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4:25:42 体裁作文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体裁作文

篇一:【考前三个月粤版】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八章题点训练3 Word版含答案]

题点训练三 写好议论文、记叙文的结尾

[目标解说]

“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尾。”文章写作的过程是前后统一的。开头写得好,固然吸人眼球;中间写得好,也会使内容饱满;而结尾写得好,则有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从考场作文角度讲,结尾也是阅卷者重点关注的区域。为了写好结尾,得到阅卷者的青睐,必须练好几种结尾方式。贵精不贵多,这也是练好结尾技法的原则。

一、文章结尾的一般要求

作文时,好的结尾,能够点明意旨,升华主题,呼应前文,强化形象。好的结尾要做到三个方面。一要简,即简明——态度分明、观点明确、中心明了。好的结尾应像“豹尾”,短小精悍,刚劲有力。二要深,即深刻——启人心智、感悟升华、令人回味。谢榛曾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结尾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余味耐咀嚼。三要美,即优美——技巧得法、样式新颖、词句靓丽。李渔曾说:“终编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流连,若难遽别。”

二、议论文结尾模式

1.首尾呼应,总结扣题

这是结尾段的基本要求,也是常见的结尾方式。请看下例:

(开头)幽静的石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彩翼,美得让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点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结尾)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2013年江苏卷《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这个结尾意蕴十分丰厚,也尤见作者功力。首先,呼应标题开头,扣住材料(明扣式),如“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愿??惊扰”。其次,总结上文,“面对??勇气和决心”“褪色??痛”。最后,深化主题,如“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躲进??可能”。

议论文结尾,尤其是新材料作文命题的议论文结尾,一般都要明扣材料,点明中心。不过,这时明扣材料、点明中心,应与开头“相映而不相犯”。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富有变化、极为灵活的重复。如在句式上相对灵活,请看下例: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界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你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 (2013年广东卷优秀作文《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结尾)

三个排比句,分别扣住了材料中的三种态度,又回扣了观点。

还可以变换手法来明扣材料,强化中心,如借助修辞手法等。如:

回头细想,只有思考留下的才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认知财富。那一座“知”的高山上,看是山脚,学是山腰,思是巅峰,唯登上顶峰,看到的才是整个世界;唯思,方可一览

众山小,尽知天下事。 (2013年天津卷优秀作文《思而知之》结尾)

引用名句,使用比喻。尤其是以“一座‘知’的高山”的精妙联喻,可谓神来之笔,不仅强化了中心,而且令人回味。

2.表达愿望,呼唤号召

情感真挚,是考场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要求。在文章的结尾通过呼吁性的语句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美好未来。这种方式,能够有力地突出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例如:

(1)希望深山的蜡烛可以熄灭,更希望如今打在文人学者身上的光可以关掉,让美好的生命不再受这“光”的威胁!(2013年江苏卷优秀作文《生命不能承受之光》结尾)

(2)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之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结尾)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尾方式还是要紧扣材料与中心,只不过换一种语气而已;要感情真挚,免得沦为苍白无力的口号式。

3.巧妙发问,余味无穷

一篇好文章要有理趣,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同欣赏美妙的乐曲,曲虽终而余音缭绕。结尾巧妙发问,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不失为一种绝妙的方略。例如:

人生匆匆一瞬,在物欲横流的世间人们都在得失之间游弋,寻求两个极端之间的支点。应知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得到固然值得高兴,但要看得到的是什么,如果得到的仅是身外之物,这样的得到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失去纵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失去的是虚幻不实的东西,这样的失去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 (2010年辽宁卷优秀作文《得失之间》结尾)

结尾两个整齐的问句委婉发问,让人深思“得失”之间的深刻哲理,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4.拓展文意,深化升华

这种结尾,不是总结上文,也不单是回扣论点,而是在上文的基础上,文意有所拓宽、加深,或提出方法,或指向未来等等。这种结尾,体现了一个“深”字,能启人心智,令人回味。不过用起来难度较大。请看下面两例:

(1)方正做人,圆通处事。首先要练就一身方的骨,方正纯朴,正直不阿,不曲意逢迎。其次,要缔造一颗圆的心,大智若愚,大勇若拙,不见风使舵。此可谓行云流水,纵横捭阖之境,人生美妙乐章由此而奏响,亦方亦圆中亦显示成功人生。

(2013年湖北卷优秀作文《方正做人,圆通处事》结尾)

该结尾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条精练的办法,又指出所达到的境界,风格冷峻充盈。

(2)我想,中国人需要一场穿越,这次,是穿越到千年以后,去收获我们的梦想。

(2013年安徽卷优秀作文《穿越千年的梦》结尾)

该文前面谈的是中国人的穿越,都喜欢穿越到古代,纠结在过去。那么,在现实面前,如何改弦更张呢?结尾提出“穿越到千年以后”,这既回扣了前文萧伯纳的那句名言,又升华了主题,有余音绕梁之妙。

上面介绍的几种结尾方式,有时不是单一地使用,而是综合使用。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上面四种结尾方式(或综合使用),写出议论文不同的结尾来。

追逐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①首尾呼应,总结扣题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达愿望,呼唤号召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巧妙发问,余味无穷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拓展文意,深化升华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综合运用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是一篇寓意型、关系型的材料作文,在审题时,既要考虑到材料中的“鹿”与“山”的比喻内涵,又要考虑到“鹿”和“山”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

①鹿是眼前利益,山是长远立意;鹿是个人利益(小我利益),山是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此立意可以从当前社会的个人发展、商家发展、国家发展等方面来写,如食品安全问题、学生教育问题等。立意有:放眼未来,才能开拓境界;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等。

②鹿是功名、金钱、仕途、名誉,山是生命的乐趣、人生美好的风光、健康的生命等。此立意可以从古代的隐士、当今的淡泊名利者,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写。立意有:慢慢走,欣赏啊;莫让名利遮望眼;放下名利,学会欣赏;享受生命等。

③鹿是目标、理想、梦想,山是许多目标的代指,或阻碍理想实现的困难、挫折、诱惑等。此立意可以联系古今中外许多功成名就的励志人物来写,如孙杨、林丹、林书豪等。立意有:追逐梦想,不畏穷途;征服困难,梦想起航;与专注同行等。

结尾示例略。

三、记叙文结尾模式

1.画龙点睛,卒章点题

记叙文结尾一般都要点题,尤其是新材料作文命题下的记叙文,结尾是点题最重要的部位,否则,有可能被误判为偏离题意。所以,结尾点题,不仅需要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有时还需要浓墨重彩的文字,这样,才能给阅卷老师强烈的视觉冲击。

例如:

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爱,你的爱如春风,吹化了我心底的坚冰;你的爱如细雨,滋润了我心田的渴望。在此刻,多么想在短暂的寂寞之后睡在你的怀里。我知道有你的存在,便永远是晴空。花若能言,口自芬芳。爱若能言,心香弥漫。这世界需要你!

(2011年山东卷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结尾)

该结尾不仅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母爱”,而且总结全篇,两次直接点出标题,使主题在文章的最后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最大的张扬,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新材料作文命题背景下的记叙文结尾点题如能明点更好,最好是暗合(不出现材料,而是出现材料的题旨),两者结合更妙。当然点题语言是议论式,或者议论抒情相结合式。请看下面两例:

(1)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合的环境。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 (2013年江苏卷优秀作文《寻找适宜的环境》结尾)

该结尾系用明暗结合点题法。

(2)微小的改变有时恰如历史的节点,看似巧合寻常,却决定了整个的方向。

勤转毛笔,以微小之变书博大之韵,依稀裙裾飞扬。

(2013年江苏卷优秀作文《捺的一转》结尾)

该结尾的议论方式是暗点题旨。

2.创设情境,留下想象

在记叙文的结尾,简单地创设一种情境,使文章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结束,这样,就会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如2010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难题》,有考生写了一篇记叙文,全文通过写与幺叔的交往,表现出幺叔“欠情如欠债,头顶锅儿卖”的朴实的情操。作者在结尾听了二哥的讲述后写了这样一句:

我“噢”了一声,怔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作者创设了一个无话可说的情境,表现出对人物特殊性格的心理反应,也让读者去想象:面对这种难题该怎么做呢?

3.融情于景,深化主旨

通过融情于景、渲染氛围等手法彰显美感和韵味,给人一种余味未尽之感。此法多用于记叙文之结尾。例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白雪飘零的情愫不知能与谁共。落花悄然成了芬芳的泥土,抚慰了刚出芽的嫩柳,那细细的情思便成了文学的归宿。

(2009年湖北卷满分作文《站在文学的门口》结尾)

这个结尾景物烘托的作用十分明显。作者以“落花”“泥土”“嫩柳”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意境,烘托出作者内心对文学的浓浓情思,情与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效果很好。

上面第2、3种结尾方式,须有前提,就是上文点题很充分。否则,这两种结尾方式在考场上会因过于含蓄而吃亏的。

边练边悟

1.下面是一篇以“祖辈父辈”为题写作的提纲,请根据开头,写一段结尾,使结尾与开头相呼应。

第一段:奶奶个子不高,年近70,可有些东西在高处,因此她不得不踮起脚尖。

主体部分:第二至三段。

第二段:小时候,奶奶照看我,总是踮起脚尖给我拿柜子里的东西。

第三段:上中学的时候,奶奶给我往学校里送东西,在教室的窗外踮起脚尖寻找我。 结尾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略。

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两种不同的结尾方式(其一必为“画龙点睛,卒章点题”式),写出记叙文的结尾文字。

出生于铁匠的家庭,做过童工和装订工的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在功成名就之后,他谢绝了皇家学院院长的职务。他的好友J.Tyndall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在他的眼中看去,宫廷的华丽,和布来屯(Brighton)高原上面的雷雨比较起来,算得什么;皇家的一切器具,和落日比较起来,又算得什么?其所以说雷雨和落日,是因为这些现象在他的心里,都可以挑起一种狂喜。在他这种人的心胸中,那些世俗的荣华快乐,当然没有价值了。”

①画龙点睛,卒章点题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他方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价值观的考量”是高考命题中常见的话题。比如2011年重庆卷“情有独钟”,“情独钟于何物”是需要做出一个价值判断的,“价值的高下”也是“作文立意的高下”。再比如2011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这个“你”的价值阐发得越充分,世界对“你”的需要也就越发自然。

对于科学家而言,在“雷雨和落日”的探索中有所发现,那是至高无上的快乐。同样的,我们在价值的衡量中,能不能把握好“真”“善”“美”的尺度,是需要我们认真回答的。

结尾示例略。

篇二:高三作文复习审题立意

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作文之审题立意

专题一 掀起你的盖头来——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阅卷探秘

闪亮阅卷老师的法眼

俗话说:“意犹帅也。”作文,首先要注意审题立意。有的同学,下笔千言,思接千载,思想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结果导致离题万里,可能因为一篇作文,在考场上就一溃千里。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提笔作文之前,一定要先过好审题立意这一关。要想在考场上作文立意方面得到高分,首先要摸清阅卷老师的心理,弄清决定阅卷老师判分的因素。

其实,阅卷老师有一套作文快速阅读法,即“作文三眼看,看三眼”。第一眼是看审题是否准确,角度切入是否恰当,立意是否明了。若审题错误,再好的文章也要被判“死刑”。

老师的“第一眼”很快很短,不可能反复阅读琢磨你的观点。因此,高考作文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故弄玄虚。他们的“这一眼”,一般习惯性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看标题。这是阅卷老师了解文章是否切题的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考生拟题时不妨将切题的字眼嵌入其中。

2.看开头、结尾。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阅卷老师寻找观点的关键之处,所以,开头最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用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

3.看小标题。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排,从而使主题更集中,重点更突出,简洁又醒目。

4.看文章内容是否与标题一致。有些考生审题不细,内容与标题没有内在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作文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数。

如何审题立意

审题就是对题目要求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准确领会其含意,把握写作方向和要求,切忌片面理解,顾此失彼,舍本逐末。一篇文章在审题上站稳了,这篇文章的大方向就把握住了,写起来一般不会出太大问题。

一、审题的关键是准确

审题首先要逐字逐句地把作文题全面、细致地读清楚,同时注意关键字词,把这些关键字词反复咀嚼并仔细揣摩,还要细读命题中的“要求”或“注意”,并把它们全都体现在文章当中。考场上,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审题呢?审题的过程与构思作文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体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2.审清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3.审清“题眼”,确定写作重心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眼”,比如关键词、重点句、暗示语等。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4.审清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作文命题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用“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考场作文可谓形象而熨帖。这个比喻已经形象地告诉大家,考场作文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它有自己的规则,不可能让你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因此,拿到题目后,务必三思而后行,切忌草草了事。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审题,使作文题意明确和观点鲜明,完全是能够做到的。

审题年年有,年年有跑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因为考生的态度不够端正,缺少了一点耐心和细心。因此,审题时一定要端正态度,做到耐心、细心,力求快速、全面、准确。

二、审准两种基本作文命题类型的方法技巧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后两种作文的题目是考生自拟的,而命题作文的题目是命题者确定的,是唯一的,是不容变更、置换的。这是命题作文与其他两种作文最大的区别。为此,考生在审题时,必须牢牢围绕这个“所命之题”展开。如何展开呢?八字要决——字字落实,有所侧重。

字字落实,实际上就是把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写清楚。

如作文题:《我与小王的一件趣事》。

事:写作对象。一件事:写作范围和文体。我和小王:取材的范围,必须关于“我”与“小王”两个人。趣:题旨,审题的要害,什么是“有趣”,怎样写才算是“有趣”。把上面逐字(词)的理解合起来,审题就算审准、审透了。

有所侧重,就是分析文题结构,找准写作的重心,即题眼。

①主谓式结构,如“我能”,题眼是谓语“能”。

②偏正式结构,如“诗意地生活”,题眼是修饰或限制语“诗意”。

③动宾式结构,如“品味时尚”,题眼是动词“品味”。

④并列式结构,也称关系型命题,如“走与停”、“一步与一生”、“我与故事”等,审题时要写清楚几个概念间的关系。题眼就是“关系”。即要“两点论”,兼顾两面,不可只抓一面,不顾其余;又要“重点论”,应有所侧重,分清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

⑤独字(词)式,如“见证”、“常识”,它们既有表面意义,又有隐含意义,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审题时要虚实结合。

如何审题眼呢?务必要“咬文嚼字”,可以判明词性,可以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词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总之,一定要审到吃透它的内涵和外延为止。如“见证”,首先想它是什么意思。“见证”一词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见”,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二是“证”,可以作证。再依据材料分析。也有两层:第一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动词的含义,第二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名词的含义。据此思考:(谁)见证——见证的主体(见证者),见证(什么)——见证的对象(或是历史进程、历史事件或是身边小事,这是“实”),见证的意义——见证的意义、价值(这是“虚”)。经过这一番咀嚼、思考后,题意自然就把握准了。

边练边悟1

请以“主流和另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写这篇作文,首先要注意其思辨性。请从“主流和另类”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审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从辩证地看待“主流”与“另类”的关系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审题:“主流”是大众化的,“另类”则是个性化的。“主流”与“另类”单一来看是对立的、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如“主流也罢,另类也罢,它们都是人们思想的外化,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都应该支持,都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它,特别是另类,它可能是孕育新思想、创造新秩序的火种”。

立意:①“另类”“主流”可以和谐共存;②“主流”与传统,“另类”与时尚;③“主流”“另类”都是潮流;④“另类”终将汇聚成“主流”。

(二)新材料作文

1.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

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边练边悟2 试用提炼中心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①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②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个观光团的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另一个观光团的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整体把握材料。同样的情况,在不同的人心里由于意念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态度。同样的路,同样的游客,不同的导游给出不同的诠释,当然,带给游客的心境也不一样。由此可以写:同样的境遇,以不同的心态看待,感受就截然不同;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换一种角度欣赏风景,换一种心情体验人生。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

边练边悟3 请用抓关键句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一只小蚂蚁跟着哥哥去寻食,突然下起了大雨,哥哥对着小蚂蚁喊:“快跑!”小蚂蚁却看见蜗牛在雨中慢悠悠爬着,不慌不忙,它就问哥哥:“为什么蜗牛不跑?”哥哥说:“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是关键句,其中“伞”是个喻体,比喻可以给人提供保护的外部条件,诸如富裕的家境、杰出的父母、超人的优势等等。由此可写:没有优越外部条件的人就必须努力拼搏。

(2)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在得知获奖时淡定地说:“我终于也有自己的停车位了。”

熄灭蜡烛 莫惊扰美

在该校中,有一排写着“NL”(诺贝尔桂冠得主的英文缩写)标志的停车位,是专门为诺奖得主服务的,这是学校的唯一奖励,也是学校向他们致敬的特有方式。

得了诺贝尔奖,不涨工资不升职,照样上课、监考、做实验,不同的是他们的车终于有地方停了。

对于这个奖励措施,伯克利的教授们这样说:“做学问如果没有一颗淡定的心,就没法继续,更不可能前进。”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教授们的话是关键句,据此可这样立意:做人(学问)有了淡定之心,方能前进。

3.由果推因法

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

最佳的立意。

边练边悟4 请用由果推因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兔子站在山涧的边缘,望着对面草地上的绿草,垂涎三尺。但山涧有几十米宽,除非长着翅膀的鸟才能到对岸。兔子心想,自己长着翅膀就好了,那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飞到对面的草地上美餐一顿……忽然一股巨大的旋风刮过来,兔子被刮上天空,它只觉得天旋地转,一会儿它轻轻地落在了地上。

自己竟然“飞”过了山涧!黄牛、山羊、野猪等动物见山涧对面飞过来一个东西,惊呆了:这个会飞的东西竟是兔子!从此,兔子成了动物界的体育明星。黄牛、山羊、野猪先后请兔子到自己的领地给自己的同类作报告。兔子常伴着阵阵掌声登上讲台,慷慨陈词,讲自己飞跃山涧的实践与体会,在一片赞赏和喝彩声中,兔子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一只会飞的兔子了。一天,它站在山涧边上,为大家再次表演飞跃山涧的绝技,只见它用足力气,猛地向对面跃去。可是,它只“飞”出几米便坠到山涧里去了。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本题可用由果推因的方法来审题立意,兔子之所以会坠入山涧,原因就是没有认清自己仅仅是只兔子,根本不会飞翔,故考生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正确认识自己,在鲜花与掌声中别迷失自我;②正确看待鲜花与掌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③生活中的“偶然”未必就是“必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偶然”。

(2)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它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的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公鸡为什么不愿得到宝玉,而愿意得到一颗麦子?因为“麦子”能吃,“宝玉”不能吃。据此可以这样立意:①自己需要的才是最珍贵的,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抓关系法

新材料作文中提供的对象、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

边练边悟5 请用抓关系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一片罂粟开花了,娇艳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

路人对罂粟说:“如果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则对话有一个“快乐”与“痛苦”的矛盾问题,抓住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立意就准确了。如:快乐与痛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老师去为学生准备咖啡,回来时端着一大壶咖啡和各式各样的杯子,这些杯子有陶瓷的、塑料的、玻璃的、水晶的,有的普通,有的昂贵,有的精致,老师让大家随意享用。

等每个学生都端起一杯咖啡,老师说话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所有好看昂贵的杯子都被用了,剩下了那些朴素便宜的杯子。杯子不会让咖啡的质量变得更好,很多时候,只是让它变得更贵一些,甚至,有时候,让人忽略了我们到底在喝什么。”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所给的是一则寓意性材料,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咖啡与杯子”来谈的,因而要加以联想引申,要将“咖啡与杯子”上升到社会生活层面,挖掘其深层的指代意蕴。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咖啡”实际上就是生活的本身与本质,而“杯子”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因为学生要喝的是“咖啡”,“杯子”只是盛咖啡的工具。因此,“咖啡”与“杯子”的关系,就是主与次、本与末、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则材料的含意也就是生活中我们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篇三:2015届高考语文作文的审题立意

专题一 掀起你的盖头来——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阅卷探秘

闪亮阅卷老师的法眼

俗话说:“意犹帅也。”作文,首先要注意审题立意。有的同学,下笔千言,思接千载,思想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结果导致离题万里,可能因为一篇作文,在考场上就一溃千里。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提笔作文之前,一定要先过好审题立意这一关。要想在考场上作文立意方面得到高分,首先要摸清阅卷老师的心理,弄清决定阅卷老师判分的因素。

其实,阅卷老师有一套作文快速阅读法,即“作文三眼看,看三眼”。第一眼是看审题是否准确,角度切入是否恰当,立意是否明了。若审题错误,再好的文章也要被判“死刑”。

老师的“第一眼”很快很短,不可能反复阅读琢磨你的观点。因此,高考作文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故弄玄虚。他们的“这一眼”,一般习惯性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看标题。这是阅卷老师了解文章是否切题的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考生拟题时不妨将切题的字眼嵌入其中。

2.看开头、结尾。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阅卷老师寻找观点的关键之处,所以,开头最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用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

3.看小标题。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排,从而使主题更集中,重点更突出,简洁又醒目。

4.看文章内容是否与标题一致。有些考生审题不细,内容与标题没有内在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作文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数。

二、佳作剖析

如何审题立意

审题就是对题目要求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准确领会其含意,把握写作方向和要求,切忌片面理解,顾此失彼,舍本逐末。一篇文章在审题上站稳了,这篇文章的大方向就把握住了,写起来一般不会出太大问题。

一、审题的关键是准确

审题首先要逐字逐句地把作文题全面、细致地读清楚,同时注意关键字词,把这些关键字词反复咀嚼并仔细揣摩,还要细读命题中的“要求”或“注意”,并把它们全都体现在文章当中。考场上,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审题呢?审题的过程与构思作文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体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2.审清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3.审清“题眼”,确定写作重心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眼”,比如关键词、重点句、暗示语等。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4.审清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作文命题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用“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考场作文可谓形象而熨帖。这个比喻已经形象地告诉大家,考场作文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它有自己的规则,不可能让你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因此,拿到题目后,务必三思而后行,切忌草草了事。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审题,使作文题意明确和观点鲜明,完全是能够做到的。

审题年年有,年年有跑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因为考生的态度不够端正,缺少了一点耐心和细心。因此,审题时一定要端正态度,做到耐心、细心,力求快速、全面、准确。

二、审准两种基本作文命题类型的方法技巧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后两种作文的题目是考生自拟的,而命题作文的题目是命题者确定的,是唯一的,是不容变更、置换的。这是命题作文与其他两种作文最大的区别。为此,考生在审题时,必须牢牢围绕这个“所命之题”展开。如何展开呢?八字要决——字字落实,有所侧重。

字字落实,实际上就是把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写清楚。

如作文题:《我与小王的一件趣事》。

事:写作对象。一件事:写作范围和文体。我和小王:取材的范围,必须关于“我”与“小王”两个人。趣:题旨,审题的要害,什么是“有趣”,怎样写才算是“有趣”。把上面逐字(词)的理解合起来,审题就算审准、审透了。

有所侧重,就是分析文题结构,找准写作的重心,即题眼。

①主谓式结构,如“我能”,题眼是谓语“能”。

②偏正式结构,如“诗意地生活”,题眼是修饰或限制语“诗意”。

③动宾式结构,如“品味时尚”,题眼是动词“品味”。

④并列式结构,也称关系型命题,如“走与停”、“一步与一生”、“我与故事”等,审题时要写清楚几个概念间的关系。题眼就是“关系”。即要“两点论”,兼顾两面,不可只抓一面,不顾其余;又要“重点论”,应有所侧重,分清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

⑤独字(词)式,如“见证”、“常识”,它们既有表面意义,又有隐含意义,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审题时要虚实结合。

如何审题眼呢?务必要“咬文嚼字”,可以判明词性,可以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词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总之,一定要审到吃透它的内涵和外延为止。如“见证”,首先想它是什么意思。“见证”一词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见”,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二是“证”,可以作证。再依据材料分析。也有两层:第一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动词的含义,第二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名词的含义。据此思考:(谁)见证——见证的主体(见证者),见证(什么)——见证的对象(或是历史进程、历史事件或是身边小事,这是“实”),见证的意义——见证的意义、价值(这是“虚”)。经过这一番咀嚼、思考后,题意自然就把握准了。

边练边悟1

请以“主流和另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写这篇作文,首先要注意其思辨性。请从“主流和另类”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审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从辩证地看待“主流”与“另类”的关系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审题:“主流”是大众化的,“另类”则是个性化的。“主流”与“另类”单一来看是对立的、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如“主流也罢,另类也罢,它们都是人们思想的外化,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都应该支持,都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它,特别是另类,它可能是孕育新思想、创造新秩序的火种”。

立意:①“另类”“主流”可以和谐共存;②“主流”与传统,“另类”与时尚;③“主流”“另类”都是潮流;④“另类”终将汇聚成“主流”。

(二)新材料作文

1.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边练边悟2 试用提炼中心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①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②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个观光团的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另一个观光团的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整体把握材料。同样的情况,在不同的人心里由于意念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态度。同样的路,同样的游客,不同的导游给出不同的诠释,当然,带给游客的心境也不一样。由此可以写:同样的境遇,以不同的心态看待,感受就截然不同;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换一种角度欣赏风景,换一种心情体验人生。

2.抓关键句法

篇四: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大二轮总复习题点训练第八章 写作训练 题点训练三写好议论文、记叙文的结尾

题点训练三 写好议论文、记叙文的结尾

[目标解说]

“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尾。”文章写作的过程是前后统一的。开头写得好,固然吸人眼球;中间写得好,也会使内容饱满;而结尾写得好,则有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从考场作文角度讲,结尾也是阅卷者重点关注的区域。为了写好结尾,得到阅卷者的青睐,必须练好几种结尾方式。贵精不贵多,这也是练好结尾技法的原则。

一、文章结尾的一般要求

作文时,好的结尾,能够点明意旨,升华主题,呼应前文,强化形象。好的结尾要做到三个方面。一要简,即简明——态度分明、观点明确、中心明了。好的结尾应像“豹尾”,短小精悍,刚劲有力。二要深,即深刻——启人心智、感悟升华、令人回味。谢榛曾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结尾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余味耐咀嚼。三要美,即优美——技巧得法、样式新颖、词句靓丽。李渔曾说:“终编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流连,若难遽别。”

二、议论文结尾模式

1.首尾呼应,总结扣题

这是结尾段的基本要求,也是常见的结尾方式。请看下例:

(开头)幽静的石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彩翼,美得让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点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结尾)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2013年江苏卷《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这个结尾意蕴十分丰厚,也尤见作者功力。首先,呼应标题开头,扣住材料(明扣式),如“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愿??惊扰”。其次,总结上文,“面对??勇气和决心”“褪色??痛”。最后,深化主题,如“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躲进??可能”。

议论文结尾,尤其是新材料作文命题的议论文结尾,一般都要明扣材料,点明中心。不过,这时明扣材料、点明中心,应与开头“相映而不相犯”。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富有变化、极为灵活的重复。如在句式上相对灵活,请看下例: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界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你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 (2013年广东卷优秀作文《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结尾) 三个排比句,分别扣住了材料中的三种态度,又回扣了观点。

还可以变换手法来明扣材料,强化中心,如借助修辞手法等。如:

回头细想,只有思考留下的才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认知财富。那一座“知”的高山上,看是山脚,学是山腰,思是巅峰,唯登上顶峰,看到的才是整个世界;唯思,方可一览众山小,尽知天下事。 (2013年天津卷优秀作文《思而知之》结尾)

引用名句,使用比喻。尤其是以“一座‘知’的高山”的精妙联喻,可谓神来之笔,不仅强化了中心,而且令人回味。

2.表达愿望,呼唤号召

情感真挚,是考场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要求。在文章的结尾通过呼吁性的语句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美好未来。这种方式,能够有力地突出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例如:

(1)希望深山的蜡烛可以熄灭,更希望如今打在文人学者身上的光可以关掉,让美好的生命不再受这“光”的威胁!(2013年江苏卷优秀作文《生命不能承受之光》结尾)

(2)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之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结尾)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尾方式还是要紧扣材料与中心,只不过换一种语气而已;要感情真挚,免得沦为苍白无力的口号式。

3.巧妙发问,余味无穷

一篇好文章要有理趣,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同欣赏美妙的乐曲,曲虽终而余音缭绕。结尾巧妙发问,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不失为一种绝妙的方略。例如:

人生匆匆一瞬,在物欲横流的世间人们都在得失之间游弋,寻求两个极端之间的支点。应知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得到固然值得高兴,但要看得到的是什么,如果得到的仅是身外之物,这样的得到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失去纵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失去的是虚幻不实的东西,这样的失去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 (2010年辽宁卷优秀作文《得失之间》结尾)

结尾两个整齐的问句委婉发问,让人深思“得失”之间的深刻哲理,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4.拓展文意,深化升华

这种结尾,不是总结上文,也不单是回扣论点,而是在上文的基础上,文意有所拓宽、加深,或提出方法,或指向未来等等。这种结尾,体现了一个“深”字,能启人心智,令人回味。不过用起来难度较大。请看下面两例:

(1)方正做人,圆通处事。首先要练就一身方的骨,方正纯朴,正直不阿,不曲意逢迎。其次,要缔造一颗圆的心,大智若愚,大勇若拙,不见风使舵。此可谓行云流水,纵横捭阖之境,人生美妙乐章由此而奏响,亦方亦圆中亦显示成功人生。

(2013年湖北卷优秀作文《方正做人,圆通处事》结尾)

该结尾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条精练的办法,又指出所达到的境界,风格冷峻充

盈。

(2)我想,中国人需要一场穿越,这次,是穿越到千年以后,去收获我们的梦想。

(2013年安徽卷优秀作文《穿越千年的梦》结尾)

该文前面谈的是中国人的穿越,都喜欢穿越到古代,纠结在过去。那么,在现实面前,如何改弦更张呢?结尾提出“穿越到千年以后”,这既回扣了前文萧伯纳的那句名言,又升华了主题,有余音绕梁之妙。

上面介绍的几种结尾方式,有时不是单一地使用,而是综合使用。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上面四种结尾方式(或综合使用),写出议论文不同的结尾来。

追逐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①首尾呼应,总结扣题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达愿望,呼唤号召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巧妙发问,余味无穷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拓展文意,深化升华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综合运用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是一篇寓意型、关系型的材料作文,在审题时,既要考虑到材料中的“鹿”与“山”的比喻内涵,又要考虑到“鹿”和“山”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

①鹿是眼前利益,山是长远立意;鹿是个人利益(小我利益),山是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此立意可以从当前社会的个人发展、商家发展、国家发展等方面来写,如食品安全问题、学生教育问题等。立意有:放眼未来,才能开拓境界;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等。

②鹿是功名、金钱、仕途、名誉,山是生命的乐趣、人生美好的风光、健康的生命等。此立意可以从古代的隐士、当今的淡泊名利者,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写。立意有:慢慢走,欣赏啊;莫让名利遮望眼;放下名利,学会欣赏;享受生命等。

③鹿是目标、理想、梦想,山是许多目标的代指,或阻碍理想实现的困难、挫折、诱惑等。此立意可以联系古今中外许多功成名就的励志人物来写,如孙杨、林丹、林书豪等。立意有:追逐梦想,不畏穷途;征服困难,梦想起航;与专注同行等。

结尾示例略。

三、记叙文结尾模式

1.画龙点睛,卒章点题

记叙文结尾一般都要点题,尤其是新材料作文命题下的记叙文,结尾是点题最重要的部位,否则,有可能被误判为偏离题意。所以,结尾点题,不仅需要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有时还需要浓墨重彩的文字,这样,才能给阅卷老师强烈的视觉冲击。

例如:

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爱,你的爱如春风,吹化了我心底的坚冰;你的爱如细雨,滋润了我心田的渴望。在此刻,多么想在短暂的寂寞之后睡在你的怀里。我知道有你的存在,便永远是晴空。花若能言,口自芬芳。爱若能言,心香弥漫。这世界需要你!

(2011年山东卷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结尾)

该结尾不仅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母爱”,而且总结全篇,两次直接点出标题,使主题在文章的最后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最大的张扬,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新材料作文命题背景下的记叙文结尾点题如能明点更好,最好是暗合(不出现材料,而是出现材料的题旨),两者结合更妙。当然点题语言是议论式,或者议论抒情相结合式。请看下面两例:

(1)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合的环境。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 (2013年江苏卷优秀作文《寻找适宜的环境》结尾)

该结尾系用明暗结合点题法。

(2)微小的改变有时恰如历史的节点,看似巧合寻常,却决定了整个的方向。

勤转毛笔,以微小之变书博大之韵,依稀裙裾飞扬。

(2013年江苏卷优秀作文《捺的一转》结尾)

该结尾的议论方式是暗点题旨。

2.创设情境,留下想象

在记叙文的结尾,简单地创设一种情境,使文章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结束,这样,就会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如2010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难题》,有考生写了一篇记叙文,全文通过写与幺叔的交往,表现出幺叔“欠情如欠债,头顶锅儿卖”的朴实的情操。作者在结尾听了二哥的讲述后写了这样一句:

我“噢”了一声,怔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作者创设了一个无话可说的情境,表现出对人物特殊性格的心理反应,也让读者去想象:面对这种难题该怎么做呢?

3.融情于景,深化主旨

通过融情于景、渲染氛围等手法彰显美感和韵味,给人一种余味未尽之感。此法多用于记叙文之结尾。例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白雪飘零的情愫不知能与谁共。落花悄然成了芬芳的泥土,抚慰了刚出芽的嫩柳,那细细的情思便成了文学的归宿。

(2009年湖北卷满分作文《站在文学的门口》结尾)

这个结尾景物烘托的作用十分明显。作者以“落花”“泥土”“嫩柳”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意境,烘托出作者内心对文学的浓浓情思,情与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效果很好。

上面第2、3种结尾方式,须有前提,就是上文点题很充分。否则,这两种结尾方式在考场上会因过于含蓄而吃亏的。 边练边悟

1.下面是一篇以“祖辈父辈”为题写作的提纲,请根据开头,写一段结尾,使结尾与开头相呼应。

第一段:奶奶个子不高,年近70,可有些东西在高处,因此她不得不踮起脚尖。 主体部分:第二至三段。

第二段:小时候,奶奶照看我,总是踮起脚尖给我拿柜子里的东西。

第三段:上中学的时候,奶奶给我往学校里送东西,在教室的窗外踮起脚尖寻找我。

结尾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略。

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两种不同的结尾方式(其一必为“画龙点睛,卒章点题”式),写出记叙文的结尾文字。

出生于铁匠的家庭,做过童工和装订工的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在功成名就之后,他谢绝了皇家学院院长的职务。他的好友J.Tyndall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在他的眼中看去,宫廷的华丽,和布来屯(Brighton)高原上面的雷雨比较起来,算得什么;皇家的一切器具,和落日比较起来,又算得什么?其所以说雷雨和落日,是因为这些现象在他的心里,都可以挑起一种狂喜。在他这种人的心胸中,那些世俗的荣华快乐,当然没有价值了。”

①画龙点睛,卒章点题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他方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价值观的考量”是高考命题中常见的话题。比如2011年重庆卷“情有独钟”,“情独钟于何物”是需要做出一个价值判断的,“价值的高下”也是“作文立意的高下”。再比如2011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这个“你”的价值阐发得越充分,世界对“你”的需要也就越发自然。

对于科学家而言,在“雷雨和落日”的探索中有所发现,那是至高无上的快乐。同样的,我们在价值的衡量中,能不能把握好“真”“善”“美”的尺度,是需要我们认真回答的。

结尾示例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