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诉衷情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17:57 体裁作文
诉衷情ppt体裁作文

篇一:诉衷情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简析】: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呈现出一「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

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罢官)。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书法《家住苍烟落照间》(刘庚三书)

[1]南宋诗人。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等士大夫爱国思想的熏陶,12岁便能诗文,生前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非常伟大的爱国诗人。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bian)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立志杀胡(金兵)救国。他自幼就有“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的好学精神,17岁便有诗名。25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曾几学诗,确定了他爱国诗歌的基调。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名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陆游的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使他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浙江绍兴的鉴湖村内也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陆游像

[2]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冬夜读书示子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很真挚动人。还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诉衷情》等。[2]编辑本段

生平事迹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朱宣咸中国画《陆游诗意图》

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陆游有七子一女。根据《陆游年谱》记载: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冬夜读书示子聿》)。孙子有陆元廷,(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曾孙有陆传义,(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有陆天骐(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陆游最终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的那一幕。编辑本段诗意作品 历代画家都常常以陆游诗意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陆游

美术家王原祁(1642—1715)、沈心海(1855—1941)、朱宣咸(1927—2002)、杜滋龄(1941—)等都有这方面的优秀作品产生,是陆游诗词在美术作品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体现。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便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应诏言:“非宗室外家,虽实有勋劳,毋得辄加王爵。顷者有以师傅而领殿前都指挥使,复有以太尉而领阁门事,渎乱名器,乞加订正。”迁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 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

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绍熙元年,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就,诏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免奉朝请,寻兼秘书监。三年,书成,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 (《宋史·陆游传》)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1125年陆游出生于越州山阴,后字务观,自号放翁。 (1岁)1126年靖康之难爆发,父亲陆宰被罢去京西转运副使职务,全家开始逃亡(“儿时万死避胡兵”)。 (2岁)1127年秦桧为宰相。 (9岁)1134年逃亡结束,回到山阴。 (14岁)1138年秦桧又任宰相。 (17岁)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岳飞被害。陆游悲吟。 (18岁)1142年绍兴一十二年与金议和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20岁)1144年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并在这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字蕙仙),同年于沈园中作《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1岁)1145年唐琬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岁)则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22岁)1146年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 (23岁)1147年陆母察觉两人私会之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24岁)1148年王氏生了孩子。唐家愤愤不平,觉得不把女儿嫁出去,面子会失尽。于是将女儿嫁于一位当时也很有名气的文人赵士程。赵家是皇室后裔,门庭显

陆游(20张)赫。而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赵士程对唐婉很好,是唐家的世交朋友,也是完全知道陆游的文友,对陆游比较钦佩,也很同情唐婉,想尽力使她幸福。这一年,陆游在母亲的督教下,开始重理科举课业。 (27岁)1151年陆游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以他扎实的学识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春季游春时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8岁)1152年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阙《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同年秋,唐婉病故。 (29岁)1153年参加进士考试,名列第一。因为他平常“喜论恢复”,又名在奸臣秦桧之孙秦埙的前头,所以在复试的时候,被秦桧除名。 (31

岁)1155年秦桧病死,陆游的仕途开始明朗。 (34岁)1158年陆游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有善政,受百姓爱戴。 (39岁)1163年赐进士出身。张浚主张北伐,但北伐失败后,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用兵,原是陆游怂恿出来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山阴老家去了。 (40岁)1164年宋孝宗被迫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 (46岁)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 (48岁)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65岁)1189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 (66岁)1190年在近20年的岁月中,他“身杂老农间”,和他们一起劳作,还为他们的孩子看病,同时写了不少表现农村生活的诗歌。 (73岁)1197年陆游后妻王氏病故。 (75岁)1199年写下了“沈园怀旧”诗:其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其二: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76岁)1200年赋“梦游沈园”诗:其一: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其二: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82岁)1206年作《夜闻姑恶》,诗云:学道当于万事轻,可怜力浅未忘情。孤愁忽起不可耐,风雨溪头姑恶声。可能暗示其母逼他出妻之事。 (84岁)1208年再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 (85岁)1209年写下《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86岁)1210年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在山阴的病榻上与世长辞。死前恨写《示儿》 总结: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六十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报国抗金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4]编辑本段文学成就诗

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陆游头像

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佳作佳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 陆游的名篇《书愤》、《示儿》、《游山西村》等选入中小学生语文课本,并在高考中出题频率较高(例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

篇二:诉衷情教学实录

《诉衷情》教学实录

扶余县实验小学 杨旭辉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2.通过对“梦”“泪”“空”等字词的感悟,对比陆游的其它三篇诗

作,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3.有感情第朗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通过对“梦”“泪”“空”等字词的感悟,对比陆游的其它三篇诗作。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杨老师知道,你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词,你们知道吗,杨老师最喜欢陆游的诗了,谁和杨老师有共感?那谁能背一首陆游的诗给同学们和在座的所有老师听一听。

2、师:同学们都知道陆游是有名的爱国诗人,今天杨老师想和大家共同分享他写的一首词《诉衷情》。

二、初读感悟

1、师:首先杨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这首词(听读词)

2、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到53页,自己试着像刚刚听到的那样读一读。

3、师:词和诗一样,同样要读出韵味来,一定要注意停顿。课件出示词《诉衷情》。

4、师:指名读,谁来试着读一读。

5、师:谁能比她读得更好。

6、师:男生读, 女生读 词分上阙和下阙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阙

7、师:师范读。 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1、师:说到词大家知道词都有词牌名。那你知道的词牌名有哪些呢?

2、师:《诉衷情》也是词牌名。诉是倾诉,衷是内心的,情是情感,那连在一起就是倾诉内心的情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悟陆游在这首词里倾诉了内心怎样的情感。

3、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的注解和大屏幕给出的注释或结合查找的资料,同桌互相说一说这首词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诉衷情》及相关注释

4、交流

师:觅封侯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汉代班超投笔从戎,远征西域,最后收复失地被封为定远侯的故事。在这里作者是说:想当年自己有和班超一样的报效国家,收拾旧河山的凌云壮志。于是就有了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单枪匹马奔赴沙场守卫梁州。那时的陆游,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热情,他将要把满腔热血笑洒战场

四:感悟词情:

1、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你知道陆游写这首词的时候多大年纪了吗? 师:大约六七十岁。是啊,陆游写这首词的时候已年近七旬,我们不防想一下我们身边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家里应该做些什么呢?(生——)老师听出来了,应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而陆游每天心理都在想什么呢?(生——)师:但事实上是“关河梦断何处”说到梦,我们来看陆游的另外一首诗:课件出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齐读)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2、师:同学们,进入陆游梦里的是什么呢?(生:铁马冰河入梦来)课件出示:关河梦断何处 铁马冰河入梦来。

3、师:两名诗中都有一个“梦”字,它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板书:梦)

生: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梦想

师:诗人的梦想是什么?

生:梦想自己能报效国家,

4、(课件出示青年陆游图)同学们,这是年轻时的陆游,你想到了哪句诗。(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课件出示老年图)同学们,看到年老时的陆游,你又想到了哪句诗(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师:壮怀激励烈也好,鬓染秋霜也罢,唯独不变的是诗人的报国之梦啊!让我们通过读朗读,来体会诗人的报国之梦吧。课件出示整首诗,生齐读。我们在朗读,特别是齐读这首词的时候,哪句读得激昂一些?课件出示: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指名试读这两句。评价你读出了年轻陆游的心声。

4、年老的陆游每天都站在自家的篱门外举目远望,你说诗人眼中会看到什么呢?

师:你能想到诗人已经老泪纵横了吗?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 生:为自己

师:为自己流的什么泪?(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还为谁而流啊!

生:为老百姓流?

师:这又是什么样的泪?(同情的泪,痛苦的泪)

师:除了为自己流,为百姓流,还为谁流啊!

生:为昏庸无能的朝廷,皇帝流

师:这又是什么样的泪呢?

生:这是失望的泪,气愤的泪

师:同学们,在那个时代里,流泪的不仅仅是诗人,我们再来看这首诗: 课件出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大家齐读古诗

师:这又是谁的泪啊?

生:遗民的。也就是沦陷区的老百姓的泪。

师:这是人民的痛苦的泪,失望的泪,愤恨的泪啊!

师:同学们,看到百姓的泪,看到陆游的泪,(板书:泪)我们就能够理解陆游的心了,陆游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啊?

生:悲愤、无奈、痛苦、失望、遗憾

课件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师:胡能灭,却——生:胡未灭

鬓不该秋,却——生:鬓先秋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诉衷情ppt)

泪不该流,却——泪空流、

本来是心在天山,却——生;身老沧州!

师:如果诗人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两鬓斑白,可惜啊,可惜——你读

师:如果诗人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可叹呀,可叹——你读

师:如果诗人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也许陆游的人生会少一份悲情,多一份豪情,可惜啊,可惜——你读

5、师:泪空流,同学们这个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空)生:白白的。

师:也就是说,眼泪流了也白流。陆游写这首词的时候,是67岁,他活了85岁,同学们算一算,这空流的泪,还要流多少年啊!(18年)整整18年,眼泪都该流干了,在临死之前,他给儿子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示儿》课件出示

师:虽然诗人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但遗憾的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同学们,这也许是人类自从出现文字以来最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遗嘱啊

师:一个“梦”字,让我们想到了“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个“泪”字让我们想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一个“空”字不能不让我们想起“死去元知万事空”是这首《诉衷情》让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后半生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课件出示:《诉衷情》(配乐读)

五:总结:

师:陆游是高寿的,但他终究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在他死后的69年,忽必烈的铁骑就彻底地踏碎了没落的南宋王朝。今天的我们不可能体验国破家亡的悲剧,但正是有了《诉衷情》这样的不朽诗作,才使得中华民族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光彩夺目。最后,让我们齐诵这首《诉衷情》。

篇三:诉衷情致恩来t

一九七四年,毛泽东作短词《诉衷情》致周恩来,其词为: 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关于这首词学界早有定评,但近年却产生了疑问。网上有质疑文章,说《诉衷情》不是毛泽东之作,质疑种种, 为解此类质疑,笔者想先谈一谈《诉衷情》创作背景,然后将质疑点逐一予以解释。

一、创作背景

一九七四年某日,周恩来与毛泽东谈及子女问题,说到高干子女在文革中表现时,周恩来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文革,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群众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触及最深的是“当权派”,特别是高级干部。在一片“打倒”声中,高干子女(包括一些烈士遗孤)所受的连累不言而喻。他们在战争年代受重点保护,解放后或被派往苏联留学,或在国内受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根红苗壮,有文化,又蒙老一辈革命家言传身带,是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首选。也许因为太过优越了,也许他们缺乏革命战争的锻炼,又缺乏群众斗

争的大风雨的磨练,因而对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表现得惊慌、失措、恐惧,当文革使他们的地位从极度的高尚,跌落到自认的万丈深渊时,相当一部分人愤怒、哀怨、痛苦、悲伤、失望乃至绝望,有人甚至选择了自杀。

毛泽东于一九五七年在莫斯科会见我国留学生、实习生时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些留苏学生、实习生中,就有高干子女和烈士遗孤。就在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应当“经风雨、见世面”时,他们的表现却迷茫、软弱,令毛、周等老一辈革命家失望。

不错,文革初期确实有过极左倾向,这是参与和“被”参与人群的结构复杂性决定的。文革一旦爆发,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是一原因,“矫枉必须过正”则是另一原因。有极左倾向,并不是文革的“专利”,当年王明博古路线得势时,毛泽东也被排斥过;毛泽覃白天带兵打仗,晚上遭批判、做检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发现刘志丹正受迫害,廖承志等人还在关押之中。但是,这些并没有压垮真正的革命者,反倒使革命者锻炼的更加坚强,更加成熟。这就是孟子所说的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唯有如此,“方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天下大任。

有人说文革是“浩劫”;且认可其“浩劫”。试问,没有劫难,能成就一佛、一菩萨吗?不要说无劫不成佛菩萨,就是人世间的圣人贤才、英雄豪杰那一个不是经历过劫难的?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其中的“拘”、“厄”、“放逐”、“失明”、“膑脚”无一不是劫难。其后的刘邦、项羽、曹操、刘备,那一个又躲过劫难了?特别是项羽,十面埋伏,孤军奋战,宁可断头,绝不屈服,如此方成就其大英雄之美名。戊戌变法是不是劫难?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还不是经历过东躲西藏?共产党内有前面说过的毛泽东、刘志丹、廖承志等人,还有那些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宁可把牢底坐穿革命者,只闻被杀,不闻自杀!古巴的的卡斯特罗,曾遭美国中央情报局暗杀一百多次,大劫大难不死···相形之下,那些“红苗苗”,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这,就是周恩来忧心忡忡的原因,也是毛泽东复周恩来《诉衷情》词的真实背景。

二、逐条解释质疑

1.质疑文章说:“因为周总理和毛主席的父母没有参加革命,更没有参加共产党,也就谈不上?父母忠贞为国酬?”。

我的解释是:“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这是两位老人坐在一起,谈说儿女,议论下一代的语气。“父母”二字,犹如说:“咱们做父母的”;“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即:“咱们父母辈的尽忠报国,何曾惜此头颅?”这么说,并没有什么不妥。所以,才有“江山靠谁守”这句忧疑之语与之对应。为什么不说“父辈”而说“父母”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毛、周二人的妻子杨开慧、邓颖超都是“为国酬”的革命者,而杨开慧正是不怕断头的人民英雄。不仅杨、邓,老一辈革命家的妻子也都是“忠贞为国酬”的革命人,如康克清、蔡畅,等等等等。针对子女辈、下一代,说“父母忠贞为国酬”不正是极恰当的词句吗?这,仅仅是个普通人情的感受而已,不是什么高难问题。

2、质疑文章说:“身躯倦,鬓已秋”,“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毛主席不会写自己这样颓废,他一生乐观,勇于奋斗。”

我的解释是:1974年,毛、周二人皆身患重疾,经常卧病在床,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此刻,不得不考虑接班人问题。然而,年轻一代的迷茫又确实教他

们忧虑。“身躯倦,鬓已秋”,与“业未就”、“江山靠谁守”正相对应,也说明了两人所面对问题的紧迫性与严重性,如果身体健康,还担心什么“江山靠谁守”呢? 而且,“身躯倦,鬓已秋”并非“颓废”语言,而是当时身体状况的真实写照。当时毛泽东参与外事活动,都需他人搀扶,其缓慢、迂迟之状,用“身躯倦,鬓已秋”来形容,已经是诗化语言,不应再苛求了。不错,毛泽东确实“一生乐观,勇于奋斗”,但这与面对现实的严肃思考、应对和感慨并不矛盾。毛泽东说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同时又说是“真老虎。”说“纸老虎”,是“乐观”,是“勇于奋斗”;说“真老虎”则是面对现实。毛泽东当时面对的现实是:虽然“天下红遍”,但老一辈实实在在干不动了,而接班人又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自1921年建党以来,多少革命家呕心沥血,多少烈士浴血疆场?怎忍心社会主义江山变色,老一辈夙愿付与东流?

3.质疑文章认为:“业未就”一句,“一般常识是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还未取得彻底的胜利。有人说是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还没有走完,事业还未彻底成功。”“如果从这层意思来讲,毛主席不会这样表达,不符合他的性格气质。”

篇四:千古狐媚窥人性 妙笔书生诉衷情

千古狐媚窥人性 妙笔书生诉衷情

—观蒲松龄《聊斋志异》感悟

一提起“狐狸精”,最先感知的便是那种“媚目”、“妖身”、“柳肩”、“玉容”的魅惑女。“狐狸精”,已成为“小三”的另一个别名。自《蜗居》播出后,“严打小三”的口号似乎弄得震天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狐狸精”,大多数女人的态度,犹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暧昧得很,怜者有之,骂者亦有之。也许是我们骨子里都希望自己能有狐狸精般的香艳和诱惑吧!

在中国异类形象纷呈的画廊里,狐狸精的传说一直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其作其文蔚为大观的。“青邱之国,有狐九尾,德至乃来。”成书于战国的《山海经》如是记载,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狐狸成精的史料记载了。九尾狐天生啼声如婴,天生具有幻化能力,当它头顶着骷髅,对天膜拜七七四十九天,就可以化为人形,人们往往受其魅惑,不能自已。《玄中记》称,“狐五十岁能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魅惑心智;千岁好与天通,成为天狐”。又如,《搜神记》中说,“狐者,古之淫妇也。”

狐狸的祖先在先人的眼中是灵异的、骇人的,亦是美丽的、魅惑的。它们头顶骷髅,幻化为人,魅君姿,惑心智,怎一个“淫”字了得。它们的骇人在于它们的神秘、陌生以及害人的行径。它们的美艳仅于外表,便是人间无其丽的极致。

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集前人之大成,“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篇幅中涉及狐的故事多达86篇,在他的笔下,狐狸精一脱其神秘的外衣,美轮美奂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他的狐狸精亦美,亦魅。有“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的青凤,有“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的娇娜,有“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婴宁,有“倾国之姝”的莲香,有“嫣照展笑,真仙品也”的小翠,有“秋波频顾,眉目含情,仪度娴婉,实神仙也”的鸦头,有“振袖倾鬟,亭亭拈带”的辛十四娘,她们美真是人间无此景,天品入凡尘,美到极致,也善良到了极致。小翠有恩必报,青凤以德报怨,婴宁纯真无邪……他的狐狸精也神秘,不陌生,不骇人。“狐近人而居”。狐性狐习,趋于人同。在《聊斋志异》的世界里,狐狸甚至有了属于它们自己的社会,有籍贯,有姓氏,有门第,有家庭,有等级,有规矩……俨然是人间社会的一个翻版。

他的狐狸精们不骇人,源于她们的不害人。她们与人和谐相处,无意打搅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聊斋的故事里,都是写一个书生读书萧寺,或书斋临近郊野,此时,才有狐女来就,或吟哦,或嬉戏,给他们寂寞的生活带来惊喜,掀起寂静心波的涟漪。

人,都是这样,对于自己不熟识的事物,往往会有恐惧排斥心理,仿佛只有自己在明,它们总是在暗处窥视着,伺机而动似的,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将之神魔化,怪异化,惨淡化。(六朝的《搜神记》)然,我们的心其实也很向往之,于是,我们也使它们有名字、有家址、有渊源……懂得才能够亲近,只有这样,看到的就不只是怪异的一面,而是一种仿佛鼻尖轻触的真实感。因为懂得,所以宽宥。

从战国的《山海经》到清代的《聊斋志异》,狐意象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渐渐地被人膜拜,接受,喜爱。从保护神,祥瑞兽到多具人情,忘为异类的美女,狐狸精从被人排斥到被人接受,固然有时间的功德,其中最重要的是狐狸精形象的转变。

“狐狸”和“狡猾”,紧紧相连。记得小时候那个深刻隽永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聪明的狐狸,糊弄着大家,俨然成了丛林的主人。与此同时,西方也流传着有关狐狸狡猾的神话传说,亚当夏娃自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之后,生计艰难,上帝便赐神棒以助之,并规定

只有亚当可以持棒击打水面,以善万物;若夏娃为之,必招恶果。亚当听从上帝的嘱咐,小心翼翼地使用着,然,正如夏娃不禁诱惑偷食禁果一样,他们还是躲不过云端背后那只翻云覆雨的手。夏娃心生好奇,偷偷试着击打水面,一时恶兽猛禽顿生,危害四方。气急之下,她折棒掷于海面,复生一兽,美丽异常,夏娃欲擒拿,却被其所戏。此兽非它,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狐狸。这就是西方有名的《狐狸列那的故事》,且不论故事中明显的被女权主义所诟病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实,显而易见,狐狸列那和狐假虎威的狐狸都一样机警聪慧,东方和西方如此不相冲突地甜美结合,东西方的思想内质互相明白,宛如恋人一般。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时,狐狸的聪慧,折射着狡诈的光环,聪明是聪明,但是不为人所喜欢。相反《聊斋》中的那些狐狸似乎“乖巧”得多,不损人利己,耍耍小聪明,别有一股“粘衣欲湿杏花雨”的恼人心处。

卷五《狐联》中,焦生拒二狐于夜半,狐戏谑他的迂腐,出联求对,“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焦生苦思冥想,无以为对,狐随口而出,“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虽不雅,但是不减其才情。

卷八《狐谐》中,更显其灵性。当他人“妓者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地嘲弄揶揄自己的丈夫时候,狐娘子落落大方地回敬“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其机智的表现,从容的风度,尤胜人中才女一分。

人类自诩万物的灵长,却聪明反被聪明误,《狐联》和《狐谐》中,我们不难发现蒲松龄先生笔下的狐狸聪慧并善良着,她们“无意苦争春”,只想“冷处偏佳”,的确“不是人间富贵花”。她们身上保留了她们原先的特性(动物性),但无意以此损人,反而她们的聪慧成就了她们善良。

《狐谐》中,狐娘子“每一语就颠倒宾客,滑稽者不能屈也”,每每行酒令,都击退好事者。无乃王阮亭赞曰“此狐辩而黠,当是东方曼倩一流,又即妙绝解人颐”。是的,没有过多的“追究”,只是浅尝辄止,她的善良,使她适宜地展现自己的聪慧,不多不少,惹人喜爱。

此外,还有《婴宁》,婴宁是一个天真烂漫,毫无机心的憨女。她喜笑,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烂漫的笑;有笑言“大哥欲我共寝”的毫无机心的微笑;有“拈花一笑”,让“个儿郎目炯炯似贼”的笑容可掬。她的笑透着她的善良,没有世俗干扰的机心,比任何人类都单纯善良,纯粹到让人以之为憨。当母亲诘问缘由的时候,不假思索地道出“背人语”,并说“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她的每一句笑言都是那样直白、天真、没有一丝造作,她的笑内基于她的智慧,外化成她的善良。婴宁的眼睛让人想起蒙娜丽莎,但我一直不喜欢蒙娜丽莎的微笑,有种阴毒在里面,而婴宁,她的眼睛该是清明如水月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温柔婉转的东方美人,是水做的骨头,她可以很高远,也可以很家常。而蒙娜丽莎是水泥做的骨头,所以你无法揣测到她笑容背后的隐私。

值得注意的事是,狐狸的善良虽然在《聊斋志异》中开花,但是它们的善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明代的《西游记》中就有九尾狐狸害人的章节,从天上遁下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认地上的狐狸精为干妈,他们设计捕捉了唐僧,却惧怕孙猴子前来捣乱,于是乎请出自己的干妈九尾狐出来阻挡孙行者。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被我们那位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一棒子打死。这就是狐狸精在我们崇拜的施耐庵大师的名著《西游记》中出现的唯一一次。同样是志异的题材,同样是聪慧的狐狸,同样是涂山氏一族的后代,可是同“人”不同命啊。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为异类,而是你是否善良,即是否对人有情。《西游记》中的狐狸完全是动物的本能,她对待唐僧是吃了他,以期长生不来。她对待人类是以攻击性为主的,毫无人性可言,所以她的结局,自然是以

死收场;再说《聊斋志异》里的狐狸,她们对待人类是很有友善的,她们与人类的关系是和谐,美好和自由的。她们“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有知恩图报的小翠,有乐于助人的毛狐,有重情重义的红玉等等。从《西游记》中吃人的狐狸到《聊斋志异》里的友善的狐狸,我们可以看出善良消弭了狐狸的动物性,推着它向着我们希冀的人性的方向前进。

诚然,这样的安排也是作者的有意为之,我们的蒲松龄先生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屡败屡试,屡试屡败,困于名场,人家施耐庵是人事沉浮,他是连浮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他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是有所寄托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说过,“我总觉得有必要按照我所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所相信于人类的去描绘它。”蒲松龄对于这些体制外的异类给予了自己的美好祝福——从未有过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任何民族的神话都是有隐喻作用的,《魔戒》里谁捡到魔戒,谁就拥有了征服世界的力量,与此同时,人性也会被它所控制。魔戒就是权力。《笑傲江湖》里,当令狐冲站在山脚下,听见震山的“文成武德,统一江湖”时,阳光下,是东方不败还是任我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成了一个权力的符号,而东方不败和任我行只是一个附庸,一个符号,一个迷失者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挪威森林。蒲松龄生活的年代,是满清刚刚入主中原的时候,是文字狱和思想控制最为严厉的时刻,很多读书人被无情打压。体制之内,人性压抑。而且,那是一个以科举为读书人唯一出路的时代,汲汲于功名的蒲松龄却“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隅,困于名场”。应验了那句词谶,“家国不幸,诗人幸”。于是,无所安置的心灵,便需要一个宁静的栖息地。他走出了自己的挪威森林,把自己的触角伸到了茫茫六道,续幽冥之录,成孤愤之书。当然,审读全书,作者的写作目的不仅仅只是他所标榜的书愤,更多的还是在寄托一种符合人性、符合人类正常需求的生活方式,在体制之外蕴藉人性。

人性中最可贵的在于感情。感情里,最纯粹的要属爱情。它,在最接近于生命的层次上,它要“自然”得一尘不染,妄加之其它任何情感都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负担。而只要成了负担,人性就会跟爱情自然分离。

《聊斋志异》中几乎所有的狐狸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以明“情至深者,鬼神可通”。

可见,神秘的世界亦未对伟大的爱情设界。《聊斋志异》中爱情故事最多。其中,女追男的故事为甚。女主男宾,虽然“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倒追”俨然是现今社会一种时尚的态度,不过,蓦然发现,女追男的新潮其实只是聊斋的复古风罢了。爱情,是世界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一主题本身有力量跨越具体的人与事,成为不朽。何况,我们人类的发展,不管你递鲜花也好,还是砸鸡蛋也罢,都是向前,向着人性,向着生命的本真的方向发展的。

人狐殊途,但是真爱可以超越一切。

蒲松龄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厌恶的。他认为那是一个“原无皂白”的“强梁世界”(《成仙》),“曲直难以理定”的“势力世界”(《张鸿渐》),“官虎而吏狼”的天下(《梦狼》),是一个压抑人性的非人间。于是,他看见,在另一个空间,没有生死、时空、人与非人的界限,爱情那么重,重得他们载不动。

两情相知、相悦、相爱乃是生命中极重要极纯洁的事。于茫茫人海中寻访生命中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们,除却美丽的外衣,还有一颗温润真爱的心。她们总是主动而坦诚地呈现自己的真心,在她们身上,有着强烈外溢的生命力,愿为自己的情破茧成蝶,翩跹一生。

《青凤》演奏的是一曲人狐相恋,青凤与耿生,一个体态娇媚,眼如秋波,一个狂放不羁,有勇有谋,本是不知怎样的登对,却囿于胡叟的迂腐道德而不能在一起,一波三荡,千回百转,可是当她摆脱了她的精神羁绊的时候,她不再拒绝他伸过来的手,他也越进了她的心,接近了幸福。青凤和耿生的恋爱过程虽然不是十分干脆,但是他们自由相恋,摒弃世俗一切俗礼,注重自己的内趋性,最终有情人总成眷属。然,这种胆大心颤,惊世骇俗的举动在现实社会是绝对不被允许的,现实的世界是男女授受不亲,别说互相牵牵小手了,就是不小心眼睛瞟到都是不道德的,都得和咱的唐僧哥哥一样快念厄弥陀佛了。现实中的礼教就像那套在头上怎样也摘不下来的紧箍咒,一旦你有了欲念,有了不合规矩的举动,就念动咒语,让你痛不欲生。外趋性远重于内趋性,人的正常欲求被狠狠地踩在了礼教的脚下。这在《青凤》里也是有所体现的,青凤的姑父就折射着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很迂,也腐透了。当面对自己侄女与耿生的自由神圣的爱情时,他大骂青凤贱人。他固执地认为女人都应循世俗的平常道路,三媒六聘。在那个时代,游戏的双方——媒妁之言和自由恋爱,根本不具备同一种分量,天平明显倾向了前者。但是,大师之所以称为大师,就是有其过人之处的。蒲松龄突破了他的时代局限,赋予了青凤自由恋爱的勇气。他就像一个偷窥者,偷窥着被礼教束缚下内心深处的那点渴求。

尼采关于道德和人性有过一段名言,任何道德的功能都是抑制人的激情……评价道德准则的原则要看它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人的发展。显而易见,蒲松龄笔下的青凤追求真爱的行径超越了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但是确是一种伟大的进步,因为她的价值取向是人性和爱情最完美的结合,促进了人的发展,是符合人的健康、自然、最初的生命本真的。

蒲松龄笔下的狐狸精们,实现了真正真善美的回归,这些在宽广无垠的空间和无拘无束的自由天地中驰骋的异化的人,有着丰富的人性,是真正的人,理性的人,灵魂纯净的人。她们存在于体制之外,虽是超现实的,却更美更可爱。她们是他的金钗当酒,红颜知己,蒲松龄在她们身上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共鸣。

蒲松龄现实受困,但是却能在青林黑塞中觅到知己,可见他贫而不困。他笔花四照地写着那些美好而完满的爱情故事,将自己对美女的向往和自由爱情的渴求孕育在狐与人的相恋、相爱的过程中。我一直相信一点,一个人做什么、生活得怎样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你潦倒失意的时候,仍有人关心你。如果潦倒失意仍有人嘘寒问暖,证明你这个人是贫而不困,仍有翻转的余力。这种余力,在帝王将相叫做民心所向,在普通人叫做亲情、友情、爱情。

篇五: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最后一首诗,让人泪流满面。

一九七五年底,毛主席写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也是我们收集到的第59首——

59.《诉衷情》

(1975年 82岁)

当年忠贞为国愁,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

身躯倦,

鬓已秋;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

付与东流?

这首诗是毛主席去世前一年,82岁时写给周总理的。当时,

毛主席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周总理也身患癌症,亦在重病中。毛主席已经预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他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夙愿将要“付与东流”。他问自己,也问周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

这首词,字数虽然不多,但情感真挚,读来沧桑心碎,令人潸然泪下。 附:搜集到的毛主席诗词58首

毛主席的诗词,终于找齐了!藏了

毛主席,是伟大领袖,也是中国公认的诗人、书法家。除了我们常见的几首,这里还收集到了他在私塾的作业诗、写给妻子的柔情诗。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化名李德。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是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今天,我们展示的是毛主席已经被发现的全部诗词。如您发现未收录的诗词,请一定告诉我们,在此先代表家庭微信中毛主席诗词的爱好者们向您致以感谢!

请您欣赏——

1.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16岁)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2.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