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关于活力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24:07 作文素材
关于活力的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活力作文策略

“活力作文” 让习作之花绽放枝头

——高密市夏庄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殚精竭虑,探索出了许多提升作文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但是毋庸置疑,我们的作文教学仍旧处在“少、差、慢、费”的困境中。我认为目前作文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滞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与我们所期待的效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也还是头顶着新课改的光环但却依然蹒跚走着老路,平时教学生读读课外书,写写日记,搞几个活动让学生练练笔等,甚至有时候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让学生背背优秀作文,可是结果并不令我们自己满意,教师费劲心思,学生却在我们的操练中渐渐失去了灵性,变得比较麻木。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学生只能唉声叹气,但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不得不硬着头皮,东扯西拉,胡编乱造。学生写作水平低下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在新的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学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迅速让习作课堂活了起来。师生情谊浓浓,关系融洽,气氛和谐,呈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而如何让我们的写作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学生愿写、乐写的良好局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夏庄镇地处农村,大部分老师具有应试思想,平日作文课流于形式,效果更可想而知了!考试时阅卷教师往往缩小作文分数差距,导致教师

和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幻觉,认为平时不重视作文,考场上依旧会取得理想的成绩。久而久之,有的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处于应付状态,简单机械的让学生仿写或背作文,竟不知如何教学生作文了。于是自2012年9月以来,我校进行了《“活力作文”让习作之花绽放枝头》这一语文课题的实践研究,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农村中学生“活力作文”教学之路,赋予作文教学以新的灵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以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理论为依据,侧重于实际应用,注重操作功能。实验的目的是计划和实施具有现实生活气息、植根于生活土壤里的作文教学措施,解除初中生封闭狭窄的生活困扰,沟通学生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作文“假”、“空”“套”的尴尬现状,为作文教学注入活力。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坚持以下三个开放的思想:

首先,教师的作文教学思想开放。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的,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让学生牢记习作的内容和情感都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其次,作文内容开放。提倡学生“我以我眼看世界”,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学生接触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教学时间及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组织

过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有的教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熟悉要写的事物,获得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习作的情趣,达到学生习作有话可说,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的目的。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发表某种意见的议论文;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等都可以采用。此外,语文教师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日记、周记,记读书笔记,编辑作文选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再次,训练角度开放。在教学中老师们独辟新径,从初一开始,教师以“口语训练”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我以我口说我心”。初二、初三的教师则从“情感”、“兴趣”、“情境”、“想象”等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捕捉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总体上看活力作文教学解决了初中生习作脱离生活的问题,把“观察、思考、表达”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不再没啥可写,真正成为了习作的主人。

三、课题的界定

活力作文有别于封闭僵化的传统作文。活力作文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作文,即习作不仅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外包括文学练笔、习作发表等来进行。

活力作文教学在狭义上可以从学校课堂教学来说,从课堂教学题材

来说,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从课堂师生关系来说,它要求教师既是指导者,更是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汲取养料。活力作文教学可以体现在目标、内容、手段、方法、反馈、评价上开放,也可以体现在题材、体裁,时间、空间上的开放,使作文教学形成一种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

初中作文教学应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作文教学只有引进时代的活水才能永远具有生气活力。教材的改革远远滞后于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师大胆地改革写作教材,实施二次开发,使我们的课堂永远跳动着新时代的脉搏。活力作文教学着力消除学生的从众心理,消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由于写作内容自由、表情达意自由、表现形式自由,远离规矩,充满超越,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还原了习作“童心、童语、童真”的正宗本色,展示个性,富有鲜活气息的优秀习作将脱颖而出。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表现。创新性是活力作文教学的核心。

活力作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从时间上说是前后辐射;从空间上来说是从校内向校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来说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和操作实践辐射。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全时空开放,这是和封闭式教学的显著不同点。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写作实质上是用母语对自己的思想与生活进行书面表述。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深刻的联系,社会生活处处有语文,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用语文,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的

需要出发,从学生的交流出发,通过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事实说话。学生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广泛地吸收知识营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发展学生习作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活力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寓教于活动中。活力作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紧跟时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做到“五结合”:即作文与做人相结合;小作文与大作文相结合;课内习作与课外练笔相结合;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相结合;教师详批与略批相结合。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模式,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实验研究法: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通过实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个案研究法: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次教学研讨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4、文献资料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通过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

篇二:让思想保持活力让作文抒发心声

让思想保持活力让作文抒发心声

作者:许兰英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4期

摘 要:总是觉得学生作文基础太差,每次的作文都与自己期待的结果相差甚远,所以在作文指导上下足了功夫,课前查资料、构思教法、收集好词佳句,忙得不亦乐乎;课堂上循循善诱、力求用丰富生动的语言作示范,讲得口感舌燥。可是一番辛苦却总换来遗憾:写作文时,孩子们抓着头发,痛苦不堪,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干涩,更糟糕的是许多文章如出一辙,无论在构思上,还是在语言上都找不到孩子的生机

关于活力的作文

和灵气。

关键词:作文;抒情;思想;活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表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08-01

又是一年春来到,草长莺飞,鲜花盛开。按照教材的安排,要求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为了让孩子们能轻松又高质量地写出好作文,我还特意请学校的课件高手帮忙准备一个展示春天的课件—“青山悠悠,绿水盈盈,杨柳依依,花儿怒放”,一句话,极美。

事与愿违,上课时,课件竟然很不争气地出了毛病,打不开。课堂上出现了一阵一阵地躁动,紧张、不安、气恼一起涌上我心头,这下如何是好,耽误的不止是孩子们的时间。一转身,我看见窗外那棵老榕树,春天里,榕树的叶子愈加繁茂,油亮。一棵树上竟然呈现出好几种不同的绿,深深浅浅,相互交错,相互辉映。老叶子浓郁,绿的如墨;新叶子鲜嫩,绿的如玉;淡淡的阳光下,每一片叶子都骄傲地舒展着,叶尖儿轻轻地颤动,仿佛在尽情地宣扬着自己的生机。再看看春天的校园,那熟悉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连墙角不起眼的小野花也焕发出耀眼的光彩。我精心制作的课件再美,又怎会有这样的动人画面?

灵机一动,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老师制作的课件再美,也美不过你们眼中的春天,美不过你们心中的春天,让我们一起走出教室,擦亮我们的眼睛,去寻找最美的春天吧。”“嘢”教室里爆发出热情的欢呼。

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麻雀,扑向春天的怀抱。榕树下,阳光穿过密密的叶子,洒下斑驳的光点,我和孩子们半眯着眼,看着叶子在阳光下跳动、生长;摸着榕树粗糙的树皮,感受着榕树血液的奔涌。花坛边,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刚冒出的银杏芽儿,不时用小脸柔柔地磨蹭一下刚展开的叶片。几个小女孩凑在怒放的花朵前,惬意地呼吸着芬芳的气息,最淘气的文文还不时地亲亲柔软的花瓣……

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回到教室,孩子们小手林立,小嘴说个不停,一反以往作文课堂上的沉闷、难堪,一下子变得充满诗情画意和阳光明媚起来。“老师,我看见茶花树上的小花蕾像熟睡的小婴儿,柔软、恬静。”“老师,我听见了榕树叶子伸张的沙沙声。”“老师,我在玉兰花

上,闻到了春天的气息,甜甜蜜蜜的,像妈妈不停搅拌的牛奶冰激凌。”“老师,银杏树上的小芽儿嫩绿嫩绿的,上面铺着一层细细的绒毛,好像我们的脸。”……一句句从心灵中吟咏出地对春天的解说,像一圈圈涟漪在我心中荡漾开去。

窦桂梅老师在《玫瑰与教育》中所说“引学生走进广袤的生态之源,聆听思想的拔节,呼吸生命的气息,使课堂成为思维激荡、灵感勃发的语文的场”。抛去所有的包袱,换来的是我和孩子们放飞心灵、自由呼吸的幸福作文课堂。布置作业,少了机械重复,多了亲近自然,看雨后青山,温润如玉;风中落叶,蹁跹似蝶,云卷云舒,波澜起伏。听,夏蝉嘶鸣,秋虫低吟。课堂上,少了冰冷的习题,多了和孩子们交流生活的感悟,告诉孩子们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小事去挖掘大道理,从平凡的琐事中去获得心灵的智慧,看妈妈辛勤劳作的背影,数数爸爸多出的白发,在一日三餐中感受长辈的爱护,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捕捉每个人的光彩,在街道小区的变化中体会时代的变迁。一颗属于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种子,也在这样的一堂堂流淌着活力和生机的作文课堂中萌芽、生长。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随时都准备着孩子们练习写作的素材供我撷取。记得那一次的语文课,和孩子们正陶醉在课堂中。突然乌云压顶,天地一片灰暗,眼看一场大暴雨就要来临,孩子们的心思一下就飞起来了,可还是顾忌我,装着煞有介事地上课,我淡淡地说:“怎么,想看大雨,那得用心观察。”还没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奔向窗边。伴着惊天动地的雷雨声,教室里一片沸腾。一场暴雨结束后,我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孩子们写关于“雨”的小短文,简单地指点了一下写作应注意的事项,孩子们立刻投入到认真的状态中,连以前一提写作就头痛的孩子,也格外认真。短短的时间过去,孩子们的作品陆续交到自己手中,“好家伙,有的还洋洋洒洒,好几百字呢!”读一读那话语,更让我欣喜。“一场大暴雨说来就来,乌云以所向披靡之势,迅速占领天空,大地一下变得阴阴沉沉,云层越压越低,仿佛就要坠落下来。”“一道道蓝色的闪电像利剑一样划向天空,似乎要把无情的黑云撕碎,随之而来的是惊天动地的雷声,吓得我忍不住尖叫起来,如果不是在教室里,不是在老师身边,我会觉得是不是传说中的世界末日来到了。”“起初雨点迫不及待地蹦向大地,那声音就像有人在一口巨大的锅里翻炒着豆子,不一会儿瓢泼大雨倾斜而下,那声音越来越大,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无数人在拼命击打战鼓,撼动高山,撼动大地。”灵动、诗性的语言,是孩子们敞开心扉对自然的接纳、相融,是我以前煞费苦心也无法达到的效果。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体会到创作的快乐,我经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为孩子们创设倾吐的平台。有一次考试,作文是命题作文—《记一个难忘的人》,我一看,这样的作文题,很难展现孩子们的个性,我顾不得那么多的考试规定 ,对孩子们说:“作文按要求写,作文题目根据你自己的内容命题,最好以人物的特点命题。”那次的考试,我在分数上吃了亏,但孩子们的作文却令我非常满足,单看那些作文的题名,就能感觉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你身边跳跃,《倔爷爷》《我可爱的“笨”妈妈》《我们班的小问号》《巧手姐姐》《麻辣奶奶》《“小气”的外公》……别班的老师直说:“作文写的真棒,可惜,可惜”。孩子们畅所欲言,天真烂漫,仿佛雨后的春笋铆足了劲儿顶开冻僵的硬土,自由地舒展着属于自己的文字。个性的飞扬,心灵的释放,对于我来说弥足珍贵,损失的分数微不足道。

源自心灵深处的情感,才是最真挚的情感;发自心灵的呼唤,才是最真诚的呼唤;唱出心灵的歌声,才能真正打动别人。而来自生活,来自自然,从孩子们心灵深处流泻下的文字,才是世界上最鲜活、最美丽的语言。

篇三: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命的活力

开放性习作,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变化,拓宽了写作空间。从文章的体裁到内容的形式,从文章结构到个人风格,各人都在自己的作文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说是各具形态,不拘一格,但不管如何,在写作中我们仍然必须坚持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说真话

所谓真话,既涉及文章的的选材,也涉及文章的语言。盲目堆砌华丽的词藻,总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写记叙文,动不动就来一段看似诗情画意的描写;写议论文,结尾不是居高临下的号召,就是信誓旦旦的表态。杜撰名言,套用陈词滥调,空喊口号,贴理念标签。无实事求是之意。这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如果任其泛滥,写作很难走出困境,更难求新的突破。

传统文化有“文品即人品”的论断。能否说真话,与自身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之一。说真话对人生是一种义务,对于写作则是一种规范。没有真话,满纸套话、空话、假话,这样的文章,缺少浓厚的生活气息,缺少鲜明的个性,缺少蓬勃的生命力,要感染人实在是难。培养诚实的道德品质,这是说真话的基础。带着一颗诚实的心,走进生活,就会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现象作出自己真实的评价,坦露自己真实的心声。将这种真实的话写进文章,就不会一个腔调,就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现象。如:学校在“学生文明行为规范”中规定:男生不准留长发,女生不准戴耳环、项链。学生私下议论,众说纷纭。以此为话题,写一篇评论,用自己真实的话表述自己真实的观点。结果,不少学生的作文写得颇有生气,颇有个性。没有千篇一律的空话颂扬,也没有众口一词的空话批评。一位学生写道:“乔丹的光头,洋溢着阳刚之气;刘欢的长发,潇洒飘逸;孔令辉的板寸,闪烁着冠军的光芒。学校何必在头发上设置清规戒律呢?”如此实话实说,各抒己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精彩纷呈。

二、叙真事

所谓叙真事,即写生活,写社会,写人生百态,写世间万象,写多姿多彩的客观事物,写血肉丰满的鲜活人物。这并不是反对科幻这种文体。而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是零碎的,浅层次的。缺少专门的系统的学科知识,更难以准确测某一学科的发展趋势。因此,有时存在胡编臆造。如:在火星上建造发电厂,以解能源之急。想象固然丰富,然而到底有多少科学的东西?一旦少了科学原理,科幻就只能是名不符实了。故事新编也并不是不能编,但是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对于中外名著的理解不够深刻,有时就不能理解原著的内涵,不以准确把握原著的人物形象,却硬要把名著的情节和人物同纷繁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编写新的故事,岂不是勉为其难。舍本取末,塞源截流,长此以往,写作只能误入干涸之井。

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今天,学校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思想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关注生

活,贴近生活,走入生活,描写生活,反映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完全可以成为实践。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主动地参与生活,融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鲜活的东西,悟出深刻的理念。注意培养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始终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聪慧的眼,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亮点,善于探索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叙真事,写生活,写本色化内容的文章,就会水到渠成。

三、抒真情

所谓抒真情,即倾吐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真实的憎爱荣辱。写作语言表达离不开思想感情,不发自真情,很难把话说得动人。“真情动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无病呻吟、矫揉做作、装腔作势、空泛苍白,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现象。不论什么文体,不论写什么内容,总想来一段抒情,以图装蚀,增加亮点。然而,情在文中找不到载体,不是自然流露,不是情动于衷,而是贴在文章的表面。根本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文要有生命的活力,离不开真情实感。情是什么?情是心灵和客观现实碰撞迸发的思想火花。写作中倾注真情,最根本有两条:一是培养自身健康敏感的心灵,让心灵成为易燃物,一经点燃,就会燃起感情之火。二是写真事,在生活中寻求爆发点。这样,心灵和客观生活磨擦碰撞,才会产生真实的感情。

生活是源泉,思想是灵魂。不论写何种体裁,不论采用什么表达技巧,一篇文章如果连是非曲直、善恶美丑都搞不清,何以能感染人。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的统一,是作文追求的最高目标。当思想意识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的时候,特别要重视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用正确的认识论剖析生活、提炼生活、反映生活,把写作的重点放到去发现亮点、去感悟真善美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掘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歌颂新时代的新人物新风尚,当然,并不是不能揭露鞭挞生活的假恶丑,但应当把讲真理歌颂光明作为写作的主旋律,才有利于走上健康的写作之路。

坚持“四真”原则,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健康的文风。文风不正,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在当今话题作文占主流的背景下,坚持一个“真”字,实在应为写作之本,以不变应万变之策。

篇四:促进中年级学生活力作文的实践研究

促进中年级学生活力作文的实践研究

作者:许佳燕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5年第11期

摘要:笔者在小学中年级尝试开展的“小组合作作文”试验至今已有两年,并取得了相关的成效,在此,笔者拟做简要的介绍,借以向同行和专家求教。

关键词:小组合作;中年级;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5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少慢差废”的尴尬状态并没有彻底改变。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致力于探索一套能切实指向达到实质效果目标的写作训练的规程,并以此为写作教学的着力点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在小学中年级开始尝试的“小组合作作文”,至今经过两年的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本文拟做简要的介绍,借以向同行和专家求教。这种“小组合作作文”教学方式的具体过程是:

一、自学例文

每次作文课教师都要根据习作的内容精心设计导入语,导入语或设疑,或激情,或创设情景,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然后根据要求自学例文:这篇例文写了什么?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从例文中可以总结出了哪些习作方法?在兴趣的作用下,再加上问题的引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例文。自学结束后,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教师对重点作引导和点拨,明确写作内容,掌握写作方法。

二、合作写作

小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在于很难将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作文的要求联系起来,生活的积累不能被激活,无法从“内存”中提取出来,变成具体的文字。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是处在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沉闷的过程没能打开学生创作的源泉。再者,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作文,对于他们来说作文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事物,即使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过一年的作文训练,但是他们对于作文也是知之甚少,囫囵吞枣,“写作本身并不容易,因为学生的作文水平往往是其诸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不仅是语文素养,还包括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这样一个语文的“重头戏”,如果让刚刚接触到写作的学生独自闭门造车,那“造车”的速度一定很慢,而且所造之车也一定不伦不类。小组合作作文的方式恰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小组合作作文过程中,前后邻座的四位同学为一个习作小组,四个人相互讨论,相互点拨,相互激发,共同完成一篇文章。首先四人共同商讨,制定出本次写作的提纲。然后四人你

一言,我一语的先做口头作文,当这句话得到四人的一致赞同后,再接着写下一句,直至成篇。写作中四人谁都可以口头作文,谁都可以对别人提出质疑,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整个写作过程是开放的,是合作的。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同一个内容,四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经过斟酌、商讨,甚至是邀请老师参与,最后评选出最好的一句话,由小组长写在草稿纸上。所以在习作小组中一定要设立一个小组长,小组长的人选不固定,四个人轮流担任,其职责有二:一是在写作中组织大家发言,有效地防止合作中经常会出现的乱糟糟的局面;二是担任本次习作的执笔,把大家的口头作文及时地记录下来。在这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注意:一是当习作小组的其他同学都在积极地表达时,一些后进生或者性格内向的同学往往不发言,对其他同学的意见也是听之任之,好像自己仅仅是这次习作中的一个“看客”。如果对此不加注意,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提高写作水平更是无从谈起。因而教师巡视时要有意识地走到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去引导他,点拨他,鼓励他,帮助他树立自己也有能力参与习作的自信心,让他尽快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小组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二是在多次这样的作文训练中,有些同学也许会渐渐失去这种写作形式的新鲜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别人在讨论习作的时候,他说一些和习作无关的话,扰乱其他同学等等。针对这一现象应采取“以评代批”的策略,即依靠评选“最先完成小组”、每组中评选出“最佳发言人”等措施来引导这部分同学的思维回归到小组中来,回归到习作中来。

三、合作修改

以往常规的作文修改大多是在班集体中针对个别同学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这样的修改对其他同学的启发往往不太大,启迪的效果不佳。如果仅仅是在小组中修改,由于学生受知识、能力的限制,也很难完全找出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所以把两种修改方法进行结合,先小组修改,主要是找出一些错别字、病句、不通顺的句子等等,然后在集体中交流,主要是评议选取的材料是否典型,段落之间是否连贯,中心是否突出等等。小组中修改作文的具体做法是,四位同学轮流读草稿,一位同学读的时候,其他三位同学静静地听,在听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可以立即叫停朗读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疑问,在小组中研究、讨论,直到大家都满意。然后其他三位同学依次朗读每次修改后的草稿,读一遍,修改一次。在这一环节中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最后,老师再选取两至三个自己在巡查指导过程中发现优缺点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在班级中展示交流,由小组长朗读作文,接受大家的评议和质疑,该小组所有成员都有权利和义务答疑解惑,教师最后做总评。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和老师讲到的一些情况再次修改并最终定稿。其他三位同学把草稿誊写在作文簿上,小组长则誊写到老师发给的作文纸上,四位同学都在这张作文纸上署名后张贴到教室外面的橱窗里展览,接受其他班级同学的评议。

小组合作作文摒弃了一些教师写作指导时惯常使用的理论废话,让作文课堂变成真正的学生自我表现的广阔天地,克服了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情绪。写作教学中学生只有愿写,才能会写,并最终能够写好作文。

篇五:体现生命意志和生命活力的强大作文素材

作文材料训练系列一

罗晓晖

训练题目和简单的引导:

获得材料、掌握材料,是我们作文必须跨过的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使用经典材料,是基本原则,而《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上所举的材料是有限的。为了避免与他人材料雷同,我们必须举一反三,有更宽广的视野,收集并学会使用更多的经典材料。

请认真阅读《高中作文要义》关于人生哲理“生命意志和生命活力”部分,并以贝多芬、海伦凯勒为基本材料,各写一段旨在强调其生命意志的议论性文字。在动笔之前,应在书籍或互联网上充分搜集关于这两人的资料。

本次训练,你需要追求的是:

1.占有更多的经典材料,避免仅仅使用《百变通》上的现有材料;

2.学习根据论点剪裁和叙述材料,使材料与论旨达成统一;

3.学习如何拉长篇幅,把单个材料用得尽可能充分。

本次写作参考语段

经典材料一 贝多芬

对于一个音乐家,有什么比耳朵失聪更难以消受?音乐家丧失了听觉就像画家丧失了视觉一样,如何能忍受得了命运的支配,可能不向命运低头吗?听不见美妙的音乐,对一个作曲家来说意味着什么?贝多芬把对耳聋的残酷事实看成是死亡对生命的威胁,在处于极度悲哀和恐惧之中暗自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城遗嘱”。贝多芬表示想要了结自己的生命,没有听觉地活着,逼他走向绝望的边缘,像一个失去所有的人,无权再追问关于生存的希望。没有了音乐,贝多芬还有活下去的理由吗?生命的残缺如何才能使他继续对艺术有所信仰呢? 贝多芬对艺术的坚持和强力意志,最终还是使他走出了痛苦的阴霾。艺术中存在着求生的意志,《英雄》交响曲就是这种生命意志点燃的生命的火花,它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洪流,敲开了浪漫之门,真正使贝多芬超越了古典进入了浪漫。贝多芬的音乐使人产生或不安、或害怕、或憎恶、或痛苦等各种感情,为了是唤起灵魂深处永无止境的渴望。这正是浪漫主义的本色。

《英雄》不只是贝多芬个人置于死地而后生,更是音乐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

总是这样:伟大的生命意志,可以创造奇迹,把十字架的死亡阴霾变成复活的凯歌。 熟悉希腊神话的人一定知道,普罗米修斯是冒死盗取天火送还人间的英雄人物,结果被宙斯捉了起来,并以恶鹰啄食他的肝脏为处罚。也许,贝多芬从普罗米修斯那领悟到音乐创作就宛如盗火,而耳聋是盗火的代价。英雄的伟大就在于他可以为求生而忍受痛苦;越是痛苦,越能体现出坚忍不拔、无比强大的生命意志。

经典材料二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说:当生命被谴责似的被孤寂感囚禁而不能挣脱时,爱具有拯救的本能。爱,开启了那些隐藏在我们内心,无以数计、未曾拓展的意志与思想。于是,不论何时何地遭到考验、打击和挫折,我们终究可以从限制我们的困境中走出,人生因此变得安祥又有秩序。 海伦〃凯勒,一个多难的人通过坚强的意志成为全人类心中的神。尽管命运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韧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海伦〃凯勒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演说家和难得的人权斗士。一岁半时,因为一场疾病,她变得既盲

又聋还哑,然而,在逐渐地接受了疾病加诸肉体上的种种限制以后,她勇敢地站了起来,坚强面对各种挑战,成为人类生命意志胜利的一个象征。

海伦〃凯勒传记的作者李查〃哈瑞特与赖夫〃马丁说,她是神以一种原本预留给制造圣人用的、坚实又有光泽的材料所造而成。我们可以推而广之,这样说:人类历史上一切意志坚强的人,都不止是泥土造成的。女娲在制造这些强者的时候,一定添加了金属材料,否则这些人不可能如此顽强地在灾难中挺立。

海伦〃凯勒一直都在为那些必须武装自己、以抵抗失望和打击的人高擎着意志的旗帜。她和圣女贞德最大的不同处,在于她对抗的是一种内心的争战。她拒绝向内心的敌手屈服。就她而言,反抗绝望与幻灭,乃是她终生奋斗的目标。她写道:说实在的,我早已看清楚黑暗的真面目,并且拒绝向那种令人瘫痪麻木的影响力投降;在心灵的领域里,我要永远地走在晨曦的光明里。

经典材料三 耶稣

十字架是一个死亡的事件,但这是一次释放出生命的死亡。有生必有死,会死意味着活过。没有尝过死亡的滋味,也就与生无缘,因此,死亡是生存的见证。只有在彻底的绝望中仍然保持的慈悲,才是大慈悲。由于死是对生的彻底绝望,超越死亡才能对生存抱以希望。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Soren A. Kierkegaard)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一个十字架要建立在他一切希望的坟墓之上”,表达了从绝望通往慈悲的生存意义。

耶稣甘冒上十字架而死的嘲笑,是为了盗取“生命之火”。在十字架上,面对苦难和死亡逼进的恐惧,他在爱、垂怜、悲情和力量中,以崇高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对死亡做了一次性的终极承担,也对死亡一次性完成了永恒的克服。耶稣英雄般越过死的临界,通向了生之甬道。他把十字架上的死亡阴霾,变成了复活的凯歌。耶稣的复活开启了生命之火,给人们生存的勇气和动力,再也没有任何苦难可以打倒我们的生存意志。

死亡可以坦然面对。上帝自己也经过死亡之苦,因此没有人可以拒绝生命的意志,即使遭遇苦难,也不足以把它夸大到超过上帝自己所承受的。死亡是对生命的嘲讽,复活是对死亡的嘲讽。复活是对自由的宣布,复活节即是自由的节日。如果人世间最难克服的死亡都得以超越,那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可以带给我们任何的惊吓。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