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致富不忘求知,更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3:53:24 作文素材
致富不忘求知,更望作文素材

篇一:安徽省天长市安乐中学八上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 -

八年级语文检测题

书写要规范、美观、工整,赏心悦目,讨人喜欢。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请把下列词语中错别字并过来(2分)

A不可明状 珐琅 烦躁 山清水秀 名

B 锐不可当 憧憬 狼籍 字迹潦草 藉

C 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转弯抹角 霄

D 筋疲力竭 取谛 晨曦 长途跋涉 缔

正解应该是 。

“山清水秀”这个成语中的“清”与“秀”实相

呼应的。“清”“秀”都是形容词。“清”,纯洁而无杂质,清爽而优雅。“秀”,秀丽。“清秀”,意为美丽而不俗。

“山青水秀”无此成语。 正确写法应该是“山清水秀”。

要正确书写这个词语,可以从结构和意义两方面

辨析,确定字形。 ,这是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的

并列结构的成语:“山青┃水秀”。很容易看出,“山”与“水”是并列的,但“青”与“秀”却不并列,“青”指颜色,“秀”指俊秀。因此其书写有:

“青”“绿”并列,可有词语:山青水绿;

“清”“秀”并列,可有词语:山清水秀。

其次,从意义上看,这个成语应用“互文法”释

义,解作“山水清秀”,意思是“山水秀丽,风景优美”。值得注意的是:“清秀”是词语,《新华词典》解作“俊美秀丽”。

从意义上、结构上比较容易辨析的成语还有:

龙盘虎踞:有“盘踞”而无“盘据”;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音填字(3分)

憎 恨 ( zēng ) 地 窖 ( jiào ) 涎 水( xián ) 笨 zhuō ( 拙 ) jié ( 诘 )问 交 xiè (卸 )

3、按要求用诗句原句填空。(4分)

(1) 汉乐府《长歌行》中,与“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动态美景

的千古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乡愁”是古今诗词中共同的主题之一。崔

颢《黄鹤楼》中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浓浓的乡愁。

(4)李白《送友人》中,借马鸣来表达悠悠的离

别之情的诗句是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名著阅读(5分)

(1)“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

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激励人心的话出自前苏联作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以主人公 保尔〃柯察金 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20世纪前期苏俄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2).《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

霸道的车主 刘四,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 虎妞,一

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等等。

5、仿写,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你无法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示笑容;你无法左

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6、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阴”“阳”分别指。

(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

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

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

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

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

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

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明暗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

二、 现代文阅读(40分)

(一) 〈〈 背 影 〉〉 选 文 (12分)

6、(只填序号)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词填空。d c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上下文意,这句话应插在[甲]、[乙]、[丙]中的丙_处。(2分)

7、“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句话所用的两种主要描写方法是外貌(。(2分)

8、“我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两句中

的“赶紧”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2分)

怕父亲看见自己流泪更不放心;怕父亲累着,体

贴,心疼父亲

9、

“我的眼泪

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为什么好(2分)

从结构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照应了前文的第

一次流泪。

从内容上讲,写“我”与父亲分别时对他的依恋、

感激和敬爱之情。

10、父亲买橘子是很艰难的,回来时却“心里很

轻松似的”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不矛盾,艰难的是动作,轻松的是心情,艰难的

动作与轻松的心情相对应,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11、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

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2分)

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

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 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扣住要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母爱是伟大的,但伟大的母爱不等于溺爱,过分的爱会与文中的父爱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 ( 8

分 )

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

本报彭泽讯 张金扬、记者朱晓峰报道:

12.

“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是本文的引题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是本文的主标题_,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2分)

13. 第二_段是背景介绍,它在新闻中有什么作用? (2分)简略介绍了王求晓的致富经过和富到什么程度,增强了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了可信度。

14.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揭示了新闻人物

的思想 (2分)

15.指出哪是新闻的结尾?结尾的内容透露出哪

篇二:《新闻两篇》练习题

《新闻两篇》练习题

一、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溃( )退 歼( )灭 芜( )湖

荻( )港 诸( )县 锐不可当( )

二、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 当( )选 妥当( ) 当( )面 恰当( )

A dāng B dàng

2 要塞( ) 阻塞( ) 堵塞( ) 边塞( )

A sài B sè C sāi

三、给下列各组字注音并组词:

1、签( )( ) 鉴( ) ( )

2、泄( )( ) 泻( )( )

3、窥( )( ) 馈( )( )

4、协( )( ) 胁( )( )

四、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冲破敌镇 江阴要塞 B 纷纷溃退 锐不可当

C 横渡长江 毫无斗志 D 都很懈气 英勇善战

五、将恰当字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立( ) ( )然

A 即 B 既

2 欢( )佳节 ( ) 来( )去

A 踱 B 度

3 拒( ) ( )裂

A 决 B 绝

六、辨别下列词词在文章中的感情色彩:

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溃退 激战 泄气 顽强 毫无斗志 歼灭抵抗 微弱 冲破 占领 击溃

褒义词语:

中性词语:

贬义词语:

七、语文常识填空:

1 新闻也叫___________,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及时准确地地报道国内外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 一条新闻,通常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五个部分。

3 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__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__________,还可穿插适当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八、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内容说明了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__________,其中“百万”说明了__________。

3 导语点明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__________。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6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它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九、读《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完成文后各题。

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

本报彭泽讯张金扬、记者朱晓峰报道:盛夏7月,鼓泽县爆发出一则新闻:龙城镇马湖村青年、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和爱人高晓华,同时接到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夫妻双双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该校新闻学系经济新闻专业,自费攻读经济新闻理论。日前,记者来到王求晓家采访了他们。

今年36岁的王求晓和33岁的高晓华,有10多年的驾船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1984年购买了两艘110吨位的机帆船,同时代管村里5艘机帆船,担任马湖村农民船队队长。他常年驾驶机帆船,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江浙,闯上海,航线遍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

王求晓劳动致富后并不满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说:“金钱上、物质上的富有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它是金钱买不到的。”王求晓和高晓华分别于1966年初中和小学毕业,在学业上是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在多年的驾船生涯中,深感搞经营、办企业,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只有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几年,王求晓买了许多有关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报刊,夫妻刻苦自学,潜心钻研,互相帮助,进步很快。今年5月,他俩一试身手,勇敢地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成人自学考试。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并蒂莲”,王求晓夫妻双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7月,当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喜泪盈眶。

王求晓夫妇将于9月初启程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俩准备把家里的两艘机帆般承包给乡亲们管理。王求晓仍兼任马湖村农民船队名誉队长,他将在北京通过通信工具,为船队出谋献策,传递经济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学好本领,毕业后,回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力。

1 一般新闻常用的标准有多行形式:主题、引题和副题。“致富不忘求知更望知识富有”是本文的__________,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是本文的__________,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哪是背景介绍,这个介绍对新闻有些什么作用?

3 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4 指出哪是新闻的结尾?结尾的内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参考答案:

一、kuì jiān wú dí zhū dāng

二、1 A、B、A、B 2 A、B、A、B 3 A、B、C、A

三、1 qiān 签字jiàn鉴定

2 xiè 发泄 xiè 泻肚

3 kuì 溃退 kuì 馈赠

4 xié 协作 xié 威胁

四、1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阻挡; 2 打垮,打散。溃:溃败。3 、已经。已:已经。

五、C

六、1 A、B。 2 B、A。 3 B、A。

七、顽强、激战、击溃、控制。

八、褒义词: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顽强、歼灭、击溃。中性词:抵抗、冲破、占领。贬义词:溃退、泄气、微弱、毫无斗志。

九、1 消息、及时、新近。 2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3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十、1 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2 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3 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4 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5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6 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十一、1 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2 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3 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4 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5 背景;原因。6 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十二、1 引题;点明新闻的中心,揭示新闻的背景;主标题;主要事实;人;事。2 第二段是背景介绍,简略介绍了王求晓的致富经过和富到什么程度,增强了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了可信度。3 这段话揭示了新闻人物的思想,也是这条新闻的主题。4 第四段是新闻的结尾。这个结尾有两个点值得注意:一是王求晓仍兼任名誉队长,这说明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学习、事业两不误。二是毕业后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表明了他学习的目的仍然是为家乡服务。

篇三: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第二次语文月考试

班级:__ 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

一、语言的积累和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提防(tí) 负隅顽抗(yǘ) 轩榭(xia) 矗 (chù)立 ....

B 匀称(chang) 疟子(yào) 镂(l?u)空 蟠(fān)龙 ....

C 歼灭(qiān ) 擅 (shàn)长 湛 (shan)蓝 点缀(zhuì) ....

D 蜿蜒(wān) 吆喝(yāo) 张皇失措(huáng) 斟酌 (zhu?) ....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 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C 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 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2分)

A.既然敌我力量悬殊,与其负隅顽抗,寡不敌众,不如撤退,以保全有....

生力量。B.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

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C.节日的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

缭乱。D.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

那样流芳百世。 ....

4.默写 (10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平海夕漫漫。(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③《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出洞庭湖丰富的蓄积和动荡的声势的诗

句是: ,

④《春望》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 。

⑤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 。

⑥崔颢在《黄鹤楼》中抒发乡愁的句子是________ __, _________ __。

5.仿照例句写句子。(3分)

例: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

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6分)

(1)“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

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

无为而羞愧。”这段激励人心的话出自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的小说《 》。它以主人公 的

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20世纪前期苏俄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2).《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大

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 ,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以及大学

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等等。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10分)桃花源记 (片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7.翻译句子。(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找出选文中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

试概括为三点。(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意

思?(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苏州园林》选段 ,回答11—15题 (11分)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

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

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

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

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1.本段的中心句是2分)

12.本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2分)

A.由高到低 B.由外到内 C.由具体到抽象 D.由总说到分说

13.“一年四季不寂寞”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4 .写出了事物的动感和层次感的一项是:( )(2分)

A.高树低树俯仰生姿。 B.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C.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D.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15.“这是不足取的中的“这”指代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四.读《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完成16—19题 (11分)

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

本报记者朱晓峰报道:盛夏7月,鼓泽县爆发出一则新闻:龙城镇马

湖村青年、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和爱人高晓华,同时接到中国人民大学

录取通知书,夫妻双双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该校新闻学系经济新闻专业,自

费攻读经济新闻理论。日前,记者来到王求晓家采访了他们。

今年36岁的王求晓和33岁的高晓华,有10多年的驾船历史,是远

近闻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1984年购买了两艘110吨位的机帆船,

同时代管村里5艘机帆船,担任马湖村农民船队队长。他常年驾驶机帆船,

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江浙,闯上海,航线遍

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

王求晓劳动致富后并不满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说:“金钱上、物质

上的富有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它是金钱买不到的。”王求晓和高晓华分别于1966年初中和小学毕业,在学业上是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在多年的驾船生涯中,深感搞经营、办企业,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只有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几年,王求晓买了许多有关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报刊,夫妻刻苦自学,潜心钻研,互相帮助,进步很快。今年5月,他俩一试身手,勇敢地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成人自学考试。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并蒂莲”,王求晓夫妻双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7月,当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喜泪盈眶。

王求晓夫妇将于9月初启程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俩准备把家里的两艘机帆般承包给乡亲们管理。王求晓仍兼任马湖村农民船队名誉队长,他将在北京通过通信工具,为船队出谋献策,传递经济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学好本领,毕业后,回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力。

16. 一般新闻常用的标题有多行形式:主题、引题和副题。“致富不忘求知,更望知识富有”是本文的_____________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是本文的_______________,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7. 第______段是背景介绍,它在新闻中有什么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9.指出哪是新闻的结尾?结尾的内容透露出哪两点信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 (13分)

公园拾梅记

想不到,那天在公园的梅林里,拾到了盛开的梅花。

早春的一个清晨,我第二次踏进世纪公园看梅展。当天多云,虽有寒风,终究不再凌厉。太阳,不时透过云层,洒下春天的光明。梅海里,红的更红,白的更白。面对如此艳丽的梅花仙子,真想伸手去抚摩几下,感受鲜花放在掌心的柔美。

正在神思遐想,对面走来两位青春女孩。各持一支梅花,谈笑风生。我当她们手中的花束是从梅树上撷下的,于是,护绿的冲动上来了:“你们两位,私拗公园梅花可不大文明。”她们立即回敬:“老同志,你小看人了,我们素质不会这么低。这花是从地上捡来的。”其中一位将梅枝送到

我面前,说:“你瞧,断层都是花匠钢锯锯下的。”一看,果然。连忙说:“错怪了你们,希望别生气。”“生气?不生气。”她们摆出一副人花合一的风姿,“你看,我们像不像梅花仙子?”面对她们天真烂漫的神情,我不由笑了。

本想向她们打听梅花是从哪里拾得的,但她们已经带着笑声隐入梅林的那边。思忖,沿着她们刚才的来路,不难找到,于是就循路而去。 拐弯处,有一棵名品“东方朱砂”,此梅枝条疏朗,繁花点点。往下一看,眼睛一亮,在它周围,散落了一地梅枝,赭色的地面,也为之艳红起来。心里不免大喊一声“好”。

地上的梅枝,长的四五尺,短的一二尺,都很新鲜,看来是早晨刚刚修剪下来的。我先挑了一株长长的花朵累累的。可一想,这么大的东西,怎么携带?只得忍痛割爱。左挑右拣,最后选定一株两个分岔的身姿挺秀的枝条。

此时,游人渐渐多了起来。有的赏花,有的拍照,三三两两,从身边走过。他们差不多都对我都行“注目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令我十分尴尬,我又不能一路发表“无错声明”,以正自己身心的清白。在这难堪之时,路边长椅上的一位五十开外的女士救了我。她和蔼地对我说:“老先生,您的行为似有不妥,公家的梅花,你怎么折下当成了私家的?”听了她的责备,我心里真是高兴,就巴望有人来讲这句话呢。忙递上梅枝,请她过目:截口十分平整光洁,是园艺工人的手艺。她忙说:“唐突唐突,抱歉抱歉!”并帮我出主意:将梅枝放进手中的蓝布印花拎包里,免得众人生疑。我听从她的劝告。不过,艳丽的花朵像顽皮的孩童,大部分还是探头在外。 走到大门口,我高举梅花声明,花是地上捡来的。票务员早就成竹在胸,说道:“我们知道。”并问,是带回家去插扦吗?我说不是插扦,留作纪念。她热情地向我挥手,欢迎下次再来。

进得家门,双手捧上一枝红梅花。老伴不领情,说:“平时你是护花的老者,今天怎么成了破坏绿化的杀手?”我即通报了拾花过程。她脸上多云转晴了,忙取出一个水滴形的三阳开泰的瓷瓶,将花插进。瓶花相配,端庄清丽。一数花朵,仍是27朵,3个花蕾,5朵半开,19朵正在怒放。路上两次轨交,一次公交,花瓣一枚也未损伤。

年年梅开年年访,有机缘携带梅仙的俏枝花容回家,还是头一遭。今天,我还似乎拾到了另一种美丽的花朵。

20.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____________(2分)

篇四:七年级快速理解习题

七年级快速理解习题

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溃( )退 歼( )灭 芜( )湖

荻( )港 诸( )县 锐不可当( )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殷( )切 殷( )红 殷( )勤 朱殷( )

A、 yīn B、 yān

②当( )选 妥当( ) 当( )面 恰当( )

A、 dāng B、 dàng

③要塞( ) 阻塞( ) 堵塞( ) 边塞( )

A、 sài B、 sa C、 sāi

3、解词并解释下列词语:

锐不可当:

业已:

4、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坚强、顽强、顽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 (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 (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5、语文常识填空:

①新闻也叫 ,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 地报道国内外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②一条新闻,通常包含 、 、 、 、 五个部分。

③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 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 ,还可穿插适当的 和 。

二、阅读

6、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 ;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

2.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什么?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

(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读《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完成文后各题。

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

本报彭泽讯 张金扬、记者朱晓峰报道:盛夏7月,鼓泽县爆发出一则新闻:龙城镇马湖村青年、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和爱人高晓华,同时接到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夫妻双双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该校新闻学系经济新闻专业,自费攻读经济新闻理论。日前,记者来到王求晓家采访了他们。

今年36岁的王求晓和33岁的高晓华,有10多年的驾船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1984年购买了两艘110吨位的机帆船,同时代管村里5艘机帆船,担任马湖村农民船队队长。他常年驾驶机帆船,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江浙,闯上海,航线遍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

王求晓劳动致富后并不满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说:“金钱上、物质上的富有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它是金钱买不到的。”王求晓和高晓华分别于1966年初中和小学毕业,在学业上是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在多年的驾船生涯中,深感搞经营、办企业,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只有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几年,王求晓买了许多有关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报刊,夫妻刻苦自学,潜心钻研,互相帮助,进步很快。今年 5月,他俩一试身手,勇敢地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成人自学考试。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并蒂莲”,王求晓夫妻双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7月,当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喜泪盈眶。 王求晓夫妇将于 9月初启程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俩准备把家里的两艘机帆般承包给乡亲们管理。王求晓仍兼任马湖村农民船队名誉队长,他将在北京通过通信工具,为船队出谋献策,传递经济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学好本领,毕业后,回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力。

1、一般新闻常用的标准有多行形式:主题、引题和副题。“致富不忘求知,更望知识富有”是本文的 ,起的作用是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是本文的 ,交代了 ,包括 和 。

2、指出哪是背景介绍,这个介绍对新闻有些什么作用?

3、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第二课 芦花荡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寒噤( ) 仄歪( ) 转弯抹角( ) 提防( )

2.淀里( ) 竹篙( ) 蹿了一蹿( ) 飒飒( )

二、选择运用正确的词语。

(1)假如是( )的夜晚,人们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A.月明风清 B.月明星稀

(2)远远有一片( )的黄色的光。

A.昏暗 B.阴惨

(3)那小船( )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A.转弯抹角 B.七弯八拐

三、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一项是( )

A.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B.老头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C.小船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D.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苇塘深处。( )

五、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①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 )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②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 )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 )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 )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③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④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⑤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依课文填充空缺的五个词语。

2、上文表明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课 勇气

一、给加点字注音

拘谨( ) 勋章( ) 怯生生( ) ...

押注( ) 俘虏( ) 门闩( ) ...

二、解释句中加点词

颀长——

悉意——

孔武有力——

三、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24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了伞兵,这个

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了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了,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于是他知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了,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陷落在敌人控制的国土里了。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为应付这种紧急状况而教给他的。

1.给加点字往音并解词

(1)熹( )微——

(2)寥寥( )可数——

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着( ) ( ) (2)数( ) ( )

(3)落( ) ( ) (4)模( ) ( )

3.文中画横线的“那时候”指什么?

4.当时,伞兵都遇到了什么困难?

5.选段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是___ ___描写,它的作用是 。

6.选段出自课文 ,作者是 国 。

7.请简要回答本课题的含义?

第四课 蜡烛

一、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内容填字(每空填1字)。

她轻轻( )好了他的头发,又 ( )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 )过来,交叉地( ) 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 )了下来。

2.将下列修饰语按正确语序填在横线上。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__________东西——__________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A.珍爱的

B.南斯拉夫母亲的

C.惟一

D.她的结婚的

3.揣摩例句的修辞特点,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二、课内精读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竞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1.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2.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3.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

篇五:八年级语文《新闻两篇》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篇》练习题

一、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溃( )退 歼( )灭 芜( )湖 荻( )港 诸( )县 锐不可当( ) 二、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 殷( )切 殷( )红 殷( )勤朱殷( ) A yīn B yān

2 当( )选 妥当( ) 当( )面恰当( ) A dāng B dàng

3 要塞( ) 阻塞( ) 堵塞( )边塞( ) A sài B sè C sāi 三、给下列各组字注音并组词:

1、签( )( )鉴( ) ( ) 2、泄( )( )泻( )( ) 3、窥( )( )馈( )( ) 4、协( )( )胁( )( ) 四、解词并解释加黑的字: 1锐不可当: 2 击溃: 3 业已:

五、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冲破敌镇 江阴要塞 B 纷纷溃退锐不可当 C 横渡长江 毫无斗志 D 都很懈气英勇善战 六、将恰当字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立( ) ( )然 A 即 B 既

2 欢( )佳节 ( ) 来( )去 A 踱 B 度 3 拒( ) ( )裂 A 决 B 绝

七、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坚强、顽强、顽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八、辨别下列词词在文章中的感情色彩:

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溃退 激战 泄气 顽强 毫无斗志歼灭抵抗 微弱 冲破 占领 击溃

褒义词语: 中性词语: 贬义词语: 九、语文常识填空:

1 新闻也叫,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地报道国内外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 一条新闻,通常包

含 、 、 、 、

五个部分。 阅读

十、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 ;这些内容说明了 , 。 2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3 导语点明的事件是,“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4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5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6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 ,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十一、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致富不忘求知,更望)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 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3 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词,它具体指 。

4 “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 ,揭示了敌军溃退的 ,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 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第句是记叙,第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十二、读《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完成文后各题。 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

本报彭泽讯张金扬、记者朱晓峰报道:盛夏7月,鼓泽县爆发出一则新闻:龙城镇马湖村青年、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和爱人高晓华,同时接到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夫妻双双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该校新闻学系经济新闻专业,自费攻读经济新闻理论。日前,记者来到王求晓家采访了他们。

今年36岁的王求晓和33岁的高晓华,有10多年的驾船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1984年购买了两艘110吨位的机帆船,同时代管村里5艘机帆船,担

任马湖村农民船队队长。他常年驾驶机帆船,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江浙,闯上海,航线遍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

王求晓劳动致富后并不满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说:“金钱上、物质上的富有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它是金钱买不到的。”王求晓和高晓华分别于1966年初中和小学毕业,在学业上是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在多年的驾船生涯中,深感搞经营、办企业,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只有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几年,王求晓买了许多有关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报刊,夫妻刻苦自学,潜心钻研,互相帮助,进步很快。今年5月,他俩一试身手,勇敢地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成人自学考试。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并蒂莲”,王求晓夫妻双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7月,当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喜泪盈眶。

王求晓夫妇将于9月初启程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俩准备把家里的两艘机帆般承包给乡亲们管理。王求晓仍兼任马湖村农民船队名誉队长,他将在北京通过通信工具,为船队出谋献策,传递经济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学好本领,毕业后,回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力。

2 指出哪是背景介绍,这个介绍对新闻有些什么作用?

3 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4 指出哪是新闻的结尾?结尾的内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参考答案:

一、kuì jiān wú dí zhū dāng 二、1 A、B、A、B 2 A、B、A、B 3 A、B、C、A 三、1 qiān 签字jiàn鉴定 2 xiè 发泄 xiè 泻肚 3 kuì 溃退 kuì 馈赠 4 xié 协作 xié 威胁

四、1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阻挡; 2 打垮,打散。溃:溃败。3 、已经。已:已经。 五、C

六、1 A、B。 2 B、A。 3 B、A。

七、顽强、激战、击溃、控制。

八、褒义词: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顽强、歼灭、击溃。中性词:抵抗、冲破、占领。贬义词:溃退、泄气、微弱、毫无斗志。

九、1 消息、及时、新近。 2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3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十、1 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2 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3 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4 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5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6 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十一、1 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2 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3 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4 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5 背景;原因。6 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十二、1 引题;点明新闻的中心,揭示新闻的背景;主标题;主要事实;

人;事。2 第二段是背景介绍,简略介绍了王求晓的致富经过和富到什么程

度,增强了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了可信度。3 这段话揭示了新闻人物的思想,也是这条新闻的主题。4 第四段是新闻的结尾。这个结尾有两个点值得注意:一是王求晓仍兼任名誉队长,这说明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学习、事业两不误。二是毕业后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表明了他学习的目的仍然是为家乡服务。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