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恶弟的放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6 22:25:27 优秀作文
恶弟的放纵优秀作文

篇一:人教版(2011)高一(下)语文三月月考题

仁寿华兴中学高中10级三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失,差错。 .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 .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路:又叫戎车,高大的战车。 .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雨:雨水。 .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狂澜 应酬 愚拙 雷霆万均B.暄嚣 浩瀚 慰藉 变换多端

C.技巧 渲泄 遮敝 漠不关心D.销魂 吝啬 荫庇 曲尽其妙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抑或是那种一线如流,曲折宛转,优美地飘忽着__________着的烟霞,

可以裁做月里嫦娥的披肩?

(2)她自始就在思索而且____在沉思,并不照人类的想法而照自然的想法。

(3)但闻得那满池的荷叶荷花,微风吹来,_____清香,______浓烈的馨香,

是以更觉神往。

A.变换 时时刻刻不 不是 却是 B.变幻 无时不 不是 却是

C.变幻 无时不 不仅是 而且是 D.变换 时时刻刻不 不仅是 而且是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建设“和谐社区”活动中,小区居民们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

心,注重规划立意的整体性,尤其注重突出视觉艺术效果。

B.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

详细的优惠政策,扫除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诸多法律空白。

C.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要

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

D.“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优美而凄婉的传奇爱情故事,流传年代久远,

流传地域很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二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①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

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

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

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②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

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③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

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

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

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

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

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

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④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

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

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收:拘禁 B.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D.恢谢不与通 谢:..

感谢

7.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 )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

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

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

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

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

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第Ⅱ卷

三、(23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3分)

(2)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4分)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⑤。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1)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2)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

(3)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4)宜:和顺,亲善。(5)蕡:肥大。(6)蓁:叶子茂盛。

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具体分析其作用。(8分)

11、默写(16分)

(1)、《荷塘月色》的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

家和学者。体现本文文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是我国___________总集,共_____ 篇,故又称

“ ”。

(3)默写《氓》表现女主人公清醒后便得决绝坚强的那一章: , 。 , 。 , 。 , 。 , 。

四、(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功利性读书

祝 勇

①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实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它

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读得多。反过来,

炫耀自己读破万卷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商务印书馆元老王云五先生仅

仅将读书视为一种好玩的事情。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读书就是一桩好玩的事

情,一次轻松的自我放逐。无聊才读书,这话未必是错。因为正是读书,驱赶

了清寂,使脆冷的心房获得了一层温润的苞衣,月长似岁,闲情难忍,如何是

好?友人凸凹便在随笔中答曰:“就依自家所好,想办法‘消闲’,可与同道饮

黄酒,或串门子道短长,或网开一面与人对弈,或入歌厅卡拉OK??但诸多妙

法均有局限,须有物质,须有党朋,须有这方面的技艺和兴味。若首无物质,

次无党朋,又无技艺兴味,居家枯坐,便只有向书乞援。不管是什么书,只要

读下去了,凝滞的时光,便如涧底的暗流,兀自流走。”

②至于读书与人的精神境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干系,这个不敢说,因为许多

大字不识一筐的普通劳动者,内心亦温暖如秋阳下的田野;而有些肚肠冷于冰

雪的大奸大佞,倒是饱读过诗书的。话虽如此,读书总还不失为一件好事,好

书总是引人向善的罢——但愿如此。但是引人向善也罢,丰富智慧也罢,却都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饭食使我们长大,而使我们长大的,却很难说是哪一天的

饭食。故而,读书的兴味,源于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是一份得到了开

发的天性。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投契,是相许,是沉浸,是融合,

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或许正是出于爱书人共通的生命感受,我和林语堂先

生一样,讲求性情,反对功利。12月8日——暂时尚无法搞清是哪一年12月8

日——林先生在复旦大学演讲,题目是《论读书》,讲得痛快:“今人读书,或

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

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

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

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

③林先生所谈之功利性读书,于今未绝,相反,倒是更丰富了。学堂中的

本本主义只是一种,其他各种心态,多系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怕是连林先生

都未曾料及。比如,为写作——当然,读书写作,本是一回事,读而后写,亦

乃文人本分。只是,当下现炒现卖,做投机生意的,大有人在,常有炮制读书

札记的高手,一本书尚未握暖,一篇宏文却早已挥就,急匆匆换稿费去了。这

样对书,读与未读,区别不大;这样的文章,怕也值不了几个银两。其次,装

大瓣蒜,譬如某君,每每玄谈,皆胡言乱语,状若酒醉:“关于正在解构的后

现代主义精神文本的反向叙述以及一种强势的文化互证??”让人觉着比爱斯

基摩人的语言还难懂,不禁喟叹:真有学问!好歹总算是一种自我包装罢,没准

会蒙上哪个傻瓜蛋,祝他成功。再次,为图省事。名著巨制,卷帙浩繁,通读

起来,颇为费力,不如去读些随笔小品,或者一些轻松的短构,甚至一些文摘

或者妙言集锦,轻而易举,便“知道”了许多东西。时日一久,经典长卷,便

愈发懒得碰触。于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便在布满蛛网的书架上熬白了头发,

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最后,为赶时髦,人读我读,人云我云,怕是

落伍,惟不考虑自我的失落。市面上流行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跟踪追击,步

步为营,力是费了,“好”未必讨得到,无非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一点,体

会一下瞬间的浪漫罢了,待云烟散尽,眼前依旧空蒙。总之,跟着排行榜走,

未必比泡图书馆高明。书有千种,人有千种,读书的感觉,亦有千种,只有读

到符合自家心性、气质与欲望的书,才能倍感精神之至美;盲从于他人抑或媒

体的牵引,常常会白费光阴。冷书热读,倒是别显几分生趣。一本书倘出版三

五年后还有人读,此书便可刮目相看了,因而,在顾准潮退后研读顾准,在“王

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未必不是一件美事。时间差若打得巧了,一定

会有大收获。

④让功利走开,纯然为了取悦心灵而读书,那才真叫享受。书不是挥鞭的

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瑟瑟的清风里,书是妩媚的情侣,温顺的马驹,

是杯中的明月,更是幽畅的歌吟。书能让我们觉着活得很好,这就足够了。

12.第2段中有“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的话,那么林语堂所认为的“读

书本旨”是什么呢?(4分)

13.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凝滞的时光,便如涧底的暗流,兀自流走。

②书不是挥鞭的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

篇二:以福音为中心的生活

以福音为中心(1)认识福音

1 经文

1.1 路 15:11 - 32

11 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12 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 13 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 14 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 15 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 16 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 17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 18 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19 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20 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 21 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22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 23 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 24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25 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 26 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 27 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 28 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 29 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 30 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 31 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32 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1.2 路4:14-30

14 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 15 他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众人都称赞他。 16 耶稣来到拿撒勒,就是他长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 17 有人把先知以赛亚的书交给他,他就打开,找到一处写着说: 18 "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 19 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 20 于是把书卷起来,交还执事,就坐下。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 21 耶稣对他们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 22 众人都称赞他,并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 23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必引这俗语向我说:'医生,你医治自己吧!我们听见你在迦百农所行的事,也当行在你自己家乡里。'" 24 又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 25 我对你们说实话,当以利亚的时候,天闭塞了三年零六个月,遍地有大饥荒,那时,以色列中有许多寡妇, 26 以利亚并没有奉差往她们一个人那里去,只奉差往西顿的撒勒法一个寡妇那里去。 27 先知以利沙的时候,以色列中有许多长大麻风的,但内中除了叙利亚国的乃缦,

没有一个得洁净的。" 28 会堂里的人听见这话,都怒气满胸, 29 就起来撵他出城。他们的城造在山上,他们带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 30 他却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

2 祷告

主啊,求你来帮助你面前的这位小子能正确完整地传讲你的话语。求你圣灵亲自在这里动工,因为我们何等需要你的恩典。需要你话语的光照与启示,求你照明我们心中的眼睛,好叫我们认识你的救恩是何等的奇妙,你的爱是何等地长阔高深。我们要因着更认识你,就把更多的荣耀赞美都来归给你。愿你的名在全地被人所高举。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祈求,阿门!

3 正文 3.1 浪子的故事

3.1.1 小儿子

我们首先回到第一个故事,这是一段大家都很熟悉的圣经。这个故事讲到小儿子是浪子,他的父亲还没有死,他就要求把他的那份家产分给他。在远东的文化中,一定是父亲死了,才能把产业分给儿子。小儿子提出的要求太无理,他这么做等于他在咒诅他的父亲早点死,父亲应该用棍棒把他赶出家门。 他的父亲没有这么做,出于为父的心肠,他答应了小儿子无理的要求,把产业分给了他。其实也等于把生命的一部分交付给他。因为在远东地区,那时候的产业主要是田产,田产意味着这个人的社会地位,个人财富以及所拥有的生活,父亲把自己三分之一的生命所得交付给小儿子。很快地,小儿子就变卖产业,远离家乡,出去放纵自己,过浪荡的生活。也许这是他早就计划好想过的生活方式,家里有父亲、哥哥的约束,他无法过这种自由的生活。

这种生活是无法长久过下去的,他终于把钱花光了,又恰好遇到了饥荒的日子。生活如此窘迫,该如何是好?为了活下去,只能去给人放猪。这是何等的悲惨,犹太人是从不吃猪肉的,他们认为猪是肮脏、低贱的动物。难以想象放猪的日子是一天天如何度过的,即使如此,小儿子依然是饥饿的。他沦落为和猪抢食物,也吃不饱。

浪子回头金不换,小儿子终于醒悟了,何必过这种生活呢,我要起来回到我父亲那里,父亲那里将比现在好上百倍、千倍,我就算是成为我父亲的一名雇工也好啊。但我该如何重新回到父亲那里呢?悔改认罪吧,承认自己的罪,承认需要饶恕,承认不但得罪父亲,也得罪了天,父亲那里的产业,已经被我浪费,我就做一名雇工吧。浪子终于踏上回家的旅途。

“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父亲的爱在这里显明出来。他是偶然间发现小儿子的吗?还是他天天在那里等待他的儿子早日回家。他是如此地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啊,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他顾不上小儿子身上有多脏,多臭。抱着颈项,连连亲嘴。啊,父亲是多么想念这个儿子啊,他也许像年迈的雅各那样,心都死了,以为见不到约瑟了,但依然心存

一线盼望。小儿子都来不及好好说他的那套说辞,他的父亲就巴不得把自己最好的拿出来给小儿子。把袍子、戒指、鞋给小儿子,还有肥牛犊都宰了吃。欢喜快乐吧,大摆宴席来庆祝这个时刻。

3.1.2 大儿子

故事并没有停留在这里,只是刚拉开序幕而已。大儿子还在田里劳作,殷勤地工作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部分,大老远地听到了各样欢喜作乐的声音。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叫过一个仆人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他的那位浪子弟弟回来了,他父亲一高兴把肥牛犊给宰了。他生气了,不愿进入家门。

父亲再次出场。大儿子还没来得及从他父亲口里听到这个好消息,就先开始发话。“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这句话表明了大儿子心里的想法。他心里不能理解父亲怎么会这么做?他是顺服的儿子,从来没有违背过父亲的命令,这个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对他的弟弟满了怒气,这位浪子弟弟,真是劣迹斑斑、糟糕透了。他和他的朋友们从来没有从父亲那里享受过哪怕小山羊羔的待遇,可是这位浪子弟弟,父亲居然为他宰了肥牛犊!肥牛犊是非常珍贵的,只有在重大的庆典中才会使用。

父亲的劝慰大儿子,提醒大儿子他常与他父亲在一起,提醒大儿子迟早他的一切都是大儿子的,提醒大儿子他弟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并邀请大儿子一起庆祝这个欢喜快乐的日子!于是,故事停在这里,留下了一个悬念,哥哥接纳弟弟了吗?

3.1.3 两种失落

小儿子是失落的。他叛逆,他也放纵自己。他要求分家产,他离家出走,他犯奸淫,与娼妓为伍,他好宴乐,浪费资财,忙足自己的私欲。他眼中基本上无视父亲的存在,他只在意能尽快得到父亲的家产。他在罪恶中迷失了。

大儿子又如何呢?大儿子很顺服,从来不放纵自己,从来不违背父亲的命令。可是大儿子也是失落的,他无法贴近父亲的心怀,他在意的是肥牛犊。他弟弟已经花光了他自己的那份产业。他父亲剩下的产业都将是他的。在这里,我们看到大儿子在意的不是他的父亲,而是他父亲的产业。大儿子虽然在父亲身边这么多年,但竟然无法进入父亲的内心。他虽然在家里,但内心也是失落的。

小儿子和大儿子的眼中都没有父亲,只有父亲的产业。小儿子是通过打破道德与律法来达到控制父亲的目的,而大儿子却是通过遵守一切的道德和律法的要求来达到控制父亲的目的。

3.1.4 大儿子的迷失

在这个故事里面,耶稣为何把大儿子这个角色放进去?因为耶稣的听众里面有税吏和罪人,也有法利赛人和文士(路15:1-2)。这些人过非常严谨的道德和宗教生活,但在耶稣的眼中,他们就像大儿子一样,也是远离天父,也是失落的。而在这个比喻里面,令人反讽的是,作为浪子的小儿子失落了,认罪悔改,得了救恩,参加了父亲准备的宴席。而大儿子,这个大家公认的好人,却失落了,在父亲的宴席外面徘徊。

这正如我们读的第二段经文所看到的,耶稣在自己家乡宣讲福音:“18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 19

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但结局是什么?这些犹太人却要用石头打死他。反讽的是,耶稣是犹太人所一直盼望的弥赛亚,他们多少个世代在那里积极的准备,研究各样的律法,极力遵守各种宗教礼仪,就是盼望弥赛亚的早日降临。可是谁能够想到,弥赛亚真的来到,却是被这些宗教领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

今天我们可以过一种道德和宗教生活,却远离上帝,正如我们可以背离道德和宗教远离上帝一样。许多基督徒的心态正如提姆.凯乐所描绘的:

有很多基督徒,他们的心与大儿子类似。如果在你的内心深处,你说:“我非常努力,我尽量顺服,我去教堂,我祷告,我努力服事耶稣,因此,上帝你欠我,你该答应我的祷告,给我一个舒适的生活,当我死的时候,带我去天堂。”如果这是你内心想说的话,那么耶稣只是你的样板,耶稣只是你的榜样,耶稣只是你的老板雇主,但他不是你的救主。你在努力成为你自己的救主。你所有的道德和所有的宗教,一切都只是方法,让上帝给你你想要的东西,而那些都不是上帝自己。

大儿子相比小儿子还更难悔改,因为他有道德的、体面的生活方式,他的骄傲的心态拦阻了他来领受恩典。大儿子说,“我服事你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这种外表的顺服掩盖了他内心里的不顺服。 3.2 耶稣基督的福音

3.2.1 耶稣是真正的大儿子

如果大儿子真的了解他的父亲,他会怎么做呢?一位理想的长子会怎么做呢?在这个故事里面留下了悬念,没有给出答案。然而整本圣经却给出了答案。耶稣基督是那位真正的的大儿子,他与父原为一,却离开宝座,代替父亲出来寻找浪子。 恩典是我们白白得到的,背后却有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如小儿子白白浪费了资财,悔改后又得了肥牛犊,背后却是父亲付出了自己的产业。耶稣他不但来寻找我们,他也替我们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是无罪的,为我们成为罪,被挂在木头上。本来是我们该被鞭打、被审判、被唾弃、被脱光衣服受羞辱,被钉死。但耶稣为我们被鞭打、被审判、被唾弃、被脱光衣服受羞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完全接纳和拥抱我们这些浪子,脱去我们满是污秽与罪孽过犯的衣衫,让我们披戴基督的义袍。耶稣给我们重新带上代表儿子名分的戒指,穿上救恩的鞋,带领我们进入到父亲那里,与父亲和好。

3.2.2 福音的中心信息

这就是福音的中心信息。福音的中心内容就是关于耶稣基督的生,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耶稣基督的升天与再来;也就是神已经做成这个荣耀的救恩,耶稣基督已经成为我们的赎罪祭,神已经赐下这个白白的恩典给我们,叫他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哈利路亚,荣耀归给天上的父以及坐宝座的羔羊,直到永永远远。

这个奇异的恩典也就意味着,我们是靠着耶稣基督来称义的,不是靠着我们的行为,不是要我自己变得多好,不是我要遵守一套行为规范。这个救恩是如此地完全,我们不能加添任何我的功劳,好像耶稣基督为我们钉死在十字架上还不够似的。

这就是福音的中心信息,你真的相信吗?你完全接受吗?你愿意让这个福音来影响到你生活的各个层面吗?相信是一回事,让福音影响到你的生活,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加拉太书,我们看见了彼得的例子,彼得显然是相信福音的。他一开始与外邦人一起吃饭,可是当雅各的人从耶路撒冷来的是,他就随伙装假,又不再与外邦人这些没有受过割礼的人一起吃饭。于是保罗当面责备彼得的错误。

3.3 福音塑造生活

所以相信福音与活出福音这两者之间是有差距的。我们需要常常宣讲福音,认识福音,并且让福音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特别要强调的是对神的三种回应:无宗教、宗教与福音,而不是两种回应,信神与不信神。

特土良特别提到福音的两个强盗。这可以表述为律法主义与非律主义、宗教与非宗教,道德主义与相对主义、保守派与自由派、强调真理没有恩典与强调恩典没有真理。而耶稣基督的福音是既有真理又有恩典。

在具体的生活表现上,宗教与福音对比,请看图表:

篇三:浅谈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王晓丹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摘要: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师生关系又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现今社会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创建和谐教育,进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与精神层次的提高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期望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希望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所以现代社会中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是社会人际关系在学校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师生交往;师生平等;宽松和谐;创新教育;现代教育观

一、原生态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原生态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反过来,生者,学道、求业、问惑也。师生关系最单纯的内容就是:道、业与惑的传承与互动。无论是根据自然法则还是现代法治规则,师生之间无论如何也是人格平等的,并无层次上的高低之分。但从传统师道观念以及师生关系的维系实际来看,老师总是处于强势一方,学生则毫无疑问处于弱势一方。在这种具体的师生关系运作观念和实践模式下,学生入学读书接受教育被视为“求学”,老师登堂教书育人则被视为“传授”。显然,“求——授”结构下的师生关系,很容易树立师之权威,师道尊严坚不可摧,“尊敬师长”之规也就跃然于学生守则的显著位置,成为学生道德义务的外在约束形式。这样的道德规范一旦被长期宣教,学生遵守规矩的自觉性也便逐步形成,校园里甚至洋溢着学生“怕”老师的普遍风气,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师生关系稳定地维持于一种健康发展的良好秩序之中。这可以说是师生关系的原生态。

(二)原生态的师生关系有益于良好学风、教风与校风的形成

如此单纯的师生关系结构并非刻意堆积而成,而是在纯粹的作为求学讲学圣地的校园土壤中自然生成。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恪守己任,以身作则,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服从与信赖,如此而来,学生不仅产生对传授之师的尊重,而且也会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培养起对知识、对科学的尊重。知识只有首先被尊重,才可能有人们学习之、追求之的欲望;知识只有被普遍尊重,才有可能有整体意义上的浓郁学风。对知识、对科学真正表现出谦恭和敬重的为师者,往往也会心怀善意地向其学生慷慨传授。竭尽全力满足求学者需要的老师,其人格也往往颇具魅力,因为真正的爱心不会在为学和为人之间天然地发生割裂。

(三)早期校园里的师生关系

尽管许多人并没有亲历,但依然可以通过数不尽的图书报刊资料或者不少“过来人”那里,嗅尝到早期校园里师生关系的原汁原味。在那些年代的那些日子里,在校园里的每一位教师,课堂上都能恪尽职守,传授道业;课余时间,仍然同学生切磋学问,交流人生。既没有电子邮件、手机、腾迅QQ或MSN等交流工具,也没有摄像头、耳麦等视频语音设备,但教师却乐意和求知学生散步于校园,热心而愉快地交流。学问在师生之间通过分享而显得更加活跃、通过传授而得以形成师徒承继关系。开明教师更会欢快地接受学生的质疑和批判,以学生超越自己为荣,并不以“出于蓝而胜于蓝”使自己轻易患上嫉妒与排挤的心病。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原生态的师生关系既包含鼓励,也不会少了批评

不仅如此,对待不求上进或违反校园纪律的学生,老师也会给予严肃的批评。显然,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教育的内容不能没有批评。单纯的鼓励甚至毫无保留的过分鼓励,是片面甚至偏激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原生态的师生关系必然包含鼓励,但也不会少了批评。批评可以培养学生对待缺陷和错误的自我认知,以积蓄应对挫折、困难及突发事件的心理预备与抗击能力。严肃的批评要适度,但必须不乏严厉。态度与方式皆无严厉色彩的批评,不是严肃的批评,而是纵容。原生态的师生关系之所以能够使教师有为师之尊严或权威,与在鼓励的同时也有严厉的批评不无关系。如果为师者面对学生的不佳表现或不良行为大都嘻皮笑脸、有一句没一句地开展所谓的“批评”,只能是不痛不痒,避实就虚,到头来对学生毫无裨益。显而易见,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学生

从此也不再会对老师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反而可能会受老师举止的熏染,也“嘻皮笑脸”了起来。当然,批评作为一类教育行为,是要讲究艺术水准的。批评艺术属行为艺术之一种,有失水准的批评,非但不能收到教育之效,反而可能会激化师生矛盾,破坏师生关系。易言之,批评不能用江湖社会中的油腔滑调,使批评蜕变为忽悠和纵容;批评也不能无视学生独立之人格,用泼妇街道上的污言秽语。两个极端表现皆非真正的严肃批评。一言以蔽之,批评是一项严肃的教育行为,严肃批评未必是外在态度上的厉声厉色,外在态度和蔼但内在态度认真严厉,也是一种严肃的批评。严肃批评的本质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责任行为。

(五)原生态的师生关系的教育模式

由是观之,原生态的师生关系既要有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又有对学生的严肃批评。只有前者或只有后者的教育模式,均非成功的教育模式,这种残缺不全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也不可能是健康完整的师生关系。一味强调鼓励,很容易放纵学生对错误和挫折的警惕、预防、修正或抵御,甚至可能会无收敛地演变为老师讨好学生的异化秩序;一味强调批评,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严重者会形成诸如自卑、厌师甚至厌世的亚健康或不健康心理秩序。

(六)师生关系领域的具体表现

因此,在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过程中,老师只有对学生既有鼓励引导又有严肃批评,才是真正的道业传授。这是为师的辩证法;也只有如此,通过有机有效的互动,老师对学生有了本能的照护和和关爱,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老师的尊重和敬爱。由此而来,师生关系便有了浓厚的“人身色彩”(或曰“身份色彩”),而不是单纯的赤裸裸的(市场)“经济色彩”(或曰“契约色彩”)。师徒之间的人身色彩是传统教育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是原生态的师生关系。这是先进文化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师生关系领域的具体体现。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师生关系的人身性质在某些制度上仍有体现,如未成年学生与教育机构之间明确的监护关系及由此确立的责任制度、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制等。不仅如此,传统教育文化中师生关系人身性质的观念,仍然延续至现代人的朴素认识里,从而形成了不成文的道德伦理规范,“范跑跑事件”之所以有如此浩大影响,与人们对“教师照护学生是其天然职责”的道德认识(人身属性)无疑有极大关联。

(七)师生关系的人身性质

当然,重提师生关系所包涵的人身性质,并非对人格独立和人格平等之现代法治理念的亵渎,更不是教育思想的倒退。相反,师生关系的人身性质与师生关系的契约性质并不矛盾。这是因为,一方面,师生关系的人身性质并非等同于人身依附,而是一种道德伦理意义上的相互尊重、彼此相爱以及由此引伸的情感连带,包括记忆与感恩等。这与基于血缘的亲子关系多少有些相似,只不过师生关系的情感连带性并非基于“血缘”,而是基于“学缘”。基于“学缘”可以产生诸多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同学关系如同战友关系,也类似于基于血缘的兄弟姐妹关系,情感连带性显然比其他人际关系更加凸显。同学关系如此,同样基于“学缘”的师生关系,在理论上当然也可以推论出其具有情感连带性。

(八)师生关系的人身伦理

另一方面,为师者收徒,求学者投靠,师徒契约由此产生。在现代官方教育模式下,为师者由教育机构或招生单位为之,求学者则是志愿填报者或者最终被录取者,通过招生录取行为缔结所谓教育服务契约。在这一关系中,单纯从民事

契约关系上观察,为师者代表教育机构具体承担教书育人之义务,学生在履行支付教育费用及其他应尽义务的同时,则有权享受培养单位提供的教育服务,并有权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在此种契约领域,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即双方当事人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没有层次高低之分和人格贵贱之别。但这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并不掩盖师生之间的知识传授与人生培养的人身事实。前者作为客观的抽象的法律准则,是“意志借助于外物来实现自我”,固然遵循平等原则;后者作为主观的具体的道德准则,是“意志在主观内心的实现”,自然包涵人身色彩。进一步说开去,师生之间的人身性质不仅仅属于道德法则,更体现浓郁的伦理精神,是教育伦理上升的必然结论,如果按照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来诠释,师生关系的人身伦理就是调整契约关系的抽象法与调整人身关系的道德的统一。

(九)师生关系的和谐秩序

原生态师生关系一定是有人身性质的,甚至可以说人身性是师生关系的早期属性,也是首要属性,“一日之师终生为父”的思想即是此身份属性的写照。人身属性包括人格属性和身份属性。前者是指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强调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平等和人格尊严;后者是指师生之间基于“学缘”而产生的道业传授上的师徒身份。契约性逐步浸入师生关系领域之时,强调师生关系的人身性显然意义非凡。契约性使师生关系资源受市场调节,发展至极端就会容易使师生伦理受到挑战。因而,人身性之强调即是对此种风险的防范,可以弥补市场调节师生关系资源的局限性。同时,只有承认师生关系的人身性,才会更加促使为师者履行道德准则,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放在自己的心上,把心放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教师的职业道德缘何被社会普遍认同为高于其他职业人的职业道德,恐怕与师生关系人身属性所要求的更高层次的关爱与尊重之天职不无关系。师生共同认可双方关系的人身性质,也有利于在此共识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师生关系中的诸多应有内容,如竭尽全力的教导与培养、苦口婆心的说教与批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护等。进而,师生之间就很容易建立起相互理解、尊重与信任的和谐秩序不是只有单纯的硬生生的权利义务较量。

(十)师生关系的演变

以上就是传统师生关系的整体概括,也是师生关系的理想描述。伴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师生关系突破了单纯的师徒人身属性,契约属性逐步进入并深刻镶嵌于其中。如果说,这是师生关系认识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话,那么,在契约属性越来越彰显以至于出现师生关系人身属性淡漠的时候,再重新承认并确立师生关系的人身属性,就是师生关系认识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并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在教育迅猛发展、阔步前进的今天,无论从纵向上与过去相比,还是横向上与尚存的单纯师生关系相比,师生关系确实出现了一些可以感知的变化。从实际出发,结合原生态的师生关系,今日师生关系之变化可以大致归纳为淡化、异化和恶化。

二、创新教育下的师生关系

(一)当今教育特点

1.提高升学率作为主流目的

教学宣导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作为教学服务的切入点,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是次要的,学校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各自的升学率,从而导致教学评价关注短期效应,并不关注学生的长期效应及终身发展的需要。这种评价观的导向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并不彻底。因此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和教学测试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明确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在当前的教学中,尽管我们认识到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目的基础知识,更应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知结构是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如何一步步地发展起来,是个什么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这一认知过程,及时地分析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如何补救存在的缺陷等问题,在理论上看法还很不一致。在实践上就更缺乏科学的测量、评价手段。

3.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

现代教育媒体所呈现的影音模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形成智能都有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随着运用的广泛性增强,有些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管实际教学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将模型、图片、投影等一并采用,结果弄得学生一团迷雾,应接不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负荷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以及深刻性,在同一节课的时间内,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育方法提升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在校的时间占了生活的大部分。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想要取得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程度接受知识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能亲近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是不可能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其次教师要根据每个班级的特点,采用一些有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全民表演秀,而不是个人舞台秀。

2.建立科学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这也是短期提升升学率的有效方式,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提升自己的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科目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参与性,并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要更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提升升学率,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知识的精神、思想、方法。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地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

篇四:基督徒应拒绝心理学的五个原因

基督徒应拒绝心理学的五个原因

(香港基要书室,每月通讯 ,二零零九年九月,第七十九期)

(转载自「基要书室」网站﹕/)

跟据一些统计资料,心理学是世上的大学众多学科中最受学生欢迎的科目之一。心理学标榜它能帮助人了解人内心及有助解决人心灵问题。我们基督徒当然知道真正能医治人心灵的只有神,但世上大部份人因着不信,不肯来到这位恩主面前得帮助。所以,他们并无其他撰择,只能依靠人为的方法来舒缓一下内心的困苦。这本是不信的人的景况。然而,这几十年来,心理学也不断地渗入基督教。到了今时今日,心理学在基督教中已经大行其道,影响深远。许多教会牧者用心理学的观念及技巧来牧养及讲道;大部份神学院都开设心理辅导学科目,有神学院甚至与属世的辅导机构挂钩,协助神学生取得专业辅导员的资格。到底我们基督徒对心理学的立场应该如何?我们应否接纳心理学,又可否如一些基督教人士提倡,将圣经与心理学融会贯通?我的答案是斩钉截铁的「不」。我在以下举出基督徒应拒绝心理学的五个原因:

一、 心理学不是出于神

众所周知,发明心理学理论的祖师们都不是基督徒,他们都是不信主甚至反对基督教的。他们主张的心理学理论及方法甚至与新纪元及通灵术有关。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无神论者及反基督教的;容格(Carl Jung)是通灵的;罗杰斯(Carl Rogers)相信轮回及曾经召魂;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泛神论的。请问神会不会透过这些人来教导我们基督徒如何治疗心灵呢?有人辩称所有真理都是神的真理,意思即所有真实的事都是出于神,如科学的定理是出于神,这些真实的事我们应该接受。这个说法不无道理。然而,若有人想用这个论点叫我们同样地接受心理学,这是牵强附会及混淆视听的。一来,心理学根本不是科学,心理学发展至今百多年来都没有有力证据证明它是科学。心理学各学派理论分歧,果效反应不一,根本不能说是定律,更加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若有人坚持心理学、心理治疗等是科学,那么它必然是「伪科学」了(pseudo-science)(作者按:‘pseudo’一字是主要意思不是指「非」,而是指「假冒」、「伪装」)。不同甚至互相冲突的理论能有相同的效果,相同的方法在不同的人身上却有不同的反应,有时有效,有时无效,因果难分,如何辨证?若有人要争拗科学的真正定义,我不想在这件事上纠缠,我还是让那些专家们继续深究。但就我个人而言,心理学绝对不如生物、化学、物理的科学化。人的内心是不能用科学方法去深究及医治的。再者,我们基督徒所说的「真理」,不是泛指世上一切真实的事,乃是指圣经中属灵的真理。主耶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8:32);「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约17:17)。究竟主耶稣以上所说的真理是指甚么?是指世上一切真实的事吗?这些事能叫我们「得自由」及「成圣」吗?不!圣经中所说的「真理」,其实是指着神的话语而言。心理学绝对不是属灵的真理,绝不能使人得自由及成圣,更加不能使人得救。为何要将心理学与圣经相提并论?在处理人内心及灵性的事上,教会不需要听从这些由人发明出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所谓「真理」;教会需要的是高举圣经的真理,只有神的话语才能真正医治人的心灵:「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训词正直,能快活人的心。」 (诗19:7-8)。

二、 心理学与圣经教导冲突

心理学不单不是属灵的真理,它的主要理念更是与圣经的教导互相冲突的。举例说,心理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而圣经却是教导以神为中心;心理学教导人要爱自己,圣经却教导人舍己;心理学高举人的自尊,圣经却教导人不要寻求人的荣耀;心理学教导罪咎感是有害的,圣经却教导我们要为罪恶懊悔难过;心理学教人专注肉体的感受,圣经却教导人攻克己身,叫身服我。不但如此,许多心理学祖师们的道德观是非常败坏的。佛洛伊德主张让年轻男孩和良家女孩自由性交。容格也主张性放纵。罗杰斯赞成婚前及结婚后找不同伴侣有性行为,他对色情文学及毒品持开放态度。马斯洛认为人的道德观只是个人的想法及喜好而已。我实在不明白那些所谓基督徒心理学家如何及为何将这两套本质如此相反的道理融合一起。就是他们真有能力这样做,我们也绝对不会接受的。何解?当日伊莱贾向以色列人责问的话已经告诉我们了:「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若耶和华是神,就当顺从耶和华;若巴力是神,就当顺从巴力。」(王上18:21)。若耶和华是神,你们就单一事奉耶和华吧。若巴力是神,你们就单一服侍巴力。为何要心持两意呢?你说我两个都相信,都接受。这是你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神接受吗?神不单不接纳,而且极其恨恶这件事。神要伊莱贾将那四百五十个巴力先知杀了。保罗在哥林多后书6章说得更加清楚:「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甚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甚么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么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甚么相同呢﹖因为我们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说:我要在他们中间居住,在他们中间来往;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又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这是全能的主说的。」(林后6:14-18)。神的吩咐是这么清楚明确,祂要我们分别为圣,为何我们还要心持两意,一方面说接受圣经,一方面又接纳心理学呢?

三、 心理学没有比其他方法更显著的果效

种种证据证实,心理学根本没有比其他方法更显著的果效。研究员Truax and Mitchell 探讨有关受训与非受训的辅导者之比较的研究指出:没有证据证明一般传统的研究生训练课程所培训出来的治疗师比非专业人士更能帮助人。 Dr. Joseph Durlak作的详细研究计划之结论是:「总括来说,比较性研究的结果有利于非专业人士…在二十八个调查中,各施助者没有显著的分别,然而在十二个调查中,非专业人士却比专业人士更为有效。」这些研究带出一个震撼性的结论:「专业人士没有明确地拥有比非专业人士更优越的技能。再者,专业的精神健康教育、训练及经验不是有效帮助人的先决条件。」有人可能不服气,振振有词地指出某些人接受心理辅导而得帮助的例子,来证明心理辅导着实有效。我对这事的见解是:接受心理治疗的人之所以得着帮助,主要是出于心理作用。我们不能抹煞以上报告所提出的结论。若你一心相信心理辅导员能给你帮助,你就主动去寻求他们的意见,那么会面之后你或者真的感觉比以前好。但根据以上研究报告所说,若你一心相信你的朋友及家人能你给安慰及帮助,你倾心吐意的向他们分诉,那么你所得的帮助可能与你找专业人士差不多,效果甚至更佳!这不是心理作用是甚么?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必定会掌握一些聆听及谈话技巧,也能给人一种平易近人及很专业的感觉,这无疑令求助的人对他们有更多信赖。但这些外围的东西,对真正的心灵治疗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你所需要一些真正爱你及关心你的人帮助你。请问你身边没有爱护你、体恤你、愿意耐心聆听你倾诉心事的家人、朋友、弟兄姊妹、属灵长辈或牧者?谁真正关心你,是以上这些人,还是那些与你素未谋面,以会面时间而收费的专业辅导员?退一万步,若你真的没有关心你的人,主耶稣仍是最爱你最关心你的朋友,

祂最了解及体恤你的需要,何不向祂直接倾诉,直接向祂求助?

四、 心理学将世界带进教会

心理会之所以能在神学院及教会这么流行,其中一个主因就是作带领的人追随世界的潮流,要得世界的认同。心理学明明是属世大学的一个学科。不信的人,心灵上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们心中没有神,所以不得不靠助一些人发明出来的方法来舒缓一下,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对我们信主的人而言,圣灵已经住在我们心中,我们得着一个属天的盼望及充满喜乐和平安的生命,还要心理学来干甚么?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没有心理学这回事(心理学是近这百年来有的),不见以前世代的基督徒特别多心理问题。历世历代以来,那些真正信靠主的圣徒,都有丰盛的生命(约10:10),都是过着满有喜乐及满足的生活(诗16:11),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罗5:3),这是圣经、教会历史、以及属灵传记告诉我们的事实。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加尔文、诺克斯、清教徒、韦斯利、怀特腓、爱德华滋、克理威廉、约翰牛顿、司布真、慕迪、戴德生、达秘、钟马田、王明道、倪柝声、宋尚节等都是神大用的仆人,带领许多人信主及引进教会的大复兴。他们有用心理学作工吗?那年代的信徒心灵比我们更空虚,灵性比我们更软弱吗?若心理学是必需的,为何神不早点将它赐给教会?现今许多神学学者及教会领袖接受心理学,但他们属灵的能力大大不及那些属灵前辈,这点足以证明心理学是没有用的。可惜他们漠视这些宝贵的见证及榜样,不由分说地将属世的心理学、辅导学搬进神学院及教会中,目的就是要得世人的认同,世界的荣誉。结果怎样?教会世俗化了,工作「专业化」了,神有赐福吗?有任何证据证明接纳心理学的教会,他们的会众比不接受心理学的基督徒心理更健康,灵性更少问题?完全没有这个证据。教会越倚靠心理学,信徒的心灵就越脆弱:「我的百姓做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2:13)。教会牧者没有属灵能力帮助这些人,却叫他们去找心理辅导员。教会失去属灵能力,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跟上时代潮流,不知自己其实对神的话语失去信心,失去从神而来的能力,以致要向世界求助,这是何等可悲可哀的事!

五、 心理学否定圣经的全备性

这点是我们反对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它否定了圣经的全备性(The sufficiency of Scripture)。圣经对于人 内心、灵性、道德方面的教导都是全备的,一无所缺。诗篇19:7说:「耶和华的律法全备(perfect),能苏醒人心」;「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perfect),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神说祂的话语是全备的,能使属祂的人完全,请问提倡教会要接纳心理学的人士信不信这句话?若相信,那么教会就不需要心理学了,因为圣经已经是「全备」了,还需要补充甚么?若要补充,就不算是「全备」。若不相信圣经是全备的,那么阁下真正的问题,就是对神的话语失去信心,以致你事奉没有能力,使你不得不靠世界的方法来弥补你失去的祝福。然而,最令人遗憾的,就是有人一面说圣经是全备的,但一面又认为心理学是必需的,这实在是自相矛盾及自欺欺人的讲法。我看过一些基督徒支持及反对心理学的辩论,从来没有看到支持者正面及诚实回答这个问题—究竟圣经是不是全备的?若答案是是,就去掉心理学吧。一面说圣经是全备,一面又说教会需要心理学,这是实实在在的自相矛盾。若答案是否(我情愿人坦白承认,好过自相矛盾),你就该省察到你问题的真正所在了—你已经对神的话失去信心:「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甚么。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雅1:6-8)。弟兄姊妹,神的话实在是全备的:「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revive the soul)」。

心理学或能暂时使人心灵的苦困稍得舒缓,但神的道不单是表面上的安抚,它乃是能使因犯罪失去知觉、刚硬如石、甚至像死了的心灵「复活」(revive)。「他使我的灵魂苏醒。」(He restores my soul)(诗23:3)。心理学或能给予人表面短暂的快慰,但唯有圣经能给人永远属天的平安及喜乐:「耶和华的训词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诗19:8);「爱你律法的人有大平安,甚么都不能使他们绊脚。」(诗119:165)。圣经多处指出神的话是全备及已经足够应付人灵魂一切的需要:「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彼后1:3);「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all)的善事。」(提后3:16-17)。除非有人将以上经文的「一切」或「完全」全部改写或曲解,否则圣经需要心理学来辅助这个理论就不成立了。亲爱的读者,你是否相信神对祂自己话语所作出的见证呢?

最后,我想响应一个主张教会应采用心理学的人士常常提出来的理论。有些基督徒承认心理学的确有许多不合神心意的地方,但他们认为心理学当中也有一些好的方法,我们基督徒可以参考及采用。所以他们就主张把心理学抽丝剥茧地处理,将不好的成份去掉,将好的保留及吸纳,这就是最明智及最中庸的做法了。然而,这个所谓「明智」、「中庸」的办法,仍是不能接受的。第一,这样主张的人事实上仍是回避了以上第五点的原因:若圣经是全备的(在人心、灵性、道德上),为何仍要加插心理学(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恶弟的放纵)?请这些人首先诚实面对这个关键的问题。若有人真的认为单用圣经辅导是不足够的,那么请这些人坦白承认你们不认同圣经是全备的。第二,以上已经提及过,心理学背后大部份的理念与圣经的教导大相径庭。心理学是以人为中心,高举是人的自尊及自信,圣经却是以神为中心,强调的是神的主权及人的自卑,两者如何相合?有人主张越过这些理念,只取当中那些无害的方法及技巧来用,这又如何?我的答案仍是不,因为经过圣经严格的标准过滤及筛选后,所剩下可用的方法及技巧,只是普通常识(common sense)而已,如耐心聆听、代入别人的感受、站在别人处境设想,以及多作正面鼓励及肯定等,这些技巧都是common sense罢了,根不需要接受过心理辅导学训练也可学到的。(最近遇到一位朋友,她说她早前带她就读小学的女儿看心理医生,因为她读书压力很大,有时会有梦游的情况。那位医生就建议,在小六升中时不要替她选那些要求很高的名校,应该选一些普通程度的中学,因为读名校压力会很大。她就照样做了。我不是反对那位心理医生的意见,但请问他所说的是类似专业知识还是common sense?)神学院根本无需要开设甚么心理辅导学课程,白白浪费了神学生研读圣经的宝贵时间。若要学辅导,就教神学生如何用圣经去辅导。神学生是学习用圣经去鼓励、安慰及改变人,不是学做一个有专业资格的辅导员。第三,请这样主张的人解释为?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郧笆来慕袒峒吧裱г好挥行睦硌В鞘毙磐降牧樾曰贡认纸竦幕购茫睦砦侍獗认纸裥磐交股佟D闼凳贝?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shehui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社会变迁了。对,世界的确变了,但人性问题的本质没有改变,神的语话没有改变,圣经的全备性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们对神话语的信心。当日以赛亚责备犹大王的话,正是今日基督教的光景:「祸哉!那些下埃及求帮助的,是因仗赖马匹,倚靠甚多的车辆,并倚靠强壮的马兵,却不仰望以色列的圣者,也不求问耶和华。…埃及人不过是人,并不是神;他们的马不过是血肉,并不是灵。」(赛31, 1, 3)。今日的基督教对神的话失去信心,作工失去能力,以致要到世界寻求帮助;他们不仰望以色列的圣者,却仰望人的智慧及方法,神是不会赐福的。解决人心灵的辨法,必须要用「灵」,不是用属世的才能及智慧:「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5)。圣灵是真理的灵(约14:17),祂往往是透过真理显出功效:「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6:63);「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16:13)。真正能医治人心的,是神的话及神的灵。心理学的灵不对,源头大有问题,主要理念又与圣经大大冲突,但仍有基督徒对心理学依恋不舍,朝思暮想 的想将它与圣经融合为一个既属天又属世,既有真理的灵又掺杂敌基督者的灵的

产物,企图用它来帮助信徒,这情况就像当日在迦密山的以色列人,不敢不信耶和华,但又想拜巴力;又像以赛亚时代的犹大王,又想得神的帮助,但又想倚靠埃及的势力,行吗?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历史已经清楚告诉我们了,请你们想想吧!

时至今日,心理学已经在神学院及教会根深柢固,深入人心。我深知道无论如何大声疾呼,仍不能改变这个这个局势。但我仍想在这里竭力的作最后的呼吁:基督徒啊!不要一窝蜂去报读那些辅导学课程,以为是装备自己,却要勤读圣经,真正使人得帮助只有神的话。牧者们啊!不要将心理学带进分别为圣的教会,要高举圣经真道,神的语话是全备及有能力的。神学院啊!取消那些不合神心意的心理辅导学课程,用更多时间好好地将神的道教导神学生,不要教他们用世俗的方法事奉神。有人认为这样做法极端,但若不除去这些不合神的心意的面酵,教会复兴是不会出现的。真正的复兴是建基于真理的恢复及显明,没有真理作基础的「复兴」是假复兴。若不返回圣经,不归服真理,再大的工作,再多的祷告也没有用。这一点,教会历史已经清楚告诉我们了。弟兄姊妹啊,你的心意如何?请你作出决定吧。最后,容我再用伊莱贾的话来结束本文。愿神的话语再一次发出亮光,使沉睡及迷糊的心灵苏醒及回转:

「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若耶和华是神,就当顺从耶和华;若巴力是神,就当顺从巴力。…耶和华啊,求你应允我,应允我!使这民知道你─耶和华是神,又知道是你叫这民的心回转。」

参考书籍:

1. 《心理学不合圣经》鲍谨夫妇合着 张逸萍译 生命生版社

2. 《心理学偏离真道》 张逸萍着 生命出版社

3. 《走出心理幽俗—圣经辅导丛书1》 爱德华?韦尔契等着 真生命辅导传道会

4. 《破除人生百忧—圣经辅导丛书2》 戴维?鲍力生等着 真生命辅导传道会

5. 《邪魔登讲台—心理学和邪灵启示》 张逸萍着 生命出版社

篇五:谁是可吞吃的人

谁是可吞吃的人

众仆之仆

经文:彼前5:8

基督徒有没有仇敌?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仇敌不是你看的见的弟兄或邻居,他们是我们爱的对象。基督徒有一个共同的无形的仇敌——魔鬼。保罗说:“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弗6:12)魔鬼又称撒但,也叫古蛇。魔鬼天天在干什么?约伯记记载:“有一天,神的众子来侍立在耶和华面前,撒但也来在其中。耶和华问撒但说:‘你从哪里来?’撒但回答说:‘我从地上走来走去,往返而来。’”(伯1:6—7)魔鬼住在空中,是空中掌权的邪灵,遍地游行。它遍地游行的目的:寻找可吞吃的人。门徒彼得为何把魔鬼描写得如此形象逼真?因彼得亲身经历,他曾做了狮子口中佘生的。古人说:“过后才知前事错,老来方觉少时非。”主耶稣曾预先对他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好筛你们象筛麦子一样。”(路22:31)虽然吼叫的狮子十分凶猛,但决非可怕,因为并非所有的基督徒它都能吞吃,而是寻找可吞吃的人。那么,谁是可吞吃的人?

一、软弱的人

许多基督徒都曾经经历过 “软弱的光景”或者“灵命低潮期”。晚上跪在床前祷告,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有时候是应付了事,也有的时候就素性不祷告。读经的时间也少了,读的时候也许会感觉索然无味。参加教会聚会的时候,不再两眼发亮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心情也变得很浮躁,也许会为一点点小事,而动了肝火。我想造成自己软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自己信心不够坚固,遇到了胜不过的罪;有可能看人看环境,自暴自弃;也有可能正经历一段

非常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不管造成软弱的原因是什么,都是不应该的。一个正常的基督徒生活,他的生命应该是充满喜乐和阳光,因主耶稣基督已经成功了救赎,我们成为创造宇宙万物的天父的儿女,这是何等大的事情,我们难道不应当欢呼吗?

保罗说:“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定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罗6:6)又说:“因为赐生命的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 ”(罗8:2)我们确实已经不再作罪的奴仆,已经和耶稣同死、同钉、同复活。这是信心的关键,一切的奥秘就在于“在基督里”,我们什么时候信,就什么时候经历信心的果效,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正与神的圣洁教导相符,我们就能够脱离软弱的光景。如果我们长期处于软弱的光景当中,那就很危险了,一方面容易让自己失去了志气,另一方面也容易给魔鬼留地步。

二虫相争,弱者必逃;二鸟相争,弱者必败;二兽相争,弱者必死。常言道:峡路相逢勇者胜。狮子强壮,软弱的人毫无抵抗能力,在旷野被遇见必被吞吃。世界似旷野,魔鬼似狮子,灵性软弱的人岂是对手?人类第一个被魔鬼噬伤的是我们的始祖夏娃,她信心不坚意志不强,最大的软弱就是记不清楚神的话(创2:7,3:13)。中国有名的《孙子兵法》中有一条“乘虚而入”,意即要找出对方的薄弱环节,加以攻击,打开缺口。每一个基督徒都有自己的软弱,魔鬼都知道,因它是空中掌权的邪灵。彼得的弱点仗血气;犹大的弱点贪钱财;底马的弱点恋世俗;亚拿尼亚和妻子撒非拉的弱点好名誉??。魔鬼就是向我们的弱点进攻,打开缺口,个个击破,使我们成为它口中之物,筛中之粮。我们当安静在主面前,求圣灵来光照我们,使我们检查自己,找出自身的软弱,堵住破口。使徒保罗说:“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林后12:10)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让我们靠着那加给力量的耶稣,刚强起来,胜过仇敌魔鬼。

二、饥饿的人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饥饿的人就会失去力量。人为何会饥饿?有三种情况:

一是想吃没有吃:如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下,在战争中的饥荒难民,整天忍饥埃饿,想吃却没有食物,就如那些还没有认识真理,没有来到上帝面前的人们,他们心里满了忧愁叹息,空虚迷茫,乃因他们不认识真神。

二是有饭不想吃:医院里的病人,虽然床头边放满了各样补品美食,可病人没有食欲而不能吃。一个灵性有病的基督徒也是如此。先知阿摩司说:“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摩8:11)有位会感恩的基督徒在吃饭的碗上写着:有人想吃没有饭,有人有饭不想吃,我既想吃又有饭,感谢主的大恩典。

三是有吃吃不进:这等人心中充满了思虑、钱财、学识、地位、罪恶??已经寻到赐永生的耶稣的少年财主不也是“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这等人是满满的来,空空的回去。犹如种子落在荆棘里,荆棘长起来,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

身体健壮靠饮食,灵命刚强靠灵粮的不断供应。神对以西结先知说:“人子啊,要吃我所赐给你的这卷书,充满你的肚腹。”以西结吃了,口中觉得其甜如蜜(结3:1-3)。先知耶利米说:“耶和华万军之神啊,我得着你的言语,就当食物吃了,你的言语是我心中的欢喜快乐,因我是称为你名下的人。”(耶15:16)。神的话是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又是我们生命的粮食。我们如何吃灵粮得饱足呢?也有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饥渴,这是要得饱足的前提。耶稣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6)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对主的话没有饥渴的感觉,把主的话看成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之所以来聚会是怕不平安,来了又无精打采,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耳朵发沉,眼睛闭着,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还有的找借口说,太忙了,没有时间看圣经,没有时间去听道。那是因为看神的话没有三顿饭那么重要,再没有时间的人都会挤出时间吃饭,不是昨天吃了,今天可以不吃,而是每天都要吃。所以基督徒当渴慕神的话,如鹿渴慕溪水,又如“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彼前2:2)生命长大又丰盛才有力量抵挡魔鬼。

二是不偏食。俗话说:“寒不择衣,饥不择食。”饥渴的人觉得什么都好吃,没有挑食的余地。小孩子不能偏食,不要只吃鱼肉,不吃蔬菜;也不能只吃蔬菜,不吃鱼肉,这样对孩子的发育有影响。同样,一个基督徒听神的话也不能偏食。现在有的信徒随自己的喜好挑选传道人,爱听这个人讲,不爱听那个人讲;这个道合我口味,那个道对我不利。我们要知道,筵席是主为我们预备的,桌上的每一样食物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西3:16)神通过各种渠道,藉着不同的人,将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供应给我们,使我们对真理有全面的认识,灵命健康的成长。

三是要消化即行道。“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雅1:22)讲道是灵筵,参加筵席的目的是要吃饱,消化吸收,化为生命的能力。不是为听道而听道,要把主的话真正听进去,听到心里去,听到灵里去,并且把它消化,变成我们生命的营养,让基督的生命成形在我们心里。犹大卖主,走上离经叛道的灭亡之路,就是听道不行道,道与生活脱节的鉴戒。“前

车之辙,后车之鉴”应把主的话记在心里,反复思想,消化在生活中。神说,你要大大张口,我就充满你。让我们大大张口,神的话语就充满我们,成为我们随时的力量和帮助,战胜仇敌魔鬼。

三、患病的人

一个身体患病的人,自然就身体软弱,没有力量。俗话说:“英雄只怕病来磨”。一个基督徒灵性的毛病也是如此。有大力士之称的士师参孙,赤手空拳将狮子撕裂,如同撕裂山羊羔一样(参士14:6),却敌不住妓女大利拉的诱惑,说出了力量的根源以致失去能力。合神心意的大卫王,幼年牧羊时能打死狮子和熊(参撒上17:34),作王后却敌不住情欲的诱惑,杀人夺妻惹神发怒。他们有形的狮子都不怕,却败在了无形的狮子——魔鬼之下,犯罪失败了。可见,灵性的毛病非常可怕,能使人失去能力,犯罪远离神。

上帝对约书亚说:“你起来,叫百姓自洁,对他们说,你们要自洁,预备明天,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这样说,以色列阿,你们中间有当灭的物,你们若不除掉,在仇敌面前必站立不住。”(书7:13)撒旦是我们的仇敌,我们恨恶他,然而我们还时常软弱,甚至让撒旦的计谋得逞,应该时刻省察内心中是否还有当灭而未灭的,因为若不能自洁,在仇敌面前就站立不住。雅各说:“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1:13-16)

所以,我们当省察自己,对付罪恶。古人云:“吾三省己身”。耶稣说:“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太13:15)因我们所信的耶和华是拉结,是医治我们的神。求神医治我们灵里的毛病,有能力抵挡魔鬼。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