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获物理突破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0:24:08 体裁作文
中国获物理突破奖体裁作文

篇一:中国科学家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中国科学家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由俄罗斯富翁Yuri Milner领衔资助的“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S)11月9日揭晓2016年获奖名单,此次颁发的奖项有生命科学突破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数学新视野奖以及青年挑战突破奖。“科学突破奖”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远超诺贝尔奖,堪称科学界“第一巨奖”。

在生命科学突破奖方面,共有5位科学家获奖,每人各获得300万美元奖金。他们分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Edward S。 Boyden,美国斯坦福大学的Karl Deisseroth,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John Hardy,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Helen Hobbs,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Svante P??bo。他们的研究领域涉及光遗传学、阿尔茨海默症、心血管及肝脏疾病、古DNA测序等。

在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方面:共有5个团队获奖,将均分300万美元奖金。他们分别是:由王贻芳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由Atsuto Suzuki领导的日本KamLAND合作组,由Koichiro Nishikawa领导的K2K和T2K长基线中微子振荡实验,由Arthur B。 McDonald领导的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台,由Takaaki Kajita和Yoichiro Suzuki领导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合作组。

数学突破奖则授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Ian Agol,奖金300万美元,表彰他在低维拓扑和几何群论方面做出的贡献。

新视野奖授予有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获奖者将获得10万美元奖金。2016物理学新视野奖授予三组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B。 Andrei Bernevig、麻省理工学院的Liang Fu和斯坦福大学的Xiao-Liang Qi,表彰他们在凝聚态物理学方面做出的贡献;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Raphael Flauger和斯坦福大学的Leonardo Senatore,表彰他们在理论宇宙学方面做出的贡献;日本东京大学的Yuji Tachikawa,表彰他在超对称量子场理论方面做出的贡献。

2016数学新视野奖授予三组科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arry Guth,表彰他在辛几何、黎曼几何、调和分析及组合几何学方面做出的贡献;伦敦帝国理工的André Arroja Neves,表彰他在纯量曲率、几何流及Willmore猜想方面做出的贡献;第三组新视野奖授予德国伯恩大学的Peter Scholze,被其谢绝。

2016青年挑战突破奖授予美国俄亥俄州北罗亚尔顿高中的Ryan Chester,他因制作了帮助更好理解相对论的科学视频而获奖,他将获得25万美元的教育奖学金。

“科学突破奖”是由俄罗斯亿万富翁Yuri Milner等企业家共同设立。他联合的企业家有美国遗传技术公司前CEO Art Levinson、谷歌创立者之一Sergey Brin、23andMe公司创立者Anne Wojcicki,Facebook创立者Mark Zuckerberg及其夫人Priscilla Chan,以及中国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夫妇。

据悉,该奖旨在奖励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给他们提供更自由和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每年的获得者将加入评选委员会,参与下一届获奖者的评选。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上提名获奖候选人。候选人没有年龄限制,而且每个奖项的获奖人数和个人获奖次数也没有限制。

目前为止,对于该奖的设立,一些科学家的情绪是矛盾的。一方面,很高兴得到关注和认可,另一方面,不确定大奖是否是促进科研的最好方式。不过前几年的一些物理学奖得主已经用奖金设立了基金,用于资助博士后、博士生和科学教师。

篇二:2016年“科学突破奖”揭晓

【奥思达】2016年“科学突破奖”揭晓

“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S)是由俄罗斯亿万富翁Yuri Milner等企业家共同设立。他联合的企业家有美国遗传技术公司前CEO Art Levinson、谷歌创立者之一Sergey Brin、23andMe公司创立者Anne Wojcicki,Facebook创立者Mark Zuckerberg及其夫人Priscilla Chan,以及中国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夫妇。

11月9日揭晓2016年获奖名单,此次颁发的奖项有生命科学突破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数学新视野奖以及青年挑战突破奖。“科学突破奖”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远超诺贝尔奖,堪称科学界“第一巨奖”。

在生命科学突破奖方面,共有5位科学家获奖,每人各获得300万美元奖金。他们分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Edward S. Boyden,美国斯坦福大学的Karl Deisseroth,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John Hardy,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Helen Hobbs,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的Svante P??bo。他们的研究领域涉及光遗传学、阿尔茨海默症、心血管及肝脏疾病、古DNA测序等。

在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方面:共有5个团队获奖,将均分300万美元奖金。他们分别是:由王贻芳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由Atsuto Suzuki领导的日本KamLAND合作组,由Koichiro Nishikawa领导的K2K和T2K长基线中微子振荡实验,由Arthur B. McDonald领导的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台,由Takaaki Kajita和Yoichiro Suzuki领导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合作组。

数学突破奖则授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Ian Agol,奖金300万美元,表彰他在低维拓扑和几何群论方面做出的贡献。

新视野奖授予有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获奖者将获得10万美元奖金。2016物理学新视野奖授予三组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B. Andrei Bernevig、麻省理工学院的Liang Fu和斯坦福大学的Xiao-Liang Qi,表彰他们在凝聚态物理学方面做出的贡献;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Raphael Flauger和斯坦福大学的Leonardo Senatore,表彰他们在理论宇宙学方面做出的贡献;日本东京大学的Yuji Tachikawa,表彰他在超对称量子场理论方面做出的贡献。

2016数学新视野奖授予三组科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arry Guth,表彰他在辛几何、黎曼几何、调和分析及组合几何学方面做出的贡献;伦敦帝国理工的André Arroja Neves,表彰他在纯量曲率、几何流及Willmore猜想方面做出的贡献;第三组新视野奖授予德国伯恩大学的Peter Scholze,被其谢绝。

2016青年挑战突破奖授予美国俄亥俄州北罗亚尔顿高中的Ryan Chester,他因制作了帮助更好理解相对论的科学视频而获奖,他将获得25万美元的教育奖学金。

据悉,该奖旨在奖励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给他们提供更自由和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每年的获得者将加入评选委员会,参与下一届获奖者的评选。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上提名获奖候选人,候选人没有年龄限制,而且每个奖项的获奖人数和个人获奖次数也没有限制。

篇三:1901-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1-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篇四: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传奇人物——约翰· 巴丁

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传奇人物

——约翰·巴丁

侯新杰 杨净晓

约翰·巴丁(JohnBardeen,1908—1991),物理学界一个响亮的名字,迄今为止唯一在同一领域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于1956年与布拉顿和肖克利由于在半导体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并且发现了晶体管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72年与库珀和施里弗因建立超导微观理论——BCS(巴丁一库珀一施里弗)理论而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鲜明的性格特征、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科学风格是他能够做出这些巨大科学贡献的重要的内在决定性因素。

一、巴丁的生平

约翰·巴丁于1908年5月23日出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麦迪逊市。父亲是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的创始人、第一任院长和解剖学教授,母亲从事室内装饰生意,他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是父母五个孩子中的老二。

巴丁自幼便显示出超乎寻常的智慧,他是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孩子。巴丁于1914年在麦迪逊读小学,时年6岁,可他很快就发现,在那里学习对自己来说太过容易了。出于对公立学校的不信任,他母亲担心巴丁在这里得不到足够的启发,9岁时他从小学三年级直接跳级到威斯康辛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中一年级,由于连跳三级,巴丁成了同班同学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尽管如此,他仍然是班里的佼佼者,尤其在数学方面,并且第二年就在麦迪逊市的代数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由于那所学校缺少实验设备,后来他又转学到一所公立高中。1922年,巴丁在大学预科班完成了学业。他本来是可以毕业的,但他又花了一年时间陪他的哥哥在重点中学学习,主修物理和附加的数学课程。公立学校的生活有助于巴丁调整心态,使他在社交方面改善了很多。

1923年秋天,在满15岁后不久,他考入了威斯康辛大学。尽管巴丁在数学和物理方面很有天赋,但他却选择了电气工程,在这个领域他表现也很突出。1928年在那里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29年在那里获得硕士学位。c1]1930年,他跟随他最喜欢的教授彼得斯(LeoPeters)去了匹兹海湾研究所实验室工作,研究地球物理。不久,他发明了勘探石油的一种新的电磁学方法。新方法十分有效,以至于海湾研究所决定不申请专利,以免竞争对手获得更多信息。差不多30年之后,这种方法才公布于众。

在海湾呆了三年后,由于他对固体物理发生兴趣,1933年巴丁转到普林斯顿大学。他选择普林斯顿大学,是因为听说爱因斯坦打算在那里担任教授,希望能在这位大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但是,当巴丁来到普林斯顿时,爱因斯坦已经不在那里,而且爱因斯坦对带研究生也不感兴趣。因此,巴丁改投在维格纳教授的门下学习数学物理,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35年就开始获得哈佛大学的初级研究员奖学金,从事碱金属内聚能和导电率研究。1938午成为哈佛大学的博士后。

1939年至1940年他去了明尼苏达大学,任大学助理物理教授。二战爆发后,由于技术的需要,他被派到位于华盛顿的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从1941年到1945年10月,他一直在美国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二战结束后,1945年秋他在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物理组工作,研究固体物理。1951年6月,他离开贝尔实验室,去了伊利诺斯大学,担任电气工程和物理学两个系的教授。到1975年3月退休。同时兼任美国施乐公司(Xerox)顾问。直到1991年1月30日,巴丁因心力衰竭逝世。

二、巴丁的性格特征

一提到约翰·巴丁,他的朋友总是这样来评价他:才华横溢、温文尔雅、执著、心胸宽广、想象力丰富、热爱运动、心地善良、很有思想、卓有成就。

巴丁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体育或游戏方面都能显露出他顽强、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他小的时候,当母亲问他的哥哥,为什么弟弟的足球踢得那么好时,他哥哥会告诉母亲:“约翰就是抱着球不放。”他母亲写道;“在学习上他也是一样,每当他遇到麻烦,他都会知难而进。”他的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在了晶体管的发明过程中.晶体管的发明开始于巴丁进入贝尔实验室后的1945年10月。6个月前,巴丁所在的半导体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肖克利让巴丁检查一个有关硅的“场效应”放大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是肖克利6个月前写下的,但在实验中并未奏效,而肖克利无法解释原因所在,他把计算过程演示给巴丁看,巴丁没发现任何错误。但是巴丁认识到这一理论一定是错的,或至少是不完全的。这激起了他的竞争意识,因为这一问题也让另外一位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受挫。对于巴丁来说,“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非瞬间的灵感,他时常在许多问题上花费数年的时间,执着得就好像一条斗牛犬啃一块骨头”,不过这一次他只啃了5个月便提出了一种新理论,不仅成功地解释了肖克利设计方案失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正是巴丁提出的解释引导研究小组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有关表面态的研究,它最终导致了晶体管的发明。

巴丁的沉默寡言和谦逊的性格是出了名的,有些学生称他为“沉默约翰”或“低语约翰”,或许有些道理。他的妻子珍妮回忆说,一天他下班回到家,把车停在房后,然后走进厨房,轻轻地对正在准备晚餐的她说,“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发明了一样东西。”那样东西就是晶体管。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巴丁其实一点也不“沉默”,他与人交流的方式很多。除了教学、写作、做学术讲座和参与委员会工作以外,巴丁还积级参与多种组织,包括政府和企业组织。尽管巴丁很含蓄,但他很善于结交与自己兴趣和观点不同的同龄人,并且终生都保持着与他们的友谊。大学期间,他参加了一个大学生联谊会,那里都是些很活跃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巴丁和他们在一起很快乐。他在社团的费用都是靠打牌赢来的钱解决的。他年轻、纯真的外表给牌友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无论和学生、博士后研究人员还是和同事在一起,巴丁从来不显得高傲,相反他总是很谦虚。他和他们一起认真地计算,认真地书写用以发表的研究结果。面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随之而来的各种荣誉,巴丁不是得意满足、停止不前,而是很快又转向另一个科学挑战。 有些同事还讲到他永远不会出错。巴丁之所以被认为不会出错,是因为他过人的天分和敏锐的直觉,以及他对量子物理的深刻理解和刻苦的工作,还有他不考虑周全绝不公开想法的精神。巴丁的公开发言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那么巴丁真的永无过失吗?在经常请教他的人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巴丁为人深沉,发言之前必深思熟虑,这是他的风格。在他的兴趣和思想范围内,或者说是在他的工作和经验范围内处理各种问题时,他都是这样做的。如果他对别人给的实验结果不太感兴趣,就会离开,两三周后再来谈些其他事情。如果他很感兴趣,就会日复一日的仔细做实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例如,有一次尼克(Nick Holonyak Jr)给他和赫斯看了超晶格邻近的被淹没的和不被淹没的区域,是他们用低温杂质扩散把“杂色和黄色”转变成“红色”提取出来的。尼克知道巴丁的固态扩散知识丰富,所以让他看这些无序分层实验。巴丁立即觉察出他们在无序问题中漏掉的方面。尽管巴丁也会犯错误。但从与他们有关的事情来看,他是永无过失的。

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科学风格

重视实验是巴丁物理研究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看了大量有关实验的文献,并且还和很多实验专家,实验人员有很好的私人关系。他的理论思想通常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某一个正式系统模型基础上。他的一些想法常常是根据实验线索而不是某个数学模型的公式推导。巴丁对科学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事实上,许多熟悉他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不知为什么约翰好像可以直接与自然交流,可以通过不同于常人的思

维方式去理解复杂的现象。他认为,拘泥于形式会使人迷失方向,除非这种数学方法非常密切地和实验及物理直觉知识相结合。他还认为,数学还没有成熟到可以用以直接解决许多尖端课题的相当水平。

他可以从许多实验输入信息中和熟悉的其他类似问题中获得对某一理论很关键的物理约束。尽管他讲得很慢,并且不断重复,有时候同事们还是难以理解他的推理,这是因为巴丁的思维方式与他人截然不同。

对一个问题形成清楚的解释之前,巴丁善于把相关的要素隔离开来分析。巴丁的学生

D.皮纳斯(D.Pines)在介绍巴丁从事物理研究的科学风格时,总结了以下几条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1、通过认真阅读相关文献和与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保持着个人接触,首先锁定实验结果。

2、形成一个连接重要实验事实的唯像描述。

3、避免带有任何先人为主的理论包袱,但也不坚决认为唯像描述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理论模型。探索一种物理情景和数学描述兼而有之的理论方法,而不拘泥于一种特定的理论工具。

4、用微观方法进行计算处理前,先用热力学和宏观的观点进行论证。

5、注重物理理解而不是数学技巧,数学表述要最简化。

6、关注新技术和理论的新进展,因为其中某些可能有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

7、决不放弃,直到问题解决。

总的来说,巴丁主张“自下而上”的方法,也就是说以实验为基础来研究物理,而不赞成“自上而下”的拘泥于模型的方法。巴丁的这些思想充分展现在了他的科学研究上,为他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基础。1952年至1959年期间,巴丁研究超导时就充分展现了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方法和技能。

四、巴丁的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l、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

巴丁是发明电子晶体管的关键人物,人们至今无法完全理解双极晶体管始于约翰·巴丁的和W.H.布拉顿的点接触晶体管。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很重要,其重要性不仅体现于本身,更在于随之而来的难以想象的电子革命。这场革命至今方兴未艾,它开端于巴丁对少数载流子注入的认识,也就是,外加电压可以在N型半导体材料一个即将被注人材料外壳的金属触点附近区域引起空穴价电子带。这个认识使半导体突然变得重要起来,而不仅仅是种有趣的研究材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实验室在有关硅和锗材料的制造和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绩,这就为晶体管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1945年秋天,贝尔实验室成立了以肖克莱为首的半导体研究小组,成员有布拉顿、巴丁等人。从研究半导体材料锗和硅的特性和表面性质人手,巴丁和布拉顿首先发现了晶体管效应。查看巴丁的研究史,他1947年关于表面状态的论文十分重要,他在平等的基础上关注半导体能带弯曲和由此产生的需要处理的电子和空穴。巴丁是独一无二的,可能只有他能够识别少数载流子注入。1947年12月23.B,即少数载流子注入这一历史性认识一周后,贝尔电话实验室有个著名演示,巴丁称之为关于晶体管放大和音频操作的“里程碑”。这是他们研制出的一种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他们在一块锗晶体表面放置两个相隔仅0.005cm的微型金属接触点,当通过其中一个接触点的电流有非常微小的变化时,另一个接触点的功率输出就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样,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了,在首次试验时,它能把音频信号放大100倍,它的外形比火柴棍短,但要粗一些。

由于点接触型晶体管制造工艺复杂,致使许多产品出现故障,它还存在噪声大、在功率大时难于控制、适用范围窄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肖克莱提出了用一种“整流结”宋

代替金属半导体接点的大胆设想。半导体研究小组又提出了这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 1950年,第一只“结型晶体管”问世了,为此肖克莱、巴丁、布拉顿三人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晶体管出现后,人们就能用一个小巧、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了,它为后来集成电路的降生吹响了号角。晶体管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它不仅引起了电子工业的革命,而且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毋庸置疑,晶体管引起了技术革命,使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晶体管诞生后,首先在电话设备和助听器中使用,逐渐地,它在我们任何日常所用的科技都能发挥作用了,如通信、电脑、电视、航天等等。

2、超导微微观理论——BCS理论的建立

超导微观理论是约翰·巴丁一生的心血。从在维格纳·尤金(Eugen Wigner)指导下做博士学位论文开始,他毕生都在进行有关电子相互作用和金属、半导体及超导体迁移特性方面的研究,他对超导这一奇妙现象的迷恋可追溯到他在普林斯顿读研究生时期。在战争期间和40年代后期在贝尔实验室(Bell Labs)期间,这方面的研究一度中断过,1951年他来到伊利诺斯大学后,重新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巴丁在超导理论研究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并且通过吸纳优秀人才,来推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后来,巴丁和库泊、施里弗组成研究小组,经过潜心研究,他们于1957年初建立了关于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BCS理论。

BCS理论把超导现象看作一种宏观量子效应,它提出,金属中自旋和动量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电子可以配对形成“库珀对”,库珀对在晶格当中可以无损耗的运动,形成超导(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中国获物理突破奖)电流。电子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库仑力,如果仅仅存在库仑直接作用的话,电子不能形成配对。但是,电子间还存在以晶格振动(声子)为媒介的间接相互作用。电子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是相互吸引的,正是这种吸引作用导致了“库珀对”的产生。大致上,其机理如下:电子在晶格中移动时会吸引邻近格点上的正电荷,导致格点的局部畸变,形成一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这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会吸引自旋相反的电子,和原来的电子以一定的结合能相结合配对,在很低的温度下,这个结合能可能高于晶格原子振动的能量,这样,电子对将不会和晶格发生能量交换,也就没有电阻,形成所谓“超导”。

1955年9月,库珀来到伊利诺斯大学。同时,巴丁的一位研究生施里弗也加入到他们的研究中,他们三人从而组成了研究小组,在巴丁的领导下准备攻克的超导微观理论的最后难关。

在1955年至1965年的冬天,库珀研究了如何确定显示基态和低受激态间一个隙的模型的特征这一问题。同一时期,施里弗开始钻研布吕克纳建立多体理论的方法,希望以此找到一个处理超导问题的合适方法。

1956年的春天,库珀研究了在静费密海上两电子的相互作用问题,并且得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也就是无论这对电子间的相互引势有多么弱,这对电子都处于一种结合的状态。然而,当有一个能隙要打破它们的结合时,就没有能隙来维持这对电子的漂移运动,尽管随着这对电子开始相应地移向背景费密海的能量在急剧增加。

1957年1月,关于多体理论的学术会议在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召开。会议期间,一个想法突然出现在施里弗的脑海里,即由于电子对的多重重叠,适用于一种平均场的统计近似法可能也会适用于他正在研究超导的问题。

1957年3月,美国物理学会年会召开。巴丁让库珀和施里弗前往会议地点最先公布他们的这一研究结果,而自己却坚持留在伊利诺斯大学,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给库珀、施里弗这样的年轻人更多成功的机会。11月,巴丁他们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完整地叙述了他们的这一理论。后来,人们习惯采取这一理论的三位作者各自姓氏的第一个

字母,称之为BCS(巴丁一库珀一施里弗)理论。

自1959年以后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巴丁的研究兴趣基本上集中在对超导和宏观量子现象的研究上。他在第二类超导体中的通量线变化情况研究方面,取得开创性进展,除此之外,他还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准一维金属中的电荷密度;低浓度3He和4He混合物的量子液体的变化情况。他还探究了激子机制产生高温超导体的可能性。可见,巴丁一生为超导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BCS理论使人们终于从微观上揭开了超导的秘密,推动了超导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发展。这一理论被人们看做是自量子理论发展以来对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巴丁和库珀、施里弗三人也因此共同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五、结束语

巴丁一生充满值得回味的精彩,他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天才,但他没有怪异的性格,也没有神秘的背景与经历。巴丁对物理学的热爱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直到生命的最后还在发表论文,一生对物理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又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他善于运用他扎实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他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他优秀的人格品质、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科学作风都令人钦佩,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摘自《物理教学》2009.8(59~61,64)

篇五: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1、1901年: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

2、1902年: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

3、1903年: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

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

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瓦尔斯(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

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3、1913年: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

14、1914年: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5、1915年:W·H·布拉格、W·L·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16、1916年:未颁奖

17、1917年: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

18、1918年: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爱因斯坦(德国 犹太人)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22、1922年:玻尔(丹麦 犹太人)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23、1923年: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伊(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31、1931年:未颁奖

32、1932年:海森堡(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33、1933年: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34、1934年:未颁奖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

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38、1938年:费米(意大利 犹太人)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39、1939年: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40、1940——1942年:未颁奖

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

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

43、1945年:泡利(奥地利 犹太人)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 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 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物理学家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达 赖:1935年生于西藏,中国国籍,1989年诺贝尔和平奖,时年54岁;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诺贝尔获文学奖,时年52岁。

议论文论据集锦

理想篇

1、道理论据: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一个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一个没有理想,生活就会没有重心,就缺少朝气。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朝向这个目标去努力追求,生活自然就会充实而有意义。——罗兰

2、事实论据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略)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说:“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时,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马克思的理想。1835秋天,马克思中学毕业,面临着职业选择。当时,在马克思的同学中对选择职业有种种考虑,许多人认为有虚荣心和追求名利有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马克思觉得,一个青年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职业,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结尾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二、立志篇

1、道理论据: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高尔基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话百岁。——石玉昆

2、事实论据:

周处立志好学 鲁迅异医从文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从小立志(爱迪生、爱因斯坦、高斯)美国科学家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33岁发明白炽电灯泡。德国物理学家爱因基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37岁提出广义相对论。德国数学家高斯,17岁就提出最小二乘法,24岁出版《算术研究》,开创近代数论,32岁提出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三、谦虚篇

1、道理论据: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2、事实论据:

马克思厌恶别人歌颂自己。有一次,马克思的朋友库格曼称颂马克思为19世纪的智慧的思想家,《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划时代的著作,马克思知道后很不满意,给库格曼的回信说:“过分的赞扬我的活动是十分令人厌恶的,一切总归有个限度。”

竺可桢“我知道太少了。”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1974年1月23日,是他逝世前两个星期的日了,这天,照例有少人来看望他,因他病情日重,竺夫人便把所有的亲朋好友留在房外。猛然间,竺可桢听到外孙女婿的声音,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进去。竺可侦的外孙子婿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而竺可桢深感自己缺乏“基本粒子”这门新学科的知识,并为此着急而曾五次向晚辈求教,现在,他又抓信这个机会,要求“补课”了。竺老病重,听觉受到严重损伤,带上助听器也听不清外孙女婿的讲话,只得要求把

讲的写下来。竺夫人劝他休息,竺老缓慢地吃力地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了。”当他听完国外研究基本粒子的近况,以及杨振宁的《规范场》取得的新进展后,满意地笑了

四、勤奋篇

1、道理论据:

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是不必担心不能成材的。——华罗庚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2、事实论据:

王羲之苦练成“书圣” 刮目相看 头悬梁锥刺股

自学成才的高尔基。高尔基小时候是在每天十几小时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但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时间读书。店老板不许他读书,他千方百计地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有一次,老板走进去看他在读书,想把书拿走扔到火里去,高尔基抓住老板的胳膊愤怒地叫喊:“你敢烧掉那本书!”吼退了老板。监视、威吓没能阻止高尔基读书,反而使他自学的信念更坚定了。

五、积累篇

1、道理论据:

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燕尾服的艰苦工作,并长斯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黑格尔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2、事实论据:

陶罐积累资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

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司马迁游学积累。徐霞克徒步跋涉实地考察。

六、勤学好问篇

1、道理论据: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晁说之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会毫无用处。——富兰克林

具有创造性独立思维的人才可能有创造事业。——伯克

2、事实论据:

华罗庚一生好质疑。伽利略多思好问 。

鲁班发明锯子。鲁班生活在工匠之家,从小好学肯钻,随家里人参加建筑工程劳动,学会多种手艺。一次,他的手指被草拉破出血,他便研究起茅草,发现茅草边上有许多锋利的锯齿。据此,他发明了锯子。他还发明了曲尺、钻子、凿子、铲子、机关锁、机动的木马车

和云梯等工具。两千多年来,他直被木匠奉为“祖师”。

七、惜时篇

1、道理论据: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最短,最平凡而又是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如果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那么浪费时间就是最大的挥霍。——富兰克林

时间可以获得金钱,金钱却买不到时间。——谚语

2、事实论据:

分秒必争。苏联昆虫专家柳比歇夫每天晚上要把一天的活动,包括休息、读报、写信、看戏、说话花去的时间,十分精确地记录下来。一月做一次小结,一年做总结。1963年是他最满意的一年,因为他创造了2006小时的最高工作记录。他出去散步,便背外语,遇到废话连篇的会议,就演算习题,真是分秒必争。

巴尔扎克惜时如金。巴尔扎克是位多产作家。他的时间一一秒也空过的。一次,巴尔扎克太累了,对一个朋友说:“我睡一会儿,你一小时后叫醒我。”一个小时过去了,朋友实在不忍心叫醒他,巴尔扎克醒来,发觉超过了一个小时,几乎是暴跳如雷地对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叫醒我,耽误了我多少时间啊!”

闻鸡起舞。东晋祖逖与刘琨均为同州主簿时,共同立下大志,决心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来。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听到野外鸡叫,将刘琨蹬醒说:“此非恶声也。”直床练习舞剑。逖、琨并有英气,每

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我与您都应当离开中原到外边干一番事业了。”

八、助人为乐篇

1、道理论据:

高洁的人喜欢施惠,而耻于受惠。——亚里斯多德 助人应及时,帮人应诚心。——谚语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萨迪

2、事实论据:

韩信与施恩不图报。

雷锋的优秀品质。雷锋生活上艰苦朴素,却常用省下来的钱去帮助别人。战友中谁家里有困难,他就偷偷地把自己的钱寄去;战友的?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嗔恕⑵屏耍颓那牡匕镏淳弧⒉购谩R涤嗍奔洌窖5毙M飧ǖ荚保环昴旯冢交鸪嫡痉隼闲祝胶虺凳掖蛏ㄎ郎怀霾钔獬觯檬伦鲆宦贰R淮危形桓九Щ鸪灯狈赋睿统鲎约旱慕蛱蚶雌保顾退铣怠S?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说他是“傻子”。他却说:“我是甘心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是需要这样的‘傻子’的,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的。”

老人种苹果。有位老大爷种了许多苹果树。有家问他:“你这种这么多苹果树干什么呀?要等好久好久,这些树才能结出苹果来呢,恐怕你吃不着它们了。”老大爷说:“虽然我吃不着,可是别人吃得着呀,那时候他们会感谢我的。

九、勇敢坚毅篇

1、道理论据

遇事难易,而勇于敢为——欧阳修

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不屈服。——居里夫人

古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