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15:45 作文素材
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作文素材

篇一:《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

1

2

3

篇二:诗词曲三首教案

诗词曲三首教案

主备人:黄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的写作手法,感受古诗词

气势的雄浑,视野的开阔,见解的深刻

能力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老师适当点拨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情感上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古诗词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难点: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气势雄浑,视野开阔,见解深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作者介绍:

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

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研讨分析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观

2、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明确:两层。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句子?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4、通过海水和山岛描写出海的辽阔和尊严的句子?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诗中的实景描写的句子?

明确: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教师总结

本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全诗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同意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江城子》教学设计

一、课文分析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

舒宜等摘引他的某些诗句,说他诽谤新政,被捕入狱。释出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元年(1068)回京做了翰林学士等官。不久,出任杭州等州知州。绍圣元年( 1094)因为“元祐党人”,先后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海南的琼州(海南岛人直至徽宗即位1100)年,才遇赦北归。次年病于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在他历任地方官时,作过一些抢救河险,兴修水利,救济灾荒等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

苏轼的创作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辨析说理,精到透辟,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他的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意境深邃,富有情味。他的词摆脱崎丽宛转之风,扩大了词的题材,沁人耳目,又不拘格律束缚,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一派。有(苏东坡集)传世。

3、翻译全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托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畅饮酒,胸怀宽广胆气壮。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只盼望有手持符节的来云中,但不知朝廷何时才能派遣使臣似冯唐?到那时,我定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朝着西北瞄望,箭箭射向天狼。

4、内容与形象分析:

⑴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⑵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

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诵读欣赏《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二、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三、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四、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五、思考探究。

1、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明确: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亡则兵祸连结,人民死亡流散,田园荒芜。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表达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 弄清影 怒 聚 等等 )

六、归纳总结

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曲

篇三:诗曲三首观沧海山坡羊江城子教案

基础教案 No.

基础教案 No.

篇四:《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作者:李志明

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4年第01期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所在的单元中的几篇文章通过对日、月、云在不同场景的描写,使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本篇课文选择三首借景抒情的古诗,是让学生不仅懂得现代文章当中作者借景抒情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进我国古典文化瑰宝——古诗,并结合对现代文章中学习到的方法,去感悟、体会古诗中的借景抒情。现代与古代的完美结合,让单元主题得以完美展现,同时,古诗的选择,为本单元的主体做了一个很好的拓展与延伸。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课文,使学生学习捕捉、描绘、欣赏自然景观的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情趣”。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以写景为主,但是在所表达的情感上却有所不同,结合本课为略读课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学段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以一篇带多篇的方法,由指导学一首古诗的方法到自学另外两首古诗。通过“读中感悟,品字析词,意象结合,积累佳句”的策略,让学生品味诗文的借景抒情,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初步体味诗的情感。

2 通过品悟精彩佳句,意境与想象结合,感受诗文中作者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唤醒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3 文本学习。通过朗读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朗读成诵,积累诗文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

通过品悟精彩佳句,意境与想象结合,感受诗文中作者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唤醒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难点:

文本学习。通过朗读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诵读入境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对于古诗,想必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那就让我们和着古色古香的音乐来一展你们的风采!

(师播放古筝曲,指生吟诵。)

师:伴着优美的古筝曲,听着同学们精彩的吟诵,这声音两两相互,唯美动听。下面,就让我们循着古诗的足迹,走进它的殿堂,去感悟它的美!

(师板书:古诗三首。)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启动学生的原有认知。调动学生已有的古诗储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诗,读通顺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并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通读顺,自己认为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读诗有困难的学生。)

2 指名读诗,巧指导

师:读诗要字正腔圆,因为古诗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所以字音一定要读准,下面谁能尝试着读一读?

(指生读诗,教师及时对字音进行纠正,对读诗的节拍进行指导。)

3 个性读诗,初感悟

师:结合上面同学们对三首古诗的掌握,谁能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加入自己对它的感悟读给大家听?

(指生读诗,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4 默读古诗,抓景物

师:请同学再一次走进古诗,用自己的慧眼在诗中找到具体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并用你的智慧之笔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默读古诗,教师巡视学生的读诗,并指导学生在默读中画一画。)

(学生汇报。)

【本环节通过有层次的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并能从诗句中抓出景物,初步感知景物在古诗中的重要地位。】

三、点拨指导,借景入情

1 意象结合,创设诗情

师: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诗人在作诗时往往寄情于物。孟浩然笔下的《宿建德江》就是借助日、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中,去品味诗人的情思。

师:同学们的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请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播放配乐,进行配乐读。)

(学生描绘画面。)

2 品字析词,感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学生汇报。)

师:找得真准,一个“愁”字涵盖了作者所有的情感,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来,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诗读一读。

3 积累佳句,升华诗情

(学生齐读佳句,并达到朗读成诵。)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这一篇古诗的学习,复习巩固学古诗的方法,为自学古诗奠定基础。】

四、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师: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日暮营造了新愁的气氛,只有那近人的月亮来抚慰诗人那满怀的愁绪。这就是触景生情,接下来看看本课中的另外两首古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又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怀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结合提示,读读这两首古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屏幕出示:1,读一读,在读中想象画面。2,画一画,在诗中找到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和佳句。3,背一背,积累佳句。)

(学生汇报。)

【把学习的目的明确化、学习的方式多样化、学习的内容具体化,才能实现学习效果的实在化,也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全诗回读,情感共鸣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一轮太阳,这是孟浩然曾经守望过的明月,这是王维和白居易曾经观赏过的太阳,同时也是我们的月亮和太阳,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日和月。学习了这三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王维和白居易的知己和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们的内心情感。让我们将这份情托付江水、沙漠之中的月儿和太阳,通过我们的朗读,以解他们百转的情怀。

六、拓展延伸,厚积薄发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太阳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诗人所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篇五:《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学案

高一语文备课组 马晶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学习重点]

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践行“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理念。

[课时安排] 2 课时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

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

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

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5.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短歌行》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家和题解

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三.整体感知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借助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2、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情感

四.讨论鉴赏

1、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五.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归园田居》

一.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二.作者介绍: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因擅长写田园诗,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三.诵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