万具的累累白骨、1/3被毁的建筑??每一组数字都在印证着罪恶的谎言;这哪里像日本右翼分子所声称的“南京大屠杀未定论”?松井石根、东条英机、东乡茂德、岛田繁太郎、贺屋兴宣??每一个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所判处的甲级战犯,无不在作证着铁证如山的入侵;这哪里像日本右翼分子所狡辩的“没有证据证明大屠杀的存在”?南京安全区、《拉贝日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摄影机,无不闪耀着为正义伸张的人性光辉!

77年远去了,它带走了苦难民族的那段任人宰割的难言的屈辱,但历史不能被抹杀,不能被篡改,更不应被忘记,尤其不能被30万冤魂的同胞——今天的我们所忘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日本,不是还有人时时刻刻在想为南京大屠杀翻案吗?今天的日本领导人安倍,不是还时时刻刻想为甲级战犯

招魂吗?今天的部分日本人不还在时时刻刻地觊觎着中国的钓鱼岛吗?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就是想提醒世人吗:世界铸剑为犁任重而道远!

“为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是因为我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缅怀先烈,勿忘历史,振兴中华,从我做起!

历史的悲剧绝不能再重演了!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是我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最好的纪念??

睢宁县睢城镇实验小学 六(9)班 胥雷

2015/1/7

篇三:窃读记读后感

读《窃读记》有感 《窃读记》我们五年级语文书的第一课,是台湾籍作家林海音所写的一篇文章。读完这篇课文后,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雨天的记忆读后感

这篇课文写得又朴实而又感人,以“窃读”为线索,以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的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书的渴望。 因为当我读到课文中主人公放学后匆匆地从学校离开赶到书店,小心翼翼而又急切地跨进店门,渴望读书的场景时,我被他感动了。所以我也想每天也是急匆匆地离开学校,赶到书店读书。可是心里想的是写完作业,好好地玩一场电脑游戏该多好呀!

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是多么不知道珍惜时间。尤其是当我读到主人公在人群中读书的恐惧和在借雨天读书的快乐时,这时我很想和作者相比我是多么幸福的呀!我们现在的书店宽敞明亮,各种书籍应有尽有。而且所有书店都向我们敞开着大门,我们在那里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畅游在书的世界里、书的知识的海洋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呢?

因此,我要向冰心奶奶所说的:“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因为谁拥有知识,谁就是学习上的富翁,所以我愿意成为学习上的亿万富翁!

母爱是一根穿针的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的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滴滴答答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儿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他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细又尖,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

——还是失败。

再试。。。。。。

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扣子,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篇四:“雨天的棉花糖”读后感

“雨天的棉花糖”观后感

书刚拿到手我愣是把封面的书名看成了“西天的棉花糖”,心里乐道难不成是佛祖赐的棉花糖。其实序言就吸引到我了,作者向我解释了创造就是重复的想法,而且比喻的恰到好处,逻辑思维特别清晰。

我后来发现,这本书还是很考验读者的,因为作者的思维异常跳跃,不同维度的故事交织进行,很有穿越感。不得不说五个不同背景、不同主旨的故事还是让我感到非常精彩以及过瘾。接下来我就分别叙述下自己看每个故事的感受:

第一个故事:叙事。伟大的作品一般都要两个元素:战争和性。虽然我意识到这会是个好的故事,但第一反应还是比较抵触的,觉得反而媚俗。这个故事分两条线展开,一个是关于奶奶年轻时的往事,这造成父亲及“我”对身世的讳莫如深,一个是妻子怀孕了,这造成了“我”忍受不了现实找外遇。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个是矛盾的延续性,父亲当初对“我”的降生的强烈拒绝,以及“我”对于妻子怀孕的排斥;第二个是一句话”一部真实史书的诞生过程往往又是一部史书。这成了我们历史的特色”,这让我想起了《1984》里的“历史往往是被修改的,当修改被被遗忘,也就成了历史”,作者非常隐晦的道出了社会主义下的历史特点。真正的历史绝对不会是如我们看到的那般正义的红色,相反,我们更可能看到的是血液的红色。也有可能,这些我们是永远看不到的。看不到的才能叫历史。

第二个故事:大热天。说白了,就是一个寂寞男屌丝与落寞文艺女青年的一次激情碰撞。对,再简单点就是约炮成功了。作者叙述这个过程时用了时间作为故事发展的顺序,我印象最深的两点:一个是大段的对话,光头与绿背心的对话浑然天成,初次见面的羞涩、互相的试探等通过对话直接能感受到。通过对话,读者感到两个人好像在面前交谈一般。第二个是对“光头”哥哥的描写十分生动,哥哥固执、野蛮的形象跃然纸上,当然他对弟弟的深爱也非常动人。

第三个故事:雨天的棉花糖。这是这个系列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少年红豆,从小被当成如花似玉的女生,长大后却参了军、打了仗。所有人都以为他牺牲了,多年以后他却神奇的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他的出现并没有让大家感到愉快。相反,战争留在红豆心中的阴影让其他人都觉得他是疯了的。后来,也许真疯了,被逼的。红豆变了,不是小时候的那个“姑娘”了。我看到了一个无比孤独的人,全世界更希望接受的是“牺牲”了的他,“我”的关心与别人的另眼相看形成了巨大的对比。我觉得红豆是没疯的,他想拉二胡,他还有爱。我前段时间两天追完了一部美剧“国土安全”,讲的是一个在中东被俘虏两年的执行特种任务的美军士兵Broody,早已被认为牺牲的他在一次救援行动中被发现,被带回美国后享受了英雄般的待遇,但是他其实早已被策反,但是他对家人的爱让他在忠诚与背叛间难以抉择。离开战场回到正常人生活中的他遇到了各种困难,例如半夜的噩梦、勃起困难等各种问题。他可以在房间的角落待4个小时一动不动,他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信仰。红豆与Broody的经历有非常多相似点与不同点。他们经历了战争,恐惧战争;他们害怕面对死亡;他们对于性失去了该有的能力;他们还有爱??Broody是幸运的,他得到的赞誉比质疑多,他得到的肯定与帮助不比他“牺牲”的时候少;红豆是不幸的,人们更希望他是“死掉了的”,这种落差是常人难以想象与承受的,他的改变不是他所愿意的,但没有人感受到他的无奈。红豆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也许这才是故事最好的结尾,因为活着更多的是痛苦。

第四个故事:生活边缘。看似生活边缘的两组人,两个故事的交织让人看到了生活的真实与骨感。一组故事主人公小苏和夏末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蚁族”,他们对未来有自己的期待,虽然现实一直将它们的信心打击到底。但事实证明当真正的未来展现在面前时,怀疑让原本相爱的两个人支离破催。“这个城市竟是如此脆弱,仅仅是一个家的愿望就让一派繁华变成了一张灰”。另一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朴实的劳动者因为迂腐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引

发的悲剧,这对夫妇有了第一个聋哑孩子小铃铛,所以他们想要个正常的男孩。这让我联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期“天天向上”,几十个聋哑小朋友的表演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更让人动容的是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道出了他们也可以做的很好地呐喊。一对夫妻生了第一胎是个残疾人,再要一个孩子在很多人看来是合情合理的。但第一个孩子失去的不仅是父母的陪伴,甚至能体会到父母的遗弃,因为父母大多直接把他们送到了专门的聋哑学校。这是一个牵涉到非常多不幸家庭的问题,在我看来每个父母给自己的孩子该有的、平等的爱应该是这些残疾人孩子应该得到的。

第五个故事:好的故事。这确实是个好故事。一汪死水,“溟池”虽浑,却照出了人性的丑恶。悲欢离合大喜大悲都围绕着“溟池”展开,故事的结束也终止于臭气哄哄的“溟池”了。特事特办、害怕承担责任、面子工程、趋利附势、勾心斗角、敢于撕破脸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私自利、见不得别人好??我曾经看过柏杨先生写的“丑陋的中国人”,其中对于中国人性丑陋的揭示还是很大快人心的,但本文中揭示的当代中国人人性的缺陷绝对是2.0版本的。同样大快人心。各种人物粉墨登场,各种故事在溟池边上演,我觉得作者笔下的溟池即社会,大染缸都不算,人性的丑陋将其充斥成了溟池般的死水。

以上就是我看完五个故事对每个故事产生的思考与联想,作者的跳跃而又严谨的思维和对于人物的描写等在每个故事中都展现的淋漓尽致,就不赘述了。反正短小精悍,很好看就对了= =!

篇五:记忆与印象读后感

记忆与印象读后感

记忆与印象>读后感(一)

作者单位:慈溪市凤湖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郑一欣

指导教师:朱丽群

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已经熄灭,他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他的青年时光。

史铁生便是如此。

翻过《记忆与印象》的最后一页,于重重文字中回望——他给我一个寂寞的侧影,一顶有黑色遮沿的白帽子,一副遮住他深邃思考的墨镜,臃肿的棉袄中仍能猜测出他宽阔的腰背。他将双手插在袖袋里,只一双残缺的病腿将他死死地固定在轮椅上。他神色平静地望着白雪皑皑的前方……

在他最茁壮的时候,像当时大多数知青一样到陕北延安去插队。我从奶奶那里知道他们一辈人经历的折腾,大跃进、自然灾害、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

自然的人为的,那是愚妄无知的时代,也是纯真纯情的时代。我不知道他当时怎样意气风发地奔赴延安,怎样热情似火地赶着牛车。命运总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现。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一个残花败絮般的身体。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 黑暗像无底洞一样将风华正茂的他裹挟而去。他也不想睁开眼睛去寻找一隙亮光。人在最脆弱的时候不止伤害自己,因为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母亲为我的固执与不争气流的眼泪。然而我理解他同情他,因为谁也不能断定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承受那样的厄运,像圣人一样抚琴高歌、笑傲江湖! 当他的母亲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被抬走他不知道母亲得病已久,母亲临走时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他还是听人转述的……当铁生拿身边的东西发泄,狠狠地砸向对面的墙壁。当他死命地敲打自己的残褪歇斯底里地喊着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只看到一个痛苦挣扎的儿子,她是带着多少担心和无力离开这人世的。那个在黑暗中挣扎的孩子不知道,他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看不到旁边的人。当他闯出一条路来,痛苦地追悔: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上帝为什么早早地找母亲回去呢?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招她回去。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他是在惴惴不安地怀念,愧疚吧?读过这些文字,我便问自己,我是否可以努力地少走些一些这样的弯路?少一些这样的遗憾呢?

他常常一个人摇着轮椅到地坛去,于杂草荒芜的园子,坍圮的高墙的某个角落,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寂寞的好几年,他终于说服自己,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结束生命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最简单不过的事,相比之下怎样活确实会更艰难,更值得思考。他去园子里老树下荒草边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他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成了我现在阅读的史铁生。他平静地回忆,寂寞地思考。我从那些坦白的文字中,从他絮叨的往事中看到了另一个铁生,他关切地走近那个困顿中的自己,对他劝说和开导。他静静地思考着他的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这些我这个年纪还无法理解的深邃的问题。但我发现身体被固定在轮椅上,心可以无比自由地飞翔;肉体被折腾得残缺不全,精神还可以纵横驰骋!

如果不想把自己永远关在黑洞洞的屋子内,总要找寻一些亮光,总要走出门去。面对恐怕是唯一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给他病残的双腿,他却如此平静甚至诙谐地讲述那里古老的文化,劳苦的生活,朴实的汉子……就好像我回忆老屋——青砖灰瓦,屋顶上长着瓦楞草,看上去像一张黑白的艺术照,却活跃着我风铃一样的童年,我的总也端着个塑料饭碗,拿着个银白色勺子追着我喂饭的外婆,还有每天坐在河沿拿着根能自由伸缩的钓鱼竿,总显得惬意自在的外公……'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他无比眷恋地感慨—— 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句话像夜里听mp3,曲子旋律会勾起我的心底里的思绪,我的老屋!我的外婆!我的垫着尿布就一起玩耍的伙伴!

在他坐上轮椅的三十个年头,新的灾难降临。双肾功能衰竭,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当喝水都成了一种奢望 ,当他昏昏沉沉,无法思索,手无力支撑上床上车的时候,他拨开缝隙,写下碎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这样寂寞的铁生值得我敬重——失去了健康的腿,却历练了坚强的心! 回望铁生,残缺与寂寞成就了他睿智的思考!

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我想,他真诚温暖厚重的文字能唤醒我,唤醒很多读他文字的人。我想,很多时候,我也需要一个地坛,推开繁杂浮躁和喧嚣,去静静地思考,去努力地说服自己,完成一次次人生的蜕变!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照得灿烂! 铁生已经走了,但他并不寂寞!

记忆与印象读后感(二)

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的等待着我。

生命的开端最为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得忽然,你就进入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边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 ——《记忆与印象》

对于人生的叩问,对生死的探索,对日夜的把握,史铁生作为导游引领我们接触人生的真谛,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人生解剖。

有时,我会感觉他是一个老子学者,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位大家不经意的交集,是真理的汇聚,抑或是如同我起初的猜想呢?无法深究,但我们却了然史铁生对人生的一种整体的把握!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似乎成为我们对生死的普遍看法,而史老却告知我们,生与死不过取决于观察的距离与角度,如同已暗淡的星星在几千万光年之外的我们眼中仍是璀璨的一颗一样,这不是对于死亡的漠然,不是对生存的藐视,更不是对生与死的嘲弄,而是一种豁达,无论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又何欢,死有何惧!并且从史老中领略到一种,欢死畏生的独特独到的剖析,直面死亡时,是嘴角的微微上扬,面对生存,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虔诚,一种对生命最为纯真的态度。试想,要是即将离开人世的人如若不笑,何时再笑呢?

轻轻地走,轻轻地来,让我又唤起在心底对徐老的记忆,哦,错了,徐志摩从未衰老,并永远浪漫年轻,即使离开人世,他都是选择一种最为浪漫的方式,他青春永驻!

也许轻轻地走,轻轻地来在徐志摩笔下的时候无关生死,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难道不是生与死的最为浪漫的方式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曾记得,这是自己记事以来所钟爱并且从未遗落的一句话!它在我心中就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追求,一种闲逸与淡泊,足以媲美万贯家财。而在书中看到了一个真实史铁生,一个真真正正淡泊生死与宠辱的史铁生,一个看破生死的哲人!

生命在每一天中循环,更新,消逝又重生,而每一天又在日与夜的轮回中奔跑,一天中有日夜之分,要是世上有上帝,这大概就是上帝的特意的安排吧!要是人生在世都只是白天那是多么无趣啊!神秘,让人充满遐想的月夜会让多少人因无处寄托思绪而失去生的勇气啊!但是一旦人生仅为黑夜,那大概也不会有我们的存在了吧!生与死如同每日的更替,我们似乎并不察觉今天的朝阳和今晚的月亮与昨天的有哪些区别!但我们呢,却了然每天的我们都是新生的我们!每一天就是我们的生命的缩放的生与死,每一天我们都在告别与迎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惊叹中国国人的智慧与直觉,因为我们有了一种规律,一种充满诗意的规律,阳刚的白让人充满力量,从而更好的投入生产;神秘的黑,给予了人们遐想的空间,从而更好的休憩。在这中间,我更觉得要是日出而作,月生而息更为浪漫!规律固然让人们在迷茫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并为之遵守执行,然而,规律规范了生活,生活也就规范了人,所以人的天性让人类钟爱黑夜,似乎白昼的任何规则都无法在黑夜中奏效,风花雪月,夜夜笙歌,灯红酒绿都无法在白天驻足,一切一切要等到黑夜的降临才能重获自由,入脱缰之马,坦然而自由,相信每一个喜爱黑夜的人都能在黑夜中找到内心秉持的寄托。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