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韩信忍辱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31:37 小学作文
韩信忍辱阅读答案小学作文

篇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训练40篇

1.摸钟

①陈述古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述古.

③绐②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谕.

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④祷钟甚肃,祭施以

帷⑤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

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②绐(dài):哄骗。 ③后阁:我国

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 ④

同职:同事。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 ⑤帷(wéi):围幕。

【文化常识】

说“枢密院”。密直:即“枢密院直学士”的省称。枢密院是古代管理军事机

密、边防等事务的官署。金太祖时,曾循辽制在广宁府设立枢密院总领汉军,是

临时性和地方性的机构。金太宗时,攻宋的东、西路军曾于元帅府下设枢密院,

以管理行政事务。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改都元帅府为枢密院。此时枢密

院才成为中央主管军事的机构。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知 ②至 ③阴 ④盗

2.翻译:

①使人迎置后阁祠之。

②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3.陈述古智辨盗者,是因为他抓住了盗者 的心理。

2.蔡女为桓公妻

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

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①,..

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②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

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

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

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

【注释】

①寝席之戏:指夫妻间的玩笑。 ②稽:计较。

【文化常识】

说“出”。这里的“出”,是指被休掉的意思。古代中国的君臣、父子、男

女绝不平等,等级观念十分严重。女人出嫁后一直受着“七出之条”的威胁,随

时有可能被休。所谓七出之条,即:一为无子,二为淫佚,三为不事舅姑(公婆),

四为口舌,五为盗窃,六为妒忌,七为恶疾。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更 ②以 ③冀 ④举

2.翻译:

①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

②此义于名而利于实。

3.更渡一遭①

②③④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

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⑤爬沙⑥,仅能一

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渡一遭,我欲观之。” (选自岳珂《桯史》)

【注释】

①更渡一遭,更:再,重复。一遭:一次。 ②当:担当,承担。 ③

炽火:把炉火烧的很旺的意思。 ④筱:细竹子。 ⑤勉励爬沙:勉励:努

力,尽力。 ⑥爬沙:螃蟹行走叫爬沙。

【文言知识】

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

用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谓语是陈述宾语的,二是受陈述的宾语是受主语支配

的。文中的“能渡此则活汝”一句的“活”便是典型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活

下去”。 【阅读训练】

1. 解释:

①得 ②食 ③名

2.翻译:

①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

②能渡此则活汝。

3.鳖明知主人以计取之,却还要勉力爬沙,是因为 。

4.★★★狄梁公与娄师德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

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

“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

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

(选自《唐

语林》)

【文学常识】

《唐语林》 笔记体唐代文史资料集。编撰者宋代王谠。仿《世说新语》体例,

按内容分门系事。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

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 【阅读训练】

1. 解释:

①为 ②许 ③咎 ④矜

2.翻译:

①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②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3.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其中狄梁公 ,娄师德 ,而则天皇帝 。

5、★★★牧童捉小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

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

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

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文言知识】

说“且”。“且”的义项较多,在句中一般作虚词用。当它作为连词的时候,

一般有三个义项:表示并列,可译为“又”;表示递进,可译为“而且”;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文中的“且号且抓”应该表示并列,是又叫又抓的意思。

【阅读训练】

1. 解释:

①去 ②故 ③趋 ④状

2. 翻译:

①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②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是 。

6.★★★王安石待客

①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

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

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

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

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

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文言知识】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

“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

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

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

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阅读训练】

3. 解释:

①谒 ②意 ③具 ④怪

4. 翻译:

①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3.“其人愧甚而退”,综观全文,萧氏子是为自己的

而感到羞愧。由此可见,王安石是一个

的人。

7.★★★窃槽

刘基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

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

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

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

“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选.

自《郁离子》

【注释】

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 ②驾:驾驭、统摄。 ③郁离子:原为刘

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 ④方:酒方。 ⑤仕:做官。

【文学常识】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

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

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

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

【阅读训练】

1. 解释:

①主 ②以 ③索 ④是 .

2. 翻译:

①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②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3.文中用“酒糟”比喻 。这个故事讽

刺那些

人。

8.★★害群之马

①②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

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

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奚:何,什么。

【文化知识】

害群之马: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害马,本指损伤马的自然

本性。后凡足以损害同类或团体的人都称为害马或害群之马。

【阅读训练】

1. 解释:

①将 ②然 ③徒 ④去

2. 翻译:

①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

②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3.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① ②

9、★★★晋文公伐曹

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①道于韂②,韂人弗许。还自河南度,侵曹,伐.

韂。正月,取五鹿。二月,晋侯﹑齐侯盟于敛盂。韂侯请盟晋,晋人不许。韂侯.

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晋。韂侯居襄牛③,公子买守韂。楚救韂,不.

卒。晋侯围曹。 .

三月丙午,晋师入曹,令军毋入僖负羁宗家以报德。楚围宋,宋复告急晋。

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先.

篇二:《圯上敬履》阅读参考答案

《圯上敬履》练习题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个故事,并说一说两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老父采用了哪些办法来考验张良?

3、老者故意丢鞋,叫张良给他捡鞋,为何又要张良给他穿鞋,并且他又“以足受”?

4、见老父扔鞋,张良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后来他为什么改变了?

5、老人对张良的种种要求是否过分?他真实的意图是什么?

6、“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当如是”是指什么?表现了张良怎样的品质?

7、老父两次刁难张良,以迟到为由不予理睬,为什么?

8、对陌生老人的无理要求,张良的态度如何?

9、作者借老父考验张良一事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10、你认为圯上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1、张良已为老父“取履”并“长跪履之”,老父为什么没有立刻将《太公兵法》送给他?

12、你认为文中的老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3、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

14、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张良的这段经历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5、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有着和张良类似的人生经历,最后终获成功,请举例说明。(至少3人)

16、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案:

1、答:取履,赠书。取履是赠书的必要条件,赠书是取履的必然结果。

2、答:故意把鞋掉到桥下,让张良捡起来;让张良给他穿鞋;和张良约会,因为张良后到而几次三番愤怒地离去。

3、答:进一步考验张良的忍耐力,看他是否是一个可造之材。

4、答:①良愕然,欲殴之;②为其老

5、答:从文中“直堕其履圯下”“命良取履”“履我”等词语看,老人有些过分,可是老人是用这种方法来磨练张良隐忍的性格,这样他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6、答:“当如是”是指张良做到了与长者订约,要先于长者到达指定地点。这表明张良知错就改,坚持不懈

7、答:表面是为难张良,有点过分,可实际上是进一步考验张良,看他是不是具备成才的决心和勇气,磨练他隐忍的性格。

8、答:忍让、恭敬。

9、答: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遵守承诺,守信重约,精通所学的技艺的人。

10、答:《太公兵法》得自谦恭,并且首先在“强忍”。“忍”是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

11、答:①“取履”和“长跪履之”确实表现出张良的隐忍和敬老,可是《太公兵法》是要传给真正能成大业之人;②这种人不仅要忍常人所不能忍,更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并对自己严格要求;③老者后来的几次三番的离去,一方面是继续考验张良的隐忍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张良持之以恒、虚心求教、勤奋刻苦的精神;④足见这位老者真是循循善诱、用心良苦。

12、答:老父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

13、答:张良是一个隐忍有容、尊敬老者、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知错就改的人

14、答: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张良的优秀品质,做事要懂得忍让,对老人要有恭敬之心,不可盲目、急躁;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坚持不懈;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15、答:①韩信曾忍受胯下之辱,后来终登帅位;②司马迁曾身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后来终于完成《史记》,青史留名。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打败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16、答: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

篇三: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参考答案

《陌上桑》

1、 衬托、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首先用环境之美和器物之美衬托她的美貌,接着正面描写的服饰之美和发式之美,最后写行者、少年、锄者、耕者都倾慕她,侧面烘托出的罗敷的美貌,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

2、 官高位显、气派之盛、官运亨通、品貌出众。这是罗敷为了免受侮辱而使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机警智慧。

3、 罗敷是一个采桑女,她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

《圯上敬履》

1、答:取履,赠书。取履是赠书的必要条件,赠书是取履的必然结果。

2、答:①良愕然,欲殴之;②为其老

3、答:“当如是”是指张良做到了与长者订约,要先于长者到达指定地点。这表明张良知错就改,坚持不懈

4、答:老父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

5、答:张良是一个隐忍有容、尊敬老者、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知错就改的人

6、答: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张良的优秀品质,做事要懂得忍让,对老人要有恭敬之心,不可盲目、急躁;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坚持不懈;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7、答:①韩信曾忍受胯下之辱,后来终登帅位;②司马迁曾身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后来终于完成《史记》,青史留名。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打败吴国,成为一方霸主。8、答: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 ;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

《与朱元思书》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抓住了 缥碧、湍急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山高、树多、景美 的特征

3.先写水再写山 由总到分

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运用拟人的修辞,以动写静,是静止的山有动感,更能生动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让人身临其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峡》

1.山势连绵不断,山峰高耸,遮天蔽日。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夏季江水险急,春冬季节景色秀美,秋季则显得凄异。

4.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清清的江水跳跃着,闪动着粼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峻挺拔,野草密密青青。

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猿的叫声中,使人进一步感受三峡独特的地理特点:山高岭连、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凄惨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

7.还写了怪柏、草、树、瀑布、涧等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酣畅的笔力,自然贴切,既让读者身临其境,又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

8.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9.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0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11、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美的山川的无限热爱之情,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马说》

1.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3.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4.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5.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6.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8.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9.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0.千里马的特性。

11.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2.作者主张通过伯(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韩信忍辱阅读答案)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3.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

14.《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15.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16.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可作老黄牛。

17.伯乐,槽间千里马;刘备,隆中决策人。

18.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

19.贤才无辜逢昏君。

20.人间难得九方皋。

21.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

22.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

23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24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言之成理,例证恰当即可。如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

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26.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7.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28.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湖心亭看雪》

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7、痴:“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8、“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实现的移动,景色的变化,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化的意境,而且写景的同时也似含有渺茫人身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狼》

1、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陵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3.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对于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否则,就没有出路。 《胸中之竹》

1“眼中之竹”是指观察到的自然界中实际的竹子;“胸中之竹”指酝酿中的竹子的审美意象; “手中之竹”指画幅上的竹子的艺术形象。

2.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如写作、绘画,往往先在心中进行构思,然后进行创作,即“意在笔先”;而在创作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夸张、点燃,即“趣在法外”。

3. 其实不止绘画如此,写作也是这样。写作前,我们要观察事物,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是构思过程,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才动笔写。

4. 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 上联:画竹意在先 下联:构思动笔前(落笔法于外)

篇四:《圯上敬履》阅读参考答案

《圯上敬履》练习题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个故事,并说一说两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老父采用了哪些办法来考验张良?

3、老者故意丢鞋,叫张良给他捡鞋,为何又要张良给他穿鞋,并且他又“以足受”?

4、见老父扔鞋,张良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后来他为什么改变了?

5、老人对张良的种种要求是否过分?他真实的意图是什么?

6、“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当如是”是指什么?表现了张良怎样的品质?

7、老父两次刁难张良,以迟到为由不予理睬,为什么?

8、对陌生老人的无理要求,张良的态度如何?

9、作者借老父考验张良一事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10、你认为圯上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1、张良已为老父“取履”并“长跪履之”,老父为什么没有立刻将《太公兵法》送给他?

12、你认为文中的老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3、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

14、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张良的这段经历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5、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有着和张良类似的人生经历,最后终获成功,请举例说明。(至少3人)

16、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案:

1、答:取履,赠书。取履是赠书的必要条件,赠书是取履的必然结果。

2、答:故意把鞋掉到桥下,让张良捡起来;让张良给他穿鞋;和张良约会,因为张良后到而几次三番愤怒地离去。

3、答:进一步考验张良的忍耐力,看他是否是一个可造之材。

4、答:①良愕然,欲殴之;②为其老。

5、答:从文中“直堕其履圯下”“命良取履”“履我”等词语看,老人有些过分,可是老人是用这种方法来磨练张良隐忍的性格,这样他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6、答:“当如是”是指张良做到了与长者订约,要先于长者到达指定地点。这表明张良知错就改,坚持不懈。

7、答:表面是为难张良,有点过分,可实际上是进一步考验张良,看他是不是具备成才的决心和勇气,磨练他隐忍的性格。

8、答:忍让、恭敬。

9、答: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遵守承诺,守信重约,精通所学的技艺的人。

10、答:《太公兵法》得自谦恭,并且首先在“强忍”。“忍”是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

11、答:①“取履”和“长跪履之”确实表现出张良的隐忍和敬老,可是《太公兵法》是要传给真正能成大业之人;②这种人不仅要忍常人所不能忍,更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并对自己严格要求;③老者后来的几次三番的离去,一方面是继续考验张良的隐忍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张良持之以恒、虚心求教、勤奋刻苦的精神;④足见这位老者真是循循善诱、用心良苦。

12、答:老父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

13、答:张良是一个隐忍有容、尊敬老者、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知错就改的人。

14、答: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张良的优秀品质,做事要懂得忍让,对老人要有恭敬之心,不可盲目、急躁;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坚持不懈;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15、答:①韩信曾忍受胯下之辱,后来终登帅位;②司马迁曾身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后来终于完成《史记》,青史留名。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打败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16、答: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 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

篇五:圯上敬履阅读答案

《圯上敬履》阅读练习题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文中的两个故事。

答:取履,赠书。取履是赠书的必要条件,赠书是取履的必然结果。

2、老父为考验张良采用了哪些办法?

答:故意把鞋掉到桥下,让张良捡起来;让张良给他穿鞋;和张良约会,因为张良后到而几次三番愤怒地离去。

3、老者故意丢鞋,叫张良给他捡鞋,为何又要张良给他穿鞋,并且他又“以足受”?

答:进一步考验张良的忍耐力,看他是否是一个可造之材

4、老人对张良的种种要求是否过分?他真实的意图是什么?

答:从文中“直堕其履圯下”“命良取履”“履我”等词语看,老人有些过分,可是老人是用这种方法来磨练张良隐忍的性格,这样他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5、“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当如是”是指什么?表现了张良怎样的品质?

答:“当如是”是指张良做到了与长者订约,要先于长者到达指定地点。这表明张良知错就改,坚持不懈。

6、老父两次刁难张良,以迟到为由不予理睬,为什么?

答:表面是为难张良,有点过分,可实际上是进一步考验张良,看他是不是具备成才的决心和勇气,磨练他隐忍的性格。

7、对陌生老人的无理要求,张良的态度如何?

答:忍让、恭敬。

8、作者借老父考验张良一事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答: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遵守承诺,守信重约,精通所学的技艺的人。

9、你认为文中的老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老父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

9、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张良是一个隐忍有容、尊敬老者、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知错就改的人。

10、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有着和张良类似的人生经历,最后终获成功,请举例说明。(至少3人)

答:①韩信曾忍受胯下之辱,后来终登帅位;②司马迁曾身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后来终于完成《史记》,青史留名。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打败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