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读幽径悲剧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17:42 体裁作文
读幽径悲剧有感体裁作文

篇一:自主品读,感受悲剧魅力

自主品读,感受悲剧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赏析藤萝之美;

2.品读课文,感受藤萝的悲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美好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常常引发我们的想象,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喜,或为之悲。一株藤萝的命运牵动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情思。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幽径悲剧》这篇散文。(板书:幽径悲剧)

关于悲剧,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论说?

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幽径的美丽,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说幽径之美。

活动一:复习旧课,说说美景。

师提示:用“幽径真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说说幽径之美。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幽径真美,美就美在山上小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过一阵换一个颜色。

生2:幽径真美,美就美在山上夏天一团浓绿,人们仿佛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生3:幽径真美,美就美在山上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红枫、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生4:幽径真美,美就美在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生5:幽径真美,美就美在湖中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有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师: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6:幽径真美,美就美在冬日山上松柏精神抖擞,绿色浓烈。 师:美在它强烈的生命力!

??

过渡:师:幽径真美,同学们表达得也很美。但这美丽的幽径上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齐说:是一株古藤萝。

师:好,接下来我们共赏藤萝之美。

活动二:精读课文,赏析美景。

(1)师提示:找出文中描写藤萝之美的文字,赏析藤萝之美; (板书:藤萝之美)

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班级展示。

小组一展示:

生1:“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的气概。”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藤萝的形状,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生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生4:这里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藤萝的幽香和美丽,藤萝的香与美引来很多蜜蜂。

生5:“在一团团绿叶中??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生6:“绿叶、紫红色的花、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色彩的角度写出藤萝之美。

师:这一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赏析藤萝之美,这样的藤萝有形有声有色,可观可闻可嗅。

还有小组补充吗?

小组二展示:

生1:“??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

生2: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藤萝的干刚劲有力。

生3:“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三百年,同他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生4:藤萝很善良,奉献着自己的美丽。

师:哦,原来藤萝外在美,内在更美啊!

(2)师:藤萝之美,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可见作者对藤萝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顾而乐之了。

师:还有吗?其他学生补充。

生2:每次走到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师:由此可见,作者对藤萝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3:喜爱。

师:好,美文需要美读。接下来,我们就带着对藤萝的喜爱之情,读出藤萝之美。

(3)小组朗读pk,读出美感与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朗读要点,尝试合作朗读。

小组一:

生1:“它既无棚,也无架??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气概”,“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气概”要读出气势,“直上青云气概”重复两次,从而体现藤萝的气势美。

生2:“绿叶”“紫红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词必须重读,体现出藤萝的色彩美。

生3:??我们小组首先尝试一下。

小组一齐读。

小组二:刚才小组分析得好,但美感读得不够,我们来挑战他们,把美感和喜爱之情读得更浓烈些。

小组二齐读。

过渡: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很美。这么美丽的紫藤萝按

理我们应该尊重它、呵护它,但它却逃不了悲剧的命运,接下来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其被毁后惨状的语句,品读、赏析。

总结:就是这么一株美得有神韵、美得有内涵的古藤萝被毁了,美的毁灭就是悲剧。(板书:悲剧)悲剧没有人愿意它发生,愿意看到它,但悲剧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警醒。是谁酿造了悲剧?带给作者怎样的震撼?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反思:美文需要美读,作为一篇散文,写藤萝被毁的悲剧,只有去充分品读有关藤萝之美和藤萝之死的文字,两相对照,才能让学生在品读中自然去感悟悲剧的魅力、悲剧的力量。所以本课的重点不仅在赏析,更是在诵读。活动一:复习旧课,说说美景,为赏读藤萝之美、感悟藤萝悲剧作铺垫;活动二、活动三都是先赏析,再诵读。有了精确的赏析,才能对文本有较深刻的理解,诵读才能有进一步升华。那样才能读出魅力,读出味道。

本堂课在诵读上形式比较丰富,边读边赏、合作朗读、小组pk、个人朗读、教师范读,这样才能读出内涵、读出魅力,让“读”领风骚!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郭园初中)

篇二:《幽静悲剧》教案及说课

《幽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国学大师季羡林。

2、结合本文写作背景和实际,读懂文本所揭露的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悲剧,准确地理解作者对人性、人生悲剧的深层思考。

3、学习和掌握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4、引导学生珍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学生树立和捍卫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了解作者,检查预习(导入)

2009年 7月11日上午8时50分,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岁。

1、由季羡林为北大新生看行李导入,出示季先生照片,简介季羡林。

季羡林(1911.8.6~2009.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的杂记作品,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在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一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3、文革遭遇与《牛棚杂忆》。

文化大革命(摘自维基百科):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于1966年的一场重大政治运动,被广泛认为是自1949年建国至今最动荡不安的灾难性阶段,常被冠以“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

文革的指导思想来源于毛泽东提出的“四个存在”理论,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发展出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文革自1966年开始,结束时间则存在争议。官方认为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和四人帮的被捕后,1977年党的十一大,华国锋正式宣布“第一次文化大革命”胜利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和政治成果均在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被正式否定,决议认为毛泽东应负上责任。该决议的正式表述是:“‘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革中的季羡林:

到了1967年的夏秋之交,随之派系的愈演愈烈,季羡林卷进了派系,一下子跌进了万丈深渊,而且还是主动的。要么忍受这一切,要么离开这一切。季羡林思来想去,决计还是

第二条路好走一些。谁知死也是颇不容易的,他经过精心设计,打算前往圆明园,吃了安眠药,长眠芦苇深处。计划正欲实施,猛烈的敲门声响起来,革命小将又要押他去批斗。那只装有安眠药的袋子,只好被迫放下了。

残酷的批斗伤及肉体,却也震醒了灵魂。如此残酷的批斗,原来也是可以忍受得住的;有此一斗,以后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季羡林想得很通透了,他决计活下去。以后的一大串日子,批斗加审讯,再加劳动改造,三者相结合,三位一体。最后的劳改是自己动手,修建牛棚,然后请君入瓮,自己住进去。

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幽径悲剧》,一起走入季先生的情感世界。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4、检查预习字词,解决生僻的词语。

如:鲁殿灵光 解释: 灵光:汉代殿名。比喻仅存的有声望的人或事物。 来源: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

愚氓 解释:yú méng(不是?流氓?的?氓?的音)愚民;愚昧之人。毛泽东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蓦地 解释:mò突然,意外:~地。~然。 “蓦然回首”出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幽径悲剧》是个什么样的悲剧?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被毁的悲剧。

四、幽径之美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藤萝之美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二、藤萝被毁的悲剧

思考: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感悟感作者之悲

1、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悲哀?

2、学生齐读第13、14段,突出“哭泣、哭泣、哭泣??”

3、朗读指导,学生反复试读体会作者的悲哀之情。

4、这里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自己的悲痛之情的?

读出悲哀、无奈、对人的控诉。(人为物代言,物为人代言)

过渡:大师在为藤萝代言的同时,还陷入了深深地自责。

四、探究

1、大师是不是个没出息的人?大师是个渺小的人吗?怎样理解“小人物”。 思考:“这个十字架”指的是什么?朗读大师自责的语句。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 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明确: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

2、探寻悲剧原因。读了大师的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出悲剧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民族遭难、人性遭劫,花木不能幸免的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这棵古藤萝没有被毁灭,反而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的春天,古藤萝却毁于愚氓之手,这是什么原因?作者对这株古藤萝被毁感到可悲,仅仅是因为一棵树吗?有没有更深的原因?

由于人类的无知,才会发生这桩愚氓灭美的悲剧,作者真正悲的是人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有这样的现象,难道不值得可悲吗?藤萝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是人生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悲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普遍漠视

课文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

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尽管从1978年开始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全力发展经济取得显著成绩,但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制约了可持续发展。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五、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结合本文,写一篇读后感。要求有感而发,不少于500字。

《幽径悲剧》说课

一、课前分析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分析:

1、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教材分析:

1、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23、幽径悲剧,本单元写作训练重点是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2、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篇哲理散文,讲悲剧的思考,文本主题深刻且不容易被理解。 学生分析:

1、学生比较容易欣赏到藤萝的美,但可能不太了解作者为什么特别关注藤萝的命运,因此有必要了解文章相关的文革背景,让学生理解藤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作者带来的心灵安慰。

2、由于时代的差异和人生阅历的限制,学生难于真正理解悲剧的深层含义,故而有必要加以适当的引导。

教师分析:

1、对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了解不多。

2、对《幽径悲剧》文本所蕴含哲理的理解是否准确、全面、深刻,都影响到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

二、教学思路

1、学生带着问题去做课前预习。学生利用工具书、互联网等手段,查阅有关季羡林的基本介绍,包括个人经历、研究领域、学术成果、人格魅力,还有文革十年的简介,知道悲剧的定义。这些学生都是读懂本文的前提,有了这些前理解准备,也就为顺利学习本文扫除了障碍。

2、想创设一种感性的悲剧情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本文做好情感准备,提高教学的实效。

3、学生只要读懂本文所写的悲剧,理解悲剧所在,领悟到大师写作本文的深刻哲学意

篇三:苏教版语文八上《幽径悲剧》word阅读练习

幽径悲剧·课后习题详解

一、本题强调“你”,强调主观感受,答案不必统一。

这位老教授的心中,自然物同人一样,有灵性,有感情。他对自然物的感情,像对人一样,非常细腻,非常丰富。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特别深切,他爱自然美,他爱生命,自然物对他有强烈的感染力。他认为自然物的命运也反映出人性的善恶,他为自然物的破坏而痛心疾首,悲愤惆怅。

二、1.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因为作者认为自然物的命运也反映出人性的善恶,幽径的古藤得以幸存下来,表明人性还没有完全泯灭,所以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感情过分纤弱,成不了伟人;一方面,也略含贬义,讥讽他们的失误,做了蠢事,破坏了美好事物却毫不心疼。

3.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作者批评世人一味追求实利,缺了点人文精神,缺了一点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

三、这棵躲过了一场大浩劫的古藤,却毁于愚氓之手。也许这个人认为这棵藤会影响大树的生长;也许这个人认为这棵藤攀附在大树上,不美,该砍。总之,他不了解这是一棵有着文化内涵的古藤,这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古藤。他竟然如此不懂得珍爱自然生命。作者十分痛心地写了它被砍后的惨状;成了吊死鬼,像“失掉了母亲的孤儿”,“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说它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还未来得及知道自己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这越发令人感到痛心悲哀。

四、略。

1 (一)

①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qiú________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yè________。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成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②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hú________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1.根据注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字。

2.“我吓了一大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看到被砍断的古藤时,古藤被砍的时间不久,这有________语句可表明。

4.选段①表达出了十足的悲味,请写出相应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读语段,捕捉重点词语。)

5.选段②中的第1句是作者的________之说,该段中这样的语句还有,如________。

6.加粗的“如此”指代________。

7.联系全文看,对古藤的被砍,表现了作者极大的________和________,抒写了作者热爱美丽的________的情怀。

(联系文章主旨解答。)

(二)

女神雕像

那里有小河,有草坪,有树,有鸟,有清爽的空气。那是个城市人最爱去的地方,那是个最易消除疲劳和忘掉烦恼的地方。我只去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地方了。

我又去那地方的时候,河边的草坪上竖起了一尊女神的雕像。白色大理石雕像,身材修长,披着长长的飘带,面带微笑,温柔地注视着迎面走来的男男女女。我端详着女神,心里油然生出一股喜悦,欣赏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又多了一缕爱意,又添了一份柔情,此后我就常到这里,像拜访可敬的女士,像会见纯洁的朋友,我们默默地谈心。我从和她的一次次交谈中,获得感悟,受到陶冶。

我再去那地方的时候,感到女神有些异样,忙走近她,突然发现她右手的中指断了一节,我愣了一下,心痛地抚摸她的伤处,坚硬的大理石竟有微微的温热。断指仿佛还滴着鲜红的血,女神脸上也挂着晶莹的泪珠。这天散步,没有减轻丝毫的烦闷,反增添了一份沉重。

一连几夜,我都在做着奇奇怪怪的梦:先是梦见一个醉汉摇摇晃晃地走来,头发蓬乱,两眼发红,不断撕抓胸口,衣服被撕得破破烂烂。他走到女神身旁,就吼叫着,捡起石块砸断了女神的手指??又梦见一位青年,眼神忧郁,在河边走着咕哝着。他咕哝几句又嘿嘿地笑,笑过,又咕哝。他走到女神身旁,斜视了一会儿,突然恶狠狠地骂了句脏话,猛扑上去,张开大口,露出钢钳似的板牙,就把女神的手指咬断了。我断定,他是在多次失意之后,对周围的人产生了一种敌意??再一次,又梦见一个面目模糊的人由远而近地走来,一路走,一路随心所欲地掐掉刚开的花朵,折断嫩绿的树枝,踢倒大熊猫形状的垃圾筒,打碎电线杆上的路灯。走到女神身旁,也就随心所欲地砸断了女神的手指。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愣愣地想,他是因为生活的坎坷太多,要借此发泄胸中的积怒,还是因从小缺乏教养,积成了摧残美好事物的恶习??

女神的断指,使我有好多日子难以安宁。

我到那地方去得更勤了,不是只为了散步,更多地是为了探望受伤的女神,看她的伤处是不是还在滴血,看她的断指是不是生出了鲜嫩的肉芽儿,是不是长出了完整的新手指,女神很年轻,年轻的女神的生命力是极强大的。

女神仍然挺立着,仍然微笑着,仍然温柔地注视着迎面走来的男男女女,无怨无恨,稳静静。稳静是自信。她撒播着爱,她耐心地等待着收获的季节。

(扣住社会公德和公共设施品析。从关爱方面去品味。)

1.对第一自然段中“我只去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地方了”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那里有小河,有草坪,环境优美

B.那里有树,有鸟,空气清爽

C.那里有一尊美丽的女神雕像

D.那里最易消除疲劳和忘掉烦恼

2.对画线句“反增添了一份沉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女神的断指还在流血而焦急

B.因不能再与女神交谈而深感遗憾

C.为雕像断指后自然景色不再美而感伤

D.因某些人不讲社会公德,摧残美好事物而痛心

3.文中借梦境详细描述雕像断指的具体情景,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女神雕像在文中象征了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5.文章第六自然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末尾“收获的季节”比喻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虬 曳 斛 2.发现那棵古藤被人砍断 3.花朵还在微笑 4.吊死鬼 砍断 痛哭 5.自谦 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甘为??流泪叹气 6.我是一个渺小的人 7.悲哀 愤怒 大自然

二、1.文中第一小节讲过“那里有??,那是个??,那是个??,我只去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地方了”。故选“C”。

2.运用排除法,因为A、B、C都是从表层理解,且不是对主旨的揭示,文中的第3节更多的只是作者的内心感受。“D”揭示了主旨,选“D”。

3.批评不讲社会公德,破坏公益设施的种种表现 4.爱、柔情、纯洁美好 5.关爱公益设施,看是否修复了 6.人们思想道德提高之时。

篇四:幽径悲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鲁迅曾说过:(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读幽径悲剧有感)“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来感受美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二、(1分钟)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 明确: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三、(24分钟)赏藤萝之美

1、引导学生赏析藤萝之美

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就有一双慧眼,他在燕园的幽径中,发现了一个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幽径中的一株古藤萝。

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1)外在形象美

(明确: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衬托花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从形、声、色、味不同角度描写。)

(2)内在品质美

师:我们感受到了古藤萝的外在形象美,不过,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它的内心,关注它的性情、品质。藤萝的外形是美丽的,那么内在呢?

(A.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B.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C.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分析:友好(和睦相处)、善良、奉献美丽。

(3)饱经沧桑美、生命活力美

师:藤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美的化身。它的美仅仅就这些吗?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语句放在一起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

然后小组内讨论。

(明确:“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藤萝经历风霜雨雪,经历人世沧桑,经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成为惟一的幸存者,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株藤萝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显现出岁月的沧桑美。古老的藤萝饱经风霜,历尽艰辛,仍然萌生着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2、师:这是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那么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7段,写幽径与其它藤萝是为了衬托藤萝之美, 烘云托月手法。)

师: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8段,感受藤萝的美丽。

3、师: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这株藤萝所怀有的感情,以及“这一株古藤萝”在作者心中占据的地位。

师追问:这一株为什么会成为作者唯一的一点安慰?

(明确:“顾而乐之”、喜爱、依恋。“惟一的一点安慰”或 美带给“我”精神上的安慰等等。让学生结合第9段的语句分析,让学生懂得,在“十年浩劫”之中,美好的事物已经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这株幸存的藤萝成了作者唯一的知己。)

师:作者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安慰,那他为什么不在人世中寻找呢?理解这一点,还需要同学们联系季羡林先生在文革中的遭遇加以分析。

屏幕出示:季羡林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散文《二月兰》中写到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心情。他写道:“我当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

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走在藤萝下面,嗅着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也就不由得感受到世界之美而留恋人生了。这株历经沧桑仍充满活力的藤萝给作者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勇气。)

四、(6分钟)观藤萝之惨

1、师: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

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第11段。明确: 一是虬干:“摇曳”,就是摇荡,说明它没有生存之根,失根的藤萝就像是失去母亲的孤儿,孤苦无依。“吊死鬼”,上吊而死是一种非正常死亡,似乎有某种冤屈,这里似乎在暗示藤萝是被害而死。二是花朵:“微笑”,藤萝本是自在地绽放笑容,天真无邪地笑对世界,它们浑然不知赖以生存的根已被砍断,巨大的反差更让人觉得藤萝的无辜、不幸,令人痛心和悲哀。)

师:一串串美丽的藤萝花像孩子一张张纯真的笑脸,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已经永远失去了母亲!美的毁灭总是那样震撼人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悲剧让你们难忘?

(生回答)

(明确: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这是美好被撕碎的悲剧美,它带给我们的这种震撼人心、难以释怀,也是一种文学美。)

2、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

你们觉得读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读出痛心和同情。)

五、(3分钟)感作者之悲

1、被毁灭的东西越美,其悲剧性就越强。

阅读文章12—14段,作者在此更是直接宣泄自己的悲愤、痛苦之情,划出这些语句,体会作者深切的悲痛之情。

2、作者的这种悲愤、痛苦之情在13、14段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五、(8分钟)探悲剧之因

1、师:古藤萝被毁灭,这可以说是一起发人深省的冤案,

屏幕出示:找出制造这个冤案的凶手以及冤案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并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愚昧的人,不知欣赏美、毁灭美的人。)

师追问:我们在校园里如果损坏花木都会受到批评,那么在北大的校园里怎么会有人砍断如此古老而美丽的藤萝呢?是不是没有文化的人呢?

(明确:在“十年浩劫”期间,毁灭美司空见惯。可是在1992年的春天,十年浩劫已经结束十五六年了,在北大校园里,竟然还有不知道欣赏美,甚至毁灭美的“愚氓”,他们还在继续制造着毁灭美的悲剧。北大校园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这更让作者感到悲痛。)

2、师:第12段中,作者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追问:其他人对待小花小草以及这株藤萝的态度与作者有何不同呢?从文中找出语句。 (明确:此处将“伟人”、“世人”、“燕园中人”一一与作者进行对比。所谓的“伟人”,对自然中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冷漠无情。“世人”只知道争名逐利,没有爱心,对生命缺乏情感。

“燕园中人”,不注意、不关心、不伤心。)

总结:这些人都漠视美、对美的毁灭无动于衷。社会群体缺乏对“愚氓”灭美现象的重视,缺乏爱美护美的意识。才是导致悲剧的根本原因。)

出示板书。(明确并总结:如此美好的事物变得惨不忍睹,作者的最爱变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藤萝的悲剧,是幽径的悲剧,也是燕园的悲剧,也是北大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更是我们人类的悲剧。)

六、(1分钟)抒心中之情(这一环节时间多则用,不够,就舍弃。)

假如你就是这株被砍断的古藤萝,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七、(1分钟)结语。

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我们总能感受到一颗高贵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他那悲天悯人、关爱一切的伟大情怀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

美好的事物被毁灭,总是让我们痛心不已,也让我们懂得,应该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美好。努力去发现美、欣赏美、呵护美,

让幽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让紫藤萝的微笑永远绽放!

篇五:幽径悲剧

学大教育个性化教育教学学案

通锡苏学大苏州市区分校

1 / 5

通锡苏学大苏州市区分校

3 / 5

通锡苏学大苏州市区分校

4 / 5

通锡苏学大苏州市区分校

5 / 5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