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忆儿时文言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4 01:22:49 体裁作文
忆儿时文言文体裁作文

篇一:忆儿时(初一期末记叙文阅读题)

忆儿时

林海音

①我的生活兴趣很广泛,也很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然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②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过来了。他背着一个匣子,里面是新新旧旧的电灯泡。拿家里断了丝的旧灯泡,贴几个钱,跟他换新的。我一直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他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叫电唱机了),提着大喇叭。我看见了,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母亲搅不过我,总会依了我。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③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邻居小朋友,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就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叫做“听蹭儿”,就是不花钱听戏的意思。

④“唱话匣子的”,把那大喇叭装在话匣子上,然后摆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摇紧,唱片转动了,先是那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金刚钻的针头在该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刺刺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因为是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还没开转呢,大家就笑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笑得更凶了,乱哄哄的,唱片里,唱片外,笑成一片了。

⑤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在不同,比如,妈妈那时候交给张妈一块钱,叫她带我们小孩儿到“城南游艺园”去,就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没有人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那时候的母亲,不太注重“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说法。

⑥游艺园里面什么娱乐都有,你可以听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你可以听京戏《梅玉配》《狸猫换太子》,也可以去看穿着燕尾服的魔术师“变戏法儿”,看扎着长辫子的大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场正演着的《空谷兰》《火烧红莲寺》。大戏场里是男女分座的,有时观众忽然叫“好”,原来“扔手巾把儿的”,正把一束热腾腾的湿毛巾扔到楼上去,扔得美,接得准,难怪要叫“好”了。

⑦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倒在大人的膝头上睡着了。可是那时候大人真怪,总是推摇着你,不许你睡觉,而且说:“别睡!快到家了!”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儿睡觉?”母亲说:“一来怕着凉,二来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啊!”

⑧我所记忆的童年生活,都是热闹而幸福的,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快乐。

【概括及内容梳理】

14.按顺序概括文中所写的“我”的儿时乐事。(每件事不超过五个字)(3分)

【赏析】

15.文中第②③两段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试举一例进行分析。(3分)

【结合内容理解】

16.作者为小说《城南旧事》写序时,特意将本文作为序言的开头部分,下面材料是序言的

结尾部分。结合本文,谈谈对下面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材料】

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呆而神圣吗?

【参考答案】

忆儿时

30.①听鬼故事 ②听“唱话匣子” ③逛游艺园 评分:共3分。每空1分。 31.

示例:“抹抹嘴”“张望”“拔脚飞跑”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盼望“听话匣子”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听话匣子”带给我童年的快乐。评分:共3分。

32.①天真而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成年人看来,显得幼稚可笑,②那种纯真的快乐又是无可替代的,③作者用反问的语气突出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珍惜,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 “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 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 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

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 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 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 :“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21世纪教育网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5.“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6分)

16.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2分)

17.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4分)

18.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4分)

19.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4分)

20.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4分)

篇二:忆儿时初一上月考阅读 实验2014

一)阅读《忆儿时》,完成 14-16小题。(共10分)

忆儿时

林海音

①我的生活兴趣很广泛,也很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然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②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过来了。他背着一个匣子,里面是新新旧旧的电灯泡。拿家里断了丝的旧灯泡,贴几个钱,跟他换新的。我一直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他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叫电唱机了),提着大喇叭。我看见了,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母亲搅不过我,总会依了我。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③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邻居小朋友,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就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叫做“听蹭儿”,就是不花钱听戏的意思。

④“唱话匣子的”,把那大喇叭装在话匣子上,然后摆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摇紧,唱片转动了,先是那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金刚钻的针头在该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刺刺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因为是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还没开转呢,大家就笑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笑得更凶了,乱哄哄的,唱片里,唱片外,笑成一片了。

⑤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在不同,比如,妈妈那时候交给张妈一块钱,叫她带我们小孩儿到“城南游艺园”去,就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没有人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那时候的母亲,不太注重“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说法。

⑥游艺园里面什么娱乐都有,你可以听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你可以听京戏《梅玉配》《狸猫换太子》,也可以去看穿着燕尾服的魔术师“变戏法儿”,看扎着长辫子的大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场正演着的《空谷兰》《火烧红莲寺》。大戏场里是男女分座的,有时观众忽然叫“好”,原来“扔手巾把儿的”,正把一束热腾腾的湿毛巾扔到楼上去,扔得美,接得准,难怪要叫“好”了。

⑦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倒在大人的膝头上睡着了。可是那时候大人真怪,总是推摇着你,不许你睡觉,而且说:“别睡!快到家了!”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儿睡觉?”母亲说:“一来怕着凉,二来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啊!”

⑧我所记忆的童年生活,都是热闹而幸福的,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快乐。

14.按顺序概括文中所写的“我”的儿时乐事。(每件事不超过五个字)(3分)

15.文中第②③两段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试举一例进行分析。(3分)

16.作者为小说《城南旧事》写序时,特意将本文作为序言的开头部分,下面材料是序言的

结尾部分。结合本文,谈谈对下面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材料】

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呆而神圣吗

一)共10分

14.①听鬼故事 ②听“唱话匣子” ③逛游艺园

评分:共3分。每空1分。

15.示例:“抹抹嘴”“张望”“拔脚飞跑”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盼望“听话匣

子”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听话匣子”带给我童年的快乐。

评分:共3分。

16.①天真而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成年人看来,显得幼稚可笑,②那种纯真的快乐又是无可

替代的,③作者用反问的语气突出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珍惜,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评分:共4分。每个要点1分,语言表述1分。

篇三:忆儿时读书报告

《忆儿时》读后感

对于我来说,读散文是很乏味的,尤其是在心境很浮躁的情况下,但是读丰子恺的文章却很少会有这样的感觉。首先,他的每篇散文篇幅都很简短,文中的每句话都是经过精简的,已经不能再去掉其中任何一个字,整篇文章没有浮华臃肿的段落,叙事极为清晰,条理;其次,语句很通俗,不会让人纠结于个别字句的意思而影响到情绪,就像一个老人坐在你面前娓娓诉说着自己的故事,通俗易懂却不落俗套,没有咄咄逼人的说教,只是让人在读过之后有一点思考,一丝回味。

在《忆儿时》中,作者讲述了儿时的三件事:养蚕,吃蟹和钓鱼。而这三件事是作者不能忘却的,一方面,这些事是儿时快乐时光的缩影,让作者无比的留恋和追忆;另一方面,作者以成年人的眼光和思维再无看这些童年时曾带给他无尽欢声笑语的事情时,又感到自责和愧疚,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人产生一种共鸣和思考。

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让人感觉到童年是如此美好的,有着如此多的乐趣,但作者在每件事讲述完之后,又都会陷入深深自责中“所谓饲蚕,是养犯人,所谓缫丝,是施炮烙”“杀蟹而持其鳌,见蟹肥而起杀心”,并且每件事的最后,作者都会这样讲“这件事一面令我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没有小孩子会在吃完螃蟹或者钓到一条鱼之后进行一番祷告,祈求上帝的原谅,而这也正是小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原因所在,而当作者以现在的心态再去看待同样一件事情时,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一面,先前让自己快乐的每件事情都伴随着生命的死亡,这让作者感到伤心与自责,而更让作者感到伤心的是自己已经无法再用童年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了,童年真的远了,即使时间真的能够倒流,自己也回不去了。

在作者的回忆中,让作者不能忘却的除了这三件事情本身,更让作者怀念的是儿时陪伴自己的那些亲人和小伙伴,养蚕的祖母,吃蟹的父亲和教自己钓鱼的小伙伴王仔仔,他们才是作者真正怀念的,正如作者说的“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姊都像是童话里的人物了”“子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作者的童年是与这些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无法分割开来的。而在这所有事情背后所存在的,是故乡。作者在每件事情的最后都会说,这件事情让自己忏悔,既是忏悔,想必是痛苦的,但这些是作者对故乡仅有的回忆,让作者即使感到痛苦仍时时刻刻在怀念。

篇四:6上文言文(童趣)95份

童趣 翻译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⑴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东西一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⑵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抬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帐子中,慢慢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鹤群在云端鸣叫,我为此高兴地拍手叫好。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⑶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作山丘,凹陷的部分当作山沟,我在其中神游,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⑷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观察它们,兴致正浓厚,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倒山压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惊叫一声。等到心神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了。

作者介绍:

《童趣》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文章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蛤蟆表现了作者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物外之趣。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开家庭聚会,与子侄们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差不多可以比作在空中撒盐。”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您父亲在不在家?”(元方)回答道:“(我父亲)已经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时间是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很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再回头看他。 作者介绍: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北朝宋代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篇五:言—文—意:文言文教学的“三部曲”

言—文—意:文言文教学的“三部曲”

作者:何学芳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5年第06期

[摘 要]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在于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衔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确这一教学的基本方向,立足于“言”,让学生吟咏诵读;着力于“文”,让课堂情趣盎然;回归于“意”,让学生思接千载。这样,让我们的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他们精神生长的力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文言文 三部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12

闻一多在《祈祷》中这样叩问:“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今普通的中国人连中国的经典著作都读不懂了,对《大学》《论语》《资治通鉴》……大概只知道其名称罢了,即使阅读也要靠译成的白话文。如此这般,如何深入地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呢?很多有识之士反思:近几十年,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所幸,课程改革终于将文言文的学习之风吹进了小学语文教材,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材之外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文言文,含英咀华,且吟且诵,触摸古老华夏的命脉,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让“教育必须有根、有魂”这理念得以慢慢实现。

文言文教学承担的任务比较沉重。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教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中,把高中毕业前的文言文学习分成“启蒙——入门——提高”三个阶段。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这给我们明确了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向。朱文君老师倡导“用情趣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结合自己的实践所得,笔者以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可“立足于言,着力于文,回归于意”。

一、立足于“言”,吟咏诵读

文言文的“言”,其内涵并非狭隘地指实词、虚词的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等知识层面的内容,“言”的最高层次应该是“语感”,文言的语感。众所周知,文言文的教学难点正在于这一先秦的言语表达习惯。要在小学阶段实现“启蒙”的目标,就必须先培养起孩子对“文言”这一民族母语的亲近感,即对文言的语感。而这语感的习得离不开吟咏诵读,时常玩味。

很多人质疑:如此深奥的文言文,就连成年人都读不懂,不能理解,如何让小学生去读?其实,孩子们学习文言文,并不是要他们去详细注解,反而正是他们不能理解,才不至于像成年人那样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心浮气躁而学不下去。模仿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只要

教他们“跟着念”,跟着“吟诵”,他们就能一心一意地“死记硬背”了。同时,13岁之前的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机械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在这段时间把经典文言文熟读,他们会终身不忘。他们长大之后,随着知识的增加,理解力的增强,自然会把烂熟于胸的经典慢慢去用一辈子的时间理解、吸收、运用,终身受益。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倘若我们的学生在多年后也能这样回味自己在小学阶段和老师一起学习文言文的经历,并且将经典慢慢反刍,成为内心自由、个性张扬的人,那真是为师者莫大的欣慰。

小学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可以通过从“诵读”来实现。许汉老师在对朱文君《蜀鄙二僧》的课堂点评中,高度地肯定了先读后讲,甚至一读到底,完全不讲的文言文教法。读得字正腔圆,读得绘声绘色,读得韵味十足,亦可文白对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魅力。周晓霞老师提出并践行的“形体诵读法”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对文言文亲近起来。王崧舟老师在《漫谈小古文课程在当代的使命》中指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言内容,想尽办法让孩子读起来,直到熟读成诵。学《两小儿辩日》,那就模拟对话,来个“辩读”;学《狐与葡萄》,就可以打着节拍读;学那些韵味悠长的文言散文,就将传统的吟诵引进课堂,慢声吟哦,感受文言特有的音韵之美。王老师的这些话印证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今时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求其能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其意义,较之仅仅看一二遍好得多”。

二、着力于“文”,情趣盎然

不少学者明确地指出:“文言”不仅仅是文言文自身,它还包含文章、文学、文化。传统的经典的文言文里,几乎凝聚着整个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我们当然渴望孩子能够在这些文化的熠熠辉光里,耳濡目染,行以成之。文言是宝库,那些古老的文字,那些经典的譬喻,那些深刻的哲理,典雅而又富有情趣。小学教师对孩子的文言文引领应建立在“情趣”上。教师不是跟着学生的兴趣走,而是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这种兴趣不同于对游戏、对动漫的兴趣,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兴趣。因为高雅,所以才远离日常生活,需要文化的支撑和传统的浸润。叶圣陶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富有情趣的、独具匠心的引导。朱文君老师在教《一人性缓》时,用“猜读”的方式来教学,就是一句一句出示课文,让学生猜测事情的发展,结果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文言文如同游戏一般有趣。每每看周晓霞老师教《龟兔竞走》的课堂实录,我总是被感动。这样的教学真是极富情趣的,而这情趣正是因“文言”而产生,因“文言”而精彩!古文的魅力被一年级小朋友被唤醒、演绎,学生个个都成为表演的天才。

三、回归于“意”,思接千载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文中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王崧舟老师也明确提出:“小古文课程的当代使命,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我们都期望孩子们在学习经典文言文的同时,会自觉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心地向善。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会逐渐体会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逐渐地在心中树立“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形成“见贤思齐”的人生态度……若能这样,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腹有诗书”“有耻且格”的谦谦君子,成为了有“根”的真正的炎黄子孙。文言文的教学

忆儿时文言文

,最终要指向生命的意义,回归于文字所蕴含的“意”,而这是终极追求。

正如朱文君老师所说的那样:“没有文言,汉语的世界就像天空没有星光,就像花朵没有芬芳;没有文言,汉语的大地就没有了母亲河;没有文言,我们的孩子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让我们牵着孩子的手,在文言的源头里汲取整个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吧!

(责编 韦 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