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2:02 作文素材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作文素材

篇一: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作者简介:王荣娟,女,上海海事大学2011级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200135)

摘 要:语用学研究特定情境中特定话语表达的意义,尤其是在不同语言交际环境下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语境对翻译选词尤为重要,这关系到源语意义的表达以及目的语接收者对源文意义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本文试图从语境理论的发展、语境理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作用等方面以语境的视角探究翻译过程中特定语言文化框架下特定言语所表达的意义。

关键词:语境;翻译;特定话语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1.引言

翻译的最终作用是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换,实现两个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之间完全的对等转换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传达出双方彼此所要表达的含义,以此来实现交流和沟通。语言活动总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特定情境以及特定的人之间进行的,因此对语境的确切理解必须考虑到这些语言外的因素(瞿宗德,2007:41)。

1.1 语境理论发展过程

语境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将语境分成了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境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三类(瞿宗德,2007:42)。奈达(1999)结合翻译实践阐述了翻译语境这一概念,此外,还涉及译者的风格、兴趣和知识,甚至对原文内容和风格的理解这样的认知层面;出版者和读者这样的情景语境层面以及业已存在的译文这样的互文性层面(谭卫国,2008)。美国的圣经翻译家丹尼尔·肖首创“翻译语境”(translation context)的概念,把“翻译语境”定义为“翻译过程中聚合起来的文化互动的总和”。胡壮麟在韩礼德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把语境分为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刘辰诞,1999)。

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是指特定话语的上下文,也就是一个句子在较大的语言段落中的位置(何春梅,2007:26)。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任何孤立的词语、语句甚至语段的意义都是游移不定的,它们必须处在特定的上下文联系、同时又受到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的调节,其意义才能变游移为稳定。可见,语境是理解、解释话语意义的依据,是获得功能对等翻译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三个层面分析、探讨语境对翻译的制约(肖春艳,郑琳静,2005:940)。

2.文化语境与汉英互译的选词

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种语言在所属的特定言语群体中的应用,以及每个言语群体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使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因而引起的情感也各异。(罗钦志,2012:319)。

2.1 文化现象直译与汉英互译的选词

如果源语的文化现象为目的与读者所熟悉,就可以采用直译,保留原有的形象特征。这有利于保留原文的生动性,保留源语典故的民族特色,也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且丰富译语的表达力(瞿宗德,2007:47)。

2.2 文化现象保留,文内加注的方法处理汉英互译选词

(1)a frequent interlude of these performances was the enactment of the part of eutychus by some half-dozen of little girls:who,overpowered with sleep,would fall down,if not out of the third

loft,yet off the fourth form,and be taken up half dead.

译文:在这中间常常出现的插曲是,五六个小姑娘扮演犹推古——《圣经》中的一个少年,在听讲道中因困倦而睡着了,结果从三层楼窗台上掉下来摔死了——一样,虽说不是从三层楼上掉下,也是从第四排凳子上掉下的,扶起来时已经半死不活了。

这种译法的优点在于能让读者迅速连贯起来,思维跳跃不大,可

以很容易的读下去,不会影响读者的情绪,缺点是原文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译文中不能尽显:隐形(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的含蓄变成显性的直白,甚至拖沓冗长。

3.翻译与文化之间的融合

各民族文化都会与其他某种文化发生联系,绝对封闭的文化在当今世界几乎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几乎所有文化都是“杂合”的。但另一方面,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和接受不会是原封不动的移植,而是会出现一些转化。从历史发展来看,一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收总是放在自己的文化框架里进行转化和重铸,很少照搬而多半是取其所需,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照原本的轨迹发展,而是与当时当地的文化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应用效果(乐黛云,2001:47)。译者要想把具有异质性和差异性的原语文本用目的语语言再现出来,往往会面对一个这样的困境。一个来自异族文化的文本,译者需要做出抉择:一边是原语语言文化的各种规范,另一边是目的语的各种规范(孙会军,郑庆珠,2003:296)。这种选择要根据目的语读者的各种具体需求来对译文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杂合”,从而不失为一篇好的译文而受到接受者的认可和喜爱。

4.结语

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范畴,与文化联系较为紧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变得热门起来,但是最终要形成一种指导翻译研究的潮流还需要一定的

时间和大量的研究理论做支持。研究翻译理论的学者往往称从文化角度来考察翻译的研究群体为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确切的说,这不能称其为学派,而仅仅是一种发展的潮流或趋向(王宁,2009:

3)。因此,作者认为语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并且发展研究的空间还很大。语境的各种因素对翻译选词的影响正在指导着翻译的进行,并将激发出更多有关语境的因素制约和完善具体的翻译实践。鉴于目前所出现的研究翻译在相当程度上还局限于语言字面的水平,从一个全球化的广阔语境下来反思翻译学的问题会将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春梅.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j].读与写杂志,2007

(7).

[2] 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及文学理论的未来 [a],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编),5多边文化研究6(第一卷)[c].新世界出版社,2001.

[3] 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罗钦志.浅析翻译语境与汉译英选词 [j].外语研究,2012(2).

[5] 瞿宗德.《翻译中的语言学》 [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 孙会军,郑庆珠.翻译与文化“杂合” [j].外语教学

篇二:文化语境对英汉文学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语境对英汉文学翻译的影响

摘 要: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英汉文学翻译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文学翻译与语境,尤其是与文化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英语文化语境、原作者及译者的文化语境和目标读者群的文化语境三方面探讨文化语境对英汉文学翻译的影响与制约。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语境;英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23-02

引言

“文学翻译是创造翻译文学的手段和过程。”由于文学作品在其创作素材、背景和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文学翻译在很多层面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译者必须充分把握原作及作者、目标读者群的文化语境,合理采用翻译策略,译出高质量、受欢迎的译文。

一、语境、文化语境和文学翻译

翻译是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活动。西方名言“nocontext,notext”也点明了语境对翻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和制约作用。所有译文的产生都离不开对语境的分析和理解。

语境即语言环境,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他认为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文化语境含义的范畴进一步扩大,邓炎昌和刘润清先生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

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学翻译“从内容上讲,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艺术手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从语言特征上讲,文学翻译作品的语言也应具有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和抒情性。”[1]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并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现象,文学翻译离不开对相关文化语境的深刻了解与认识,文化语境也从多个方面影响并制约着文学作品的翻译。

二、英语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早期的英语国家地处西欧沿海地区,因其地理环境及气候的独特性,历来有着不同于其他西方大陆国家的生活习性和历史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因素在漫长的语言演化的过程中孕育并造就了英语国家独特的文化语境。众所周知,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有偏爱使用被动式的倾向,比如“thedoorrefusetoopen”译成中文就是“我打不开这扇门”,前者读来客观,而后者更显主观。其实,英语中被动式的广泛使用与英语国家崇尚科学和理性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宗教也是英美国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频繁出现在许多英语文学创作中,甚至还形成了一些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固定用法。例如,英文中形容某人穷是说“aspoorasachurchmouse”(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而同一个意思中文却用“他穷得像叫花子”来形容。译者在碰到这类情况时需要仔细斟酌,如果按照归化译法,虽然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但却丢失了原文的文化色彩。

除此之外,《圣经》一直被看作是西方国家文学创作的两大源头之一(另一源头《希腊神话》)。西方学者也意识到“如果在后现代的今天还想让西方经典文学被读者们接受、读懂并欣赏的话,交接和熟悉《圣经》已是当务之急”[2]。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引用《圣经》典故的现象俯拾皆是,直接以圣经故事为创作原型的作品也屡见不鲜。如哈代《苔丝》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苔丝、安吉拉和阿克雷,就分别对应《旧约·创世纪》里的夏娃、亚当和蛇。由此可见,《圣经》对英语文化语境有着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它既是作者创作的源泉,也是英语国家人们的血肉,是与他们的生命牢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对其中的经典引用做到心中有数,务必要在理解了作者引用意图和深层含义后再开始翻译工作,以使译文准确,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原作者及译者的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创作即叛逆”这句话无论是用在原作者还是译者身上都十分贴切。对于作者而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制造一个还未出现过的艺术品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这就导致不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创作手法、选材用料等都被各自的文化语境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英国著名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长于英国苏格兰西南部的农民家庭,他创作的诗歌大都以歌颂自然的壮美、劳动人民的淳朴以及爱情为主,诗风淳朴自然、极富乡土气息,这与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生活背景密不可分。因此翻译文学作品之前需要对作者的背景有

大致的掌握,译者只有在了解原作者创作风格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其创作意图和行文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将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准确、流畅地再现出来。

对译者本身而言,正如我国文学大师郭沫若曾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译者受信仰、社会传统、教育背景等文化语境因素的影响,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翻译经验和原则有所偏好地选择原作和译文。一位喜爱外国小说的译者会很少涉及英语经典诗歌的翻译。同样译培根的《论读书》,王佐良的译文半文半白,古雅庄重,而廖运范的译文则平白如话,晓畅易懂。译者的个性化翻译就是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最好体现。一个好的译文不仅能表达出原作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传达出原作的神韵,有时译作甚至会取得比原作更好的反响,这都归功于译者深厚的双语和双文化功底,以及对源语言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得体把握。

此外,在英汉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文化意象的翻译,这些文化意象大都是各个民族智慧与历史文化的结晶,且表现形式多样,但只要一提起,就会让具有相同文化语境的人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完成思想的沟通。但问题在于,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可能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用语言学家的话来说“世界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却给它刷上了不同的颜色。”譬如“西风”在西方代表着温暖和雨水,为人们所青睐,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歌颂西风的巨大力量,表

达自己对西风的敬畏和喜爱;但对中国人来说,“西风”往往意味着“严冬”和“寒冷”,其在诗作中的意象也常常偏向于冷落凄清。这种文化意象的错位反映在文学翻译的诸多方面,对这些文化意象的合理处理时刻考验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和对两种语言文化语境的良好把握。

四、目的读者群的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制约

“文学翻译的目的就是提供读者阅读的译本??考虑读者因素是译本成败的关键之一。”[1]所以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之前必须考虑这部作品到底面向哪些读者群。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译文有着不同的期望和需求,译者需对目标读者群的需求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文学原作进行“因材施译”的翻译工作。而且哪怕是对同一个作品的翻译,译作也应根据不同的读者群相应地调整翻译策略和基本要求。

翻译一部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文学原著,如果是面向文化水平较高的读者,那么译者在求“信”和“达”的同时就不得不多下工夫力求达到“雅”的标准,反之,则如当下流行的外国名著的儿童译本,译者在翻译《茶花女》、《双城记》等文学价值颇高的作品时没有按照原作的行文风格翻译,而是尽量选择浅显易懂的词句,必要的时候还对原作进行删减以防对儿童读者产生不必要的阅读障碍。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和英语教育的普及,不少读者已经具有了阅读原版小说的能力,面对此类读者的译作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

篇三:文化语境的翻译

文化语境的翻译

摘要:语境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语境,译者会使词汇产生歧义,进而引起读者对译文的误解。但是翻译并非只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还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化,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语境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并对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字:文化语境, 翻译,影响

Abstract: Contex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ranslation. Without context, the translator may cause lexical ambiguity and make the target readers confused about the translated text. Bu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bilingual process, it is also cross-cultural transplantation. Different languages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es, so cultural context is also an indispensible factor in translation and effect the transl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context, translation, effect

一、引言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许钧,2004:35)一切文化当中的交际互动行为无不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道德和伦理的基石之上。翻译活动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其语际、人际以及跨文化的间性特质内在地赋予其伦理的维度并呼唤伦理层面的思考。因此,翻译所承担的任务是巨大的。译者需要将翻译放在人类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进行考察,那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翻译决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它涉及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文字积淀的文化价值、文本所置身文化土壤、文本转换所涉及的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不单纯是语言理解的问题,它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二、语境、文化语境及其翻译

语境在确定源语的词义、句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任何语言活动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而翻译是一种双语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语义的转换是核心,语境分析是获得正确语义转换的重要手段。

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出现差异,所以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文化语境的翻译在翻译中,能否准确地认知语言语境,取决于我们的文化语境认知能力,取决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知识和行为习惯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文化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词义。”纽马克(Newmark,1982)由于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言符号的转换规律而且要充分考虑到文化语境的影响。

三、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民族和社团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和文明程度、社会组织形式、法律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反映在语言中其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相同的话语对不同文化的交际者来说会引起不同的语言文化认知。同一篇章由于译者所依赖的文化语境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翻译文本。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将产生不同的理解,处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对其反应也不一致。另外,文化语境还可进一步分为源语文化语境和目的语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顺应语文化语境来理解原文,使自己的思维运作以及翻译过程顺应于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尽量准确地表达译文。

1,文化语境对译者行为的影响

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对语言系统起决定性作用,它包括语言活动中交际者个体的性格、情趣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由于语言的使用者离不开他所处的文化氛围,他的思维方式和他在交际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都会受到他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即文化语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社会历史文化、社会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这就对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翻译者个人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译者必须充分利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的语言优势。准确理解语境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所反映出的文化和社会特征及其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因素。译者只有掌握了语言的文化语境,才有可能根据语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获得说话人试图传达的全部信息,确定话语意义,避免歧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澳大利业英语”也有别于人们常说的“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不同方言在澳大利亚融合而成具有独特发音、词汇和句法的“澳式英语”。这种语言的差异性需要译者解读和融合不同文化并通过准确的方式诠释出来。

在翻译标准方面,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然而,在翻译理论界,“忠实”不断为各种理论流派所冲击,但其作为职业伦理理想的地位却逐渐稳固。当然,绝对忠实的翻译是不存在的,译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才能完成这一复杂的任务;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然受其自身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也就引出了译者的伦理思考。翻译作为人的行为和活动,固然要受到文本内和文本外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翻译还是离不开人的价值观,特别是是与非、善与恶等伦理观念的支持与推动。因此,抛开忠实和不忠实的问题,转而探讨译者的伦理或职责问题,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捕捉到翻译的规律,而且可以进一步认清忠实的实质。

2,文化语境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勒菲佛尔(kfevere)也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它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而上的改写。”乔治·斯丹纳(GeorgeSteiner)认为:“任何

语法书或词典对译者都没有多大用处,只有最完全的语言文化意义上的语境,才能确定意义”。纵观中国翻译史,好的翻译作品绝不是简单的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的相加,而是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词汇层面与篇章层而有机结合的产物,这些都要求译者掌握源语和译语的文化特点和差异,以达到跨文化翻译和交流的目的。翻译实践是接触、交流、吸收不同语言文化、思维习惯和生存习俗等的极其复杂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语言活动。

翻译实践应尽量缩小文化上的差异,使译文尽可能达到某种对应,寻求不同层面上的对等,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正因如此,翻译界重新审视严复所倡导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也是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标准提出了更为现实的要求。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翻译目的,都可能要求译者结合语言和文化的互动关系,在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化语境,抓住原作的意义实质。例如,钱钟书先生在翻译《尤利西斯》时,因为汉字不够用,也是边译边造汉字,以求最大限度地准确诠释出对原作的理解。这些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传达作者的原意只是翻译的众多目的之一,翻译还应关注其本身在主体文化中的功能及运作过程。

不同民族对相同的文化意象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有所不同,翻译不呵能简单地用一种语言中对等的文本材料来代替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材料,否则会出现“文化亏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在汉语中代表“喜庆”、“吉祥”、“好运”而在英语中却表示“愤怒”、“敌视”以及由此联想到的是危险和警告等含义。可见,脱离文化语境的语言是没有意义的,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本产出和接受的惯例。因此,在翻译相关作品时,译者不能只翻译对等词语,而必须考虑不同文化语境的内涵,准确表达源语意图。

“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形式的改变必然会给一国文本附加上另一国的语言文化传统”(陈友良,申连云,2006),翻译无法脱离语言所处的文化语境,而只能是一定文化语境中的交际活动。德里达(Derrida)认为,译文同原文不是派生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限定的共生关系。后结构主义翻译学者也认为,不是原作造就了译者,而是译者创造了原作。

四、结语

翻译是基于跨文化背景的双语转换活动,文化构成了翻译这一语言交际形式的内涵,它要求译者深刻理解源语和译语的文化语境和造成语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翻译实践中依据源语和译语的不同特点,超越原文词汇层而的制约,挖掘其内涵意义,用地道的译语再现原文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内涵,实现语言的有效转换和跨文化、跨语符的信息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1] Newmark.Peter.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M]. Pegramon Press Ltd. 1982

[2] 戴凡. 从文化语境看语篇和语篇翻译. 外语研究[J], 2007,(3)

[3] 孙伟. 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伦理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J],2010,

(8)

[4] 尚媛媛. 语境层次理论与翻译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J], 2002,(7)

[5] 许钧. 翻译价值简论. 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4,(1).

[6] 许钧. 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 中国比较文学[J], 2001,(3)

篇四:文化语境对英语翻译教学影响文论文

论文化语境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

摘要:翻译的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知识上的学习,更是一种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交流。它无法脱离不同国家的文化语境而独立存在,因此本文主要是研究如何让不同的翻译和含义依托不同的文化语境来明确,从文化语境的不同角度来探讨其对翻译的影响,并得出对翻译教学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翻译;文化与江:英语教学

语言是人类互相了解和交流的社会交际工具。翻译的意义在于是不同的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工具,如何运用好翻译把原作品中包含的深层意义从一种语“信,达,雅”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是翻译的灵魂之所在。由于的不同语言沉淀着千百年不同,对英汉翻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其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将会对做好翻译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文化语境

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环境,他认为没有语言语境的词语只是臆造的东西,其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在日常口语中,只有有上下文的对话,话语才会有意义。多年来,文化语境备受学者的青睐和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化语境作出了不同的诠释。其中为人所熟知的是胡壮麟所提出的相关理解和概念,他认为“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

二、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不单是语言之间词句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确切的说其实质上是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及传播过程,所以翻译时必须要将翻译的语言和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同语言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会存在着很大翻译效果的不同,显著的差异是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三方面。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来阐述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传统

不同的国家流传别国无法替代和发生的历史事件,这些流传事件的相关翻译已被升华和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的生活中,虽然词义简单明了,但也需要特别的记忆,以免发生错误翻译,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贻笑大方。比较常见的如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常被译为“遭受失败和打击”,因为滑铁卢曾经是拿破仑惨遭失败之地。同样,汉语中的“鸿门宴”应译为hong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如果译者不了解在当时中国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只会简单地直译为hongmen feast,读者只会将其理解为是常见的宴席,而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

(二)风俗习惯

漫长的人类历史历程中,各民族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沉淀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历史因素自然而然会反映在语言中。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事物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如“虎”在中华民族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比如虎踞龙盘、老虎屁股摸不得等等。但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却被“狮”

所取代,众多词语如the lion’s share(最大份额),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都说明了“狮”在西方国家人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对此翻译中,译者要能将其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区分开来,这样才能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做好相关的翻译。

(三)思维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遵循着“天人合一”的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浑然天成的味道,所以,汉语语句往往习惯于用人作为主语。相反英语中的表达习惯却是着重强调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句子常以物或抽象概念作主语。这反映了讲汉语的中国人与讲英语的英美等西方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汉译英时,必须慎重考虑译文是否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例如:

it never occurred to him that she was a dis-honest girl. 原文中的主语是“他”,是行为的主体,这一句子结构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译文中,主语被译成“it”,看上去是毫不相关的译文,实质上这都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使然,译文可以意为这种念头从没浮现过他的脑海。这是因为西方人比较重视客观事实的例证。同时,译文这样处理重点突出了“他”对她为人不诚实这一点感到惊讶意外。当然,上面这一句亦可译为:

he has never thought that she is a dis-honest girl.

但两相比较,前一种译文强调“他是个不诚实的人”是客观事实,字里行间显露出她对这事感到惊异,后一种译文则更强调主观印象

汉语中很多以“人”作主语的句子英译时必须用“it”作主语,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

三、文化语境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翻译需要依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来进行深层的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从译文的文化语境着眼,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将原文的信息和文化意蕴重新诠释为为读者所理解的连贯篇章,达到真正意义上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意识到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将文化教学贯穿于翻译教学之始末,要通过语境方面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丹,女,讲师,本科,牡丹江师范学院,翻译,旅游英语和商务英语。)

篇五: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论文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何谓文化?英语中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最早的基本意义是“耕作,种植;作物”。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化,culture一词的外延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的定义边160种之多。文化的蕴涵极为丰富,尽管一直为多种学科所关注,但其内涵和外延却一直不很明确,各国学者由于视角不同,对其界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类学者认为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度和深度还会进一步扩展和延伸。而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

语言反映文化,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工具。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必然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语言的融合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次上。通过译介新词术语,介绍和传播异族文化;通过这些新词术语的长期而广泛的流行与使用,逐渐融入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上,宗教文化的传播就离不开宗教术语的译介,新词术语与宗教文化如影之随形,须臾不离。早在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即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在采用归化译法的同时,就大量采用异化移植的方法,引入了许多反映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如“浮屠”(古时对和尚的称呼)、“菩萨”(指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金刚”(指佛的侍卫力士) 、“观世音”(指佛教的一种菩萨,也称“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 、“弥勒佛”(佛寺中袒胸露腹,满面笑容之佛像) 等。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也传入了佛教术语,这些外来佛教词语,历经千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汇,佛教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

从上世纪中叶到现在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日关锁国”的大门,随后中国先进的有识之士远涉重洋,去救国救民的真理,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文日趋频繁,通过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渠道,大量文化的新词术语逐渐进入中华文化之中。如西方文学“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 、“橄榄枝”(olive branch), “特洛依木马”(Trojan horse), “酸葡萄”(sour grapes) 等;如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民主”(democracy) 、“科学”(science) 、“社会主义(socialism),“资本主义”(capitalism),“哲学”(philosophy) 、“逻辑(logic) 等;又如反映西方科学技术发明成果的“电话”(telephone) 、“电灯”(electric lamp),“电影”(film), “雷达”(radar), “收音机(radio), “照相机”(camera), “维他命”(vitamin)等,如今这些带有洋味的词语已成为汉语语汇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汇,提高了汉语的表达能力,还直接影响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随着中西文化多方位、多渠道的接触与交流,反映当代西方文化的名词术语更是大量涌入中华文化和汉语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如:??超市??(supermarket) 、“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 、“绿色食品??(green food) 、“网上购物”(on-line shopping) 、“快餐”(fast food) 、“麦当劳?,(McDonald) 、“可口可乐”(Coca-Cola) 等;尤其是反映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词汇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以信息技术为例,“电脑”(computer) 、“因特网”(Internet) 、“信息高速公跖“(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网址”(net-site) 、 “电子邮件”(email) 、“电子商务”(e-commerce) 等,这些新词语,这些新词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也直接印证了中西文化的趋同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使地球变小,全球信息网络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政治、商贸、文化、科技等领域内交往频繁。现代人以较成熟的求新求异的心理,通过电视、广播、光盘、报纸、博览会、展销会或实地旅游等渠道,感受和了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同时以更为开放的心态,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构成心理,这不仅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也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上。

另外,当今语言中的中外合语现象日趋普遍,所谓“中外合语”,就是指在说中文时夹杂进外语(主要是英语) 的语词、语调甚至体势。当年钱钟书先生曾戏称这种现象为“牙缝中夹菜叶子”,让人感到不雅不洁。但时过境迁,今日的合语者似乎并不感到尴尬,听者也不觉恶心,相反,说者顺口,听者顺耳,如日常生活中的“卡拉OK”、 “KTV包房”、“BP机”、“CD片”、“X光片”、“CT扫描”,甚至在新闻报道或文章中也有“今年GNP增长有望高于

7.1%”,“正确认识加入WTO的利与弊”和“IMF谁掌门美欧较劲”之类的标题,在电视专题节目中也有“海运市场召唤FOB (海运离岸价)”的标题;随着西方文化影响日趋广泛,英语教学的普及,这种情况颇有愈演愈烈之势。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特别是词汇,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也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签”。这则顺口溜所反映的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显然是不足取的,其中外合语的语言形式也是不规范的,但当今社会使用合语的情况及流行的范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的融合现象。

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双语双文化中韵各方在影响的范围和力度上往往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某一方占主导强势文化的地位,另一方居?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娜跏莆幕牡匚弧4幽壳爸形魑幕跋斓牧α慷员壤纯矗鞣轿幕乇鹗怯⒂镂幕灾谢幕挠跋烀飨砸笥谥谢幕晕鞣轿幕挠跋欤夥从沉宋鞣较冉目蒲Ъ际鹾颓看蟮木檬盗Φ匚唬蛭幕笆侨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shehui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物质文明的程度,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同样不可避免地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词语也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英语的语汇中,如儒教(Confucianism) 、道教(Taoism) 、嗑头(kowtow) 、丢脸(lose face) 、纸老虎(paper tiger) 、阴(ying) 、阳(yang) 、功夫(kungfu) 等已被收入英语词典,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振兴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对西方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反映中华文化的词汇也会越来越多地融入西方和世界文化和语言之中。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文化趋同对语言翻译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有利 的一面,也有不利的方面。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趋同,“地球村”上人类共性的认识正在逐步扩大,各民族之间特殊性的差异正在相对减少,语际之间的可译性限度也日趋缩小。上面提到的新词术语反映了文化趋同过程中语言的融合现象,它们丰富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内涵,扩大了两种文化的共核成分,提高了两种语言的可译度,进而又促进了文化的趋同过程。

另一方面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习到了一些翻译的技巧。

1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

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翻译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如:

(1) 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

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 (增译主语和谓语)

(2) If only I could s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要是我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实现该有多好啊!(增译主句)

(3) 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

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增译名词)

(4)就是法西斯国家本国的人民也被剥夺了人权。

Even the people in the fascist countries were stripped of their human rights.(增译物主代词)

(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 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 (增译连词)

(6)这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又一个共同点。

This is yet another common point between the people of our two countries.(增译介词)

(7)在人权领域,中国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China opposes the practice of the big oppressing the small and the strong bullying the weak.(增译暗含词语)

(8)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增译注释性词语)

2.省译法: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又如:

(1) You will be staying in this hotel during your visit in Beijing.

你在北京访问期间就住在这家饭店里。(省译物主代词)

(2) 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

希望您在这儿过得愉快。(省译物主代词)

(3)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省译名词)

3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具体的说,就是在词性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短语。在句子成分方面,把主语变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谓语变成主语、定语、表语;把定语变成状语、主语;把宾语变成主语。在句型方面,把并列句变成复合句,把复合句变成并列句,把状语从句变成定语从句。在语态方面,可以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如:

(1)我们学院受教委和市政府的双重领导。

Our institute is co-administrated by the States Education Commission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名词转动词)

(2) Too much exposure to TV programs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 eyesight of children.

孩子们看电视过多会大大地损坏视力。(名词转动词)

4.拆句法和合并法:这是两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拆句法是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干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合并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一般用于汉译英。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长句较多。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这样就可以基本保留英语语序,顺译全句,顺应现代汉语长短句相替、单复句相间的句法修辞原则。如:

(1) Increased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同中国加强合作,符合美国的利益。 (在主谓连接处拆译)

(2) I wish to thank you for the incomparable hospitality for which the Chinese people are justly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我要感谢你们无与伦比的盛情款待。中国人民正是以这种热情好客而闻明世界的。(在定语从句前拆译)

5.正译法和反译法:这两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偶尔也用于英译汉。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所谓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正译与反译常常具有同义的效果,但反译往往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比较地道。如:

(1)在美国,人人都能买到枪。

In the United States, everyone can buy a gun. (正译)

In the United States, guns are available to everyone. (反译)

(2)你可以从因特网上获得这一信息。

You can obtain this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正译)

This information is accessible/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反译)

100个熟语

趁热打铁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如履薄冰 to be on the thin ice

晴天霹雳 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

火上加油 to pour oil on the flame

浑水摸鱼 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

一箭双雕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轻如鸿毛 as light as a feather

如坐针毡 to sit on pins and needles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Great oaks from little acorns grow.

健壮如牛 as strong as a horse

洞若观火 as clear as daylight

昭然若揭 as clear as the sun at midday

血流如注 bleed like a pig

守口如瓶 as dumb as an oyster;as silent as the grave ;as close as wax

一贫如洗 as poor as Church mouse;as poor as Job?s turkey

心猿意马 to have a head like a sieve

时不待人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滴水穿石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此地无银三百两 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ce。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Touch pitch,and you will be defiled.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 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No mill,no meal. 不劳动者不得食。

Easy come,easy go. 来得容易去得快。

Like father,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

Nothing venture,nothing hav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

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An iron pestel can be ground down to a needle, perseverance will make success.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Acc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Man proposes,C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满瓶不响,半瓶叮当。

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s,there?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

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ing.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闪闪发光的并非都是金子。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Time is money. 一寸光阴一寸金;

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者常乐。

初生牛犊不怕虎。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 fire on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

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盲人国中,独眼称雄。(或:盲人之邦,独眼称王。)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you will catch neither。同时追两兔,全都抓不住。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When shepherds quarrel,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

One man may steal a horse,while another may not look over the hedge.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Many straws may bind an elephant.烂麻搓成绳,也能拉千斤。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the trouble-maker is removed.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