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漆线雕价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57:53 体裁作文
篇一:厦门蔡氏漆线雕
选取厦门市或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中的1个项目,重点介绍其属性、功能、符合标准、范围、历史价值、背景、意义、现状、困境、意见建议。
厦门蔡氏漆线雕
属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功能:漆线雕是厦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俗称“装佛”。过去,漆线雕大都只限于木本,漆篮和戏剧道具上。近年来,漆线雕已发展到装饰在盘、瓶、炉等瓷器和玻璃器皿上,琳琅满目。目前,厦门工艺美术厂把漆线雕与陶瓷结合起来,创作、生产了线条陶瓷作品。小件漆线雕工艺品用绫缎制成盒子包装,小巧玲珑,便于携带,是旅游纪念、馈赠亲友的佳品。
符合标准: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谱系清楚、明确。
范围: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历史价值:漆线雕是厦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早在几百年前漆线雕像就驰誉中外,远销东南亚各国。它具备了本土、民族的最基本内涵。民国时期的收藏家曾著书言明:漆器之中尤以雕漆为最高贵,亦以雕漆为最有艺术意趣。
背景:漆线雕工艺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的。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在厦门地区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漆线雕是厦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精品,在厦门流传300多年,历经蔡氏13代传人。
意义:漆线雕工艺品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外国元首赠送的国家级礼品,被外国元首们视为珍宝。漆线雕也成为境外许多喜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士收藏的上等佳品。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绚丽多彩的漆线雕,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现状:经优必德、鹭艺轩、古韵唐风等工厂漆线雕艺人的努力,结合现代科技成果,漆线雕由纯漆线工艺变为集中国三大工艺的特色,具有景德镇陶瓷的古雅、福州脱胎漆器的神韵、北京景泰蓝的华彩。漆线雕表现的体裁更加丰富,更加时尚,更有时代的气息。
困境:上个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现代科技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工艺受到人们的普遍忽视,加上漆线雕工艺原始,流程复杂,不易掌握,历代匠师的技法皆无任何文字记载,且受民间秘传影响,蔡氏一门至今仍从事漆线雕的仅有第13代传人蔡彩羡,濒临失传之险。
意见与建议:由于厦门漆线雕工艺曾濒临失传,所以我认为作为厦门蔡氏漆线雕的传人,应广收门徒,并将家门秘技公开于世,使之广为流传下来,避免失传风险。又漆线雕属于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中华民族的特性,为使之顺利传承,应当加以创新,使之更具特色,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关注。
篇二:蔡氏漆线雕SWOT分析
篇三:漆线雕
关于厦门漆线雕的传承与保护
洪 叶
(西安文理学院艺术设计系,西安,710065)
摘要:厦门漆线雕,产地集中于福建省厦门市,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与特色,同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并且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厦门市,漆线雕艺术市场看起来十分繁荣,但实际上,它正在面临着传承的危机。老一辈的艺人正在来去,中年一辈艺人技艺尚未纯熟,年轻一辈中愿意从业于漆线雕的寥寥无几。在各种压力与困难面前,又使得一部分手工艺人中途退出这个行业,漆线雕的传承因此更加岌岌可危。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保证漆线雕顺利传承,恐怕这颗璀璨的艺术之星必将迅速陨落。对比国外的保护政策,我们国家所做的一切都略显单薄,对此,我们应该学会借鉴他人的经验,为己所用。
关键字:厦门漆线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传承;保护
Inheritance which and protection carves about the Xiamen
lacquer thread sculpture
Ye Hong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Faculty of Art and Design,xi’an,710065) Abstract: The Xiamen lacquer thread sculpture vulture, the habitat concentrates in the Fujian Province Xiamen, has more than 300 years history, has the intense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charm and the characteristic, simultaneously has the very high economic value. And is included in 2006 the Chinese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name list. In Xiamen, the lacquer thread sculpture carves the artistic market to look like is very prosperous, but in fact, it is facing the crisis which inherits. Older generation's entertainer round trip, a middle-aged generation of entertainer technique is not yet skillful, in the young generation is willing to be employed very few which carves in the lacquer thread sculpture. In front of each pressure and difficulty, also causes a part of handicraftsman midway to withdraw from this profession, the inheritance which the lacquer thread sculpture carves even more is therefore in imminent danger. If cannot adopt the effective means to guarantee that the lacquer thread sculpture carves the smooth inheritance, will fear star of this radiant artistic to will certainly to fall from the sky rapidly. Contrasts the overseas protection policy, our country does all slightly obviously frail, regarding this, we should learn to profit from other people's experience, uses for oneself.
Key words:Xiamen lacquer thread sculpture;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Vauel;Ineritance;
Protection
一、 厦门漆线雕
1、对于“厦门漆线雕”的简述
厦门漆线雕在如今的厦门市可谓是家喻户晓,它在厦门地区,就可以考证的历史而言,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虽说工艺古老,但名称却是2006年才诞生的。起初,这门手工艺只是用于制作神佛雕像,由于是用彩绘、金箔和漆线作装饰,所以一般称其为妆佛(如图1)。在解放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制作神佛雕像被看做是封建迷信而被禁止,漆线雕一度停止生产,但由于出口的需要,于是秉承了十世家传的蔡文沛及其子蔡水况率先创新,为漆线雕开辟了新的装饰载体与题材,转而在盘、瓶等各类器皿上创作(如图
2、图3)。在2006年将漆线雕申请录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考虑经历了历史的重大变革,这项技艺已不再是当初仅为妆佛而存在的技艺,因此蔡水况大师便将其定名为“厦门漆线雕”。[2]
图1 图2 图3
图为蔡水况大师与他当年重修楔过的厦 图为新开创的作于盘上的创作形式,该作品名 该图为新开创的作于瓶体的作品,名 门市南普陀寺四大金刚之一。也是漆线 为《九龙戏珠》。 为《龙之魂》。
雕最早的一种存在形式,妆佛。
2、厦门漆线雕的起源与发展
厦门漆线雕工艺起源于对神佛雕像的装饰,根据历史记载,福建是个民间信仰特别发达的地区,漆线雕的发源地在闽南,古语有句话:“闽南多鬼神”,这主要是由于,在古代,闽南地区相对于中原而言不啻为蛮荒之地,更有俗语称闽南[6]
人为“南蛮”。当中原有了动荡,便有许多中原人迁徙到闽南这个地方。第一次大迁徙就发生在“五胡华乱”①之际,但最大最深刻的要数发生在南宋和明末的历史事件。当时的朝廷动荡,被北方新兴民族追逐,都溃退到闽南躲避灾难,此后[3]
这些中原人便在闽南生活下来。对于这些中原人而言,他们不仅要在此开荒,而且还要适应海洋的环境,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往往由于气候不适、水土不服而感染严重的疾病,甚至引发瘟疫,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便希望精神有所寄托,于是乎,在民间产生了神佛之说,为了向神佛祈福消灾,家家都筑起香案供奉神灵,神佛雕像便有了大量的市场需求。
神佛雕像在民间普及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以制作神佛雕像而生存的手工艺人,有市场就有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手工艺人不得不利用各种手段各种装饰手法来装饰神佛雕像,以获取客户青睐。逐渐的,便演变出了由漆线组成的精细、华美、多彩、凹凸有致的各种装饰纹样。就发展的兴衰历程而言,漆线雕初步形成于明代中晚期,并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明末清初时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已经广泛应用于神佛雕像,手法也达到成熟;鼎盛时期在清中期;清朝末年由于战乱频繁,开始走下坡路;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破除封建迷信,便没有再生产神佛雕像,曾经一段时间甚至出于停滞状态,后来由于出口需要而做出创新,最终经过不断的发展,变成了今天的漆线雕。
3、厦门漆线雕的工艺制作
漆线雕的主要原、辅材料
(1)、漆线泥原材料:①陈年砖头;②生漆;③熟桐油。
配制方法:①取陈年红砖,研碎,用细网筛滤细 ;②将滤细的砖粉在水中浸泡,搅拌,经过搅拌沉淀一周时间;③取上层的细泥晒干;④将晒干的细泥和上大漆、桐油等放在石板上,用铁锤反复舂打,直至其成为富有柔韧和弹性的漆线泥。
(2)、雕塑原料:风干、完好的樟木料。
(3)、粉底原料:取自同安本地一种俗称“白土”的泥土,色微黄,牛骨胶,桐油。(将“白土”和牛骨胶加适量水熬煮成浓浆用以备用。)
(4)、妆金填彩的原料:①金箔,一万张金箔(规格:4cm×4cm)需用50克黄金捶打而成;②上色颜料:油画颜料、油漆、水粉颜料;③熟桐油:用于妆金(贴金用的),程度达到中黏即可。
漆线雕的主要技法:漆线的盘、绕、堆、叠。要求线条匀称,连绵,蜿蜒,流畅,塑造形体线条粗细使用得当。连续纹样线条起止须藏头收尾。
漆线雕的制作流程
(1)、雕塑形体:①刻粗坯:根据作品要求,先用斧头、大凿子削刻出基本形体;②雕细坯:根据作品,精雕细凿地雕刻出细部,五官,眉眼,手指,衣褶,应达到对称完整;③修光:消除掉不必要的雕刻痕迹。
(2)、妆金填彩工艺:①用毛笔将中黏度的熟桐油描在盘结好的纹样上,要求油上得越薄越好;②待油将干之际,贴上金箔;③金箔自然干透后再施于色彩;④最后用干净的毛笔沾开水清洗掉残余的金屑。
完成这上述工艺流程所耗工时与作品的大小相关。以常规产品来说,一座12英寸高的坐姿神像大约要耗工8-9天。根据各道制作工艺的要求,一件这样的产品需历经30天才可能完成。
4、厦门漆线雕的价值
厦门漆线雕作为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它不仅仅只是文化与美的载体,同时还具有甚高的经济价值。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化价值,但往往文化价值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厦门漆线雕因中原人迁徙至此开荒而出现,它凝缩了整部闽南地区的开发史,更甚至是台湾、南洋部分地区的开发史。今天,我们评价漆线雕,万万不可遗忘它在历史上的功用。历史上,漆线雕曾不计其数的出口海外,成为离开故土,远离父母妻儿的南洋华侨的精神寄托和生存希望,见证着他们的辛酸血泪,记载着他们的奋斗史诗。而且在旧时代,百姓艰辛的与生存作斗争,是鲜有闲暇来做自由创作的,民间工艺既然存在,必然有其重要历史意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其次,厦门漆线雕的价值之一在于它的手工价值。
说到底,工艺美术其实就是一种手工文化。俗语说“十指连心”,厦门漆线雕的创作过程全凭手工加工,一个手工艺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内心的情感必然经历丰富的瞬息变化,这些瞬息变化很容易在手上表现出来。一件完整的作品承载了手工艺人整个制作过程的情感,因而也有了灵魂,这样特殊的情态,是机械化制作绝不可能模拟的。假如企图以机械制造来代替手工制造,其实就是对工艺美术的扼杀。人们之所以愿意以高价来购买厦门漆线雕产品,完全是因为看上其手工制造,看上了手工艺人在作品上所倾注的情感与耗费的心力。与这些相比,外表装饰的纯金箔反而没有什么分量。
最后,最直观的价值便是其外在价值。精致的细节,闪烁的纯金箔,一派富丽堂皇。人人见而爱之。
如今,厦门漆线雕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其价值更不能仅看外表,必须全面的观察和评价才是。
5、厦门漆线雕的传承
厦门漆线雕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了蔡氏家族13代传人,但蔡氏一门至今仍从事漆线雕的仅有第十三代传人蔡彩羡和蔡仕东。虽然,[1][7]
随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厦门漆线雕,但人才匮乏和传统技艺的荒疏依然是厦门漆线雕的传承所面临的最主要障碍。经过对厦门漆线雕的了解与总结,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⑴厦门漆线雕的整个创作技艺系统十分复杂,若要成为能集所有技艺于一身的名家,即便是心无旁骛,也需要耗费毕生的精力,因此,年轻一辈人大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导致厦门漆线雕艺术人才难以培养。
⑵即便有人愿意学习,由于是纯粹的手工艺,耗费精力大,耗时长,报酬往往不与付出成正比,有时候,一个司机要比一个厦门漆线雕手工艺人的月薪酬高几倍,导致一部分手工艺人中途改行。
⑶漆线雕原先只在家族内流传,一个家族,子子孙孙无穷尽,一般不会缺乏继承者。但现在时代改变,家族规模变小,成员也减少,更多的后继者都是从社会上集结起来的,这些人缺乏从童年就在作坊中耳濡目染的技艺培养,这个缺陷就需要从另一个方面进行弥补。因此,便要求他们要有宽广的眼界和深邃的思维。但是,在更短的时间学习所有的技艺,无非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必须改进出一套更完善的教育方式。
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三大问题,厦门漆线雕的传承便不再是难题。
二、 对于厦门漆线雕的总结及其传承问题的反思
漆线雕的历史地位,毫无疑问,已经得到了肯定,但它的传承却面临危机。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大问题:①技艺系统的复杂性导致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不热爱这项技艺,对其望而生畏;②劳动报酬过低,手工艺人无法享受宽松的生活条件;③教育和传授体制存在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以其他亚洲国家的韩国与日本为例来做参考。
韩国:借鉴日本的经验,韩国于1962年1月也出台了《文化财产保护法》,1964年也建立了“人间国宝”②的认定制度,并保护了大批传承人国家给予传承人用于公演、展示以及研究的各项经费,且提供每人每月100万韩元(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助及提供一系列医疗保障制度,保障传承人衣食无忧。在韩国,各类民俗博物馆比比皆是,甚至连泡菜都建有博物馆。韩国一年四季节庆活动不断,所有的民间文化便通过节庆活动来展示,加以传承,深深的注入韩国人精神生活中。在节庆活动展示的同时,吸引了无数观光游客,促进韩国旅游业的发展。
日本:1950年5月,日本政府在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的同时,第一次提出了“无形文化财产”的概念,开始注重各类民俗文化的保护。并衍生了“人间国宝”②这样一个认定制度。政府在全国不定期的选拔认定“人间国宝”,艺人通过甄选[4]②
确认以后由国家出资保护起来,每年由国家发放200万日元(约14万人民币)的扶助金给每个人。用以传承技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存在:
①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人对此一无所知,因为太少有机会让民众关注到关于文化遗产的一切。既没有特殊的公开展览活动,也没有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是公开的,公共的。而中国的文化遗产往往相对而言显得神秘。中国设立博物馆,展出的物件是博物馆所收藏的物件,往往没有更多的展品来源。并且,许多博物馆是收费的,除了购票观赏外,平日没有太多的活动供民众免费参观。在国外,总是不断会有收藏家为博物馆提供好的
篇四:“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0-07-01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刘锡诚
“非遗”保护问题,成为文化工作者和社会的焦点之一。“生产性保护方式”口号提出未久,“产业化”的口号又纷纷登陆媒体。到11月初,在互联网上搜索,竟达3800条之多。作为“生产性保护”的延伸,“产业化保护”的提出,同样备受争论。
(一)围绕“产业化”保护的几种观点
观点一:“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保护”不是一回事;“商业性经营”和“产业化开发”不是一回事
2009年2月,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北京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上,南京美术学院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指出:“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完全是两回事。”“产业化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个性、要求独特、要求差异。产业化要求低成本、批量生产,这和手工技艺正好相悖。”要把“生产性保护”和“非遗”“产业化”区别开来。[1]
在同时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期间,厦门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应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批量的生产,完全是一种技艺要靠国家来维持也不好,大量的发展生产,就能够从中培养很多的学徒,那这个行业它的发展希望就比较大,对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比较有影响。但生产性保护也不等于简单的产业化。漆线雕技艺就面临着巨大经济价值和传统制作工艺之间的矛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前提是尊重。传统手工艺产品不应靠数量、规模化取胜,而应该小批量生产,走高、精、尖的市场路线,用高品质的原料、精湛的手工艺,融入精神内涵,增加手工艺品的文化附加值。[2]
2009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文化部非遗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说:他现在痛心疾首的就是,当前很多地方对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多来自“长官意志”和开发商的商业策划,既没有专家组的参与和严格审定,也没有专家的文化智慧和科学眼光,甚至简单地与地方政绩和经济收益挂钩。即使有个别专家被请去出主意,最终也是官员拍板和开发商说了算。某些官员和开发商还理直气壮地认为,
文化遗产被产业化了,赚到钱,就是得到了重视,起到了作用。冯骥才反驳道,文化遗产一旦被产业化,就难免被按照商业规律解构和重组,经济潜力较大、能成为卖点的便被拉到前台,不能进入市场的那一部分则被搁置一旁,由此造成“非遗”被割裂与分化。古村落中的民族语言和民间文学(民间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就是消失得最快的“非遗”。[3] 2009年7月,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必须分清商业性经营与产业化开发这两个概念。所谓商业性经营,就是将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品作为商品所进行的商业化营销;而产业化开发则是指将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开发项目,而对其实施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这两种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
观点二:“产业化”是一个“双刃剑”
早在2005年7月21日,浙江省民族民间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吴露生先生在浙江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工作会议上发言指出:“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同于博物馆的保存。保护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发展传承。现在一些产业化的操作方式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将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导入了现代社会,一方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了一种建设性的破坏,让这些东西失去了本色。”[5]
2009年5月,《半月谈》记者的调查文章《打一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保卫战》之四《变异失真:“人间国宝”三大杀手之商业化》说:“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非遗众多门类中,属于生产性非遗范畴的传统手工技艺相对最容易转化为生产力,从而走向市场,实现商品价值。但即使在此类非遗生产性方式保护问题上,许多专家也呼吁慎言产业化,以免使非遗发生变异,变得偏离其宗。著名民俗学者乌丙安称,许多地方领导一听‘利用'很高兴,但何为‘合理利用',则很难界定,由于各个非遗项目的可生产属性不同,有的适合成规模开发,有的根本不适合。”“的确,对于非遗保护而言,产业化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则反成伤害。毕竟,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产业化包含以下要素:市场化的运作形式、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与资金有密切关系、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非遗毕竟是文化,是超越私有与利润的人类共有的精神意义。而要解决二者的矛盾,就需要建立起非遗市场化、产业化后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与利润分配体系,在坚持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下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生存发展空间。”
观点三:我国非遗必须走产业化道路
据2007年5月20日《深圳特区报》载“深圳新闻网”记者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寻求市场化手段来保护、开发和应用!'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了各家的共识,这也正切合了文博会‘交易'的主题。??‘产业化开发是抢救保护的唯一出路!'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黔滨说,‘贵州有4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一直在思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也考虑给传承人一个称号,发给徒弟生活费的方式来扶持,但这并不是治本的手段,如果不能和市场链接,如果没有人喜欢,做得越多,浪费越多,最终也是会失传的。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了,有了物质基础,才可以反哺其挖掘和保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6]
2008年4月,上海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陈建勤教授在内蒙古召开的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开发会议上发言和一篇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研究》报告中写道:“为有效地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之菁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在发展中保存自己,并发扬光大,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行使更大的社会责任。”“非物质文化是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对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大有裨益。”“旅游产品开发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引擎”。[7]
观点四:部分的、适度的产业化
2008年1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王松华、廖嵘的文章《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在产业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产业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独立地存在,它必须依附于某个特定的载体方能显示、传播、储存与传承。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大体可分为符号、一般物质实体和人,传统认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载体,但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市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载体与传播空间。??那些经济潜在价值较好,市场化可行性较高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但走自我图强,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8]
2008年3月,河北大学博物馆辛儒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可行性研究》说:“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有适度的经济观念,有以开发促保护的头脑和意识,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
开发前景优势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战略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集中力量培育优势文化品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价值。”[9]
(二)“非遗”产品市场化道路的探索
近年来,一方面,如上所引,关于“非遗”“市场化”和“产业化”保护的可能性和利弊得失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种讨论是极端需要的,有利于在实践中避免走弯路、走斜路;另一方面,一些“非遗”项目的持有者和领导者、经营者,在积极地探索“市场化”甚至“产业化”保护的可能性。
在农村乡民社会“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探索方面,各地不断传来一些成功的经验,既传承了传统的“非遗”技艺核心和文化蕴涵,又在文化内部规律允许的情况下有所发展。这类项目,大多是以传统技艺为核心的技艺类或民间美术类、而历史上就天然地与市场互为依存的项目,如年画,剪纸,玩具,泥塑,绣花鞋等。年画和剪纸的产业化发展,各地都传来好消息。其主要原因,一是这类“非遗”项目与民众信仰和心理诉求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二是历史上就因市场而得以生存、传播、传承和发展,在现代条件下,能够顺利进入市场,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驱动力。绣花鞋及其他手工绣品,据中国贸促会家访分会副会长杨兆华提供的数据,一双出自甘肃农妇之手的、绣了一对灵动的龙凤图案的绣花鞋,在英国的网络上售价为300美圆;一对手工刺绣的杯垫,售价100美圆。[10] 目前困扰我们的关键无非是两个:一是出口结构的调整,基层(如县一级政府和商业机构如何)为农村的“非遗”项目的生产提供渠道,一个是“非遗”的保有者和传承者如何提炼传统文化的精髓。 被誉为“黄土地上的一朵奇葩”的甘肃庆阳香包的产业化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地成立了庆阳香包产业集团公司,并在北京组建了庆阳香包锈制品北京销售中心,把家家户户锈制的香包集中收购起来,通过代为销售等商业运作传递到世界各地。香包既是工艺美术制品,又饱含着民族文化象征隐喻,把祝福带给了祈求幸福的人们。
最近读到《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简报》上发表的《(福建)全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发展研讨会在福州召开》的简要报道,给我们提供了有趣的材料和信息。报道说:“会议指出: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福建现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一些有条件的、有一定产业基础
和市场规模的项目,已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实现新型的传承发展。还有一部分已具备开发性利用条件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面临经费投入不足,研发力量薄弱等困难,陷于发展的瓶颈。”[11] 福建已经有较成熟经验的农村“非遗”项目有:寿山石雕、安溪铁观音、莆田木雕等6个项目;而福州软木画、宁德霍童线狮、永春纸制画等虽有潜力,但遭遇发展瓶颈。所惜者,我们没有看到具体材料。
据新华社记者报道,2009年6月举办的第21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龙江皮影、方正剪纸和刺绣成为商家关注的亮点。但如何通过“产业化”方式把显示着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下去,空有命题,而没有什么经验报道出来。[12]
农村乡民社会“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乃至产业化探索方面,我本人于2008年对河北蔚县剪纸及剪纸企业曾作过一次调查,并撰写过一篇《“活态”保护的一种模式》的调查报告式的文章,以蔚县、主要是以南留庄镇单堠村高佃亮、高佃新两兄弟的剪纸厂的兴衰为例,提出和阐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剪纸(刻纸)艺术,如何在现代生活环境下增强自身适存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剪纸/窗花在旧时代就依赖于民俗节庆和农村市场,这是有传统的。现在情况变了,不仅在当地有市场,还出现了外销的市场。因此,我肯定地提出“窗花/剪纸产业化是新时代的产物”。高氏兄弟依托该厂的人才和技艺优势,培养出了上百名剪纸技术人才,带动和辐射周边三个村成为剪纸专业村、120户农民脱贫致富。我认为:“把传统的个人创作模式转换为文化产业模式,是‘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路下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当然并不是唯一模式。”[13] 陕西省安塞县的剪纸和腰鼓同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劳动妇女创造的民间美术价值,远远超出了民间美术本身,??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14]
至于大都市里的“非遗”,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乡民社会的传统项目,一类是大都市市民社会的项目。我曾为上海“非遗”专家蔡丰明著《城市语境中的民俗保护》一书写的序言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相对于乡村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市里的非物质文化,多数已经脱离了民众信仰的附着与制约,特别是那些容易向商品属性靠拢和进入商品流通的手工艺,大多数向着个性化、精致化、艺术化的商品方向发展,蜕变为完全世俗化的、欣赏化的文化,其中一部分进入了当代通俗化文化(如庙会上的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的行列,部分属于高雅的、高贵的、贵重的、只为少数富人瞩目、收藏家购买和收藏的文化(如玉雕、漆雕、牙雕等)。”[15] 以物质为依托的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如北京市崇文区所拥有的玉器、珐琅、象牙雕刻、骨刻、料器、绒鸟绢花、花丝镶嵌、剧装道具等,其制造
篇五: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
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
(101项)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1项:
霞浦畲族小说歌(宁德)
民间美术4项:
漳州木版年画(漳州)、漳浦剪纸(漳州)、永春纸织画(泉州)、柘荣剪纸(宁德)
民间音乐13项:
泉州南音、福建客家山歌(漳州南靖田螺坑客家山歌、龙岩永定客家山歌)、福建北管(泉州北管、泉州闽南什音)、福建畲族民歌(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宁德闽东畲族歌言)、茶亭十番音乐(福州)、南靖四平锣鼓乐(漳州)、仙游度尾鼓吹乐(莆田)、黄石惠洋十音(莆田)、浦城闽派古琴(南平)、邵武长门(南平)、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龙岩)、龙岩山歌(龙岩)、新罗静板音乐(龙岩) 民间舞蹈9项:
浦南古傩(漳州)、泉州拍胸舞(泉州)、泉州踢球舞(泉州)、泰宁大源傩舞(三明)、荔城沟边九鲤灯舞(莆田)、延平战胜鼓(南平)、邵武傩舞(南平)、龙岩采茶灯(龙岩)、宁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宁德)
戏曲23项:
福建歌仔戏(厦门歌仔戏、漳州芗剧)、福建高甲戏(泉州高甲戏、厦门高甲戏)、闽剧(福州)、漳州布袋木偶戏(漳州)、诏安铁
枝戏(漳州)、南靖竹马戏(漳州)、泉州梨园戏(泉州)、泉州提线木偶戏(泉州)、泉州南派布袋戏(泉州)、泉州打城戏(泉州)、永安大腔戏(三明)、泰宁梅林戏(三明)、沙县肩头棚(三明)、莆仙戏(莆田)、政和四平戏(南平)、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南平)、南平南词戏(南平)、邵武三角戏(南平)、闽西汉剧(龙岩)、闽西上杭傀儡戏(龙岩)、柘荣布袋戏(宁德)、寿宁北路戏(宁德)、屏南四平戏(宁德)
曲艺7项:
福州评话(福州)、福州亻尺唱(福州)、厦门南乐(厦门)、厦门答嘴鼓(厦门)、东山歌册(漳州)、漳州锦歌(漳州)、南平南词曲艺(南平)
民间杂技3项:
建瓯挑幡(南平)、武平民俗绝技(龙岩)、宁德霍童线狮(宁德) 民间手工技艺20项:
福建脱胎漆艺(福州脱胎漆器、福建漆艺)、福州软木画工艺(福州)、福州寿山石雕刻技艺(福州)、厦门蔡氏漆线雕(厦门)、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漳州)、华安玉雕(漳州)、惠安石雕工艺(泉州)、泉州花灯(泉州)、德化瓷工艺(泉州)、泉州李尧宝刻纸(泉州)、安溪蓝印花布(泉州)、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三明)、将乐西山造纸技术(三明)、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南平)、建阳建本雕版印刷(南平)、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工艺(龙岩)、连城四堡雕版工艺(龙岩)、福安银器制作工艺(宁德)、寿宁
木拱廊桥制作工艺(宁德)、福鼎饼花工艺(宁德)
生产商贸习俗1项:
闽西客家春耕习俗(龙岩)
消费习俗2项:
惠安女服饰(泉州)、丰泽虫寻埔女服饰(泉州)
人生礼俗1项:
闽东畲族婚俗(宁德)
岁时节令3项:
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莆田)、闽西客家元宵节庆(龙岩)、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宁德)
民间信仰7项:
湄洲妈祖信仰习俗(莆田)、福建陈靖姑信仰习俗(福州陈靖姑民间信仰习俗、古田陈靖姑信仰习俗)、闽南大道公信仰(厦门大道公信仰习俗、漳州白礁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典仪式)、厦门送王船习俗(厦门)、东山关公信仰习俗(漳州)、延平闽蛇崇拜民俗(南平)、延平蛙崇拜民俗(南平)
传统体育竞技1项:
厦门中秋搏饼(厦门)
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6项:
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漳州)、南安英都拔拔灯(泉州)、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泉州)、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龙岩)、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宁德)、周宁浦源护鱼习俗(宁德)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