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九月重阳登高远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23:59 体裁作文
九月重阳登高远望体裁作文

篇一: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重阳节自古便有登高的习俗,从李白的“乐游原上清秋节”,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王维的“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中已可窥见重阳登高的风貌。那重阳节为什么会有登高的传统呢?相关的故事传说还真不少,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寓意长久 值得登高享宴

重阳之所以要登高,据魏文帝《与钟繇书》说是:“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是以重阳含有长久的意思,因此值得“享宴高会”的说法。

重阳日 登高辟邪气

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这也有一种说法。因为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气。这种税法不免牵强附会,然而,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桓景带领乡民登高避灾

后汉时代有名的仙人费长房,有一天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将有灾难,如果你带了全家打小,人人用红袋盛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能避祸消灾了。”桓景届时果然照师傅所说,全家上山游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见所有的鸡,狗,牛,羊等家禽,家畜;全部死光。他这才明白,原来这些家禽家畜,作了他们全家大小的替死鬼了。桓景避灾之说,虽为神话,然而后世之人却代代相传,并视九月九为登高避灾、饮酒聚会之期,久之乃渐渐成为我国的特殊风俗。

古人有山岳崇拜情结 登山祈福

有人提出,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从山,宗声。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登高“辞青”说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篇二:九月九重阳登高之传说

九月九“重阳登高”之传说

中国《易经》将“一、三、五、七、九”定为阳数,而“九”为阳之极数。 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称其为重阳,又名重九。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可登高远望,赏菊赋诗,又有饮菊花酒、插茱萸、吃糕等诸习。

过重阳,在中国战国时代已成为风俗。屈原《远游》诗,即有“集重阳入帝宫兮”之句。《风土记》也有“重阳相会,登山饮酒”,以畅秋志的记载。文人墨客在此日,“引吟载酒,须尽一生之兴”。如此习俗相沿至今。

九月九重阳节,中国民间有“重阳登高”之习俗。据西汉时《长安志》载,汉代京城长安近郊有一小高台,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人们即登上“高台”游玩观景,“登高” 即由此出。此习俗,还源自于一个道教的神仙故事:

相传中国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一位名叫恒景小伙子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 恒景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恒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恒景 病愈后,就收拾行装,辞别了妻子和乡亲,起程进山拜师学艺。恒景访遍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东南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名叫费长房的 大仙。在仙鹤指引下,大仙费长房终于收留了恒景。大仙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青龙剑。恒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地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 艺。

这一天, 大仙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随后大仙费长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 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 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 气刺鼻,茱萸冲肺,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恒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 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恒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恒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明清皇帝,每至九月九重阳这一天,亲至“万岁山”登高。从那时起,人们就更加关注重阳节,民间重九登高之风更加兴盛。

九月九重阳节,除了登高之习俗外, 还有不少地方插茱萸、饮菊花酒、食“重阳糕”的习惯。 插茱萸、饮菊花酒

茱萸,有吴茱萸、食茱萸之分,均可入药。插茱萸可避蚊虫叮咬,故此俗流行。《梦梁录》卷五中记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避邪翁’,菊花为‘延客寿’,故借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食“重阳糕”

重阳糕,因“糕”与“高”谐音,当由“重阳登高”之习俗演化而来。或谓由中国周朝秋收后尝新的食品演变而来。《帝京岁时纪胜》中写道:“九月,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万历嘉兴府志》也有记载:“九月,造粟糕,插菊花。

重阳糕,以江米和黄米做原料,或以米和豆做原料,再加糖、油、枣制成的蒸糕,重阳食之。重阳糕花样繁多,花纹鲜艳,相沿至宋明代以后,其制作日趋精细、美观、好吃。

篇三:重阳节登高活动总结

重阳节登高活动总结

总结一:

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望远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的目的。

今年的10月5日是重阳节,我爱心社和远志文学社进行了爬山比赛的联谊活动,在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首先,本次活动大家的活动观念和组织观念很强,参加活动的人员没有一人迟到,使整个团队的出发归队时间得到保证。

其次,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大家互相鼓励积极行动,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体现了大家的运动能力较强,所有参与人员都爬上了山顶。

第三,本次活动的两个社团有将近100人参加。

通过此次爬山活动,不仅增强了社员的体质,更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学习能力,更要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

总结二:

昨天是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九九重阳,与“久久”重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有长久长寿的含义。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以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所以借着这个吉祥的日子,我们大方国学经典学校的全体师生去离学校不远的古城墙遗址登高赏景。

出了校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向田野跑去,有的在欣赏路边的风景,有的则迫不及待地向终点冲去。到了古城墙脚下,全体整队集合完毕后,所有师生站成一横行。温老师一声令下,大家都像离弦的箭一样奋力向上爬,近十来秒的时间所有的人都登上了城墙。

上去后先让孩子们体验“站在高处,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有的孩子伸出双臂做出拥抱蓝天的姿势,感受着北方天空的辽阔与高远;有的孩子唱起了“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看那山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有的孩子东窜窜西跑跑,好像要从大自然中寻找到什么宝物似的。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三年级小朋友张泽美突然向站在身边的温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九月九日就叫重阳节呀”。于是,老师们把孩子们召集到一块给他们讲了重阳节的来历和相关庆祝活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当讲到插茱萸的时候,五年级李海宁脱口而出“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然后其他孩子马上齐声背起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随后孩子们又朗诵了关于重阳节的几首诗。紧接着老师问大家有没有听过《采桑子·重阳》这首诗,有人吟出一两句。于是温老师带大家一起学习这首诗。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朗诵了几次之后,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背下来了。于是老师要求背会的给大家展示一下,刘新怡首当其冲,在她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一个接一个背诵了这首诗。

之后,老师组织孩子下城墙整队,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回学校。在路上他们又收获了不少东西,有像象牙的白萝卜和极像怒放鲜花的白菜。他们一路上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学校。这一天孩子们过得非常开心,他们不仅对祖国的这个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学到了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

篇四:登高敬老话重阳

登高敬老话重阳

今日重阳,宜敬老、登高!

重阳节素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重阳传统不能丢

?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九月重阳登高远望)

重阳节古今过法大比较 传统:登高避灾、赏菊、插茱萸??现代:陪父母、爬山登高?? 这个重阳,你怎么过?

?

不可不知的六大重阳习俗 除了登高、赏菊,还有一些重阳习俗你不一定知道哦: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吃重阳糕??

?

重阳节各地习俗 安徽铜陵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

?

重阳扫墓安全注意事项 很多地方有重阳秋祭扫墓的习俗,祭祖时少不了燃放香纸烛炮等,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火灾,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患未然。

重阳登高赏菊

? ? ? ? ?

?

? ?

重阳敬老好传统

?

?

? ? ? ?

篇五:重阳节你了解多少

重阳节——你了解多少?

重阳节的历史由来:

重阳节是指农历九月九日那天,因为在《易经》中,“九”为阳数,“六”为阴,所以,农历九月九日,“重九”,则为“重阳”,“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祭祖和敬老活动常常在重阳节进行。由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知道,插茱萸、登高是重阳节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茱萸节”此外,因为在重阳有和菊花酒的习惯,所以,也称“菊花节”,重阳节始出现在三国时代,见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重阳节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在唐朝正式被定为民间节日。

重阳节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瘟魔,它的出现会使家人病丧,让百姓受尽了蹂躏。桓景一家也是受害者之一,桓景于是决心拜师为民除害,经过万般努力,练就了一身非凡武艺。在九月九日瘟魔出来作恶的那天,其仙长送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除魔。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由于闻到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脸色突变,便戛然止步,此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把温魔刺死剑下。由此,在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被流传下来成为风俗,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又因为“九九”寓意长久,所以,重阳节还寓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并在1989年被定为老人节。至今日为止,重阳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祭祖: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

3.敬老: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人们要表达对老人的孝敬,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晒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

5.赏菊: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6.佩茱萸: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节的饮食:

1.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2.饮菊花酒: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中医证明,菊花药性甘寒微苦,有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之功。菊花酒虽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确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3.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羊肉性温,益气补虚、温中暖下,治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五劳七伤。在《本草纲目》中,羊肉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秋冬食用,可收进补防寒的双重效果。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