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房地产的丧钟为谁敲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05:59 体裁作文
房地产的丧钟为谁敲响体裁作文

篇一:莫问丧钟为谁而敲?

《莫问丧钟为谁而敲?》

2012年4月14日星期六

郭国旗

一个中学时期的好朋友,毕业于大学的财会专业,历任几大

公司的财务总监,突然在49岁的时刻陷入到了抑郁症的泥潭中,痛苦之情非言语能描述。由于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朋友的情谊,加之我正在从事心理专业,对于他的抑郁来说,我的相助之心几乎是有点混乱了,也是极度迫切的,我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但我还是不能做的也做了—我太想展示我自己的专业对他能够起到绝对的帮助作用了。

见面之后,同学问我:“在中学我们俩的性情极其相同,而

且志向极高,为何我们俩的心境现在如此不同?”见面前,他在电话中听到我说话的声音就感到了安慰和激荡,因为他早知道我的经历,所以让他不可想象的是我处在经济重压之下,竟然还能笑得出来,还能这样快乐,真的是不可思议。

我很直接地告诉他,我们俩之所以不同,区别就在于我变得

非常现实了,而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高大志向,但自身却没有变得现实。他最后一任的公司老总和他关系很好,成了很好的朋友,用他的话形容那个老总:“他是一个有着菩萨心肠和霹雳手段的人”,可老总最后却把我的同学辞退,这让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得到是这样的结果呢?我的同学是一个过于正直的人,只顾做事而很少顾及关系,老总短信中让他吸取职场的教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同学说老总觉得他仗着老总

的关系而极度的“飞扬跋扈”,我一下子明白了,同学试图做好管理工作,但自己没有太多的手段和对于人际关系的把握,就直接用借势和压力来让别人就范,为什么不学习学习管理能力呢?因为管理中的许多手段和自己做人的价值观相冲突。说到底,这就是我和同学的差别,我会顺应现实而做应对的处理,从而把自己变得有弹性,而同学相反,他不是适应现实,而是让现实适应自己。

昨天他打电话,仿若一种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他说自己

内心有种说不出来的难受,差一点就跳楼了结了。那种痛苦让人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我接触了太多这样的人,我知道那种无以言说的无形绝望和痛苦,远比身体的受伤痛苦好几百倍。

当我们见面时,他下决心似的告诉我,他己经吃了好多年的

药物,这次又去医院开了一堆药,但这种“心理上的感冒”却越来越重,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他太想结束这一切。于是我开玩笑而冷酷地对他说:“你既然这么厌恶生命,而且什么也都不在乎了,那么做为财务总监的你,搞个小把戏,把一大笔钱转到我的帐上,然后你死后不就有一个永远记住你的人了吗?死后不就有了照应你家人的人了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吗?”他听过之后,看了我很长时间,苦笑地说,“我难受死了,你还开这种玩笑”,我说我是开玩笑,但同时这也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的现实设置,这就是我和你的不同,我冷酷、理性,所以我现在没有被现实压到,而且还能笑得很灿烂,他说他死也不会这样做的。我说那你就承受这种不死不活的命运吧,没有别的方法。当我向他揭示冲

突症的整体变化规律时,他极度不原意接受,他说你为什么和我所见到的医生都不同呢?别人全是劝解我让我休息,可你为什么总说让我难受着做事情呢?我接着他的话问他,“你说为什么呢?我是你的朋友,而且我做得又是心理咨询的专业,我为什么这样呢?我会害你吗?不会,我想帮你脱困惑吗?当然想,那你就知道了,不是我说什么,而是你想接受的是什么?做为朋友我是最应当安慰你的人,我知道你想让我说些什么话,让我帮你作些决定,但我不能,我是你认识的所有人中,最不会给你说安慰话的人,因为那是麻醉和欺骗你,你寻求的是走出困境,而不是自我毁灭。

然后,我说了许多他想听的安慰话,他觉得受用极了,眼睛睁得很大,情不自禁地说“我就要听这些”,我说,这些话都是自欺的,我就是展现给你让你知道我会说这些话,但它们根本帮不到你,我以后不会再说了。我问他想听真相吗?他说当然了。

真相是:你的“抑郁症”是你造成的“果”,现在你又把它当成一个“因”,继续不愿意转变自己,这是一个偷换乾坤的大转变,是世界上最精妙的自欺。因为做为一个结果就要去求形成的原因,如找原因就会找到自身,是自己没有成长和发展自己的本质而形成的这种果,所以自己是要负责的,但是,经此一个小动作,自己不但不为自己负责,而且还能把一切的痛苦和失败全都推到“抑郁症”上,谁能去化解掉这个不会说话的标签式的“替罪羊”呢?最后我的同学胜利了,平衡了,但无声的命运却给了他一个解不开的死结,缠绕在痛苦的深渊中。

因果的倒置,是让你一生都在逃避成为一个接受现实的真正的人,是让你永远不会形成你最需要的实现真自我的各种现实和智慧的能力,因此,你就是现在的你,你不可能像我,也不可能像你的老总,你只想成为梦中的那个虚幻的你,但你没有能力成为那样的你,也成不了现实中轻松的你。

你没有选择!我用尽了我的表达能力,通俗之极地讲述了走出内心冲突困境的必经之路,我的同学听得非常懂,但又极度的不懂,因为他的内心最排斥的就是走这样的路,如此就是对过去岁月的否定,对自己曾经的生命的否定,他想新生,但就是固执地坚持自己是对的,他在与自己的命运博弈中,正如同唐吉诃德和风车博斗一般,注定是自我的毁灭,我能做多少呢?我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快速地帮他走出来呢?我尝试了,设计了各种快速捷径的方式,但最后均终结于我的同学根本没有办法走到这条捷径上,因为他缺失走那条路的基本条件,他只有补足自己的条件和能力,才可能走出来。我的尝试失败了,因为走出来只有改变自己这一条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别无他法,但这不是他想要的路。

于是他用不同的方式告诉我“太难受了,怎么办呢?”“太难受了,怎么办呢?”“太难受了,怎么办呢?”“太难受了,怎么办呢?”“太难受了,怎么办呢?”“……

我无语了,就象看着落花,悄悄地枯萎死去,我不再悲伤和感叹了,那是自然的结果。

人的命运是自己连续选择的叠加。

这让我想起了欧文亚龙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所提到的英国诗人邓恩早在400年前所说的话,“莫问丧钟为谁而敲;它为你而敲。”

我更加珍惜生命,我更加听从内心的呼唤而作真正的自己,我也更明白了,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没有真正地活过。

怕死却想死,我的同学到了这个时候,宁愿选择死来让自己解脱。但他不甘心,他从小的志向没有一点实现的迹象,在剩下的岁月里也再不可能实现了,这是一种化解不开的绝望,一种永不放弃的执著,一种永难化开的冲突之结,唯一的途径可能就是死亡了。

我听到了那种为生命的枯萎而敲响的丧钟,我的同学给我展示的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我听到得太多了,从许多孩子的身上,从许多周围侃侃而谈的人身上,从活着的许多人的眼里……,我知道那些丧钟就是为我而敲,它让我时时刻刻地珍爱生命中每一份活着的感受。

我要让我的丧钟在我满足的宁静中敲响,我要用我真实的一生来回应这丧钟的鸣响。

我目送着同学向远处走去,我把地图给了他,他需要做的只是一个选择,一个生死的选择。

篇二:房产泡沫的丧钟为谁而鸣

房产泡沫的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孔浩

在中国地产界,笔者最钦佩两个人,一个是王石,一个是任志强,两者都是真性情,值得信赖的,敢于讲真话的人。

截至2013年到现在,任志强为什么能够一直预测房价,基本都是正确的。因为其求真的本性,任志强对于房地产在中国当下政治经济的脉络拿捏得如火纯青,例如土改,城市资源过度倾斜一线城市,户籍制度,世界罕见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导致的贫富分化极大,土地财政(世行行长都近期警告中国政府过于依赖土地财政),其早已看破了地方政府以固定资产投资寻求政绩,以GDP为考核机制的政治提升这一制度的漏洞,以及对中国经济与政治绑架房地产的本质上的了悟。从土地出让那一刻起,中国的老百姓在所有房产经济链条中处于最弱一级的经济链条。

而以上的所有逻辑,导致了一线城市房价的高烧不退,十几年的调控没有起到一丝作用,坚挺一直新高的房价,或许事实本质上政府调控还起到了推波助澜上涨的作用,市场对政策早已失去了耐心。

任志强的逻辑是对的,但背后的根源是中国经济政治制度的漏洞:你相信土改一直不改变,土地财政会一直持续,户籍制度一直不改变,城乡结构继续贫富差距继续扩大,一切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永远往一线城市积聚,中国不会走向老龄化,如果你相信这些都不会改变,那么请继续相信任志强,继续相信未来北京的房价就可能到80

万一平方米的董藩教授,因为这就是一线城市永远不会跌的核心逻辑。任大炮果然看懂了这一切,所以判断一直涨一直对。

显然,牛刀等以所谓租售比,所谓房价收入比,所谓全球房价互相对比,所谓北京可以买下美国,所谓的经济规律。因为中国经济制度的畸形,经济学规律发挥不了市场经济的作用了,已经演变成了强盗经济了,狼性经济,资源经济了,当下是得资源者得天下,中国这个社会彻底腐坏了,没有背景没有人际关系,已经难以公平自由的参与竞争。

是的,我相信了任志强的逻辑,特别是一线城市可能还涨,但我绝对不会认为这种涨幅符合经济学规律。如果这个制度下是一直对的,就赌一直涨吧,如果这个制度,你认为不公平,不利于也不符合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的目标,那么请你谨慎看跌。

(一):一线与二三线房价将趋于分化:例如鄂尔多斯,温州,等一些二线三线城市,其实出现了房地产破灭的苗头,这些城市已经很难有以前那种买房盛景,一线城市由于资源集中过多,土地也相对稀缺,符合上文笔者所言的任大炮的逻辑,目前趋势数据都是中短期看涨。但虽然70个中大城市当前量价提升,一些地方二线三线或许出现了供大于求的苗头,这点不可不察,谨慎对待房地产价格的炒作了。对于王石认为谨慎日本的言论,包括李嘉诚卖400亿逃离中国的动作,是不是需要谨慎。再说,要不是温的4万亿,导致王石2008年预测泡沫失败,或许5年后的今天,会不会说中呢?

(二):如何买房操作:刚性住房需求若有太多钱无处花那可以买,这个涨跌都要住,因为是刚需自住不好评价,但投资角度逻辑很清晰了,长远投资房地产风险偏大。可以找到很多资产都比买房好,就算假设房价继续涨,买地产股也比买房子好。在明知房地产继续量价齐升,笔者对长期房价谨慎观点感觉有点压力的。 很多人可能喜欢所谓趋势而从不长远理性思考,不对比各种资产的风险收益情况。在房价高歌猛进之时,投资角度为了安全宁愿保守一些。房地产这个面太过广泛,或许每一个人都只是摸到了一部分,王石 08年都会看走眼。关于长期老龄化的供需可能的逆转:等若干年以后那些老人去世之后看看那些老公房谁去住,2020年后买房子的就是这一批 90后00后,但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辈都大多有房,爷爷奶奶去世之后这些老公房留给谁?这可能就像当年的日本泡沫之处,再说20年之后遗产税房产税肯定广泛征收,房地产将供大于求,房子再也不是投资品,变成了消耗品。当然一些人说:“中国地少人多,不会像日本那样重蹈覆辙。”,其实真正地少人多的才是日本。

任大炮为什么一直预测一直对,因为其看透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看懂了供求关系的畸形本质。当然,这些逻辑建立在一个强盗经济,狼性经济,资源经济之上,老百姓活在这条经济链条的最底层。若以什么租售比,房价收入比的所谓西方经济规律,这一套其就一直未能有效阐释中国目前经济的状态。因为房地产绑架的中国,哪有西方那种市场经济呢?再说一遍,房地产经济的逻辑建立在一个强盗经济,狼性经济,资源经济之上。

要改革中国房产经济,除非制度根子上下手做手术,拿出改革的魄力。当然,不改革也可以,那继续猛涨,一直等到老龄化到来就供需逆转,供大于需,那中国经济发生经济危机的条件也基本成熟了,或许到时失去的不会仅仅像日本那样30年,会比日本严重得多,房产泡沫的丧钟为谁而鸣?为那些毫不知觉的在泡沫中疯狂的人们。

孔浩 陆家嘴 2013.09.28

篇三:丧钟为谁而鸣大概内容

第一章

1.罗伯特-乔丹和安塞尔莫(当地向导)侦察大桥周边形势;

2.乔丹想到戈尔兹将军向他下达炸桥任务;为配合将由戈尔兹发起的进攻,他必须把桥炸掉; 3.安塞尔莫带乔丹会见当地游击队头儿巴勃罗;

4.巴勃罗担心乔丹的行动会导致叛军会用更强大的措施搜索此地,进而破坏他的地盘、势力、马匹以及性命。

第二章

1.乔丹到达游击队驻地(熊窝),见到吉普赛人拉斐尔。拉斐尔和安塞尔莫讲到他们以前炸火车的事,又由炸火车引出一个他们搭救出来的姑娘:玛丽亚; 2.吃饭时玛丽亚与乔丹互生好感。又引出巴勃罗的女人比拉尔; 3.比拉尔强干、坦率,更愿意做炸桥这件事,她将召唤山区另外几帮人来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第三章 1.乔丹和安塞尔莫侦察大桥岗哨形势; 2.回程遇见游击队员奥古斯丁,后者也暗示炸药应保管好,巴勃罗不可信; 3.奥古斯丁与比拉尔一样,对这片山充满厌倦感,不惦念这一城一池。

第四章 1.乔丹对巴勃罗的担忧加深,怕他破坏炸桥,甚至将手放在枪把上,意图干掉他; 2.巴勃罗与比拉尔、手下、乔丹争执,最终他势单力薄,让出指挥权; 3.游击队员普里米蒂伏、安德列斯及其兄弟出场。

第五章 1.拉斐尔问乔丹为什么不干掉巴勃罗;

2.乔丹对杀不杀巴勃罗出现犹豫。他看到月光下巴勃罗像守财奴一样呵护着自己的马儿,断定此时杀他并不可取。

第六章 1.比拉尔认为巴勃罗已不够成危害,没必要杀掉巴勃罗; 2.乔丹与玛丽亚的关系进了一层。

第七章

乔丹睡觉时玛丽亚钻进了睡袋。她说她被糟蹋过,没有病,问他爱她吗,得到肯定答复。

第八章 1.密密(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房地产的丧钟为谁敲响)麻麻的飞机掠过上空,引起山区紧张。拉斐尔与安塞尔莫被派去侦察大桥; 2.从外边回来的费尔南多讲了一些不太靠谱的消息; 3.比拉尔讲她过去在巴伦西亚的生活。

第九章 1.作为保护者,比拉尔和乔丹谈乔丹与玛丽亚的爱情,建议在乎她;

2.比拉尔和奥古斯丁谈及巴勃罗,她认为巴勃罗垮得不行,而奥古斯丁认为他机灵,仍值得信赖。

第十章

比拉尔回忆刚开始革命时她与巴勃罗的经历。此处笔墨极重,细节极多,讲到枪决了四个人,又由群众排成两排,让四五个法西斯分子走过去,推到悬崖下。最后群众(已成醉汉、暴徒)等不及了,冲进镇公所将剩余的法西斯分子打死、敲死、刺死。这可能是勇士巴勃罗从此垮掉的因由。 第十一章 1.乔丹见到另一游击队聋子部队的队员华金,他讲他失去了绝大多数亲人;

2.乔丹见到聋子,谈到炸桥后如何撤退,到哪里落脚的问题:是共和国占领区,还是另一个山区。 第十二章

离开聋子营地时,比拉尔脸色苍白,身体不适。但她没让乔丹他们搭理。

第十三章

1.乔丹与玛丽亚再度交合;

2.乔丹思考爱情、人生; 3.乔丹碰见比拉尔,比拉尔问及他们交合时大地是否在动。

第十四章 1.影响炸桥的雪下来了; 2.比拉尔讲以前自己的爱人:一个叫菲尼托的悲怆而勇敢的小个子斗牛士。

第十五章 1.安塞尔莫在雪地侦察岗哨形势(想到敌人温暖地待在里边);

2.乔丹找到安塞尔莫,一起回山洞。

第十六章 1.巴勃罗与乔丹互开玩笑(危险的玩笑);

2.奥古斯丁殴打“不是男人”的巴勃罗,乔丹险些干掉巴勃罗。巴勃罗对炸桥形势十分不看好。 第十七章

1.大家趁着巴勃罗不在的时候商议如何处理他。结论是干掉他,就在当夜;

2.巴勃罗回来后,意外地表态赞成支持炸药。众人疑他在洞外听到了里边的商议。

第十八章

1.乔丹在前线回想自己在马德里,在盖洛德饭店的往事,特别是与苏联记者卡可夫的交往;

2.乔丹幻想未来回到盖洛德饭店,并写一部关于战争的书。

第十九章(此章精彩)

众人聊天。乔丹坚持人死不能预见,比拉尔坚持能预见。并讲到人死前有股难闻的味道(呼应前边比拉尔给乔丹看过不祥的手相)。

第二十章

乔丹在洞口外用枝条搭建好睡觉地,一直等到夜半时玛丽亚来共眠。

第二十一章

1.乔丹击毙一名冒失前来的骑兵。他们的行踪和行动很可能暴露;

2.乔丹紧急布置应对措施。

第二十二章

布置战场,为可能来到的交战做准备(延续上一章)。

第二十三章

1.敌人分两批来寻找失踪战友。出于慎重,乔丹没有挑起战争;

2.敌人撤退后众人聊天,聊未来革命成功后的共和国。

第二十四章

1.奥古斯丁与乔丹聊到玛丽亚,其实奥古斯丁也在乎她;

2.乔丹听到远处枪声,疑是敌人与聋子那伙游击队交火。

第二十五章 敌人与聋子交火,普里米蒂伏坐不住,要去支援。但是乔丹和赶来的比拉尔认为这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第二十六章

乔丹拆开了死亡敌骑兵的书信,内心在挣扎一个人该杀还是不该杀。

第二十七章

1.聋子一伙与敌人顽抗。聋子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击毙敌军首领一枚;

2.在飞机轰炸下,聋子全军覆没。

第二十八章

对上一章的延续:安塞尔莫等人看着带着聋子首级的敌军撤退。

第二十九章

乔丹委托安塞尔莫安排安德列斯向发起作战计划的师参谋部戈尔兹将军传递一封情报,建议从形势考虑尽快取消进攻。

第三十章

乔丹回想自己的家族(勇敢的祖父和懦弱的父亲),以及故乡美国的战争。

第三十一章

乔丹与玛丽亚度过最后一夜。他们做了很多关于未来在马德里或者美国生活的梦,玛丽亚讲到了她父母被民防军杀害、她被蹂躏的事情。

第三十二章

同一天晚上,马德里盖洛德饭店,卡可夫及一个将军等人正在交流明日发动进攻的消息。 第三十三章

比拉尔凌晨两点叫醒乔丹:巴勃罗将炸药的引爆装置拿走了,一去不回。

第三十四章

安德列斯在送信途中。他回想逗牛戏,想尽快完成送信任务好回去参加战斗。

第三十五章

乔丹睡不着,陷入沮丧之后的愤怒。他因为巴勃罗的背叛而痛恨整个西班牙人。但是后来愤怒逐渐平息下去,他开始重新积极起来。有些事情比如引爆炸药,可以用手榴弹捆绑的方式解决。 第三十六章

安德列斯通过关卡,这些二逼的自己人几次要将他干掉。最后才不放心地带他去师部; 第三十七章

乔丹与玛丽亚最后一次交合;行动时间将至,一切幸福犹如回光返照。除非进攻停止了。 第三十八章

巴勃罗在战斗之前突然回归,他称逃逸后他感觉到了孤单,因此他回归。他带来了别处的五个援兵、五匹马。

第三十九章

行动出发,与巴勃罗带来的援兵会合。

第四十章

送情报的安德列斯在中校那里足足耽误了一下。

第四十一章

1.天亮前乔丹等人行至伏击点,乔丹最后一次布置炸桥及掩护任务。

2.等候天亮。

第四十二章

1.安德列斯的情报运送遭遇巨大麻烦。一个叫马蒂的政委因对戈尔兹有私见扣留了情报;

2.卡可夫赶到救出被扣押的安德列斯和情报,但是在要找戈尔兹的时候,戈尔兹正在外视察部署,他的副手迟疑着要不要打电话阻止代表进攻的飞机停飞,他还没考虑好,戈尔兹接通了电话。但是当戈尔兹知道情报时,他们的轰炸机已经义无返顾地飞走了。戈尔兹带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知道他们完了,情报来得太迟了,一方面他只能掩耳盗铃地相信自己制定这次进攻时所拥有的激情与自豪。战争就这样,一旦开始,便由着它的惯性一路走到底。

第四十三章 1.乔丹听到飞机投下的炸弹声,射杀了桥上的哨兵,开始行动; 2.艰苦而细致的捆绑炸药过程,因为引爆装置被巴勃罗丢掉了(前头已述),改为捆绑手榴弹引爆,这使行动难度增大;

3.在敌军增援部队开过来时,安塞尔莫和乔丹引爆炸药,安塞尔莫牺牲;

4.遇见比拉尔后,乔丹表达了对巴勃罗的愤怒,认为他是一个凶手,正是他将引爆装置弄没了导致安塞尔莫牺牲。比拉尔宽慰他,将牺牲的聋子说出来,乔丹熄火;

5.游击队一方出现牺牲情况; 6.巴勃罗安然撤退,但是与他一起作战的五名援兵全部阵亡。是巴勃罗干掉了他们。巴勃罗像守财奴一样看上了他们的五匹马儿。巴勃罗当日叛逃后之所以回来,是因为不舍得这支属于他的游击队;

7.在撤退过程中,因为要照应一匹驮马,乔丹被压断一条腿;

8.乔丹游说巴勃罗将玛丽亚带走。乔丹与玛丽亚作别;巴勃罗、比拉尔、奥古斯丁等人将玛丽亚带走,山林间只剩下孤零零的乔丹,和他的一条断腿; 9.乔丹艰难地将身子改为俯卧,保持战争的姿势,他想到自己应不应该自杀,他期待敌人早点到来,否则他就要神智不清了。

10.终于,屠杀并取走聋子首级的敌军中尉贝仑多出现在乔丹的视野,“他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抵在树林里的松针地上怦怦地跳着”。他匍匐的动作呼应了文章开头的动作。

篇四:丧钟为谁而鸣

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要为本土应卯。

那便是一块土地,那便是一方海角,那便是一座庄园,

一旦海水冲走,欧洲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

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

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

——作者 约翰·堂恩 译者 李敖

动作描写及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活动,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西班牙内战期间,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丧钟为谁而鸣》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美国志愿者深入西班牙敌后,在游击队的协助下完成了艰巨的炸桥任务,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讴歌了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战争。

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一个思想复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三天里的心灵轨迹。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战斗职责的矛盾,道德伦理与严酷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他的人格得到完善,情感得到升华,真正值得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而生存,为什么而献身。最后,乔丹义无反顾地为他深爱的恋人玛丽亚、为他关爱的同志们、为他理想的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正如他的主人公一样,是冷的英雄热的血,表面冷静、客观,实际上潜藏着强烈的情感 他从一个理性的军事任务的机械执行者变成一个有感倩、有血有肉的人,使他摆脱冷漠孤立的混乱状态,投入自然和谐的次序和玛丽亚的怀抱,使他僵得如何去爱,如何去建立真正的感情联系。

西班牙内战进行了很久,战争惨烈。1937年春季,共和国政府军总部准备向法西斯叛军发动反攻,以收复马德里西北重镇塞哥维亚。在塞哥维亚与瓜达拉哈之间有一座铁桥,这可能成为叛军支援部队的通道,于是负责指挥反攻的前苏联将军高尔兹决定炸毁这座决定战争成败的铁桥。而炸桥任务就交给了爆破手、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顿。 罗伯特·乔顿原是美国大学的一名西班牙语教师,曾到西班牙研究语言和考察风土民情。乔顿是在l936年夏季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投身到反法西斯战争行列中去的。乔顿接受任务后,由老游击队员安赛尔莫作向导,背着两箱炸药,来到了距铁桥不远的一支游击队的驻地。 铁桥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敌人对此十分清楚,因此派了重兵予以把守。桥下的磨坊和原筑路工人住的房子里分别驻扎着守桥敌军,铁桥两端的岗楼里也有哨兵把守。乔顿意识到,如果没有游击队的帮助,他根本就无法完成炸桥任务。

于是,罗伯持来到游击队的营地,见到了玛丽亚。她是在三个月前被游击队从敌人手里解救出来的。经过这段时间的恢复,玛丽亚的身体

己经逐渐康复,现在在游击队里帮助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老婆庇拉做些炊事工作。庇拉十分支持炸桥行动,但她认为由于风险太大,而回报又太少,很可能游击队内部会有人反对这项行动。因此,她建议罗伯特应该尽量争取邻近的爱尔·索多率领的游击队的支持。

巴勃罗坚决反对炸桥一事,他认为自己会因此受到牵连。他以前并不是这样的,是很英勇的,可现在有了一些资产后,已经丧失了斗志。其他的游击队员纷纷批评巴勃罗的懦弱,巴勃罗羞愧地离开了营地。第二天早饭后,庇拉带着罗伯特和玛丽姬前去爱尔·索多的驻地,在路上,她极力撮合罗伯特和玛丽姬交往。

战斗打响了,敌人的哨兵应声倒下。罗伯特拎着炸药箱和安赛尔莫跑到桥下,随着一声巨响,铁桥被炸毁了,桥的中段飞到了半空中。任务完成了,安赛尔莫却牺牲了。

巴勃罗和庇拉率领的游击队在与敌人的交火中伤亡惨重,被迫退回到松林里。玛丽亚已经将马匹牵到这里等侯着他们,此时只要突破敌人的火力封锁,然后骑马穿过大道进入对面山坡上的树林就可安全脱险。全体队员都冲了过去,可罗伯特却不幸中弹落马。他摸了摸左腿,知道腿骨已经折断,自己难逃一劫。

一、硬汉式英雄---乔丹

主人公乔丹是一个有意志、有信念、有理想、有抱负的反法西斯战士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自立于天地的独立者。

二、爱的化身 --- 玛丽亚

三、狡猾的怯懦者 --- 巴勃罗

在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中,作为游击队对立面,也是作为乔丹对立面出现的人物是巴勃罗。性格最为丰富与复杂的。西班牙内战之前,他是个为斗牛

士服务的马贩子,乔丹的到来,第一要炸桥,第二要战斗,因此巴勃罗拒绝与乔丹合作,而且不许其它人配合乔丹行动,甚至不允许乔丹炸桥,因为这种行动要招来敌人的清剿,危及自身的安全,在皮拉尔和游击队其他队员的坚持下,巴勃罗不得已放弃了这种态度,然后数次为难,几次掣肘,甚至是破坏。为便乔丹不能如期炸桥,夜里偷走了乔丹的爆破器材,之后无路可投而回到了游击队,并且招来了五名其他地方的游击队员,协同乔丹炸桥,在撤退途中,为了得到这五名游击队员的五匹马,巴勃罗杀了他们之后才撤向格雷多斯大山。

巴勃罗还是个怯懦者。主要因素恐怕是作为一个小人物,一个马贩子,不可能依靠法西斯势力成就一番事业,由富人和反动军官出生的法西斯分子也不会容忍一个下层的马贩子成就事业,那不是巴勃罗的天地。作为一个下层的小人物,又机警狡猾又想成一番事业的巴勃罗,恐怕唯一的路就是站在革命一边,以其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形成英勇气质,从而赢得人们的支持,开辟自己的天地,或者说自己的游击队,这是属于巴勃罗私人的,在他个人看来已经是很满足了,达到了他的革命的目的,也就无需进取了。海明威曾写:“当然,法西斯分子在1936年夏末占领了伊伦之后,西班牙内战就败局已定。” 聪明的巴勃罗看到了共和国政府必然失败的结局,他的锐气也就丧失了,就成为了一个阴郁的怯懦者。巴勃罗逃跑后发现无路可投,只好重新回来。海明威塑造巴勃罗这个反面形象,没有一味地丑化,他毕竟是游击队员,毕竟站在革命的一边,即使不坚定也没有倒向敌人。这表明海明威塑造的巴勃罗不是简单的类型化的人物,而是具有真实感的、丰富的现实形象。

结语

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玛丽亚是乔丹的爱,是乔丹第二,她与乔丹溶为一体,体现着乔丹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的向往;安塞尔莫是人性标准的化身,也体现着乔丹的人类之爱的侧面;皮拉尔是个英勇的女巫,体现着乔丹的命运观和战斗精神;巴勃罗作为一个狡猾、怯懦的人物。除此之外还有刚直激愤的奥古斯丁,呆板保守的费尔南多,机智灵活的安德烈斯,浪漫懒散的拉斐尔等,海明威所用笔墨较多的是前面四个人物,并且这个四个人物和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构成极为密切的关系。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构成了“三点一线对一点”的人物格局,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使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达到了其前所未有的高度!

篇五: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

2015年8月3日 23:11 阅读 54577

一篇2006年时的报道被网友翻出来后,我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这两天就被郜艳敏这个名字刷屏了,但是我依然费了好大劲儿才把她记住,开始时我总是觉得那名字是郜月梅,郜秀敏之类,可见她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件社会新闻中的女主角,遥远而模糊,我想如果你明年这个时候问我这个名字,我可能已经完全记不住了,但是如果你提醒我,就是那个被拐的山村女教师,我会想起这个人来,我想也有些人会和我一样吧,读到她的故事,并不算是真正的认识她这个人,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我谈不上不认识,连名字可能都记不住的人,我想我个人还是不对郜老师本人下什么结论了,所以有朋友问我对这件事怎么看,我就说点其他的吧。

这个报道刚刚出来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又要开始呼吁拐卖人口,买卖同罪时,我曾经发了一条微博,简单的说其实不用呼吁新的立法,买方犯有强奸罪,非法拘禁罪等,本身就可以数罪并罚了,我们国家出执法不严,违法不咎,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法制的问题。可是后来我看到那位在2006年写出这篇报道的记者的文章后,开始觉得事情远比我想象得要更糟糕。在这位记者的文章开头三段,“选题”两个字反复出现,显得十分刺目,记者在知道郜艳敏的故事时,他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是一个好的“选题”,“符合栏目寻找宏大历史社会背景下个体命运抉择的定位。”,虽然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他对郜老师的同情,但是遗憾的是,通篇我都没有看到他觉得这件事和法律有什么关系。这位记者把郜老师的故事只理解为一个个人命运带有“黑色荒诞”风格的“悲剧”。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在九年前,郜老师的案件并没有过追诉期。

这让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听到过那么多拐卖妇女的事情,但这件事会引起人友们特别的愤怒,是因为你会在这样的一篇报道里,发现这个国家电视台,负责宣传主流价值观的媒体,和那个穷乡僻壤里买女人来做媳妇的愚昧的农民其实是一样对法律无动于衷,置若罔闻。他们的区别只在于,当一个农民看到这个女人,他立刻看到了一个生殖器,而当一个媒体人听说这个女人的故事之后,立刻想到的是,这是一个好“选题”。没有人在乎这个女人是个人,更没有人考虑到这是犯罪,是对这个国家的法律公然破坏。如果前者还可以让读者用山高皇帝远,是农民的愚昧造成来麻痹自己的话,那么后者,这位媒体人和他做出的这个选题,以及那部电影,才是真正让大家无法忍受的。因为后者代表的是这个主流媒体的价值观,他们做出的选题,突然让无数人清醒的意识到,我们根本不是生存在一个“法制社会”,我们生存的其实是一个大家都对法律置若罔闻,不仅仅是边缘山区的农民无视法律,连主流媒体的媒体人,连政府都觉得法制无所谓的社会。所以相较于郜老师的故事,媒体报道她的这种方式,在这故事之后传递的那种价值观,才是真正的刺激到这么多网友的原因。这就像

一个人开始时只是烂掉了一个脚趾,觉得这没什么,反正不疼,也不耽误过日子,结果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其实已经溃烂到了心脏。

报道郜老师的媒体,不会不知道拐卖妇女是触犯这个国家的法律的,那部电影的制作者,也一样,他们都是这个国家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不可能对法律毫无认知,但是他们都选择了避重就轻,把法律问题巧妙的绕了过去,没有问责,没有深入探讨,郜老师遭受过的苦难,被轻巧的一笔带过,而把着眼点放在了郜老师的人性美上。可是另一方面,创作者又不能不说到,甚至十分想说郜老师被拐这件事,因为中国那么多具有人性美的乡村女教师,她们也一样无私奉献,一样值得歌颂呀,为什么郜老师是个独一无二的好选题,好素材呢?她和别的女教师有什么不同呢?就因为她是“被拐女”啊。没有了这个“被拐”两个字,这个报道就没有卖点,这个电影可能就拿不到国家的拨款。为什么要推选郜老师去参加感动中国呢?因为她是“被拐女”呀,所以她的事迹才特别“感动中国”,一定能选上啊。所以你看,政府官员,媒体,御用文艺创作者,他们既要绕开这样赤裸裸的犯罪现实,又要去消费它,利用它。既要在报道中将她受到的屈辱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又要在文章标题上大大的写上“被拐女”的字样。所以广大网友才会觉得愤怒起来,虽然像这样的感动中国的报道,按理是不负责传递法制精神的,但是你也不能里外里传递出的是“法制是个屁精神”吧。

我已经很少在网上参与讨论时事,但是唯一的一个我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参加讨论的问题点,就是涉及到法制建设的问题。因为我深深的知道,作为一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女性,一个靠写作谋生的文人,我必须要仰仗现代文明生存,我必须依赖法律制度的保护,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接受了文明的教育,遵纪守法也希望别人都遵纪守法,大家都靠辛勤劳动就能过上一点儿安生的日子。因此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法律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家也都特别关心国家的法制建设,不是为了什么空洞的概念,而是真心希望这个国家的法律能够保护我们自己。这个国家的法制建设有很多漏洞,很多问题,我们耐心等待,看到拐卖人口的问题,虽然愤怒,但那是愚昧的边远山区发生的事,中国幅员辽阔,法制建设需要时间,法制的精神要覆盖到大陆深处总需要个过程。但是郜艳敏的报道像一个大棒敲在了大家的头上,人们惊讶的发现,本来指望去传播法治精神的人,维护法律尊严的人,却根本都不把法律当回事,反倒在起着破坏法律的作用。

人们关注郜老师的事情,并不是因为大家都闲得无理取闹,在看了那么多诸如老人跌倒碰瓷,女孩把小男孩扔下楼,妻子被丈夫杀死在警察局,母亲打死亲生儿子这种新闻后,人们已经越来越明白,法制建设不是一个宏观命题,而是一个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因此很多人在看到关于郜老师的报道表示愤怒,并不是因为应该赞扬的郜老师得到了赞扬,而是因为应该觉得那些应该羞愧的为什么会那么坦然,丝毫不觉得羞愧的,这件事是郜老师的荣誉,但从事情另一方面来讲,却是这个国家的耻辱,是法律尊严尽失的表现,要知道这世界恐怕没有哪个自称是现代文明的强大国家,制止不了犯罪,还好意思把受害人搞成了“感

动中国”的了。而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却希望依靠我们这样的执法者来保护我们。从表面上看,人们对这件事充满愤怒,但是在这愤怒的背后,其实映射的是人们心中深深的恐惧和不安,谁来保护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之中?现在媒体人又都跑去采访郜艳敏了,可惜我没有看到任何来自媒体的自省,2006年,大家法律观念淡薄,现在九年过去了,不知道多少人能明白,这样的一篇报道,毁掉的是人们对这个社会还残存的最后那一点安全感。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这么多人站出来发声,与其说是想拯救郜老师,还不如说人们更想拯救的是自己。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海明威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