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李白送别诗的代表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6:58 字数作文
李白送别诗的代表作字数作文

篇一:浅论李白的送别诗

目 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2

一、送别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2

二、独具特色的李白送别诗……………………………………………………………3

三、李白送别诗独具特色的成因………………………………………………………5 参考文献………………………………………………………………………………………6 开题报告………………………………………………………………………………………7 毕业论文学生承诺书…………………………………………………………………………9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考核表……………………………………………………………………10 毕业论文教师责任承诺书……………………………………………………………………11 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12 毕业论文答辩与评审记录表…………………………………………………………………13

浅论李白的送别诗

潘 玉

摘要:送别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送别诗按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借景物描写抒发离别之情;二是借离别抒写其远大的胸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李白送别诗感情基调的高昂、豪放、洒脱的艺术特征。而形成这特征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时代的原因,包括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因素,二是个人的原因,即李白胜则更胜一筹,败则屡败不馁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奋进、豪放的诗人精神。 关键词:送别诗;人生态度;艺术特征

“送别诗”的格调氛围一般是愁怨低沉的,而李白的送别诗在唐以前和唐以后是一种别调:积极、奋进、豪放、昂扬。这一现象是独特的,也是引人注目的。从探究李白的送别诗入手,可见其人生态度和其诗歌的主体风格,甚至与风格联系紧密的社会时代特色。“一管以窥豹”,能从这类诗挖掘出其时间纵深上的独特和空间广延上的深邃,确实有研究的必要。

一、送别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

自古情深伤别,愁恨成为送别时的特定氛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从《诗经》开始对离愁别绪的悠悠咏叹便一直成为文学作品永不消解的内容,正是这种离愁况味催化了送别诗的成熟,从而使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

《小雅·采薇》中有一名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日出征,杨柳呈依依之状,烘托征人依恋难舍之情,今昔对比,悲苦异常,自此杨柳依依也就成了后人惜别的象征意象。当然这还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送别诗。 在《古诗十九首》中,朋友阔绝,死生之别,反复低徊,使读者悲感无端,不能自已。如“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兹。”等都笼罩着离别的愁云惨雾。 在江淹的《别赋》中这种离情别绪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并以为别情痛苦之深,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秦汉至南北朝,离情始终是人们心中最柔弱的情结,送别诗的情感基调始终是悲苦、低徊、抑郁的。虽然曹植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并序》)的豪迈之语,但也不过是勉强安慰对方,宽解自己而已。

宋代以词显长,词“要眇宜修”,将离愁别绪更是渲染得淋漓尽致。如柳永的《雨霖玲》是这样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辛弃疾的《贺新郎》:“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风格沉郁悲凉。

而到了唐代,离别诗的情感基调发生了变化。绝大部分一扫前期的儿女之态,将离别之情化作豪迈之语,其中最突出的是盛唐的李白。在《广陵赠别》中,他充满豪兴地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在李白的许多送别诗里,高昂、豪放、洒脱取代了悲苦、低徊、抑郁,而成为其诗的主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李白的送别诗独具特色呢?

知人论世,我们就能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发现盛唐诗坛的大风向,而且也可以从送别诗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感觉到时代的气息,体味出时代的土壤与诗歌的紧密

联系。

二、独具特色的李白送别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代因罪流徙到西域,幼年随着父亲迁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故自号曰青莲居士。他在青少年时就博览群书诗才横溢,又喜好击剑,广交豪雄,并饱览了蜀中山川名胜。他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理想,却又不屑于走科举的道路,25岁时便离乡远游。他一生有两次大的漫游时期,一是以湖北安陆为中心,一是以梁园为中心。在这两次漫游中,他饱览了祖国名山大川,开扩了胸襟器识,广交天下朋友,与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因此留下了许多歌颂友情、叹惜离别、抒发心志的送别诗。

别情,是人生普遍存在的生活体验。一别之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会引起原本平衡的心境失去平衡。诗为心声,当心境依然处于惘然若失之中时,言辞就自然悲切,抑郁;当心境在短时间内失去平衡,然后因为一些别的寄托又渐趋平衡时,言辞就比较的平和、明丽。因此一般送别诗可以有几种情感:一是勉励他放心前去,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如《冬日别董大》;二是表现依依不舍的惋惜之情;三是互相激励,对以后相会踌躇满志,其中当属第二种最常见。

李白是一个“狂人”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狂人”,有他独特的一面,作为一个普通人,又具有平民性格。同样,他的送别诗,既有一般送别诗的情感,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借景物描写抒发离别之情

先看《南阳送客》:“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游子伤。离愁怨芳草,春忽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

这首诗五六句写景而兼叙别,古人送别多折杨柳相赠,因柳留谐音。柳者,留也,表挽留之意。第五句“离愁怨芳草”意思是:送客之人,伫立远望,最后只见芳草不见人影。似人影为芳草所没,二者结合起来写,带有浓浓的惜别之意。前面四句都是直抒胸臆,这样有点曲折,容易加深印象,最后以“再三别”惜别之情表现得尤为强烈。垂杨依依,芳草没没,故人远去,仍挥手相别,此情此景,笼上一层伤感的柔纱,令人欲罢不能。和普通人一样,李白也是极重情感的,故人远别,自然也会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情感。但这类诗作并不是很多,因而并不能代表其诗的主调。

再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杨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杨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

绮丽,被清人孙沫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二)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

先请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刚离开蜀地时赠给送别的友人的作品,表现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的积极向上的心情。诗的前四句写的是行舟暂视的昼景,诗一开笔就给人以磅礴之感,渡远荆门,为的是游历楚国,然后描绘出一幅壮大的山水图画,绵绵群山,阔大原野,滚滚江水,漠漠大荒。意境高远、壮阔,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给人感官感受上的特征就是格调高昂,全然没有送别时的悲戚。五六句是诗人的想象,也同样是壮阔雄美的。全诗只在末两句点明送别之意,但也纯粹只是客观上的叙述,诗人的别情已被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取代。

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名篇《蜀道难》,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平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言。”近人岑伸勉考证,此作品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不管李白的这篇作品作于何时,我还是采用詹瑛先生之说,把它划为送别诗一类,即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之作。基本意思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虽然诗人是送友入蜀,但又极力劝他不必去,为什么呢?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且猛虎、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根本不同于以前的种种,全诗从一片惊叹声中开始,首先就给人一种不凡的气势,接着从茫茫太古的古老神话传说说起,古蜀道的险峻与神秘就使人不寒而栗。然后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形容爬蜀道的艰难经历。“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以及“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悲凉气氛的渲染为描写对象,从人的生理、心理两方面,迫切召唤行人回归。

诗人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酣畅淋漓地热烈奔放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送王炎入蜀可以成为诗人当时写作的一种动机。“讽章仇兼王京”可以成为他当时写作的一种心情,因此全诗给人的感觉是无论时间地域或空间地域都很阔大,全诗的格调也是豪放壮阔的。

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之类的作品,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宣州谢眺楼饯别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愿“乘扁舟浮于江湖”的洒脱;《江夏别宋之悌》中“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的豪放;以及《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中“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的阔大,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白送别诗的这一特点前面已举了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论证,如果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也就是说将李白的送别诗与其它朝代的留别作

品比较起来,也是独具特色的。

我们再从宋齐梁时期沈约的《别范安成》和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作一番比较。

先看《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再看《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泪无穷。”

两者都是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深厚感情,在形式上都是五言律诗,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两者在感情基调上有明显的不同。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李白送别诗的代表作)

沈约的《别范安成》中有一股浓厚的悲凉感,昔时书生意气视离别为“易前期”,而如今老将至矣,生离亦或就是永诀,故诗人劝友人不要说眼前这一樽酒浅薄,说不定这一别以后恐怕不易再见了。因此此诗在浓浓的情意中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伤感和凄凉。

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作于安史之乱(755—762)时期,前六句明朗、愉快。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现时间的悠久,李白则想到了空间的辽阔,“人分千里”“兴在杯中”“兴”指豪兴,因为宋之悌率军北上,正是建功立业之时,至此全诗豪兴满怀,昂扬向上。最末两句,有人认为是衰飒之言,泪水尽掩豪情,将全诗收在一片呜咽声中,因而将全诗定为一种哀调,其实并不尽然。诗人听到鸟吟,猿啸自得其乐,宋之悌戎装待发,志得意满,自己年华已逝(已是五十多岁),却是功名未立,因而有感于怀,一片悲愤化作泪雨,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究其实这是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所以读来并不觉得衰飒,相反只觉得“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唐朝开放的社会氛围和乐观而上的社会心态,使诗的创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大丈夫当治国平天下”是唐诗人的远大志向,因而其诗歌风格大抵是高昂豪放的,李白则又是唐诗人中的佼佼者。

初唐时的王勃就是以诗风的高昂豪放为特色的。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能摆脱一般送别诗的旧套,不仅仅只停留在安慰惜别上面,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和乐观开朗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时代气息。然而当他被迫远离宫廷,蹭蹬下僚的时刻,那种经世致用的政治热情便化成了失意后的痛苦和愤懑。不过他并未消极遁世,而是在静以待时,待时而动。王勃在《春思赋》中对自己的前途满怀希望地憧憬道:“长卿未达终希达,曲逆长贫岂利贫。年年送春应未尽,一旦逢春自有人。”

而处于盛唐时期的李白自觉沿着前人的足迹不但前进开拓,而且达到了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程度。如《行路难》这是天宝三载(公元774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结尾处忽开异境,幻想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充满着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全诗格调高昂,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不仅如此,还有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同样体现了他送别诗的总体风格:阔大豪放。李白转徙的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篇,其中送别诗占有很大的比重。著名的还有《送友人》、《送孟然之广陵》、《劳劳亭》等,除了《南阳送客》《劳劳亭》、《灞陵送别》中含有浓重的悲苦愁怀之外,其余的格调大体是高昂、豪放、洒脱的,这种缘由是很值得探求的。

三、李白送别诗独具特色的成因

篇二: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目 录

[摘 要]............................................................. 3 [ abstract ]........................................................ 4 一、李白送别诗介绍.................................................. 6 二、李白送别诗的景物描写............................................ 6

(一)实景描写 .................................................. 7 (二)虚景描写 .................................................. 9 三、李白送别诗中的酒意象............................................ 9 四、送别诗于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 12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4

[摘 要]:李白创作了一百三十多首送别诗,艺术上变化多端,自由挥洒,敢于

创新,不拘一格。送别诗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安二年为界,李白早期的送别诗多用格律体,写得明朗单纯,侧重于叙惜别之情;后期的送别诗则采用了不少歌行体,在情感的表现上要丰富复杂得多。另一方面,虽然他与王维、岑参等诗人共同反映了唐朝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但李白的送别诗在情感表现、意象运用上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关键词]:李白;送别诗;艺术;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 Bai 's Farewell

Poems

[ abstract ]: Li Bai created the Chinese poem, artistic liberties, be the most changeful, dare to innovate, not to stick to one pattern. Farewell poem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ems of Li Bai. In Changan for two years for the community, Li Bai's early farewell poems in metrical form, written in clear pure, focuses on Yu Xu farewell feelings; later farewell poems by some of the songs in line, in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to enrich more complex. On the other hand, although he and Wang Wei, Cen Can and other poets in Tang Dynasty to reflect the positive spirit of the times, but Li Bai's farewell poems in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 use of image has its own distinct personality.

[ Key words]: Li Bai farewell poetry; art;

引 言

李白交游广泛,又十分讲义气,重友情,他对朋友真挚的感情凝结在诗歌中,成为他心路历程的重要记录。李白创作的送别诗有一百三十多首,占其全部诗作的约六分之一,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很有艺术个性。送别诗是一个传统的诗歌题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被称为“万古送别之祖”的《邶风·燕燕》和《秦风·渭阳》。送别诗的创作由此滥觞之后,直到唐代才发展到最为繁盛,艺术成就也最高的阶段。而李白的送别诗是这一时期送别诗中风格特征最鲜明,颇富艺术个性,也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风格即人”,李白的一百三十多首送别诗也正如李白的浪漫气质一样,体现出独一无二的浪漫主义色彩[1]。李白常被人称为“天才诗人”,他以卓越过人的天赋、才学,以及超级的自信来创作,使他的诗歌就像其性格一样或热情奔放,或潇洒飘逸,但不论怎样诗人的情感在诗中都是不可羁勒、不受拘束的。这就使得李白的送别诗体现出情感的多样化。

篇三:关于李白的送别诗

关于李白的送别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关于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秋浦歌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篇四:关于李白的送别诗

关于李白的送别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关于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秋浦歌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逸,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篇五:读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的心得

读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的心得

www.9babyhome.com

诗一直被认为是李白一生成就的主要代名词。作为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国巨星,李白天纵之才以其英才瑰丽的“诗世界”映照千古。其中李白的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情别绪的诗歇,它包括送别、留别、赠别、饯别等内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国古代的送别诗不仅数众多,而且历史悠久。

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每个人都有这种念故恋群的心理,它是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自发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习惯,它是脆弱的生命个体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为了逃避恐俱、摆脱寂寞的一种本能的相依为命,而离别却是对这种群体感情的解构。同时,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重团圆、苦离别的传统,这种民族心理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的地理状况、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交通很不发达,每一次远行往往要花上数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抵达目的地,路途中的困难和风险无法预知,所以在离别之际,前途难测的阴影就不免袭上心头,每一次外出远行似乎都意味着长久的分离,甚至永诀,内心深埋着前途之忧、感情之虑,因此,常把生离与死别联系起来。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送别诗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

送别诗作为传统题材,早在先秦时代就己经出现。《诗经》首开我国送别诗的先河,《诗经》中的《邺风·燕燕》是一篇送别亲人的诗歌,《小雅·皇皇者华》是官场送别之作,《秦风·渭阳》表达出送别舅舅、思念母亲的深厚情谊。屈原没有写过专门的送别诗,但他的诗歌不止一次涉及到送别,例如《楚辞。河伯》:“手交分东行,送美人南浦”。到了汉代,曾出现过一组无名氏假托李陵送苏武南归时所作的(李陵送别诗二十一首》,其中有不少饱含离情的诗句,初步具备了送别诗以情为主的特质。曹魏时的送别诗数量不多,内容大多未超出游子思妇的范围,只有曹植等人的送别诗注重描写战争年代中生命所遭受的摧残,能够敏锐把握人们对生离死别及其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唐代的送别诗还打破了文人以诗相赠的专利,送别诗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呈现出杜会化、民间化、多样化的特点,送别诗由原来文人间的酬赠,扩大到边塞赠别、官场赠别、市井赠别、隐逸赠别、君臣赠别、亲人赠别、情人赠别等,并涌现出诸如王勃、王维、王昌龄、李白、旧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高适、岑参、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一批擅写送别诗的大家,唐代送别诗己经达到我国古代送别诗的最高峰。后世送别诗大多遵循唐及以前送别诗的发展道路,也出现了不少优秀之作。李白是写作送别诗的高手,多有不凡之作,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送别”是李白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据笔者统计,李白的送别诗约160首左右,约占其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送别的对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学士、妻子情人、亲戚朋友等等,牵扯到各种社会关系,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有求学、谋仕、从军戍边、行旅交游等各方面。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种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白送别诗的意象与愈境

据笔者统计,李白的送别诗中共有34处用到“秋”字,表示地名和其他名词的如“秋浦”、“秋毫”等除外。李白对“秋”字的使用,有的颂扬秋天的明洁和高远,但更多是写秋天的萧索悲凉。李白的送别诗中用到“秋”字而为典型颂秋的作品,只有《秋日鲁郡尧祠亭 上宴别杜补胭、范侍御》: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普酒白玉壹,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杖.歌鼓川上辛,曲度神奴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此诗开篇即以“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秋天没有了传统的悲伤情绪,取而代之的是雅兴和轻松.在“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一句中,黄昏也没有了传统的萧索风景,取而代之的是明丽和静谧。在轻松幽雅的情景下,别情也有别于传统的悲婉情绪,将逸兴加入其中,这才是具有李白特色的送别诗。历

史上对“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一句,乃至整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例如钟惺评首二句:“此二句之意,俗笔便倒转用.”①这是李白唯一一首明确颂扬秋天的送别诗。诗人们大多都从“色”、“容”、“气”、“意”和“声”五个方面感受秋天。李白的送别诗中,多从秋意、秋声两方面反映秋天的萧瑟。

三、月愈象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既有约定性的现成涵义,又有非约定性的多用手法,月是团圆的象征,它寄托着亲人团聚的盼望;月是思念的载体,如缕的月光承载着不尽的相思;月是故乡、故园,是架在游子与家乡之间的桥梁;月是永恒,它跨越时空,沟通古今,阅尽沧桑,见证兴亡。圆月当空,亲朋相聚,本是人间一大乐事,然而人生无常,聚散难定,身不由己、天各一方之时,月便成了人们倾诉感情的对象,也成了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媒介。在古代的送别诗中,明月意象更是多见,明月和离别的联系极为密切。 月惫象是李白诗歌的重要意象之一,也是其送别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意象。据笔者统计,李白共有160首左右的送别诗,其中月意象共出现了69次左右。在李白送别诗中,月意象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月意象的第一种情感内涵,也是最表层的内涵,是作为单纯的时间概念,这和中国古代的送别传统有很大关系。古代的送别带有很强的仪式性,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仪式性送别,这种仪式多在离开的前一天傍晚或晚上举行,众人送别以后,离别之人会象征性地离开,但并没有真正离开。二是实际性的离开,这发生在离开的当天早上。写作送别诗多在仪式性送别场合之下,所以,中国古代的送别诗多描写黄昏和傍晚景象,明月意象就是其中之一。东林送客处,月出白旅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澳。一一《别东林寺僧》 这首诗的情感有别于传统送别诗的哀婉、豪放之情,其情感基调在于“笑别庐山 远,何烦过虎溪。”一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和u,自有灵犀一点通”的默 契充斥于期间,让所有的情与景产生白描的色彩,淡得几乎体会不到。此时的“月” 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介绍了送别的时间。在李白的送别诗中,这样的例子还有 很多,如:

哲行新林浦,定醉金陵月.(《送友人游梅湖》)

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送崔十二游天竺寺》)

白绪洲前月,天明送客回.(《送殷淑三首》之二)

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洞庭醉后送蜂州吕使君果流注州》)

当月意象表示夜晚时,有时候也用于衡量时间,如“看君颖上去,新月到应圆。” (《送别》),诗人用新月到月圆的时间来衡量友人在路上用的时间,同时月圆

也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带有诗人对友人圆满的祝福。在部分诗歌中,月意象也用 于表示时间流逝,如“中天度落月,万里遥相过。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蹼跄。”

(《五松山送殷淑》),明月的永恒性和时间的不可逆性构成对比,从而更加珍

惜时间。在这首诗中,这种情感表现在诗人更加珍惜和友人在一起的时光。

月意象作为单纯的时间概念的同时,往往也创造了某种审美意境,为诗人莫

定了感情基调:

四、酒意象 酒在中国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是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大至王朝庆典、军队出征,小至朋友聚会、家人团聚,酒在人们生活中都起 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迎来送往的设宴饯行中,酒更显示出助兴添趣的功效,所 以把酒壮行在我国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送别方式。酒成了人们表达感情,寄托理想, 增进友谊,扩大交往,维持心理平衡,调解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精神幽灵。酒意 象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酒意象在李白送别诗中的第一种情感内涵,也是最表层的内涵,是作为单纯

的物质概念。饯行筵席上,酒必不可少,酒意象作为一种饮品屡次直接出现在送 别诗中。

食出歼田美,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

此诗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一句以水的不

绝喻指别情的绵长。“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则主要写酒食之美。

五、秋愈象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浪漫主义的诗风豪放职逸。但是, 他伤感的一面也不容忽视,秋天、霜露成了李白抒发悲感的物象。秋天被文人斌予的感情色彩至为浓烈,屈原的《湘夫人》、宋玉的《九辨》都是以悲秋描写而著名①,“秋”自古以来就同“悲”这样一种特殊的情感类型有了不解之缘,文人用秋天的自然景观来抒发悲哀失意的心绪。伤感凄凉的情景,早已熔铸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表现传统,涤荡着失意、凄凉、羁旅人生的文人墨客。“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气秋天一到,文人,特别是失意文人的心头,便常常笼罩着一层悲哀的阴影,文人的作品反映出季节与人情绪的对应关系成为一种审美定势。①注:《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润庭波兮木叶下。”;《九辨》:“悲哉, 萦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六、李白对送别诗的创新

摘要:送别诗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均有脍炙人口之作传世.而盛唐诗仙李白之送别诗则在意蕴情调和境界等诸方面均有不同于前人的创新之处,这一方面因为盛唐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与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等个人因素有关.探讨李白送别诗的创新点及其成因,可为当代诗歌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李白的大部分送别诗作冲破了传统老套,具有送别之外的情感思想含量,立意新颖。其一,借送别抒发自我理想情怀葛景春先生说:“从坦率和真诚的角度上说,李白为人,可以说是像玉一样透明,如见肺腑。”l2]元人方回《桐江续集》说李白:“最于赠答篇,肺腑露情素。”李白自幼就有建功立业的理想。面对即将离别的友人,便不免一吐为快了。(一)叙说功成身退的理想李白长安时期的送别诗作常以此为内容。如在《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一诗中诗人向友人表示:“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在《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中也向友人表示:“予欲罗浮隐,犹怀明主恩。踌躇紫宫恋,孤负抢洲言。”然而,长安时期的李白并未得到玄宗的重用,反受权贵排挤打击,于是在《送裴十八图南归青山》二首中,诗人表示要与友人一道归隐山林:“同归无早晚,颖水有清源”,但一面又说:“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表明自己在建功立业前的归隐是不得已为之,一旦有被朝廷重用的机会,自己便会象谢安一样,为国为民建立功勋,他相信这样的机会必定会有。

七、表现思想性格

在李白的送别诗中,人物介绍的第三方面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思想性格介绍是人物介绍的一个重要方面,性格决定命运,正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决定了人物的行为。李白的送别诗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友人,一是自己。诗人通过介绍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和赞美了人物的某种品质。韩生信英彦,装子含清真。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峻节凌远松,同袭卧盘石.斧冰嗽寒泉,三子同二展.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

一一《送韩准、装政、孔集父还山))(节选)节选部分介绍了韩准、裴政、孔巢父三人的性格及日常生活,正是他们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韩准是真正的英才,裴政有清高的胸襟,孔巢父有更出色的才质,三人都喜欢山林,高风亮节超过傲箱的青松,三人一起露宿山崖,领略刺骨的寒风,他们一起凿冰取水,在寒泉边洗漱,三人的足迹体现一种豪情逸兴。正是这种不为功名利禄所羁绊的性格决定了他们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这也是韩准、裴政、孔巢父三人还山的理由。在李白的送别诗中,除了介绍人物的性格以外,诗人还常常申诉自己的理想抱负,这种理想正是他性格的反映。

李白是一个孺释道思想兼有的人,豪侠而有抱负,李白的豪侠本性与入世精神的构合,在体现出建功立业的进取热情与宏大高远的襟怀智取的同时,更深藏着一种正直高尚的品格

情操与自尊自重的人格力量。因此,他一方面既有积极进取以求入世又抗节自立且不媚世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设定了功成身退式的高度理想化的人生。李白一生的政治抱负与人生观念正是在这样理想化心态与不现实道路的纠缠交织中形成为一种深刻的悲剧性矛盾现象。天宝年间,玄宗己沉酒于逸乐而疏于国政,李白供奉翰林实则类同摆设,这固然是其宏愿难伸的主要原因,但从主观方面看,李白傲岸狂诞、与时不合似乎为更重要原因。天宝二年(743) 赐金放还以后,李白远离政治是非倾轧之所,漫游名山大川,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自身与时代的隔膜与距离,由于内组的“仙风道骨”的激活、复苏,进而生发出避世思想,李白曾多次自述心态。在送别诗中,他有时将自己的这种心态穿插在别情之中,如“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翅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鸣皋歌,送岑征君》)有的则通篇表述自己的看法,《送蔡山人》就是其中之一: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一一《送蔡山人》

《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三年(744),李白去朝后作。此诗开篇即充满了愤感之情,这种情绪以冲天的气势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面貌,有别于大多数送别诗的平铺直叙。读者可以在这首诗中读出李白的思想特征和情绪变化,李白是一个感情激荡的人,在诗歌的开篇,他吼出自己的心声—“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不仅高度概括了诗人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世界,而且将自己与整个时代、社会对立起来。世人抛弃诗人的后果就是诗人将乘一叶扁舟而远游八极,这是愤愈情绪下的行为,是感性的行为,冷静后,诗人得出理性的结论—人生的规律是一切都需要在自然中获得,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诗人以“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作结,这是对理性思考的实践,更是对痛苦的逃避。

唐代的漫游之风让李白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离别与到来,友人相聚时的兴奋与欢乐、离别时的沮丧与哀伤在他的诗中频频出现,特别是在送别诗中。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绪让其送别诗具有多种情感、多种功能、多种意境和多种写作手法。李白被誉为送别诗的写作高手,不仅仅因为其送别诗感情真挚、感人肺腑,笔者认为其中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即李白将多种诗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送别诗,其送别诗气势冲天、想象丰富、跳跃性大,给他的送别诗烙下了深深的李白的印记。这类送别诗在继承传统送别诗的基础之上,拓展了传统送别诗的功能作用、丰富了传统送别诗的意境风格、增添了传统送别诗的写作手法,使其送别诗在送别诗的王国中大放光彩。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