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一个真实的林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8:40 体裁作文
一个真实的林彪体裁作文

篇一:功高盖世的千古一人-----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彪!!!

功高盖世的千古一人-----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彪!!!

此图特传神

林彪永远是个谜。

他一半是白脸,一半是红脸;他是“两面派”,是“阴谋家”。

他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是时代的悲剧。

他反映了制度的缺陷、社会的扭曲和民族性的劣根。

林彪原本性格耿直。他不擅交际,喜欢独处。

聂荣臻说:元帅中只有林彪、彭德怀两人敢于顶撞毛泽东。

林彪反对出兵朝鲜,甚至以有病为由拒绝率兵入朝;可是当斯大林收回出动16个团的苏联空军协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决定后,林彪在宴会上拒绝与斯大林碰杯。

林彪曾想到贵州当省长,以避开政治旋涡。

林彪反对“大跃进”,私下里说毛泽东“凭空想胡来”,“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并说彭德怀的“万言书”是正确的,就是急了点。

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指责彭德怀在遵义会议后唆使林彪给中央写信,反对他。可是,林彪却说:那封信与彭德怀无关。

还是在庐山会议上,林彪对彭德怀说:“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你我离得远得很,不要打这个主意,我有暮气,……缺点是有暮气。”毛泽东批评了林彪的暮气,要他继续革命。从此,林彪才决定大干一场。

林彪在外面高喊“四个伟大”,在他的居处毛家湾却不挂毛主席像,甚至印有毛主席语录和照片的报纸在林家厕所被当作卫生纸用,这在个人崇拜的狂热年代,如果发生在老百姓身上无疑是弥天大罪。

毛泽东亲自召集主持的会议,林彪也敢称病不参加;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毛泽东让林彪当接班人,林却坚辞不受,还写了一份报告继续推辞。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上作了批示,坚持让林彪作接班人,可是林彪竟然将主席的“钦批”报告撕碎扔进了痰盂。可见,林彪从内心来说对毛泽东极其反感。1971年“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上,林彪竟然给毛泽东来了个不辞而别……。

但林彪也深刻领悟明哲保身、韬光养晦的道理。他的室内张挂条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他处理文件的原则是“主席画圈我画圈”,只有毛泽东表过态的,秘书才代他画圈,否则他总是把球踢回去,“呈主席批示。”他还让秘书模仿自己的笔迹批文件,写上“完全同意毛主席的批示。”他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尊敬,把“请主席阅”改为“呈主席阅”。

篇二:真实版“林彪笔记”笔记里的毛泽东和大跃进(图)

真实版“林彪笔记”:笔记里的毛泽东和大跃进(图) www.sinonet.org 2012-04-25

长期以来,互联网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林彪日记”、“林彪笔记”,或称“林彪工作札记”;有种说法,这些札记是林彪生前口述,叶群记录,跨度从1964年至1971。这些说法和笔记内容,全都真伪莫辨。

但“林彪笔记”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我们还是可以见到部分真实的笔记的。因为“九一三”事件之后,在毛家湾林彪住宅中曾查到这些“笔记”;林案审查人员将其拍照存档后,极小部分被有选择性地拿了出来,供作批判用。随着批判材料的全国发行,这小部分“林彪日记”遂被公之于众??

本专题将这些公之于众的“林彪笔记”整理了出来,让我们看看林彪究竟写了些什么。

《林彪与孔孟之道》

林彪笔记里的毛泽东和大跃进

笔记一:谈毛泽东理论,认为其特点是“不交代清白;本身不明确、留一手”

原文:

马克思――好用不同句子表达同一意思(如政经批判序言) 。恩格斯――把不同物搅合于一起,跳来跳去,如《费论》 ,一时说历唯,一时又说辩唯。列宁――好用重复长句。斯大林――好用相同句子代表不同内容,如党史四章(与马平日反)。莫噢――不交代清白:一、本身有不明确处,二、留一手。一O一――交代太清楚(失去神秘性)

注:

1、这是林彪的一次谈话,由叶群亲笔记其要点。林彪在笔记中,谈了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理论的看法。2、《费论》,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历唯”,即历史唯物主义;辩唯,即辩证唯物主义;“莫噢”,取两个字的拼音,即“毛”,指毛泽东;一O一,指林彪。

笔记二:评价毛泽东,称其为“拗相公”,认为他“不关心国民生计”,看重名利

原文:

一号文理通顺,对整个辩法唯论了解,言行相反(言论前后相左,如内矛);别人搞好东西压住,事后归己(合作社);拗相公(跃时);四清、四害、百花、辩不够、复课――形而上;大虎牌(金马问题);不关心国民生计。名、位、权利。

注:

1、这是叶群记录的林彪谈话。据原编者说明,此件记《一0一笔记》上。

2、“一号”,指毛泽东;“辩法唯论”,即辩证法唯物论;“拗相公”,是指王安石,典故出自王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该文说,王安石变法,民间怨声载道,可他又偏偏非常执拗,拒纳谏言自以为是。

3、“四清”,即一九六四年至六五年间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害”,指五十年代毛泽东倡导的“除四害”,即消灭鼠、雀、蝇、蚊;百花,即“百花齐放”。1956年4月,毛泽东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金马问题”,即国民党控制下的金门和马祖等沿海岛屿,1958年夏毛泽东炮击金门,他说这是“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笔记三:认为毛泽东“叫对他真善美,对其他人假恶丑”

原文:

姨毫三十年前叫两点论――真善美和假恶丑。

一,叫对他真善美,对其他人假恶丑。二,叫对他也是除有真善美的一面,也要有假恶丑得一面。其中有辩证法。

到陕之初,当老巴要独立打仗时,他也提出两点论――只有服从,才能独立。意即百依百顺,才能有职有权。提出独立性有余,服从性不足之特点。

提出独到有余,广博不足

注:

1、这是1969年12月1日,叶群记录林彪的谈话,地点是苏州。2、“姨毫”,即“一号”,指毛泽东;“老巴”,指林彪,原编者曾有注:“据‘林办’人员说,叶群对林立衡、林立果谈话时称林彪为‘老巴’。”)

笔记四:认为大跃进“只讲多快,不讲好省,出废品,失本生意”

原文:

干劲问题:(口①不正确看法)

(大局)北河以前本人不务正业,陪民人②

以后,每年开会,全左。

现,问题转入科学实际,精神不够问题。只讲多快,不讲好省,出废品(烧铁),失本生意(未节成本,未惜人力)猛搞。今应提好省多快,好省基本上求多快。鼓动干劲似应提,以科为基(实事求是),以后也应如此提(现本末倒置)

应广看博收,战和问题(看报)两点(看干劲)谈话(生产训练)

注:

1、据原编者说明,这是叶群在《工作手册》上的林彪谈话,可能记于一九六一年。

2、①此字辨不清,形似M,为慎重计,以口代之。“M”可能指毛泽东。大跃进前期,毛泽东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② “民人”可能指“民主人士”

笔记五:谈为官之道,“不报坏消息,要报好消息”

原文:

三不。 1、不干扰人之决心(免己负责)2、不批评(免争领导之嫌)3、不报坏消息(去影射之嫌)

三要。 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

三阶。 1、上意①(或②群意,无上时) 2)查情况 3)出主意,勿倒行逆施

篇三:高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长征

高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长征

关键词:高华,长征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长征就已中外闻名。苏联和共产国际知道 它,宣传它,英美世界也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一书的广为流传,对之也很熟悉。1950年1月,出访莫斯科的毛泽东特别指示,对外发布 任命张闻天担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新华社稿件,需标出张闻天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闻名天下,和它的成功有极大关系。当时,还有一个由巴西共产党领袖普列士得斯参与领导的巴西农民的长征,也很有名,但他没有成功,巴西共产党没有开创出新局面,以后更没有夺得全国政权,人们就忘记了它。

长征的叙述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解释体系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之巨大和影响之广泛,犹如“英雄创世纪”。“长征”成为一个骨架和桥梁,把1949年前中国革命的两个历史阶段:瑞金时期和延安时期,联结了起来,它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高华:南京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现代史、党史研究专家。1954年生于南京,文革期间曾做过八年工人;1978年 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民国史、中国左翼文化史、以及当代中国史的研究。曾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客座教 授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壹、号召回忆长征的最初目的

红军到达陕北后,困难重重,外有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内部财力物力又极为短缺,陕北地瘠民贫,很难养活几万人的军队和干部,到了1936年的前几个月,情况更加艰难。

1936年下半年,毛泽东就开始号召写红军长征的回忆,直接起因是很现实的,就是争取外国人对红军的物质援助。本来,在长征结束后,党的领导人就有计 划,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征集有关个人日记等,但因1936年上半年东征等军事紧张,此议就被耽搁下来。到了下半年,全国的形势有新的发展,两广发起反蒋运 动,周恩来等对张学良的统战已见成效,陕北的局面出现转机,1936年7月初,燕京大学美国讲师、记者斯诺在上海中共地下组织和宋庆龄的联络和安排下前来 陕北采访,这是一个向外宣传红军和争取外部援助的极好机会,这样,征集长征史料的工作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 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

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 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

经三个月的努力,到10月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约50万字。恰著名左翼作家丁玲此时已到达陕北,她和另一个著名的左翼文化人,参加过长征的成仿 吾,一起参加了文稿的编辑工作,而全部工作则由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负责,最后由徐梦秋统稿,并撰写《关于编辑的经过》,至1937年2月22日 完成,由朱德题写书名,共收有回忆文章100篇,歌曲10首以及附录等,是为《红军长征记》(又名《两万五千里》)。

斯诺著《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许多素材皆取之于这些稿件。1937年7月,安排并陪同斯诺进入陕北苏区的董健吾,以化名在国内著名的时政文化杂志《逸经》上发表的《两万五千里西引记》,成为在国统区发表的第一篇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其内容也是取之于这份书稿。

贰、徐梦秋这个人

说起《红军长征记》这部最早的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录文本,就不能不说到它的总编辑徐梦秋。他就是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多次提到的那个“红色历史学家”,可是他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徐梦秋是安徽人,于192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后被派往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进入江西苏区,曾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和红军总 政治部宣传部长。徐梦秋在长征过雪山时冻坏双腿,到延安后锯掉,这在参加长征的领导同志中,特别是文职领导同志中是唯一的。众所周知,年近六旬的徐特立和 五十多岁的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等“四老”,也没有一个不是安全到达陕北(“五老”中的另一老吴玉章当时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没有参加长征)。 所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对徐梦秋特别疼惜,很快就安排送其去苏联治腿。

徐梦秋的妻子李玉南,是四方面军的红军干部,1937年,组织上安排李玉南和徐梦秋结婚,之前,两人互不认识。李玉南初不愿意,后组织上对其进行劝 说,要李玉南“为革命作更大贡献”,才和徐梦秋结了婚,并随丈夫一同去了新疆。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后,徐梦秋听闻苏联正在进行大肃反,不少中国同志也 被害,曾一度打消去苏联医腿的念头,留在了新疆,化名“孟一鸣”,担任新疆教育厅副厅长、代厅长及新疆学院院长,和陈潭秋、毛泽民等一同工作。

1941年4月,李玉南陪同徐梦秋去苏联安装假肢。后苏联方面因其伤重,又将其送往德国准备安装假肢,行至边境时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冬天,徐梦 秋全家辗转经哈萨克回国后滞留在迪化,1942年,盛世才反共,徐梦秋被捕,毛泽东指示要重点营救徐,但徐已投降盛世才。

解放初,徐梦秋在重庆向政府自首,即被长期关押;政府给了李玉南一笔钱,让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四川通江老家。李玉南同徐梦秋离婚,她告诉孩子们“父

亲 是个坏人,要跟他划清界限”。李玉南从此一直单身,其子徐维陶虽然成绩优秀,但因其父的历史问题“不能升入高中”。“文革”中,全家几次躲进山里,也不知 道徐梦秋是何时去世的。

李玉南说过一句话:“长征是自由的,从此就不自由了。”

叁、最真实的长征记忆

《红军长征记》整理完毕后,一直未能正式刊行,直到1942年11月20日才作为“党内参考资料”,由总政治部付印,并要求“接到本书的同志妥为保存,不得转借他人,不准再行翻印。”

这本长征的回忆文本的文献价值最高,因为它最真实,最质朴,是迄今为止,所有有关长征回忆的最初形态。它的主题是革命的英雄主义,没有反映党内斗争和“路线斗争”。

通常回忆录都有一个缺陷,这就是写作时因年代久远,事主对当年发生的事件等已记忆模糊。但是,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就在长征刚结束不久的1936年,作者 都是长征的亲历者,又大多是年轻人,对刚过去的事记忆犹新。主编徐梦秋也是长征的亲历者,完整经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全过程,协助他编辑的成仿吾也是长征亲 历者,他们的编辑工作基本上是在文字技术性方面,就是删除重复,文字精炼等。更为重要的是,这本回忆录的作者在写作时,思想上没有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不 似后来的各种叙述已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写作要求的影响。

这样的叙述和编辑方针,即使在今天看,也是正确的。

肆、外界是如何知道长征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向西实行战略转移,中外报章都有报道,远在莫斯科的王明就是从日本新闻社的报道才获知红军突围的消息的。

1936年3月,已在莫斯科的陈云,以“廉臣”的化名在巴黎的中共刊物《全民月刊》上发表一篇《随军西行见闻录》长文,假托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 医,细致叙述了中共和红军的政治纲领,以及红军长征至四川阶段大量生动的事例,文中以“赤军”和“南京军”分别指代“红军”和“白匪军”,此文很快在莫斯 科出版了单行本,和《救国时报》一样,再通过巴黎—上海的海路,流传到国内,成为最早向世界和国内介绍和宣传长征的重要文献。而董健吾为了适应国统区的言 论环境,甚至借用了国民党诬称长征的“西窜”一词,却丝毫没有减低他那篇文章的重要价值。

这是中共和红军自己对长征的叙述,这在当时,外界是不知道内情的,没多久,国内局势发生重大转变,国共在抗日的旗帜下,再度合作,国人通过《西行漫记》和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知道了更多有关长征的史实。

抗战初期,大批左翼青年到达延安,许多是被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吸引而来的,参加过长征的人,除了“红小鬼”,都被这些后来者尊称为“老干部”,不少在 白区坐过国民党监狱,正接受组织审查的同志,更对自己缺少这一段长征经历深感遗憾。从此,参加长征的同志有了很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而在这之前,到达陕北 的同志彼此都是参加过长征的,没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长征的英雄事例也开始作为训练干部的思想教材。

伍、被删去的长征日记

以后有关长征的叙述就如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说是“层累的堆积”。

随着中国革命在1949年取得全面胜利,党和政府从政治的高度开始了对红军长征事例广泛的宣传。红军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戏剧、电影、歌曲、舞 蹈、美术,更重要的是中小学教科书,使全国人民对长征史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笔者至今还记得小学时读过的两篇课文:陆定一的《老山界》和吴华夺少将 的《我跟父亲当红军》。

可是徐梦秋主编的《红军长征记》却长期没有公开出版。1954年,中宣部党史资料室将此书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内部发行的《党 史资料》上分三期发表。这一次的刊印,最重要的变化是删除了何涤宙的《遵义日记》、李月波的《我失联络》、莫休的《一天》等5篇。1955年,人民出版社 出版了选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仅收入了1942年版的51篇,也没有收入何涤宙的《遵义日记》等5篇。

被删去的主要原因,是依着那个年代宣传工作者的思维逻辑,发现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干部的某些叙述和已成典范的叙述程式有不吻合之处!

在人们的认知、记忆和印象中,参加长征的同志每天冒着枪林弹雨,食不果腹,被迫吃草根、啃树皮,而遵义会议则是决定红军和革命前途命运的一个划时代的 转折,可是何涤宙的《遵义日记》,却写了干部团(红军大学)的几个红军干部在1935年初进入遵义城后的十天里,经常去饭店点菜吃饭,而店主因生意太好, 炒辣鸡的质量越做越差;作者还利用空闲时间,把组织分配的打土豪获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缝店改做皮衣,被贪小利的裁缝偷工减料,生了一肚子的气。对遵义会 议,反而没一字的描写。

可是这能成为删去这篇文章的理由吗?

红军长征艰苦卓绝是事实,特别是过草地的那一段,红军战士牺牲最多,在川西北藏区,也是红军粮食极度短缺的最艰苦的阶段。但是长征途中,红军大部分时 间是行进在汉区,一路革命宣传,发动群众,一路打土豪,补充给养;过贵州,畅饮茅台酒,进云南,大啖宣威火腿,时时有胜利的喜悦。

当年的红军将士绝大多数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全身充满活力,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有记载说:“离敌人很近,或穿过堡垒线,则夜行军很肃静,不准

点火 把,不准照电筒,不准抽烟,不准谈话。无敌情顾虑,则大扯乱谈,甚至可以并肩而行,有时整连整队半夜高歌,声彻云霄。在总政治部行列中,潘汉年、贾拓夫、 邓小平、陆定一、李一氓、李富春等同志竟然扯出个股份制的‘牛皮公司’,专事经营古今中外的笑谈美谈和奇闻逸事”。

何涤宙的《遵义日记》详细写到他在遵义的十天,既有去学校进行革命宣传,又写到红军干部和遵义学生打篮球比赛,跳舞联欢,处处真实可信。遵义是贵州省 第二大城市,也是红军长征中占领的唯一的中等城市,为了给遵义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张闻天特别要求红军战士和干部在进城前要穿上鞋子。何涤宙的文章虽然没 一字提到遵义会议,却是十分自然的,因为作为一般的红军干部,在当时完全不知中央上层的分歧和斗争,要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还得在这之后。

陆、长征叙述的转变

在“文革”十年,长征叙述完全被纳入到“两条路线斗争”的框架,并演变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鼓吹个人崇拜的工具和迫害老革命家的棍子,在“文革”的高潮中,竟出现了伪造历史的毛泽东和林彪并列在遵义会议的油画。

“文革”后“拨乱反正”,对长征的叙述发生了重大的影响,1979年12月,斯诺的《西行漫记》在建国后第一次在国内公开出版。1986年,得到中央 领导同志支持,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也正式出版,广为发行。这两个美国人一前一后写的这两本有关长征的名著,提供了红军长征 史的丰富细节和场景感。

以1981年问世的《彭德怀自述》为代表,一大批老同志出版了他们的个人回忆录,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长征的真貌,把过去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被遮蔽的历史真相揭示了出来,而有关张闻天等老革命家的历史文献的出版及相关研究,又丰富了有关长征历史的叙述。

例如:过去说中央红军“仓促转移”是不完全确切的。

1934年4月28日,中央苏区的门户广昌失陷后,转移已成唯一出路。6月25日,共产国际来电同意转移,随即成立了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 团”,着手物资准备,猛烈扩红和加紧训练干部;1934年9月29日,张闻天发表了《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文章,已就战略转移一事,向中央苏区的干部吹 风。

10月中旬,中央红军从南线出发,因周恩来,朱德、潘汉年、何长工等和广东军阀陈济棠谈判成功,彼此商定“互相借道”,对方让出一条四十华里的通道, 即第一道封锁线,还有意留下一批弹药和军衣给红军,对这个当时的最高机密,广大指战员并不知晓、中央红军突破一、二、三道封锁线都没有打大仗,从而保存了 实力,只是到了强渡湘江时才遭到重大伤亡,长征出发时的8万6千人只剩下3万余人,还有许多新兵和挑夫逃跑,但是主力部队全都过江了。

篇四:林彪是一个精彩绝伦的历史大谜

现在回头细想林彪,着实地使人佩服。中央那么大一堆人对毛泽东都是紧跟,挨了整也不反思,就乖乖地趴在那里等着毛泽东平反。唯独林彪另辟路径,要撂翻毛泽东,气势不同凡响。敢跟毛泽东叫板的彭德怀在离开中央时还不得不向毛泽东下了三条保证,敢跟毛泽东对着干的刘少奇在发觉大事不好时,还在毛泽东的住房外徘徊,想找机会勾兑一番。而林彪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五一”大派对时,竟敢当着毛泽东的面拂袖而去,丢下老人家在天安门城楼上翻肠倒肚地痛苦。有种!

林彪是一个谜

这是一个曾被尊为中国的第二号神,后来又被列为第一号鬼,非神即鬼,好象从来都不是人,最终还是被一个“鬼”字覆盖了的人。这是一个24岁就当军团长,从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当到野战军司令员、国防部长,而且经常身兼数职(比如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除了“副统帅”从未当过副职的人。

这是一个党史军史少了他,有的史实就会讲不明白,就会出现空白,就会留下问号,进而愈发挑逗起人们好奇、探究心理的人。这是一个不时要面对,又不敢面对,竭力要回避,又很难回避,轻不得,重不得,深不得,浅不得,稍不谨慎就要引起麻烦,已经死去40年了,依然异常敏感的人。这是一个人们私下里有不少议论,据说世界上也有不少传闻,而今逐渐开始比较客观公正地放到历史天平上的人。谁都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叫“林彪”。

毛泽东说:“1949年以前,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 蒋介石说:“林彪是战争魔鬼。” 斯大林说:“林彪是无敌元帅。”

听到林彪死的消息时,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几乎一生仅见的当众号啕大哭,捶胸顿足,足足二十多分钟,而海峡对岸的蒋介石也流下痛惋的眼泪。

林彪一般只管军事,每天看地图,罗荣桓称之为重点主义,林彪说话也只讲重点。

1.林彪被邀请在延安党校讲马列课,大家都准备记录下抗日英雄的教导,许多人都准备了纸笔,可是林彪上来后只说了一句话:“资本主义是少数人发财,共产主义是大家发财,讲完了”,说完走下讲台,众人目瞪口呆。

2.在塔山阻击战中,我军伤亡惨重,程子华向林彪报告损伤情况,林彪听完后,对手下人平静的说:“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3.在辽西追歼战中,我军部队建制打乱,指挥不灵,部下向林彪汇报,林彪听完后同样平静的说:“乱不乱我不管,找到廖耀湘就行。”

4.六十年代,越南领导人向林彪请教如何赢得越南战争的胜利,林彪从嘴里只吐出了一个字:“熬”。越南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5.他对宗教的分析评价最出彩:佛教“修”,基督教“信”,言简意赅。

6.他嘱咐叶群:“话要少说,书要多读。不明白的事情,不应该说;真正明白了,就没有必要说了。所以,能说的话大都是无聊的重复。”

7.他对建国后的解读耐人寻味:“开始打天下,是为了平等、公道、安全。打下天下后,才知道,世界上哪有这些东西。很可笑。”

林彪永远是个谜

他一半是白脸,一半是红脸;他是“两面派”,是“阴谋家”。

他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变革,堪当世之帅才,隔世之韩信。

他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是时代的悲剧。

他反映了制度的缺陷、社会的扭曲和民族性的劣根。

他是现代中国最复杂最多面性的历史人物,林彪事件的发生是现代中国人觉醒的转折点,他的下场比高岗、彭德怀、刘少奇更悲惨,而且至今得不到的平反。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政治的严酷,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林彪在“文革”中确实干了些事,又属于“叛国投敌”的“铁案”。只不过国人健忘,又“为尊者讳”,又喜欢唱“窦娥冤”。

林彪原本性格耿直,他不擅交际,喜欢独处。

聂荣臻说:元帅中只有林彪、彭德怀两人敢于顶撞毛泽东。

林彪反对出兵朝鲜,甚至以有病为由拒绝率兵入朝;可是当斯大林收回出动16个团的苏联空军协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决定后,林彪在宴会上拒绝与斯大林碰杯。他曾对毛泽东说;“主席啊,苏联为什么不出兵?苏联老大哥建国几十年了,我们才建国几个月,需要休养生息。为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

林彪绝不向毛泽东低头,第三次庐山会议林与毛决裂,但他不写半个字的检查,至死不认错。

林彪曾想到贵州当省长,以避开政治旋涡。

林彪反对“大跃进”,私下里说毛“凭空想胡来”,“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并说彭德怀的“万言书”是正确的,就是急了点。

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指责彭德怀在遵义会议后唆使林彪给中央写信,反对他。可是,林彪却说:那封信与彭德怀无关。还是在庐山会议上,林彪对彭德怀说:“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你我离得远得很,不要打这个主意,我有暮气……缺点是有暮气。”毛泽东批评了林彪的暮气,要他继续革命。从此,林彪才决定大干一场。

林彪私下并不拿毛泽东当作神

林彪在外面高喊“四个伟大”,在他的居处毛家湾却不挂毛泽东像,甚至印有毛主席语录和照片的报纸在林家厕所被当作卫生纸用,这在个人崇拜的狂热年代,如果发生在老百姓身上无疑是弥天大罪。

毛泽东亲自召集主持的会议,林彪也敢称病不参加;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毛泽东让林彪当接班人,林却坚辞不受,还写了一份报告继续推辞。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上作了批示,坚持让林彪作接班人,可是林彪竟然将主席的“钦批”报告撕碎扔进了痰盂。可见,林彪从内心来说对毛泽东极其反感。1971年“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上,林彪竟然给毛泽东来了个不辞而别……。

但林彪也深刻领悟明哲保身、韬光养晦的道理。他的室内张挂条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他处理文件的原则是“主席画圈我画圈”,只有毛表过态的,秘书才代他画圈,否则他总是把球踢回去,“呈主席批示。”他还让秘书模仿自己的笔迹批文件,写上“完全同意毛主席的批示。”他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尊敬,把“请主席阅”改为“呈主席阅”。

林彪公开里讲:“文化大革命的成绩最大最大最大”,背地里却说:“刘少奇、邓小平是好同志,刘少奇和彭真都是有本事的人,拿掉刘没道理。”他还说:“刘少奇在理论上比毛主席讲得透。”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林彪最爱读。

林彪曾经当面对聂荣臻说:“我们之间的分歧,主要是因为你是从组织上考虑问题,我是从政治上考虑问题”。林彪的所谓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就是谁正确就支持谁,谁对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有利他就支持谁。聂荣臻“组织观点强”,就是服从领导,谁当领导就服从谁,谁官大就支持谁,谁官大谁就是正确的。这大概就是林彪与聂荣臻最大的区别。这也是毛泽东信任林彪的最主要原因。因为老毛对自己的主张很有信心,他不愁不能获得林彪的支持。

林彪是军事天才

林彪可圈可点的是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功。1955年全军授衔,林彪赫然排在元帅第三位,足以说明他的军功。元帅排名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朱德位居第一,无需争论,彭德怀第二,亦无话说,林彪位于第三,除了军事业绩把他推上此位,别的无可解释。论资格,他仅仅是黄埔第四期学生,聂荣臻、叶剑英是他的老师,徐向前属黄埔一期是他的学长;南昌起义时林彪是排长,而刘伯承、贺龙分别是参谋团团长和军长、起义总指挥,陈毅在南昌起义部队和红四军中则当过林彪的直接上级;林也就比罗荣桓的资历强点。然而,林彪把他的教官、上级通通越了过去,凭什么?只有凭硬碰硬的战功,单凭毛泽东欣赏他是绝对不行的,要知道那时毛泽东还没有成神,也不那么一言堂,此外也得全军上下心服才行。至今从未听说有人对林彪的元帅排名位置公开表示过不满或疑问,另外四野的战绩也为全军所称道,尽管有时还有些不大不小的争论。刘伯承元帅排名元帅第四位,同样是由于赫赫战功,但刘帅没有说过一句对林彪有意见的话,而且还称赞过四野的好几个战例,如丁盛率四野8纵135师对白崇禧集团作战时的的“腰斩七军”。

其实共产党和所属军队前(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一个真实的林彪)期的不倒,乃至后来的平型关这个转折点直至后期的全面战胜国民党,每一处关键危难时刻及全胜时期,都有林彪的影子。他是我军当时胜利的脊梁,是毛泽东及中央敢与蒋介石争斗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就是说毛泽东和林彪共同导演了当时的战争一点也不过。就军事而言,他是元帅外的元帅。如果林彪不是在抗战初期就被晋军误伤,他在抗战时期在军事上将有更多令日寇丧胆、令后人津津乐道的上乘之作;如果由林彪入朝指挥志愿军,战绩至少不会低于彭老总,甚至更加辉煌。这样的“林彪”凭借他的赫赫战功,取代朱德,位列元帅军衔第一人都是当之无愧的。如果“军事林彪”不当“政治林彪”,不淌“文革”这趟混水,他如今仍然是响当当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革命军事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林彪与毛泽东,是相互选择的结果,也是悲剧

林彪的政治悟性、识人水平非常高,只是社交能力极差,无法自立为王。他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他是绝佳的领袖助手,做不了皇帝。

了解历史就会发现,不论林彪跑到哪里,各方对他的待遇都极高,甚至会超出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级别的人物。林彪去国民党那,老蒋总是会指定专人、反复关照、务必使林彪“如沐春风”。

作为毛泽东头号嫡系,在毛失势时也没人敢动他,因为每一个领袖都需要林彪,林彪也并不是铁心跟着毛泽东。他也会迎合王明、李德他们,写了篇挂羊头卖狗肉的“论短促突击”替上面圆场。

相比毛泽东铁了心想收住林彪(这是老毛的最大本钱),林彪的心思其实一直很活。老毛的短处是实力太弱,林一直试图找到实力更强的主子,他与张国焘、王明、叶挺、朱德、周恩来等各方都有过接触,但答案是:没有,那年代,毛泽东就是最强者!

林彪一个照面就跑毛泽东那里去了(老毛见了他更是乐得屁颠屁颠,其眼光也很独),他的老上司朱德,带的是顶级精锐,而毛泽东带的是秋收起义的杂碎,一个天一个地!显然他认为朱德没尿性,老毛行,毛泽东以自己时代伟人的魅力征服了林彪。

红军会师,张国焘曾单独找过林彪,一方面军那时不到八千人,张国焘的四方面军八万人,林彪还是拒绝跟张国焘走。

去重庆谈判,以老蒋当时的雄厚实力想收复林彪照样谈不拢,老蒋有心无力,周恩来只能佩服。

任何时候,只要林彪离开毛泽东,历史上就不会有老毛这号人物,只有林彪在东北“壮得狠啊”的时候,毛泽东才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可见林彪,具有有超强的洞察力,看人,基本谈一次天就够。

可以看看他麾下的四野将领,一个个生龙活虎,极具个性。

林彪之能,是超出几乎所有人想象的,500年一出的超级帅才!

“九大”是林彪失败的肇端,也是他与毛泽东公开分歧的开始。“九大”虽然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了党章,但毛泽东没有采纳林彪、陈伯达主持起草的“九大”政治报告,此事给了林彪以沉重的打击。林、陈的报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主张国内的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国家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展生产。毛泽东对此违背“阶级斗争为纲”的报告稿极其不满,决定另起炉灶,改由张春桥、姚文元起草。可林彪、陈伯达又修改了报告,呈递毛泽东,毛泽东连信封也不打开,写上“退陈伯达”。陈伯达随后即被打倒。林彪虽然保住了接班人的地位,可从此失去了毛泽东的信任。毛的政治家敏感性和对策、应变能力就是比别人棋高一着,学是学不来的。“天生大任于斯人”的政治家都是如此,老毛玩政治向来是滴水不漏,潜在的危险事件被他“扼杀”得半点发生的可能性都没有!不过,活得也够累的。也许对政治家来说,这不是累,而是“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林彪向来对张、姚“笔杆子”极其厌恶,这回他却要在“九大”念他们起草的报告,此事差点气炸了林彪的肺。林彪直到上台的最后一分钟也没看报告一眼,秘书说:“我给您讲解一下报告”,林彪却断然拒绝:“不听!”林彪念报告时脸色煞白,头也不抬起来一下,念完报告后回到家里,叶群说:“我真担心你念错了”,可林彪生气地说:“多念错一点才好!”

在庐山会议上,林彪提出设国家主席,那也是天经地义。本来嘛,这么大一个国家,哪能没有国家元首而只有党首。毛泽东是“一朝被刘咬,十年怕主席”。此事是林彪大对,毛泽东大

篇五:还原历史真实的林彪元帅

还原历史真实的林彪元帅

林彪原本性格耿直。他不擅交际,喜欢独处。

聂荣臻说:元帅中只有林彪、彭德怀两人敢于顶撞毛泽东。

林彪反对出兵朝鲜,甚至以有病为由拒绝率兵入朝;可是当斯大林收回出动16个团的苏联空军协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决定后,林彪在宴会上拒绝与斯大林碰杯。

林彪曾想到贵州当省长,以避开政治旋涡。

林彪反对“大跃进”,私下里说毛泽东“凭空想胡来”,“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并说彭德怀的“万言书”是正确的,就是急了点。

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指责彭德怀在遵义会议后唆使林彪给中央写信,反对他。可是,林彪却说:那封信与彭德怀无关。

还是在庐山会议上,林彪对彭德怀说:“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你我离得远得很,不要打这个主意,我有暮气,……缺点是有暮气。”毛泽东批评了林彪的暮气,要他继续革命。从此,林彪才决定大干一场。

林彪在外面高喊“四个伟大”,在他的居处毛家湾却不挂毛主席像,甚至印有毛主席语录和照片的报纸在林家厕所被当作卫生纸用,这在个人崇拜的狂热年代,如果发生在老百姓身上无疑是弥天大罪。

毛泽东亲自召集主持的会议,林彪也敢称病不参加;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毛泽东让林彪当接班人,林却坚辞不受,还写了一份报告继续推辞。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上作了批示,坚持让林彪作接班人,可是林彪竟然将主席的“钦批”报告撕碎扔进了痰盂。可见,林彪从内心来说对毛泽东极其反感。1971年“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上,林彪竟然给毛泽东来了个不辞而别……。

但林彪也深刻领悟明哲保身、韬光养晦的道理。他的室内张挂条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他处理文件的原则是“主席画圈我画圈”,只有毛泽东表过态的,秘书才代他画圈,否则他总是把球踢回去,“呈主席批示。”他还让秘书模仿自己的笔迹批文件,写上“完全同意毛主席的批示。”他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尊敬,把“请主席阅”改为“呈主席阅”。

林彪公开里讲:“文化大革命的成绩最大最大最大”,背地里却说:“刘少奇、邓小平是好同志,拿掉刘没道理。”他还说:“刘少奇在理论上比毛主席讲得透。”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林彪最爱读。

“九大”是林彪失败的肇端,也是他与毛泽东公开分歧的开始。“九大”虽然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了党章,但毛泽东没有采纳林彪、陈伯达主持起草的“九大”政治报告,此事给了林彪以沉重的打击。林、陈的报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主张国内的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国家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展生产。毛泽东对此违背“阶级斗争为纲”的报告稿极

其不满,决定另起炉灶,改由张春桥、姚文元起草。可林彪、陈伯达又修改了报告,呈递毛泽东,毛泽东连信封也不打开,写上“退陈伯达”。陈伯达随后即被打倒。林彪虽然保住了接班人的地位,可从此失去了毛泽东的信任。

林彪向来对张、姚“笔杆子”极其厌恶,这回他却要在“九大”念他们起草的报告,此事差点气炸了林彪的肺。林彪直到上台的最后一分钟也没看报告一眼,秘书说:“我给您讲解一下报告”,林彪却断然拒绝:“不听!”林彪念报告时脸色煞白,头也不抬起来一下,念完报告后回到家里,叶群说:“我真担心你念错了”,可林彪生气地说:“多念错一点才好!”

林彪集团与江青一伙势不两立。虽然为了维护与毛泽东之间的关系,林彪又不得不让叶群去讨好江青。

林彪、陈伯达主张“还是应当搞好生产,发展生产”,而毛泽东、江青、张春桥等人却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

林彪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在“文革”初期被江青一伙严酷迫害,后来得到林彪保护的人。比如丘会作被红卫兵打断了肋骨,向林彪求救,林彪救了他,丘于是感恩戴德。

林彪极其反感江青。有一次,林彪大叫着让叶群把江青赶走;还有一次,林彪扬言要“毙了她!”林彪曾说“政变正朝着有利于笔杆子,而不是枪杆子的方向发展”;“笔杆子托派集团正在任意篡改、歪曲马列主义,为他们的私利服务”;林彪等人曾提出“清君侧”、“除三蛇”(他把江青叫做“白花蛇”,张春桥为“眼镜蛇”,姚文元为“响尾蛇”,其时,王洪文还未调到中央);林彪要搞掉江、张、姚等几个“奸佞”,实施“新政”,“新政的第一条,就是中止文革,搞国富民强”。

林彪叛国出逃的“九·一三事件”,是毛泽东健康状况的转折点。他半个月中衰老了很多,像是变了个人。从1971年9月到1972年2月,他两次重病发作。起初是大叶性肺炎,不停地咳嗽,坐在沙发上,夜不能寐,最终发展为肺心病,甚至出现缺氧昏迷。

身体重创:凌晨突然休克

第一次发作后,直到1971年10月8日毛泽东才勉支病体参加国事活动。1972年2月12日凌晨,毛泽东突然休克。护士长吴旭君拼命地呼叫,见他没有任何反应,一摸脉搏,颤抖地对赶来的秘书张玉凤和医生胡旭东说:“摸不到脉……”经过众多专家二十多分钟的注射、按摩、捶背、输液抢救,毛主席才慢慢睁开了眼睛。

这次重病,既是肌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中南海里毛主席见到卫士,也不像往日那样主动问这问那,而是不管见了谁,都板着脸,没有一句话说。

失去健康的毛泽东,整日躺在床上看大本线装书。他从历代文人墨客的怀古诗中,为林彪一伙反党篡权找到相似的历史原型。诸如“试玉还须三日满,

对“林彪集团”的揭批查工作也正在进行,毛主席亲自参与。“揭批查”过程就像“剥竹笋”。查到最后,暴露出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文化大革命”是不是

“左倾”路线的产物?实际上,从1970年开始,各种迹象都表明了“文革”的错误。而林彪出事,更把这个核心问题,直接地推到了毛泽东面前……毛泽东在精神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如何向全党全国交代林彪的问题,成了毛泽东的心头大石。仅仅依靠“文革”前期那种宣布又揪出一个暗藏的反革命集团的方式,是远远无法令全国乃至全世界信服的。

就在传达林彪集团罪状的过程中,不断报来各地发生的不同反应:国家计委军代表苏静向局级以上干部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时,台下死一般的沉寂,良久,干部中甚至还响起了哭泣声。某野战军连队传达此情况时,甚至有战士当场愤怒地拉开枪栓,要打死台上那个“诬陷林副主席”的“坏蛋”。 精神重创:为“文革”认错

各种反应都逼迫着毛泽东自己必须向全国有个检查交代。经过对“文化大革命”以来历史过程的苦苦反思,毛泽东终于决心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表示。1971年11月14日,毛泽东接见参加成都地区座谈会负责人,他指着叶剑英说:你们再不要讲他“二月逆流”了。毛泽东以这个方式间接宣布了为“文革”前期蒙冤的老帅们平反。

1972年1月7日新年刚过,毛泽东得到陈毅病逝的消息……不知是消息来得突然,还是早有思想准备,他很长时间竟面无表情,无言无语。但他内心多少有些安慰,因为在前一天上午,也就是陈毅去世前几个小时,毛泽东对前来商谈工作的周恩来和叶剑英说:“ ?二月逆流 ? 经过时间的检验,根本没有这个事,今后不要再讲? 二月逆流 ?了。请你们去向陈毅同志传达一下。” 据叶剑英报告说,他已经将这话带到了陈毅的枕边。

陈毅追悼会定的规格并不高,毛主席无需参加。但1月10日中午,毛泽东只穿着睡衣匆匆赶到。他握着陈毅遗孀张茜的手,流泪说道:“陈毅同志是一个好人,立了功劳的。”念悼词时,周总理几度哽咽,很多人哭起来……毛泽东站在队伍的最前面,高大的身躯略略前倾,他静静地听着,默默地望着,双唇不停地抿动,似乎有无尽的话要说……他怀旧了,开始想念和他一起走过近半个世纪岁月的老战友们。

1972年起,毛泽东先后同意陈云回北京,指示对谭震林、罗瑞卿、谭政、杨成武、李一氓、苏振华、范长江等人或予以释放,或解放恢复工作,或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性质酌情做出安排。他在批示中做自我批评说:“当时听了林彪一面之词。”1973年12月12日至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替朱?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浮K腥狭硕院亓⒙奕鹎涞拇砦笈小!坝屑复翁幻嬷剩褪遣缓媚亍O蛲久亲龅阕晕遗滥亍!?尽管这些自我批评和指示并没有根本改变“文革”整体错误,但毛泽东的这些表态,确实使周恩来在一定时期内掌握了否定“文革”的主动权

林彪把他与毛泽东的关系完全看作是封建君臣关系,他在笔记中写道:“主先臣后(切勿臣先抢先)”,“主倡臣和(切勿臣倡或不和)。” “民主集中制——服从——纪律。”“主席就是最大的?群众?,他一顶亿万人,所以和他的关系搞好了,就等于对群众搞好了,这是最大的选票。”“党性,遵命性也。”“坚决的左倾高姿态。”“终生不犯错误之法,得个拥护××的称号,……跟着转、喊。”“勿讲真理而重迎合。”“决议不好也同意——头等大事,不然是书呆子。”

林彪还有著名的“三不主义: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以及“三要: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