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城市化进程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16:52 体裁作文
中国城市化进程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城市化进程论文

述中国城市化进程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城市化,而且中国今天宏观经济最大的推动力是城市化的进程。那么,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城市化也或多或少会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通过解读各类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及有效挖掘有用的相关信息,从而得出与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关的事件以及造成的影响,得到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种种措施,并有效地让城市化进程悄然为我们服务,同时以期对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打好背景基础和做好前提准备。并指出当前中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

一、关于城市化

1、概念/简述/

2、关于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其特点,现状:同所有的发达国家共同走过的历 概念界定, 程一样,从我们改革开放初期78、79年到2008年中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45%左右。与改革开放之初的19.4%的城市化率和1.91亿的城市人口相比,城市化率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增加了4.16亿,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很快,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较差,所以中国城市化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低水平城市化,主要体现在:一、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距在21个百分点左右,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世界100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的分析认为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城市化水平也与人均GDP有着一定的正比关系,按照钱纳里发展模型,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就应为60.1%。200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刚刚达到40%,可见,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水平差距是比较大的,第二、城市化水平存在地区性的不平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的状态,2006年,东、中、西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差距明显。第三、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表现在大城市交通拥挤,居民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第四、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度低,大城市人口集中度反映中心城市吸纳和集中城市人口的能力,目前中国大城市人口集中率(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叙述一些有相关重要事情发生的年代,列举代表性实例…)

三、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种种因素(或者说遇到的相关问题,亦或是过程中与之相关的政策!)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

五、总结,提出观点加以反思

篇二: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地理本0901 段雪梅 200901410119)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分析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

狭义的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广义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考察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仍处在城市化集中阶段。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49 --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2)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3)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滞发展时期;(4)1978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虽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同时,禁而不止的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遭受严重污染。使得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

从土地资源来看.很多地区兴建了各级开发区,但很多开发区土地都在“晒太当地政府对城市兴建宽马路、大广场、大学城、高尔夫球场等十分热衷以及盲目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

2.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大

根据城市首位度,可以计算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明显存在不同地区差距过大现象。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3.土地利用不合理

城市规划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居住问题,而土地资源的利用无疑是重中之重。当前,

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土地不合理利用主要有:

(1)城市规划无序外延扩张,城市用地面积和规模过大,占用大量农田耕地,土地利用浪费严重。

(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规划单纯注重经济效益,各类用地比例失调,产业用地比例过高,居民生活用地及绿地面积比例偏少,既偏离了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也致使城市环境日益恶化。

(3)城市土地规划不规范,存在投资地产过热、土地供应量过大与土地资源稀缺并存等不合理现象,影响土地的合理使用。

三.解决对策分析

1.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是有限的,有不少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那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源利用问题,不能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和监督执法。

二是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的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如水资源。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我国许多城市缺水问题El趋严重,目前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北方一些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因此席0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从水资源的状况出发。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同时,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对于土地资源。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调控,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改进土地总体规则;集中土地供应权,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用地审批权集中在政府手中:实现土地配置方式的配套与协调: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以进一步提高国家对于土地市场的垄断能力;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加大土地市场地位变化情况监测力度,以充分发挥国家对地价的调控作用。

2. 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

考虑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行城市化特征的不同。应在总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考虑城市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别确定这些地区城市化的目标、重点及实施途径,实行多种模式,切忌一刀切。

东部地区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同时以大城市为依托走扩展型城市化道路。加强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扩展,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中部地区应从完善城市体系的角度出发,逐步形成一个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建立“城市区域经济联合体”。以大力发展中立“城市区域经济联合体”。以大力发展中等城市为目标,走集中与分散并举型的城市化道路。重点改造和发展省会城市和省级中心城市如长沙、南昌、合肥、武汉、郑州。充实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实力,真正起到发挥区域中心功能的作用。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小城市发展都不小。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小城市发展都不足,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走集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一些基础好、交通便利的城市,集中投资,集中建设,先实现规模化,再实现内涵化的城市化道路。

3. 提高土地利用率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土地资源

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其关键点在于:

(1)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入手,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使一定面积的居住用地能够开发出更多的商品住宅。如提高居住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2)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城市用地结构中的居住用地比例。并且加快城市中心区及边缘地区的工业土地置换为居住用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宋晓丹 城市化背景下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 2009(4)

[2] 杨澜.付少平.蒋舟文 法国城市化历程对当今中国城市化的启示[期刊论文]-法国研

究 2008(4)

[3] 王菊仙 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4(02)

[4] 蒋文生 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6) 引证文献(1条)

篇三: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论文

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

摘要:

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步进化。关于城市化,其理论研究非常之多,也存在不少争论,研究区域的区位论,劳动力流动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生态论等等,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和表现形式,对这些文献的回顾和评价,有助于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和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关键字:城市 城市化 农村 经济 发展 阶段 人口

一. 城市化的定义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城市化理论的探索也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尽管如此,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仍然有着不同的看法,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概念对于进一步认识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的概念源于英文urbanization, urban意为城市、都市;-ization是表示行为发生的过程,即“化”的意思。那么从字面理解,城市化就是非城市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变的过程。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城市、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还包括实质上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城市文化、文明、意识和精

神的扩散。因此,城市化的定义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意味着农村地域不断被转化为城市地域,主要表现在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但从质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城市“同化”的过程,即城市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不断改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综合看来,城市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人口的城市化。

第二是空间城市化。

第三是乡村城市化。

可见,城市化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 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和聚集的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城市化过程既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过程。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1. 1950-1957年城市化起步和正常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1953年至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进行了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新建了6个大城市,大规模扩建了20个城市,一般扩建了74个城市。1950至1957年期间,是我国工业化起步的阶段,工农业产值由574亿元增加到1375亿元,年均增长13.3%。这段期间,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同步发展的。1949年我国城市化率为10.6%,1957年提高到15.4%,年均增长0.53个百分点,略高于世界平均速度。

2. 1958-1960年的超速城市化阶段

这一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出现异常的3年。由于1958年提出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全国大炼钢铁,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速发展。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7年的43.84%提高到1960年的61.10%,相应的城市化

率由15.4%猛升到19.75%。这期间潜伏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农业生产产量年年下降。这是导致后来出现反城市化阶段的重要起因。

3. 1961-1976年的反城市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两次城市化水平倒退的现象。第一次是1961至1965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农业大幅减产,无力供养庞大的城市人口,国家实行了压缩城市人口、充实农业的政策,致使1961年到1963年由城市遣返农村的职工人数达2000万,全国城镇人口净减少1427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75%下降到1963年的16.84。这一时期,国家还提高了建制镇的标准,由原来的常住人口2000人提高到3000人,使全国城市数减少了37座。

第二次城市化水平倒退是在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城市工业停滞,出现了以知识青年下乡和干部下放为特征的反城市化运动,另外“三线”建设由于布局分散,也未能提高城镇对非农产业的吸收能力。城市化率由1966年的17.83%下降到1976年的17.44%。

4.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给各个领域带来了活力。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剩余增加,80年代中期以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发展。城市中工业焕发了新的活力,服务业起步发展,城市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增强,同时允许农民进城打工谋生。此外,城市化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表现出各地差异较大的特点。总体上城市化呈现出与经济发展同步的

特点。改革开放后我国GDP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城市化的提高也很迅速。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为17.92%,1990年达到26.41%,2000年达到36.09%,2002年达到39.1%,2007年已经达到45%,进入了加速城市化阶段。

应该看到,在这一阶段,受到城市建制标准降低的影响,我国城市化还带有由于建制城市化而导致表面加速的特征。1983年起,先后实行了市领导县体制和整县改市政策。1984年国家又降低了设镇标准,乡改镇的步伐随之加快。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不协调,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2. 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支持,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起了反城市化的作用。

3. 限制大城市发展,优先发展小城镇,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薄弱,城市化结构失衡。

4. 政府主导型由上而下的城市化,城市化进程的波动较大。

四.推进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1. 城市化:解决农民收入过低和农村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本出路。

2. 城市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篇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 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 城镇人口比重已由 1978 年的 18.6%提升到 2005 年的 43.3%, 预 计到 2010 年将达到 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 国家水平, 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 2000 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 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 50%以上,高收入国 家为 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 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 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 东部地区明 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 年全国 667 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 300 个、 247 个和 120 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 44.98%、37.03%和 17.99%。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 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 群区域,工业化、 信息化、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 劳动力与高新技术, 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 的中期阶段, 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 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 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 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 污 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 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 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 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 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 竭。同时。禁而不止的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 遭受严重污染,使得我国 660 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 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 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 从土地资源来看,很多地区兴建了各级开发区。但很多开发区土地都在“晒太阳”,当地 政府对城市兴建宽马路、大广场、大学城、高尔夫球场等十分热衷以及盲目的房地产开发和 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 3、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城市化是与现代化并生的, 现代化的发展依赖于

社会人力资本的提升, 我国农村劳动者 综合素质低决定了外流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也处在较低的层次。 这将导致农民难以在城市获得 稳定和收入较高的职位,无力承担起家庭向城市移民、生存、发展的高额成本,农民只能无 奈地像“候鸟”一样往来于城乡之间。如果进城农民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这样的城市化就是 泡沫。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国民文化素质总体上仍然不高。 2000 年我国 25-64 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7.97 年,与美国和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 到 12.75 年和 12.55 年相比, 整整低了近 5 年, 于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 11.48 年相比也要低 3 年多。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 即用城市化率来表征的城市化水平,更应是城市文明在全社会的推广并作为城市化的标志。 当前我国的人口素质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艰巨性。 三、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1、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 考虑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行城市化特征的不同, 应在总的城 市化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 考虑城市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走多元复合 型城市化之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别确定这些地区城市化的目标、重点及实施途径, 实行多种模式,切忌一刀切。 东部地区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同时以大城市为依托走扩 展型城市化道路。加强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扩展,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 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中部地区应从完善城市体系的角度 出发,逐步形成一个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城 市体系。建立“城市区域经济联合体”。以大力发展中等城市为目标,走集中与分散并举型的 城市化道路。重点改造和发展省会城市和省级中心城市如长沙、南昌、合肥、武汉、郑州, 充实城市功能,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经济实力, 真正起到发挥区域中心功能的作用。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小城市发展都不足,在资金、人 才、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走集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一些基础好、交通便利的 城市,集中投资,集中建设,先实现规模化,再实现内涵化的城市化道路。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 在城市化进程中, 资源是有限的, 有不少资源是不能再生的, 尤其是那些与人们的生产、 生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

源利用问题,不能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 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和监督执法。 二是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的资源安 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如水资源,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高 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 我国许多城市缺水问题日趋严重, 目前全国有 400 多个城 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 110 个城市严重缺水,北方一些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水资源短缺 严重影响着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 迫任务。因此,制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从水资源的状况出发,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产业 结构。同时,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对于 土地资源,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调控,严格控制土地供 应总量,改进土地总体规则:集中土地供应权,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用地审批权集中在政府 手中;实现土地配置方式的配套与协调;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以进一步提高国家对于 土地市场的垄断能力;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加大土地市场地位变化情况监测力度,以充分 发挥国家对地价的调控作用。 3、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 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适应能力, 这种适应能力包括农民进城后的 就业、创富、再教育、交际等内容。农民进城不仅要能够养活自己,还要能够养活别人。这 样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要把对农民的教育放在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受教育的农村居民在城市 化过程中有变成城市居民的可能,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城市潜在居民的素质。 其次,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培训途径,除国家 和地区财政加大力度支持外, 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同时还需要发展农 村职业教育,使其中学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再次,调整教育公共政策,促使教育公平。应明确政府是维护教育公平的责任主体,采 取有效措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城乡一体化, 使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 只有 通过接受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及其后代的命运,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快推进工业化

、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扩大我县经济总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 性措施;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 要途径。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事关××未来发展的全局。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 结合县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两化”进程,实施县城与滨博高速、庞家镇, 纯化工业园与陈户工业园,京博工业园与吕艺工业园,店子、曹王工业园与兴福工业园,县经济开发区与 周边企业自办工业园之间的“五大对接”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走活了一盘全县城乡持 续、统筹、和谐发展之棋。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40 亿元,增长 20%;完成财政总收入 4.1 亿元,增长 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2 亿元,增长 5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 20 多亿元、 销售收入 80 多亿元、利税 6 亿元、利润 3 亿元,增幅都在 50%以上,再创历史新高。 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把握规律、认识县情 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施“五大”对接,作为我县“十五”“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工作 、 重点、战略重点,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是工业化、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我县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展要求决定的。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程,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份额的下 降,必然出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人口城市化所带来 的聚集效应和大量农业人口离开土地, 又会促进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县是一个拥有 40 万乡村人 口的中等规模县。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民从农业中增加收入几乎没有余地,尽管有许多农民外出 打工赚钱,但劳动力异地转移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采取就业转换方式来 吸收农村人口,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而且从发展条件看,我们面临着极好的历史机遇,可以说, 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一是经过建国 5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的建设,我县经济实力增强, 工业经济、城镇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以及初具规模的城镇体系。尤其是近年来,我 县紧紧围绕“到 2007 年跨入全省‘第一方阵’ ”的奋斗目标,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毫不动摇地抓招商 引资、工业兴县、民营经济,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明显 增强,建成了一批在全市规模较大的工

业园区,培育了京博、渤海、香驰、华润、顺天、华兴、鲁丰等一 批大型企业集团,这为加快我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开放 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推进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 境。三是我县地处烟台、青岛联结京津的枢纽位置,紧临半岛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为我们在更广泛的 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充 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我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四是我县境 内石油、天然气和沙砾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胜利油田的原油主产区之一;水资源充裕,有 6 条跨流域 河道、54 座大中型平原水库,日供水能力达 8000 方,可满足工业生产及城区居民生活需要;盛产小麦、 棉花、大豆、玉米以及林果、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这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 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始终坚持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改 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支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用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县城,加快发展中心镇,壮 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推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在以工促农上求突破。着力于以工促农,实现工农良性互动,按照统筹城乡经济 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抓工业的思维抓农业。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利亿嘉肉业、 华康食品、龙升食品等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占到全市 的一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综合效益在结构优化中得到新提升, 全县实现了“稳粮、扩经、增产、增收”的目标;进一步扩大了肉牛、奶牛、波尔山羊、冬枣、有机蔬菜、 南美白对虾等特色种养业规模,畜牧、林果、蔬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迈出新步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 产业和劳务输出,积极做好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文章,更多的农民转向非农产业,多渠道、 多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在培植支柱产业上求突破。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大项目的支 撑就

篇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困化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资源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实现“三集中”,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强对城市的安全管理;三是对资源性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 要 题】城市化

【关 键 词】城市化/贫困问题/安全问题/资源问题

城市化是乡村变为城市的复杂过程,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世界性现象。城市化进程是城市人口比重快速提高和城市的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地域空间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1978年的城镇化水平为17.92%,1982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0.8%,1990年为26.2%,2001年为37.7%,2003年已达到40.53%,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00个,建制镇20600个,城镇总人口5.03亿。从目前来看,已经有几亿农民转移到城市。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城镇化发展的结果。我国城市化进程是逐渐加速的,从1978年至1995年这17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5个百分点,1995年至2003年这8年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这个时期的城市化还是在严格的迁徙限制的状况下实现的。也就是说,过去25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户籍制度的阻遏下实现的。2003年改革户籍制度,今后没有了制度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势必要加速,即比现在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更快。假设2010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若依据最乐观的预测,2020年时我国人口只有13.26亿,按67%—70%的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为8.9亿—9.3亿,17年内将增加3.6亿—4.0亿城镇人口[1]。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中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伴随现象。考察城市化进程可以发现,贫困不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果”,在一定意义上更是推动城市化的“因”。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应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还只是停留在量变的过程中,在这种状态下的城市发展,自然会形成贫困的问题。

一是城市化难以形成对农村社会的积极渗透和正面影响。在农村人口增长、农业比较效益递减、土地资源约束以及技术替代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为城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条件。大量的资料表明,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加上农村每个劳动力负担1.5人(2002年)计算,估计短期内至少有2.25亿人不得不流动到城市。

贫困压迫下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表现出的是一种为求生计而萌发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农村的贫困。农村高文化素质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文化素质本来就低的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进一步下降。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极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的停滞甚至下降。这样,使农村更落后,城市更现代。

二是现阶段出现的城市贫困问题。城市贫困问题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由

于各种原因,在城市逐渐出现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家庭的基本生活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困状态,这些贫困者在短期内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导致温饱难以维持。城市贫困问题如处置不当,易于激化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21世纪头30年里,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由此而来的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就是新生的城市贫困村将呈规模化发展,流动中的绝对贫困队伍逐渐多元化、组织化,而后备的相对贫困队伍正在形成,老年人口贫困发生率将因为储蓄准备不够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而越来越高,在城市贫困人口中,男性比女性贫困发生率更高[2]。

2. 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安全管理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城市社会内部发展、失衡和社会分裂,以及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使得城市发展面临整体性的风险。

有专家列举了城市化过程中最突出的六大社会安全问题:贫富分化加剧,众多人口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尊严安全受到威胁;社会治安状况恶化;食品质量降低,众多人口的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受到威胁;SARS、艾滋病、性病等高强度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生态恶化及灾害应对机制落后;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人为社会安全危机等。在这六大问题中,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人为社会安全危机,成为国人最焦心的问题。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诸多安全隐患,但确保社会安全的准备并不充分,从而加大了风险威胁;同时,负责危机处理的机构分割严重,配合生疏,很难协同作战、信息共享,更增添了应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难度;尤其是不负责任的心理和城市建设中的急功近利心态,使城市风险经常防范失灵,加上我国预警机制还相当落后,而且政府的协调能力也不尽如人意,这样,必然使中国城市化付出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成本,包括社会资本、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损失。

3. 城市发展中的城市资源短缺问题

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按照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预测,至2020年全国将新增3.3亿城镇人口(现在5.03亿),对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城市化对能源,包括电、煤、石油、燃气等需求都将有很大的增长,对生态环境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虽然目前我国城镇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不高,但是8.3亿城镇人口的总量却是世界最大的。从水源来看,过去的城市供水问题主要是给排水设施的不足,而不是水资源的匮乏。今天,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大增量,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同时,禁而不止的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遭受严重污染,使得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多个城市严重水资源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从土地资源来看,如按现行规划标准计算,每年均需要增加180km[2]的土地。过去总是说我国地大物博,城市发展用地不成问题。如今,城市用地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三令五申要严格控制城市用地审批的闸门,并将6000多个开发区撤销了一半,以避免开发区土地晒太阳,同时对城市兴建宽马路、大广场、会展中心、大学城、高尔夫球场等,以及盲目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进行严格的用地控制,敲响了警钟。

三、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对策

1. 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

一是实现“三集中”,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我国实现城市化的最终焦点、重点、难点均在农村。农民进程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也是贫困化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制定并坚持“三集中”的长期战略方针,即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实现城市化的社会基础[3]。尤其是只有实现了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才可能实现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这种战略转型是中国迈向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民转移到城市,也可实现亦工亦农,做“人人有工作,家家有产业,个个有技能”的新型农民或农业工人,为全面小康打下技能基础。

二是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政府应把再就业问题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就业扶持要向贫困倾斜,政府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培训促进就业。

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今后应加大“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都覆盖在社会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要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养老金,由于过去老职工的隐性缴款未能得到补偿,使企业不堪重负,致使企业欠缴和拒缴保险金。为解决此项难题,政府应从国有资产中划出一部分用作养老金。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4]。

2. 对于城市安全管理的问题要加强预警机制

城市社会安全问题虽然具有突发性特点,不容易预测,却容易引起伤害。但只要做好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城市的安全风险是可以降低的。为此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是加强平时对安全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建设。

在城市化进程中,投资者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状况是非常看重的,如果城市生活和秩序舒适、安全,能够更快地进行人、财、物的流通,就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商家的青睐。公共安全是城市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城市各项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在解决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上,要建立健全政府对重大危机的应对机制[5]。首先,要建构起覆盖面广阔的社会安全网;其次,要加强危机应对方面的立法建设(如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安全问题),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一个重要的条例,标志着我们国家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也标志着我国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第三,政府的危机管理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能力都应该有较大的提高;第四,要建立起各部门联动、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重视专业知识在控制危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是完善公共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绝不能走走转

中国城市化进程论文

转看看走过场,要坚持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以检查促整改。要针对查出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不能不了了之。对所有的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特别是重点部位,进行全面的、不间断的安全技术检查,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部门要做好预防措施和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对社会的公共安全控制,严格查处危及城市安全的不安定因素,对公共安全事故多发点段和隐患点段进行专项治理,并检查验收。加强综合治理年度检验工作。遇有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要有警情预报,确保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是营造人人有责的公共安全管理文化环境。

城市公共安全事务绝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政府与民众都有责任。公共安全作为一项全民受益的事业,虽然是完全政府行为,但作为公共安全的承担者的政府要提供公共安全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必然通过社会成员支付税赋来实现筹资,而税赋又影响着人们对公共安全的期望程度。公民的公共安全期望值越高,政府投资越大,承担的税负就越重。这种由于政府完全独立承担公共安全保障任务的结果,最终必将导致全民对公共安全期望值降低。因此,生活在充满风险的中国现代城市,普通市民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进

行必要的约束,并积极参与和支持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努力营造一个人人有责的公共安全管理文化环境。城市开发商应该分担基础设施建设,整个社会必须有一个很好的、畅通的网络。在危机预警发出后,市民一定要理性。要使相助与自助结合起来,比如,市民参加自助、他助、社区志愿者队伍等等,只有渐渐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大家才会觉得更加安全。

3. 对资源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行“和谐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是有限的,有不少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那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源利用问题,不能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是对土地实行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区域性和利用方式的特定性、时间动态性、系统开放性以及尺度多维性。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过程的认识,在于着重提高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能力[6],更重要的是,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本目标,不仅是提高对全球土地利用驱动力的分析,而且也是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战备对策的选择。目前国际上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主要是从合理利用系统分析、评价和综合研究模型三个方面展开的。综合研究模型综合了土地利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其定量化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提供了可能。

具体地还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调控,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改进土地总体规则;集中土地供应权,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用地审批权集中在城市政府手中;实现土地配置方式的配套与协调;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以进一步提高国家对于土地市场的垄断能力;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加大土地市场地位变化情况监测力度,以充分发挥国家对地价的调控作用[7]。

二是对电力、水等实行可持续利用,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1978—2002年这24年中,我国的电力弹性系数平均0.81,即GDP每增长10%,需要发电增长8.1%。但从2000年以后,这个弹性系数开始大于1,2003年已高达1.65。根据上述分析,估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的电力弹性系数大于1的可能性非常高,即要求发电能力的增长等于或快于GDP的增长。因此电力建设的投资应加强。我国的发电只能主要依靠燃煤,故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强。同时,必须尽早考虑能源的多元化问题和开拓新的清洁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方面的能源[8],做到电力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还要注意节约用水,解决城市水资源平衡(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水处理回用等等。

三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高投资强度发展阶段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提出了非常强的挑战,面对挑战,唯一的选择是更加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在恢复并保护生态平衡、增加环保设施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