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陶渊明诗意的栖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4:36:20 作文素材
陶渊明诗意的栖居作文素材

篇一:诗意的栖居者——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毕业论文

装 订 线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毕业 论文(对外汉语)

题目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诗意的栖居者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摘 要

陶渊明、陶诗融洽的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代表,陶渊明的存在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诗意地栖居”。陶渊明的诗意栖居表现为对躬耕田园生活的体验和表现为诗意化,追求任真自然和身心自由境界; 与劳动创造、美酒、诗书相伴的美好人生; 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亲友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都是他对美的诠释。这种境界追求、美好人生、仁爱情怀三位一体,分别从感性的生活体验和理性的生命思考,建构起陶渊明诗意栖居的动人的美学精神景观。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诗意的栖居

装 订 线

Poetic Dwelling Persons

_____ Taoism 's Pastoral Poetry

ABSTRACT

Taoism and his poems show us a kind of harmonious balance which is human with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themselves. As a delegat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with high value of life, Tao’s existence appears a truly poetic dwelling which is the experience of rustic life, the freedom of mind and body, and the life of poetic. His definition of beauty is that live with work, good wine, nature and books , and love all nations. That is the beauty in his heart. He built a landscape from the perceptual life experience and rational thinking which are including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beautiful life and love.

Key words:taoism;pastoral poet;poetic dwelling

目 录

前言 ................................................. 1 1.诗中的境界美 ....................................... 2

1.1 虚实之境 .......................................... 2 1.2无我之境 ........................................... 3

1.3 自然之境 ......................................... 4 2.诗中的生态美 ...................................... 5 2.1. 人与自然的相亲相融 .............................. 5 2.2. 生态乌托邦的追求 ............................... 7 结 论 ............................................... 9 参考文献 ............................................ 10 注释 ................................................ 11 致 谢 .............................................. 12

前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诗歌风格的独特性来自于他超凡脱俗的性格。他擅于将平淡的田园生活写进诗歌中,平淡中见绮丽,创造出一种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开创了新的诗派——田园诗派。陶渊明的诗意栖居表现为对躬耕田园生活做诗意化的表现,其美学精神是对任真自然、身心自由境界的追求; 是能与劳动创造、美酒、诗书相伴的美好人生; 是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亲友邻里相互敬爱的仁爱情怀。这种境界追求、美好人生、仁爱情怀三位一体,分别从感性的生活体验和理性的生命思考,建构起陶渊明诗意栖居的动人的美学精神景观。陶渊明的美学思想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以“平淡”、“自然”、“率真”而闻名,在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乃至现代美学思想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他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为基础。他是一个没落士族家的孩子,少年时都是生活在乡村之中,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晋书·隐逸传》)他后期的作品很多都是议论稻麦桑田,田野村夫的,这都源于他的后半生恬静悠然的农村生活的缘故,他过的是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田园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然而时代的纷乱复杂造就了陶渊明人格的复杂性。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他的理想追求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使得他开始憎恶污浊现实社会,一心向往无争无扰的田园境地。而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宁可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在田园归隐生活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真谛。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他的理想追求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时,陶渊明的归隐只是一种生存方式,其目的是追求诗意的栖居。人无法选择被抛在世的宿命,但如何生存却是人的权利。马克思说: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1]魏晋是人觉醒的时代,陶渊明更具自觉意识。钱志熙指出:“陶渊明的一生,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自觉的(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陶渊明诗意的栖居)人生。” [2]袁行霈进而言之: 陶渊明“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明确表示“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3]。

陶渊明平淡清雅的田园诗,渗透着他对美得认知和态度。他的诗将“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提到了超越时代的高度,创造了新的美学精神和美学境界。陶渊明、陶诗融洽的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平衡关系,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代表,陶渊明的存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意地栖居”。

1

篇二: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中国古代诗歌的人文追寻论文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姓 名: 耿小双

班 级: 12网络技术3

学 号: 126314105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摘要】

中国诗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生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其田园诗文趋于完美富有魅力,可谓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遗世独立的大诗人,博采众长,自铸新词,形成独树一帜的田园诗派。天然的朴素美,平淡自然的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开辟的“平淡自然”风格至今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无人能超越其艺术高峰。

【关键词】

陶渊明 平淡自然 田园诗

【引言】

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正文】

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着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典范,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

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有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自然诗风。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

陶渊明的田园所描写的往往是平常极普通的景物,村舍、鸡犬、豆苗,桑麻,但这些平淡无奇的对象一经诗人描写,就充满了奇趣盎然的诗意。因为这其中注入了诗人的情感和人格,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如数家珍般地掰着手指说出他地有几亩,屋有几间,树有几种,远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极平常的景物,写得很有趣味。这白描的景物映衬出诗人心灵的晶莹剔透,只有人的心纯净如止水如明镜,自然景物才能最真实,细致入微地被感悟、体会到。这里的诗人已悟得了田园山水的真正品格,更找到了自己精神的真正归宿:我所喜好的,不是尘世的喧嚣,丽是乡村的纯净.陶渊明的诗语言有枯淡之感,但细细读来便觉淡中有至味.这种淡是由至淳至厚转成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诗歌的语言自然得很,不是未经雕琢和锤炼,只是不露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这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综观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其自然之美就体现在真率而自然,反映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的热爱以及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怡情悦性的诗意人生。其实我们知道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就是自然。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饮酒》诗前小序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两段话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干人。他的诗都是示志之作,不为时论所拘,没有得失的考虑。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

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在思想上就首先表现出了很强烈的诗意化,他的思想是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来歌颂,这种思想在《桃花源记》中表现的就很突出。陶渊明就活在《桃花源记》的诗意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诗意已经成为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活动,有首诗的开头就写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足,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也是最理想的个人生活方式。陶渊明写田园风光,写耕作时的愉悦心情,写陶醉于大自然的轻松,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当然,这种诗意不仅仅是诗中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诗人淡泊名利、醉于自然的诗意心境。他向往的社会是安宁和谐的、自耕自足、毫无虚伪与争斗的,他所喜欢的生活环境也是充满自然气息、恬静淡然的乡村;在他对理想社会和生活的向往中,我们看到了他 最真实、最诗意的人生追求。在诗人的心灵深处,一种审美的、逍遥的意趣早已在诗人归身于田园之际弥漫于诗人的生命状态之中。也正是这种审美的意趣,是诗人得到了心灵上的逍遥自得。

而除了在陶渊明的思想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所具有的诗意外,从他的诗文中我们更能明显看出这种生活方式的诗意所在。陶渊明的诗文风格质朴,其诗作体现了质朴自然的创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质朴无华的语言美,不仅对后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诗意生活方式的真实文人。陶渊明的诗文题材大多都贴近日常生活,形象也大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普通事物,但是他却能用毫不雕琢的诗文将这些平淡无奇的事物写出和谐恬静的感受。他诗文中的主角就是他自己,他既是农夫又是诗人,诗中所展现的理想生活环境就是诗人心中最向往和最陶醉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为骚人墨客所欣赏的正是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

和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人生剪影。 诗意,是他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他的一种人生观念,是他的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他对人生的一种表达方式。自陶渊明开始,田园诗风才真正开始流行开来,这种对文学价值的自觉追求也拨动了后代文人的心弦。

他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他不愿过着让自己委屈的日子,他陶醉于自然生活,他痴迷于恬静淡然的田园耕作,他的隐逸生活充满了对世俗的摈弃和于自然生活中的陶醉。当他于官场不顺 时,内心对淡然生活的向往便被勾起了。于是,他返璞归真,回归到自然和田园中,这是他超越世俗、面对真实自我的唯一通道。人说“大隐隐于市”,如果这样真正的隐者真的存在,那么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了。他陶醉于自己的生活中,也乐于自己的诗文中,每天平淡无奇的耕作生活看上去索然无味,但对于他来说却是最真实、最享受的。

【结语】

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诗意的心境。陶渊明用他的诗文将他所感受的田园隐逸生活的恬淡舒适、和谐淡然展现给了我们,也将一个隐者的诗意生活表现出来了。 他,是真的隐者!

【参考文献】

【1】陶渊明研究(增订本)/袁行霈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篇三: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

——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学观

摘要:“诗文兴情以造园”,苏州园林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苏州园林是融文学,戏剧、哲学、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宫殿,无论从建筑布局、色彩、装饰、绿化布置还是空间处理上,我们都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感受到苏州文人的归隐心态,他们的忧患意识和审美情操,以及他们对理想境界的刻意追求。

关键字:苏州园林 诗意

一前言

中国园林建筑自南宋以后按地域和风格划分,基本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蛉南园林三种类型,而江南园林的代表,则首推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清雅恬谈,如出水芙蓉,独具神韵,她被誉为“城市中的山林”,虽仅咫尺天地,却有清流碧潭,千岩万壑,亭台楼阁之胜,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趣;更有满园诗意,令人神驰;其精湛的建筑艺术,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总使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自然观与园林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艺术无不浸润着浓郁的自然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自然是一个充溢着生命、创造的境域,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融贯的整体,天地人物,交融交彻,一体具化,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这样的自然界观极大的启示了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精神。《周易·贲·彖》中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哲学在文化观念上并没有把文化看成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精神现象,而是看成为由自然引发的、派生、引申出来的自然现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大自然是文化的真正源泉,文化是自然的必然产物。

同样地,在人格精神上,中国文化标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一方面是在热爱自然万物的同时,普及仁爱精神,实现同情体物。悲悯博爱,人我为一的境界。另一方面,古典文人们也在自然中学到了率性任真,毫不雕琢的天然人格风范,而在审美境界上,中国古典哲人很早就认识到真正的美存在于自然混茫的宇宙造化中,是“原天地之美”,因此,中国古典美学极力追求的是“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理想,竭力表现的是博大雄浑与天地为一的高古境界。

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极大的启发了中国古典文人的思想,规范了他们的行为,这种思想和行为具体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以山川日月为代表的大自然的亲近;一是对率真任性天然无我的人格与审美境界的追寻。

中国古代文化的自然观对苏州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筑因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也是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苏州山水园牧有均衡对称

的格局,没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息,而是以大自然为摹本,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它是自然式的“城市山林”,它追求的是自然景物的天然状态。建筑物融于山池花木之中,建筑已自然、园林化了。湖石、树木、流水等都渗人建筑物之中。园内建筑因地制宜,随高就低,向自然敞开。整个园林布局呈现不规则性,力求处处符合自然的天然规律。亭台楼阁摒弃对称的格局,同一园中的桥也绝不雷同。假山、水池无一相同,而是独具个性.即使是园中建筑的门窗式样也力求像各种自然物体,以使建筑更好地融人自然。园内的植物栽培,也采取自然式的种植方式,不整形,不对称.保持植物自然生长的状态.苏州园林这种自然式的布局,既能使人获得山林野趣,又使身心俱适,一任自然.体现出闲适、自然的文化心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要求。构成自然和人生无限广阔的意境。

三、归隐与园林

在中国文化史上,隐士自古有之,一些满腹经论,颇有修养的士人不愿为官,逃遁山林,成为被后世文人所仰幕的高人,如尧舜时的巢父许由,东汉的科学家兼文学家张衡,晋时大文学家陶渊明等,都是著名的隐士,这些归隐的文人“弃经典而尚老庄,诚礼法而崇放达”,热衷于清谈玄理,主张静观冥想,常常寻求好的自然环境隐世遁名,一边寄情山水,怡情养性,一边高谈阔论,探讨着宇宙的本质,追求身心陶冶和精神上的快慰。这种隐逸意识作为老庄哲学的表现形式之一,从魏晋开始就由显而隐地渗人到山水田园的欣赏之中,文人以“天人台一,返朴归真”为最高审美境界,在泛舟江湖,回归田园中重新肯定了自我。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各种方式屠杀,摧残江南文人,尤以吴地文人为甚,如明初的“吴中四杰”,“北郭十才子”等几乎都无善终,士人朝不保夕,四处皆危,在残酷现实的无情打击下,文人们被迫从全性保真,崇尚自然,无为浪漫的处世哲学中寻找出路,确立起以自然、适意、清净、淡泊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以企求内心得到平衡。这种隐逸的文化心态,自明到清,稳定地成为地域性的文化精神,但吴中文人的隐逸与传统要求在幽寂的山林中深居简出,过禁欲清苦生活的隐逸方式不同,而是一种“市隐”方式,就是在近城靠镇,交通方便的有山有水之地,建造园林别墅作为隐居之所。

苏州园林无时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种归隐之情,这在园名的题咏,园记和园林布局中充分地表露出来:拙政园的“拙”字,是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的“拙”园主把浇水买菜作为自己的政事,以保持宁静的心性,同时表达愤世嫉俗的思想,耦园语出《论语·微子》篇中“长诅、桀溺耦而耕”意寓夫妇双双归隐并耕之意;此外,还有表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这种归隐心态的曲园,描述游目聘怀这种隐逸乐趣的留园和怡园;沧浪亭园主苏舜钦更以诗《沧浪亭》表达他愤世归隐之心“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问,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苏州园林的布局也体现了苏州文人心中“远俗”的隐逸之情,园林的布局是很封闭的、内向的,高高的园墙,呈现出封闭和内向的特征,但这种封闭和内向的特点,也有“隔尘”,“隔凡”的隐逸思想内涵:即不让外面的尘嚣流进园内,也不容内部的清幽泄出园外,充分地反映出苏州园林的主人“市隐”的文化心态。

四、文人造园

我国传统的文学观向来强调文品源于人品,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园林设计亦然,明造园理论家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指出“世人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 ”所以只有文化修养、艺术境界高的人,才能将自己的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所描写的境界溶贯于园林的布局、造景、空间营造中,让平凡的固态空间升华到诗情画意的精神空间中。

现存的苏州园林,分别建于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其建造者和设计约为三类人,贬谪、隐逸的官吏,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崇尚风雅、修养有素的文人官僚和富商 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主人或设计者均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

如现存最早的苏州沧浪亭,为北宋诗人苏舜钦所建,苏曾任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被贬为遮民后,闲居苏州,于是买水石作沧浪亭,为读书会友之所。其诗文名满天下,被誉为开有宋一代诗风者,苏亦善草书,落笔有神,现沧浪亭的《留别王原叔》草书墨迹石刻就出自他的手。我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为嘉靖时御史王献臣和挚友文征明共同设计建造,王献臣为官刚正不阿,博学多才,被称为“奇士”,文征明更是诗、书、画“三绝”的巨匠,他和王献臣共同设计了拙政园31个景点,绘制了拙政园图,每个景点均配诗一首,并亲自撰写了《王氏拙政园记》,可见其志趣高雅,品味不凡了 又如明代文人宅园艺圃,出自文征明的两位曾孙文震孟、文震亨之手,文震孟书迹遍天下,其胞弟文震亨是一位书画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造园名家。他的造园理论名著《长物志》详尽论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将山水画的原理运用于造园艺术的设计中,对园中广池、小池、瀑布、天泉、地泉、流水的设计,以及灵壁、英石、太湖石等的选用,都有独到的见解。

此外,还有曲园的设计者清末朴学大师俞樾;充满浓郁宗教气息的苏州狮子林的创建者天如禅师及山水画大师倪云林等等。

“主人无俗态、筑圃见文心”(明·陈继懦《清莲山房》)仪态万千,诗意盎然的苏州园林建筑,正是由于有才华横溢的创建者和设计者,才能使苏州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展示出来,延续至今。

五、桃源理想的再现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隐士和田园诗人,生活于晋与刘宋之交的动乱时代,他“拂衣辞世喧”返归田园,洁身守志,追求纯真和质朴,他的诗以抒写热爱山丘田园的天性以及感悟自然的意趣为主。他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之情,《归去来兮辞》写尽回归自然之后的身心舒适,更有脍灸人的<桃花源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憧景。

苏州园林的主人,他们的际遇虽然不同,但是愤世嫉俗,隐逸山林的心境却是相同的,他们仰慕陶渊明的高尚品质,飘逸风范和人格风骨,更加懂景陶渊明心目中的桃源世界。因此,我们在研究苏州园林时,不难发现,陶渊明诗文意境被大量地融进园中各种景物形象之中,甚至连园林总体布局都被营造得如陶渊明诗境中的理想世界一般。

封闭园林是文人们归隐的居所,也是他们追求与世无争,陶醉自我生活的精神寄托。苏州园林的人口,古朴而典雅,人口后需经过一段较封闭的过渡。如苏州拙政园中部,人园前,必得穿过一条狭长的小巷,方可抵达园门.这是个封闭的小空问,进园门,迎面~座苍古的黄石假山挡住视线,这也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穿越山岩下曲折的山洞或绕过两边的游廊,跨过小桥,绕到假山之后,眼前一泓清水,正北面远香堂挡住视线,左右两边透出了诱人的景色,这是半开敞的小空问,走进四面开敞通透的远香堂,步上堂北面宽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广池曲岸,垂柳拂水,池中错落的假山,面水而筑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一派恰人的山水美景。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恰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如留园西部假山,山南环以“之”字形小溪,溪两岸植以桃柳,小溪尽头壁上嵌有“缘溪行”三字,再现《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忽逢桃花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景象,反映苏州文人隐逸山林,超世脱尘的心态。此外,陶渊明的诗意境界也被大量地作为园林内各景点的题咏,如留园西部“小桃坞 是陶渊明世外挑源理想的再现。山上的“舒啸亭”让人们想到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生活情趣,拙政园及狮子林的“见山楼”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耦园的“无俗韵轩”取“少无适俗韵”诗句。网师园“殿春移”的“真意”砖刻门岩,也会使人想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无言”的高远诗境和深刻哲理。

苏州园林在融于自然的同时,也寄托了文人们的理想,因此,这一小小园林,也就往往“回荡着整个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进退和荣辱,苦闷和追求、无奈和理想”(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六、诗意的栖居

苏州园林的建造均出于文思“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呼后应”,苏州园林的布局,力图符台诗文的结构及其形式,山水、花木、单体建筑均经过精心的布置,同时,将中国文化中的涵义、古典文学中所表现的思想境界溶人其中。筑园者追求的是“境若与诗文相融合”,所以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刻的诗文意境,且与园林主题相呼应,让人感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醇香厚味。

苏州园林造园者善于把景物美的魅力蕴台在强烈的对比之中,采取虚实映带,层层相套,奥旷交替等手段,造成境界层深,若不可测的空间效果,并广泛采用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以丰富空间的美感,同时,也重视声、光、影味等虚景,创造一种迷离恍忽,变幻游移般朦胧的精神空间。苏州园林空间营造注重的曲折藏露,讲究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空间效果,“径奠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景贵于深,不曲不深”(《闲情偶寄》),线条自然伸展,符合自然野趣,空间意象幽邃,使步步生景,曲折有情。

园林建筑、山水、草木构成的固态空间给人们印象是真实的、立体的、可信的,但仅限于直观感觉,是有限空间;而苏州园林将中国古典文学溶于其中,给人的印象却是广阔的、深远的、朦胧的、抽象的,能让人去联想、体味,因而是无限空问。

晋王羲之和谢安、许询、支遁和尚等四十一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文中描绘了文人大规模集会的盛况及周围优美的山水环境,而优美的山水环境,也成为苏州园林造景的范本,苏州东山“曲溪园”是以会稽兰亭为蓝本而建的,其地本来就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于流泉上游拦蓄山洪,导经园中,再泄人湖中,造成“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实景,再现晋时文人会聚,饮酒作诗的情景。

唐诗朱词也人园中,这是苏州园林造景的重要特色,唐代王维,号称“诗佛”,其山水田园诗,承传和发展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既有楚骚的神韵,又渗透禅理,如沧浪亭“明道堂 西南角,人们斜向地连续经过一道曲廊和两进小曲室,来到曲室“翠玲珑”。此室北面竹丛掩映,南面翠竹摇曳,并植以数株芭蕉,西侧洞窗外一丛修竹,竹影与白墙青瓦组合,显得恬静自然,古雅清新。阳光穿过竹林,斑驳陆离,青翠欲滴,微风拂过,竹影摇曳,似细雨沙沙,室内一条竹对“风篁类长雨,流水当鸣琴”,这与王维《积辋川作》中萧瑟、静寂,冷洁的意境非常相洽。

苏州山水文人园,是在老庄哲学思想支配下形成的,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感受,是魏晋山水游记,唐诗宋词的固体表现,如一首首凝固的诗,清秀、玲珑、古朴、典雅。苏州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单体建筑,无不充分地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苏州园林中一术一石,一山一水,在内涵意蕴上都授透着文人的主体情致,人置其中,仿佛置身于深山幽谷,穿行于桃源阡陌,沉浸于中国古典诗词所剖造的艺术氛围中。

· 山水—— 苏州园林的山水均为抒情写意式的咫尺山水,是授润文人审美情感的艺术品。“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富有生命气息的山水,是苏州文人园的基本建构,假山寄托着文人的归隐情思,寓意山居崖栖,高超循世。池水体现着返朴归真,寝馈山林的隐士风度。也用以标举超脱名利的人格。廊抱楼台,山水相映的人造景观,创造了丰富的意境。耦园假山与山池组成“山水间”的自然野趣,意寓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雅人深致,又寓耦耕夫妇高山流水会知音的情愫。与园林主题相呼应。反映文人隐逸山林,超世脱尘的心态。

· 花术—— 园林植物具有自然美的特性,利用其色,香、姿、声、光等物理属性,组成独立的景观,更可成为其他景观的组合材料(如建筑、山水、林木、天气),并能引入飞禽走兽,造成生动活泼的景象,然而,苏州园林植物并不单纯给人这种生理上的快感,重要的是要让人们在徜详于花香鸟语之间时,产生物质与意识之问交织的美感。拙政园“远香堂”面对一池碧水,夏日荷莲满池,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其景其意取自北宋周敦赜《爱莲说》之“??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 ?莲、花中君子者也。”将莲花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相联系,将园林花木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意义,拟人格之高洁,另拙政园“雪香云蔚”、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闻妙香室”,均意取梅花之芳香,用梅花的冰清玉洁,傲骨嶙峋,以象征

篇四:浅谈“诗意地栖居”

浅谈“诗意地栖居”

城市的喧嚣与拥堵,使我们对于居所有了更严格的要求。许多人向往乡村生活,其实他们说的并不是人情世故更复杂、污染严重、网络不通、劳作时间更长、没有热水器也没有马桶的真农村。他们倒不是叶公好龙,而只是词不达意,他们向往的“乡村生活”风准确地讲,叫做“诗意生活”。

最近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一段脱口秀,主持人说起近年来火热的“农家乐”,这样讽刺一些北京人:刚到人家院里,便背起手,语重心长地做首长状——“老乡,今年收入怎么样啊?”农家乐本来是想象力极度匮乏的中国旅游市场为满足城市人的乡村想象,而推出的蹩脚产品。欠佳一缕的虹鳟鱼,村村无别的烤全羊,更别提城乡结合部风味十足的“农家KTV”。不过,即使农家乐再蹩脚,依然满足了部分城市人,或者忙碌工作于城市中人的向往,厌恶城市生活的人绝非少数,不然也不会一到周六上午出城方向拥堵。

其实对于想象中的诗意生活来说,蓝图一直是这样的,居者有其屋,屋后有座山,屋前有条河,听众编织绿树花朵和蔬果。闲暇时,就着咖啡品阳光,忙碌时还有这一可供栖息的港湾。

现代人,不管有多向往诗意生活,想在湖光山色中获取安静,也不可能像梭罗那样扛着一把斧头就去了瓦尔登湖。于是“人,诗意地栖居”倒成了一句名言,诗意生活更多时候是一种比别墅生活更加奢侈的奢侈品,人类的进化历来都是以适应和生存为第一要义。而诗意,不能御敌不能果腹,本就是有闲阶层的追求。 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称之为“诗意生活”?

诗意生活,首先要有适宜的栖居之所。房子好比容器,生活就是容器里的水,水有自己的亮洁,但若失去了瓶子的烘托,也会少许多摇曳的姿态。

对于栖居之所有个最好的定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更多的时候,这可能是无法归隐田园的人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即使是“大隐”也希望能够归隐山水,

别墅适宜栖居吗?别墅生活等于诗意生活吗?

记得曾经与一个朋友聊起什么是“别墅”,他说,其实别墅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山,一个是水,如果你只在平原上做个别墅,那个别墅是没法对外言说的。农民的二层小楼并不在他的“别墅”定义中,因为缺乏了预支相匹配的文化气息。明代画家文震亨说得好:“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尘市,要须门庭雅洁。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陶渊明曾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那么,住进别墅的人就一定有诗意的资本。既然有山有水,门庭整洁,又能品茶阅读,何来不能诗意生活呢?

若要窥诗意生活的堂奥,好房子与好心情缺一不可。有心无房谓之陋,有房无心谓之侈。“好心情”并不是俗人所谓的“笑口常开”,钱钟书先生说过,永远快乐就像正方形的圆一样荒谬。最好的心情是恬淡而有趣味。

趣味是什么?瓦尔特·本雅明说:“‘为艺术而艺术’的诗人最想要带入语言的是他自己,包括他自己的小怪癖、小精妙,和他天性上哪些根本称不出分量的东西。所有这些因素都在趣味上反应出来,诗人的趣味指引着他对词语的选择。”趣味正是哪些“根本称不出分量的东西”。它自然地发于心止于情,所有

的模仿和攀比都只会通向它的反面。就想一个想要“练习”幽默感的人,决定每天背两百个笑话,最后肯定练不出幽默感,而只会把自己练成笑话。

丰饶的精神生活必然是有闲阶级的专属。只有挣扎出了口腹之欲,人们才会有精力和心思,致力于探索那些隐秘的角落,培养那些“不能当饭吃”的偏好。有人收藏古董,在冰冷的瓦砾间触摸古人手掌的温度;有人爱好书法,一撇一捺,看透人世的沧桑与坚守。

趣味本不必一致,但逃离城市的人群,分享着许多对诗意生活的想象与践行。厌恶城市的喧嚣,所以拥有野外的静谧;恐惧大棚蔬菜中的化肥与农药,御墅自己种菜,收获健康与绿色;倦怠于通宵达旦的应酬,所以早睡早起,恬然作息。 所有逃离都只有一个方向——自然。

诗意地栖居最重要的是心境,很多人都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是诗意地栖居,其实不然,陶渊明在后期的时候写过这样两句诗“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的生活环境是“诗意地栖居”了,但他的生活心态并没有真正的“诗意”,还留恋在尘世所谓的力量和理想之中,所以诗意地栖居最重要的是心境。

诗意地栖居要没有追求,因为你的追求你的环境都给了你;诗意地栖居没有过多的回忆,因为明天的生活将比今天更美好;诗意地栖居没有矛盾,一切在你眼里都是那么的自然。

篇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选文来自新华网)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人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渴望精神家园中充满美好的情愫。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按时看日出” 和写作一样,是他的功课。在寂静的黎明,刚刚苏醒的树木呼唤着他,略含咸味的风吹拂着他,玻璃般的草叶和他招手嬉戏,潮湿的土腥味沁入他的心脾,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 ,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

他俯在窗前,看到了早晨的第一缕鲜泽的阳光,他的生命受到了鼓舞,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被唤醒,他想起了某些被忘却的东西,看到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

“按时看日出”, 让他的精神变的澄澈而明亮!让他在这个世界的栖居有了诗意!

那是在世界的东方,在龙曦初驾的地方,一个大彻大悟的诗人抛却了污浊的官场,如一个漂泊多年的游子,迫不及待地归家寻找丢失的灵魂。他高唱着“归去来兮”,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那种破茧的感觉,真正地可以被称为“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他,舒展着肌体的每一个细胞,贪婪地吮吸着自然富有诗意的神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草盛豆苗稀,他用诗描绘着生活,他用诗流露着轻逸且诗意的人生哲学的渴望,渴望个人具有这样的哲学气质,让生活变成一首诗。 瓦尔登湖畔,梭罗先生过着一种简单、充实而极富诗意的生活。“他这样寂静,又这样寂寞,又是这样的愉快”,他坐在一根圆木上吃饭,“小鸟偶然飞过来,停在他的胳膊上,啄他手里的土豆。”他悠闲地穿越村子,吹着口哨,像微服出行的小王子。 在那样一个简洁、宁静的环境里,他的心灵世界好像清水洗过一样,不含任何杂质,像天空一样明净和晴朗。这位自然主义大师,在一种亲近大地、亲近自然中,简单而真诚地生活,挖掘着生活所蕴涵的真理,表达着自己独特的关于世界的审美思考和深刻的悲悯情怀。

这些人的诗意的栖居,把生活富有诗意的阳光播撒到心灵深处,像一条潺潺的小河,在这个世界流淌。

尽管荷尔德林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已经流传了一个世纪,可惜他老人家力图抱慰现实中每个苦痛破碎的心灵的美好愿望,仍然被高度发展的现代人抛得远远的。

现在社会,物质文明好像安上了飞翔的翅膀,现代人愈来愈被物化,诗意渐行渐远,不再用哲理的眼光审视自己,观察事物,对待生活。 物欲横流、贪污受贿、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声色犬马、唯利是图等等,以及疯狂与镇定剂齐飞、颓废与麻醉品并驾的社会病态。 社会道德滑坡,人的道德水准普遍下降。 而我们是否需要重建人格操守,呼唤人间温情? “砰!”一声枪响,一个罪恶的灵魂结束了游荡,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在济南被执行死刑。王怀忠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非法收受他人钱财,为有关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王怀忠对巨额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差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金钱,权利,欲望,一切都在膨胀,扭曲了灵魂,正义被驱逐到天外。这是什么样的栖居?这是什么样的生活?难道生活的内容就是这些?

又一人的丑恶行经昭然若揭,涉嫌贪污受贿近400万元的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王伟力23日在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4月30日,因涉嫌受贿罪,被贵州省公安厅刑拘。 河南省安阳市原劳动局局长、党组书记孙秀奇因犯贪污罪、受贿罪,长期包养情妇,被滑县人民法院一审依法判刑??

2003年十月中旬,北京市中日友好医院一位名医在医院内悬梁自尽。上海大众汽车公司

总裁跳楼自杀、浙江上饶市委书记在家里悬梁自尽、香港影视名星张国荣跳楼自杀??据统计,2002年全国自杀人数(包括未遂者)达280万。其中包括相当数目的中小学生,2003年高考第一天,浙江一女生由于数学没有考好,从13层宾馆上轰然跳下,香消玉殒。 小学四年级的几个女生由于害怕考试,居然策划自杀方案。

??

生活中的诗意何在?诗意的栖居何存?灵魂在漂泊,居无定所,情感淡漠,除了爱我,就是爱自己,用厚厚的金钱把自己包裹起来,他们不是物质生活匮乏,而是精神世界空虚! 约旦河两岸隆隆不断的炮火,伊拉克境内日益尖锐的冲突,在残忍地践踏着悠久的两河文明。多少冤魂远离浓烟滚滚的地面,在空中游荡,凄厉地哭喊,寻找回家的路,想在来世求一处居所,不大,但能让阳光照进来,让诗意透过小小的窗棂,飞扬出去。

这不是荷尔德林想看到的 ,可现代人还在继续疯狂地超越着正常的生活轨道,向着畸形的方向靠近。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你艰辛地创造了物质财富后,是否能仰望头顶上那蕴含无限神性和诗意的灿烂的星空?人的仰视是可以直薄云天的,是可以跨越天地的。 郝贝尔说:“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都是些植物,我们这些植物必须扎根于大地,以便向上生长,在天空中开花结果”,大地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而天空就是那充满无限神性、诗意的精神领域。诗意地生活,告诉我们至少面对喧嚣的尘世,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充实,像瓦尔登湖畔那个自由、快乐,目光清纯、心灵纯净的伐木工,像福楼拜一样做个精神明亮的人,生活在质朴的自然和瑰丽的艺术世界里。

诗意的栖居(选文来自散文网)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有钱的城里人,都想方设法到乡村去买房。一次,与妻子一道驾车,从临海返回黄岩,没走国道,特意走乡间村道。在翻过一座山时,看到山间一幢别墅。我们停下车,过去走访。别墅旁边大片山地,种有整齐的苗木,有一对夫妇正在地上劳作。据这对夫妇说,别墅的主人是一个企业老板,苗木基地也是他的,他们俩为这位老板看管房子,并负责为企业食堂种植一些蔬菜。企业老板闲时会带些朋友过来,玩玩牌,住上一二天。自那天以后,妻子与朋友一起时,经常会念叨起,如能在宁静的乡村有房子多好。她的一些朋友也说,那样才是诗意的栖居。

如果住在乡间别墅,才是诗意的栖居,那我这一生要实现诗意的栖居,看来是不可能了。举债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十几年,刚从房奴中走出,要再去乡间买房或建房,根本不是我这样的工薪族力所能及的。想想自己年少时也是住在山清水秀的山村里,可那时怎么就没有感受到一点诗意呢?当然,那时住的只是山村的普通木房,不是现代的别墅,相比来说,只能说是陋室。但刘禹锡不是有一篇很著名的《陋室铭》吗?他住的虽是自己说的陋室,但他在陋室里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确是很有诗意。我觉得这样有诗意的生活须有三个前提,一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至少不为温饱发愁;二是有高尚的生活情趣,不像现在有些人只是把麻友牌友约到乡间,可以尽情地玩;三是有一定的文化和审美修养,能以审美的态度看待生活。我住在乡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说,衣,是勉强蔽体;食,是半饥半饱,恨不得早一日能走出贫穷的山村,解决温饱。这样的生活状态,哪里还有诗意可言呢?当然,我如果是圣贤,能做到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我是普通人,何况颜回还有“一箪食”,而我却要为“一箪食”发愁呢!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典型的诗意栖居的人了。他辞官回归乡间,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雅致居所;虽有“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在家,可以“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而怡颜”“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忘忧”,出门,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你看,他既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又有高尚的生活情趣,鄙弃官场,淡泊名利;

且又能以审美的人生态度栖居田园。

人,诗意的栖居。这句话出自19世纪初叶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他在一首题为《轻柔的湛蓝》的诗中写道:“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的栖居在此大地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借诠释他的诗来解读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海德格尔所处的时代,正是商业文明高速发展的时期,“上帝缺

席”,“诸神消退”,世风日下,物欲横流,人们追求的是低层次的感官享乐和肤浅的虚荣。 人们在物质上获得温饱且日益丰裕时,精神反而日愈失落,心灵反而无家可归,人类必需寻找和构建自身的精神家园。诗意的栖居,就是要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有精神需要。而温饱不过是人类获得这一本质需要的物质前提。物质的富足,不是人的本质需要,一些富翁大款不也仍然感到生活空虚无聊吗?关注精神家园,通俗地说,就是关注精神和心理健康的美好建构和发展。现在,我们的温饱已不成问题,在继续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精神家园的构建,这样,才不至于成为金钱的奴隶,不至于被异化为非人。

有条件的前提下,工作之余,到乡间去住住,放松一下,吸吸乡野清醒的空气,这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如果只是为了炫富或为能更专心地安静地玩牌娱乐,那就根本谈不上诗意的栖居。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如果人作为筑居者仅耕耘建屋,由此而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么人并非栖居着。”“栖居”不同于“筑居”,按海德格尔的话说,“栖居”是以神性的尺度规范自身,以神性的光芒映射精神的永恒。诗意的栖居,本质是诗化。也就是在道德律的规范内,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因此,人,诗意的栖居,不在于房子在乡村还是城市,就像陶渊明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也不在于华厦还是陋室,就像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归有光,居“室仅方丈”的项脊轩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不正是诗意的栖居吗?今晚,我坐在书房中,静静地想着,并用键盘记下自己的思考,这又何尝不是诗意的栖居的一种存在状态呢。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