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呐喊红宝石介绍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1:47 体裁作文
呐喊红宝石介绍ppt体裁作文

篇一:PPT

吴晓邦(1906~1995)中国舞蹈家。1906年12月

18日生于江苏太仓,1995年7月8日卒于北京。代表作有《丑表功》、《思凡》、 《饥火》、《罂粟花》和《虎爷》等。是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播火

人。

中文名:

吴晓邦

外文名:

Wu Xiaobang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地:

江苏太仓

出生日期:

1906年12月18

逝世日期:

1995年7月8日

职业:

舞蹈艺术家、舞蹈理论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

新舞蹈艺术的一代宗师

代表作品:

《傀儡》《送葬《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思

凡》

简介

吴晓邦 舞蹈艺术家、舞蹈理论家、教育家。1906年12月18日生于今江苏太仓市。青年时 代受

吴晓邦照片1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

编辑本段舞蹈生涯

受到启发

1929~1936年,吴晓邦先后3次赴日本,向舞蹈家高田雅夫夫妇与江口隆哉夫妇学习。留学 期间,他研究了现代舞舞蹈家I.邓肯和M.维格曼等人的舞蹈理论,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开始创作

1932年,他在上海创办晓邦舞蹈学校,1935年又创办了晓邦舞蹈研究所,开始了新舞蹈艺术 的创作、教学活动。1935年9月在上海举行了首次个人舞蹈发表会,其代表作有:《傀儡》,

模拟的手

吴晓邦照片2

法塑造一个摇尾乞怜的走狗形象,揭露和讽刺了伪满州国皇帝的卖国嘴脸;根据F.F.肖邦乐 曲创作的《送葬》,象征着中国旧制度的行将灭亡;《浦江之夜》表现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 地中国的青年在苦难中的挣扎。这一时期的作品,从现实生活出发,在题材、体裁及表现手 法上进行了各种实验。吴晓邦以探索人生真谛的艺术理想,开始了他的舞蹈创作生涯。 抗战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吴晓邦离开上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行列 中。此时的作品,在内容、形式上,都随着现实生活而发生了变化。舞蹈《义勇军进行曲》 和《游击队歌》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这两个舞蹈情感质朴、炽烈,作者以舞蹈形象抒发 了同名歌曲反映出来的抗战激情,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1]

开展活动

1938~1945年,吴晓邦在广东、上海、桂林、重庆等地开展新舞蹈活动。1943年,在广东省 曲江地区的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了舞蹈系,这是中国最早的正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通过 他的教学、创作,广泛地播下了舞蹈的种子。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丑表功》,分"献媚"、"取 宠"、"得意忘形"、"败落"4个段落,舞蹈采用戏谑式的乐曲和面具,尖锐地揭露和鞭挞了汉 奸卖国贼的行径。《思凡》表现了一个青年和尚在理性与欲念的矛盾冲突中的痛苦,舞蹈自然 流畅,着重于人物内心的描写,富于哲理性。《饥火》通过感情色彩的变幻和动作线条的流动, 蕴含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主题。1938年后他还创作了舞剧《罂粟花》、《虎爷》、《宝 塔牌坊》。《罂粟花》和《虎爷》反映了作者对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愿望。《宝塔牌坊》是用 舞蹈艺术形象,揭露了封建制度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批判了"忠孝节义"的虚伪性。 1945年6月,吴晓邦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教授舞蹈。此后,他辗转在解放

区各地,开展新舞蹈活动。1948年在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舞蹈队,与部队舞蹈工作 者一起,创作演出了《进军舞》。这个舞蹈,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英雄气概,在原有 战士舞蹈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个人观点

吴晓邦主张舞蹈应当表现社会生活。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用暴露、讽刺、暗示、象征等手

吴晓邦照片3

法,揭露旧社会的阴暗面,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作用。他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者 之一。

培养骨干

1951年吴晓邦主持了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的教学,为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培 养了骨干力量。1954年任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领导中国舞蹈史的研究工作,对儒家和道教 舞蹈作了考察和研究。 1957年建立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这是对他的理论体系实验 的继续。他从古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里,探索以乐寄情的心理规律和表现手段,赋予舞蹈以 新的想象和构思,创作了《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夫乐》、《十面埋伏》、《梅花操》等作 品。

教学贡献

1979年,吴晓邦被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为促进全国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和学术理论 的活跃,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在北京、江西、四川、辽宁、浙江、福建、内蒙古自治区 和香港等地举办舞蹈讲习会,就舞蹈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舞蹈史等方面的问题举行专题 讲座,并组织领导学生们进行创作实习。1982~1983年底,他还为北京舞蹈学院教育系、中 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舞蹈科教授舞蹈理论课。

编辑本段教学体系

吴晓邦以早期现代舞的自然法则为基础,结合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创立了一套理论与

吴晓邦雕像1

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他采用了"阅读、思考、习作"的教学方法,启迪舞蹈工 作者的想象与创作才能。吴晓邦培养了大批的舞蹈人才,是中国有影响的舞蹈教育家。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吴晓邦以舞言志,以舞警世,为人生而舞,矢志不渝,坚持舞蹈教育、创作、理论三位一体 的方法,培养了一大批舞蹈后继。一生创作了《饥火》、《思凡》、《丑表功》、《平沙落雁》、《迎 春》、《秋怨》、《虎爷》、《宝塔牌楼》等18个脍炙人口的新舞蹈节目。著有《新舞蹈艺术概论》、 《舞蹈新论》、《谈艺录》、《舞蹈续集》、《舞蹈学研究》等专著。这些著作为中国舞蹈艺术理 论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编辑本段历任职务

吴晓邦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等职。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综述

吴晓邦(1906-1995)是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播火人。1906年出生于出身江 苏殷实之家。他于1929-1932年三渡东瀛,先后向师承德国表现派舞蹈体系的高田雅夫、江 口隆哉、

幼年时期的吴晓邦

和宫操子等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大事记

回国后在上海兴办"晓邦舞蹈学校"的同时,于1935、1937年先后举办了两次作品展示会,演 出了《傀儡》、《送葬》、《小丑》、《浦江之夜》、《和平的憧憬》等十多个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 舞蹈。

迎着抗日的烽火,吴晓邦走出自己的"舞蹈王国"奔向民族救亡的战场。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近 百个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艺术感召力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著名作曲家聂耳的同 名歌曲创作的独舞《义勇军进行曲》(1937);以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的同名歌曲创作的群舞《游 击队员之歌》(1938)。

1945年6月,他与妻子盛捷(舞蹈家)一同投奔延安,又随军转战,除了教舞蹈外,还担任 "四野"舞蹈团的团长。

1951年,他主持了中央戏剧学院干部训练班的教学工作,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 批骨干力量。

1954年,他担任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主席,培养了一批舞蹈史论的研究人员。

1957年,他建立了"天马艺术工作室",创作了《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等舞

蹈。

1979年,他被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1981年,他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 担任舞蹈研究生的导师,培养了中国第一批高级舞蹈史论的研究人员。

他于1995年逝世。为了开拓和繁荣中国的舞蹈事业,推动舞蹈学术理论的研究和培养舞蹈人 才,他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是中国舞蹈界的先驱。

以舞言志

吴晓邦到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校教授舞蹈。此后,吴晓邦辗转于解放区各地,开展新舞 蹈活动。1948年在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舞蹈队,与部队文艺工作者创作了《进军舞》。 1951年,主持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干部训练班的教学。1954年出任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领导 中国舞蹈史的研究工作。1957年建立天马舞蹈艺术研究室,探索中国古乐典与舞蹈的结合, 创作出《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十面埋伏》、《梅花操》等作品。

1979年以后,吴晓邦被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他以现代舞的自然法则为基础,结合中国 民族舞蹈的特点,创立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著有《新舞蹈概论》、《舞蹈新 论》、《我的舞蹈艺术生涯》等。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吴晓邦舞蹈艺术馆坐落在太仓新区,拥有两个建筑面积各为400平方米的展览厅和一个建筑 面积15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吴晓邦于1906年出生在太仓沙溪镇,是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 者、开拓者和实践者,杰出的舞蹈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舞协主席、第二、五、六 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1945年抵达延安,在"鲁艺"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舞协副主席,并先后兼任中国 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主席等职。1956年创 建"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文革时受冲击下放,文革后,吴晓邦复出,任中国舞协主席、全 国文联常委《舞蹈艺术》杂志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主编等职。

编辑本段社会影响

西方舞蹈传入

在他出生的世纪之初,中国已经有了西方舞蹈的传入。

如:晚清外交官的女儿裕容龄(1882-1973),幼年曾随父游历外国。有幸在邓肯(IsadoraDuncan)

的门下学舞,卓有成绩。回国后将学得的西方舞蹈结合自己的创造,经常在宫廷中表演,深 受慈禧太后的宠爱,得以留在宫中专门研究舞蹈。又如:20世纪初,涉洋留学者在撰写介绍 西方情况的书籍时,也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其中包括舞蹈。此外,欧美电影中的插舞及 外国侨民传授的舞蹈,吸引了比较开放的中国人,尤其是对具有社交功能的西方交谊舞,产 生学习兴趣。

在提倡新的教学体制的过程中,校园舞蹈、儿童舞蹈也悄然兴起,其中以黎锦晖的儿童歌舞 及

吴晓邦雕像2

此后创办的明月歌舞团影响较大。

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戏曲大师们对传统舞蹈的创新与发展。如梅兰芳*1等京剧四大名旦 在各自的剧目中都创造了优美的舞蹈片段--具有相对独立的保留价值并得以广泛流传。而 深谙京剧艺术又学习了现代艺术的欧阳予倩,更对传统舞蹈的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吴晓邦与众不同。他是具有时代高度--世纪意义的杰出专业舞人,把舞蹈作为追求 人生真谛的终身事业去奋斗,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联。

留学日本

出身江苏殷实之家的吴晓邦,早年留学日本并非研修舞蹈专业。一次偶然观舞--《群鬼》, 揭示现实社会的黑暗与罪恶的舞蹈形象震撼了他的心灵,遂毅然献身舞蹈。吴晓邦的抉择和 中国文学巨将鲁迅的弃医从文有着深刻的相通之处--闪烁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理想主义光 芒和浓重的民族忧患意识。

三渡东瀛

他于1929-1932年三渡东瀛,先后向师承德国表现派舞蹈体系的高田雅夫(Ma-sao Takada)、 江口隆哉(TacayaEguchi)、和宫操子((Mi-SakoMiya)等学习芭蕾和现代舞。他并不囿于老师 的窠臼,而注重科学的形体训练与创造。与此同时,也重视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吸吮民族 文化的精髓。回国后在上海兴办舞蹈学校的同时,于1935、1937年先后举办了两次作品展示 会,演出了:《傀儡》、《送葬》、《小丑》、《浦江之夜》、《和平的憧憬》等十多个直接反映社会 现实的舞蹈。

舞蹈特点

他的"为人生舞蹈"的艺术主张和奋力实践,有如一股清风,对于充斥于灯红酒绿的大都会的 那些色情、俗媚的舞蹈是有力的冲击与扫荡。

舞蹈生涯辉煌

迎着抗日的烽火,吴晓邦走出自己的"舞蹈王国"奔向民族救亡的战场。辗转奔波,历尽艰辛, 造就了自己舞蹈生涯的辉煌。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近百个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艺术感召力的作 品--抗击法西斯,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束缚,唤起民众。最具代表性的有:以著名作曲家 聂耳的同名歌曲创作的独舞《义勇军进行曲》(1937);以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的同名歌曲创作 的群舞《游击队员之歌》(1938)。每演出,观众总是群情激奋,同仇敌忾。吴晓邦在自己的 回忆录中写道:"......一腔热血和一颗丹心交织在一起,才能产生出那样神奇的力量"。1945 年在周恩来的关心、支持下,他与妻子盛捷(舞蹈家)一同投奔延安,又随军转战,更强化 了忠勇战士和敏感艺术家相交融的自觉意识。可以说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他追求人生与艺术真 谛的一次生命搏击。1942创作的《饥火》(自编自演的独舞)着力表现一个被"饥火"燃烧的 躯体与灵魂的呐喊,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当我们面对那幅"怒问苍天",便会咏出中国唐代著 名诗人杜甫的千古绝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994年,《游击队员之歌》和《饥火》被确认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

教学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理论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60年代曾创办 教学、创作、演出一体化的"天马艺术工作室"致力于中国现代舞及新古典舞的探索;80年代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培养舞蹈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舞蹈系;他勤于笔耕-- 为舞蹈学科的理论建设著书立说--出版计数百万字......。当今中国舞坛公认吴晓邦是新舞 蹈艺术的一代宗师。

总结

吴晓邦是我国新舞蹈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实践者,杰出的一代舞蹈大师。为纪念这位我国新 舞蹈的先驱,1999年在其故乡太仓落成了我国第一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舞蹈纪念馆--吴晓 邦舞蹈艺术馆。[2-3]

编辑本段世人追忆

2006年为纪念中国一代舞蹈宗师吴晓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人民而舞--吴晓邦舞蹈艺 术思想研讨会"在江苏太仓召开。与会的老一代舞蹈艺术家们袒露肺腑之言,缅怀吴晓邦先生 生前事迹,动情之处潸然泪下。透过一件件真实的事例,一位谦逊和蔼可亲的中国舞蹈大师 的形象深深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外表儒雅内心似火

篇二:安塞腰鼓ppt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基本信息

篇三:艺术学概论PPT有红色

艺术鉴赏——体育艺术系(模特专业)PPT内容

1、艺术欣赏与艺术鉴赏的区别

* 1、欣赏表示肯定和赞赏,是对这艺术作品的全盘肯定、认同。

* 2、鉴赏表示鉴别和欣赏,需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进行认真的感受、分析研究和鉴别之后,决定是采取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还是采取否定的态度;

* 鉴赏遵循独特的鉴赏规律和鉴赏方法,欣赏是感性的。鉴赏是理性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鉴赏的内涵更深更广。

第一章 关于艺术的基本问题:

* 艺术理论就是阐述艺术的本性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一、艺术理论的发展(艺术的本质)

* 传统艺术理论: 艺术的本质是对自然的模仿。——“ 模仿论”

* 车尔尼雪夫斯基:“再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生活的再现。“再现论”——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真实。

* 19世纪,意大利艺术理论家克罗齐提出的用“表现论”代替“再现论”;用抽象的理论形式提出“表现论”——“艺术是抒情的直觉。”认为,艺术的本质不是对自然的模仿,不是对生活的再现,而是对情感的表现。

* “ 模仿论”——“ 再现论” ——“表现论”

例如“

《戴金盔的男子》——荷兰17 世纪著名画家伦勃朗的名画

《占卜者》——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

毕加索《梦》画作于1932年,是一个在梦境和现实中的17岁少女,画作用线条轮廓勾画女性人体色彩,风格简洁,极其单纯,是毕加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的体现。

三、 “再现论”和“表现论”的对立

* “表现论”是艺术理论家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本质的概括。

* 现代派艺术的内容是感情。

* 现代派艺术的形式是感情的外在表现。

例如:

表现主义艺术家蒙克——《青春期》《吸血鬼》《呐喊》

康定斯基 《黄红蓝》把“客观物象”撕碎,对碎片变形、抽象,并按照表现情感的需要重新组合起来。

四、学习艺术理论的目的

* 1、对艺术作品有正确的感悟

* 2、树立正确的艺术创作目的

* 3、净化自己的灵魂

* 一切名垂千古的艺术作品,背后都闪耀着艺术家纯洁灵魂的光辉;我们欣赏它,就可以感悟到艺术家纯洁的灵魂。 法国艺术家罗丹《思想者》创作出自于《地狱之门》是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做的大门。 * 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

梵高《向日葵》梵高一生留下2000余幅名垂千古的作品。《 向日葵》 拍卖价高达3990 万美元. (2.7 )

五、艺术的特征是什么?(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是什么?)

* 1 、艺术用其形象性 反映社会生活。

* 再现性、表现性的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 如造型艺术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于客观形象中:如,意大利拉斐尔的圣母像《椅中圣母》,这幅画中圣母的形象,是拉斐尔根据自己的恋人芙纳蕾娜创作的。拉斐尔通过对恋人的描绘,创造了理想美的典型形象。

* 拉斐尔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 《披纱巾的少女》又名《冬娜·薇拉塔》,据传是拉斐尔为意中人画的肖像——情人芙纳蕾娜 。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 * 2、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主体性。

* 艺术与社会生活具有差别——主体性(情感性)

*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都具有主体性特点。比如,音乐带有强烈的主体性因素。 例如名家画马:唐·韩干《照夜白图》;元·赵孟頫《秋郊饮马图》;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籍里柯画《爱普松的赛马》;徐悲鸿画马为世所称,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布避设色,均有新意;麦布里基拍摄的奔马,英国人麦布里基24架照相机同时拍摄奔马的动作。

* 绘画是最能表现这种“直接感受”的艺术形式之一。

* 3、艺术具有审美性特征。

* 成为艺术品的条件:

1.必须是人创造的;

2.必须具有审美性。

* 美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美是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之一。

*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复习第一节

* 1、艺术理论就是阐述艺术的本性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 2、三种主要的艺术理论:

* “模仿论”,传统艺术理论:艺术的本质是对自然的模仿。

* “再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生活的再现。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真实。

*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不是对自然的模仿,不是对生活的再现,而是对情感的表现。艺术要真实地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 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 艺术用其形象性反映社会生活。(造型性艺术)

*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主体性。(音乐艺术)

* 艺术具有审美性特征。

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

* 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

* (1)艺术形象对现象的再现;

* (2)艺术家对现实的感受、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

* (3)艺术家的精湛技巧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

四、艺术欣赏的本质?

* 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即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

* 两个要点:

* 1、要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

* 2、并且要引起审美愉悦。

五、艺术的种类

* 根据艺术分类的原则和角度,艺术分类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 第一种: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 第二种: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

* 第三种: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 第四种: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 第五种:在欧美等国家新兴的分类法,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在发达国家近年来广受欢迎的音乐剧等。

* 第六种: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

* 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

* 表情艺术(音乐、舞蹈)、

* 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

* 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 第二章 实用艺术

* 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一、建筑艺术

* 建筑与建筑艺术相同吗?

* 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 ——(实用功能)

* 所谓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 ——(实用功能+审美功能)

* 建筑艺术是通过空间实体性的建筑物来发挥审美功能、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种类。

1、建筑艺术的特征(双重性)

* 1、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 实用性是建筑艺术的基础,审美性是建筑艺术的灵魂。

* 2000 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 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美观”。

* 北京的故宫,西藏的布达拉宫,南京的中山陵,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美国的流水别墅,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

* 2、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 实用性决定技术的重要性,审美性决定了艺术的重要性。

*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提出:“ 建筑是有双重性和两面性的:它既是一种技术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而两者是统一的,分不开的。”

意大利15世纪完成的佛罗伦萨主教堂

* 3、建筑物与环境的统一。

* 中国古代庭院建筑VS 纽约华尔街的摩天大楼 、不丹国的虎穴寺

* 4、抽象寓意与形式美的统一。

* 梁思成曾描述:“一般来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而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开着过去,不可能

呐喊红宝石介绍ppt

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一步步景色都在变化。”

* 庭院深深深几许 中国建筑的屋顶

* 像鸟翼一样的屋顶是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特征。

2、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

* 包括面、空间、形体、体量、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

* 1、“面”,建筑物各个面的处理具有造型艺术的图案美。古希腊建筑:帕提侬神庙(巴特农神庙)

雅典卫城——“石头的史记”

* 2、“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北京天坛“天圆地方”

* 3、“形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埃及金字塔:埃及有句谚语说:“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

* 4、“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

* 5、“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最常见的均衡方式是在中轴线的左右实现对称。

* 如北京的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对称,其中每座建筑物都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为中由南向北伸展。

泰姬陵(泰姬玛哈陵)一座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宫殿式陵园,印度沙·贾汗国王为其爱妻泰姬·玛哈尔修建的陵墓,是有史以来为爱情建立的最华丽的建筑物。

* 6、“节奏”,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

* 7、“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还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 * 故宫,总体色彩是金碧辉煌,朱红色的围墙,白色的台基,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大红色的柱子和门窗,使这座皇宫的色彩别具一格。 金色的顶子,朱红的城墙,红黄相衬对立,彰显皇家气派。

* 8、“装饰”,作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创造建筑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起到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

如中国传统建筑十分注意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檐,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真诚兽装饰。甚至故宫内各种门上九九排列的门钉,作为装饰也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复习

* 第二章 实用艺术

* 一、建筑艺术

* 1、建筑艺术的特征(双重性)

* 1、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 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美观”。

* 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

* 2、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 如:意大利15世纪完成的佛罗伦萨主教堂

* 3、建筑物与环境的统一。

* 如:中国古代庭院建筑VS纽约华尔街的摩天大楼、不丹国的虎穴寺

* 4、抽象寓意与形式美的统一。

* 中国建筑的屋顶,中国的四合院

复习

* 2、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

* 1、“面”,建筑物各个面具有造型艺术的图案美。

* 如:古希腊建筑:帕提侬神庙

* “2、“空间”,巧妙地处理空间,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 如:北京天坛

* 3、“形体”,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实体与环境组合,突出建筑个性和艺术感染力。 * 如埃及金字塔

* 4、“比例”,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 如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

* 5、“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

* 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如北京的故宫, 泰姬陵玛哈陵

北京故宫全景

故宫,旧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到十八年(1406?a1420),距今约有600年历史,明清两代先后曾有24位皇帝居住在这里。它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 其它四殿: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俄国克里姆林宫、美国白宫。

6、“节奏”,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就曾经专门研究过故宫的廊柱,并从中发现了十分明显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天安门经过端门到午门,就有着明显的节奏感,两旁的柱子有节奏地排列,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序列。

皇城“紫薇中正”的格局;“外朝内廷”;乾清宫和坤宁宫两座帝后寝宫象征天地乾坤;

北京故宫午门

北京故宫午门

北京故宫太和门

北京故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 总之,正是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

2005年CCTV《故宫》12集大型记录片

关于故宫的音乐

* 神思者《故宫》三部曲

* 日本乐界唯一享誉全球的New age音乐团体—

二、园林艺术

1、园林艺术

* 什么叫园林?

篇四:风筝ppt

《风筝ppt》课件

作者: 发布时间:

2011-04-19 10:11:07

浏览次数:

581

推荐风筝ppt课件下载地址:

请点击【小学语文课件】进入整册下载页面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a 惩罚ch?ng 虐杀n?a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怒nù 愤怒堕du?堕落

赚zhuàn 赚钱恕shù 宽恕坠zhuì下坠

诀ju? 诀别

决ju? 决定

抉ju? 抉择

3.多音字。

a 凶恶

恶ě 恶心

wù 嫌恶

shí什物 m? 劳模

什模

sh?n什么 mú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四、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一)1—2段(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3—4段(第二组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沉重的)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5.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注意着重号词语)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

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三)5—8段(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四)9—12段(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五)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五、探究文意。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六、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风 筝

(共1课时,第1课时)

备课人:张国华 备课日期:2007 年11月30日第五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鲁迅先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文章主旨,获得思想启迪。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领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那声色兼备,形象鲜明的语言。 1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那声色兼备,形象鲜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文章主旨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幻灯片)

看图,图上的孩子们在进行什么游戏呢?(放风筝)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茵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的惬意!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地享受这份放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走进那个时代,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板书:风筝 鲁迅

二,简单介绍鲁迅

(幻灯片)

鲁迅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他的作品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作品都收集在《鲁迅全集》里。《风筝》一文选自《野草》。 三,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风筝》。根据课文思路填空。(事先板书在黑板上)

过渡:“风筝是春的使者!”人之常情,见到风筝应该是愉快的。然而,作者“我”见到风筝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齐答: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1我为什么惊异?(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

2我为什么悲哀?(见到风筝,“我”不禁睹物生情,不由想起二十年前埋下的让“我”深深忏悔的种子--自己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的一幕,也就是践踏风筝的一幕。)(板书:悲哀) 过度:“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内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到。

四,研读“忆风筝”部分,挖掘主旨

(一)解读“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绝望地站在那里。”

(出示幻灯片)“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绝望地站在那里。”(齐读) 1,圈出其中表示我的动作或神态的字词。你认为作者当时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板书:蛮横无理)

2,当我毁坏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的“蝴蝶”风筝时,小兄弟有何反应?(板书:悲伤绝望)

篇五:南京实践教学活动PPT汇报演讲(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9号选手。现在,将由我为大家对此次的赴南京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汇报,活动结束回到学校后,我认真地整理了所见所闻,经过了数次的冥想和反思,查阅了大量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整理做出了此次的汇报材料。

接下来,我将从活动背景、历史回顾等五个方面进行汇报。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基于目前中日关系紧张,一些日本右翼势力又否认侵略历史,歪曲慰安妇事实,解禁集体自卫权,军国主义思想有所抬头,值得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所警惕。为加强对我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走出课堂学习,我校思政部依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于5月16日组织全校2013级学生代表93人,赴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等地进行为期一天的实践教学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参与了此次的考察学习。 在进入大屠杀纪念馆之前,首先让我们先看一段简短的纪录片来回顾一下当年的历史。

好,刚才,我们观看的是1937.12.13号南京大屠杀的简短视频,视频中呈现了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丧心病狂对当时南京市民的残害,刻画了这些兽类群体实施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南京大屠杀距今已有78年。时代的变迁改变了南京的社会面貌,改变了南京人的生活方式;然而它丝毫移不走这儿曾经受过的伤痛。南京是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座血与肉筑起的城市,大

屠杀纪念馆更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地方。

那么大屠杀纪念馆里面记录了怎样的历史呢?下面请随我进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该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的。座落在南京江东门街418号。该馆的所在地,是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

当我们的客车缓缓驶近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我们远远的就能看到一座巨型雕塑矗立在我们眼前,原来这幅雕塑的主题是《家破人亡》,描写的是一位失去丈夫的妻子,一位痛失孩子的母亲,一位被日军强暴的中国妇女!手捧着死去的孩子,仰面长泣,无力的向苍天呐喊! 在我们进馆的通道上,我们看到一座座石刻的雕塑,真实的反应了当时南京大屠杀的实况,现在屏幕上方出现的是我从中选取的几座雕塑,我就简单的从中选取两幅为大家进行介绍,首先这幅照片描写的是一位骨瘦如柴的老爷爷,手捧着刚出生才三个月就被日军残忍杀害的小孙儿,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又有谁能够明白?右下角的这幅图片,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子蹲坐在地上不知所措的嚎啕大哭,寒冷、 惊恐将这哭僵的孩子凝冻! 可怜的宝宝怎知妈妈已被捅死,血水,乳水,泪水已结成永不融化的冰。看到这里我们的内心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我们要富强,不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我们用了整整一个世纪总结出来的沉痛教训!

进入馆内,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遗骨陈列部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

当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皑皑白骨。面对这些皑皑白骨,再多的言语已显得苍白无力,人类的良知在这里被践踏的体无完肤!日军的兽性令世人震惊!在纪念馆内,我们还看到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这些史料面前,不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

我曾在脑海里想过日本侵略者杀人的镜头。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被他们的杀人手段所震惊!焚烧、砍杀、水溺、活埋,更有甚者甚至以杀人为比赛,一个杀了105人,一个杀了106人,比赛分不清谁胜谁负,便又以看谁先杀够150名中国人为目标,继续比赛!那可是活生生的人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他们的屠刀下死去......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侵华日军的暴行必将为天地所不容,他们一定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在大屠杀纪念馆有一处场景令我记忆非常深刻,那就是十二秒,可能会有同学会想,什么是十二秒呢,十二秒这么短的时间又能够做什么呢?然而在当时的南京,十二秒可以让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人间消失,可以让一个完整的家庭支离破碎,可以让人震惊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纪念馆冥思厅照壁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它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平的期盼,对战争的厌恶,对历史的反思。让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12月13日是个值得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铭记的日子,自2014年2

月27日,经全国人大表决通过,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从国家立法层面上为国民确立的法定的悼念日。 我们一行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还在纪念馆中进行了悼念活动,以此来祭奠这些无辜受害的先人们。愿:死者安息,生者坚强。

思政部组织的这次实践教学活动让我感触颇深,回校过后我进行了数次的冥想和反思,总结得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既要牢记过去,勿忘国耻!更要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历史以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敬爱的习总书记也告诉我们:“打铁还要自身硬”;告诫我们当代大学生说:“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我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把爱国之志变为报国之行,用习大大告诉我们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导航青春,以实际行动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自己的青春正能量!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