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鲍叔牙荐贤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9:42:32 作文素材
鲍叔牙荐贤翻译作文素材

篇一:《祁奚荐贤》原文及翻译

祁 奚 荐 贤

祁奚请老①,晋侯问嗣②焉。称解狐③,其仇也。将立之而卒。 .

又问焉,对曰:“午④也可。”于是羊舌职⑤死矣,晋侯曰:“孰可...以 代之?”对曰:“赤⑥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

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

为比⑦。举其偏⑧,不为党⑨。《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

注释:①[祁奚请老]祁奚,晋国大夫,任中军尉。请老,请求告老退休。②[嗣]继承人。③[解狐]祁奚的仇家。④[午]祁奚的儿子。⑤[羊舌职]晋国大夫,祁奚的助手。⑥[赤]羊舌职之子。⑦[比]勾结。⑧[偏]这里指自己的部下。⑨[党]小集团。

翻 译: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侯向他询问他的继承人。他称道解狐,这是他的仇人。晋侯打算任命解狐,他却死了。晋侯又问祁奚,祁奚回答说:“我的儿子可以胜任。”当时羊舌职死了,晋侯说:“谁可以接替他?”祁奚回答说:“羊舌职的儿子可以胜任。”由于这样就派遣祁午做中军尉,羊舌赤为副职。君子认为: “祁奚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推举有德行的人。称道他的仇人不是谄媚。安排他的儿子不是勾结。推举他的副手不是结党。《商书》说:‘不偏私不结党,君王之道浩浩荡荡。’这说的就是祁奚啊!”

篇二:课外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翻译(一)

1、东方朔救乳母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不是靠唇舌能争得来的事,你一定希望有人帮你吧。临走时,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也许能有万一的希望呢。”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就对她说:“你是犯傻呀!皇上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2、陶侃留客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作客。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换到几担米。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3、鲁人曹沫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智谋效力于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打仗。曹沫为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鲁庄害怕了,想要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以曹沫为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开始盟誓,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现在鲁国的京城环已经在齐国的边界,你还想要侵占。”齐桓公于是允诺把侵占鲁国的地方都还给鲁国。曹沫见齐桓公这么说, 就把手中的匕首扔了,走下天坛,面向北站在群臣应该站的地方,面容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说话做事好象以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齐桓公大怒,想要扩大盟约的内容。管仲说:“这样做不可以。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贪图这样小的利益。这样做会使你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还不如还给他”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4、钱镠

钱镠,是临安石鉴乡人。唐僖宗在任时,平定了浙江的倭寇王仙芝,外拒黄巢,消灭了董昌,积累了许多功德,自然显现出来。梁开平年间,梁王封钱镠为吴越王。有人怂恿钱镠拒绝梁王的任命,钱镠笑着说:“我怎么能失去一个孙仲谋呀!”于是接受了(梁王的)任命。这年,钱镠祭扫祖坟,邀请故老,各种乐器一齐吹响,荣耀遍布山谷。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妇,拿着一壶泉水相迎与道路左边,钱镠急忙下车下拜。老妇抚摸他的背,叫着他的小名说:“钱婆留,我很高兴你长大成人了。”原来钱镠出生的时候房间里充满了奇怪的光,他的父亲感到恐惧,想把他扔到溪里淹死。这位老妇苦苦相留,于是给他起名为婆留。钱镠摆出牛和酒,来给乡人吃喝。钱镠起身劝酒,独自唱还乡歌来给宾客娱乐。这时将要修筑宫殿,观测云气占卜的人说:“如果扩大原来的宫殿,(其益处)不过一百年;如果填平半个西湖,(其益处)可以有千年。”钱镠笑着说:“怎么会有千年而不出贤明的君主的事情呢?为什么要让我的民众们受苦呢!”于是不再改造宫殿。

5、书谢御史

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6、管晏传

管仲,字夷吾,是颍上地方的人。年轻的时候,有一个经常来往的朋友叫鲍叔牙。鲍叔牙很了解管仲的贤能。当时管仲家里很贫穷,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鲍叔牙毫不在意,始终对管仲很好。

后来,鲍叔牙作了齐国公子小白的家臣,管仲作了公子纠的家臣。等到小白登位成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就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当了齐国的宰相后,齐国大治,齐桓公称霸诸国,九次会合诸侯,辅佐周朝天下。这些成绩全靠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作买卖,分利润时,都是取大部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而是知道我贫困。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业,但是事业发展不顺利我也更加穷困,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而是知道我做事的外部条件不具备。我曾经数次当官又数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无德无才,而是知道我是没遇到好的君主。我曾经三次在打仗时不积极参战,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而是知道我挂念老母亲。公子纠败了,召忽为公子死了,我却忍受囚禁的屈辱不自杀,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而是知道我不在意小节,在意的是能否平定天下。生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官职置放在管仲之下来辅助他。后来鲍叔牙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作官,有封地的就达十几代,而且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天下人称赞的不是管仲的贤能,而

鲍叔牙荐贤翻译

是称赞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7、宋朝人曹玮(字宝臣)在关中已经很久,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位。真宗问王旦,有谁可以代替曹玮的。王旦推荐李及(字幼几),获得批准。众臣中有人认为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不是防守边塞的人才。韩亿(雍丘人,字宗魏)将这些疑虑告诉王旦,王旦也不说话。李及到秦州后,边将、官吏都轻视他。正好有士兵于白昼在市场抢夺妇人的银钗,有关官吏将他捉捕,押来报告李及,李及正坐着看书,命人将士兵带上前来审问,士卒服罪,李及不再将他交给官吏,立即下令处死,然后继续看书。从此之后,边将,官吏都对李及非常畏服。不久,这件事传到京师,韩亿听到了,又来见王旦,详细地说明这件事,并称赞王旦有知人之明。王旦笑着说:“士卒做强盗,主将予以处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哪里值得赞扬?我用李及,不是基于这个考虑。曹玮治理秦州已经七年,连羌人都畏惧心服,他治理边塞的措施非常合宜。如果派别人去接替,一定会自恃聪明,改变作风,败坏曹玮已经取得的政绩;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为人敦厚,必能谨守曹玮的规模而已。”韩亿听了,更加叹服王旦的见识。

篇三: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

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

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

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既任政相齐(任齐国的相),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四维(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下(颁布)令如流水之原(像??的源泉一样),令顺民心。”故论卑(道理浅显)而易行。俗之所欲,因(顺应)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管仲在齐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其为政(执政)也,善因祸而为(转变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怒(怨

恨)少姬,南袭蔡,管仲因(借这个机会)而伐楚,责(责备)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

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太史公曰:管仲世(世人)所谓贤臣,然孔子小(小看??)

之。岂以为(认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不劝勉他实行王道),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篇四:“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

[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设九宾于廷,

B.

C.

D.

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2分)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4分)

译文: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

译文: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 A(施加) 12. D(A,竟然;才。B,代词,指代管仲;代词,他的。C,介词,到;介词,和。D,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然后,接着,再)

13. A(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14. C(“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15.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则非我之所能,那只有管夷吾才可以当此重任。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肯放回给我。”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么?”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原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们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于是鲁君不杀管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押送回齐。

篇五: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注释,翻译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

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丘明所作。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攻打

(3)师:军队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鲁庄公。

(5)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当权,享厚禄的人。

(7)间(jiàn):参与。

(8)鄙 :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浅.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澄镎饫嘌亩鳎桓叶雷韵碛谩0玻饫锸?养?的意思。弗,不。 专,独享,个人专有。

(12)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3)遍:遍及,普遍。

(14)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5) 加:虚报 夸大

(16)信:实情。

(17)必以信:一定如实禀告神。信,信用,指对神说实话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信任。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实情。

(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2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9)驰:追赶。

作文素材