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7:19 字数作文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分析字数作文

篇一:《三国演义》中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分析

摘 要: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足智多谋和骁勇善战等性格特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特点在有些人看来不够真实,使他的形象显得苍白无力。本文将就这些内容做一些分析评述。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明君

《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古典小说,对于刘备形象在艺术创造上的成败得失,人们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刘备形象虽然存在着如鲁迅所指出的缺点,“但仍然不失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是一个“明主”典型;有人干脆否定了鲁迅先生的意见,认为作者罗贯中还写了刘备的枭雄行径,作者写刘备虚伪是有意为之,鲁迅所批评的,“恐怕不应该算作作品的缺点,而是它的现实主义的表现”。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刘备形象的艺术价值,本文想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宽仁爱民,敬贤爱士

作品多方表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深得人心。《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他第一次担任官职做安喜县尉时,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督邮索贿不成,欲陷害他,百姓纷纷为之苦告(第二回)。此后他任平原相,已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第十一回)。陶谦临终,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在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十二回)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第二十回)。这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深得民心。在他又一次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到荆州投奔刘表,受命屯驻新野时,他仍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第三十四回)。新野百姓欣然讴歌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第三十五回) 从建安六年(201)到十三年(208),刘备寄居新野达七年之久。在他辗转奔走的前半生中,这算是时间最长、相对安定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一面把人才置于战略的高度,努力求贤;一面更加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当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之时,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

到了襄阳城外,刘琮闭门不纳,蔡瑁、张允还下令放箭。魏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刘备见魏延与文聘在城边混战,便道:“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第四十一回)。就这样,在建安十三年秋天的江汉大地上,刘备带领十余万军民,扶老携幼,含辛茹苦,上演了“携民南行”的悲壮一幕。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对保存实力、摆脱曹军追击十分不利。故众将皆曰:“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明知此言有理,却泣而拒之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的胜利。这种生死关头的自觉选择,在《演义》写到的各个政治军事集团领袖中是独一无二的,决非一般乱世英雄的惺惺作态所能比拟。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深入人心,并成为他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

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他对徐庶、诸葛亮、赵云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

历史上的徐庶,归属刘备的时间不算长,除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外,在政治、军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算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仅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曹公来征??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而在《演义》中,刘备一见徐庶,便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责。在先后打败吕旷兄弟、曹仁之后,刘备更视徐庶为天下奇才。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仍忍痛应允。分别的前夜,“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次日一早,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宴罢,仍“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直到徐庶骑马远去,刘备还立马林畔,“凝泪而望”,甚至“欲尽伐此处树林”,原因是“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第三十六回)。这些描写,尽管主要是为“走马荐诸葛”和“三顾茅庐”作铺垫,却足以见出刘备求才之诚,爱才之深,颇具艺术感染力。

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与倚重,《演义》更是作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反复皴染,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次往访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

但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诚如毛宗岗所说:“玄德求贤若渴之情,有类此者。”第三次诸葛亮总算在家,但正“在草堂上昼寝未醒”。为了不惊扰他的睡眠,刘备吩咐关、张二位在门外等候,自己入内,“拱立阶下”。足足有一两个时辰之久诸葛亮才醒过来,但当得知“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之后,却转入后堂更衣,“又半晌,方正衣冠出迎”。刘备终于能见到诸葛亮,真不容易。张飞早已忍耐不住,三番两次动怒,要用一条麻绳去把他绑来,要放把火把他烧醒。刘备却自始至终都心平气和,谦谦有礼,充分显示了他求贤的诚意。刘备初见孔明,便屈尊“下拜”;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乍闻孔明不愿出山,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诸葛亮出山以后,《演义》又充分突出其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竭力强调刘备对他的高度信任与倚重。特别是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慨然嘱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第八十五回)后人对此或有猜疑乃至诛心之论,不过是妄相忖度而已。纵观数千年封建社会史,皇帝临终前委任顾命大臣者固不少见,然而,有几个皇帝愿意或者敢于像刘备那样托孤?当然,刘备并非鼓励诸葛亮取其子而代之,而是希望诸葛亮尽力辅之;但如此气度胸襟,仍罕有其匹。还是陈寿在《先主传》末的评价比较公允:“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赵云的英勇善战未必不如关羽、张飞,但却比关羽谦逊得多,比张飞精细得多。因此,他在蜀汉集团中也最得孔明的信任。关羽、张飞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但刘备对赵云的信任似乎也超过了关羽、张飞。对于刘备来说,最大的危难就是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对他的那次大追杀。在那样万分紧急的时刻,他选择赵云担负“保护老小”的职责,其实就是保护甘、糜二夫人和阿斗。结果在长坂坡混战中,却不见了“甘、糜二夫人和小主人阿斗”,为了“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赵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所到之处,威不可挡”。终于寻得后主,怀抱阿斗,杀透重围,血染战袍,谱写了一曲“大战长坂坡”、“单骑救主”的千古佳话。也正是由于赵云的忠与勇,才有了下面刘备惜才摔阿斗的事。《演义》第四十二回写道,在张飞的掩护下,赵云冲出长坂坡,又骑马飞奔了二十多里,才找到刘备。赵云高兴地说:“幸得公子无恙!”双手将阿斗递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看到刘备掷阿斗于地的举动,有人就会觉得刘备是在“表演”,所以才有像“刘备摔阿斗——邀买人心”之类的歇后语。但我觉得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我们不妨再仔细看一下以上引文内的相关文字。赵云和刘备再见面时,彼此一开始并未交谈,只是相

对而泣。刘备此时并不知道详情,所以这完全是在当时逃难的情况下两位至交在混乱中散而复聚时的一种真情流露。姚品文和张峰在《谈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形象的创造》一文中也认为,即使刘备“掷之于地”之举“有点夸张”,但却也“表明他对于一位大将的爱重之情是真诚的、可信的”。他们还说:“《三国演义》??很少对一般动作作细节描绘,而在这段中对赵云解开怀抱,阿斗在怀内酣睡,赵云之递阿斗,玄德之掷阿斗,赵云又忙从地下抱起阿斗等动作作了细腻入微和充满了人情味的描绘,加上二人掷地有声的对话,几可催人泪下”。的确,在刘备和赵云之间这种肝胆相照的情谊中,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正可贵的一面。一定要把如此纯真、高贵的场面说成是矫揉造作,也未免太煞风景了吧!

二、足智多谋,骁勇善战

刘备作为“枭雄”,史书记载也不少。所谓“枭雄”,意思是“骁悍雄杰的人物”。刘备出身于早已败落的远支皇族之后,家境清寒,既没有曹操、袁绍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孙权那样继承自父兄的大片地盘,几乎是白手起家,要想在天下大乱、群雄并立之时,如果不具有枭雄所有的种种狡猾、伪诈与雄图大略,如果不具有出众的军事、政治才能,不具有一套收买人才、消灭异己的韬略、权术,别说扩张地盘、统一天下了,恐怕连立足之地也不会有。那样,他也就不配充当一个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开创基业的蜀方之主了。

刘备长于权谋又喜怒不形于色,城府很深,含而不露,他的计谋常使人既意料不到,又不易识破。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没有说出三个人,一是马腾,二是刘备,三是曹操。按说,马腾与韩遂曾结为兄弟,当时为西凉太守,兵强马壮,一提到韩遂必然会想到马腾。刘备为什么不提马腾呢?原来刘备当时已和董承、王子服、马腾等人私下结成了反曹联盟,有了患难关系,提出马腾,怕引起曹操注意马腾,挖出马腾,连带出自己。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第二十一回)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事实上,刘备当时学圃种菜,作韬晦之计,正是有意向曹操表明自己胸无大志,让其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刘备曾献媚于曹操,为什么此时不指曹操为英雄呢?原来,曹操作了汉丞相之后,朝廷大权在握,皇帝徒有虚名。虽则如此,曹操却最忌别人议论自己有篡逆之心,刘备若指曹操为英雄就等于

指出曹不甘久居相位,就会触痛曹操,必遭曹操嫉恨,这是刘备绝不愿干的。不提曹操为英雄,等于向曹操表明,刘备眼中的曹操是安守本分,忠于职守的。

曹操打败袁绍后,刘备联络黄巾残部刘辟等从汝南进攻曹操的许都,被曹分兵击败,当时关羽、张飞、赵云均不在身边,刘备与刘辟引千余人逃跑,不想刘备被曹操大将张颌、高览前后拦截,两头无路。这时,刘备仰天大呼道:“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第三十一回)就欲拔剑自刎,刘辟慌了手脚,表示他将死战相救。刘辟前与高览交锋,却被高览砍死,刘备正要自战,亏得赵云冲阵而来,刺死高览,救了刘备。为什么没有刘辟时刘备准备自战,而刘辟在时刘备反要自杀?难道与刘辟合力作战不比自己一人自战更有把握么?原来,刘备要自杀是假,他本想让刘辟出战迎敌怎奈刘辟不是自己部下,此话不好说出,同时也不知刘辟是否愿意为自己解救危难,于是他佯作自杀之状,请刘辟或逼刘辟出战。刘辟作为一员武将,若让刘备自刎于自己面前,实在太不光彩,于是表示拼死相救。刘备临阵没有让刘辟出战之言,却比任何言语的鼓动作用大得多。顺便应提到,刘备的思想虽以儒家为主,但在他的性格中渗透着许多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人应该柔弱处下,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第八章、第二十二章)刘备在创江山的过程中,常常显得甘居人下,不与人争,而且动不动就泪如雨下,在和赵云、徐庶、孔明及张松等联络感情的时候流过泪,在鲁肃索要荆州的时候流过泪,并且往往十分奏效。他常常柔弱处下,但能以柔克刚。

让我们再看看刘备勇猛的一面。第一回,刘备奉命在青州阻击黄巾军,开始寡不敌众,刘备下令后退三十里下寨,对关羽、张飞说:“贼众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胜。”于是刘备派关羽、张飞各率一支伏兵,自己亲自带兵出击,佯装兵败退却,诱敌进入伏击圈,取得大胜。这是写刘备的军事指挥才能,那么武艺怎么样呢?第二回写到,刘备等人与张宝的军队大战,张宝“落荒而走,玄德发箭,中其左臂”。双方都在马上,在运动中作战,射的是移动靶,刘备能够射中他的左臂,可见他的箭术不错。不久以后与孙坚一起作战,刘备又“张弓一箭,正中孙仲,(孙)翻身落马”。第五回,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先是张飞出场,连斗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关羽加入,又打了三十回合,还是“战不倒吕布”。这时刘备掣着双股剑策马助战,吕布才终于招架不住,败退回营。看来刘备的剑术也不错。值得注意的是,十二回“曹孟德大战吕布”,是曹操手下的六员大将围攻吕布一人,他们是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都是历来独当一面的曹营名将,吕布这才“遮拦不住,拨马回城”。刘、关、张三个顶六个,由此可见,刘备在武艺方面还是有两下子的。

篇二: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

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 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就有三顾茅庐的故事。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次往访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篇三:《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学生姓名 张三李

学 号 888888888

指导教师 李四张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07春

学 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摘要]在三国的众英雄人物中,刘备的军事才能不如孙权,更不如曹操;计谋与此二人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却也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着的追求,完成了一份霸业。所以刘备一直是一个令后人争论的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玄德一样,当真是玄之又玄。刘备身为汉靖帝之后中山靖王之玄孙,这等汉室贵胄,在一出道时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靠富商出资招募军队,之后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能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与他是汉室之中少之又少的贵胄,礼贤下士的作风,最主要的是他也是英雄,这些都是分不开的。同时,刘备起自微贱,非有尺寸可以凭借,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藉乱世而成英雄。本文试图对《演义》中刘备的仁、忍、智、诚、伪这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使人们对刘备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形象

《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艺术地再现了汉末魏、蜀、吴三国在这段90余年的历史。据统计,《三国演义》写了一千二百四十个人物。由于作者罗贯中先先写书的立场就是从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出发,以刘姓为正统,以蜀汉为中心,蜀汉与曹魏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计争,竭力吹捧刘备。当我阅读了《三国志》、《三国史话》、《闲话三国》、《品三国》等后人的多部作品,想更加客观地反映一个较真实的刘备形象。

一、刘备的仁义

在三国的众多英雄人物之中,刘备可谓是重仁义的典型,罗贯中先生不惜笔墨大力塑造他的这一形象特点。这一形象正好吻合当时社会人们对君主的理想要求,再加上有一个背负“奸臣”、“奸贼”骂名的曹操相对照,就更显示出了刘备的“仁义”。而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相抗衡,形成鼎足之势,就是凭借着“仁义”之心赢得的“人和”。

(一)兄弟之义

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兄弟之情义在三国中可谓是典型,也成了后世学习、效仿的范本。他们三人自“桃园结义”以来,始终以义为先,以“救国扶铖;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关张二人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始终待二人如亲兄弟,甚至比亲兄弟还亲。所以他们三人名义上是兄弟,后来是君臣。但实际上,关羽、张飞也是王。刘备曾言:兄弟

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不管刘备说这话是真心的还是为了收买此二人之心,但毕竟是从刘备嘴里说出来的,确有此事。而且从刘备日后对二人的情义上也确实做到了极至。当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身首异处。在刘备未得知此噩耗时,曾做一梦,梦见关二爷泣哭相告,愿兄起兵,以雪他被杀之恨。《三国演义》在八十一回中对此有较详尽的描述,等听到兄弟的死讯后,先是处死了不肯发兵的刘封和孟达,而后举兵,最后兵败白帝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史弟的感情是如此之深。刘封虽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但他却有儿子的名份。刘备却因兄弟的死迁怒于养子,而且连他最信任,奉为军师的诸葛亮的话都不听了。一意孤行要为兄弟报仇,勉强举兵,最后导致了对蜀国生死存亡的败局。自己也随兄弟而去,真应了他们结义时的话: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二)君主之仁

刘备是历史上少有的仁君,也是封建社会人们对君王的理想要求。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也”。刘备从小就有君之心,在儿时就对旁人言“我为君主,当乘此车盖”。他一直清楚“国以民主本”,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而且也始终这么去做。最典型有两个故事。一则是说有人看出刘备当世英雄,日后必有一番作为,会对其不利,所以曾派人去刺杀他。刺客因感刘备之仁义,不忍杀他,并具实相告。从这里足见刘备确实仁义,而且不是只对兄弟、下属。第二则在《三国演义》中可谓是浓墨重彩,好好地渲染了一番。那就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百姓都闻刘玄德之仁义,无论玄德成败,都举家跟随。这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该是一件很好的事,说明得人心。但对当时的刘备而言,无颖是一种负担。因为刘备既无多少兵马,又无稳固的地盘。他连自己都很难立足,更无能力去保护众多百姓。但刘备却始终坚持一点“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也正有了这一点,才为三足鼎立赚到了资本——人和。后人有诗赞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还有一中,在三国这么多轰轰烈烈的事中,实在不值一提,但它同样反映了我们这位刘皇叔“仁义”之名远播。徐州牧陶谦因病危,想让位于刘备,刘备顾今兄弟之情,三番几次推托。徐州百姓闻言,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无能安生矣!”简单的这么一句话,道出了当时老百姓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道出了那时的领导者的不仁,更道出了刘使君的仁义。这时的刘备也才明白了自己身上的担子是如此的得,同时也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前进道路——以民为体,做一名仁爱之君。

(三)刘曹对比

无论是罗贯中先生在写《三国演义》时,还是众多津津有味地读《三国演义》

的读者,都所抱着的“拥刘贬曹”的思想。的确,在书中不难发现,曹操给人的形象是“奸”,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以及曹操做事非常“狂”。这些与咱们的刘皇叔的“仁爱”相比,就更加上了一个层次。

曹操会整天担心有人会害他,而且 “梦游杀侍从”、“错杀吕伯奢一家”等等事件在《三国》中屡见不鲜。这与连刺客对刘备都不忍心下手相比,那又如何呢。虽然《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对刘备的描写相对较少,表现得也较低调,而曹操的笔墨却占了很大一部分,看似惊天动地,但那些似乎都是为刘备服务的。

二、刘备能忍

刘备的忍术在三国时期是少见的,我们不说他以汉室皇叔的身份肯屈于人下,甘心受人躯使;就他那份英雄气概、雄心壮志,能在二十多年的岁月中隐忍不露,这份忍术就很值得后人另眼相看。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中,刘备屯兵徐州,吕布兵败去投,刘备念其穷途来投,收其于小沛。而当刘备领命去讨伐袁术之时,吕布乘隙攻取徐州,让刘备暂居小沛。此种背信忘恩之人,在旁人看来简直是人人得而诛之,而刘备却言:备欲让兄久矣。这的确不可思议,难道刘备真有相让之意?或者说刘备真的什么都不计较?当然不是,细想之下,你也会不禁为刘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而称道。因为当时的刘备根本没有把握夺回徐州,所以只能忍,只能不断寻找机会。正因为如此刘备才不至于令吕布怀疑而危及自身,最后还是利用曹操使吕布白门楼殒命。

三、刘备的智慧

刘备虽然用兵不像诸葛孔明那样能运筹帷幄,也不像曹操那样通晓兵法。但刘备却能使那些通晓兵法,用兵如神者为其所用,而且是死心踏地跟随。这就是刘备与众不用的地方,也是他成就伟业的一种高明手段。

(一)收民心为智

刘备走的是“人和”这条路,收买民心是出了名的,而且他也走对了这条路。刘备除了汉室宗亲这块金字招牌能凸现出自己的正统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一言一行都以民为上。其中“刘玄德携民渡江”是最具典型性的。不过这不是装出来的,在那样危机四伏的情境下,连妻儿都丢下不管,但却偏偏要带着老百姓一起逃跑。这份爱民之心当真是难能可贵,怪不得后人有云:先主弘毅宽厚。

(二)收“人”心为智

我这里的“人心”所指的是“人才之心”。刘备手下文武众多,很多还是当世佼佼,真可谓人才济济。而且他手下的这般人物对他可谓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是因为刘备的势力比曹操、比孙权要强,而是刘备能对其手下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好地为自己服务。最典型的有两:一是赵云,我们的赵将军在当阳被刘备彻底收买,就那么一个看

似真“摔”的动作,使这个三国时期唯一的长胜将军感激涕淋,无以为报,只能为刘备出生入死以报知遇之恩了。还有一个说是我们的诸葛军师了,刘备对他可谓是信任到了极点,“三顾茅庐”不用再说,有时甚至把诸葛的地位摆得比他自己的还高,诸葛独坐正中,刘备旁侧坐而下。

(三)用人之智

刘备帐下能人极多,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不逊于北居的曹操。刘备文有当世奇才、怪才的孔明和庞统,还有徐庶司马徽等当世名士,再不济也还有糜竺之辈;武有关、张、赵、马、黄五虎将,哪个不是一身武艺,独挡一面,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之后又有魏延,姜维。这么些个能人,能在他帐下为他卖命,靠的是什么,这就是刘备的独到的用人策略。

1、重用诸葛亮

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蜀国的创立,三国鼎立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了诸葛亮这个军师。这似乎有些夸大了,但有这么个说话,也不会空穴来风,可见诸葛亮在这其间的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诸葛亮在被刘备请出隆中,放下他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前,其实已是大有声名了,他也知道有曹操这么一位枭雄,有孙策、孙权这么一号人物,但他为什么就不出山去为他们出谋划策呢?虽然《三国演义》中有一段“三顾茅庐”的故事,“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这可不是真正的原因,光靠刘备的诚意是打动不了诸葛亮的,难道曹操等想成大事的就没有诚意吗?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刘备能善于利用每个人的特长,而且是能充分地发掘别人的潜能,这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诸葛亮就是看到刘备这一点,因为当时在曹操帐下已有众多的谋臣,而且曹操生性多疑,这样就很难将他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就很难实现他的人生抱负。但他知道刘备当时是急需人才辅助,一定会将所有事情放手交给他,这就给他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尽展所长,这才不负他的远大抱负。

2、不计前嫌、用人不疑

在刘备的帐中,有许多文武官员曾经是敌方阵营中的人物,这些人物经刘备予以信任培养,成为了刘备集团中不少核心人物。黄忠原是曹魏的裨将军,归附刘备后,定军山一役,勇冠三军,封为后将军,后来更成了五虎上将,据历史记载,刘备称帝后,将有功之臣,无论文武都一律封为将军,而真正被封为正将军的就只有两人,黄忠就是其中的一位。法正,时称“奇有智术,著见成败”,原是刘璋的军议校尉;战将马超,在往奔汉中时,闻刘备英名,“密书请降”(《三国志·法正传·马超传》);还有如董和、许靖、刘巴,李恢、杨洪等著名文武官员,原先也都是曹操刘表刘璋的部属,在他们归降之后,都得到刘备充分的信任

篇四: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 诚心待士

1.1 仁德待民

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

1.2 诚心待士

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他对徐庶、诸葛亮、黄权、刘巴、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建安十二年(207年),他诚心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27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并委以重任,留下千古美谈。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他“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并非虚言。建安十九年(214年)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分析

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让黄权当了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自率领大军

讨伐东吴,又让黄权做镇北将军,督统江北诸军布防魏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后,黄权无法退还蜀中,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得率兵降魏;蜀汉主管官员为此要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照样优待黄权的妻子。这样的大仁大义,和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操守实在是有天壤之别了。另一位名士,荆州零陵人刘巴,与刘备作对的时间更长:当曹操南征荆州时,众多荆州士人都追随刘备南撤,刘巴却归顺了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命刘巴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欲与刘备抗衡;由于刘备及时夺得三郡,这一图谋失败了,刘巴无法回去交差,诸葛亮写信劝他投靠刘备,刘巴却拒绝了,远远地跑到交趾,使“先主深以为恨”;后来,刘巴由交趾辗转到达蜀中,当刘璋欲迎刘备入蜀时,他又一再劝阻;直到刘备夺得益州,刘巴才表示归顺。而对这位刘巴,刘备表现得更加宽容大度:进攻成都时,他就号令军中道:“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平定益州后,他很快便任命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此时的主要官职是左将军,西曹掾主管府内官吏的任用);刘备称汉中王,以刘巴为尚书;法正去世后,又将刘巴晋升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这些,充分表现了刘备作为开国君主的雅量。特别是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慨然嘱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尽管后人对这件事说法不一,但我们依刘备平日行事做人来推断,其诚可鉴。刘备作为一个君王,对待臣子与志士,心胸阔大,不摆君主架子,视身边人如手足,这种诚心和义气打动了很多人。

凡是刘备手下的人没有不对他感恩戴德的,都愿为他死心塌地的卖命.在刘备早期势微时很多下属都愿和他如丧家之犬似的到处奔命而没有一句怨言,这时刘备也没有给他们什么好处,那么这些都是王佐之材的人为了什么愿意跟随刘备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刘备从没把这些人当下人,而是当兄弟,当朋友,和他们论交情,论感情。这一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下是很难得的。

2思贤若渴 知人善用

刘备为何能有如孔明、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大批忠良的相助呢?这除了上述提到的宽仁待民、诚心待士、厚树恩德以及他本人为汉室宗亲的因素有关外(古人因受封建统治阶级推行的忠君思想的影响,多以非皇室宗亲者不能坐天下,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乱臣贼子)更与刘备思贤若渴,广招人才,知人善用,礼贤下士有着密切的关系。

徐庶归属刘备的时间并不长,除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外,在政治、军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算大,曹操为了拥有徐庶扣留了他的母亲。徐庶无奈去曹营。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仍忍痛应允。分别的前夜,“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次日一早,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宴罢,仍“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直到徐庶骑马远去,刘备还立马林畔,“凝泪而望”,甚至“欲尽伐此处树林”,原因是“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第36回)。这些描写,尽管主要是为“走马荐诸葛”和“三顾茅庐”作铺垫,却足以见出刘备求才之诚,爱才之深,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与倚重。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反复渲

染,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初见孔明,便屈尊“下拜”;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乍闻孔明不愿出山,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诸葛亮出山以后,《三国演义》又充分突出其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竭力强调刘备对他的高度信任与倚重。正是刘备这种信任和器重才使孔明感恩戴德,以致他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孔明强有力的辅佐下,在关羽、张飞、赵云及大小士兵的奋力拼搏下,其势力逐步壮大,经赤壁一战,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另一方面,知人之短,也是了不起的“知人之明”。比如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受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却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蜀书?马谡传》)后来马谡虽曾在诸葛亮南征时出过“攻心为上”的好主意,但他刚愎自用,丢失街亭,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却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至于像魏延这样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才,刘备用其长而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更是极具洞察力之举,非明君不能为。在这方面,就连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似乎也略逊一筹。 3 智勇双全 计谋过人

刘备在时机不成熟,自己又不得势,人马较少时,暂时依附在曹操处。为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试探刘备,青梅煮酒,与刘备边饮边谈“当今天下谁为英雄?”刘备一一列举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璋均为英雄,而曹操说袁术是“家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得而忘命”、刘袁“虚名无实”、孙策“藉父之后”、刘璋“及守户之犬”??一一予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语一出,刘备分明是因此吃了一惊,手中匙筋吓落于地下,他却机敏地假托是当时的雷声吓掉了的,真是“随机应变信如神”啊!。在计谋上,刘备也有过人之处。如刘琦死后,孙权方面要索还荆州,刘备、诸葛亮以无处寄身为由死赖着不还,周瑜想用美人计把刘备骗到东吴来相要挟。对于此次联姻,施计的孙权和周瑜本无诚意,他们的算盘只不过是想把他给扣下,没想到刘备一到南徐即用树上开花大造舆论,让吴国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后来想软硬兼施扣住刘备时,又被他用瞒天过海,以到江边祭祖为借口逃走,最终孙权方面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的一个远支后裔,虽然沾有一小点儿光,但家庭贫寒,自小与母织席贩屦为生,后来却能建立起蜀汉政权,主要的还事因为刘备在政治上、军事和外交上都采取了一些正确措施:遵照隆中对策,先占领荆州、益州再利用荆益的险要形势,北拒曹操,东联东吴,安抚西部及南部的少数民族;以内广招人才,励精图治,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一旦有利时机到来,分两路军队直取南阳、洛阳和长安,夹击曹操。刘备于公元二一四年夺取了荆益广大地区后,一方面以成都的金银分赐将士,犒赏士兵;另一方面笼络刘璋旧部,取得益州地主阶级的合作。特别在用人问题上,刘备不以与刘璋亲疏划线,能团结一大批上层分子,“皆处之以显任,尽其器能”。于是,“有志之士,无不竞劝”。他善于充分利用皇族的地位和东汉名儒卢植的学士这一身份,又打起“复兴汉室”的旗

号,在军阀混战中,不断扩大了自己的声望。在到达荆州之前,他的实力远不如曹操、袁绍等人,后因采取联吴抗曹的方针,创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光辉战例。从而使其政治影响和实力大大加强,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 知错就改

在古代,一些封建君主,为了自身的尊严,即使自己做得不对,也很少认错。在对待襄阳名士庞统问题上,孙权和刘备有所不同。孙权见士元“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又见统有轻视自己平生最喜之将周瑜的意思,便“誓不用之”。刘备虽见统“长揖不拜”,且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只给统以耒阳一个县宰小职,然而当刘备派张飞前往耒阳巡视、听了飞回报统是如何将百余日新积公务不到半日,便一一批判,“曲直分明,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之事时,便大惊曰:“屈待大贤,吾之过也!”于是拜统为副军师中郎将。刘备虽先也有怠慢之意,但毕竟能作自我批评,知错即改,孙权于此同刘备相比差了许多。

5仁中有伪 缺乏远略

5.1仁中有伪

鲁迅说 “《三国演义》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说的一语中的。如:赵子龙历尽凶险从曹军中救回阿斗交与玄德时,玄德掷子也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玄德从骨子里舍得摔自己的儿子吗?恐怕在阿斗陷于敌军之中时心急如焚,恨不得不惜一切代价救出亲子才是,哪有反想摔死亲子之理!他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后人评得好:“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用计谋向东吴借了荆州,答应以后有了寄身之地后还给东吴。但到建安十九年,当刘备占有益州后,按理说刘已有了自己的地盘,应该还荆州给东吴。可当东吴几次派鲁子敬索还荆州诸郡,都被刘备诸葛亮巧言回绝了。这种不讲信用的做法也真够厚黑的了,所以民谚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第41回写刘备携民渡江,见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绝,刘备不禁大恸,这是合乎情理的,与他后来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抛弃百姓的行为是一致的。但作品紧接着写他“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这就太过头了,反而显得不真实。作者一心想美化刘备,但夸张过分,却反而造成了“似伪”的不良效果。

刘备临终托孤时的所作所为也令人寻味。“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如果刘备不是怕孔明在自己死后有可能夺取刘氏天下,怎会将孔明与魏主相提并论呢?表面上是赞美丞相,实则是在试探,孔明是何等精明,岂不知先王之意?如果丞相不当着众宫之面表态“尽忠贞之节”,就意味着丞相有夺位之企图。刘备明知幼主刘禅懦弱,孔明夺之易如反掌,只有孔明当着文武百官表个硬态,孔明日后即使要反,也不好反悔承诺;如果孔明不表硬态,就表明孔明日后会反,谁敢担保刘备就不使个锦囊妙计——左右刀斧手听某为

号,一举擒而杀之?

5.2缺乏远略

刘备缺乏政治远略,主要表现在为报云长被东吴所害之仇,刘备不顾全大局,欲起倾国之兵,讨伐东吴。众臣苦劝,刘备就是不听。如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孔明也上表苦谏,刘备掷表于地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于是刘备兴兵伐吴,使吴蜀联盟破裂。结果伐吴之前丢了张飞的性命,随后自己也被东吴打败,命丧白帝城。此举虽然忠于义但却无远见。

6刘备形象的现实意义

刘备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他在选人、用人等方面的做法仍值得今人借鉴、学习。

首先是不拘一格选人才。刘备不歧视种族地域,从收服马超并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到容貌丑陋,态度傲慢的庞统,其才能一旦被刘备了解,立即拜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参谋决策。这充分说明刘备用人的不拘一格。也正是这点才使刘备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组建了他完备而坚强的作战、后勤、组织等创业团队,尽可与天下豪杰争雄。

其次是知人善任建团队。《孙子兵法》中提到领导人应具备的五德 “智、信、仁、勇、严”。严格来说,刘备顶多只具备其中两项“信”与“仁”。其他三德根本不是他的强项。不过刘备却具备团队思维,他以团队方式凑成了五德。刘备的成功团队如下:刘备具备“信”、“仁”两项,而诸葛亮的“智”、“严”是无人企及的,关羽、 张飞、 赵云 “勇”字当先,这个领导团队组合,使刘备集团快速打下蜀国的江山。知人,敢用比自己强的人,是刘备的高明之处。诸葛亮、法正以及“五虎上将”等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刘备作为一个蜀国的核心,非常注重人员配置平衡,岗位设置优化,权责明晰,使整个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才组合,提升了核心的竞争力。

再次是坦诚相待重感情。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刘备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像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更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这也更加印证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诚心待士的一贯性。

第四是赏罚分明严纪律。刘备善用感情,屈伸求才,“士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对部属爱兵如子,但同样重视制度化,军纪严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是其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对结义弟兄张飞犯错也一视同仁,决不姑息,奖惩分明。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一朝天子自己都知错就改给大家作了表帅,那大家就更没有敢以身试法的了。同时,刘备也注重对有功之臣的奖赏,出手大方。益州平定后,刘备重奖孔明、法正、关张等人,每人赏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称帝后分赏五虎上将各据一方,实现了桃园结义时的诺言有福同享。

第五是感情用事显不足。这是刘备最大的不足,也是最终导致蜀国破败的主因。“卧龙、凤雏得一者得天下”,刘备二人俱得却失了天下,原因何在?刘备虽然是一个聚才,用才的高手,但刘备容易感情用事,重用老人、旧部和“裙带关系人员”,而无意提拔后生,后备人才得不到实践锻炼,最后导致“蜀中无大将,

篇五: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一 诸葛亮: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二 刘备:

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三、孙权 :

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四 周瑜:

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五、曹操:

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六、司马懿:

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七、曹丕:

1、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的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

2、他更是一个为了争权夺利可以不择手段,残害手足的凶残狠毒之人。

八、鲁肃:

1、目光长元、有雄才大略的统帅。

2、他的性格中又有忠厚诚恳近乎愚钝、优柔寡断的一面,也常常被人加以利用。

3、此外鲁肃还是一个胸襟广阔、举贤任能、爱情人才、处处以国家为重的社稷之臣。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故事脉络】群雄蜂起,汉亡的前因后果——刘曹孙的起家——中原争霸的两家对决——曹孟德气吞天下,孙刘联手抗敌的赤壁之战——刘备取蜀确立天下三分——蜀吴矛盾激烈化,关羽败亡导致夷陵之战,强蜀开始衰落——诸葛亮内外攻略,定蜀联吴——吴蜀北伐——孔明病逝——蒋费执政,三国各自出现内部危机——姜维北伐,司马专政,吴内乱不止——二士争功,蜀国灭亡——晋八路灭吴,天下一统。

(一)第一至第十四回

这是整个故事的序幕和大背景。首先交代汉末朝纲松弛,人心思乱,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引起群雄登场。董卓进入洛阳,专政乱国,各路诸侯起兵讨伐。王允巧使连环计除掉董卓。随后,各路军阀展开了混战。在这一部分里,《三国演义》里的许多主要人物纷纷出场,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吕布、袁绍等,这就好比一台戏,大幕一拉开,主要角色纷纷登台亮相。

(二)第十五至第三十三回

这一部分主要写曹操与袁绍的斗争,故事的高潮是官渡之战,这也是全书极为重要的部分,很多著名故事都发生在这一段落中,如许田打围等,曹操的奸雄形象进一步得到了表现。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等更是全书最精彩的故事,它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的形象。

(三)第三十四至五十回

这一部分的中心赤壁之战,也是全书的关键。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曹操挥师南下到了长江,孙权、刘备结盟,与曹操展开了赤壁大战。在这一一部分中,最精彩的是写出了孙吴政权内部主战和主和的矛盾,以及孙权、周喻与刘备、诸葛亮之间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在这场斗争中,诸葛亮一直是最重要的人物,是他舌战东吴群儒,批判了主和派的观点,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是他以高超的智慧,破除了周喻忌贤妒能而制造的障碍;是他帮助周喻制定了用火攻曹军的决策;是他妥善安排了对曹军的追击,并乘机扩大了刘备的势力。在这一战争中,许多人物都充分表现出了其特有的忠勇和才智,构成了一幅人才济济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画面,成为全书的情节高潮。

(四)第五十一至第七十四回

这一部分以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扩展地盘为主要故事。首先是与孙权争荆州。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占领了荆州,为了孙权、周瑜设下,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三气周瑜,结果周瑜 美人计 赔了夫人又折兵。接着刘备又与刘璋争夺与曹操争 ,都取得了胜利。在人才方面,刘备得到 黄忠、马超名将。最后,刘备“进位汉中士”。

(五)第七十五至第八十五回

这一部分主要是吴蜀之间的斗争。吕蒙白衣渡江,夺回了荆州,杀了关羽,吴蜀绝交;曹操病死,曹丕称帝;刘备称帝,张飞遇害;刘备为关羽、张飞二人报仇,陆逊 ,刘备惨败病死。这部分的情节线索是刘备称王后,曹操用司马熬之计,挑起吴蜀战争。关羽被害后,刘备放弃了方针。

(六)第八十六至第一百零四回

这一部分主要写诸葛亮南征北战。诸葛亮渡沪水 ,取得了“攻心”的胜利,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北伐曹魏,鞠躬尽瘁,病死于五丈原。这一段主要有一些以诸葛亮为主要角色的烩炙人口的故事,使诸葛亮的形象得到了更加完美、更加充分的表现。

(七)第一百零五至第一百二十回

这一部分是三国故事的大结局。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九伐中原,与邓艾斗智斗勇,但由于蜀帝刘禅昏庸,徒劳无功。最后,司马炎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随后,蜀吴均告灭亡,三国归晋。

情节:

(一)“仁”的代表——刘备

形象: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狡诈、有心计的人,是“圣君”的代表。

情节:桃园结义 三顾茅庐占领荆州 夺取汉中 建立西蜀 夷陵之战 白帝托孤。

1.桃园豪杰三结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2.三顾茅庐(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然后冒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二)一代奸雄——曹操

形象:面色惨白,目光锐利。

性格:奸诈狡猾 自私残暴纵横恣肆 权谋机变从容不迫 志向远大飞扬跋扈 目光敏锐 情节:煮酒论英雄 华容道 官渡之战 许田打围 挟天子以令诸侯 梦中杀人 杀杨修 杀华佗 杀吕伯奢家

1、曹操献刀(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见董卓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公。”董卓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夭夭。

2、“梦中”杀人

曹操身居高位,怕被人暗害,便对手下说自己梦中好杀人,睡觉时,旁人不要靠近。一次睡觉时被子滑落,近侍替他盖上,他跃起杀了近侍,又躺下睡觉。醒后故意惊呼:“何人杀我近侍?”左右以实告,才假装悲伤,命厚葬之。

3、割须弃袍

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割了胡子。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马超追去,被曹洪拦住。曹操逃脱。

(三)“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

性格:有才智、谋略的统帅。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1、孙权遗书退阿瞒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曹操起兵进攻东吴,双方对峙于长江两岸,僵持不下。时近开春,江水上涨,曹营不少已经进水,兵卒叫苦连天。曹操已经有些退兵的想法,但一时骑虎难下。孙权给曹操送来了一封信,先是指责了一番曹操,然后暗示曹操要趁回避江水上涨撤兵,果然曹操即刻退兵。

(四)“义绝”----关公(五虎上将之首)

形象:单鳯眼,卧蚕眉,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

性格:忠义勇武 忠贞不二光明磊落 恩怨分明

情节:过五关斩六将 斩颜良 千里寻主 水淹七军 单刀赴会 温酒斩华雄 败走麦城

1、华容道义释曹操(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关羽奉诸葛亮之命设伏于华容道,撞着溃逃的曹军,曹军束手待擒。然关羽乃义重如山之人,念及曹操昔日于己有厚恩,心中不忍;又见曹军狼狈不堪,愈发不忍:加以与曹将张辽有故旧之情,遂抗命放去曹军,曹操得以脱身。后得刘备求情,关羽免受军法惩处。

(五)张飞-----"猛",五虎上将之二,被吕布称为莽张飞

形象:身高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奔马。

性格:耿直粗鲁,疾恶如仇,口直心快。

(六)赵云----英勇果敢、忠诚多谋,五虎上将之三

形象: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

性格:忠心耿耿英勇无敌浑身是胆 治军有方

情节:大战长坂坡 截江夺阿斗 汉水以寡敌众 力斩五将

1、赵云单骑救主 (第41回)--赵云大战长坂坡

曹操大军来袭,刘备携百姓渡江,被杀得首尾不能相顾,妻离子散。赵子龙受刘备之命保护主公的妻儿,但混乱中走失。赵子龙杀入曹军阵营救出甘夫人,再杀入曹营怀揣幼主大战长坂坡,赵子龙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人。赵子龙一战成名。

(七)“智绝”---- 诸葛亮

形象: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纶巾羽扇,鹤氅皂绦。

性格:号卧龙。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是“千古良相”的典范。谥为“忠武侯” 情节:火烧博望 火烧新野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挥泪斩马谡 借东风 空城计 三气周瑜 智取汉中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1、孔明借箭(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八)“既生瑜,何生亮”-----周瑜

性格: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1、赤壁之战

曹军南下,孙刘联盟,群英会蒋干中计,黄盖苦肉计,庞统连环计,借东风,火烧曹船,敌军溃逃。

2、赔了夫人又折兵

鲁肃几番跟刘备讨还荆州,都被诸葛亮用计谋说辞搪塞过去,万般无奈。周瑜于是就给鲁肃传授一计:刘备不久前丧妻,就让孙权许诺将妹妹嫁给他,赚刘备来拘囚,要回荆州。但是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谋,传授了三个锦囊给赵云,让他如此如此。到了东吴,刘备依计而行,娶了孙夫人,并且在孙夫人的帮助下离开了东吴。周瑜率领大军围追阻截,被孔明布置

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急忙登船逃跑。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