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诸葛亮舌战群儒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2:20:59 体裁作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体裁作文

篇一: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儒

满嘴跑生殖器的,那是匹夫之骂,泼妇之骂。骂得慷慨激昂骂得义正言辞,那是名士之骂。

上来就祖宗十八代的,那是无聊之骂无理之骂,人家祖宗又没惹你,你何苦的扩大打击范围?有种骂针砭时弊,引经据典,自然让人无地自容。

有种骂强词夺理脸红脖粗,恨不得让对方噤若寒蝉。有种骂温文尔雅,你来我往,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心底却暗藏杀机。

《三国演义》里,诸葛老二计谋无双,什么草船借箭,借东风,水淹七军,以至后来造出木牛流马,不能不说诸葛用兵如神。

这还不算,三国里还记载了诸葛亮两次骂人。俺想,这诸葛亮果真厉害,不但脑袋瓜子好使,嘴皮子也挺利索。名人嘛,一旦成了名,啥玩意儿都能成流传千古,连骂人也被人传颂。

诸葛亮两次骂人,一次是火烧赤壁前的“舌战群儒”。另一次是攻打曹魏时候的“骂死王朗”

前面说了,骂人就是骂人,不管你是庸俗或是高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别人整服了,不让别人得瑟。火烧赤壁前,诸葛亮到江东孙权哪儿的目的就是要挑唆东吴跟曹操开战,东吴和曹操打起来,刘备才有可能顺水摸鱼。如果东吴投降了曹操,那么刘备和诸葛亮还得继续逃亡。

东吴的武将主战,文官主降。要想让孙权下决心和曹操开战,必须得把这帮文官整老实了,要不然这帮文官天天跟着孙权,成天的吹耳边风,即使孙权同意开战,说不定哪天会改主意。

为了让孙权痛下决心,诸葛亮必须跟东吴的谋士们来一场对骂,文雅一点儿说那叫“舌战群儒”。

江东第一谋士张昭,人家可不是浪得虚名。孙策临死的时候,说给孙权两句话:外事不足问周瑜。内事不足问张昭。有此可见张昭在东吴的地位有多高,他领着那些主降派的谋士跟诸葛亮舌战,你还别说,真给诸葛亮面子。要换我是张昭,诸葛亮算哪根葱?一边呆着去,东吴内政轮得到你诸葛老二指手画脚?

其实,舌战群儒注定张昭要失败,因为他把对手看得太重了,其实完全没有哪个必要,你不搭理他,诸葛再本事能在孙权跟前翻起多大浪头?一场舌战群儒下来,让所有东吴的人都知道了诸葛老二的本事,东吴的谋士惨败在诸葛嘴下,你说孙权能不高看诸葛亮?

这张昭,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打嘴仗输了也怨不得别人。下面咱就回忆一下他们打嘴仗的精彩片段。

第一回合张昭出场,这老哥真能得瑟,你让别人先出场就不行?摸摸行情再说,真要是整不过诸葛亮你就暂停会议,这样也不至于全军覆没,至少保留了自己的面子,保留了在孙权面前的话语权。看张昭的行为,咱只能说,这是文化人的本性,文化人好激动,文化人好面子,文化人很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本事。真是悲哀。

张昭出场,一开始就出言挑衅,他说:俺是江东微末之士,也就是文坛小混混儿,俺听说诸葛先生您高卧隆中,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可有这事儿?

诸葛亮说:有,有这事儿,这是我的小小一比。历史上没有比他俩再能耐的人了,要是有,我就不拿他俩比了。

张昭这第一个提问只是试探性的一问,管仲乐毅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纵横家。要换一般人回答,准是说:不敢当或者是那里那里,那是他们瞎说的。可诸葛老二没有客套,照单全收,还说:那只是小可之比。 看诸葛亮如此狂傲,正中张昭下怀。要想把人摔死,你必须先把人举起来,然后用力摔下去。张昭没想到诸葛亮自己顺着杆儿往上爬,真给自己省了不少力气。张昭心想:诸葛亮这小子到底是年轻,一下子就进套了中计了,接着老张提出第二问:听说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先生,到处跟别人说如鱼得水,而且要夺取荆襄九郡八十一州郡,可现在曹操把荆州得去了,不知道你有啥想法?

姜还是老的辣,张昭的潜台词是:你不是牛逼吗?一出来就想拿下荆州地盘儿,现在荆州曹操占了,你还得瑟啥?

诸葛亮沉着应战,继续装:我取荆州,易如反掌。可我们家老大刘备面慈心软,不忍夺同宗产业。这才让刘琮听信谗言,投降了曹操。我们驻兵江夏,那是另有图谋,不是你们这帮目光短浅的人能知道的。这关乎军事机密,恕我无可奉告。

两问两答,张昭暗自得意,既然你已经承认曾经自比过管乐二人,那我就将管乐二人的在历史上建立的丰功伟绩和你目前的狼狈状况作一番比较,我看你接下来怎么答复,看你不出洋相才怪呢。

接着张昭提出第三问:就像你说的,那你的言行也太不靠谱儿了?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给桓公当丞相,称霸诸侯,一国天下;乐毅扶持弱小的燕国,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这俩人儿,那是济世之才。先生在草庐之中,笑傲风月,抱膝危坐。现在既然给刘备当参谋,应当为百姓除害,剿灭乱贼。但刘备没得先生之前,还能纵横寰宇,割据城池。如今得了先生,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为啥刘备得了先生之后,反不如当初呢?管仲乐毅,难道是这样的?不好意思,俺有啥说啥,请您别见怪。

张昭确实有两下子,言辞尖刻,观点如此咄咄逼人,羞辱和人身攻击并用,如疾风骤雨一般扑向诸葛老二。

诸葛亮当然不能示弱,开口答道:鹏飞万里,他的志向岂能是一群鸟儿能知道的?新野偏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不多,老大刘备只不过暂借容身,只是过渡一下。我用几千兵丁,在城墙不坚固。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还能火烧博望坡,白河用水,让夏侯敦,曹仁心惊胆裂。依我看,管仲乐毅用兵也就这两下子。至于刘琮降操,我家老大刘备确实不知道,又不忍乘乱夺同宗基业,这是大仁大义。况且胜负乃其常事。以前高祖刘邦数败于项羽,但垓下一战成功,你能说这不是韩信的功劳吗?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不能用小小的胜败论长短的。你们这些人,

徒有虚名,坐在家里说长道短,没人比得上。真要是事到临头,最没用的就是你们。跟我讨论胜败得失,真是可笑。

东吴第一谋士张昭,让诸葛老二这顿窝囊,他还能说啥?总不能当众骂街或者动手挠脸吧,那有失东吴的脸面。三问三答,张昭惨败,下一个不知道又轮到谁了。 张昭败下阵来,别的谋士跃跃欲试。这倒不是他们团结心齐,要为张昭出气,更多的人抱着兴奋心里。这张昭一败了,自己要是能把诸葛亮整蔫吧了,那自己不就成了江东第一谋士了?我估计那帮谋士瞅张昭不顺眼已经很久了,只是没机会搬到张昭。现在可算有机会强过张昭了,他们能不积极?

这就是那帮谋士的心里,不是为张昭出气,也不是为东吴争脸,而是为了成就自己在东吴谋士第一的位子。在这种心里的驱使下,接下来的舌战更是精彩激烈。啥叫飞蛾扑火?啥叫孤注一掷?那帮谋士不傻,知道这样的机会不多,看准了尽量争取,万一要是能把诸葛亮说的哑口无言,自己也算是名震江东的名士了。

可能也有想为张昭出气,想为东吴挣脸面的,可我实在想不出在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在那个成王败寇的年代,他们有什么理由那么做。这帮人要是铁铮铮的汉子,我还不敢把他们的心里说的这么肯定。可他们是一群怕死主张投降的主儿,不得不让我有如上的想法儿。

理是这个理,可他们选错了对手,诸葛亮的嘴可不是一般的嘴,说什么现在的名嘴主播厉害,那也只是照着稿子念,人家诸葛老二那是实实在在的临场发挥,这没得可比。诸葛老二曾经忽悠过老师水镜先生帮自己推销。曾经忽悠过名士庞德公为自己传名。曾经忽悠老丈人黄承彦

篇二:诸葛亮舌战群儒习题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儒习题

一、填空题

1、《诸葛亮舌战群儒》选自 ,作者 。

答案:《三国演义》,罗贯中

难度:1

知识点:大学语文 /文体知识

2、《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作者通过舌战,塑造了一位智慧之星 。 答案:诸葛亮

难度:1

知识点: 大学语文 /课文理解

3、《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着重写了诸葛亮与 、 、 等人的舌战。

答案;张昭,虞翻,步骘

难度;2

知识点: 大学语文 /课文理解

4、诸葛亮为联合 ,共抗 ,奉命出使东吴。 答案:孙权, 曹操

难度:2

知识点: 大学语文 /课文理解

5、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 、 。

答案:小说家、戏曲家

难度:1

知识点:大学语文 /文体知识

6、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除了《三国演义》外,还有 、 等。 答案:@《隋唐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

难度:1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二、选择题

1.《三国演义》是一部:

A:文言长篇小说

B:记实小说

C:长篇章回小说

D:心理小说

答案:C

难度:2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2.罗贯中文学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是:

A:《隋唐志传》

B:《残唐五代史演义》

C:《三遂平妖传》

D:《三国演义》

答案:D

难度:1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3.罗贯中是 :

A:元末明初小说家

B:元末明初小说家 、戏剧家

C:元末明初戏剧家

C:清初小说家

答案:B

难度:1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4.《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主辩人物是:

A:孙权

B:孔明

C:张昭

D:曹操

答案:B

难度:1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三、词语解释

1.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

答案:片刻,一会儿。

难度:1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语言知识

2.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

答案:形容笑声。

难度:1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语言知识

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

答案:疑惑不定,三心二意。

难度:1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语言知识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答案:中原,指古代帝都所在的黄河流域,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

难度:1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语言知识

5.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

答案:指辞赋的雕词琢句,不切实用,有鄙薄之意。

难度:2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语言知识

四、判断题

1.、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他对自己的才干充满自信。(

答案:正确

难度:1

知识点:大学语文/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2、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目的是为了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

答案:正确

难度:1 )

知识点:大学语文/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五、问答题

1、《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文中论辩特点是怎样的?

答案:1、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众多东吴儒士,他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如“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椰榆对陆绩。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一次次都掷地声声,运用排比,气势浩荡,夺人耳目,这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从心理上就压倒对方。

2、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返驳,反唇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加之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最终取得这场论辩的胜利。

难度:2

知识点:大学语文/作品内容/写作特点

篇三: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儒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 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 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

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 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

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 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 给生字注音、注释

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翳yì 遮盖。 衽ran衽席 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i 瘦弱。骧xiāng 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 细、碎。骘zhì 排定。皓hào 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 幸:幸亏。

幸勿见怪 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 如何面对挫折

1、 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 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 如何看待广告

1、 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 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

教学建议

一 、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 口语训练:

(一) 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 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 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观望。

7个辩论的白话文对话:

议事厅上,众谋士齐聚,鲁肃陪着诸葛亮上场。众人与诸葛亮作揖后,落坐。)

1、张昭:我,张昭,是江东一个很不起眼的读书人,听说孔明先生在隆中的时候,将自已比作管仲和乐毅。这是真的吗?

孔明:哦,是的,这不过是我平生一个小小的比喻罢了。

张昭:听说刘豫州三顾草庐,才幸运地得到先生。还说有了先生后就会如鱼得水,大展宏图。但是,现在却连自己驻扎的荆州也被曹操夺去了,不知你们是怎么策划和决策的?

孔明:是的,我们现在暂时处于不利形势,但那些失利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我的主公刘豫州讲仁义,不忍心夺取他哥哥刘表的城池。而刘琮那小子,却听信谗言,偷偷地投降了。至于我们下一步将采取什么策略,这是军事机密。恕我无可奉告!

张昭:这么说,好像先生言行好像有点不一致哦。先生自比管仲和乐毅。我们都知道,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了诸侯;乐毅扶助微弱的燕国,夺得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两个人都有着治理国家的才能。先生自比管、乐的话,那也应该为老百姓除害,消灭乱贼。但是,实事却是,刘豫州没有得到先生之前,还能够打些胜仗,占据一些城池;现在得到了先生却被曹操打的丢盔弃甲,到处逃窜。一路上是,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为什么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而不如没有得到先生的时候呢?(众谋士有人偷偷地笑出了声音来)。管仲、乐毅,是这样的吗?恕我直言,请别见怪。

孔明(哑然而笑):大鹏鸟展翅翱翔万里,它的志向岂是那些小鸟们能知道的?比如说,有人得了重病,应该先给他吃些小米粥之类的营养品,再服些药性温和的补药;等他胃口好些,再吃些鸡鸭鱼肉来补补身子。这时身体好些了的时候,用药性猛的灵丹妙药才能再到作用。否则一开始就用猛药的话,不把人治死再怪呢。我的公主刘豫州,以前在汝南打了败仗,暂时投靠了刘表。他的军队还不到一千人,将军则只有关羽、张飞和赵云而已。这就像是得了重病的人一样,而且,刘豫州所占据的新野只是一个小县城,人也少,粮食就更少了。刘豫州不过是暂时借以容身而已,难道还会真的能以新野这个小地方来称霸一方吗?即便是凭借着这样一些装备不精、军粮短缺的军队,我们还能够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打败了兵精将广的百万曹军先前部队,使夏侯敦、曹仁吓得心惊胆裂。我想管仲、乐毅之用兵可能也不过如此吧。而且,寡不敌众,一时胜败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先前汉高祖刘邦多次被项羽打败,但在垓下一战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就是因为有像韩信这样的真正有谋略的英雄辅佐的结果。不像某些夸夸其谈的人,坐在家里谈天说地,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但是真正临机应变在战场上出谋划策,却一点办法都想不出来。这真是让天下人觉得太好笑了。”(张昭无言以对)

2、虞翻:现在的曹操拥兵百万、良将千员,大兵南下,气势如虹,一举吞并了江夏。真可谓是锐不可挡,你说我的分析对吗?

孔明:曹军是乌合之众,虽然有百万之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篇四: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 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 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 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 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 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 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 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 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 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 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 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 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 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 而孙权面对这种情?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参蘅赡魏危缘糜淘ゲ痪觯饩透罡鹆? 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 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 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 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 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 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 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 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 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 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 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 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 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 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 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 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 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 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 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 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 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 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 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

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 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 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 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 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 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 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 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 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 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 “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 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 “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 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 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 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 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 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 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 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 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 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 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 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 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 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 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 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

“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 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

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 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 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 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 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 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 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 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 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 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 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 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 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 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 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 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 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 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 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 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 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 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 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 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 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 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 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 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 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 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 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 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 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 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 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 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 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

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 “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 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 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 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 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 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

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 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 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 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 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 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 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 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 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 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 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

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 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 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 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 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 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 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 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 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 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 给生字注音、注释

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翳yì 遮盖。 衽ran衽席 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i 瘦弱。骧xiāng 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 细、碎。骘zhì 排定。皓hào 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 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 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 幸:幸亏。

幸勿见怪 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 如何面对挫折

1、 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 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 如何看待广告

1、 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 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

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 口语训练:

(一) 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 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 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 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 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 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 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 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 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

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 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 《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 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 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 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 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 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 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 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 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 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 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

篇五:诸葛亮舌战群儒

1

2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