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26:17 体裁作文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体裁作文

篇一: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

课程名称: 《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

班 级: 测控技术与仪器122班

学 号: 201206040218

姓 名: 程 攀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

①:刘邦对手之谜;

②:窦婴与外戚;

③:韩信身世之谜;

④:袁蛊与士;

⑤:韩信被杀之谜。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代军事天才、西汉的开国元勋、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功臣,韩信,却于公元前196年(汉高帝十一年)正月,被谋杀于未央宫,株连三族。那么韩信为什么会造此下场呢?

几乎所有的原因分析,我将其归纳为是从两个角度来思考的,一是韩信是冤死的,这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来考虑,历史上韩信有功高盖主之罪的先前存在,现实考虑是统治者感觉韩信有不满之心,即使没有,根据历史的推测,也是有的,也就是说,凭韩信的个人行为,罪行可以“莫须有”就存在,这是下层研究法;另一是韩信个人原因,他图谋不轨,所以被杀,这是上层寻找的合法性,也是上层研究法.

历史分析之韩信冤死:“韩信被杀,祸起于自请封王。在平定三齐之后,韩信在刘邦被楚军围困在荥阳的危急关头,竟上书刘邦,自请代理齐王。后来,韩信对刘邦没有主动封其为王而深表不满,借故不肯发兵,致使刘邦在固陵一役吃了败仗。刘邦极为恼火,只是迫于形势不便立即诛之。以后随着局势的稳定,韩信也就成了刀下之鬼”。

现实分析之韩信冤死:“刘邦出于消除统一隐患的考虑。西汉初年,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虽然基本上被控制了,但还存在着另一种割据势力,这就是诸侯王。西汉初年,功臣为王者七人,韩信为楚王。异姓诸王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实为统一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这就迫使汉高祖采取断然手段,来消灭包括韩信在内的各异姓王,韩信因此被贬为淮阴侯后,虽然再无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威望,仍使刘邦感到威胁,终于动了诛杀之念。”

所以韩信是冤死的,那么当时是如何让韩信蒙冤的呢?“清代考据学家梁玉绳认为,韩信无意背叛刘汉王朝,他的被杀完全是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阴谋。说韩、陈勾结谋反,实是他们枉杀韩信所制造的一种借口。韩信死于正想乘隙揽权的吕后之手,这也不是偶然的事。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却也深受刘邦的猜忌,自身难保。他原是韩信的保荐人,这时候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如果他态度犹豫,就有遭受诛连的危险。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功,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韩信谋反的罪名出于莫须有,刘邦也并没有立即杀掉韩信的意思。而吕后偏偏趁刘邦出兵讨伐陈的机会,迫不及待地设下圈套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绑到钟室偷偷斩首,而且诛灭三族,则是为自己以后篡权扫除一大障碍。谋反云云,实是吕后的一个借口而已”当然了,这一层在伦理分析上将是最有力的,但是在历史分析法上,是最历史研究者最主观的一部分,因为他首先假设韩信是冤死的,然后去证明他是冤死的,即使是真,推理方法也得不出这个结果,因此比得出结果的后果更严重。 另一个原因就是认为韩信蓄意谋反了,以证明杀之合理合法,“一种意见认为,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谋反。韩信早在楚汉战争最紧要关头时就曾

逼刘邦封他为齐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嘴脸。因此,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

兵权,并把他徙封为楚王,都于下邳。韩信到楚后,野心不死,巡行所辖县邑,出入阵列兵仗,被人告发。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以出游为名,会诸侯王于陈,乘韩信前来朝会之际,逮捕了他。刘邦念其大功,赦免了他,改封为淮阴侯,使居长安。韩信从此“常称病不朝从”。公元前200年,他勾结握有重兵的边将陈?g,再次阴谋叛乱。公元前197年,陈?g在代地叛乱,刘邦率兵亲征。韩信托病不随,并乘机派人与陈?g约定,他在长安里应外合。正在这时,他的阴谋也再次被人告发。于是,萧何与吕后设计捕杀了韩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险.”

其实上面两中方法都是主观假设在先,求证在后,因此不是历史的分析,这也是目前原因分析上的弊病所在。在此由于时间原因不在赘述.

李敖说过这么一句话,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官方的历史的描写,使一位胸怀坦荡、满腹韬略、英明神武的军事天才的含冤被杀变成了佣兵谋反的罪人。这是历史的悲哀,更是英雄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篇二: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

百家讲坛 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

第1讲 吕后出嫁

吕后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独特的人物,首先她是中国母后临朝的创始人,在中国皇帝帝位的继承问题上,从来没有过母后临朝,吕后是创始者,而且对后代,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我们今天一提起来中国古代的三大女主,后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清代的慈禧,其实,吕后是开创者。但是,我们大家关注的,所知道的吕后,往往是她后期比较残暴、比较凶残的吕后,吕后的年轻时代,她的早年,是个什么样子呢?她的婚姻状况,又是个什么样子呢?这对我们全面地了解吕后非常必要。

吕后的原名叫吕雉,我们称她为吕后,是她在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她被封为皇后,我们才称她为吕后,她原名叫吕雉,她的父亲叫吕公,历史上没有记载吕公其他更详细的东西,只知道吕公是单父县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的单县。

吕公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吕泽,次之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本来,吕公一家是住在单父县,没有在刘邦生活的沛县,但是后来吕公家里面在单父县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了仇人,为了避仇,吕公就带着他的全家,从单父县来到了沛县,投奔了当地一个县令,因为当地这个县令,是吕公的一个好朋友,刚来到的时候,就住在县令的家里面,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感觉沛县不错,他就把家定居在沛县了。

吕公刚到沛县县令家客居的时候,这在当时,成了县里一个大事情了,因为县令家里来了贵客,很多人都要凑个热闹,县令就举行了一个大型的酒宴,这个酒宴因为参加的是当地的官员,还有一些豪绅,来的人比较多,所以,酒宴就做了一个规定,当然喝酒不是白喝的,要拿钱的。

说拿钱,够一千的,到堂上喝,不到一千的在堂下喝。刘邦这个时候也来了,不过刘邦这个时候是个泗水亭长,所以,刘邦没有带一个子就来了,到这儿以后,他就报了一句话,说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刘季是刘邦的原名,他原名就姓刘名季,就是他是家里排行比较靠后的,实际上,贺钱万这个数目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了,而实际上刘邦是一个钱没拿,当时负责在宴会上收钱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箫何,箫何负责收钱,刘邦就来了一个贺钱万,很明显,刘邦这是谎言。刘邦这一次来喝酒,之所以敢说谎话我觉得至少有两点他把握住了。

第一,刘邦这个时候虽然只做一个泗水亭长,官职很小,但是他对县里的这些官员,他从来不放在眼里,他认为他们是庸才,不行,不如自己。所以,他敢于公开撒谎;第二个,收钱的人是箫何,箫何和他的关系非同一般,本来箫何在县里的职位比他高,但是,箫何平时对刘邦特别照顾,刘邦未做亭长之前,箫何对刘邦就很照顾,做了亭长之后,对他就更加照顾了。比如说,刘邦作为亭长来说有一项职责,就是他需要押送一些服劳役的人到秦朝的都城咸阳去,这是一个苦差事,刘邦出远门的时候,县里的人都送一点钱给他,箫何比一般人,一般都要多送差不多一倍的钱给他,所以,因为是箫何在收这个钱,所以,刘邦尽管放心大胆地说谎,箫何肯定不会揭穿他这个底牌。当然,箫何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史记没有记载,我想大概有两点原因。一,箫何对刘邦的器重。这是一点原因,另一点原因,箫何对刘邦,也是一种安抚,因为像刘邦这种人,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在官场中间,他也是那种很能折腾的人,所以他对他表示得格外友好。

刘邦的贺钱万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他这个话一张口,就引起来了这次酒宴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吕后,吕后当时叫吕雉,吕雉的父亲,引起了吕公的惊讶,因为,从规定上看,这次酒宴规定,满一千的就算贵客了,刘邦出手报的数是一万,远远超过了规定,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从来的人来看,来的人比刘邦有钱的要多,比刘邦职位高的人也很多,都没有拿那么多,刘邦一出手一万,这也是不得了的。第三,我们从收入上看,秦代的县令,一年的年俸也不过是几千钱,一个亭长,他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上千,可是,刘邦来了个张口就是贺钱万,所以,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我们中国历来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说说谎的人,叫大言不惭,这个贺钱万大言。大言,展示的是说谎人的胆量,没有胆的人是不敢说谎的,所以这个话一出口,史书记载,吕公有一个反应,吕公大惊,起,迎之门。这个数字一报出来以后,吕雉的父亲吕公第一个反应是大惊,非常震惊,吕公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听到这个话以后,一是惊,二是起,三是迎,而且一直迎到门口,吕公的这个表现,我觉得他欣赏的是刘邦的胆量。根据一般人的常识都知道,这不可能拿一万块钱来,他欣赏的是他的胆量,同时,他还欣赏在说谎的胆量后面,所包含的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素质,政治家在某些场合,他需要作秀,所以,能够大言,这不但是显示了刘邦的胆量,而且展示了刘邦日后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一种潜在的素质,这是吕公非常欣赏的。一般说谎的人,说了谎言他就心虚,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现代西方有一种测谎仪,测谎仪为什么能测出你说谎呢?因为你说了谎话以后,你心虚,你心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上的变化,根据这个变化,可以测定出来,你是不是说谎了。我们说,拿现代测谎仪去测刘邦的贺钱万,绝对测不出来,因为他早已经习惯于这种东西了,成了一个惯性,所以,吕公恰恰是看出来了这一点,大言。

我们再讲那个不惭。刘邦是一个子没拿,说了个贺钱万,来到堂上,史书记载,刘邦有两个动作。一个,到了堂上以后,他就坐了个上席,挑了个最尊贵的位置坐下来了,那理由是我比你拿的钱多,我该坐这个位置;第二,在整个酒宴之上,史书还记载了四个字,叫狎辱诸客,也就是在酒宴中间,刘邦不但没有感到心绪,而且他还谈笑风生,拿着周围的人开涮,拿人家开玩笑,好像请客是他请的客,买单是他做的东,这一点更不容易,大言已经就不容易了,不惭更难,刘邦恰恰既做到了大言,又做到了不惭,所以,让吕公是越看越喜欢,这是个潜在的苗子啊。稍加雕琢的话将来能成大气,吕公很欣赏他。

吕公还有一个爱好,吕公这个人爱相面,他特别习欣赏迷信这个相面,他一看刘邦,不得了,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说刘邦这个人长相怎么样呢?龙准是鼻梁高,这当然很漂亮了,龙颜是说他的上颚比较突出,美须髯是胡子长得很漂亮,所以,吕公又发现,刘邦这个人不但有胆量,有一种潜在的政治家的素质,而且这个人面相非常好,一看将来就是一个大福大贵之人,不是一看,就是一个穷命相,所以,吕公一看这就爱不释手,开始给刘邦使颜色,让刘邦酒后留下来不要走,刘邦当然很机灵,看到吕公使颜色,他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他已经理解,县令这个贵客对他挺感兴趣的,他就一直留下来,留到最后,酒宴完了,客人都走了,吕公就开始跟刘邦说了,他说我一生看了无数人的面相,唯独你的面相是最好,他说我有一个女儿,尚未出阁,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愿意把我的女儿许给你。这个话一说,刘邦当然是乐不可支,本来这个酒就是混的,不但混了一个酒,而且混了一个老婆,而且我们后面会讲到,刘邦这时候多大,刘邦这时候已经是40多岁了,我们后面有一个推算。按照我的估算来说的话,这个时候,刘邦应当是43岁,43岁的泗水亭长,还没有妻子,人家白送给他一顿酒,还白赏给他一个妻子,那刘邦当然很高兴,说这顿酒没白喝,吕公许诺了这桩亲事以后回去,他的夫人马上反对,他夫人说了两点。他说第一,你一直说你的女儿是富贵相,一定要嫁一个贵人,你怎么能今天许给一个泗水亭长刘季呢?这是第一个不同意。第二,沛县的县令是你老朋友,对你多好,咱们家在单父县呆不住,跑到沛县来,是人家全部招待的,县令为他的儿子求婚你都不答应,你现在许给一个这么大年龄的,一个泗水亭长,他夫人不同意。但是吕家实际上是吕公作主。吕公就对他的妻子说,此非儿女子所知也,这个儿女子,要翻成今天的话,就不大好听了,有点类似我们说的老娘们儿,这事不是你们那儿老娘们所知道的。

吕公答应了这场婚事以后,吕公的妻子表示了一种强烈的反对,而他们的女儿吕雉,没有提出任何疑义就答应了,这是一桩什么婚姻呢?双方是什么情况呢?刘邦是在什么年龄时候结婚的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知道,刘邦生子的时候是46岁,他46岁得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而且,在刘邦这个儿子的上面,他前面还有一个女儿,就是汉惠帝的姐姐,鲁元公主,鲁元公主的出生年龄,我们大致上推定是在惠帝出生前两年,如果这样来推定的话,刘邦就是44岁得到了他的女儿,如果说刘邦是在婚后一年,生下女儿的话,那么,刘邦的结婚年龄大体商来说就应当是在43岁的时候,吕雉这个时候是多大年龄呢?史书也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件史实上做一个推定。

第一,当吕雉的母亲提出反对的时候,吕雉的母亲提了一个很强有力的对比,吕雉的母亲提反对的理由,是沛县的县令,向吕公求婚,吕公没有答应,沛县的县令地位很高,社会身份也很高,他向吕公求婚,这就说明吕雉属于正常出阁,而不是那种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的情况。而且,吕后的母亲也反对,吕雉的母亲反对,如果说是自己的女儿长期没有出嫁,成为母亲的一个心病的话,那么她早就同意这个婚事了,她不同意,也说明吕雉属于正常出阁。所以,从县令求婚,吕母的反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吕雉属于正常出阁,作为正常出阁汉代的女子,她的年龄不应当超过20岁,而这个时候,刘邦的年龄是43岁作业,一个不到20岁的女子,嫁给了一个43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身份不过是一个泗水亭长,吕雉就完全遵从了父命,这说明吕雉在未出阁之前,她是一个温顺听话的姑娘。

吕雉嫁到刘邦家里以后,一嫁到刘家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刘邦在婚前有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叫刘肥,刘邦后来是八个儿子,他跟吕雉生的我们叫嫡长子,就是刘盈,但是,吕雉嫁给刘邦之前,他还有一个庶长子,叫刘肥,这个刘肥是怎么来的呢?史记跟汉书有记载,说其母外妇也,曰曹氏,汉书的高五王传记载说,其母高祖微服时,外妇也。这两段记载稍有差别,提供两个信息。第一个,外妇所生,什么叫外妇?就是没有婚姻关系的,简单

来说,外遇之妇,刘肥是外遇之妇生的,所以她是有一个非婚生的儿子,他的母亲姓曹,所以叫曹氏,这可是给年轻的吕雉出了个大难题,不到20岁的姑娘,嫁到人家家里,首先面临的是人家有了一个儿子,这更说明吕雉做姑娘的时候,她那个温顺、听话,这个一般是很难接受的,下面就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

刘肥是什么时候生生出来的?我们现在根据史书的记载,只知道刘邦这个庶长子刘肥比他的嫡长子刘盈要年长,无论是生得早也罢,生得晚也罢,都有麻烦,生得早是个大儿子,你想想,如果是个大儿子,吕雉还不到20岁,一嫁到刘邦家里,面对一个大儿子,这关系很难处,大儿子难于培养感情,如果生得晚是小儿子,小儿子有小儿子的麻烦,你得照养他,你得照顾他,抚养他,那也是数不清的麻烦。这是第一。而且,第二年吕雉就生了自己的亲儿子刘盈,这又带来麻烦了,一个是亲生的儿子,一个是非亲生的儿子,这就面临着一个做继母能不能把一碗水端平的问题,这是非常困难的。有过这个阅历,你节会想像得到,亲生的你恐怕看着什么都是好的,缺点也是好的,非亲生的,总是觉得有一些别扭,所以,这个吕雉嫁到刘邦家里以后,她未出嫁之前很简单,就是个姑娘,是个女孩,作为女儿来说,她只要听话,温顺,就行了,但是嫁到刘家就很麻烦,作为继母,而且,刘肥是在谁家长大的?现在说法不一,有人说,刘肥出生以后,是寄养在曹姓女子家长大的,这个没有史实根据,另一可能性,就是他就在刘家长大的,无论是寄养在曹姓家,或是在刘家,他都有麻烦。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吕雉跟刘肥的关系问题上,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风波,起码史书中间没有记载,吕雉怎么虐待他那个非亲生的儿子刘肥,没有这种记载。所以,应当说这个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如果说我们前面讲相面成亲,我们看到,作为女儿的吕雉是温顺听话的乖孩子,作为继母的吕雉,是个善良贤惠的后母,这两个角色,应当说完成得都不错,而且,史书还记载,吕雉嫁到刘家以后,带着两个孩子去种田,到地里去干活,当时来了个老先生,一个老人,向吕后要谁和,吕后不但给他水喝,而且给他食物吃,这个老先生很高兴,吃饱了喝足了,就开始给吕雉相面,他说,夫人可是个贵人之相,这一说,吕雉也很相信这个相面,就赶快把他儿子拉过来,叫这个老人看,老人就又说了句话,说夫人的贵相,是源于你的儿子,你儿子也是贵相。然后,再拉着她的女儿来看,您的女儿也是贵相,当然这个话,可信不可信,可以做两面看。

一方面,吃了人家了,喝了人家了,你总不能说,你长得就是如何如何,这显然不合情理,你肯定要说一些好听话,这是人之常情;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说,司马迁在记录这个事情的时候,听了后来一些附会的话,因为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他的儿子做了汉惠帝,吕后做皇后,皇太后,后人在追记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有了一些溢美之词,附加的,追加上去的一些话,这种可能也有,但是不论怎么样,这件事情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除了我们前面讲过的女儿和继母两角色以外,这个小故事中间,说明了吕雉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家庭主妇,作为家庭主妇来说,她是恪尽职守,她亲自下去种田,这个故事发生在田间种地的时候,反过来说明,吕雉嫁到刘邦家里面,还要带着孩子去种地,这反映了吕雉作为家庭主妇,勤劳持家的一面。

刘邦作为泗水亭长,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负责把服劳役的人,押送到目的地。有一次,结婚以后,刘邦就摊上这个差事了,因为泗水亭长是一个文武兼有的角色,刘邦就负责押了一批服劳役的人前往咸阳,而秦代的劳役,既又累,还非常危险,很多服劳役的人,一去无归,就客死他乡了,所以很多人一旦征集他们服劳役,都争着逃,刘邦这一次很不顺,尽管他面相很好,这时候不管用,他押送了一批劳工去服役,走到半道上,今天跑几个,明天跑几个,是越走越人少,刘邦怎么管也管不住,你一个人看不住这么多人,他有各种机会可以走。这对于一个亭长来说,如果你押送的服劳役的人散了,你肯定有责任,要追究你的责任;如果跑光了,你肯定是死罪,所以,刘邦一想,我辛辛苦苦地往那边走,到最后人也是跑光,他走到丰县西边的大泽边,他对追随在他身边还剩余的人说了两句话,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适矣。你们都走吧,我也从此走了。这个意思说,反正是不行了,你们各奔东西吧,我也是完不成这个任务,我也得跑。刘邦这个话一说,反倒有十几个想跑的人不跑了,他觉得这个亭长很够意思,反而愿意跟着刘邦,这就是刘邦所具有的人格魅力的原因。所以,刘邦一看到不行,就从江苏稍微河南走一点,就现在河南的永城,有一个很有名的山,叫芒砀山,刘邦一看回不去了,押送到咸阳是死罪,现在把人放跑回去还是死罪,与其是死罪,干脆在芒砀山落草为寇,落草了,他就什么也不顾了。当然这个事不算了啊,你身为亭长,押送劳工,你不但看不住人,你还把人都放了,最后你又逃了,这在秦代是死罪地你不是刘邦逃了吗?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刘邦跑了,刘邦的妻子被抓起来了,吕雉就因为这个事,关到监狱里去了。所以,吕雉作为妻子,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史书记载,吕雉坐牢,还曾经受过虐待,当然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但是我们知道,古今中外监牢的生活,总是不是那么很愉快的,吕雉在牢狱中间遇到一件什么事情呢?有人虐待她,蕲州有一个人叫任敖。任敖这个人,他和刘邦人特别铁,刘邦逃了,他作为一个狱卒,他很照顾刘邦的妻子吕雉,结果他发现有人虐待吕雉,任敖一怒之下,

把虐待吕雉的那个人给痛打了一顿,而且把那个人打伤了,那说明任敖已经是怒不可遏了,才出现这个事情,反过来说明,吕雉的的确确在监狱中间受过虐待。至于吕雉什么时候放出来,我们不知道,但是知道至少说,她作为妻子,为刘邦的事情,她入过狱,坐过牢,受过虐待,吃过苦,所以,作为妻子来说,她也有重大的付出和牺牲。吕雉代夫入狱这件事情,吕雉从来没有再提过,她虽然在为刘邦的芒砀落草被迫进了监狱,而且受了虐待,但是,她等出狱以后,从来没有再提过这件事情。这件事,表现了吕后的深沉,吕后还是有一定肚量,还是比较深沉的一个人。所以,作为妻子来说,她可以说是任劳任怨,总之,我们这一集,讲的四个故事,相面成亲,表现了她的温顺听话;身为继母又表现了她的善良、贤惠;亲自种田显示了她的勤劳持家;而她代刘邦入狱,以后又绝口不提这件事情,又表现了她的任劳任怨。像这么一个人,应当说是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关吕雉私生活,有一些传闻,甚至于说得很难听,这些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看下集,一桩疑案。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2讲 一桩疑案

第2讲 一桩疑案

上一集我们讲到了吕后从出嫁到为妇,为人母,为任妻的一些事情,表现了青年的吕雉身上存在着一些美好的品质,我们知道,刘邦跟吕雉结婚,只过了五年,从43岁结婚,到48岁起兵反秦,其实在起兵反秦之前,刘邦跟吕雉已经不在一起生活了,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邦落草为寇了,吕雉不能经常和他生活在一起,还要为他去送饭,送衣,所以,在整个他们共同生活的这五年的后期,已经很不顺了,很不顺利了。而且,刘邦起兵反秦的时候是一个人走的,没有带家属,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的父亲,统统留在家里面,经过三年反秦,刘邦成了大功臣,在楚汉战争开始的时候,刘邦被封为汉王,到了陕西汉中这一带,这时候他仍然没有带自己的家属,吕雉,孩子,还有刘邦的父亲,仍然在江苏的老家。到了汉二年的五月,刘邦这个时候不但杀回了关中,而且统帅56万大军,打到了西楚国的国度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本来刘邦这一次东来两个目的,非常明确,第一,是要彻底消灭项羽集团,他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想这一次打到彭城,接走他的家属。因为彭城离他的老家沛县,相距只有二百里地,对于区区二百里地来说,接走家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刘邦到了西楚国的国度彭城以后,却没有把接自己家属的事情,放到一个优先的位置上,他忙着干什么呢?忙着寻找财宝和美女,他根本把接他父亲,接他的妻子,女儿,儿子的事,往后放了,没有来得及去接,结果他没有料到,项羽用兵神速,在他占领西楚国国都以后,项羽竟然带了三万军队,急匆匆从山东战场返回,从现在的安徽的萧县,也就是当时彭城的西边,直接进攻,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把刘邦56万大军的建制全部打乱,刘邦就逃了。到这个时候,刘邦才想起来,还有一个大事没办,他老爸,他老婆,他儿子,他女儿想起来要接了,赶快派人去接,但是,这个时候项羽也在派人去接,而吕雉和刘邦的父亲他们这些家属,怕被项羽的人找到,躲起来了,而且,在忙乱之中,走散了,吕雉的儿子汉慧帝,还有他的女儿鲁元公主,这两个小孩跑到一路,而剩余的,刘邦的父亲,太公,还有他的妻子吕雉,应当说,还有刘邦的一个哥哥,刘仲,他们统统地抄小路去找刘邦,结果刚好碰见项羽的军队,一下被项羽扣住了,吕雉很不幸地做了项羽手下两点零四个月的人质,而且在做人质期间,吕雉还差一点被项羽烹了,我们可以想像,吕雉心里边对刘邦肯定有怨恨,你想想,我们上一集讲过,她一个不足20岁的姑娘,嫁了一个43岁的中年男子,还有这么一个儿子,吃了那么多苦,还坐了牢,现在又差一点扔到锅里面,你说说,吕雉心里能平衡吗?我觉得,不管是谁,她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她肯定心里不平。

吕雉总算结束了两年多的人质生活,回到了刘邦的身边,但是回到刘邦的身边,吕雉就发现,今非昔比,因为,她回到刘邦身边以后,发现了一个让她想不到的问题,就是刘邦的身边已经有了一个新宠,戚夫人,戚夫人是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得到的。史书记载了这样几句话,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吕后的年龄大了,这会吕后有多大,等会我们可以推算一下,说吕后的年龄大了,经常担任留守的责任,这就是我们可以称为吕后这时候已经变成留守太太了,很少见到刘邦的面,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那么这个时候,吕后有多大呢?我们可以粗略地推算一下。吕后重新回到刘邦身边的时候,是汉五年的10月,也就是说,她经历了楚汉战争说是五年,实际上是四年,按我们现在西史,公元来计算是四年,四年的楚汉战争,三年的反秦,再加上刘邦跟吕后共同生活的五年,也就是12年,如果说,吕雉当年是正常出嫁,不到20岁,这时候放回来的吕雉是多大呢?不到30岁。就这,史书记载,吕后年龄大了。我们可以推想,那个戚夫人肯定比吕后年龄小得多,而且戚夫人能歌善舞,吕后尽管会勤劳持家,吕雉不会能歌善舞,所以这时候,吕雉的地位在刘邦的心目中间,更多的已经不是

爱情了,更多的是亲情,而不是一种爱情关系了。所以,吕雉结束了两年多的人质生活以后,她其实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就需要直面她的情敌,戚夫人。所以,吕雉看来她这个人生,其实走得也不是很顺。

我们看她,不到20岁,一出嫁就得直面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做了两年多人质回来,又需要直面一个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戚夫人,所以,吕雉面对戚夫人,也是非常难于处理,所以,吕雉就是回到刘邦身边以后,其实她和刘邦之间的感情已经非常淡了。无论从刘邦那方面,刘邦那方面,他有了新宠,对吕雉的感情很显然要淡下去,作为吕雉来说,为刘邦和刘邦的一家付出那么多,最后得到这么一个结局,她心里不会没有想法的。所以,两个人的感情关系是很淡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比较可靠的像史记有一段非常值得玩味的记载。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辟阳侯就是指的一个叫审食其的人,审食其被封为辟阳侯,说辟阳侯在吕太后那儿非常得宠,这叫幸吕太后,为什么吕后这时候变成吕太后呢?是因为刘邦死以后,他的儿子惠帝即位了,所以,吕后就被升为太后,说辟阳侯幸吕太后,这是一点,交代了两个人关系非常近,审食其很受吕后的宠幸,这是一点。

但是有人在惠帝那边,告了辟阳侯审食其的状,这个状一告,惠帝大怒,把辟阳侯抓起来,而且惠帝已经决定,要杀审食其。最关键的是下面有八个字,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这八个字引起了后人的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辟阳侯审食其跟吕太后的关系非常近,他这个近是怎么造成的呢?史书有记载,汉书楚元王传有一个记载这样说的,高祖使仲,与审食其,留侍太上皇,就是刘邦在外出反秦的时候,曾经留下来他的哥哥,仲,伯仲叔季的仲,留他的哥哥刘仲,和审食其这两个人,让他们留下来,照顾自己年迈的父亲,刘太公,这样,审食其就留在了太公的身边,而太公又是跟吕后共同生活的,所以,审食其也就从这个时候,从刘邦起兵反秦以后,审食其就一直跟吕雉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彭城之战中间,当太公和吕雉成为项羽人质的时候,审食其也做了人质,可以说,审食其陪伴吕雉度过了七年,他们有这样一个背景,有一个共同生活七年的背景,而且共同作为人质两年多,应当说,吕雉跟审食其可以说是患难之交,这就是他受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那为什么作为一个患难之交的太后,当审食其可能面临处死的时候,她感到惭,而不去救,有人就说话了,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这八个字,恰恰说明太后和审食其有隐情,有私情,有私密关系,或者说,有暧昧关系。就是两个人关系不正常,这个事流传很广,我们今天有一些人写东西,写书的时候,列中国十大男宠,审食其就进了十大男宠之一了,男宠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出现很早,汉代的皇帝,几乎各个有男宠,包括刘邦,包括惠帝,都有男宠。而皇帝有男宠这个大家议论得还不太多,如果作为皇后跟太后有男宠,就非常引人注目。所以,人们认为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说这是因为吕后因为跟审食其有这种不正常的关系,所以她无法出面去向她的儿子说情放了审食其,她要出面去说,人家就说,你来出面,你还不是为了你俩那点关系来出面,所以,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这样来解释,这个解释流传很广,我下面举一首唐人的诗。

大家知道,盛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边塞诗派,有一个代表作家叫高适,高适写过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辟阳城。这首诗这样讲,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这首诗,既批评审食其,也嘲笑吕后,同时还在批评刘邦,因为他中间有一句,说刘邦是英雄主,那么一个大英雄,反被儿女欺,被吕后和审食其欺骗了,还封审食其做辟阳侯,你想想,假如刘邦的妻子和别人私通,刘邦还封他为辟阳侯,那当然高适要嘲笑他。所以,高适中间说,吕后母仪,本来皇后要母仪天下,母仪到哪去了?本来,审食其是作为臣子,但是你臣节何在呢?我们从高适这首诗可以知道,至少在盛唐这个时候,吕后和审食其的绯闻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不然的话,我们这么伟大的一个边塞诗人,何必写一个辟阳城诗呢?

但是,学术界还有另一派意见,说不对,不能这样理解。因为,所有的理解都是根据刚才我引的那一段话来的,我们从那一段话说起。首先说辟阳侯幸吕太后,辟阳侯在吕太后那儿得宠这是事实,无须申辩,但是,这个得宠是辟阳侯审食其跟吕后曾经有过七年共患难的生活,她了解他,她信任他,他也一直在他们家里作为一个家臣,侍奉着吕后,侍奉着太公,在七年多的生活中间,特别是两年多的人质生涯中间,审食其肯定给吕雉做过不少事情,这应当有一个患难之交,关于宠信,得宠的事情,这个得宠不是因为他们有这种私情而得宠,而是因为他们患难与共而

篇三:《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

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01班

学号:201012010115

姓名:张秦娟

论文要求: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

①:自毁长城

②:生死决战

③:荥阳会战

④:霸王别姬

⑤:四面楚歌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

(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霸王别姬

中国历史上,数不完的王侯将相,道不尽的英雄豪杰。不是封疆辟壤的帝王,亦非开国列土的原勋,项羽不过是位功败垂成,壮志未酬的末路英雄。然其叱咤风云,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快意恩仇的一生,却举世无双,独放异彩;更有霸王别姬的故事,至今令人唏嘘不已,永怀难忘。

项羽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但是他自信过了头,也就成为了一个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因此,项羽在性格方面的弱点造成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但是在现代人心目中项羽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尤其是项羽和虞姬那段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更是引来后人无数的演绎和解读。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所向披靡的英雄,在最需要他坚韧不拔,起死回生的关键时刻,项羽对待爱情却又过了头。因为项羽在坦诚面对爱情的时候,却忽略了他曾经为之奋斗的江山,忽略了随他东征北伐的好战友,理智的天平在此时身不由己地偏向了情感。

公元前209年,项羽助项梁杀会稽太守,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经常随项羽出征。项梁死,项羽为次将,施升上将军,虞姬与项羽形影不离。古战场,硝烟弥漫,尸横遍野。楚汉之争已近尾声,项羽垓下被围,弹尽粮绝,是夜,寒风刺骨,四面楚歌。霸王以为楚地尽失, 以酒浇愁,慷慨悲歌,感上天时不与我,虑爱人命途多艰。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项羽突破重围,至乌江畔,叹无颜对江东父老,拔剑谢世。清朝诗人何浦《虞美人》

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军恩是楚腰”,认为八千楚军被迫投降刘邦,没有一人像虞姬那样的坚贞。

西楚霸王项羽面临战败,必须与江山、美人、宝马诀别的辛酸令人痛心疾首。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曾经自信无比的项羽在面对千军万马的时候,从来没有犯过难, 但是面对虞姬,他数遍吟唱《垓下歌》,并洒下了英雄泪。不管虞姬究竟和没和那首成熟的五言诗,但是这是英雄与美女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最后一次敬酒,那酒中有霸王的泪痕,那战火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虞姬陪伴霸王,年复一年,不停征战,她为情人忧心,为将士忧心。所以虞姬对项羽不是女色亡国,而是体现了虞姬对项羽的真感情。当然虞姬的真感情也换来了项羽的真性情,可是项羽难道忘记了他一生的梦想就是想雄霸天下,在最后时刻情感的脆弱也就意味着最终的失败。

英雄末路,长歌当哭,何其壮怀激烈,愤懑不已;明志以剑,示爱以血,多么荡气回肠,感天动地。末世英雄与绝代佳人,共同经历了涂炭战乱的离散,享有了显赫一时的荣耀,面对了穷途末路的悲凉,却始终不离不弃,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给爱人绝处逢生的一线生机,何等可歌可泣。一对乱世鸳鸯,用生命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爱情故事,最凄美的爱之婉歌。

项羽能征善战,功业赫赫,英气过人,勇力无双。乱世的叵测造就了他的杀戮成性,但赤诚的本质,却注定他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真心英雄。这样的男人,一定不会让女人深夜独自搭车回家,或是和她们AA质买单;也不会将女人玩弄于掌股以慰一己私欲,或者签订婚前协议给自己尽留退路。也只有这铮铮铁骨,血气方刚,勇猛豪爽,侠胆柔情的男人,才会令女人义无反顾的与之同悲欢共生死,心甘情愿用自己的血,暂暖一颗绝望的心,激发他的求生意志,天纵豪情。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一次悲壮的分手,应是为了聚会的告别。有这样一份饱经生关死劫的爱,项羽和虞姬在黄泉路上,一定会相逢吧?每一个女人,也都在期盼今生来世,能与一个这样的男人相遇,倾心相爱,共谱爱歌吧?

我认为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项羽是情意绵绵的伟丈夫,在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英雄征战沙场,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泪,更不可等闲视之。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以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的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项羽也是一个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的自信和自爱。看到这些,怎不使人想起那

“彼可取而代也!”的非凡气概?怎不使人想起他巨鹿战中万夫莫当的英姿和彭城叱咤风云的气势?项羽从始到终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是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项羽更是一个忠厚豁达的男子汉,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并说楚地还有十万人,足可以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不忍杀之,以赐公。”项羽的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而又善良不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宁愿慷慨悲壮地去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正如郑板桥所叹:“相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于古无。”

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豪爽。它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爆裂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一个真实的人应是多种性格因素的统一,项羽无疑是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它将牢牢地屹立于历史长河中,虽经千年冲蚀,涤荡,依然历久不衰,魅力无穷。我们不能单以是否成就了帝业来评价项羽的是非功过,而要按他的历史实绩来评价。项羽固然没有成就帝业,但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了内战,使汉统一了全国。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项羽是一座金铸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战车上,供后人瞻仰。

篇四: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

班级:

学号:

姓名: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

①:韩信被杀之迷

②:刘邦胜利之谜

③:韩信身世之谜

④:刘邦崛起之谜

⑤:窦婴与外戚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

(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答:(专题1)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

后来,韩信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辞去左右,拉着陈豨的手(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仰天长叹道:“你可以同我说知心话吗?我有话想同你讲。”陈豨表示一切听从将军的命令。韩信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平素就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要陈豨只管起兵,自己定从京城策应。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陈豨方面的消息。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萧何商

议,假装有人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道:“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被诛灭三族。韩信临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我认为韩信被杀有很多原因:首先,韩信是自立为王。韩信平定齐国后,借口齐国反复无常,且和楚国相临,要求封自己为假王(代理国王)。这时候刘邦正被楚兵围困在荥阳,眼巴巴的正盼着韩信来救他,看到来信后跳起来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正早晨也盼、晚上也盼的等着你来救我,你却要自立为王!”(看看,这可是刘邦亲口说的:“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急得陈平和张良又是踩刘邦的脚又是附耳劝说,刘邦才醒悟过来改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大丈夫定诸侯,既为真王耳,何为假王!),可以说韩信这是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阴了刘邦一把。世人皆知刘邦流氓,可想刘邦怎能咽下这口气。其次,韩信有三分天下的机会和本事。当年楚汉胶着时韩信帮了刘邦一马,而且后来跟随刘备打天下,其功劳更不可没。然而,当天下已定时,有哪个皇帝会在自己身边留一猛虎。并且,后来韩信居功自大,到处炫耀,可想而知,皇帝听了心里自然不痛快,就注定了他要被除。最后,韩信虽然不是刘邦亲手杀的,他的死是萧何实施、陈平谋划、吕后下的决心,妙就妙在刘邦当时不在场。可这一切和刘邦是脱不开干系的。从韩信死后刘邦的态度就可看出来。刘邦得知韩信被杀后是“且喜且怜”——领导为韩信同志被杀很是高兴,领导为韩信同志的"堕落"很是可惜。

这学期的选修课让我学到很多,以前只知道刘邦身边有大将韩信,却不知道韩信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以及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最重要的就是做人不能骄傲自大。你自己有再大的本事,也要懂得谦虚。正所谓,宝剑藏锋。锋芒毕露,只会让他人反感,在特殊时期就会招致杀身之祸。要懂得分析时事,以及自己所处状况,合理抉择,不能像韩信一样有机会时,没有决定分天下,在后来都没有正当理由的时候却起了谋反之心,最终为妇人所杀。为世人所叹息。当然,韩信毕竟是有才能的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给自己攒足立足社会的资本,才能更好的应对复杂的社会,才能过得更好。

篇五: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

班级:

学号:

姓名: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

①:窦婴与外戚

②:韩信被杀之谜

③:韩信功过之谜

④:刘邦胜利之谜

⑤:刘邦用人之谜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

(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答:在《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视频课中,刘邦胜利之谜这个专题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个专题主要讲述刘邦夺取天下走向胜利的原因,他从刘邦的性格、行为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刘邦成功的原因,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一: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又有虚心纳谏的态度。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二:在危险面前保持镇定的心态,又有反败为胜的机谋。此外还主要介绍了刘邦在用人方面的八个特点,知人善任,这也是他能打败楚霸王项羽,最终登上帝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视频课的学习,让我对刘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似平庸甚至曾在人们心中留下地痞无赖的刘邦最终却打败英雄楚霸王夺取天下,靠的不仅仅是运气,更多的取决于他个人的个性,刘邦虽然贪财好色,有点无赖,但是他却肯听下属的劝谏,知错就改,肯放低身价,尊重人才,所以才能打败赫赫有名的楚霸王。在这个专题中刘邦对于自己为什麽会成功项羽为什麽会失败与大臣们进行了讨论,在这次讨论中,刘邦指出用人是他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刘邦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在指挥部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以取得胜利这个方面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还有带领军队去作战,每战必胜,这方面我也不如韩信。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充分任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刘邦认为,能够用好人是他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我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是一个好的领导的必备素质。其实,知人善任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人际交往之中。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

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而且了解周围的人,对于我们彼此之间的相处有很大帮助,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由于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所以关键时刻他最不缺的便是人才。不拘一格可以有利于我们与各种各样的人更融洽的相处,同时也给了我们了解不同层面不同性格的人的机会,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结交更多朋友。第四个特点是不计前嫌,我们有一句话老话,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要用一个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是让很多刘邦的老人不满意的,我们跟着刘邦跟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陈平这个小子一来,就给他那么高的职务,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这些去举报的人给了陈平这样一个罪状,可以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于是他便叫来陈平询问,陈平便告诉他,我原来是追随魏王,但是我的计谋,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去投奔项王,项王同样是这样,言不听,画不从,而我又听说大王你广纳人才,求贤若渴,是一个会用人,敢用人的人,我才来投奔大王,我陈平是光着身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来到大王军中的,我如果不接受人家的赠送,不收一点礼金,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现在向大王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大王觉得我这些建议是可以用的,请大王采纳。如果大王觉得我的这些建议,我的这些计策,我的这些谋划,是没有用的,他们送给我的礼金还在,我原封璧还,从此告辞,行不行?刘邦说,对不起,我错了,寡人错了。寡人慢待先生了,请先生不要介意,请先生继续留在寡人军中,用人不疑。那么正是由于刘邦的这样一种信任,陈平愿意为刘邦效力。在人际交往之中,我们也常常因为许多误会而失去一些很好的朋友,也常常会因为一些矛盾与某些人断绝来往,从而错失很多问题,倘若我们可以不计前嫌,有时也许会多一个知己。第五个特点是坦诚相待,我们知道在与他人真心相处的过程之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我们要彼此要尊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在和他人相处过程中我们能真诚相待、彼此信任、彼此尊重,便能获得他人同等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使得彼此之间的矛盾误解大大减少,想出更加融洽。第五个特点用人不疑,用人不疑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对于我们的朋友,要相信,既然认定他,和他做了朋友,便相信他,不要因为某些流言和他人的挑拨而怀疑他,这样再好的人也成不了朋友,再好的朋友也会失去。

刘邦用人方面的特色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他的这些特点,只要我们能活学活用,便可以受益匪浅,我只是分析了其中个别几点而已,他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用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