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地球名字的由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9:23 字数作文
地球名字的由来字数作文

篇一:八大行星名称由来

八大行星名称由来

水 星 (Mercury)

水星名字来自罗马神墨丘利(Mercury),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被苏美尔人发现。 1978年冥王星被准确测定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小质量也最小的行星。

中国古代称水星为“辰星”。

金 星 (Venus)

中国古人称金星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称“启明”或“长庚”。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特,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而在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维纳斯,因此金星也称做“维纳斯”(Venus)。17世纪初,伽利略曾观测到金星。

地 球 (Earth)

首先提出地球(Earth)是球形这一概念的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第一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

火 星 (Mars)

在古代中国,因为它荧荧如火,故称“荧惑”。由于它在夜空中看起来是血红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Mars)或者希腊神话对应的阿瑞斯命名它。

木 星 (Jupiter)

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中国古代用它来定纪年。在西方称它为朱庇特

(Jupiter),是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1979年3月宇宙飞船“旅行者”一号发现木星也有环,但非常昏暗,在地球上几乎看不到。

土 星 (Saturn) 伽利略于1610年观测到土星。土星是以罗马神话中的农神萨杜恩(Saturn)命名的。中国古代称之为镇星或填星。

天王星 (Uranus)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观测到了天王星。由于天王星公转周期相当缓慢,在历史上曾多次被误认为是恒星。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腊神话的天神乌拉诺斯(Uranus)。

海王星 (Neptune) 1846年9月23日,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发现了海王星。 海王星是第一个通过天体力学计算后被发现的行星。

海王星的名字源自罗马神话中的海神涅普顿(Neptune)。

篇二: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地质关系观察错误等。这种方法已发展为地质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同位素年代学。

太阳系内的流星、陨石和宇宙尘是太阳星云原始物质的残留部分。陨石在堕落地面前未经重大的改造和破坏,是直接研究太阳系早期历史的极好材料。陨石的物质成分虽有铁质、石质区分,但已知的形成年龄都在46×108年左右,可代表太阳系早期的年龄。

月球上的岩石(月岩)经过20世纪70年代人类登月考察,已经测得最老的月岩年龄为46×108年,在41×108年前月球内部发生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增温熔融作用。

月球表面的大量环形山(crater,希腊文原意是碗,指碗状凹陷地形)以往存在火山口和陨击坑的长期争论,70年代后已经公认绝大部分是小星体撞击形成的阻击坑(图2-10)。这些陨击坑的形成高峰期是在距今41×108~39×108年前,证明月球当时遭受到大量陨星(星子)的撞击。39×108~31×108年前月球表面发生过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喷出的暗色火

山岩(玄武岩)充填了大规模环形构造,被称为月海。其余隆起的浅色部分上面密布陨击坑,称为月陆。31×108年以后,月球内部的演化已处于“停滞”状态,太阳风的长期作用(500×106~200×106年,以下简称Ma)形成了厚度不等的月壤。同时地外陨击作用频率显著降低,但形成时代较晚的陨击坑,如哥白尼坑(850Ma前)和第谷坑(109±4Ma前),保存的环形山轮廓和向外展布的辐射纹十分清晰。所以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可以依据其轮廓清晰程度判别年龄的相对新老。

根据上述多方面资料相互印证,地球具有46×108年年龄的结论已经得到公认。

3.3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1)生命的本质

生命起源历来与宇宙成因、物质结构共同成为自然科学三大基础理论问题之一。有史以来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进行探讨,迄今并未终了。到底什么是生命?不同人有各种理解。信奉宗教者笃信“神的创造”和“灵魂”的存在,机械论者将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视作完全等同,都不可能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生命本质属性的是德国的恩格斯(F.Engels,1878),他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简而言之,生命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蛋白体(目前的理解为类似于原生质的核酸-蛋白质体系)具有的新陈代谢能力。这种能力是任何非生命不具备的,所以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生命(生物)与非生命(非生物界)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构成生物体的50多种元素在非生物界里同样存在,说明两者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生物是非生物演化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2)生命起源的机制

20世纪60年代以来射电望远镜搜索宇宙空间的结果,已经发现星际空间存在大量有机分子,至80年代初已累计达到55种,其中最重要的有15种(表2-3)。

星际有机分子的存在说明,构成生命物质基础的有机物可在宇宙空间的自然过程中产生,并分布于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星球上和星际空间。但从无生命的简单有机物小分子(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复杂有机物大分子(类蛋白质、核酸、甘氨酸等)→许多大分子聚集而形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呈现初步的新陈代谢生命现象),需要经过由化学演化—生命演化的连续序列和重大飞跃。在已知宇宙空间或存在热核反应的恒星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应当从地球早期地表环境,以及物质系统自身的演化过程中去寻找原因。

地球完成初始圈层分异后,随着地表温度下降到300℃±,地球表层已经存在原始地壳(硅镁质玄武岩为主)、原始水圈(呈强酸性)和原始火山气圈(以大量水蒸汽、H2、CO、NH3、CH4H2S等为主,属于还原环境)。

英国人米勒(S.L.Miller,1953)通过玻璃容器中上述混合气体的放电实验,获得了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原始地球表面在紫外线、电离辐射和雷电作用下也可完全可以形成,已经不再有人怀疑。这些有机物汇聚到原始海洋之中,有人比喻为“生命培养汤”。在经过地壳环境的热聚合等作用促进下,逐渐由氨基酸→类蛋白质→蛋白质,这个过程始终具有化学开放系统特征,能与周围环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交换;在此系统内部,随着化学反应速度提高,其有序性和方向性也相应加强,终于出现真正蛋白质合成,完成了向原始生命

地球名字的由来

进化的飞跃(图2-11)。

有生命的原生质是一种非细胞的生命物质,进一步的演化是形成具有保护功能的外膜,成为具有更完备生命特征的细胞,从而进入了地球历史中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3)生命出现的时间

地球上最古老生命的记录(化石),已在南非巴布顿地区和澳大利亚西部的燧石(一种与海底热液喷发有关的SiO2胶体在海洋中沉淀形成的岩

石)层中发现,主要是球状和棒状的单细胞细菌化石(图2-12)。由于燧石的同位素年龄测定前者为38×108年,后者为35×108年,可推论当时地球上的单细胞生物已经出现(地质学上称为太古宙早期)。在此发现之前有人从地球化学角度依据12C、13C碳同位素比率(仅13C与生命物质有关),也推论地球上生命过程开始于38×108年前。上述两个渠道所获结论一致,比较可信。

3.4 生物圈的形成和发展

地球上自出现原始生命至现在丰富多彩的生物圈大千世界,无论在生物门类、属种数量、生态类型和空间分布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生物圈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历史。

(1)厌氧异养原核生物阶段

38×108年前出现的原始生物,根据当时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物理、化学条件,推测应属还原条件的厌氧异养原核生物类型,即还没有细胞核膜分异,不能自己制造食物,主要靠分解原始海洋中丰富的有机质和硫化物以获得能量,并营造自身(或称化能自养)。现代洋底热泉喷口附近发现在200~300℃热水中就存在这类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嗜热微生物,可以进行类比。太阳系类地行星上(含木卫二等大型卫星)如果存在生命,最可能也属于此类型。这种生物受到地表特殊环境空间分布的局限,不可能覆盖全球。因此,不等于地球生物圈已经形成。

篇三:地球日的由来

世界地球日由来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因此被誉为“地球日之父”。

但实际上,“地球日”最早的发起人并不是他,而是美国一位政界名人盖洛德·尼尔森。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海斯听到这个建议后,就设想在剑桥市举办一次环保的演讲会。于是,他前往首都华盛顿会见尼尔森,谈了自己的设想。尼尔森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动他退学专心从事环保运动。于是,海斯毅然办理了停学手续。不久,他就把尼尔森的构想扩大,办起了一个在美国各地展开的大规模的社区性活动。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保护环境游行示威和演讲活动。全美2000多万人、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以及各大团体参加了这次“地球日”活动。

“地球日”活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在“地球日”举办20周年的1990年,地球日活动从美国国内向世界范围扩展,成为第一个“国际地球日”。当

年的4月22日,全世界有来自140多个国家的逾2亿人参与了“地球日”活动。从此,“世界地球日”成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举行活动,以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世界地球日,是人类对地球母亲的忏悔日。

中国,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正在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发展压力。爱家的人们,让我们从爱护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做吧!让我们在世界地球日里作一次深刻的反思。

2015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近日下发通知,确定第46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并确定4月19日~4月25日为主题宣传活动周。

历年活动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士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识。

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

率。

1984年,沙漠化。

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环境与和平。

1987年,环境与居住。

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儿童与环境。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0周年——提高环境意;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 !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

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善待地球,保护环境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07年,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2008年,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009年,绿色世纪。

2010年,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2011年,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2012年,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

2013年,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2014年,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

篇四:七大洲和五大洋名称的来历

七大洲和五大洋名称的来历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为世界七大洲取下了现在的名字。然而其中的任何一个洲,都是根据它所处的位置而定的。 亚洲:在古代人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叫做亚细亚(意思是“日出之地”)。这里位于地球的东方。亚洲即是亚细亚洲的简称。 欧洲:古代人把地中海以西的地方叫欧罗巴(意思是“日落之地”)。它位于地球的西面,欧洲即欧罗巴洲的简称。 非洲:全称是“阿非利加洲”,拉丁文的意思是“阳光灼热”。因为非洲被赤道横穿中部,非洲多处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总称。美洲是意大利人亚美利哥航海时发现的一块所谓的“新大陆”,欧洲人为了纪念这位“新大陆”的发现者,便用亚美利哥的名字称它为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过去曾是拉丁语系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故称为拉丁美洲。 大洋洲:17世纪欧洲人发现了它,因其处于世界各大洋的包围之中,游离于其它大洲之外而得名。17世纪被发现时,人们误为它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陆,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称为澳大利亚(即南端大陆之意)。 南极洲:即南极所在的大陆。这才是地球上真正的南端大陆。

“五”大洋名称由来

太平洋 1520年,麦哲伦在环球航行途中,进入一个海峡(后称麦哲伦海峡),惊涛骇浪,走出峡谷时风平浪静,于是称这个水域为太平洋,因为这个名字吉利,所以被全世界承认了。 大西洋 大西一词,出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传说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个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统一定名为大西洋。 印度洋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向东寻找印度大陆,将所经过的洋面称为印度洋。1570年的世界地图集正式将其命名为印度洋。 北冰洋 位于北极,终年冰封。1845年在伦敦地理学会上正式命名为北冰洋。 第五洋 现在是五大洋了,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南冰洋为一个独立的大洋,成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

篇五:各大洲名称由来

各大洲名称由来 亚洲名称的由来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为Asia。相传亚细亚的名称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爱琴海以东的地区广泛地称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爱琴海以西的地方则泛称为“Ereb”,意为“日没地”。Asia一词是由腓尼基语Asu演化来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确的,范围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纪Asia已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政省的名称,以后才逐渐扩大,包括现今整个亚洲地区,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洲名。 欧洲名称的由来

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洲,英文为Europe。关于欧洲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一些传说。在希腊神话中,德米特(Demeter)是专管农事的女神,她保佑人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在有关这位女神的画像中,人们总是把她画成坐在公牛背上。古代,公牛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耕畜,女神既然主管农事,自然就要坐在公牛背上了。这位女神的另一个名字叫欧罗巴,人们出于对女神的敬意,就把欧罗巴称为大洲的名字。此外,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传说:“万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国王的漂亮女儿欧罗巴,想娶她作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欧罗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边游玩。宙斯见到后,连忙变成一匹雄健、温顺的公牛,来到欧罗巴面前,欧罗巴看到这匹可爱的公牛伏在自己身边,便跨上牛背。宙斯一看欧罗巴中计,马上起立前行,躲开了人群,然后腾空而起,接着又跳入海中破浪前进,带欧罗巴来到远方的一块陆地共同生活。这块陆地以后也就以这位美丽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做欧罗巴了。 美洲名称的由来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这个词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意大利的一位名叫亚美利哥·维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1499年。亚美利哥随同葡萄牙人奥赫达率领的船队从海上驶往印度,他们沿着哥伦布所走过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美洲大陆。亚美利哥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细考察,并编制了最新地图。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书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在这本书中,引人入胜地叙述了“发现”新大陆的经过,并对大陆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渲染。亚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陆的概念,一下子冲跨了中世纪西方地理学的绝对权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结构体系。于是,法国

几个学者便修改和补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学》,并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以表彰他对人类认识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新《宇宙学》一书出版后,根据书中的材料,在地图上也加上了新大陆——亚美利哥洲。后来,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称构词形式,“亚美利哥”又改成“亚美利加”。起初,这一名字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麦卡托的地图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拉丁美洲名称的由来

拉丁美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等。拉丁美洲这个名称的来由与这一地区流行的语言有关。从15亿纪末,这个地区的绝大部分国家先后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移民蜂拥而入。19世纪以后,这些国家才陆续获得独立。由于殖民统治长达300年之久,因此它们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当地的印第安语逐渐被属于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的葡萄牙语所取代,这两种语言成为许多国家的国语,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地区称为“拉丁美洲”。

非洲名称的由来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其英文名为Africa。对于Africa一词的由来,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一种传说是,古时也门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长,于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后来人们便把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另一种传说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尔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这位女神是位守护神,据说早在公元前1世纪,柏柏尔人曾在一座庙里发现了这位女神的塑像了,她是个身披象皮的年轻女子。此后,人们便以女神的名字把“阿非利加”作为非洲大陆的名称。还有一种说法africa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与地中海北岸希腊、罗马相比,北非地区的阳光的确要灼热得多。一种说法是africa一词是由阿拉伯文afar一词变来,意思是“尘土”,以该大陆的气候干燥,风沙大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侵入迦太基地区(今突尼斯)的罗马征服者西皮翁别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干”,为了纪念这位征服者,罗马统治者就把这片地区叫做“阿非利加”。以后,罗马人又不断扩张,建立了新阿非利加省。那时,这个名称只限于非洲大陆的北部地区。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在非洲的疆域扩大到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埃及的整个东北部的广大的地区,人们把居住在这里的罗马人或本地人统统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这片地方也被叫作阿非利加,以后又泛指非洲大陆。

大洋洲名称的由来

大洋洲这个洲名的概念和范围,比地球上其他6个大陆要复杂些,至今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统一的解说。中国多数地理学家认为,大洋洲是指不属于其他大洲的太平洋岛屿的总称。包括奥大拉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4个部分。大洋洲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812年前后,由丹麦地理学家马尔特·布龙命名。当时仅指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三大群岛,这就是狭义的大洋洲。

南极洲名称的由来

南极洲英文名为Antarctica,源出希腊文anti(相反),加上Arctic(北极),意为北极的对面,即南极。因该大陆处在地球的最南端,南极的周围,因此中文称为“南极洲”,是一个与地理情况相符的地名。南极洲是1738年由法国人布维发现的,他航海时发现了南极大陆附近的一个岛(今布维岛)。英国人库克曾于172—1775年到达过南极大陆周围的许多岛屿。但是,现在一般认为南极大陆是19世纪被发现的。据说,美国人于1820年首次看见南极大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