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诗四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3:29:03 英语作文
诗四首英语作文

篇一:八年级诗四首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

在南山脚下种了豆子,杂草茂盛,而豆苗却稀疏。

早起,去南山下除杂草,到晚才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家。

狭窄的山路旁草木长得很高,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服沾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对心愿就好。

《使至塞上》

单人独乘,轻车从简,到边疆去慰问、查看,我身为使者路过居延。

随风飘飞的蓬草飞出唐朝的边塞,振翅北飞的归雁,又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股浓烟,直直地升起,在长长的黄河的尽头,一轮夕阳缓缓落下。 在萧关遇上起码的侦察兵,我唐军统帅就在燕然这边方前线。

《渡荆门送别》

从荆门外渡江,远去楚国漫游。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

月影如飞下来的明镜在水中奔走,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

无限爱恋我的故乡山水,万里送我的船。

《登岳阳楼》(一)

岳阳楼面朝着无边无际的洞庭湖,背靠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

惨淡的夕阳缓缓下沉,楼上悬挂的未满一动不动。

来到吴蜀两国争夺荆州时的驻扎之地。

徘徊在这雾霭淹没的山色之中。

逃难三年,崎岖飘零,不远万里,才登上这岳阳楼凭栏远望。

(如今已)鬓发斑白,(独立在)萧瑟的秋风里怀古伤今。

面对那枯木沧波(眼看国土沦陷),怎能不生出无限悲愁。

篇二:诗四首

第30课 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说出诗中个别词、句的特殊含义和意境,体味诗歌的内涵。

3. 积累名句,品味语言,领会诗词的美。

【预习体验案】

体验一:词海拾贝

1.给加点字注音。

秽( ) 候骑( ) 燕然( ) 帘旌( ) ......

2.解释下列词语。

荷锄: 徙倚:

征蓬: 候骑:

体验二:文苑采菊

1.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

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

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

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唐代自开

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

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

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

他们的参军。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

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使至塞上》就是这样一首诗。

2.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体验三: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示例1.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示例2.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新知探究案】

探究一:反复诵读诗文,整体感知内容。

1.《归园田居》写了几层意思?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的含义,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3.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诗中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句话?

探究二:再读诗文,展开想象,赏析名句。

4.抓住“孤、直、圆”等词,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景象?)

5.抓住“随、尽、入、流”四个词,说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写的

诗四首

景物特点。

6.“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素质提升案】

试从本课所学的四首诗歌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助读链接】

李白与《李白诗集》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诗集》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并且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李白诗集》主要介绍李白的诗。他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屈原之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独特风貌的,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答案示例

【预习体验案】

体验一:词海拾贝

1.huì hóu jì yān lián jīng

2.扛着锄头 徘徊 飘飞的蓬草 骑马的侦察兵

【新知探究案】

探究一:

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2.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

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探究二:语言品析

4.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5.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6.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狭窄的小路被齐腰深的蒿草封盖着,晚上挂的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衣服湿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初衷就足够了。“衣沾不足惜”

一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恰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更为充分。这里的“愿”蕴含了诗人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更能突出当时社会官场的腐败与黑暗。

【素质提升案】

篇三:诗四首知识点

诗四首知识点

《归园田居》

1、《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共有五首,本诗是第三首。作者陶渊明,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东晋浔阳柴桑人,一名潜,字元亮,诗人。有《饮酒》二十首,《归园田居》五首。

2、《归园田居》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3、《归园田居》“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4、《归园田居》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归园田居》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6、找出《归园田居》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7、《归园田居》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8、说一说《归园田居》中“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9、《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归园田居(其三)》主题:以平淡自然的诗句描绘醇美的诗意,抒发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情怀。

1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但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是享受田园生活的舒适和宁静。

12、“带月荷锄归”的妙处?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13、本文主旨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1、《使至塞上》是作者王维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诗中有画”, 著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

2、《使至塞上》中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3、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的含意,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

的上空。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使至塞上》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赏析: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5、《使至塞上》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6、《使至塞上》首联交代了出使原因和目的地。

7、《使至塞上》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使至塞上》中的对偶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使至塞上》主题: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11、《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2、《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13、“蓬草”在古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蓬草”随风自转,古文中常比喻飘摸不定的行踪。作者以“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受,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忧愤。

14、“直”和“圆”两个字的妙处?这两个字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直”字在荒凉孤寂中透着劲拔坚毅之美,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之感;“圆”字在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同时,这两个字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营造了苍茫、空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16、《使至塞上》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隐含在“燕然”二字中。

17、作者以“蓬”“雁”自比,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渡荆门送别》

1、《渡荆门送别》是唐代浪漫主义主义大诗人李白所作,人称他为“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2、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抒发了深沉的乡情之叹,流露出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3、《渡荆门送别》中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仍怜帮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

4、《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5、找出《渡荆门送别》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6、《渡荆门送别》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其中颔联是写实景,颈联是写虚景。

7、《渡荆门送别》颔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荆门,“大荒”是指诗中的楚国。

8、《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9、请依次写出《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押韵的字:游;流;楼;舟

10、《渡荆门送别》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11、《渡荆门送别》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12、《渡荆门送别》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13、《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3、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14、“山水平野阔,江入大荒流。”一联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这更是作者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5、“天境”和“海楼”分别指什么?“天境”指月亮,“海楼”指云彩。

16、尾联中“送”字的妙处?“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7、“尽”表达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入”是对前途的展望,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登岳阳楼(其一)》

1、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颔联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回顾历史的诗句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交待登楼时间的诗句是(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出了亡国之臣的愤慨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2、《登岳阳楼(其一)》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而后再写举目所见,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

3、《登岳阳楼(其一)》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逃难的路途遥远)、时间(逃难的时间长)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表现了诗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漂泊颠沛的逃难生活的概括。抒发了作者离乡背井、忧国忧民的愤懑和感慨。

4、、《登岳阳楼(其一)》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5、《登岳阳楼(其一)》中“悲”是全诗的“诗眼”

6、《登岳阳楼(其一)》中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句子: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诗人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写出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悲恨之情的句子: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7. 《登岳阳楼(其一)》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 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8.“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9.“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 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10.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 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11、“老木沧波无限悲”的“悲”有哪些?

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动荡之忧;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

12、颔联中“徙倚”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身处美丽的岳阳楼,诗人没有尽情的享受山水之乐,而用“徙倚”二字展现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满腔愁绪。

13、“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描写的是静景,对后面的诗句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这句所描绘的静谧安详的氛围,更能反衬后面诗句所表现的诗人漂泊徙倚、登楼凭危所产生的“无限悲”的澎湃心情。

篇四:《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学设计

1

2

3

4

5

篇五:初二诗四首教案

第30课《诗四首》教案

张勇

教 学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设 想

1、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熟读成诵。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在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学生正音、化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③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出喜欢的理由。

四、齐背全文。

《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很多诗人也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僚,做他们的参军。这些诗人把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这些记述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的诗歌,

便称为“边塞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诗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本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有叙事,有写景,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微妙难言的内心情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自由读 全班齐读

2、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土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3、自由背诵,限时背诵。

三、研读赏析

1、齐背课文,思考:

①“征蓬出汉塞,归燕如胡天”有何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由谈论

比较

回忆自由发言

笔记

齐读

会感知

齐背

思考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除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②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壮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一、导入: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你知道哪些送别诗呢?

(如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这些诗饱含着浓浓的离别之情。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同样是一首送别诗,这又是谁送别谁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自由朗读 全班齐读

2、思考:

①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②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写出浓浓的相思。)

3、自由背诵,抽查背诵。

分组讨论

自由发言

体味理解

朗读

背诵

三、研读赏析:

1、齐背课文,思考:①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由远到近)

②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及其真切的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2、齐读背诵

《登岳阳楼》 陈与义

一、导入:

此诗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读 学生齐读

2、思考: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②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③江南三大名楼,除去岳阳楼,你还能说出另外二楼的名字吗?

三、研读赏析:整体感受

背诵

讨论交流

齐读

自由读

讨论思考

竞背课文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四首诗;

2、收集整理古诗词中的名句。

五:教学后记: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