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31:47 小学作文
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小学作文

篇一:给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第13课时

教学科目及年级: 信息技术三年级(下)

主题:给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学校、执教人: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小学部 彭华林

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思考:没有加上标点符号的文章是不完整的文章,此课的目的是教学生掌握在电脑中写文章时加上标点符号的技巧。我会用一篇没有加标点符号,意思不明确的文章来尝试自已添加标点符号来改变文章的内容。

我对本节课的希望: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使用

2、明白标点符号对文章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学情分析:

重点:学会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难点:各种标点符号的位置

设计特色:游戏中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 1 ·

· 2 ·

篇二:标点符号——文章中的无声英雄

标点符号——文章中的无声英雄

文章中的标点符号,这些“,;。?”之类,像孑孓〔孑(jiéjué)蚊子的幼虫。〕似的小东西,我们得十分重视它才好。文章(自然也包括一切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它,常常令人读起来结结巴巴,甚至出现歧义,产生和作者本意完全相反的效果,令人难以索解。

标点符号,不但可以使文章段落分明,断句清晰,而且,它还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语气。人们朗诵作品的时候,尽管没有把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等名称念出来,但是它对朗诵者的声调是起了作用的。称赞这些标点符号是文章中不声不响、埋头苦干的英雄,我想也未尝不可。

朗诵作品的时候,句与句之间,总得有一点时间的间隔;如果没有这种间隔,人们听起来就会觉得拖泥带水,缠夹不清了。我们平时讲话,句与句之间都是略有停顿的。要不然,人家就听不清楚了。有时,我们也碰到过一些“快嘴二婶”“悬河先生”,讲话就像快刀切菜一般,“笃笃笃笃……”,快得就像杂技演员抛几个小球似的,像鸡儿啄米似的。他们讲话,句与句间本来是有停顿的,但是那种停顿异常短促。因此,尽管他们言词滔滔,口若悬河,听的人却常常禁不住皱眉蹙额,不得不用手掌在耳朵后面“搭了个凉棚”,要求道:“什么?我听不清楚,请你慢一点,再讲一遍!”

说话的时候,句与句间必须有适量时间的间隔,反映到文字里面,就成了标点符号。 但是,标点符号,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试想,文章里没有标点符号,人们读起来该多困难呀。事情还不止这样,由于没有标点符号,文章还因此产生了许多歧义,人们可以作各种各样的解释。我们今天读那些古籍,有时也要碰到这一类难题的。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样的句子,该怎样来点断呢?一般是“点”成这个样子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它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任由他们处于自在状态,不可让他们知道国家的重要事情。”这样的话,就是十足在推行愚民政策了。

但是,也有人主张用另一种方式来点断,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来,意思就变成:“老百姓表现不错的话,就放手让他们照样做;如果他们表现得不好的时候,那就应该教育他们使他们明白道理。”这样一来,意思完全相反,孔子又不失其作为教育家的本色了。

请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竟可以在意义上截然相反!

民间故事中也不乏这种说明断句不同,可以改变词语意义的故事。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

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

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

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可惜,并不是所有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对标点符号漫不经心,或者视为无足轻重的大有人在。许多出版社、报刊编辑部都收到不少来稿,其中包括某些作家的稿子是脱落或者乱用标点符号的,这就使某些好稿子因而失色,并使编辑们感到十分头痛。

有一个故事,我想值得引述一下,让我们都来从这个故事中接受些启发,提高我们对这方面事情的警惕吧!

老作家安德烈·梭勃里给苏联《海员报》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题材很有趣。但是读起来层次不清,杂乱无章。编辑们正感到为难的时候,老报人布拉果夫主动把稿子拿去,连夜加以整理。隔天,当编辑们再度阅读时,不禁呆住了,它变得十分简洁流畅,清新明朗,原来的杂乱松散,完全不见了,而文章并没有增减一字,不过是被布拉果夫精细地加以分段,并打上标点符号罢了。这位老编辑说:“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 据说,梭勃里知道后,抱住老头儿,亲了他三次,除郑重致谢外,还作了检讨。 还有一个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德国19世纪著名作家台奥多尔·冯达诺,在柏林当编辑的时候,一个青年作者寄给他几首拙劣的诗,并在信中写道:“我对标点是不大在乎的,请你自己填上吧!”

冯达诺把诗给退回去了,并在退稿信中写道:“下次来稿请先寄些标点来吧!诗由我自己填好了。”

这些故事,令人读了作会心微笑。但愿把标点符号当作无足轻重、对它漫不经心的人们能够从中得到一点教益。

标点符号不仅能够摆正词和词间、句和句间的正确关系,而且,它还能够表示语气和声调。同样一句话,由于标点符号不同,语气和声调是不一样的。请看:

“我——要……跟——你去。”

“我要跟你去。”

“我,要跟你去!”

“我要跟你去?”

这几句字眼相同而标点不同的话,朗读的时候,语气、声调是不一样的。第一句有“口欲言而嗫嚅”的恳求的意味;第二句是一般的表述句;第三句有一种斩钉截铁,下了决心的意味;第四句是反问句,表示讲话的人并不想跟着走,或者对于跟着走感到怀疑。

因此,标点符号,可以说是作品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它并非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并非外加的东西、附加的东西,而是理应存在,关系颇大的。讲究文学语言,同时,也得讲究标点符号的使用。

篇三:标点符号——文章中的无声英雄(转)

标点符号——文章中的无声英雄

文章中的标点符号,这些“,;。?”之类,像孑孓〔孑(jiju)蚊子的幼虫。〕似的小东西,我们得十分重视它才好。文章(自然也包括一切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它,常常令人读起来结结巴巴,甚至出现歧义,产生和本意完全相反的效果,令人难以索解。

标点符号,不但可以使文章段落分明,断句清晰,而且,它还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语气。人们朗诵作品的时候,尽管没有把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等名称念出来,但是它对朗诵者的声调是起了作用的。称赞这些标点符号是文章中不声不响、埋头苦干的英雄,我想也未尝不可。

朗诵作品的时候,句与句之间,总得有一点时间的间隔;如果没有这种间隔,人们听起来就会觉得拖泥带水,缠夹不清了。我们平时讲话,句与句之间都是略有停顿的。要不然,人家就听不清楚了。有时,我们也碰到过一些“快嘴二婶”“悬河先生”,讲话就像快刀切菜一般,“笃笃笃笃??”,快得就像杂技演员抛几个小球似的,像鸡儿啄米似的。他们讲话,句与句间本来是有停顿的,但是那种停顿异常短促。因此,尽管他们言词滔滔,口若悬河,听的人却常常禁不住皱眉蹙额,不得不用手掌在耳朵后面“搭了个凉棚”,要求道:“什么?我听不清楚,请你慢一点,再讲一遍!”

说话的时候,句与句间必须有适量时间的间隔,反映到文字里面,就成了标点符号。 但是,标点符号,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试想,文章里没有标点符号,人们读起来该多困难呀。事情还不止这样,由于没有标点符号,文章还因此产生了许多歧义,人们可以作各种各样的解释。我们今天读那些古籍,有时也要碰到这一类难题的。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样的句子,该怎样来点断呢?一般是“点”成这个样子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它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任由他们处于自在状态,不可让他们知道国家的重要事情。”这样的话,就是十足在推行愚民政策了。

但是,也有人主张用另一种方式来点断,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来,意思就变成:“老百姓表现不错的话,就放手让他们照样做;如果他们表现得不好的时候,那就应该教育他们使他们明白道理。”这样一来,意思完全相反,孔子又不失其作为教育家的本色了。

请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竟可以在意义上截然相反!

民间故事中也不乏这种说明断句不同,可以改变词语意义的故事。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

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可惜,并不是所有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对标点符号漫不经心,或者视为无足轻重的大有人在。许多出版社、报刊编辑部都收到不少来稿,其中包括某些作家的稿子是脱落或者乱用标点符号的,这就使某些好稿子因而失色,并使编辑们感到十分头痛。

有一个故事,我想值得引述一下,让我们都来从这个故事中接受些启发,提高我们对这方面事情的警惕吧!

老作家安德烈·梭勃里给苏联《海员报》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题材很有趣。但是读起来层次不清,杂乱无章。编辑们正感到为难的时候,老报人布拉果夫主动把稿子拿去,连夜加以整理。隔天,当编辑们再度阅读时,不禁呆住了,它变得十分简洁流畅,清新明朗,原来的杂乱松散,完全不见了,而文章并没有增减一字,不过是被布拉果夫精细地加以分段,并打上标点符号罢了。这位老编辑说:“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 据说,梭勃里知道后,抱住老头儿,亲了他三次,除郑重致谢外,还作了检讨。

还有一个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德国19世纪著名作家台奥多尔·冯达诺,在柏林当编辑的时候,一个青年寄给他几首拙劣的诗,并在信中写道:“我对标点是不大在乎的,请你自己填上吧!”

冯达诺把诗给退回去了,并在退稿信中写道:“下次来稿请先寄些标点来吧!诗由我自己填好了。”

这些故事,令人读了作会心微笑。但愿把标点符号当作无足轻重、对它漫不经心的人们能够从中得到一点教益。

标点符号不仅能够摆正词和词间、句和句间的正确关系,而且,它还能够表示语气和声调。同样一句话,由于标点符号不同,语气和声调是不一样的。请看:

“我——要??跟——你去。”

“我要跟你去。”

“我,要跟你去!”

“我要跟你去?”

这几句字眼相同而标点不同的话,朗读的时候,语气、声调是不一样的。第一句有“口欲言而嗫嚅”的恳求的意味;第二句是一般的表述句;第三句有一种斩钉截铁,下了决心的意味;第四句是反问句,表示讲话的人并不想跟着走,或者对于跟着走感到怀疑。

因此,标点符号,可以说是作品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它并非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并非外加的东西、附加的东西,而是理应存在,关系颇大的。讲究文学语言,同时,也得讲究标点符号的使用。

篇四:关于文章标题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关于文章标题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湖北巴东 胡其林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要求简洁明了、新颖别致、醒目夺人。一个好的文章标题往往能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近日在阅读时,我发现一些著作和报刊杂志上文章的标题大量使用标点符号,便生疑窦。究竟文章标题中能不能用标点?有没有一个使用的标准呢?

为此,我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及《编写教材常用的标点符号的用法》相关资料,结果都未找到科学的依据和标准。我又在教材、课本、作品、教辅等资料中去寻求规律,结果各种不同著作中的文章标题形式也不一样。既然标点符号在文章中有表形功能(语法功能),又有表意功能,那么它在标题中也应如此。因此我认为,文章标题中运用标点符号是可以的,但要根据写作表意的需要。

在教学中,我广泛查阅教材、读本、各种文学作品及著作文章的标题,甚至近些年高考中学生拟的作文题目,发现下列几种情形的文章标题中可以使用标点符号:

1.若标题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或现象,且之间表示承接、层进和并列关系时,中间可用间隔号(?)如:

《画蛋?练功》 《树木?森林?气候》 《篱笆?女人?狗 》 《合力?动力?凝聚力》 《 崇高?质朴?创造》——长影的艺术追求

2.由疑问句构成的标题或小标题后面可用问号。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觅渡,觅渡,渡何处?》 《“友谊”,还是侵略?》《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岂能以好恶辨亲疏?》

3.在文艺评论、文学鉴赏或读后感式的文章标题中,可在副标题中用标点来解释说明对象。如:

一篇八十八字的名作——《读孟尝君传》赏析

名文未必无讹——也谈《读孟尝君传》

4.在报刊杂志上,新闻标题中标点符号运用比较复杂,以下几种情况一般要用标点:

①、需要强调的专名、简称一般要加引号。如:“非典”、“一国两制”、“台独”、“禽流感”、“三个代表”、“三观教育”“SARS病毒”等等。

②在表示节日、纪念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及突发事件时,若标题用数字表示,则要求用引号。如:“11?9”事件、“11?21”空难、“七七事变”、“一二?九”诗歌朗诵会等。

③若采用正副大小标题,正标题并列词语或短语间一般不用标点,用空格表示,副标题前可用破折号。如:

生生不息 其命维新——访学者任继愈

小政府 大市场——海南省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

团结向前 繁荣文艺——祝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

5.标题中引用成语、术语、歇后语、诗句及名人名言时要用引号强调突出。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浅谈大语文观教学的前景

“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绝不可以被打垮”——读《老人与海》有感

6.标题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要用引号表明。如:《论“费而泼赖”应该缓行》《“拿来”主义》。《今日“包身工”大揭秘》 《说“后生可畏”》《“回声”的启示》

7.标题中可用逗号或破折号来表明层次或关系。如:

《走好,21世纪 》 《别了,司徒雷登》(倒装强调) 《山歌,大山的灵魂 》 《大堰河,我的保姆》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主谓停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数学——撬起来的杠杆 》 《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 《写作“三部曲”——多读、多积、多写》

8.标题中有书名或篇名时,需用标点。如:《宽容》序言 《呐喊》自序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曹雪芹与《红楼梦》等。

9.标点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高考话题作文拟题时,可以用标点作题目或辅以标点符号达到简洁、醒目、新颖的艺术效果。但在文章中要把标点符号的内涵阐释清楚,不能让人产生歧义和误解。如:

《!??》——车祸发生之后 题目中的三种标点与文章的三组镜头:“车祸发生刹那场景触目惊心”“人们袖手旁观发人深省”“呼唤公德意识任重道远”相

呼应。题目可谓简洁、醒目,又能引发人们无限联想和沉思。

《沙尘暴??》这个题目中的省略号既代表沙尘暴的形状 ,又深刻地提示了治沙的艰巨与任重道远。

总之,标点符号种类多,用法灵活。在文章标题中,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来准确运用这种无声的语言,不要为出奇而画蛇添足,从而使题目产生歧义。

篇五:文章题目中的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题中的标点?

学生在写文章时,仅做到在文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在文章标题中有滥用标点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在文章标题中如何使用标点上对学生做正确引导。

一、文章题目是单句时,句末不用句号

例:在山的那边

二、文章题目是复句时,中间可用逗号,句末不用句号

例:十年,还一副尊严 三、题目表疑问语气的用问号,表感叹语气的用叹号 例:还有人活着吗? 短些,再短些!

四、题目中有停顿语气的,可用以下方法处理

(1)用逗号、顿号或间隔号

例:啊,金色的秋天

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规

夏夜·秋色

(2)“空格”表示停顿

例:关注学校关注家庭

(3)分行排列表语气停顿

例:锻炼心理品质

培育健康心理

五、根据标题内容,也可用其它符号(如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等)

例:“诺曼底”号遇难记

下辈子,我们还当母子

一位痛失儿子的母亲自述

风乍起……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承德县第二中学

李桂琴

五道河中心校包军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