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学情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2:25:27 体裁作文
篇一:荷花学情调研
(五)学情调研
请参照下面的学情调研基本内容与框架设计所选内容的学情调研方案,完成学情调研后撰写学情分析报告。
《荷花》学情调研工具
篇二:三年级语文下册学情分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学情分析
《长城和运河》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一首赞颂长城和京杭大河运河诗歌。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活泼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亲切感人。由于文体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学生将文本中意蕴深远的诗句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景的能力和感悟思想内涵的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本文的教学应以的朗读为主,要指导学生读出韵脚,通过反复诵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美丽,体会诗的含义。
《美丽的南沙群岛》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想真正地品味出南沙群岛的没并不容易。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看图学文,领略南沙群岛的美丽,教学时可以使用教学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碧波浩渺的大海之中的南沙群岛。教师应注意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创设的散文意境,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悟、品味出南沙群岛的美。
2、朗读感悟,深入体会南沙群岛的美,教学时要注重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庐山的云雾》学情分析:
由于许多学生从未出过远门,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神奇的景色,所以在教学时,老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搜集图片,有条件的话可
以制作课件,从而更好地为上课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课上,还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过了一个寒假,许多学生已经忘记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开学后应该加强训练,使学生在
《练习1》学情分析:
“处处留心”是学用字、词、句的练习。这是一个递进式的练习,弄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简称是关键。如果机械地让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教学时如果用课件的形式把地图展示给学生,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口语交际”教学时不要人为地复杂化,春节学生是怎么过的就让学生怎么说。对于春节,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有关习俗,学生往往难讲出口,事前,可让学生问问家长,查查资料,这样学生说起来就有话可说了。
《微笑着承受一切》学情分析:
关于桑兰的受伤、治疗及生活情况,中央电视台体育栏目中曾作过专题报道。学生可通过查阅报纸杂志,搜集音像资料,书信专访等了解。在此基础上学文,有助于学生感受桑兰的顽强精神,最后用朗读表达起来。
《雪儿》学情分析:
文章描写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白鸽,小学生对小动物兴趣·故教师可根据事先准备的鸽子图,让学生观图读文,以图·读中生情,激发学生
读书的积极性,增强语言文字的形象感。
《花瓣飘香》学情分析:
语文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读书,通过读书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有学生会读才乐读,只有读通、读顺才能被课文内容描写的人物所打动。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也学过叙事写人的课文,而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自己借助工具书扫除疑难字词的能力,能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加上这是一篇写小女孩摘花的文章,学生对小女孩和摘花有更深的理解。
《菩萨兵》学情分析:
估计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品质。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心声。
《李广射虎》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包诗”,教学时通过让他们读好故事,把握好诗的意境,读出是的感情。·相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李广神勇无比的高大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怀着对李广的敬爱之情朗读《塞下曲》。
《少年王勃》学情分析: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敬佩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体会诗句蕴涵的优美意境。
《大作家的小老师》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萧伯纳、莫斯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课文中所讲的道理,三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学情分析,为了突破难点,应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萧伯纳的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学习中力求做到:在了解课文内容
《练习3》学情分析:
学用字词句部分是本次训练的重点。这是一项语文综合练习,学生通过读书,查字典,对于词语的本意容易理解,但是对其引申义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语境,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准确、鲜明、生动地运用词语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赶海》学情分析:
“赶海”是指海边的人在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赶
海”是非常有趣的,以此为题,既突出了课文叙述的中心内容,又激发了读者兴趣,引人入胜。生活在内陆的孩子对大海并不了解,要激发起他们对大海的喜爱,有些困难。课文儿童化的语言,浅显的内容,为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通过音像资料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激发情感。
《荷花》学情分析:
《荷花》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得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没有看见过真正的荷花,但是对荷花也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本课重点一是学习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的,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古诗两首》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朗朗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意即可。
篇三:荷花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荷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荷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的记叙文。 写的是“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观察的顺序为线索叙写,文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看荷花。“我闻到清香,来到荷花池边,直接描写荷花,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仔细观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第二部分(第四、五自然段),想荷花。借助“借助一大幅活的画”的想象,转入对荷花动态的描绘。从想象的角度,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本课是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的,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突出重点设想:是通过观察图画,创设情景,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
突出难点设想:是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法、学法】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学生感觉如临其景,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组和三组想象花瓣儿全都展开了的荷花是什 么样子的?
词的准确优
有感请的读一美。
朗读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重
四组想象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是读、 什么样子的?
请各小组的成员相互配合,根据问题摆一个相 应的造型,并上台演一演。
生齐读第二段。想一想你最喜欢哪种姿态的荷独立思考 花?说说你的理由。
课件出示,感受不同姿态的荷花的美。
在小组内读读第要手段,课堂
你还看到了哪些姿态的荷花呢?请你也用“有四自然段,想象上要充分体的……有的……有的……”来介绍你看到的荷花。 说话
现读。
3、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带上头饰,演一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演 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 吗?引导学生思考,原来画家是大自然。
想象,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形式。
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想象说话
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和自己的小伙伴它既立足于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演一演 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 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 读第三段) (二)想荷花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荷花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象,既满足了学生渴望想像的欲望,又让语言文字得到训练。
1、 这么美的画面,不光我们陶醉了,好多好多
的小动物也陶醉了,他们纷纷跑来跟荷花说话呢! 上台展示 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读第四自然段,如果你也变成了 一朵荷花,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鼓励学生想象)分发小动物头饰,请同学们找到 自己的伙伴做荷花,与荷花对话。
请小组上台汇报交流。
2、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
在看荷花呢。荷花真是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把这自由读课文
篇四:《荷花美》说课稿
荷花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叫孙秋艳,毕业于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专业。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江西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美术下册第四课《荷花美》,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七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新课标内容,确定了《荷花美》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安排的一次用蜡笔、水粉形式来进行的写生课,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蜡笔、油画棒不溶于水的特性。本课则要进一步体验蜡笔水粉画奇妙的画面效果。本课教材的摄影照片,很好的表现了荷花的美,示范画及绘画步骤图也较好的呈现了蜡笔水粉的绘画方法,这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详细的参考。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小学阶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绘画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能较好的描绘出物体的外形。所以,本课用蜡笔或油画棒进行描绘,学生基本上能完成,教师只要把重点放在对荷花细节的描绘和学习蜡笔水粉画的方法上。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启发学生对荷花的形状特点、质感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
2、 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用蜡笔或油画棒与水粉的表现形式,画出美丽的荷花,并鼓励创造性思维。
3、 情感目标:通过表现荷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并培养学生用绘画手段表现生活的愿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蜡笔水粉的表现形式绘画荷花。
我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用蜡笔表现出荷花花瓣的颜色渐变效果。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画具等。
学生需要准备:收集的资料图片、画具等。
六、教法学法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领导者。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广大教师经历了
“初步认识—初步实践—课改反思—再认识—再实践”的课改过程。小学美术作为艺术教育必需学科之一,使小学美术教师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七、教学程序
1、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画具准备与分组情况。
2、创设情境欣赏: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荷花摄影照片”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便一边播放荷花照片,一边朗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荷花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荷花,为后面绘画创作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体会荷花的美,懂得珍惜荷花,引出本课课题—《荷花美》
3、引导启发: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了解荷花”一环节。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提问“老师这里有一幅荷花图片,说说,荷花由哪几部分组成?”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荷花由花朵、荷叶、茎、莲蓬等部分组成。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自主探究: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创作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并大胆地尝试创作练习。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学生实践: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鼓励创新”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学生画作,进一步掌握蜡笔水粉画的绘画方法。老师趁势提出绘画要求:两人合作画一幅美丽的荷花图,看谁画得生动、自然、创新。在巡视辅导的过程中,还要对较弱的学生给予个别示范及指点。
6、展示欣赏评价: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荷花图”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
(1)自评:让学生把自己的画作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画作名称,觉得自己的画作什么地方画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继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7、课堂小结:扩展延伸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老师!
篇五:王崧舟 荷花案例分析
《荷花》案例分析
王老师的《荷花》一课,上得美仑美奂、情趣盎然,让人印象深刻。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荷花的美。首先导入直接了当,并未像一般老师花费许多功夫来导入课堂。王菘舟老师说“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播放一段有声有色的荷花图,把孩子带入荷花的清秀多姿画面,使学生犹如置身荷花世界。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视频中荷花的情景模拟之中。将课堂时间更多的放在对课文的品悟上,这无疑也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这位大师,用他的智慧给我们展示了与众不同的“荷花”。
第一,非常注重对学生对表象与语言的整合能力的训练,即将学生所看通过自己的语言描绘、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的让学生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得到提高。如在视频播放完毕之后,王老师就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接着回答“看到了开放的荷花;—美丽的荷花;开放的、没有开放的、开了一半的??—各种形状的荷花;”
当一学生回答道“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时,王老师就及时抓住时机,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象和整合能力。王老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生答:雪白的荷花。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在老师一步步自然的引导下,孩子的回答由原先简单粗糙、不加修饰的到后来慢慢地用上形象贴切的成语。甚至会用比喻句来回答“我看到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丽的荷花。”这些变化不正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整合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的结果,在潜移默化之间,让学生感受荷花盛开的美丽,以及语言描写的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永远比老师传授的来得有用!
由“白色”到“雪白”再到“雪白雪白”,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词的推敲和调遣,其实上则是对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达一种重构。当学生用“白色”来形容荷花的颜色时,他对荷花的感受还只是停留在冷静的观察阶段;而通过老师的唤醒,当学生最终在自己的语词储备中找出“雪白雪白”的时候,那么他对荷花的感受已经进阶到情感体验的层面。
第二、《荷花》这堂课的提问设计采用多种提问技术,注重提问的质量,并未出现一些无效提问,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等。首先问上,遵循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引导学生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如在导入后的第一段视频观看完,王老师就以“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提问学生,接着学生就各抒己见,同时老师也注意在过程中以学生的回答来引导理解课文。另外在分析完作者怎样看荷花之后,他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子美在什么地方。这同样都是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珍视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其次,提问注重时机性的原则,让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在学生都分享交流了自己认为没的句子之后,并谁没有再分享。这时老师就相机,读出了他认为美的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接着引出“冒”字这一文中的重点,来领学生来品析。
再次,《荷花》问题设计非常特别、新颖。如在学生们交流完自己看到的荷花的样子之后,王老师就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并提问“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在看荷花的?”学生的回答很丰富:认真地看、有滋有味儿地看(从哪儿体会到的?)、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从看的荷花的姿态看出来)、想象地看、身临其境地看??我想一般老师都会这样处理:课文里的荷花给你留下
什么印象呀?美在哪呢?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只是机械地来找课文中描写得较为美丽、有趣的句子,而很少会去调动自己已有的词汇。
看荷花,全部的精神都聚焦在一个“看”字上。看的“情绪状态”、看的“想象空间”、看的“生命图景”等,决定着作者所能看到的荷花的全部情趣和意象。这里引领学生先去感悟“怎样看荷花”而非“荷花”,用意正在于此。而“怎样看”的唤醒,则是对模糊隐约的“看”的一种生命意识的放大和特写,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话语的表达就愈是具体、传神。
这既是一种隐藏着训练意识的范读,又是一种课堂节奏的调整。针对“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讨论,有学生说到了“有滋有味地看”、“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等三种个性化的感受。这三都是学生先汇报感悟结论,再朗读相关语段,最后说明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行课至此,教师先读出一段话,再让学生谈谈感悟,就是一种节奏调整的体现。“节奏切艺术的灵魂”,诗意语文,就课的诗意而言,节奏就是它的灵魂。没有节奏的课,就是没有诗意的课。
第三、以朗读来训练学生语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内容。在行文至作者是如何看荷花是,王老师首先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让学生自己边体会。而在稍后提问时,发现学生还没有什么体会答案,马上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随后又让学生第三次自由选择朗读自己体会深的段落。在一学生答仔仔细细看荷花,并将这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并不流利的读出来之后,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这段话,接着又指名让学生读了两三次,最后以全班齐读的形式结束。在这一环节中,朗读训练是最为突出的,王老师通过一个学生朗读的问题,指出问题并纠正。先后采用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范读以及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把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在读中让学生的口语更流畅,在读中加深学生对这段话的体会、理解,充分发挥了朗读的作用。
第四。“冒”字的教学很成功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王老师的《荷花》,他对于文中“冒”字的开掘更是令人难忘。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他读出认为很美的话引导出“冒”字后,就顺势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答到:露出来、钻出来、长出来、、窜出来、挤出来。 师:但是,老师觉着很奇怪,它这里没有写荷花长出来,而是写荷花冒出来。
王老师抓住文眼“冒”字而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谴词造句之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读着这个“冒”,这个蓄积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此时对荷花的感悟已经进入了一种拟人化的解读。。荷花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磨灭不去的影像。
王老师后来问:“你觉得荷花怎样的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有的说: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有的说“激动地”,还有的说“迅速地”等。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之后顺势承接的想象自己就是白荷花是心里的想法,写在纸上及说话交流环节。都是学生正在比较当中品味语言,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之处。
诗意语文进课堂,让语文在学生的语感体会中绽放更美的光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